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陆军转型中应当确立的10个共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37:45
关于陆军转型中应当确立的10个共识
——关于陆军转型中应当确立的10个共识

作者:李炳彦
2012-01-09  来源:国防报   

    ●军队转型与变革,也是打仗。只不过作战对象不是敌军,而是影响我们创造力发挥的思维定势,是阻碍我们探索新事物的成见。

    ●如果说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人是被动的适应技术;那么建设信息化部队,人则是主动驾驭技术。

    ●在“不确定”中始终存在着“确定性”。把握“确定性”,跟踪“不确定性”,对未来还是可以做出相对确定的判断的。

    ●把战略规划的过程,从密室中解放出来,变成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过程,变作形成战略共识的过程。

    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是一个事关我军转型全局的战略性课题。理论研究应当突破传统,站在军事变革的前沿,提出新思想、新思路、新设计,在战略指导思想上求得高度统一。

    军队转型与变革,也是打仗。只不过作战对象不是敌军,而是影响我们创造力发挥的思维定势,是阻碍我们探索新事物的成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完成军事变革与转型,关键是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地克服我们观念的局限性。

    确立科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陆军建设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1985年我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军队裁员100万,陆军由以往的野战军变为集团军,把独立的技术兵种融入集团军。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军队又先后裁减50万和20万,在原来的陆军编成中,部分集团军实行了军旅制。与此同时,陆军装备大幅更新换代,指挥自动化系统随之发展起来,使陆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迈出了可喜步伐。不容置辩,这些变革都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

    战略设计的关键是蓝图绘制,绘制蓝图就需要按照战略设计的正确思路和科学方法进行。这个思路和方法的简单描述是:安全环境分析——军事使命任务——军事能力需求——军事力量结构——实施计划方案——资源保障投入——模拟评估选择——决策行动切入。

    可以看出,这个思路和方法的特点是:从未来把握现实,以使命决定能力,依能力创造技术、选择结构。总之,是“上游”决定“下游”,“顶层”决定“下层”,“前端”决定“后端”。

    战略设计是面对未来的安全需求

    既然是战略设计,必然是长远大计。我们的目标起码要瞄准2020~2025年。就世界新军事变革来说,2020年前后是个“时间窗”。到那时,美军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军事变革,都会取得突破性的阶段性成果。

    新军事变革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个不停顿的军事创新过程。一般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三个平衡”:一是当前安全需求和长期安全需求的平衡。二是多样化作战能力与主要作战能力的平衡。三是进攻能力和防御能力的平衡。

    转型是为了长远安全需求,急功近利是不行的。特别是在理论准备和规划论证阶段,需要多花时间、多花功夫。战略设计是源头创新,是事关军队发展方向的大事,需要慎之又慎,甚至提出多个设计方案,集中优秀的防务专家、科学家和技术工程专家,构建“综合集成研讨厅”,共同讨论、设计、评估。

    不要把他人的今天作为我们明天的样板

    设计未来,大家习惯自觉不自觉地参照美陆军建设,这也很正常。学习外军是必要的,简单模仿就值得研究了。

    首先,美军担负的战略任务与我军完全不同。其次,美军向何处去的目标也在不断变。20世纪90年代,美国陆军提出的数字化师,并不是其所追求的未来目标,与美军的变革、转型思想并不相吻合。就是说,他们现实的、已有的,并非都是合理的。美海军陆战队司令批判说,陆军搞数字化师,“是把21世纪的技术,装备在19世纪的概念上”。兰德公司也讲:“数字化与现在的师这个编制是矛盾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军、师、旅、团制,是工业时代的军队编组形式,拿破仑时期就采用了,信息时代终究要否定这种形式。美军提出建设数字化师、数字化军的任务之后,重新提出了“目标部队”,表明美陆军发展方向在不断调整。

    站在信息时代理解未来新的陆军

    未来的陆军编组,可能是新型陆战模块群。尽管我们还难以描绘出未来15~20年陆军的每一个细节,但“模块化编组,积木式组合(或叫插件式组合)”,则是未来陆军结构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战争要求陆军必须坚持“轻便、快速、灵活、威力强”的建设原则。轻便,利于远距离机动和投送;快速,包括投送快、机动快、反应快,从发现、决策到实施行动的运转周期短;灵活,包含灵活的战术和适应性,应变力;威力强,是精确性、突然性和震慑能力的综合。

