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首个快中子反应堆铀利用率达到6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50:41
(走近院士)半个世纪的坚守——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快堆”首席专家徐銤  新华网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顾瑞珍、赵琬微)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鲜为人知的理论研究。2011年7月21日,中国首个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并网发电成功。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快堆”专家团队,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就是中国实验“快堆”总工程师徐銤。在“临界”一刻,两行热泪顺着他的眼角滑落——因为这辉煌的背后是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坚守。

  执著坚守 自主创新

  北京西南郊的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记者见到了身着蓝灰工作服的徐銤院士,他一头白发却精神矍铄。问到那一刻的辉煌,74岁的徐銤淡然一笑:“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完成,不能有丝毫懈怠。”

  在一个明亮、宽敞的穹顶结构建筑内,徐銤带记者参观并耐心地讲解。“你听,这个‘嗡嗡’的声音,就是泵在转动,24小时不停。”在反应堆中央大厅,徐銤院士放慢脚步,仿佛陶醉在机器的运转声中。

  “快堆”是世界上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首选堆型,也是中核集团继二代三代核能技术研发之后,在四代核能领域自主创新取得的新突破。“快堆”形成的核燃料闭合式循环,可使铀资源利用率提高至60%以上,也可实现放射性废物最小化。

  “与前几代核能系统比,‘快堆’的安全性好、废料少,优势十分明显。虽然我国在发展“快堆”方面比一些发达国家晚了一步,但我们在学习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在管理方法、安全性上都有提高。”徐銤说,由于“快堆”采用了先进的非能动事故余热排出系统,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的堆芯熔化事故,在“快堆”身上不会发生。

  作为总工程师,徐銤带领着团队,从预先研究、概念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及建筑、安装调试,一手缔造了中国第一个“快堆”。长达11年的建设过程中,他们先后完成设计文件5000多册,调试技术文件600多册,运行维保规程600多册、各类研究报告1200多个,开展设计验证近53项,调试试验1000多项……

  目前,实验室拥有16个建筑子项,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拥有系统200多个、设备7000多台套。

  作为一个全新的重大科学工程,徐銤和他的科研团队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并加强国际合作,取得了以钠工艺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创新成果,申请了百余项专利,设备国产化率高达70%,为我国“快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7月,中国实验“快堆”首次临界,被两院院士评为“2010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历经艰辛 矢志不渝

  1961年,徐銤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4年后,他第一次听到了“快堆”这个概念,从此与这个崭新的领域连在了一起。

  1970年,徐銤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快堆”零功率装置——东风六号的启动实验。“我忘不了那一天,6月29日,夜里11点多,恰好轮到我是值班组长。‘快堆’装置实现了临界。当时,我和大家一起鼓掌庆祝,场面激动人心。”然而,这次“零的突破”以后,“快堆”的研究陷入了困境。1971年,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快堆”研发队伍来到了“三线”——四川夹江。科研环境十分艰苦,不仅缺少经费,连存放实验材料的房间都十分潮湿。科研进展艰难,很多人纷纷选择了离开。

  “在我国科研经费匮乏、高浓铀十分紧缺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曾特批50公斤高浓铀给我们做实验。每当想起这段往事,我总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如果不取得像样的研究成果,我是不会离开的。”回忆起这段时光,如今已经年过古稀的他,禁不住眼眶湿润了。

  一晃16年,从而立之年等到了年近半百,徐銤始终没有离开,而是安心做研究,学习有关专业知识。

  1986年4月,一阵春风送来了“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快堆”技术的发展也迎来了转机。在“863”计划支持下,“快堆”项目开始了预研研究。1995年12月,作为“863”计划能源领域发展计划重点项目,中国实验“快堆”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批准立项。此后,“快堆”事业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快车道。这个由科技部、国防科工局主管,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并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具体实施的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于2000年5月开工建造。

  那一年,他已63岁。与他并肩战斗了40多年的老同事、“快堆”工程部原副总工程师陈逸少说:“徐銤像一个小伙子般干劲十足。为了尽快完成实验‘快堆’的建设,他不断创新、反复论证,克服了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作为团队的‘领头羊’,我们都很服他。”

  学者风范 朴实无华

  在2011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中,徐銤虽是年龄最大的一位,但他淡定的笑容和平静的语言中,却总蕴含着一种积极奋进的力量。

