1979年的越北战场掠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35:24
越南北部地区自西向东有莱州省、黄连山省、河宣省、高平省、谅山省、广宁省6个省与中国的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中越边界线地图距离全长1347公里,实地距离全长2373公里。其中广西方向边界线地图距离全长637公里,实地距离全长1020公里;云南方向边界线地图距离全长710公里,实地距离全长1353公里。

越北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山地面积广大,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多呈南北走向或西北至东南走向,海拔多在1500-2000米,比高一般为300-500米,部分地区达1000米左右。山地分为石头山和土山两种,上陡下缓,坡度多为30-60度,山顶面积狭小,山脊狭窄。其中有些山地为喀斯特地貌的岩溶石山,山上自然洞穴、石缝众多,每个洞穴一般能容纳几人到几十人。两山之间多为深沟峡谷,谷深达数十至数百米。大部分山地为茂密的热带季风林和杂草覆盖,小部分山地为热带雨林和杂草遮蔽,山沟和江河两岸多有竹林或者灌木林,草深林密,枝叶繁茂,藤蔓纠葛,终年常青。群山中的小盆地多为水网稻田地,周围边沿长有茂密的高茅草。山地之间河溪纵横,流量受季节影响很大,渡船和桥梁较少。主要河流水深在2米以上,旱季多数河流可以徒涉。道路较少,有公路、山间驮运路和小路,路况较差。公路很少,多为土石路面,路面较窄,一般沿谷地、河岸一侧傍山绕行,弯多坡陡,沿途峡谷、隘口、桥梁、涵洞较多,雨季时容易塌方和堵塞。山间驮运路和小路既少且窄,多沿山脊、丛林、河谷穿行,人可通行,马走困难,而且经常不贯通,雨季易被山洪冲毁或杂草覆盖。连接中越边境的铁路有2条:胡志明市经岘港、河内、谅山至中国广西友谊关(习惯称“统一”铁路);河内经安沛、老街至中国云南河口县(习惯称“西线”铁路)。还有通向中国友谊关、布局关、水口关、平孟、河口等方向的13条主要公路。

下面看一下1979年中越战争中越北6个省的战场地理。

一.莱州省
越南莱州省西靠老挝,北与云南省的红河自治州接壤。莱州地区向属中国千年,明朝初年时归宁远州管辖。直到明宣宗年间,莱州及莱州以北地区才被安南占去。

1979年时,这片地区的战场主要位于云南金平县当面的越南封土县及巴丹以北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僻。

战场当面的藤条河为两国界河,由北向南流。到了巴南棍,又分出楠那河由西向东流和勐拉河继续向南流。

楠那河宽30-40米,水深2-4米,其北岸有两条主要山脉。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西起巴南棍,东至木桑地区;一条呈南北走向,封土县城即位于其南端山脚下。两条山脉都属于黄连山余脉,海拔多为千米左右,坡度一般为35-45度,局部地区达70度。大部分山体为1.5-2米高的茅草覆盖,山谷间多有密林,气候潮湿多雾,通视度较差。道路稀少,楠那河北岸有一条公路从中国通向越南纵深。封土县城,就在距国境30余公里的公路交汇处,以西10公里处为咽喉要地巴沙山口,从封土再向南就是越南莱州省纵深地区。

楠那河以南地区,河流较多,纵向河流有楠探河、楠麻河,横向河流有楠潭河、楠那河、楠典河。主要山脉有4条:沿边境的1298高地至1132高地为一道横亘山脊;南列山在西侧,由北向南走向,海拔千米以上;中间是719、561、551、489、299等高地组成的长约6公里的南北山脊,北高南低,最宽处约170米,最窄处仅30米,东侧陡峭,西侧较缓;夫当山在东侧,南北走向,海拔约千米,伸向楠那河与楠探河汇合处。山间道路稀少,仅有巴南棍通向巴丹的一条公路沿中间的南北山腰间通过,运输线长,且被两侧的南列山和夫当山居高临下控制。重镇巴丹,位于楠那河以南,距离边境地区约30公里。巴丹再向南,就是省会莱州市。

79之战时,这里不是主要战场,为昆明军区11军负责的独立进攻地域。11军配属云南省军区独立师突破边境,先后拿下巴沙山口、封土县城,兵临巴丹以北地区,突入边境纵深34公里,然后撤军回国。

值得提一下的是,在莱州省的西南部,有一座小城,就是大名鼎鼎的奠边府(现在已是奠边省的省会)。这里是一块盆地,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6公里,四周都是密布热带丛林的小山丘,山丘以外是一望无际的深山密林。奠边府正位于盆地中间,周围被群山河谷所环抱。奠边府向东经山萝省有公路连接河内,向西穿越崎岖的丛林小路约35公里可到达老挝边境,向北约102公里就是莱州省的省会莱州市。从战略上来说,如果要在越北找一个能扼控中、越、老三国边境的据点,那么奠边府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1954年3月13日到5月7日,越军和法军在奠边府进行了一场长达55天的惨烈攻坚战。最后法军卡斯特里兵团1.62万人被全歼,越军也伤亡1.39万人。这一战成为了越南独立之战。其参战部队中,就有304师、308师、312师、316师等越南人民军最早的“王牌师”。有意思的是,当年的316师1979年时已改番号为316A师,就驻在奠边府以北的平卢地区。

