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隆:亮剑打鬼子是想象的 日军军事素质非常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33:47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史学苑 > 正文   2011年12月30日 08: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郑媛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30/11673292_0.shtml
核心提示:《亮剑》播出时,我儿子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你看看吧,这个电视剧挺好。我一看,其实就是讲打鬼子的故事嘛,但作者显然是想象的,他不了解什么是日本鬼子。我觉得内地写抗战的常常是儿童文学,给孩子们看的,糊弄小孩,不真实。日本鬼子的军事素质其实是非常好的,在世界上都有公认。我采访过山东主力部队的一些老人,他们说,1943年前,中国军队的一个班一个排和一个日本鬼子拼刺刀,可能都拼不过。



本文来源:《北京青年报》2008年10月13日第B7版,作者:郑媛,原题:《张正隆:很多军事题材影视剧在糊弄孩子》

《枪杆子:1949》真实记录东北野战军入关南下的征战历程———

当年以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备受关注的军旅作家张正隆,近日推出了《雪白血红》的“续集”——《枪杆子:1949》,真实记录了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入关南下一直到解放海南岛的征战历程。

时隔二十年,信奉“秉笔直书”的张正隆并没有改变自己的风格,大量的采访对他来说是“必须”的,正如他所说,他的作品是“用脚写出来的”。15年来,他遍访大半个中国、采访到了上百名军队人员和普通百姓的切实感受——他们对战争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保证了写作的客观真实与细节的充沛丰盈。

通过电话,记者专访了这位现居大连、甚少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老人。口音浓重的张正隆有着东北人的直率,他看不惯眼下一些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糊弄小孩”的做法,如同看不惯出版商为吸引眼球,在新书的腰封上打出“封笔巨献”的字样来“忽悠人”。他甚至不满编辑擅作主张把书中的一些对话加上了引号,认为这一标点的改变,事实上已经违反了他对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

我采访的老人中,一半以上已经故去

“当了一辈子兵”的张正隆擅长军事历史题材,尤其对于用文字再现曾经发生在他的家乡、东北那片黑土地上的战争风云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热情。到目前为止,他写作的近十部报告文学中,主角大多是四野的官兵。每部作品采访、收集资料的时间,几乎都是写作时间的倍数。这本《枪杆子:1949》耗时还不算最多的,断断续续也有15年了。

记者:为何在近二十年后,才推出《雪白血红》的“续集”?

张:其实,1987年我采访《雪白血红》时,就已经有一些老同志谈到当年四野南下的情况,鼓励我写出来。很奇怪,四野南下的纪实,过去谁都没写,常常一句话带过,似乎辽沈战役后,国民党就一下子完蛋了。

这本书现在是被“肢解”过的,本来写了60万字,后来删掉10万字,改了三四稿。原来书名叫《东方红》,意思是新中国是在血泊中诞生的。

记者:用了近15年时间,采访搜集资料,您觉得主要的难点在哪里?

张:最难的是采访。我采访的老人,70岁的都已经很少,大部分是80岁以上的,有的人上礼拜我还打过电话,回头再想问点什么,再打电话时人就已经不在了。到现在,我写的老人中有一半以上已经不在了,有的即使活着,恐怕脑子也糊涂了。从这点来说,我的采访是带着抢救性质的。

《枪杆子》采访的人不算多,但也不少于一百人。对每个人,我的采访不会是只谈一次两次,一开始时,因为不了解他的情况,无法提问,所以我就听他自己聊,班长、副班长、战友……一个个聊,聊完后,他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我找到想问的问题了。再谈个把月后,我也没啥嗑可唠了,以后就是随便聊天,今天天气如何、身体怎么样呀等等,有时不经意中,会唠出非常好的东西来。

文学就是靠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生命。所以我写东西特别累。

记者:这本书的腰封上写着“封笔巨献”,有封笔的打算吗?

