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初的大屠杀发生在江南一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0:45:07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绝非民族仇恨引起,因为干这些事的主力大多是汉军汉将。

是南方人比北方人英勇吗?非也!而是因为江南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但富庶的地区就一定要遭到入侵者的屠戮吗?也不一定,说白了,为了自身利益。

北京的官绅在明末危难之际无动于衷,崇祯皇帝号召捐款而流于形式。不完全是因为不爱朝廷不懂国破家亡的大道理,而是怕财富暴露当不成官,先于国破城陷就被满门抄斩。后来倒好,李自成进北京城后把这些家伙吊起来拷打,立即获得几十倍于前明末捐款额的金银财宝。北方的老百姓都看在眼里。清军入关,毫无抵抗,汉民纷纷加入了带路党,有些人直接易帜成为光荣的八旗、绿营解放军。

江南就不同了。在爱国和民族主义旗帜下,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地方官吏和富绅号召组织老百姓抵抗。正好新降清廷的汉军汉将急于表现,于是惨烈的屠杀不可避免。

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区别在于,一个不愿意做带路党,因为这等于出交出自己的财产;另一个倒很乐意,因为原本就是穷光蛋,清军来了不纳粮。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绝非民族仇恨引起,因为干这些事的主力大多是汉军汉将。

是南方人比北方人英勇吗?非也!而是因为江南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但富庶的地区就一定要遭到入侵者的屠戮吗?也不一定,说白了,为了自身利益。

北京的官绅在明末危难之际无动于衷,崇祯皇帝号召捐款而流于形式。不完全是因为不爱朝廷不懂国破家亡的大道理,而是怕财富暴露当不成官,先于国破城陷就被满门抄斩。后来倒好,李自成进北京城后把这些家伙吊起来拷打,立即获得几十倍于前明末捐款额的金银财宝。北方的老百姓都看在眼里。清军入关,毫无抵抗,汉民纷纷加入了带路党,有些人直接易帜成为光荣的八旗、绿营解放军。

江南就不同了。在爱国和民族主义旗帜下,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地方官吏和富绅号召组织老百姓抵抗。正好新降清廷的汉军汉将急于表现,于是惨烈的屠杀不可避免。

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区别在于,一个不愿意做带路党,因为这等于出交出自己的财产;另一个倒很乐意,因为原本就是穷光蛋,清军来了不纳粮。
就如高阳在《同光大佬》中所言:
南北之争在明末就已激烈,东林、阉党之争,原是由以地域分的派系发展开来的,到了清初,依然存在,至顺治十年以后,壁垒分明,势成水火;吴汉槎因而充军的“丁酉科场案”,即是南北两派大火并,北派得八旗之助,痛击南派的结果;接着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的“奏销案”;金圣叹杀头的“哭庙案”,南士饱受荼毒。但人才南盛于北,北派虽以与八旗接近而得强有力的奥援,但始终不能将南派打得抬不起头,顺治末年及康熙初年,新统治阶级原有利用南北之争以操纵驾驭之实;到了康、雍、乾三帝,及至天下大定,需要稳定,才能展开建设时,自然要严禁党争。嘉、道两朝,政争渐起;至辛酉政变,失败的一方汉人皆为北人,匡源,杜翰籍隶山东;焦祜瀛天津人;只“穆门十子”之一的陈孚恩为江西人。 . 胜利的一方则皆为南人;其中关键人物约计四人,曹毓瑛江阴;朱学勤仁和;方鼎锐仪征;另一即先恭慎公。四人者,分隶江浙两省。 是故辛酉政变实为重启南北之争的一大回合;南派大胜,重新奠定了与北派分庭抗礼之势。自同治初元至光绪十年,军机自恭王以下全班被逐为止,南派的领袖为沈桂芬;北派的魁首则是李鸿藻。沈桂芬一死,北派势l力大张,李鸿藻得两张——张佩纶、张之洞之助,尽力压制南派,以致王文韶因云南军需案铩羽,闲废七年,始得复起,但已磨尽圭角,得了“琉璃蛋”这个雅号;南士没有人愿受他领导,他亦根本不想领导南派了。 沈桂芬的衣钵,是归翁同稣继承;北派的传人,本应是张佩纶,只以马江一役,一蹶不振,而张之洞夙有“八表经营”的大志,且以开府两湖,有仿佛可以自辟曹掾的便利,故不愿自囿于北派,而想兼收并蓄,一网打尽天下名士。 因此,承李鸿藻的余绪而领导北派者,竟为荣禄。 戊戌政变则是南北之争的最后一个回合。这一回南派惨败,但北派则是惨胜;由戊戌政变引发庚子之乱,母子君臣,两败俱伤。翁同稣的绝笔诗有句: “凄凉到盖棺”;
当时的抵抗还是很给力的!
j8cd 发表于 2012-1-8 20:28
当时的抵抗还是很给力的!
张煌言和郑成功差点就让鞑子滚蛋了。