在决定扩大战争规模后,中央军委有一个战略意图,即增调成都军区的50军和武汉军区的54军参战,作为战役穿插部队,从中老边境的云南勐腊和零公里打出去,沿老挝境内的丰沙里-班里纳-孟夸公路向东猛插,击溃拦路越军,直取奠边府,迂回越西北。为此,50军和54军的军首长带着指挥队伍已经到云南边境勘察了地形。昆明军区也专门成立了军区西前指,统一对50军和54军进行组织指挥与后勤保障。后来因柬埔寨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以及为了控制战争规模,这一战役计划最终取消,50军(欠149师)和54军作为战役预备队调往广西方向,50军149师加强到云南方向。

从事后看,迂回越西北的计划动静有点太大了。要通过老挝领土过境,虽然当时老挝是越南的傀儡,但毕竟是个主权国家,在政治上的影响太坏,国际上也很难通过。50军和54军加保障部队有10万之众,长途转运集中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和零公里边境可不是容易的事。云南方向地形复杂,大部队集中和展开困难,且交通落后,铁路公路都少,路况也差,远比不上广西边境。从实战中高平方向121师的长途穿插可看到,80公里纵深部队就屡遭袭击迷路,各部跑得稀稀啦啦,且有大规模失踪出现。更至断粮饿饭达一周之久,不得不取粮于敌,战斗力大减,仅能自保。而迂回越西北是长达数百公里的穿插,以中国军队当时的后勤保障能力显然是没有把握的。

解放军当年的单兵装备很重,通常包括1支冲锋枪或步枪、100多发子弹、4个弹夹、4个手榴弹、1把工兵铲、1个防毒面具、1把匕首、2个急救包、1支防蚊剂、1瓶净水剂、1个水壶、1件雨衣、1张吊床、1个挎包内装饭碗、牙具、毛巾等,还要带上尽可能多的压缩干粮、大米、咸菜头和罐头,总负重足有40-50斤。这样的负重要进行数百公里的长途穿插,异国陌生,地形民情不明,战斗强度难以预测,伤员也要处置转运,还要应付补给中断的威胁,确实变数太多,很难把握。

如果中国军队迂回越西北,那就是一个大的南北对进战略。打下奠边府并不难,但下一步又如何呢?无非是向东和向北两个方向。向东是越军第二军区所在的山萝、安沛方向,沿途是丛林茂密的山区,还有沱江和黄连山阻隔,机动困难。向东南有公路到安沛与河内,但要绕个大远,等于向越南国土中部深入了,明显不可取;向北有公路通向莱州和巴丹、封土,可以与11军和13军进行南北夹击,不可避免要硬碰316A师,西线战场就有好看了,越南西北边境有可能被一扫而空。这样看来,越南可能马上就要从柬埔寨战场调部队回来填补防线空档了,战争规模也难以控制。万一打急了,北方苏军会有动作吗?谁也不知道。
越南北部地区自西向东有莱州省、黄连山省、河宣省、高平省、谅山省、广宁省6个省与中国的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中越边界线地图距离全长1347公里,实地距离全长2373公里。其中广西方向边界线地图距离全长637公里,实地距离全长1020公里;云南方向边界线地图距离全长710公里,实地距离全长1353公里。

越北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山地面积广大,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多呈南北走向或西北至东南走向,海拔多在1500-2000米,比高一般为300-500米,部分地区达1000米左右。山地分为石头山和土山两种,上陡下缓,坡度多为30-60度,山顶面积狭小,山脊狭窄。其中有些山地为喀斯特地貌的岩溶石山,山上自然洞穴、石缝众多,每个洞穴一般能容纳几人到几十人。两山之间多为深沟峡谷,谷深达数十至数百米。大部分山地为茂密的热带季风林和杂草覆盖,小部分山地为热带雨林和杂草遮蔽,山沟和江河两岸多有竹林或者灌木林,草深林密,枝叶繁茂,藤蔓纠葛,终年常青。群山中的小盆地多为水网稻田地,周围边沿长有茂密的高茅草。山地之间河溪纵横,流量受季节影响很大,渡船和桥梁较少。主要河流水深在2米以上,旱季多数河流可以徒涉。道路较少,有公路、山间驮运路和小路,路况较差。公路很少,多为土石路面,路面较窄,一般沿谷地、河岸一侧傍山绕行,弯多坡陡,沿途峡谷、隘口、桥梁、涵洞较多,雨季时容易塌方和堵塞。山间驮运路和小路既少且窄,多沿山脊、丛林、河谷穿行,人可通行,马走困难,而且经常不贯通,雨季易被山洪冲毁或杂草覆盖。连接中越边境的铁路有2条:胡志明市经岘港、河内、谅山至中国广西友谊关(习惯称“统一”铁路);河内经安沛、老街至中国云南河口县(习惯称“西线”铁路)。还有通向中国友谊关、布局关、水口关、平孟、河口等方向的13条主要公路。

下面看一下1979年中越战争中越北6个省的战场地理。

一.莱州省
越南莱州省西靠老挝,北与云南省的红河自治州接壤。莱州地区向属中国千年,明朝初年时归宁远州管辖。直到明宣宗年间,莱州及莱州以北地区才被安南占去。

1979年时,这片地区的战场主要位于云南金平县当面的越南封土县及巴丹以北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僻。