张:那是他们(出版社)瞎忽悠。我2005年退休,70岁前的活儿早排满了,而且还在不断加活儿。他们这样写是为了宣传吧,莫名其妙,我看不惯,但没办法,他们也不和你商量啊。
我现在每天工作15个小时左右,算是正常的。抗联的书已经写了一百多万字,估计年底出来。这是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抗联是文学的“富矿”,你有十八般武艺都能发挥出来,但必须吃苦,才能走近历史。

报告文学一点都不能假,可以塑造一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但不能编造细节

历史是不可复制的,许多史学作者都有一个来自内心深处的困惑,历史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早在二十年前,张正隆就写过一篇名为“历史是什么?”的自序,认为历史“只能尽可能接近,但休想复原”,自己能做的只是“不讳过,不溢恶,不夸饰,不虚美”,像老祖宗教导的那样“秉笔直书”。

记者:您善于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写作军事历史题材,《枪杆子:1949》也不例外,采用这种文体是为了突出书中一些从未被人关注过的史实,也就是您所说的“历史中的新闻”吗?

张:所谓“历史的新闻”,其实按它自然的状态写下来就可以了,不用刻意加工,一加工就完蛋了。有时候把原话录下来就好了。比如我写四野南下,遇到的最大的敌人不是拿枪的敌人,而是水土不服,所有南下的老兵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个。我采访了很多人,写了一些自杀的人,他们可能打仗很勇敢,但却因为吃不上饭,生病,不想拖累部队,或者太痛苦,难受得自杀了。

但这个东西,所有有关四野南下的纪实、小说、影视全部都不写,莫名其妙。写战争并不是子弹从头响到尾,其中人性的东西,往往是最“抓”人的。

记者: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不免会有演绎想象的成分,您认为应如何处理真实和虚构的关系?

张:我觉得报告文学不能虚构,包括主人公的一些细节和心理活动,都必须要有出处,否则不能写出。对话也一样。《枪杆子》里有些对话,原来我的稿子里是没有引号的,但后来出版社都给我加上引号了。加不加引号其实是不同的,给读者的感觉不一样。

甚至有时候即使有出处,也不一定可靠。有时候采访一个事情,这个人说的和别人说的不一样,甚至一个人昨天谈的事情和今天说的都有出入,如果非写不可,就得找到当时参加的几个人,最后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比如,写某次战斗,我方伤亡人数,消灭敌人的数字,如果没有准确的统计,各人说法不同,我只能写个大概数字,不能说准。

现在很多写抗联的影视小说或纪实作品,说句不好听的话,作者并不了解抗联。我为什么要和老人一谈就是两个多月,我要的是原生态的东西,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不光是军事方面的,比如老百姓家里年画摆设、穿着打扮,你还必须了解清楚,了解经济文化风俗等细节的东西。

记者:也就是说,您的报告文学可以当正史来看?

张:我觉得就是正史,报告文学不能写野史。《百家讲坛》曾经讲过抗联的英雄杨靖宇,但是主讲人所说的在很多大事上都和事实有出入,我看《百家讲坛》越来越像讲评书的了。其实,讲评书也没有问题,但与事实不能有出入呀。

“有的军事题材影视剧完全就是在‘糊弄孩子’”

张正隆可以说是第一个写作四野军史的作家,后来的电影《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显然受到他的作品的不少影响。甚至在林彪的刻画上,如林彪爱吃炒黄豆、沉默寡言、精于算计、对打了败仗的部下痛下杀手等等,也多少源自张正隆的作品。

记者:您是因为对四野的历史有兴趣和研究才开始写作“四野”题材的,还是因为一举成名后,更加专注于这方面的写作?