寒风烈 发表于 2012-1-8 20:44
张煌言和郑成功差点就让鞑子滚蛋了。


张苍水的确是英雄,孤军深入,百转千折,国姓爷吗,崇明不去守,南京城下又围而不攻,其行其心,真是令人不解,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寒风烈 发表于 2012-1-8 20:44
张煌言和郑成功差点就让鞑子滚蛋了。


张苍水的确是英雄,孤军深入,百转千折,国姓爷吗,崇明不去守,南京城下又围而不攻,其行其心,真是令人不解,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奏销案
  奏销案是清初发生于江南地区的政治事件。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将上年奏销有未完钱粮的江南苏州 、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全部黜革,史称“奏销案”。
  清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代更为严厉的催科。经征之官皆以十分为考成,不足额者要被参罚。但江南缙绅豪强依然凭借昔日的权势交通官府,贿买书吏,隐混和拖欠钱粮,致使积逋常达数十万。而在政治上他们也还未完全忘怀朱明王朝。清政府为了裁抑缙绅特权和压服江南地主,便借口抗粮,制造了奏销案。此案初只限于无锡、嘉定两县,至十八年夏乃通行于四府一县。根据江宁巡抚朱国治的造册上报,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数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钱粮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计共黜降1.3万余人。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议处。某探花叶方霭欠一钱,亦被黜,故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说。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琬等江南缙绅著名人物几乎全部罗织在内。继之,又乘大创之后10年并征,使江南缙绅豪强受到沉重打击。直至三藩叛乱时,为了争取江南地主的支持,清廷才放松禁令,允许在奏销案中被黜降的官绅士子分别纳银开复。以后清廷讳言此事,官书绝不记载。
丁酉江南乡试案
 顺天乡试舞弊被揭发后不久,又有人奏参江南主考官方猷弊窦多端,以联宗的缘故,取中少詹事方拱乾之子方章钺为举人。御史上官铉又奏参江南同考官龚勋出考场后被考生羞辱,事情可疑。顺治帝见奏,将主考官方猷、钱开宗和十八名同考官全部革职,令刑部派遣差役将主考、同考以及中试举人方章钺等迅速押解来京,严行审讯。因为方猷、钱开宗被任命为江南主考时,顺治帝曾当面向他们提出过警告,要他们敬慎秉公,倘所行不正,决不轻恕。而刑部却以为,顺天科场案中,同案犯王树德等获得了从宽处理,方猷等或可因缘解脱,便迁延观望。在顺治帝的严旨催促下,方猷、钱开宗被正法,妻子、家产籍没入官。同考官十八人,除已死之卢铸鼎外,全部处绞刑。举人方章钺等八人,各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审理此案的刑部尚书、侍郎等也因“谳狱疏忽”,分别受到了处分。据孟心史考证:“丁酉狱蔓延几及全国,以顺天、江南两省为巨,次则河南,又次则山东、山西,共五闱”。亦有学者认为,科场案是清初打击汉族士绅的手段之一。
  受丁酉科场一案的牵连,吴兆骞、方拱乾等文人被流放到东北宁古塔,处境凄苦。吴汉槎给顾贞观的信中写道:“塞外苦寒,四时冰雪。呜镝呼风,哀前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星。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莹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
通海案
“通海案”,发生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是清初大案,与江南奏销案、哭庙案合称江南三大案。