战场当面的藤条河为两国界河,由北向南流。到了巴南棍,又分出楠那河由西向东流和勐拉河继续向南流。

楠那河宽30-40米,水深2-4米,其北岸有两条主要山脉。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西起巴南棍,东至木桑地区;一条呈南北走向,封土县城即位于其南端山脚下。两条山脉都属于黄连山余脉,海拔多为千米左右,坡度一般为35-45度,局部地区达70度。大部分山体为1.5-2米高的茅草覆盖,山谷间多有密林,气候潮湿多雾,通视度较差。道路稀少,楠那河北岸有一条公路从中国通向越南纵深。封土县城,就在距国境30余公里的公路交汇处,以西10公里处为咽喉要地巴沙山口,从封土再向南就是越南莱州省纵深地区。

楠那河以南地区,河流较多,纵向河流有楠探河、楠麻河,横向河流有楠潭河、楠那河、楠典河。主要山脉有4条:沿边境的1298高地至1132高地为一道横亘山脊;南列山在西侧,由北向南走向,海拔千米以上;中间是719、561、551、489、299等高地组成的长约6公里的南北山脊,北高南低,最宽处约170米,最窄处仅30米,东侧陡峭,西侧较缓;夫当山在东侧,南北走向,海拔约千米,伸向楠那河与楠探河汇合处。山间道路稀少,仅有巴南棍通向巴丹的一条公路沿中间的南北山腰间通过,运输线长,且被两侧的南列山和夫当山居高临下控制。重镇巴丹,位于楠那河以南,距离边境地区约30公里。巴丹再向南,就是省会莱州市。

79之战时,这里不是主要战场,为昆明军区11军负责的独立进攻地域。11军配属云南省军区独立师突破边境,先后拿下巴沙山口、封土县城,兵临巴丹以北地区,突入边境纵深34公里,然后撤军回国。

值得提一下的是,在莱州省的西南部,有一座小城,就是大名鼎鼎的奠边府(现在已是奠边省的省会)。这里是一块盆地,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6公里,四周都是密布热带丛林的小山丘,山丘以外是一望无际的深山密林。奠边府正位于盆地中间,周围被群山河谷所环抱。奠边府向东经山萝省有公路连接河内,向西穿越崎岖的丛林小路约35公里可到达老挝边境,向北约102公里就是莱州省的省会莱州市。从战略上来说,如果要在越北找一个能扼控中、越、老三国边境的据点,那么奠边府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1954年3月13日到5月7日,越军和法军在奠边府进行了一场长达55天的惨烈攻坚战。最后法军卡斯特里兵团1.62万人被全歼,越军也伤亡1.39万人。这一战成为了越南独立之战。其参战部队中,就有304师、308师、312师、316师等越南人民军最早的“王牌师”。有意思的是,当年的316师1979年时已改番号为316A师,就驻在奠边府以北的平卢地区。

在决定扩大战争规模后,中央军委有一个战略意图,即增调成都军区的50军和武汉军区的54军参战,作为战役穿插部队,从中老边境的云南勐腊和零公里打出去,沿老挝境内的丰沙里-班里纳-孟夸公路向东猛插,击溃拦路越军,直取奠边府,迂回越西北。为此,50军和54军的军首长带着指挥队伍已经到云南边境勘察了地形。昆明军区也专门成立了军区西前指,统一对50军和54军进行组织指挥与后勤保障。后来因柬埔寨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以及为了控制战争规模,这一战役计划最终取消,50军(欠149师)和54军作为战役预备队调往广西方向,50军149师加强到云南方向。

从事后看,迂回越西北的计划动静有点太大了。要通过老挝领土过境,虽然当时老挝是越南的傀儡,但毕竟是个主权国家,在政治上的影响太坏,国际上也很难通过。50军和54军加保障部队有10万之众,长途转运集中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和零公里边境可不是容易的事。云南方向地形复杂,大部队集中和展开困难,且交通落后,铁路公路都少,路况也差,远比不上广西边境。从实战中高平方向121师的长途穿插可看到,80公里纵深部队就屡遭袭击迷路,各部跑得稀稀啦啦,且有大规模失踪出现。更至断粮饿饭达一周之久,不得不取粮于敌,战斗力大减,仅能自保。而迂回越西北是长达数百公里的穿插,以中国军队当时的后勤保障能力显然是没有把握的。

解放军当年的单兵装备很重,通常包括1支冲锋枪或步枪、100多发子弹、4个弹夹、4个手榴弹、1把工兵铲、1个防毒面具、1把匕首、2个急救包、1支防蚊剂、1瓶净水剂、1个水壶、1件雨衣、1张吊床、1个挎包内装饭碗、牙具、毛巾等,还要带上尽可能多的压缩干粮、大米、咸菜头和罐头,总负重足有40-50斤。这样的负重要进行数百公里的长途穿插,异国陌生,地形民情不明,战斗强度难以预测,伤员也要处置转运,还要应付补给中断的威胁,确实变数太多,很难把握。