  “我的名字中的‘銤’是元素周期表第76位元素。这个名字最好,有金有米,不愁吃穿。所以我大半辈子吃住在单位大院,什么都有。”徐銤笑着说。

  其实,这个距离北京市中心40多公里的研究院,交通并不方便。与实验室敞亮的大楼、崭新的仪器不同。家属区里,一栋建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灰色“板楼”显得十分简陋。徐銤的家就在这里,一套使用面积不足60平方米的房子。

  他身旁的年轻人说:“徐老师现在还骑自行车上下班,单位派车他不要,让别人都看不过去。”一位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最近经常有人参观访问,所以我们特意给他买了一件质量好点儿的白衬衫,结果他非要把钱还给我们。”

  “他对人和蔼可亲,但工作上十分严格。”“快堆”工程部总经理助理吴纯良说,“十几年来,每天早上8点,我们要在早餐会上见面。他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不敢有一丝懈怠。”

  在徐銤的感召下,一大批年轻人拒绝了外面高薪的工作,留了下来。从2000年开始,“快堆”团队开始大胆起用年轻干部,总经理36岁,副总经理29岁。徐銤始终把培养人才、提携后人视为责任,带出了一批500人的“快堆”队伍。

  “我的母校清华大学有个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我是1961年毕业的,今年正好工作了50年。”他自豪地说。

  “我这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还没做完。”徐銤说,“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从未动摇。能够从事一份对国家有益的事业,见证它从无到有,是我的幸运。”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2-21/1159678182.html

(走近院士)半个世纪的坚守——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快堆”首席专家徐銤  新华网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顾瑞珍、赵琬微)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鲜为人知的理论研究。2011年7月21日,中国首个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并网发电成功。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快堆”专家团队,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这就是中国实验“快堆”总工程师徐銤。在“临界”一刻,两行热泪顺着他的眼角滑落——因为这辉煌的背后是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坚守。

  执著坚守 自主创新

  北京西南郊的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记者见到了身着蓝灰工作服的徐銤院士,他一头白发却精神矍铄。问到那一刻的辉煌,74岁的徐銤淡然一笑:“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完成,不能有丝毫懈怠。”

  在一个明亮、宽敞的穹顶结构建筑内,徐銤带记者参观并耐心地讲解。“你听,这个‘嗡嗡’的声音,就是泵在转动,24小时不停。”在反应堆中央大厅,徐銤院士放慢脚步,仿佛陶醉在机器的运转声中。

  “快堆”是世界上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首选堆型,也是中核集团继二代三代核能技术研发之后,在四代核能领域自主创新取得的新突破。“快堆”形成的核燃料闭合式循环,可使铀资源利用率提高至60%以上,也可实现放射性废物最小化。

  “与前几代核能系统比,‘快堆’的安全性好、废料少,优势十分明显。虽然我国在发展“快堆”方面比一些发达国家晚了一步,但我们在学习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在管理方法、安全性上都有提高。”徐銤说,由于“快堆”采用了先进的非能动事故余热排出系统,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的堆芯熔化事故,在“快堆”身上不会发生。

  作为总工程师,徐銤带领着团队,从预先研究、概念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及建筑、安装调试,一手缔造了中国第一个“快堆”。长达11年的建设过程中,他们先后完成设计文件5000多册,调试技术文件600多册,运行维保规程600多册、各类研究报告1200多个,开展设计验证近53项,调试试验1000多项……

  目前,实验室拥有16个建筑子项,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拥有系统200多个、设备7000多台套。

  作为一个全新的重大科学工程,徐銤和他的科研团队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并加强国际合作,取得了以钠工艺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创新成果,申请了百余项专利,设备国产化率高达70%,为我国“快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7月,中国实验“快堆”首次临界,被两院院士评为“2010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历经艰辛 矢志不渝

  1961年,徐銤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4年后,他第一次听到了“快堆”这个概念,从此与这个崭新的领域连在了一起。

  1970年,徐銤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快堆”零功率装置——东风六号的启动实验。“我忘不了那一天,6月29日,夜里11点多,恰好轮到我是值班组长。‘快堆’装置实现了临界。当时,我和大家一起鼓掌庆祝,场面激动人心。”然而,这次“零的突破”以后,“快堆”的研究陷入了困境。1971年,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快堆”研发队伍来到了“三线”——四川夹江。科研环境十分艰苦,不仅缺少经费,连存放实验材料的房间都十分潮湿。科研进展艰难,很多人纷纷选择了离开。