  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由崇明进长江,与南明兵部侍郎张煌言会师,六月八日至丹徒,十三日至焦山,直捣瓜州,一时间东南震动。明室遗民暗中接应,准备恢复明室。金坛县令任体坤谎称金坛士民造反纳降,溧阳抚臣信以为真。七月二十四日郑成功兵败镇江、瓜州,乘船远去台湾。后清廷以“通海”论处,下令追查,株连甚广。任体坤与王重、袁大受利用这次机会诬陷蔡默、于厚、周生等十名儒生及其他仇人,共列具了38人黑名单,又金坛诬告富绅于元凯。江南按察使姚延著秉持“不欲于无事中生事,更不欲以灭门事发于黉宫,恐株连不已”,仅判处知县任体坤一人。王重、袁大受不甘心,又疏通京城御史马腾蛟,以为“不速杀此十生,金坛祸端百出,而虿先中于乡绅矣!”,马腾蛟因贪污案发,被处死。周勉为救其子,携重金去拜访袁大受,希望他能放手,袁大受授意周勉告发王明试,方能赎罪。袁大受又拿着周勉写好的揭状去找王明试。这时王明试自是心惊,立求袁大受“力寝其事,许以千金”。袁大受请冯标送信给王明试,途中被冯标偷看,后来冯标与曹钟浩、都察院御史冯班商量,由兵垣长科孙继昌奏告,告发王重、袁大受与王明试“通海”之罪。顺治帝特命户、刑两部侍郎与江宁巡抚朱国治一并审结。朱国治是个酷吏,“欲行杀戮以表威”,提审王重、任体坤,全被拘捕入狱。蔡默、于厚、周生等十儒释回。
  清顺治十八年七月十三日庚申(1661年8月7日),金坛县判定“通海”的罪犯有冯征元、王明试、冯征元、李铭常等65人,后与吴县“哭庙案”,大乘、园果“诸教案”等囚犯121人,在江宁执行死刑。臬司姚延著犯有“疏纵”之罪,被判处绞刑,众以为冤,江宁为之罢市。团保樊耀之的儿子樊达生代父就死,临刑之前父子二人环抱痛哭,最后由其子代死,另一团保史旭亦由其弟史八代兄就死,史八临刑前不改其色。康熙元年(1662年),魏阱、钱缵曾、潘廷聪、祁班孙等因“通海”罪被捕,祁班孙遣戍宁古塔,其兄祁理孙抑郁而死。陈三岛在事发前忧愤死。富绅于元凯被孝庄皇太后赦免后,不知去向。计六奇《明季南略》载:“金坛因海寇一案,屠戮灭门,流徙遣戍,不止千余人。”
哭庙案
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哀诏于二月一日下达吴县,府衙设灵举哀痛哭三日,此时苏州发生了历史上的「抗粮哭庙」案。顺治十七年新任吴县县令任维初,私取公粮三千余石,又逮捕交不出补仓粮的老百姓。以金圣叹为首的几个秀才,因同情农民的遭遇,写了“揭帖”到哭灵场所控告县官,金圣叹将矛头指向包庇部下的巡抚朱治国,〈哭庙文〉写道:“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员为吴充任维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公然破千百年来之规矩,置圣朝仁政于不顾,潜赴常平乏,伙同部曹吴之行,鼠窝狗盗,偷卖公粮。罪行发指,民情沸腾。读书之人,食国家之廪气,当以四维八德为仪范。不料竟出衣冠禽兽,如任维初之辈,生员愧色,宗师无光,遂往文庙以哭之……”。朱治国大为震怒,当场逮捕了倪用宾等五名秀才。

金圣叹第二天联络更多的群众去哭庙抗议,但他并没有出现在场面中。金圣叹在哭庙案中,是被牵连的,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宾、沈玥、顾伟业、张韩、来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介、叶琪等人,其中并没有他。四月二十七日,金圣叹、丁子伟二人才被逮补,金圣叹高呼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治国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最后倪用宾、沈琅、顾伟业、张韩、束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玠、叶琪、薛尔张、姚刚、丁子伟、金圣叹、王仲儒、唐尧治、冯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七月十三日立秋,在南京三山街执刑。《辛丑纪闻》记载:“至辰刻,狱卒于狱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栗木,挟走如飞。亲人观者稍近,则披甲者枪柄刀背乱打。俄尔炮声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毙死。披甲者乱驰,群官皆散。法场之上,惟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据《哭庙纪略》记载,沈大章由其叔收尸,倪用宾、薛尔张、周江三人由顾予咸收葬;其余十四人则由亲人收葬。