如果中国军队迂回越西北,那就是一个大的南北对进战略。打下奠边府并不难,但下一步又如何呢?无非是向东和向北两个方向。向东是越军第二军区所在的山萝、安沛方向,沿途是丛林茂密的山区,还有沱江和黄连山阻隔,机动困难。向东南有公路到安沛与河内,但要绕个大远,等于向越南国土中部深入了,明显不可取;向北有公路通向莱州和巴丹、封土,可以与11军和13军进行南北夹击,不可避免要硬碰316A师,西线战场就有好看了,越南西北边境有可能被一扫而空。这样看来,越南可能马上就要从柬埔寨战场调部队回来填补防线空档了,战争规模也难以控制。万一打急了,北方苏军会有动作吗?谁也不知道。
二.黄连山省

黄连山省(现在已改为老街省)是越南西北部的重要大省。主要是因为有红河水运和西线铁路直通河内,控制着西北部地区的主要交通线,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另外矿藏较多,像柑塘磷矿,就是1970年代越南出口创汇的重要经济资源。

黄连山省当面是云南省的红河自治州与文山自治州。这里的1979年战场,主要位于黄连山省的红河东西两岸地区。

红河源自云南省中部,中国境内称为元江,从云南河口县流入越南境内后叫做红河。红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宽100-200米,水深3-5米,平时水流约1米/秒,不能徒涉。河口县对面,是黄连山省的省会老街市。在老街以北地段,中越边境与红河平行。老街以东地段,有一条南溪河,自东北流向西南,分隔中越两国。

老街市位于河内西北方向约240公里处,是河内西北的门户,中越之间的重要过境口岸。市区被红河分隔成老街和谷柳两片区域。在1951年的越南抗法战争和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老街曾几次毁于战火。1979年时的老街攻坚战打得很激烈,西方当年曾有评论:“老街市被中国军队夷为平地。”老街从1979年之后也确实废弃了多年,直到1993年中越战火停息后才重新开始了建设。现在的老街市已经面貌一新,西侧的谷柳地区新建了大量公共设施和住宅区,东侧的老街地区是商业区,新修了老街火车站和巨大的人造公园,与中国的边贸非常繁荣。老街市人口不多,街道很宽敞,走在街上会觉得和中国的城市有些相像。这也是因为老街是重新建设的,而且越南当时开始大力学习中国,所以老街的城市建设就不像越南其他城市那样具有法国风格,而是更有现代气息。

在红河西岸,属黄连山脉北麓的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山的比高不大,山脚多陡峭,山脊较平缓。从黄连山北麓有7条宽15-20米的小河自西南向东北流入红河,可以徒涉,将西岸切割出一系列狭窄谷地。山谷间多茅草和灌木丛,生长茂密。当地气温较高,湿度大,上午多浓雾。主要公路有4条:位于云南河口对面的谷柳向西北通向坝洒的公路;谷柳向东南通向柑塘(朗仁)的公路;谷柳向西南通向沙巴的10号公路;谷柳向西南通向10号公路谷珊地区的公路。其中谷柳通往沙巴的2条公路宽约6米多,路况较好,其余2条公路宽约4米多,为碎石土路。这一片地区夹在黄连山与红河之间,被河谷切割,横向机动很不方便。

红河东岸一带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山高坡陡,树林纵横,草木茂密。气候高温潮湿,上午多雾。主要公路有3条:从河口经老街、小曹通向纵深的7号公路;由河口通向班菲、孟康、发隆的8号公路;由河口农场十队通向他辣的拉他公路。这片地区群山连绵,道路稀少,交通十分不便。

79之战中,昆明军区指挥13军、14军,分别从红河东西两岸发起进攻,强渡红河和南溪河,并肩向纵深进行突击。从西岸的新官、坝洒、保胜、谷柳,到东岸的老街、拔坡、那马、孟康、发隆,双方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从谷柳沿公路向东南约20余公里的红河西岸,有一座叫柑塘的城市。柑塘市区并不大,但附近有盛产磷肥的矿区,是越南当年重要的经济资源地。79之战时,黎笋亲自下令,要越军“死守柑塘地区”,以致引出了一场大战。

在老街西南约29公里的10号公路上,有一座小镇沙巴。沙巴虽小,但非常有名。周围为黄连山所怀抱,海拔在1500米-2300米左右,因而四季凉爽,年平均气温在17℃-23℃,成为了越南著名的避暑胜地。早在20世纪初期,法国人就在这里修建了很多别墅。在越南抗法战争中,这些法式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后来只有一座小教堂成为了历史遗迹。在炎热的夏季,越南的一些国家领导人也会来沙巴避暑休息。在沙巴城区以西9公里处,就是海拔3143米的越南最高峰番西邦山。沙巴周围群山连绵,公路绕山盘旋而行,山间是大片的梯田,附近还有不少美丽的少数民族村庄。沙巴镇内居民不多,主要都是身着黑色民族服装的芒族和瑶族人。

在79之战中,50军149师奉命沿10号公路攻进,与越军王牌之一的316A师在沙巴地区进行了7天的恶战,打得甚是惊心动魄。
三.河宣省

河宣省(现在已改为河江省和宣光省)位于越南北部的中间地区,当面是云南省的文山自治州。河宣省的中越边境沿线山高林密,道路稀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极不发达,大部队难以转运和集中。因此,在79之战中,这个方向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打击方向,只发生了一些规模很小的袭击战斗。