张:对于四野的历史,我原来知道的都是书本上的东西,但是因为《雪白血红》的采访写作,让我觉得四野的历史里太有文章做了,一辈子也写不完。其他野战军也曾找过我,叫我写,我说人一辈子干不了很多事情,一个“四野”就够我写的了。

记者:最近军事题材走红,小说和影视都有不少这方面的题材,像近年很火的《集结号》、《士兵突击》等。有人说,我们共产党、解放军的形象曾经塑造了两个代表性人物,一个是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一个是《亮剑》中的李云龙,但这其实是文人写的军人,不是真正的解放军。您是怎么看的?

张:我有多少年没有看电影了,我都想不起来了,哪有工夫呀?但《集结号》我看了。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很大,逃兵的事情,在西方都很忌讳的,我们都能在银幕上表现出来了。

电视剧我通常也是基本不看的。《亮剑》播出时,我儿子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你看看吧,这个电视剧挺好。我一看,其实就是讲打鬼子的故事嘛,但作者显然是想象的,他不了解什么是日本鬼子。我觉得内地写抗战的常常是儿童文学,给孩子们看的,糊弄小孩,不真实。日本鬼子的军事素质其实是非常好的,在世界上都有公认。我采访过山东主力部队的一些老人,他们说,1943年前,中国军队的一个班一个排和一个日本鬼子拼刺刀,可能都拼不过。特别是先期侵华的日军,绝大多数枪法和拼刺刀功夫都令人想象不到。但1944年以后就不行了。小日本兵力就那么多,所以最后派出的兵中,有的十几岁,有的五十多岁。我当了一辈子兵,对日本鬼子仇恨归仇恨,但对他们的军事技术,却不能不承认。

记者:除了写作,平时有什么兴趣吗?

张:我什么爱好都没有,就抽烟和写作。1994年我成为专业作家,1999年写《战将》,我半年时间没下过楼。写作让我心里挺高兴的,现在社会诱惑多,但对我,什么诱惑都没有,写作时特别单纯。有人请吃饭,有时是不能不去的,人在饭桌前,心在书桌上。连吃带唠加往返,少说也得两个小时,一天不就12个“两小时”吗?有时就想,去了谁都得去的那个地方,我会在墓碑上挂个“请勿打扰”。

张正隆其人:1947年出生,辽宁本溪县草河口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作家。

生于铁道工人家庭,高中毕业参加解放军。后为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战将》等。长篇报告文学《血情》获第三届解放军文艺奖及中国报告文学505杯奖。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史学苑 > 正文   2011年12月30日 08: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郑媛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30/11673292_0.shtml
核心提示:《亮剑》播出时,我儿子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你看看吧,这个电视剧挺好。我一看,其实就是讲打鬼子的故事嘛,但作者显然是想象的,他不了解什么是日本鬼子。我觉得内地写抗战的常常是儿童文学,给孩子们看的,糊弄小孩,不真实。日本鬼子的军事素质其实是非常好的,在世界上都有公认。我采访过山东主力部队的一些老人,他们说,1943年前,中国军队的一个班一个排和一个日本鬼子拼刺刀,可能都拼不过。



本文来源:《北京青年报》2008年10月13日第B7版,作者:郑媛,原题:《张正隆:很多军事题材影视剧在糊弄孩子》

《枪杆子:1949》真实记录东北野战军入关南下的征战历程———

当年以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备受关注的军旅作家张正隆,近日推出了《雪白血红》的“续集”——《枪杆子:1949》,真实记录了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入关南下一直到解放海南岛的征战历程。

时隔二十年,信奉“秉笔直书”的张正隆并没有改变自己的风格,大量的采访对他来说是“必须”的,正如他所说,他的作品是“用脚写出来的”。15年来,他遍访大半个中国、采访到了上百名军队人员和普通百姓的切实感受——他们对战争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保证了写作的客观真实与细节的充沛丰盈。

通过电话,记者专访了这位现居大连、甚少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老人。口音浓重的张正隆有着东北人的直率,他看不惯眼下一些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糊弄小孩”的做法,如同看不惯出版商为吸引眼球,在新书的腰封上打出“封笔巨献”的字样来“忽悠人”。他甚至不满编辑擅作主张把书中的一些对话加上了引号,认为这一标点的改变,事实上已经违反了他对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

