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赶快发展美国HTV这样的助推-滑翔飞行器,这东西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54:42
钱学森是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鼻祖之一(其实更早的是德国的那个桑格尔的"银鸟")钱学森是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鼻祖之一(其实更早的是德国的那个桑格尔的"银鸟")
老美的HTV-2这个玩意相当的先进,和弹道导弹不同,HTV-2只有一个助推段,基本就是发上去之后与很快与助推段分离就开始再入大气层,通过高升阻比的气动外形进行长时间的大距离滑翔,同时具备大范围机动的能力,既避开了大气层外中段拦截,也大大降低了陆基预警雷达的探测距离,目前HTV要实现5500千米的滑翔距离和2200千米的横向机动能力,增强型的甚至要求达到16700千米的滑翔距离和5500千米的横向机动能力,在30~60千米高度的高高空进行这样的高超音速远程滑翔,现有和研制中的反导系统对此可以说是鞭长莫及.


当然这个玩意也相当难搞就是了
HTV-2的控制和制造材料存在较大难度
HTV-2飞行器使用优化设计的乘波体外形提高升阻比,据称在高超音速下的升阻比高达3-4,这个速度下传统飞船如联盟神舟只有0.2~0.3,阿波罗飞船为0.368,为了提高升阻比特意使用三角翼的航天飞机也只有1,HTV-2飞行器在高超音速下的高升阻比是它实现远距离滑翔的最根本基础。
在防热上HTV-2外部使用了低烧蚀性的碳-碳复合材料,配合一系列隔热措施确保内部的常温环境。由于高速飞行时间长而且飞行高度低,同时还要满足防热、气动和控制的一体化设计,HTV-2的防热和结构设计制造难度远远高于航天飞机更不要说普通宇宙飞船。
这种助推-滑翔式的概念其实历史很悠久了,最早提出这个的就是纳粹德国的桑格尔的"银鸟"轰炸机,它的设计理念是:一枚A-4或A-9火箭送入50-150千米的高空并被加速到5.5千米/秒以上后,一架以火箭为动力的轰炸机会滑翔很大的一段距离直到目标上空,然后开始轰炸。


Tisen火箭:这是美国最早的载人航天计划,可能直接来源于纳粹的V-2,在获得了纳粹德国的V-2火箭后,美国一位高超音速火箭领域的泰斗人物构思了代号为Tisen的载人太空火箭,发射质量44吨,可以载10名宇航员进入160km的太空,再回到离地43km的滑翔轨道降低速度返航。这位泰斗人物就是美国陆军航空兵技术上校钱学森博士


X-20“Dyna-Soar”(“动力倍增器”的英文缩写)是美国空军开发的一款航天飞机,它可以执行多种任务,包括侦察、轰炸、空间营救,保养卫星和破坏敌人卫星。这个计划从1957年10月24日一直持续到1963年12月10日。它总共花费了6.6亿美元

Dyna-Soar的研发可以追溯到Eugen S?nger的“银鸟”,这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一项轰炸机计划。它的设计理念是:
X-20试验机在由一枚A-4或A-9火箭送入50-150千米的高空并被加速到5.5千米/秒以上后,一架以火箭为动力的轰炸机会滑翔很大的一段距离直到目标上空,然后开始轰炸。
一个公认的Dyna-Soar的灵感来源是1949年的航天飞机计划“Tsien”。这个主意是美国陆军航空兵上校钱学森博士研究了德国的V-2和其它火箭之后想出的。
Dyna-Soar会被一枚洲际导弹送到外大气层,然后开始下落。但是就在再入大气层时,它的速度还是很高,所以它的机翼会产生很大的升力,这会将它重新送出大气层。这个过程会一直重复下去,直到速度足够低时,里面的宇航员才会选择一个降落地点并驾驶着它滑翔到那里。飞机在高超音速时产生的升力会让一架飞机一次飞越很长的距离。
这种先被送出大气层然后开始滑翔的飞机(也叫助推-滑翔式飞机)有能力在高超音速飞行时攻击世界上任何地方,而且截击这种飞机会很困难。