不过,1979年这里没怎么开战,80年代可就打得热闹了。单听几个地名大家就耳熟能详了,老山、者阴山、扣林山、八里河东山、罗家坪大山。整个1980年代的的对越拔点作战和坚守防御作战几乎都是围绕这片地区展开的。
罗家坪大山,位于云南省马关县金厂乡,海拔2000余米,山高坡陡,悬崖壁立,荆棘纵横,草深林密。站在山顶,可以直接观察越南境内的箐门、后苛等地区。

者阴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杨万乡地区边缘,为中越边境原9号界碑地区。属喀斯特地貌的岩溶石山区,山上有很多石灰岩溶洞。地形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山岳连绵,山势陡峭。海拔一般在500-1300米左右,比高300至700米,北陡南缓,坡度30-65度。各高地的山脊较狭窄,两山之间多为深沟峡谷,非常险峻。山上为茂密的灌木丛和高茅草覆盖,山间道路稀少。早晚温差变化大,上午多为浓雾笼罩,通视度较差,雨天能见度为10-50米。占据者阴山地区,就可瞰制杨万乡和越南江利一带纵深10余公里的地区。

扣林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南部的猛峒地区,在中越边界骑线点的中国一侧,无可争议地属于中国领土。主峰海拔1705.2米,与1682.3 高地、1574.7高地连成一片。整个山势崎岖险要,坡陡路窄,沟谷纵横,蒿草茂密。占据扣林山,便能俯视麻栗坡一带纵深20余公里的中越边境。北可见中国境内的公路、村寨与主要交通口岸,东可进窥老山纵深地区,向西能连接罗家坪大山,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一体防线。

自宋朝初年安南独立后,中越边界便大体形成,但很多地段经常存在小幅变动。清末中法战争后,法国取代中国成为越南的宗主国,双方开始正式确定边界。扣林山位于猛峒村境内,周围还有几个山村,生活的主要是苗民。这一片地区在小赌咒河以南,清中期时雍正皇帝因安南“累世恭顺”,便将这块地方赐给了安南。因此,中法勘界初期扣林山地区是划在越南境内的。但是,此地的苗民相当强悍,不愿意当外国之人,不断要求回归中国,也不向越南地方纳税。法军于是前往进剿,苗民们便打开了游击战。弓箭竹签、毒蛇陷阱,不断袭扰,令法军提心吊胆,疲惫不堪,不得不又退出猛峒。无奈之下,法国提议用别的地方和猛峒地区交换。清政府因猛峒地区土地肥沃,而建外三猛(今越南莱州与封土一带)地处偏远难于管理,便同意两个地方进行交换。1895年,中法签订《续议界务专条附章》,扣林山地区重回中国怀抱。

老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船头以西的中越边境上,横跨原12号界碑和13号界碑之间。山势西高东低,北陡南缓,主峰海拔1422.2米,与山脚下的船头地区比高达1260多米,平均坡度为40度,接近主峰时坡度为60-70度。以主峰为中心,向东北、西北、正南伸出三条大山梁,成鼎足之势。一条盘龙河从中国境内流向越南,河边有公路相连两国。老山地貌为热带雨林气候,海拔800米以上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海拔800米以下多为竹林和高达2米以上的灌木、飞机草。老山地区河溪很多,道路稀少。常年雾大潮湿,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很大。广义上的老山地区又分为三块,西边为老山,中间为松毛岭、船头、清水地区,东边为八里河东山,对面就是越南河江地区。
老山的战略价值在于:它是自此向东几十公里边境上的最高点。占据老山,即可向南、北通视两国境内纵深20余公里地区,向东可封锁麻栗坡通向越南河江市的交通要道,向西可监视扣林山方向。

八里河东山,位于老山以东的船头东北3公里处,南北呈一字排开纵贯边境的7个山头,正面宽约1300米,纵深约400米。地势为南北低,中间高,西陡东缓,坡度为40度左右,各山头的顶部都较为狭窄。占据了八里河东山,老山地区中间的662.6高地至清水地区将无险可守。因此,在防御上,老山与八里河东山是不可分割的。

79对越自卫还击战后,越军吃了亏,想办法要找回面子。除继续向中国境内开枪开炮外,还越境占据边界骑线点,有更大企图,要“消灭对方100公里境内的侵略据点”,来一次反“反击战”。于是,在广西方向侵占法卡山,在云南方向侵占罗家坪大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控制了相当一段地方的边境纵深。

为收复领土,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中国军队又相继发起了边境拔点作战,以至演变成为绵延十年的边境战争。

1980年10月15日,云南省军区边防12团收复云南马关县金厂乡罗家坪大山。

1981年5月5日至6月31日,广西军区边防3师9团收复并坚守广西宁明县上石地区法卡山。

1981年5月7日至7月10日,昆明军区14军42师126团收复并坚守云南文山州边境扣林山。

1984年4月28日,昆明军区14军40师收复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境内老山。

1984年4月29日,昆明军区11军31师收复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杨万乡境内者阴山。

1984年5月15日,昆明军区14军41师收复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境内八里河东山。

1984年5月至1993年3月31日,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地区坚守防御作战,昆明军区、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兰州军区、北京军区、成都军区部队先后轮战。
四.高平省