    模块化是实现组织结构合理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化,主要是一体化的情报、通信、指挥控制和作战管理系统。有了这个神经系统,各模块群才能成为有机的“魔方体”。同时,这个“魔方体”是开放的,能够融入联合作战体系,融入海、空、二炮作战体系,融入国家战略情报、指挥和打击体系。

    我们站在信息时代看问题,对以上构想就不难理解。如果固守于工业时代的传统思想,可能感到我们的构想脱离实际。其实,只有不脱离时代,才能谈不脱离实际。

    澄清军队信息化建设与建设信息化军队

    理论概念不清,常常把我们的行动引入误区。比如,把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建设信息化军队两个概念混用,把二者等同起来,当成一回事。从而,把信息化当成了一个纯技术问题。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

    所谓信息化,是在新的战略思想引领下,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群,推动军队编制、体制、指挥结构、作战方式变革和作战能力提升的过程。

    所谓军队信息化建设,是指在保持军队原有编制体制、指挥结构等不变的情况下,嵌入信息技术的过程。这是对信息技术较为简单、分散的战术性运用。

    所谓建设信息化军队,是指在新的战略思想引领下,借助信息技术,改变作战思想、组织结构、作业程序、形成新型作战能力的过程。

    如果说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人是被动的适应技术;那么建设信息化部队,人则是主动驾驭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事变革中,信息技术对机械化军队主要起的是“构建”作用,一般叫军队信息化建设。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信息技术对机械化军队起的应当是“解构”和“重组”作用,要求按照信息传输、流动的特性,改变作战流程、保障流程等,从而改革军队结构,进入建设信息化军队阶段,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研究“世界型”与弄清“中国式”相统一

    “世界型”,是新军事变革带来的一般性、共性问题,是对军队建设普遍规律的反映。就是说,各国军队都应当把握和遵循这些基本特征和原则。但是,只强调这一方面还不够,还必须研究“中国式”,即“中国特色”。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强调,研究战争指导规律,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既要注意研究一般战争指导规律,更要注重研究革命战争指导规律;既要研究革命战争指导规律,更要注重研究中国革命战争指导规律。毛泽东正是运用这一科学方法论,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军队转型,同样需要运用这一方法。

    打赢信息化战争,是世界各国军队面对信息时代,需要研究的共同课题,那么信息化战争具体到我们的军事斗争准备中,会有什么特殊的表现?建设信息化军队,同样是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方向,那么我们建设的信息化军队,中国特色表现在哪里?我们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不同,军队的历史使命不同,未来的战场环境不同。因此,要把打什么仗,同什么敌人打仗,在什么形势下打,用什么方式打,打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研究具体化。这样才能把军事需求搞明白。

    在把握“确定性”中跟踪“不确定性”

    凡战略设计,都以战略预见为前提。对未来的安全环境,若不能做出比较清晰的判断,军事需求自然也就提不出来。有人说,未来15~20年的安全环境谁能说的清?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长期的预见是靠不住的。甚至有人提出:“对未来最能预见的就是它的不可预测性。”其实,在“不确定”中始终存在着“确定性”。把握“确定性”,跟踪“不确定性”,对未来还是可以做出相对确定的判断的。比如:

    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移至亚太是确定的,遏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的,因此我们的安全环境更加严峻也是确定的;新军事变革的持续发生是确定的,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是确定的,于是大国军备竞相发展是确定的;我国走向振兴中,国家利益的日益拓展是确定的,发展中遇到的阻力是确定的,于是出现矛盾与冲突也是确定的;我们周边主权不完整的事实是确定的,与一些周边国家存在主权争议是确定的,于是在有霸权主义插手时,这些争议激化为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是确定的;民族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的存在是确定的,他们分裂国家的图谋是确定的,于是我们反恐怖、反分裂斗争的准备也是确定的。

    当然,在确定性中也有不确定性:

    我与一些周边国家由主权争议发展为局部冲突的可能性存在,但这种冲突的具体时间不确定;从美对我进行战略围堵的态势看,今后15年,美对我发动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不存在,但我为维护自己国家主权和统一的军事斗争,都会有美军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具体的插手方式有着不确定性。

    总之,观察形势,预测未来,不能被现象所迷惑;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应当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看未来。

    从“关注差异”中打造不对称优势

    与中国特色、“中国式”相联系,我们对军队建设的理论研究,应当从关注自己同外军的差距,转变为关注自己同外军的差异。变“尾追式设计”,为打造“不对称优势”的设计。在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未来战场上的不对称作战,要以不对称建设为依托。我们的军队转型,同样应着力打造不对称优势。这种不对称优势的取得,主要依靠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战术、指挥与控制、训练和人员素质的变革,最终实现我军作战能力的跃升。