与普通的重型轰炸机相比,这种飞机很小,而且用于自卫的武器也很少。这种飞机可以作为可回收的载人轰炸机,也可作为不可回收的洲际导弹。
二战之后,许多德国的科学家被中央情报局以“曲别针计划”的名义带到了美国。其中一个就是沃尔特·多恩伯格,他是战时纳粹德国火箭计划的领导,知道许多关于“银鸟”计划的事情。在贝尔公司工作时,他努力想让美国空军和其他人注意到助推-滑翔式飞机。他的努力没有白费:1950年代早期,美国空军委托了贝尔、波音、Convair、道格拉斯、马丁、北美、共和和洛克希德去研究下列助推-滑翔式飞机:
* 轰炸机式导弹
* 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究与发展的支持系统
* “铜铃”式侦察机和
* 火箭推进式轰炸机
研发

1957年10月24日,美国空军研究与发展部开始了“超音速滑翔火箭武器系统”(武器系统464L)的计划,Dyna-Soar计划。这个计划将所有对助推-滑翔式飞机的要求都整合到了一起,因为美国空军认为这样的一架飞机能执行包括轰炸和侦察在内的所有任务,而且这个计划还能成为X-15的后继计划。X-20计划总共分为三步:1.试验机(Dyna-Soar I)2.侦察机(Dyna-Soar II)3.在侦察机的基础上加上轰炸的能力(Dyna-Soar III)。X-20I的首次滑翔预定在1963年,有动力的飞行预定在1964年,那时它的速度将达到18马赫。1968年会试验一种自动操作的滑翔导弹,而最终的多功能武器系统(Dyna-Soar III)将会在1974年开始测试。
1958年3月,9家美国航空公司开始竞争建造Dyna-Soar的合同。在这之中,美国空军只会从贝尔公司和波音公司之中选择一个。尽管贝尔公司已有了六年的研究经验,但是波音公司还是在1959年6月得到了这个合同(在那时它的设计已经变了很多,与贝尔的很相像了)。1961年,泰坦III最终被选定为运载Dyna-Soar的火箭。Dyna-Soar将会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

1960年4月,七名宇航员被秘密地挑选为Dyna-Soar计划的试飞员。但在1962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Bill Dana离开了。1962年9月19日,Albert Crews加入了Dyna-Soar的试飞计划,这之后,六名宇航员的名字被公开了,他们是:
* 尼尔·阿姆斯特朗(NASA)1960-62
* Albert H. Crews(美国空军)1962-63
* Bill Dana(NASA)1960-62
* Henry C. Gordon(美国空军)1960-63
* Pete Knight(美国空军)1960-63
* Russell L. Rogers(美国空军)1960-63
* Milt Thompson (NASA) 1960-63
* James W. Wood(美国空军)1960-63

1962年底,研究人员给Dyna-Soar计划起了个设计名称:X-20。X-20自己配备的火箭发动机(Dyna-Soar I测试用的)点火成功之后,美国空军在拉斯维加斯为它举行了揭幕仪式。
问题
除了困扰着许多研究计划的资金问题之外,Dyna-Soar计划还有两个主要的问题:助推火箭不可靠,而且整个计划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一共有许多种助推火箭成为了Dyna-Soar的助推火箭的候选者。美国空军建议使用液氧/JP-4,或氟氨/氟肼火箭,或使用X-15的火箭。而波音公司的建议是使用“地图册”火箭与半人马座火箭结合,但是最后美国空军采纳了马丁公司提议的泰坦火箭。但是,泰坦I火箭没有足够的推力将五吨重的X-20送入轨道。泰坦II和泰坦III能将它送入轨道,它们与同样能将它送入轨道的土星C-1(后来命名土星I)火箭一起去竞争当Dyna-Soar的助推火箭,最后,泰坦IIIC被选中。在发射系统上的犹豫使整个计划变得更加复杂,也拖延了这个计划。
Dyna -Soar计划(武器系统 464L计划)最初是要成为一个同时研究航空和武器系统的计划。许多人质疑美国空军为什么不像NASA一样开展一个载人航天计划并将它作为首要的研究计划。但是,美国空军时常强调,与NASA不同的是,Dyna-Soar可以在有人控制的情况下重返大气层,这也是X-20计划的主要研究方向。1963年1月19日,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命令空军去研究双子星和Dyna –Soar两个天基武器系统哪一个更可行。在1963年3 月中期收到空军的报告后,麦克纳马拉“说空军在可控再入飞行器上花了太多时间,并且还没有一个在轨运行的明确目标” (Geiger, 1963)。这被看作是他对这个计划的态度的大逆转。Dyna-Soar也是一项花费很高的项目,在1960年代中期之前不会进行载人飞行。高花费与令人质疑的实用性使空军很难说这是一个好的计划。最终,X-20 Dyna-Soar计划在1963年12月10日被终止了。
X-20计划原定会被载人轨道实验室计划取代,这是双子星的一个子计划。但是最终它被终止了。
相比于美国,我们在这一领域基本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毕竟美国60年代就搞过了X-20Dyna-Soar,后来又搞了航天飞机,也是助推-滑翔段设计