高平省位于河宣省以东,与中国广西的百色、崇左地区接壤。汉唐时,高平为中国所有,归交趾郡管辖。五代末期,安南从中国分裂出去独立成国,高平则为广源州所辖,是宋朝西南边界的羁縻州之一。安南早垂涎广源州,一直插手争夺控制权,几十年间广源州在宋朝与安南之间摆来摆去。宋仁宗年间,广源州土蛮侬智高叛乱,后被宋将狄青平定,而安南则乘机提出索要广源州,此后一直僵持不下。直至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宋朝统治者不耐其烦,又嫌广源州偏远难守,方才正式颁旨将广源州赐与安南,高平始归越南所有。

省会高平市,北距广西靖西县32公里,西北距广西那坡县平孟70公里,东南距广西龙州县布局关72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281公里。高平市区长宽各约2公里,四面环山,平江和献河环绕市区流过,是越北的军事重镇,直接屏护太原和谅山这两个河内门户。

高平地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貌,除高平、复和、东溪、七溪附近有部分土山外,大部分是石灰岩山,海拔多为500米以上,覆盖着茂密的丛林和蒿草。石山坡度陡峭,一般为80度左右,多数无路可走,难以攀登。山上天然洞穴多,两山之间形成深谷,道路稀少。主要公路有3条:3号公路从高平向东经复和县到广西龙州的水口关,向南至太原称为3号A公路,向西至原平称为3号B公路;4号公路从高平向东南过东溪、七溪、脱浪、同登、谅山绵延至北部湾;166号公路从高平向西南至越北第一军区所在地太原,向西北经朔江到广西平孟。另外,在西北面从莫隆经通农至朗干、通农至达那、通农至安乐有简易公路,在北面有广西靖西县龙邦经茶灵通向高平的公路,其余为乡村土路和山间小路。道路多穿行于山脚、河边、峡谷之中,路窄,弯急,坡度大,沿途隘口多,绝大多数路段不能会车。战区河流较多,多数地段虽可徒涉,但水流很急,河岸一般又陡又高。气候变化快,雾大雨多,昼夜温差相差达十几度。

79之战时,高平地区为中国军队进攻的主要方向,战斗规模非常大。主要作战地域涵盖高平北面的朔江、坂洋、茶灵,东北面的那嘎、光头、重庆,东面的广渊、下琅、复和,东南面的东溪、七溪,西北面的通农、河安,西面的班庄、班英、扣屯,西南面的纳隆、魁里等广大地区。

战斗最激烈的地区是高平北面的朔江、茶灵,西面的通农、河安,东面的复和、东溪及4号公路沿线。

朔江是越南河广县县城,位于高平西北约70公里,北距广西平孟4公里,东北距广西孟麻街16公里,是高平的重要门户。朔江一带地形非常险要,山岭密集,有很多天然岩洞。平江从中国境内发源,经朔江流向高平,朔江以北水深约1米,可以徒涉。166号公路沿平江河谷东侧从平孟经朔江、墩张向东南通向高平,两侧形成了一条宽几十米至几百米的蜿蜒曲折的峡谷,正好锁住了公路。另外,从朔江向南经那造、坂粒、玛班、安乐到高平有一条简易公路,从马利经波芳到波原也有一条简易公路。朔江城四面环山,西面和西北面是两座大石山,形成屏障,东北面和南面是连绵的土山,平江从城北流过,地形易守难攻。位于朔江以北扼守中越边境的长白山海拔700余米,峭壁高耸,岩洞密布,草木茂密,也是阻挡进攻的天然障碍。朔江以东沿峡谷锁住公路的波原、墩张、坂洋等处都是战略要地,和朔江一起形成了纵深防御体系。墩张、坂洋以北面对的是广西孟麻,沿途主要是山地,地势北高南低,山体由中国向越南境内延伸。从波原到马利,从墩张到百布,墩张到让涌,有三条简易公路通向边境附近。孟麻一带边境线两侧有4公里地域没有公路,山高谷深,重装备和车辆难以通行。乾隆年间清军进攻安南曾在朔江地区遭到重创,二战时期的日军及战后重归印度支那的法军也在此折戟。在79战前,越军也认为朔江是攻不破的“天险”,中国军队不扔下一万具尸体别想过去。

79之战中,广州军区41军122师对朔江进行了强攻硬打,几经苦战终于将其攻克。

通农、河安地区为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山高坡陡,谷深林密,洞穴众多,河溪纵横。除班庄至扣屯地区系土质丘陵地外,其余地区为喀斯特地貌,石山耸立,山势险峻,沿途有很多山垭隘口。整个地区道路稀少,复杂难行,大部队行动很困难。主要有莫隆经通农至朗干、通农至达那、通农至安乐的简易公路,从安乐经河安县城至高平有公路,则嘎经那法至通农有一条简易路,其余为山间小路。道路多从石山峡谷中穿过,个别地区则无路可走,需手脚并用攀登爬行。平江支流谢牢河从西北流向东南,河宽100余米,水深1米以上。宗梅、三龙、那岸有过河的铁索吊桥,桥长最短的约70米,最长的约200米,桥面多为竹板或杂木横铺,比河面高6-10米,人走在上面左右摇摆,骡马则无法通过。天气多变,昼夜温差达15-20度。