    创造不对称优势,需要全新的设计思路,需要看清新军事变革的趋势,看到下一个变革的浪头。比如,激光武器、无人作战平台对今后的陆、海、空作战,都是革命性的。我们应当在战略上考虑这些新技术的运用。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武器,应考虑研发新概念武器模块群,包括区域控制武器、新型声光电武器,等等。

    把科学设计与丰富想象力结合起来

    科学设计,首先要学会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重要特点:一是严密的逻辑性。比如,战略设计的逻辑关系是“顶层”决定“下层”,“上游”牵引“下游”,“前端”带动“后端”,这个逻辑关系不能搞颠倒。一些学者把战略设计概况为:“复杂问题简明化,简明问题框架化,框架问题流程化,流程问题计量化”等,都是强调严格的逻辑性。二是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三是系统性。

    强调科学性无疑是重要的,但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力是科学思维的翅膀,有了想象力才能拓宽思维的空间。战略设计就是科学加想象,有想象力的战略设计才是创新型设计。约米尼说过:简单地“把战争归结于几何学,等于给伟大统帅的天才带上镣铐”。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影响我们去创造非对称优势的常常是“想不到”。

    运用“预实践法”优化评估设计方案

    新军事变革的深层问题是哲学的革命。我们进行理论创新、战略设计,也需要新的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以往,实践是个历史概念,是个现实概念。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践也可以用作未来概念。就是说,人们可以把未来要做的、想做的事,进行预实践。比如,我们对未来陆军部队做出的多种设计,如何评估?如何优选?如何进行资源投入?可以通过模拟仿真、模拟对抗来检验。我们现在的模拟仿真,多是研究历史和现实,用于研究未来不够。美军建立的许多战斗实验室,为推进美军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经验证明,新技术新方法如果不和新思想结合,同样会办落后的事。

    以上10点,都是从陆军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研究中提出的。好的战略规划,不仅要求规划本身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可执行性。这就需要把战略规划的过程,从密室中解放出来,变成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过程,变作形成战略共识的过程。有了战略共识,才可以共建战略愿景,才可以形成团队的执行力。





http://chn.chinamil.com.cn/ll/2012-01/09/content_4763659.htm关于陆军转型中应当确立的10个共识
——关于陆军转型中应当确立的10个共识

作者:李炳彦
2012-01-09  来源:国防报   

    ●军队转型与变革,也是打仗。只不过作战对象不是敌军,而是影响我们创造力发挥的思维定势,是阻碍我们探索新事物的成见。

    ●如果说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人是被动的适应技术;那么建设信息化部队,人则是主动驾驭技术。

    ●在“不确定”中始终存在着“确定性”。把握“确定性”,跟踪“不确定性”,对未来还是可以做出相对确定的判断的。

    ●把战略规划的过程,从密室中解放出来,变成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过程,变作形成战略共识的过程。

    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是一个事关我军转型全局的战略性课题。理论研究应当突破传统,站在军事变革的前沿,提出新思想、新思路、新设计,在战略指导思想上求得高度统一。

    军队转型与变革,也是打仗。只不过作战对象不是敌军,而是影响我们创造力发挥的思维定势,是阻碍我们探索新事物的成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完成军事变革与转型,关键是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地克服我们观念的局限性。

    确立科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陆军建设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1985年我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军队裁员100万,陆军由以往的野战军变为集团军,把独立的技术兵种融入集团军。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军队又先后裁减50万和20万,在原来的陆军编成中,部分集团军实行了军旅制。与此同时,陆军装备大幅更新换代,指挥自动化系统随之发展起来,使陆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迈出了可喜步伐。不容置辩,这些变革都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

    战略设计的关键是蓝图绘制,绘制蓝图就需要按照战略设计的正确思路和科学方法进行。这个思路和方法的简单描述是:安全环境分析——军事使命任务——军事能力需求——军事力量结构——实施计划方案——资源保障投入——模拟评估选择——决策行动切入。

    可以看出,这个思路和方法的特点是:从未来把握现实,以使命决定能力,依能力创造技术、选择结构。总之,是“上游”决定“下游”,“顶层”决定“下层”,“前端”决定“后端”。

    战略设计是面对未来的安全需求

    既然是战略设计,必然是长远大计。我们的目标起码要瞄准2020~2025年。就世界新军事变革来说,2020年前后是个“时间窗”。到那时,美军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军事变革,都会取得突破性的阶段性成果。