我们目前在主推滑翔高升阻比升力体方面研究不多,这玩意要是搞成了,那么以后老美的NMD,TMD那真是不堪一击
现在老美正在加紧研究这个玩意,虽然最近的几次实验都以失败告终,但假如几年以后搞成了,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在搞的中段反导那就是对它一点作用都没有,别搞了,浪费钱
2011年8月11日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的HTV-2B高超音速技术载具使用使用轨道科学公司的米诺陶4型固体运载火箭自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这是HTV-2项目的第二次试飞,失败的第一次试飞任务HTV-2A也是使用米诺陶4火箭发射的。所谓祸不单行,HTV-2B虽然发射正常也成功再入大气层,但再次发射约9分钟后失去联系。连遭失败给整个项目蒙上了一层阴影,尤其是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并没有订购第三架HTV-2飞行器,因此有些分析认为这可能导致项目的终结。

HTV-2飞行器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研制,属于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推进的猎鹰高超音速技术演示和验证计划的一部分,着眼于进行在高高空验证高超音速飞行的相关技术,如高超音速下的空气动力学、长时间高超音速下的防热处理、高超音速飞行下的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

美军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原理和目标

猎鹰计划最早提出是在2002年,合并了美国空军和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的高超音速项目后正式立项,猎鹰计划全称是”兵力运用与从本土发射”(FALCON),从名称上清晰的表达了计划的目标。猎鹰计划近期目标是研制一次性小型运载火箭(SLV)和一次性的通用航空飞行器(CAV),使用SLV把CAV发射到亚轨道后,CAV沿弹道飞行并很快再入大气层,通过高升阻比的气动外形进行长时间的大距离滑翔,同时具备大范围机动的能力规避各种可能的拦截火力,CAV到达目标附近时释放携带的制导弹药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猎鹰计划的远期目标是研制用于全球快速打击的可复用高超音速巡航飞行器(HCV),携带CAV进行打击。当时的技术明显无法支持HCV这样的宏伟目标,猎鹰计划将分阶段验证远期目标的相关技术,同时分阶段实现的中近期技术本身也具备转化为实际装备的潜力。在猎鹰计划中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技术需求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需要攻克高超音速下的高升阻比外形和气动控制,解决长时间高超音速下的防热材料和热能管理难题,进行高超音速下的制导和全自主飞行控制,完成高速下的载荷弹药分离释放技术。

双方的不同之处在于近期目标的SLV技术难度相对较低,主要问题在于降低成本,而远期目标则需要解决高超音速推进技术和可复用使用的防热材料等关键技术,所有技术在猎鹰计划启动时还都是空中楼阁。

高超音速飞行器突防反导系统的优势

猎鹰计划和更早进行的反导系统建设,可以说是美国在攻防手段上的进一步努力,表现的是美国在小布什上台后单边主义横行,希望凭借雄厚的国力通过技术优势彻底压倒对手,结束冷战开始以来建立在核平衡上的国际战略平衡的尝试。矛尖还是盾厚,中国有自相矛盾的成语,不过这对美国倒不是什么问题。猎鹰这把进攻之矛在技术先进性上要比同时代的反导系统高一个档次,可以说是为了突破反导系统而设计的。