我采访的老人中,一半以上已经故去

“当了一辈子兵”的张正隆擅长军事历史题材,尤其对于用文字再现曾经发生在他的家乡、东北那片黑土地上的战争风云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热情。到目前为止,他写作的近十部报告文学中,主角大多是四野的官兵。每部作品采访、收集资料的时间,几乎都是写作时间的倍数。这本《枪杆子:1949》耗时还不算最多的,断断续续也有15年了。

记者:为何在近二十年后,才推出《雪白血红》的“续集”?

张:其实,1987年我采访《雪白血红》时,就已经有一些老同志谈到当年四野南下的情况,鼓励我写出来。很奇怪,四野南下的纪实,过去谁都没写,常常一句话带过,似乎辽沈战役后,国民党就一下子完蛋了。

这本书现在是被“肢解”过的,本来写了60万字,后来删掉10万字,改了三四稿。原来书名叫《东方红》,意思是新中国是在血泊中诞生的。

记者:用了近15年时间,采访搜集资料,您觉得主要的难点在哪里?

张:最难的是采访。我采访的老人,70岁的都已经很少,大部分是80岁以上的,有的人上礼拜我还打过电话,回头再想问点什么,再打电话时人就已经不在了。到现在,我写的老人中有一半以上已经不在了,有的即使活着,恐怕脑子也糊涂了。从这点来说,我的采访是带着抢救性质的。

《枪杆子》采访的人不算多,但也不少于一百人。对每个人,我的采访不会是只谈一次两次,一开始时,因为不了解他的情况,无法提问,所以我就听他自己聊,班长、副班长、战友……一个个聊,聊完后,他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我找到想问的问题了。再谈个把月后,我也没啥嗑可唠了,以后就是随便聊天,今天天气如何、身体怎么样呀等等,有时不经意中,会唠出非常好的东西来。

文学就是靠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生命。所以我写东西特别累。

记者:这本书的腰封上写着“封笔巨献”,有封笔的打算吗?

张:那是他们(出版社)瞎忽悠。我2005年退休,70岁前的活儿早排满了,而且还在不断加活儿。他们这样写是为了宣传吧,莫名其妙,我看不惯,但没办法,他们也不和你商量啊。
我现在每天工作15个小时左右,算是正常的。抗联的书已经写了一百多万字,估计年底出来。这是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抗联是文学的“富矿”,你有十八般武艺都能发挥出来,但必须吃苦,才能走近历史。

报告文学一点都不能假,可以塑造一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但不能编造细节

历史是不可复制的,许多史学作者都有一个来自内心深处的困惑,历史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早在二十年前,张正隆就写过一篇名为“历史是什么?”的自序,认为历史“只能尽可能接近,但休想复原”,自己能做的只是“不讳过,不溢恶,不夸饰,不虚美”,像老祖宗教导的那样“秉笔直书”。

记者:您善于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写作军事历史题材,《枪杆子:1949》也不例外,采用这种文体是为了突出书中一些从未被人关注过的史实,也就是您所说的“历史中的新闻”吗?

张:所谓“历史的新闻”,其实按它自然的状态写下来就可以了,不用刻意加工,一加工就完蛋了。有时候把原话录下来就好了。比如我写四野南下,遇到的最大的敌人不是拿枪的敌人,而是水土不服,所有南下的老兵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个。我采访了很多人,写了一些自杀的人,他们可能打仗很勇敢,但却因为吃不上饭,生病,不想拖累部队,或者太痛苦,难受得自杀了。

但这个东西,所有有关四野南下的纪实、小说、影视全部都不写,莫名其妙。写战争并不是子弹从头响到尾,其中人性的东西,往往是最“抓”人的。

记者: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不免会有演绎想象的成分,您认为应如何处理真实和虚构的关系?

