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从追求“宪治”到“师法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42:49
h ttp://news.ifeng.com/history/gundong/detail_2011_08/16/8430681_0.shtml

孙中山的立国模式,从“创立合众政府”到“建立民国”,再到“中华民国”,从中可以看到美国式的共和影子。

然而,孙中山“以英、美先进国之(为)模范”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1922年,发生炮轰总统府事变后,屡战屡败、孤立无援的孙中山终于抓住了俄国人伸出的橄榄枝,提出“师法俄人”。

鸦片战争近百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事件,都与国际环境密切相关。辛亥革命也不例外。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深受国际外部环境的影响。史扶邻说过:“中国没有哪位政治人物像孙中山那样一直易受外部影响。日本为他提供了迅速实现现代化理想的先例;英国和美国提供了现代化的制度模式;俄国人则提供了组织方法。”孙中山早期的政治理念,是以美国的“宪治”模式为追求目标。

孙中山坦承,他的三民主义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相通。

孙中山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的人物。他出生于广东香山农家,中学在檀香山的普纳荷中学(Punahou School)就读,大学在香港就读,孙中山接受的是较为系统的西方教育。

孙中山之国际视野,比一般人开阔。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相对同时代的先进中国人,孙中山首倡革命并第一个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创立合众政府”。

1903年,孙中山又提出“建立民国”。“民国”的概念直接来源于林肯思想,林肯是孙中山少年时代就崇拜的英雄偶像。孙中山解释说:“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谓民国也。”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政纲提出“建国民政府”,并在第二年正式采用“中华民国”名称。

孙中山的立国模式,从“创立合众政府”到“建立民国”,再到“中华民国”,从中可以看到美国式的共和影子,即要建立一个以议会民主为政体的共和国。孙中山说过:“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这句话包含了立国的政体和国体,民主是政体,共和是国体。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体系形成,更是受到美国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影响。孙中山自己坦率承认,他的三民主义就是起源于美国,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相通,“民有、民治、民享就是本大总统生平所提倡之三民主义。”

其中三民主义中最重要和最完整的民权思想,直接受到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威尔确斯(Delos F.Wilcox)的影响。

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信奉基督教的孙中山,比其他人更容易接触到当时西方先进的新思想,甚至可以说,孙中山思想几乎与时俱进。比起国内其他党派领袖,孙中山的国际化特色最明显。

炮轰总统府事变后,屡战屡败的孙中山终于要“师法俄人”。

因此,可以说在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一直把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作为推翻满清、成立新政体的模式。孙中山是欲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付诸实践的亚洲第一人。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孙中山据此认为美国的民主政治已在中国展开。孙中山坚持其治国理念“以英、美先进国之(为)模范”。

然而,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清王朝被推翻后,孙中山仅仅当了不到2个月的临时大总统就辞职,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并没有得到实施,他的“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五权共和主张也被搁置一边。不久,宋教仁被暗杀,孙中山再次革命而惨败,不得不流亡日本。接着国会第一大党国民党被宣布为非法,国会不久也被迫解散,这使得一心模仿英美议会制的孙中山大受打击,加上辛亥革命期间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孙中山一直未获得美国政府的支持。孙中山对西方国家,尤其对美国政府深感失望。

1922年,发生炮轰总统府事变后,屡战屡败、孤立无援的孙中山终于抓住了俄国人伸出的橄榄枝,接受布尔什维克主张,提出“师法俄人”,“以党治国”。这种党治体制与孙中山早年提出的议会民主制大异其趣。孙中山之前的美式“宪治”主张,渐行渐远。

(作者是广州市社科院历史所所长)
h ttp://news.ifeng.com/history/gundong/detail_2011_08/16/8430681_0.shtml

孙中山的立国模式,从“创立合众政府”到“建立民国”,再到“中华民国”,从中可以看到美国式的共和影子。

然而,孙中山“以英、美先进国之(为)模范”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1922年,发生炮轰总统府事变后,屡战屡败、孤立无援的孙中山终于抓住了俄国人伸出的橄榄枝,提出“师法俄人”。

鸦片战争近百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事件,都与国际环境密切相关。辛亥革命也不例外。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深受国际外部环境的影响。史扶邻说过:“中国没有哪位政治人物像孙中山那样一直易受外部影响。日本为他提供了迅速实现现代化理想的先例;英国和美国提供了现代化的制度模式;俄国人则提供了组织方法。”孙中山早期的政治理念,是以美国的“宪治”模式为追求目标。

孙中山坦承,他的三民主义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相通。

孙中山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的人物。他出生于广东香山农家,中学在檀香山的普纳荷中学(Punahou School)就读,大学在香港就读,孙中山接受的是较为系统的西方教育。

孙中山之国际视野,比一般人开阔。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相对同时代的先进中国人,孙中山首倡革命并第一个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创立合众政府”。

1903年,孙中山又提出“建立民国”。“民国”的概念直接来源于林肯思想,林肯是孙中山少年时代就崇拜的英雄偶像。孙中山解释说:“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谓民国也。”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政纲提出“建国民政府”,并在第二年正式采用“中华民国”名称。

孙中山的立国模式,从“创立合众政府”到“建立民国”,再到“中华民国”,从中可以看到美国式的共和影子,即要建立一个以议会民主为政体的共和国。孙中山说过:“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这句话包含了立国的政体和国体,民主是政体,共和是国体。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体系形成,更是受到美国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影响。孙中山自己坦率承认,他的三民主义就是起源于美国,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相通,“民有、民治、民享就是本大总统生平所提倡之三民主义。”

其中三民主义中最重要和最完整的民权思想,直接受到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威尔确斯(Delos F.Wilcox)的影响。

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信奉基督教的孙中山,比其他人更容易接触到当时西方先进的新思想,甚至可以说,孙中山思想几乎与时俱进。比起国内其他党派领袖,孙中山的国际化特色最明显。

炮轰总统府事变后,屡战屡败的孙中山终于要“师法俄人”。

因此,可以说在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一直把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作为推翻满清、成立新政体的模式。孙中山是欲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付诸实践的亚洲第一人。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孙中山据此认为美国的民主政治已在中国展开。孙中山坚持其治国理念“以英、美先进国之(为)模范”。

然而,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清王朝被推翻后,孙中山仅仅当了不到2个月的临时大总统就辞职,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并没有得到实施,他的“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五权共和主张也被搁置一边。不久,宋教仁被暗杀,孙中山再次革命而惨败,不得不流亡日本。接着国会第一大党国民党被宣布为非法,国会不久也被迫解散,这使得一心模仿英美议会制的孙中山大受打击,加上辛亥革命期间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孙中山一直未获得美国政府的支持。孙中山对西方国家,尤其对美国政府深感失望。

1922年,发生炮轰总统府事变后,屡战屡败、孤立无援的孙中山终于抓住了俄国人伸出的橄榄枝,接受布尔什维克主张,提出“师法俄人”,“以党治国”。这种党治体制与孙中山早年提出的议会民主制大异其趣。孙中山之前的美式“宪治”主张,渐行渐远。

(作者是广州市社科院历史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