现有的多层反导系统基本都是用碰撞杀伤技术(HTK)进行拦截,由于动能弹头的机动能力很有限,拦截需要尽早探测到弹道导弹威胁、跟踪预测弹道再精确计算拦截弹的发射窗口。弹道导弹的突防则在弹道上大做文章,如全程大气层内弹道规避大气层外中段反导,不过这只能使用在中短程弹道导弹上。中远程弹道导弹则选择变轨和再入后机动增加反导系统弹道预测的难度,从而增强了突防效果。猎鹰计划近期目标的助推-滑翔方案则是这两种手段的集大成者,CAV分离后很快再入并在高高空大气中以高超音速机动滑翔,既避开了大气层外中段拦截,也大大降低了陆基预警雷达的探测距离,还以远强于传统再入机动弹头的机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了突防能力。

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难度很高

猎鹰计划中CAV要实现5500千米的滑翔距离和2200千米的横向机动能力,增强的ECAV甚至要求达到16700千米的滑翔距离和5500千米的横向机动能力。在30~60千米高度的高高空进行这样的高超音速远程滑翔,现有和研制中的反导系统对此可以说是鞭长莫及,即使是曾经寄予厚望的机载激光器,由于CAV在高高空超高速滑翔面临的高温高压苛刻环境,本身就对依靠加热破坏结构的激光武器也要能够具有强得多的硬抗能力,可以说携带武器的CAV将严重抵消反导系统的战略效果,在突防能力上具有颠覆性的效果。但技术难度也可想而知,即使是技术雄厚如美国,也无法一步登天。

以高机动性机动弹头为技术基础

CAV以美国在高机动性机动弹头上的技术储备为基础,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CAV/HTV就来自于早年的高机动性再入载具(HPMARV)方案,当然HPMARV虽然比更早的MARV设计如潘兴II的再入机动弹头的升阻比更高,具有更远的滑翔距离和机动能力,但距离猎鹰计划的目标仍有太大的距离。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进一步优化设计,选用了高升阻比的乘波体设计满足苛刻的高升阻比要求。

国会对高超音速飞行器计划的影响

或许是因为反导系统已经激起了其他核大国极大的反对,2004年美国国会审议时参议院极力要求取消CAV的预算,不过平民化的众议院则对CAV情有独钟,要求加大拨款大力发展。最终两院达成妥协,通过了预算拨款但取消了猎鹰计划中的武器部分,规定不能用于武器化的CAV开发,也禁止使用陆基或是潜射弹道导弹发射CAV。经此一变,原来的“兵力运用与从本土发射”计划十分的名不符实,于是新的计划直接叫Falcon,虽然翻译过来还是猎鹰但已经不是缩写,同时CAV改名为高超音速技术载具(HTV)。

由于国会的限制,原定使用民兵II洲际导弹发射CAV的试验也不得不改成使用轨道科学公司的米诺陶4火箭发射HTV飞行器。米诺陶4火箭使用退役的和平卫士洲际导弹改装而来,实际投掷能力远远超出HTV所需,后来HTV-2A或许还有HTV-2B试飞的失败,很可能都与此有关。

跳过HTV-1直接进行HTV-2飞行实验

去掉武器化的内容后,猎鹰项目继续推进相关研究。在HTV第一阶段竞争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击败波音、轨道科学公司、安德鲁斯宇航公司等对手,独霸了HTV系列的后继研制工作。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原计划第二阶段先后实验一次性无动力滑翔的20马赫极速的HTV-1和HTV-2,再实验可复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HTV-3,从而为最终的HCV研制铺平道路。计划不如变化快,2006年5月由于HTV-1子承包商C-CAT在高曲率曲面前缘放热材料的结构上出现了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决定放弃两架HTV-1的制造与试飞,直接制造两架HTV-2飞行器进行HTV-2的实验。