    新军事变革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个不停顿的军事创新过程。一般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三个平衡”:一是当前安全需求和长期安全需求的平衡。二是多样化作战能力与主要作战能力的平衡。三是进攻能力和防御能力的平衡。

    转型是为了长远安全需求,急功近利是不行的。特别是在理论准备和规划论证阶段,需要多花时间、多花功夫。战略设计是源头创新,是事关军队发展方向的大事,需要慎之又慎,甚至提出多个设计方案,集中优秀的防务专家、科学家和技术工程专家,构建“综合集成研讨厅”,共同讨论、设计、评估。

    不要把他人的今天作为我们明天的样板

    设计未来,大家习惯自觉不自觉地参照美陆军建设,这也很正常。学习外军是必要的,简单模仿就值得研究了。

    首先,美军担负的战略任务与我军完全不同。其次,美军向何处去的目标也在不断变。20世纪90年代,美国陆军提出的数字化师,并不是其所追求的未来目标,与美军的变革、转型思想并不相吻合。就是说,他们现实的、已有的,并非都是合理的。美海军陆战队司令批判说,陆军搞数字化师,“是把21世纪的技术,装备在19世纪的概念上”。兰德公司也讲:“数字化与现在的师这个编制是矛盾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军、师、旅、团制,是工业时代的军队编组形式,拿破仑时期就采用了,信息时代终究要否定这种形式。美军提出建设数字化师、数字化军的任务之后,重新提出了“目标部队”,表明美陆军发展方向在不断调整。

    站在信息时代理解未来新的陆军

    未来的陆军编组,可能是新型陆战模块群。尽管我们还难以描绘出未来15~20年陆军的每一个细节,但“模块化编组,积木式组合(或叫插件式组合)”,则是未来陆军结构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战争要求陆军必须坚持“轻便、快速、灵活、威力强”的建设原则。轻便,利于远距离机动和投送;快速,包括投送快、机动快、反应快,从发现、决策到实施行动的运转周期短;灵活,包含灵活的战术和适应性,应变力;威力强,是精确性、突然性和震慑能力的综合。

    模块化是实现组织结构合理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化,主要是一体化的情报、通信、指挥控制和作战管理系统。有了这个神经系统,各模块群才能成为有机的“魔方体”。同时,这个“魔方体”是开放的,能够融入联合作战体系,融入海、空、二炮作战体系,融入国家战略情报、指挥和打击体系。

    我们站在信息时代看问题,对以上构想就不难理解。如果固守于工业时代的传统思想,可能感到我们的构想脱离实际。其实,只有不脱离时代,才能谈不脱离实际。

    澄清军队信息化建设与建设信息化军队

    理论概念不清,常常把我们的行动引入误区。比如,把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建设信息化军队两个概念混用,把二者等同起来,当成一回事。从而,把信息化当成了一个纯技术问题。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

    所谓信息化,是在新的战略思想引领下,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群,推动军队编制、体制、指挥结构、作战方式变革和作战能力提升的过程。

    所谓军队信息化建设,是指在保持军队原有编制体制、指挥结构等不变的情况下,嵌入信息技术的过程。这是对信息技术较为简单、分散的战术性运用。

    所谓建设信息化军队,是指在新的战略思想引领下,借助信息技术,改变作战思想、组织结构、作业程序、形成新型作战能力的过程。

    如果说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人是被动的适应技术;那么建设信息化部队,人则是主动驾驭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事变革中,信息技术对机械化军队主要起的是“构建”作用,一般叫军队信息化建设。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信息技术对机械化军队起的应当是“解构”和“重组”作用,要求按照信息传输、流动的特性,改变作战流程、保障流程等,从而改革军队结构,进入建设信息化军队阶段,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研究“世界型”与弄清“中国式”相统一

    “世界型”,是新军事变革带来的一般性、共性问题,是对军队建设普遍规律的反映。就是说,各国军队都应当把握和遵循这些基本特征和原则。但是,只强调这一方面还不够,还必须研究“中国式”,即“中国特色”。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强调,研究战争指导规律,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既要注意研究一般战争指导规律,更要注重研究革命战争指导规律;既要研究革命战争指导规律,更要注重研究中国革命战争指导规律。毛泽东正是运用这一科学方法论,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军队转型,同样需要运用这一方法。