张:我觉得报告文学不能虚构,包括主人公的一些细节和心理活动,都必须要有出处,否则不能写出。对话也一样。《枪杆子》里有些对话,原来我的稿子里是没有引号的,但后来出版社都给我加上引号了。加不加引号其实是不同的,给读者的感觉不一样。

甚至有时候即使有出处,也不一定可靠。有时候采访一个事情,这个人说的和别人说的不一样,甚至一个人昨天谈的事情和今天说的都有出入,如果非写不可,就得找到当时参加的几个人,最后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比如,写某次战斗,我方伤亡人数,消灭敌人的数字,如果没有准确的统计,各人说法不同,我只能写个大概数字,不能说准。

现在很多写抗联的影视小说或纪实作品,说句不好听的话,作者并不了解抗联。我为什么要和老人一谈就是两个多月,我要的是原生态的东西,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不光是军事方面的,比如老百姓家里年画摆设、穿着打扮,你还必须了解清楚,了解经济文化风俗等细节的东西。

记者:也就是说,您的报告文学可以当正史来看?

张:我觉得就是正史,报告文学不能写野史。《百家讲坛》曾经讲过抗联的英雄杨靖宇,但是主讲人所说的在很多大事上都和事实有出入,我看《百家讲坛》越来越像讲评书的了。其实,讲评书也没有问题,但与事实不能有出入呀。

“有的军事题材影视剧完全就是在‘糊弄孩子’”

张正隆可以说是第一个写作四野军史的作家,后来的电影《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显然受到他的作品的不少影响。甚至在林彪的刻画上,如林彪爱吃炒黄豆、沉默寡言、精于算计、对打了败仗的部下痛下杀手等等,也多少源自张正隆的作品。

记者:您是因为对四野的历史有兴趣和研究才开始写作“四野”题材的,还是因为一举成名后,更加专注于这方面的写作?

张:对于四野的历史,我原来知道的都是书本上的东西,但是因为《雪白血红》的采访写作,让我觉得四野的历史里太有文章做了,一辈子也写不完。其他野战军也曾找过我,叫我写,我说人一辈子干不了很多事情,一个“四野”就够我写的了。

记者:最近军事题材走红,小说和影视都有不少这方面的题材,像近年很火的《集结号》、《士兵突击》等。有人说,我们共产党、解放军的形象曾经塑造了两个代表性人物,一个是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一个是《亮剑》中的李云龙,但这其实是文人写的军人,不是真正的解放军。您是怎么看的?

张:我有多少年没有看电影了,我都想不起来了,哪有工夫呀?但《集结号》我看了。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很大,逃兵的事情,在西方都很忌讳的,我们都能在银幕上表现出来了。

电视剧我通常也是基本不看的。《亮剑》播出时,我儿子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你看看吧,这个电视剧挺好。我一看,其实就是讲打鬼子的故事嘛,但作者显然是想象的,他不了解什么是日本鬼子。我觉得内地写抗战的常常是儿童文学,给孩子们看的,糊弄小孩,不真实。日本鬼子的军事素质其实是非常好的,在世界上都有公认。我采访过山东主力部队的一些老人,他们说,1943年前,中国军队的一个班一个排和一个日本鬼子拼刺刀,可能都拼不过。特别是先期侵华的日军,绝大多数枪法和拼刺刀功夫都令人想象不到。但1944年以后就不行了。小日本兵力就那么多,所以最后派出的兵中,有的十几岁,有的五十多岁。我当了一辈子兵,对日本鬼子仇恨归仇恨,但对他们的军事技术,却不能不承认。

记者:除了写作,平时有什么兴趣吗?