2007年5月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又决定跳过HTV-3直接研制HTV-3X黑燕,黑燕尽管速度只有6马赫,但发动机技术更为成熟,但2008年10月在军费缩减的大形势下由于预算不足被迫取消,于是整个HTV系列只剩下HTV-2继续前进。

HTV-2的控制和制造材料存在较大难度

HTV-2飞行器使用优化设计的乘波体外形提高升阻比,据称在高超音速下的升阻比高达3-4,这个速度下传统飞船如联盟神舟只有0.2~0.3,阿波罗飞船为0.368,为了提高升阻比特意使用三角翼的航天飞机也只有1,HTV-2飞行器在高超音速下的高升阻比是它实现远距离滑翔的最根本基础。

在防热上HTV-2外部使用了低烧蚀性的碳-碳复合材料,配合一系列隔热措施确保内部的常温环境。由于高速飞行时间长而且飞行高度低,同时还要满足防热、气动和控制的一体化设计,HTV-2的防热和结构设计制造难度远远高于航天飞机更不要说普通宇宙飞船。

HTV-2的控制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虽然HTV-2的速度在再入后随着滑翔不断降低,如失败的第一次任务中再入后139秒HTV-2A速度从22马赫降低到17马赫减速很快,但纵观全程HTV-2的平均速度还是很高的。HTV-2A最初计划1363秒内进行全程5889千米距离的飞行,平均速度4.32千米/秒,末端速度也在4马赫左右。高超音速下要求更快的反应控制,更困难的是人类对高超音速下的空气动力学知之甚少,地面风洞无法有效模拟20马赫高超音速的环境,HTV-2的气动控制极具挑战性。

第一次试飞失败后的收获和原因分析

屡经推迟后2010年4月22日HTV-2A开始试飞,这是HTV-2项目的第一次试飞,HTV-2A成功和助推的米诺陶4火箭分离,再入后139秒失去联系,此时距离HTV-2A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仅有约9分钟,而任务全程时间约30分钟,大部分验证项目都没有进行,不过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认为分离再入后的139秒飞行测试数据已经具有极大的价值,同时HTV-2A验证了大量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测控站的数据收集网络,在5.8千米每秒高速下持续接受GPS信号,确认了与HTV-2A双向通信的可行性,同时证实了控制系统的效果,尤其是氮气控制系统的有效增强了研究人员的信心。

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HTV-2A毕竟是失败了,事后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管理人员接受采访时谈到等离子体对双向通信的影响不大,虽然没有直接证实飞行器失控坠毁是失去联系的原因,但黑障等选项肯定要排除了。他还提到米诺陶4火箭提供的速度太大,即使第三级火箭进行能量机动降低速度,HTV-2A的速度仍然太快。为此再入插入到了低于正常滑翔开始高度的高度,然后拉起开始滑翔。对照时间表,HTV-2A出事就是在这一阶段。2010年末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公布了独立的工程审查委员会对HTV-2A的调查结果,指出首飞失控最可能的原因是偏航超出预期同时伴随翻滚,这些异常超出了姿态控制系统的调节能力,触发飞行器坠毁。

第二次试飞失败后项目前景堪忧

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战术技术办公室主任大卫 尼兰认为委员会的结论证明HTV-2的设计没有重大缺陷,因此无需对硬件或是对软件进行大规模改进,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工程师们决定对HTV-2项目第二次试飞所用的HTV-2B飞行器进行调整重心,减小飞行攻角,使用氮气喷射反作用力控制系统增强飞行器的襟翼等改进。2011年8月11日HTV-2B进行了试飞,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的官方Twitter账号对HTV-2B飞行进行了直播。虽然发射、分离和再入成功,但第二次试飞同样是在发射后9分钟这个相同的时间段失去联系,官方Twittter账号沉默许久,然后写到HTV-2具有自动飞行中止能力,含蓄的宣布任务失败。