  “在我国科研经费匮乏、高浓铀十分紧缺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曾特批50公斤高浓铀给我们做实验。每当想起这段往事,我总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如果不取得像样的研究成果,我是不会离开的。”回忆起这段时光,如今已经年过古稀的他,禁不住眼眶湿润了。

  一晃16年,从而立之年等到了年近半百,徐銤始终没有离开,而是安心做研究,学习有关专业知识。

  1986年4月,一阵春风送来了“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快堆”技术的发展也迎来了转机。在“863”计划支持下,“快堆”项目开始了预研研究。1995年12月,作为“863”计划能源领域发展计划重点项目,中国实验“快堆”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批准立项。此后,“快堆”事业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快车道。这个由科技部、国防科工局主管,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并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具体实施的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于2000年5月开工建造。

  那一年,他已63岁。与他并肩战斗了40多年的老同事、“快堆”工程部原副总工程师陈逸少说:“徐銤像一个小伙子般干劲十足。为了尽快完成实验‘快堆’的建设,他不断创新、反复论证,克服了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作为团队的‘领头羊’,我们都很服他。”

  学者风范 朴实无华

  在2011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中,徐銤虽是年龄最大的一位,但他淡定的笑容和平静的语言中,却总蕴含着一种积极奋进的力量。

  “我的名字中的‘銤’是元素周期表第76位元素。这个名字最好,有金有米,不愁吃穿。所以我大半辈子吃住在单位大院,什么都有。”徐銤笑着说。

  其实,这个距离北京市中心40多公里的研究院,交通并不方便。与实验室敞亮的大楼、崭新的仪器不同。家属区里,一栋建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灰色“板楼”显得十分简陋。徐銤的家就在这里,一套使用面积不足60平方米的房子。

  他身旁的年轻人说:“徐老师现在还骑自行车上下班,单位派车他不要,让别人都看不过去。”一位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最近经常有人参观访问,所以我们特意给他买了一件质量好点儿的白衬衫,结果他非要把钱还给我们。”

  “他对人和蔼可亲,但工作上十分严格。”“快堆”工程部总经理助理吴纯良说,“十几年来,每天早上8点,我们要在早餐会上见面。他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不敢有一丝懈怠。”

  在徐銤的感召下,一大批年轻人拒绝了外面高薪的工作,留了下来。从2000年开始,“快堆”团队开始大胆起用年轻干部,总经理36岁,副总经理29岁。徐銤始终把培养人才、提携后人视为责任,带出了一批500人的“快堆”队伍。

  “我的母校清华大学有个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我是1961年毕业的,今年正好工作了50年。”他自豪地说。

  “我这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还没做完。”徐銤说,“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从未动摇。能够从事一份对国家有益的事业,见证它从无到有,是我的幸运。”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2-21/1159678182.html

这个东东不错,微软的盖茨准备投资10亿美元到中国这个项目中,
到时技术成熟了,遍地开花
不是吧,不是去年的科普文还说,快堆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尚未攻克,其实不具备商业价值吗?这个也是实验堆性质吧。
yzhang00 发表于 2011-12-21 20:10
不是吧,不是去年的科普文还说,快堆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尚未攻克,其实不具备商业价值吗?这个也是实验堆性质 ...
四代都不是很成熟。
传说中的帅哥 发表于 2011-12-21 20:07
这个东东不错,微软的盖茨准备投资10亿美元到中国这个项目中,
到时技术成熟了,遍地开花
不是微软的盖茨,是原来很硬的那个该死
这个东东不错,微软的盖茨准备投资10亿美元到中国这个项目中,
到时技术成熟了,遍地开花
是罗伯特耐吃,不是Bill Gates
号称能利用原来核堆的废料作燃料,希望早日工程化


LZ , 乃不觉得发错地方了么?

LZ , 乃不觉得发错地方了么?
都并网发电了,也就说开始卖钱了....

这个意义很明白了...

所以该死才来了...