    打赢信息化战争,是世界各国军队面对信息时代,需要研究的共同课题,那么信息化战争具体到我们的军事斗争准备中,会有什么特殊的表现?建设信息化军队,同样是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方向,那么我们建设的信息化军队,中国特色表现在哪里?我们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不同,军队的历史使命不同,未来的战场环境不同。因此,要把打什么仗,同什么敌人打仗,在什么形势下打,用什么方式打,打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研究具体化。这样才能把军事需求搞明白。

    在把握“确定性”中跟踪“不确定性”

    凡战略设计,都以战略预见为前提。对未来的安全环境,若不能做出比较清晰的判断,军事需求自然也就提不出来。有人说,未来15~20年的安全环境谁能说的清?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长期的预见是靠不住的。甚至有人提出:“对未来最能预见的就是它的不可预测性。”其实,在“不确定”中始终存在着“确定性”。把握“确定性”,跟踪“不确定性”,对未来还是可以做出相对确定的判断的。比如:

    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移至亚太是确定的,遏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的,因此我们的安全环境更加严峻也是确定的;新军事变革的持续发生是确定的,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是确定的,于是大国军备竞相发展是确定的;我国走向振兴中,国家利益的日益拓展是确定的,发展中遇到的阻力是确定的,于是出现矛盾与冲突也是确定的;我们周边主权不完整的事实是确定的,与一些周边国家存在主权争议是确定的,于是在有霸权主义插手时,这些争议激化为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是确定的;民族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的存在是确定的,他们分裂国家的图谋是确定的,于是我们反恐怖、反分裂斗争的准备也是确定的。

    当然,在确定性中也有不确定性:

    我与一些周边国家由主权争议发展为局部冲突的可能性存在,但这种冲突的具体时间不确定;从美对我进行战略围堵的态势看,今后15年,美对我发动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不存在,但我为维护自己国家主权和统一的军事斗争,都会有美军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具体的插手方式有着不确定性。

    总之,观察形势,预测未来,不能被现象所迷惑;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应当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看未来。

    从“关注差异”中打造不对称优势

    与中国特色、“中国式”相联系,我们对军队建设的理论研究,应当从关注自己同外军的差距,转变为关注自己同外军的差异。变“尾追式设计”,为打造“不对称优势”的设计。在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未来战场上的不对称作战,要以不对称建设为依托。我们的军队转型,同样应着力打造不对称优势。这种不对称优势的取得,主要依靠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战术、指挥与控制、训练和人员素质的变革,最终实现我军作战能力的跃升。

    创造不对称优势,需要全新的设计思路,需要看清新军事变革的趋势,看到下一个变革的浪头。比如,激光武器、无人作战平台对今后的陆、海、空作战,都是革命性的。我们应当在战略上考虑这些新技术的运用。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武器,应考虑研发新概念武器模块群,包括区域控制武器、新型声光电武器,等等。

    把科学设计与丰富想象力结合起来

    科学设计,首先要学会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重要特点:一是严密的逻辑性。比如,战略设计的逻辑关系是“顶层”决定“下层”,“上游”牵引“下游”,“前端”带动“后端”,这个逻辑关系不能搞颠倒。一些学者把战略设计概况为:“复杂问题简明化,简明问题框架化,框架问题流程化,流程问题计量化”等,都是强调严格的逻辑性。二是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三是系统性。

    强调科学性无疑是重要的,但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力是科学思维的翅膀,有了想象力才能拓宽思维的空间。战略设计就是科学加想象,有想象力的战略设计才是创新型设计。约米尼说过:简单地“把战争归结于几何学,等于给伟大统帅的天才带上镣铐”。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影响我们去创造非对称优势的常常是“想不到”。

    运用“预实践法”优化评估设计方案

    新军事变革的深层问题是哲学的革命。我们进行理论创新、战略设计,也需要新的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以往,实践是个历史概念,是个现实概念。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践也可以用作未来概念。就是说,人们可以把未来要做的、想做的事,进行预实践。比如,我们对未来陆军部队做出的多种设计,如何评估?如何优选?如何进行资源投入?可以通过模拟仿真、模拟对抗来检验。我们现在的模拟仿真,多是研究历史和现实,用于研究未来不够。美军建立的许多战斗实验室,为推进美军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经验证明,新技术新方法如果不和新思想结合,同样会办落后的事。

    以上10点,都是从陆军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研究中提出的。好的战略规划,不仅要求规划本身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可执行性。这就需要把战略规划的过程,从密室中解放出来,变成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过程,变作形成战略共识的过程。有了战略共识,才可以共建战略愿景,才可以形成团队的执行力。





http://chn.chinamil.com.cn/ll/2012-01/09/content_4763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