79之战中,广州军区41军121师、123师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内、外两层的长途穿插,距离达80-90公里,战斗艰苦异常。

茶灵地区位于高平以北,有一条中国援建的公路从广西靖西县龙邦经茶灵直通高平,距离只有30多公里。在茶灵当面,临近龙邦的越南境内有两座山岭——八达岭和八姑岭,距离国境线2-3公里。八达岭在北,海拔600余米,八姑岭在南,海拔800余米,两岭相连,西侧就是中国通向茶灵和高平的公路。八达岭南北走向,由主峰和5个高地组成(由北向南编号依次为:101号、102号、103号、104号、11号、105号),长约1000米;八姑岭东西走向,由主峰和8个高地组成(由北向南编号依次为:301号、201号、302号、303号、12号、202号、13号、14号),也长约1000米。除202号高地为石山外,其余高地都是土山。两岭中以八姑岭为核心,山峰陡峭,杂草丛生,通视困难,各高地间距离约为150米-250米,便于互相依托形成交叉火力,但山顶地形险窄,各山间机动困难,难以彼此应援。八达岭地势低于八姑岭,实际上是被八姑岭瞰制的前沿阵地。从整个地势上看,龙邦边境中国一侧地势高于越南一侧,通视上对中国有利。

79之战中,广州军区41军123师368团对八达岭和八姑岭发起了牵制性进攻,打了一场相当激烈的山地攻防战。
复和、东溪地区位于广西龙州县当面,为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兼有石山和土山,海拔在400米以上,峰险坡陡,沟深谷狭,溶岩洞穴较多,草木茂密,河溪纵横。平江经高平向东南流向广西龙州县水口关,岸陡水深,不能徒涉。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早晨多浓雾。

东溪为石安县县城,是连接高平和谅山的交通重镇。4号公路经东溪向北40公里可达高平,向南80公里可到谅山,向东北行19公里直通复和县城。东溪以东面对的是广西龙州县布局关,距离32公里,无公路可通,只有一条宽约3米的牛车小路在断崖和峡谷中穿行,途中有海拔701米的靠松山险隘扼路,沿途有6座桥梁,其中5座是坦克不能通行的木桥。另外还有二条山间小路可通布局关。山间路依山傍谷,路窄弯多,河多桥脆,车辆不便通行。小路翻山越岭,青苔覆盖,藤蔓缠绕,马匹不能通行,步兵也只能轻装攀登。

复和县城位于广西龙州县水口关以西约12公里,有3号公路经巴望河上的中越边境水口大桥与水口关相通。3号公路是连接高平东西一线的主要公路,由复和向北可通广渊,再向西直达高平,过了高平就分成可通原平的3号B公路和通向太原的3号A公路。

79之战中,广州军区42军及加强的54军162师在这一地区实施突破,沿公路进行了大规模坦克穿插,终于攻克高平,留下了中国装甲兵战史上的著名篇章。
五.谅山省

谅山省位于高平省东南,与广西崇左地区接壤。历史上,从汉武帝征服南越后的1000多年间,谅山一直为中国所有。五代时期安南得以独立,谅山成为边境地区,设谅州(今越南谅山市)、门州(今越南同登)等地,是宋朝的羁縻州,归属并不稳定,在宋朝与安南间摇摆。安南则不断向宋境蚕食,挑动谅州、门州地区土蛮深入宋境烧杀抢掠,与宋军经常发生交战。在安南的反复争夺下,谅州、门州地区从两属之地到逐渐被其控制,终于为越南所有。清末中法划界,清朝官员曾尝试将谅山、同登地区划归中国,可惜没有成功。

谅山地区属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土山较多,夹杂着部分石山,多呈东西走向,南缓北陡,支脉纵横交错,海拔在300至900米之间,高差较大,坡度一般在30-50度,有的达60-80度。大部分山地为茂密的杂树草丛所覆盖,藤葛盘绕,四季常青,通视较为困难。石山多分布于同登、谅山以西,山上多奇形怪状的大小石灰岩溶洞、缝隙,多为草丛、藤葛遮盖,不易发现。绵亘起伏的大小山头,形成若干深沟峡谷。村寨稀少,道路不多,河溪纵横,流量受季节影响很大,一般可徒涉。气候潮湿多雾,昼夜晴雨温差较大。

省会谅山市,毗邻广西凭祥市,北距中国边境18公里,西南距越南首都河内近140公里。谅山市区为一小块盆地,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3.5公里。奇穷河由东向西将市区分为南、北两块,水面宽约120米,水深2-5米,不能徒涉。河上有一条公路、铁路两用桥和一座水面便桥,可通行各种车辆。谅山四面环山,地形险要。西北面外围地区有海拔800米的扣马山、417高地、536高地,北面外围地区有海拔811米的扣考山、445高地、391高地,东北面外围地区有海拔473米的巴外山,东面外围地区有海拔615米的扣当山;市区西北部有2座高约百余米的大、小石山,市区北部有279高地和2座并列石山,市区南部有428高地、文庙、391高地,对谅山形成了天然拱卫。谅山是越北的交通枢纽,交通发达,1号公路北至同登,西南通河内,4号公路西北达高平,东南到北部湾沿海的芒街,向东有简易公路到坂然,铁路南至河内,北至中国友谊关。谅山一带山地纵横,过了谅山向河内地势愈加低平,约行60-70公里便是红河三角洲的水网平原,无险可守。因此,谅山成为越南北方的屏障,通往河内的大门,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