官方的失败报告还有待时日,但从时间上判断,HTV-2B恐怕也是栽在同样的问题上,甚至可能HTV-2A失败的真正原因并没有查清,HTV-2B的改进于事无补从而再次失败,由于没有制造更多的实验飞行器,HTV-2的前途堪忧,但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的相关人员表示:We’ll learn. We’ll try again,考虑到HyFLY项目就曾争取到第三次试验的预算,未来制造一架HTV-2命名为HTV-2C继续进行实验也是很有可能的,毕竟HTV-2验证的是美国快速全球打击的关键核心技术,美军对此寄予厚望。

发展高超音速飞行武器可避免核误判

虽然美国国会禁止了猎鹰计划的武器化的研究,但整个项目实际上还是为未来的武器化服务的。2004年拨款委员会认为如果可以通过国际交流和协商消除误判,就可以增加拨款扩展研究范围。这种决定很清晰的表明了美国的真实目的。近些年来美国不断提出各种全球快速打击方案,如美国海军的常规三叉戟方案和潜射全球打击导弹方案,美国空军的常规打击导弹方案等。传统弹道导弹改装的常规导弹方案实际上更容易诱发核误判。

在美国全面推进全球快速打击计划的决心无法通过军控等外交努力消除的前提下,猎鹰计划的助推-滑翔方案尽管技术难度更大并且突防能力更强,但高高空滑翔的设计最不容易引发核误判,如果相关技术突破的话,中俄两害相衡择其轻,认同猎鹰计划的CAV/HTV不会引发误判只是时间问题。HTV-2试飞前美国空军原计划2012年接收HTV-2进行下一步研究,尽管还没有进行武器化的相关试验,但未来HTV-2试飞成功的话美国空军的助推-滑翔高超音速打击武器也就不远了。
不夸张的说,这种飞行器甚至连美国正在研发的ABL机载激光都对付不了,为什么这么讲?因为HTV-2在高高空超高速滑翔面临的高温高压苛刻环境,外部使用了低烧蚀性的碳-碳复合材料,本身就对依靠加热破坏结构的激光武器要能够具有强得多的硬抗能力
试飞失败了,离正式装备还有很长的路
你以为中国没有? 比这更变态的项目也在进行中。
暗夜流星 发表于 2011-12-31 15:33
你以为中国没有? 比这更变态的项目也在进行中。
莫非是那个传说中的"水拍拍"”(WHH)战略/空天导弹
就目前来看,助推-滑翔还是最先进并且最具有实战价值的超高音速飞行器,其它的停留在纸面上的幻想大多不切实际,什么变轨弹跳飞行器,那是白日梦呢

美国人也是这么吓自己的。
里面的DF-21D就是助推-滑翔弹道
早晚会有的
一院十所就主要关注这个的
tg庞大的军工研发体系会闲着么?美国人如果相信就好了
迟早都会有的!
支持兔子必要时勒紧裤腰带搞尖端军事项目,小时候一天吃两顿吃榆树叶吃地瓜秧都过来了怕什么。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1 15:40
就目前来看,助推-滑翔还是最先进并且最具有实战价值的超高音速飞行器,其它的停留在纸面上的幻想大多不切实际 ...
不知道你想说什么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1 15:22
现在老美正在加紧研究这个玩意,虽然最近的几次实验都以失败告终,但假如几年以后搞成了,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 ...
大锅即使霉弟把这玩意儿搞成了,我们现在在搞的中段反导那就是对它一点作用都没有,但天朝在中端反导上投的钱绝对不是浪费。不说在中段反导基础上搞其他东西,也不说中段反导研究带动的相关基础研究,就是用来防三哥的东西也好呀。当然三哥的布朗蛋这种终极大杀器,不在地球人讨论范围内。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1 15:36
莫非是那个传说中的"水拍拍"”(WHH)战略/空天导弹
真的还是假的,这种革命性导弹强的没有天理了,2吨多的导弹竟然可以打4000KM,这什么航母都可以去死了。
xp001822 发表于 2011-12-31 21:49
真的还是假的,这种革命性导弹强的没有天理了,2吨多的导弹竟然可以打4000KM,这什么航母都可以去死了。
反正网上传的狠,谁也没见过。。