就如同狗腿行了,G4就来了一样...
oliver5005 发表于 2011-12-21 20:18
不是微软的盖茨,是原来很硬的那个该死
比尔·盖茨与中国沟通核电合作——这则近日曝出的让很多人惊讶得合不上嘴的消息,其实早已是国内核电业公开的秘密。昔日的IT巨子、贵为世界首富的盖茨为何看上了和IT业八竿子打不着的核电?为何选择与中国洽谈合作?

  盖茨搞核电

  正与中方谈合作

  12月7日下午,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亿万富翁比尔·盖茨携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中方工作人员,来到中国科技部,与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会面。他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自己正在与中国讨论联合开发一种更安全的新型核反应堆,未来5年的研发费用最高可达10亿美元。

  昨天,厦门大学、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核集团”)的多位核电领域人士告诉记者,比尔·盖茨与中国商讨核电合作不是秘密,他已经先后接触过多个国内机构。

  事实上,早在12月2日,中核集团总经理孙勤在2011中国年度管理大会上发言时就曾透露过此事:“比尔·盖茨最近在干什么?在干核能,而且他干得很深了,他跟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个新型反应堆,和中核集团联合开发。”

  据了解,比尔·盖茨涉足核电业,具体由总部位于华盛顿州的TerraPower(泰拉能源)公司实施,这是一家专业开发第四代核反应堆的公司,网罗了一大批美国最顶尖的科学家。

  盖茨想干吗

  实现第三个理想

  昔日的IT巨子为啥涉足与IT业八竿子打不着的核电?原来,这源于比尔·盖茨的三个理想。

  比尔·盖茨三个理想的第一条就是让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都用上WINDOWS系统;第二是消灭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医疗机会;第三条则是让穷人用上清洁、经济的电,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比尔·盖茨与核电的渊源正是从他退休后成立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开始的,他曾表示:“我相信能源领域最有潜力的就是核能。”

  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比尔·盖茨致力于慈善投资的基金组织。据中核集团方面介绍,开发经济、可持续的核能系统是该基金会的一个重要投资计划。泰拉能源公司由比尔·盖茨投资,旨在开发第四代核反应堆,新的核电技术的整体理念是:更低的成本、更安全、产生的废料更少。

  为何选中国

  受技术规模吸引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核电专家告诉记者,比尔·盖茨有意于在中国、日本和印度寻找合作伙伴,现在初选中国,是考虑到了中国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核电项目的建设规模等因素。

  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赵成昆介绍,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441台核电机组绝大部分为二代或二代改进型技术。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记者,中国是率先在第三代核电技术领域上马项目的国家。到“十二五”末,中国首批第三代核电机组将建成投产。

  至于中国的核电规模,中核集团总经理孙勤表示,中国现在运行着的核电机组有14个,核电年发电量在整体发电量中占比不到2%,发展空间很大。而中国在建核电机组很多,到2015年,中国的核电规模将进入世界前三位。

  一切还未定

  合作属初始阶段

  记者了解到,泰拉能源公司研发的是一种叫做行波堆的技术,它可以把现在的核废料当燃料用,产生的废料也比传统反应堆少很多。而且,通过对地震和海啸等条件的模拟,新反应堆在设计上将安全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虽然泰拉能源公司对行波堆的技术研发已到了一定阶段,但研发和实际应用要进一步进行下去则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中国也在积极研发第四代核电技术,今年7月21日,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试验快堆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不过,林伯强表示,新核电技术的研发应用是一项投资巨大的事业,现在,比尔·盖茨与中方之间具体将如何合作都还是未知数。比尔·盖茨自己也表示,与中方的合作还处于初始阶段。

  -链接

  盖茨中国核行程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比尔·盖茨最近几年多次到访中国的核电公司、研究机构和大学,行程密集:

  2009年11月4日比尔·盖茨一行访问中国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总部,翌日分别会见了国家能源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广东核电集团等单位负责人,并参观了中国实验快堆。

  2010年7月25日比尔·盖茨向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发贺信,祝贺中国实验快堆首次临界。

  2010年8月27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等应比尔·盖茨邀请,回访泰拉能源公司。

  2011年6月9日中核集团总经理孙勤等会见比尔·盖茨,双方就能源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洽谈。

  2011年6月10日比尔·盖茨携泰拉能源公司高层再次到访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2011年9月1日中核集团总经理孙勤在成都会见到访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泰拉能源公司行政总裁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