“江南奏销案”、“哭庙案”和“通海案”,合称“江南三大案”。顺治末年,一连串发生的“丁酉科场案”、“通海案”、“江南奏销案”、“哭庙案”、“庄氏史案”是清人入关实行“异族统治”必然的结果,所谓“朝廷有意与世家有力者为难,以威劫江南人也”(《研堂见闻杂记》)。
探花不值一文钱
顺治十八年辛丑,即公元1661年,对清廷来说是颇不安定的一年。

    正月初七,顺治皇帝晏驾——按野史的说法,他是出家当和尚去了。不满八岁的玄烨即位,索尼、鳌拜等四大臣辅政。

    南明的永历政权虽然气数已尽,但对清廷威胁最大的郑成功却于三月率大军从金门出师东征台湾,到年底(公元1662年初)把荷兰人赶走,建立了郑氏政权。

    而对江南士子,尤其是对江苏士子来说,这一年则是毁灭性的一年,八月间发生了突如其来的“奏销案”,仅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的官绅士子,就有13000多人牵涉进去。

    所谓“奏销”,是指根据江苏巡抚朱国治奏报的名单,黜革拖欠钱粮的江南士人的官职或功名。表面看只是经济案,实际上却有更大的政治背景。清兵入关之后,为维持庞大的统一全国的战争开支,对江南地区催科重税,除旧有名目外,又加征马草、铁、铅弹、火药等项,有些项目甚至预征十年,“旧赋未清,新饷已至”,结果是越拖欠越多。

    另一方面,不少缙绅豪族买通官府、书吏,长期隐瞒、拖欠钱粮,数量往往达到数十万之巨。正如豆腐西施杨二嫂所说,“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无论在什么时代,有钱人都是这样修成的。比如在太仓,如果买通经办人员,甚至终身不用交钱粮。周边几个大郡的士子闻风而至,纷纷寄籍(假装把户口迁到太仓,手段类似现在的这个那个移民),连有些大官僚也这么做。这些缙绅豪族又往往与朱明王朝有藕断丝连的关系。清政府决定拿这些人开刀,加强对江南地区政治经济的控制,于是制造了这场大案,“有意与世家有力者为难,以威劫江南人也”(孟森语)。如果与前后的“科场案”、“哭庙案”、“文字狱”等联系起来看,这种用意更为显豁。

    朱国治本是汉人,后来入了旗籍,他刚愎自用,顺治十六年冬任江苏巡抚之后,屡屡以“通逆”之类罪名兴大狱。他明知士人们所欠钱粮是多年积欠而成,但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干,仍强行催征。这一年稍早时候,一些士人因为对吴县县令征收苛捐杂税不满,哭于文庙,朱国治下令逮捕了很多人,其中18人被问成“逆案”论斩,其中就有评点过《水浒传》、《西厢记》等“才子书”的金圣叹。

    朱国治上奏疏说苏州等四府“抗粮”的人很多,并开列名册上报,共列士绅13000余人,衙役240人。清廷下令:凡欠钱粮者,不管欠多欠少、职位高低,当官的一律降两级,有功名的一律革去功名出身。许多人被枷责鞭扑,衣冠扫地,其中更有3千余人被逮捕,戴上手铐脚镣,打算押往京城治罪,“押吏势同狼虎﹐士子不异俘囚”。幸好清廷听取龚鼎孳等人的建议,很快下令说不必押解入京,这才免去更大的灾难。

    按辛丑新令,哪怕只欠一分一厘也要黜革,弄得许多地方读书人集体下岗,仕籍、学校为之一空,姚廷遴《记事编》称“本县只留完足钱粮秀才二十八名”,“本县”指上海。吴伟业、徐元文、汪琬、彭孙遹等名士都因卷进此案而被黜。列名“奏销案”的董含《三冈识略》载,有一位探花只因欠了一文钱,也遭到罢黜,民间遂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说。据王应奎《柳南续笔》,这位探花就是昆山人叶方霭,他是顺治十六年一甲第三名,新科的探花郎,欠银一厘,折合制钱确只一文而已。