张:我什么爱好都没有,就抽烟和写作。1994年我成为专业作家,1999年写《战将》,我半年时间没下过楼。写作让我心里挺高兴的,现在社会诱惑多,但对我,什么诱惑都没有,写作时特别单纯。有人请吃饭,有时是不能不去的,人在饭桌前,心在书桌上。连吃带唠加往返,少说也得两个小时,一天不就12个“两小时”吗?有时就想,去了谁都得去的那个地方,我会在墓碑上挂个“请勿打扰”。

张正隆其人:1947年出生,辽宁本溪县草河口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作家。

生于铁道工人家庭,高中毕业参加解放军。后为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战将》等。长篇报告文学《血情》获第三届解放军文艺奖及中国报告文学505杯奖。
反正美国人说不愿意和日军短兵相接

于是硫磺岛就被狂轰滥炸
喜欢讨论上甘岭的去看看硫磺岛
喜欢讨论塔山的去看看索姆河
喜欢讨论地雷战的去看看路边炸弹
喜欢讨论董存瑞去看看神风特攻队
……
都梁脑子是很清楚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怎么吹无所谓,但哪怕让李云龙挨一炮也不能让他去朝鲜,这不是说不进医院就不能骗小护士,是因为和美国人干仗亮剑不那么好使,朝鲜和美国人打的事情让孔杰和丁磊来说就行了。
《雪白血红》可是禁书啊……
只看了个开头就不看了

扯,扯得离谱,这私货夹得忒没水平了

1943年前,中国军队的一个班一个排和一个日本鬼子拼刺刀

凹凸曼附体哇
一个班一个排拼一个鬼子……

让张某人自己单挑6个人不被殴我就相信他说的话
{:soso__2662062748620677774_4:}在畅想版那已经给。。。。。。,围观这里的反映{:soso__12396064260289138146_4:}
dark_knight 发表于 2011-12-30 15:15
喜欢讨论上甘岭的去看看硫磺岛
喜欢讨论塔山的去看看索姆河
喜欢讨论地雷战的去看看路边炸弹
硫磺岛守方打输了
塔山没有索姆河那么充足的弹药
路边炸弹是地雷战的徒子徒孙
神风基本是强迫的,这有神风队幸存队员的证词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鬼子输了
看过抗日奇侠没,那才是史实,不知道比鬼子要厉害多少!
原来今天微博里看到的一个排拼不过一个鬼子是从这里来的?一个排是什么概念,哪支部队,怎样的编制,装备和训练到什么程度?
请他吃饭的貌似就那几个土老财
1943年前,中国军队的一个班一个排和一个日本鬼子拼刺刀,可能都拼不过。
这比武侠小说里的大侠都厉害多了!
小鬼子早期还有点精兵,经不起消耗,要不也不会把娃娃武装起来。
《雪白血红》文笔一般,但内容真实。89年想把林彪写成正面人物,当然被禁。现在不同了。
PYY804 发表于 2012-1-5 22:39
《雪白血红》文笔一般,但内容真实。89年想把林彪写成正面人物,当然被禁。现在不同了。
我听说是他采访过的老人对他所写表示不满导致。
张正隆也是个脑子管不住自己舌头的,“一个班一个排和一个日本鬼子拼刺刀可能都拼不过”?!这主儿这辈子连街头斗殴都没见过吧。
总体来说日本人的步兵战术的确厉害,TG的渗透、穿插战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日本为师的
日本人也得看什么部队,得看什么时期的兵!就冲着,就感觉丫那姓张的不怎么样!
《中国军队的一个班一个排和一个日本鬼子拼刺刀,可能都拼不过》简直是胡说!你找一个鬼子来,我们找十个普通人来!看看十个打得过一个不,更不说三十个打一个!《鬼子都是超人》?????
smooth2008 发表于 2012-1-2 18:49
看过抗日奇侠没,那才是史实,不知道比鬼子要厉害多少!
看过,拍一下桌子,筷子飞起来,插死一圈鬼子!从绣花针到化骨绵掌,中国大侠驰骋战场。难怪自称“采用好莱坞拍摄手法”
张正隆的作品,优点是采访细致,可以挖掘历史细节,缺点是评论太多,见缝插针发表自己的观点。相比之下,王树增的还比较客观地描述事实,很少掺杂个人观点
应该是三个鬼子打过一个班的啊。三个鬼子站三角位。
PLAxuanfeng 发表于 2012-1-10 19:45
张正隆的作品,优点是采访细致,可以挖掘历史细节,缺点是评论太多,见缝插针发表自己的观点。相比之下,王 ...
张正隆的作品可以作为史学资料,王树增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呢。
xhjc114 发表于 2011-12-31 10:04
只看了个开头就不看了