楼主,蛋疼


助推-滑翔是钱学森提出的,桑格尔是滑跃弹道

助推-滑翔是钱学森提出的,桑格尔是滑跃弹道
lz你自己也说了,tg缺乏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就算想搞也得慢慢来
LZ不想想钱老回国那么多年会没有提起过么?这东西TG在搞,航展上都出过模型,不过技术问题大家都有,MD高调做实验不代表别人没做过
lvshoutao 发表于 2012-1-1 11:32
助推-滑翔是钱学森提出的,桑格尔是滑跃弹道
都是一回事,跨大气层滑翔
钱学森的那个滑翔弹道太过理想化了,但其实在大气层滑翔中飞行器的攻角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基本就是桑格尔弹道
其实咱们对这方面的理论一直有的,一般航空大学都有人研究这个,但这个研究关键在于实践上,就像各国都了解登月的原理,但能登上月球的只有老美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2-1-1 11:53
都是一回事,跨大气层滑翔
桑哥尔是在大气层顶跳跃,钱学森的是一个助推器把一个飞行器送入亚轨道在滑行。两者都是亚轨道
lvshoutao 发表于 2012-1-1 12:20
桑哥尔是在大气层顶跳跃,钱学森的是一个助推器把一个飞行器送入亚轨道在滑行。两者都是亚轨道
一码子事情,飞行器攻角改变的话,就是桑格尔弹道,攻角保持不变,就是钱学森弹道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2-1-1 12:34
一码子事情,飞行器攻角改变的话,就是桑格尔弹道,攻角保持不变,就是钱学森弹道


一个跳跃一个基本保持不变那就不是一码事,不然也不会有助推-滑翔,助推-跳跃之分了,桑哥尔的是在大气层内外跳跃,钱学森的是载入以后就一直处在大气层内你发的图不就代表他俩并不完全一样嘛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2-1-1 12:34
一码子事情,飞行器攻角改变的话,就是桑格尔弹道,攻角保持不变,就是钱学森弹道


一个跳跃一个基本保持不变那就不是一码事,不然也不会有助推-滑翔,助推-跳跃之分了,桑哥尔的是在大气层内外跳跃,钱学森的是载入以后就一直处在大气层内你发的图不就代表他俩并不完全一样嘛
楼主胡侃要适可而止
lvshoutao 发表于 2012-1-1 12:51
一个跳跃一个基本保持不变那就不是一码事,不然也不会有助推-滑翔,助推-跳跃之分了,桑哥尔的是在大气 ...
自己看29楼那篇论文
QGP 发表于 2012-1-1 12:54
楼主胡侃要适可而止
上超大就是胡侃,难道还学习姿势啊;P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2-1-1 13:19
上超大就是胡侃,难道还学习姿势啊
好吧,你是不可战胜的
lvshoutao 发表于 2012-1-1 12:51
一个跳跃一个基本保持不变那就不是一码事,不然也不会有助推-滑翔,助推-跳跃之分了,桑哥尔的是在大气 ...
跳跃式弹道难道不也是无动力滑翔{:soso__6226981627384810289_4:}

本质上是一样的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2-1-1 13:27
跳跃式弹道难道不也是无动力滑翔

本质上是一样的


你说一样就一样吧,一个是在大气层内外跳跃,一个是进了大气层就在大气层内飞行当然攻角也不断变化但没出大气层,跳跃弹道有的还就是有加动力的,当然也有无动力的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2-1-1 13:27
跳跃式弹道难道不也是无动力滑翔

本质上是一样的


你说一样就一样吧,一个是在大气层内外跳跃,一个是进了大气层就在大气层内飞行当然攻角也不断变化但没出大气层,跳跃弹道有的还就是有加动力的,当然也有无动力的
老美的这个HTV实际用的也应该是桑格尔弹道,桑格尔弹道主要就是用来突防,这个我们的“水拍拍”战略导弹当然也是明显的桑格尔弹道




至于钱学森弹道,航天飞机就是典型的钱学森弹道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2-1-1 13:17
自己看29楼那篇论文
那种论文我也有,我这还有程波体飞行器载入弹道仿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