    第二年即康熙元年五月,清廷下特旨,无论已到京还是未到京的“抗粮”案中人全部释放还乡,并对朱国治等官员进行调查处理,正好朱国治因丁忧(守父母之丧)而停职,“奏销案”才算平息。按规定,旗人官员守丧二十七天就要出来办公,朱国治知道苏人恨自己入骨,便上疏要求终制(守丧三年)。新巡抚还未上任,他就仓皇离职,轻舟遁去,结果被“严旨切责,革职为民”。直到康熙十一年或十二年时,朱才被重新起用为云南巡抚,却正赶上吴三桂起兵,叛军将他“提去开膛枭示”,无名氏《研堂见闻杂记》等记载此事,言下颇有报应不爽之快意。

    而另一面,康熙为了争取江南士人的支持,允许在“奏销案”中被黜降的官绅纳银开复。也是在康熙十二年,叶方霭开始充当日讲起居注官,后来又得到升迁。不过,“探花不值一文钱”之类,清廷自知不是什么光辉业绩,官方记载皆讳而不言。
zwgzwg12 发表于 2012-1-8 21:17
张苍水的确是英雄,孤军深入,百转千折,国姓爷吗,崇明不去守,南京城下又围而不攻,其行其心,真是令 ...
这个是有传统的,他还算好的,看他老爹就知道了,被捧得这么搞,纯粹是TG需要收复WW
历史上由北向南的统一是常态,中原地区能聚集起较大的人力物力推动统一战争,南方大开发比较晚,拜北方频繁的战乱天灾所赐,几次人口大迁徙后才初步奠定了相当的规模。
南方人本是南迁北人的后代,颠沛流离意味着不避风险和敢于抗争,这种精神传承多多少少是存在的,地域上又一向离统治中枢比较远,受到朝廷权威的辐射相对较轻,多多少少会产生“不服管不服官”的脾性。
北打南,越往南打粮越多,越打天越暖,越打对后勤要求越低,
南打北,越打对后勤要求更高...
所以南人要造反,最好也混到北面,然后发难往南打。


其实问题的关键是李自成性功能有问题.

1、由此导致李自成的关键部将高第与李自成的邢夫人私奔,带走大批军队。
2、邢夫人不仅貌美,关键她是李自成的后勤部长,粮草、军备的收发都要经过她的手。
3、要命的还不在此,在于高第私奔后,率军经山东来到江苏,是江淮战场上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且军纪一直较好,但是依然打着李闯王名号。
4、直到此时一切还都不是问题,因为高第审时度势认为依靠南明才有活路。
5、倒霉的是出来了,在内战战场上被李自成部队杀了兄弟的史可法的一个部将为报私仇,刺杀高第。
6、到了这时候一切还都不是问题,邢夫人为了解决困境主动要两个儿子认史可法为干爹。你知道史可法是腐儒,所以这个机会错过,当时扬州外围抗清部队除了之前报私仇后投清混蛋,剩下一半是高第军。
7、高低残部投清,著名的金声恒、李成栋就是其主要的两个将领,剩下的你知道。
8、最后一个机会就是史可法要是能指挥得当不占白也可以啊,可是他守扬州才几天——你自己查书。


如果李自成不是不行的话,高第与邢夫人就不会私奔,李自成军后勤就不会出问题,一片石可能就不会惨败,吴三桂可能根本就不会投清,满清就难以入关。

但是一切都发生了。
金声恒后来为满清战死,李成栋为清军前驱,在江西又收降一批李自成余部,打到广东,几乎打遍了广东,居然突然悔悟归顺南明重新抗清。

李成栋为什么悔悟,有传说是诗歌歌伎用自杀让他感悟。但是有人(就是鄙人)认为可能是李自成余部通过说服教育把他拉回抗清阵营的。

但是这时候抗清阵营已经到了最后时刻,大西军李定国孙可望那个反目,郑成功打着自己小算盘,李自成大会顺军余部被孙可望袭击损失惨重往川鄂边发展去了,李成栋邀约各方合力解决广东清军成了泡影,孤军奋战最后被清军干掉。