扯,扯得离谱,这私货夹得忒没水平了
他没说一个日本兵能单挑一个师就算嘴下留情了。

《雪白血红》,当年我看过,那是写四野呢?还是毁四野呢?
尼康小猫 发表于 2012-2-7 17:29
应该是三个鬼子打过一个班的啊。三个鬼子站三角位。
这还靠点谱,也不过是抵挡一阵而已。
毛头 发表于 2012-2-7 18:11
张正隆的作品可以作为史学资料,王树增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呢。

你家的史料是用神话写的吧?

一个人对付一个班一个排,是不是有三头六臂呀?
一个排....扯得没边了
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是国军吃空饷严重到一个班一个排都没几个人了
国军一个排的确打不过一个鬼子,因为他们见了鬼子直接尿了。至于共军,不说一个班,就是10个农村种地的老百姓也打死了,这可不是瞎说,我们这确实发生过,我们村志上还有记载,走散的一个鬼子,跑了某个庄里,被几个人打死了,我小时候我奶奶也和我说过,她可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那时候叫跑鬼子,我奶奶家的屋都被烧。
老版的亮剑电视剧还是值得一看的,至少很好玩。新版的那个电视剧,夸张的有些太过了,散发着一股“斯蜜达”味儿,拍的不好。
不知道霓虹那边有没有兴趣照这个史实拍个《皇军奇侠》叫板天朝《抗日奇侠》
1943年前,中国军队的一个班一个排和一个日本鬼子拼刺刀,可能都拼不过

非要把敌人吹上天才表明自己的强大?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不过亮剑第一集,八路军一个团能顶住鬼子一个联队的进攻,还把指挥部给端掉了这个有点扯的玄乎
zq49 发表于 2012-1-10 11:39
《中国军队的一个班一个排和一个日本鬼子拼刺刀,可能都拼不过》简直是胡说!你找一个鬼子来,我们找十个普 ...
不知是记者乱写还是姓张的信口胡说,所谓中国军队的一个班一个排拼不过一个日本鬼子,如果从整体兵力对比还有可能,真拿一个鬼子拼一个班,只有凹凸曼可以。
《抗日奇侠》经典中的经典
xhjc114 发表于 2011-12-31 10:04
只看了个开头就不看了

扯,扯得离谱,这私货夹得忒没水平了
有这样的事,八路一个排追三个鬼子,三个鬼子被追上后背靠背和我军拼刺刀,八路被刺倒多个后还是用子弹解决的
幽冥界 发表于 2012-1-6 08:54
张正隆也是个脑子管不住自己舌头的,“一个班一个排和一个日本鬼子拼刺刀可能都拼不过”?!这主儿这辈子连 ...
街头都殴不是战场拼死
战国时就有说法嘛
魏国人勇于私斗,怯于公战,大梁的地痞打个架很牛,战场上见着秦兵只有掉头逃命
f22 发表于 2012-2-14 10:22
有这样的事,八路一个排追三个鬼子,三个鬼子被追上后背靠背和我军拼刺刀,八路被刺倒多个后还是用子弹解 ...
这事我听说过,三个鬼子背靠背可以互相掩护,一群八路扎堆反而施展不开,但一个鬼子拼一群人,他怎么保护自己的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