谅山市以北14公里处,是边境重镇同登。北距中国友谊关4公里,西南距河内约160公里,是贯穿越南南北的1号公路和统一铁路的起点,扼守中越之间主要通道,因而又是谅山的门户。

同登规模很小,城区东西南北相距都不到1公里,周围群山环抱。东有扣考山,山势由北向南和西南延伸,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峰重峦叠嶂,沟壑纵横;西有陡石山区,山上大小溶洞众多;南有417、555高地和扣马山,居高临下,俯视同登;北有402高地,峭壁耸立,与同登东北的460高地、西北的386高地遥相并立,形成了一道护卫同登的天然屏障。同登周围山地多为茅草、灌木覆盖,溪流较多,均可徒涉。1号公路和统一铁路经同登向东南通向谅山,4号公路向西北通向脱浪、七溪、高平,向西南有通向太原的公路。同登西南侧的607、605高地、南侧的339高地、东南侧的303高地、东侧的423高地,遥相呼应,紧紧锁住同登通向太原、谅山的公路、铁路要隘。同登以北的中越边境形成了一个向越南方向的突出部,从15号界碑到21号界碑之间,地域突出狭长。除友谊关通向同登的1号公路外,西南侧有弄怀山口至苦大的简易公路,与4号公路相连接;东南侧有米七至果陇的山口,可以加修成急造军路;东侧有油隘经叫册至坤杭的山口。各山口地段为土山,有1.5-2米的茅草和灌木丛覆盖,四周多悬崖绝壁,坡陡谷深,人马可勉强经山口通行,车辆及坦克运动十分困难。

谅山周围4号公路沿线的脱浪、禄平地区,也是79之战的战场。

79之战中,广州军区55军及加强部队强攻同登、谅山、禄平、脱浪,进行了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最后力战而胜,打开了河内的门户,吓得越南立即进行了全国战争总动员。

另外,在布局关南侧的广西龙州县下栋公社当面,是越南谅山省的长定县地区。从17号界碑到靠矛山是一线横向山岭,海拔600-800米,整片地区坡陡谷深,林木茂密,藤蔓交错,分水岭为两国国界。17号界碑附近的广西小镇那花至对面的越南波隆有一条乡村土路,从波隆向西南有公路通向班腮。班腮位于16号界碑以西4公里处的一个盆地里,地幅狭长,宽约数百米至千余米。盆地西北为岩溶石山,东南为土石山,周围村庄较多,村庄附近为大片水稻田。从班腮再向西南行约10公里,就是长定县城七溪。七溪位于高平通向谅山的4号公路与波隆通向纵深地区平嘉、太原公路的交叉点,北距东溪约25公里,南距谅山50多公里,是连接越北高平、谅山、波隆、平嘉的交通枢纽。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战略地位却很重要。当年法国人在越北边界设防时,也是以高平、东溪、七溪、脱浪、谅山为主要连接枢纽的。

79之战中,广州军区43军129师从靠矛山及以北一线突破,攻占班腮、七溪,截断4号公路,保障了进攻高平的42军南翼安全。
六.广宁省

广宁省位于谅山省东南,与广西崇左、防城地区接壤。这片地区接近北部湾,并不是中国军队的主攻方向,只发生了一些零散的边境拔点战斗。

高巴岭,位于广西防城县峒中公社当面的越南一侧,隔界河与中国板兴、丈义地区相望。高巴岭是由北而南交错排列的5个山峰,主峰海拔1060米。山势险峻陡峭,沟谷纵横,顶部杂草丛生,山腰灌木密布,山脚雨裂多而深。控制了高巴岭地区,就可直接向北瞰制中国境内正面约7公里的地区,封锁沿边界平行的一条主要公路。

保肯地区,属广宁省芒街县管辖,隔界河与广西防城县滩散公社相望。这里的海拔300-500米,地形不算险要。一条简易公路从沿边境的公路分岔向南,经斗梅岭、马头山之间的山垭口通向纵深地区。在山垭口以北的高地上,有一个越南公安屯,曾获越军总政治局和公安部奖旗,被称为“模范”公安屯,驻防的武装公安人员经常越境骚扰。

79之战中,中国边防部队越境出击,歼灭了高巴岭和保肯地区的守卫越军。

1979年中越战争的主要战场就在上述的地区内。亚热带山岳丛林战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战区自然环境恶劣,当时久疏战阵的中国军队确实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如今中越两国早已友好,有机会重走一下当年的战场,按图索骥,定会是别有一番意味。

没发完吧?继续等更新。
楼主辛苦,等待更新
这篇只是讲越北战场地理,已经结束了。
地形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啊!!
科普贴,讲的不错。
掠影,,我以为有个图啥的,结果连个影都么有
如果配有地图就更好了。
还没有讲完耶,楼主为何不继续?
如果有第二次罚越战争的话不必从陆地上打了,空袭、禁飞,空军控制了领空之后空降登陆就完了。
沈兄这个中越边境战系列确实不错,有嚼头,倘结集出版的话是可以收藏的文史资料。
楼主万岁!
倒  猴子总共多少省呀
补充了战区地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