李成栋反正虽然功败垂成,但是让清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早期投清的孔有德部被李定国部全歼,清军一度失去广东大部分地区控制权。

从李成栋最后结局可以看出当初在扬州,史可法腐儒思想害人啊。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2-1-9 21:43
历史上南北征战赢的往往是北方,但治理国家的又大多是南人.南蛮,南蛮其实是好学又有骨气的.看看抗日,越往 ...
这话不公平。抗战时,北方大多已是沦陷区,南方相当地盘还是国统区。汉奸当然是沦陷区比国统区多吧。
yzhang00 发表于 2012-1-10 15:02
这话不公平。抗战时,北方大多已是沦陷区,南方相当地盘还是国统区。汉奸当然是沦陷区比国统区多吧。
   只有抗日时才有汉奸?至于抗日时的汉奸,土肥原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中国最好对付的是华北(除了东北),当地人奸猾不团结没有什么国家民族的概念。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2-1-10 15:11
只有抗日时才有汉奸?至于抗日时的汉奸,土肥原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中国最好对付的是华北(除了东北),当 ...
算了吧,上海的员工跪在地上让日方经理打耳光时,北京的员工对同一个日方经理可是群起而攻,然后强迫日方将其调职的。看看现在南方系,哪边汉奸多?
当年华北只是离日军基地最近,军事上最好打而已。别忘了华北出了一百万正规军,二百万基干民兵,光复了一亿人口的沦陷区,同时期南方除了胡天海地的吹牛,八年只正经收复了一个腾冲县城,然后就是等着日军撤军,再编造消灭日军不存在的部队的血战收复。
乌良海 发表于 2012-1-9 23:51
金声恒后来为满清战死,李成栋为清军前驱,在江西又收降一批李自成余部,打到广东,几乎打遍了广东,居然突 ...
李成栋像不像鹿鼎记里的五六七
杀杀江南士子的锐气,从此只有柳如是的老公才能吃的开。
应该是江南未经战火摧残,尚有民气,可以做些抵抗。

北方历经大旱、饥荒、瘟疫、李闯作乱、官兵围剿、清兵烧杀劫掠,残破以极,人民仅求活命,哪有力气抵抗呢。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2-1-9 21:43
历史上南北征战赢的往往是北方,但治理国家的又大多是南人.南蛮,南蛮其实是好学又有骨气的.看看抗日,越往 ...
我在超大第二次看到有人持此理论
第一个嘛他说某地人活该被屠杀被封之后暂无消息。
日军的刀是刀,难道清军的刀就不是刀了吗?
历史上南北征战赢的往往是北方,但治理国家的又大多是南人.南蛮,南蛮其实是好学又有骨气的.看看抗日,越往 ...
这话真不妥当
用对付明朝的法子来对付清朝,结果可想而知。
明末北方,真有那么多百姓给辫子军屠?连续天灾人祸,早就凋敝了……
吴越之地还是很有血性的
吴越之地有血性??喜欢瞪着眼睛扯淡,谁也没办法。去查查抗战史上有名气的汉奸都是哪里人吧
乌良海 发表于 2012-1-9 23:41
其实问题的关键是李自成性功能有问题.

1、由此导致李自成的关键部将高第与李自成的邢夫人私奔 ...
{:soso__12981994449634131611_2:}

高第和高杰弄混了吧?

广州也屠了,这可不是江南。
在没有建立起现代国家民族意识的古代,可能中国北方汉人和胡人的接触比南方更多一些,因此在汉民族意识上北方比南方薄弱些,民众对外来民族抵抗上也就比南方弱些,另外江南文人士大夫比较多,在华夷问题上南方人可能也比北方人更敏感些
同样在满清强迫汉人剃发易服事情上,南方也是抵抗最激烈的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2-1-21 14:46
高第和高杰弄混了吧?
我晕,你是对的.
居然快演变成地域帖了。

当然,冷兵器时代,从北往南,基本上比较容易取得军事优势,可能是骑兵优势吧。

进入热兵器时代,有什么南北分别。

当然,论读书,我承认江苏一带人杰地灵,明朝就有南北榜,我估计,和东晋南迁带来的鼎盛文风的影响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