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谁在稀里糊涂地卖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8:28:08
在中国,被曲解的“萌”成了可爱文化的代表,成了一种可以追逐的时尚

  本报实习记者/赵捷

  12月10日的晚上,张一(化名)和她老公挤在北京东方新天地新世纪影院的门口排队等发票。周围有不少年轻的学生,也有像他们一样平时忙着工作,只有周末才能出来的上班族。大家之前都互不认识,在队伍里排久了就开始热情洋溢地闲聊,话题只有一个:马上要放映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序》。

  《新世纪福音战士》是日本动漫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女主角绫波丽被誉为“萌”系的开山鼻祖。

  日本驻华大使馆从11月23日起在北京举办2011日本动漫节。张一他们来参加的是其中的一次动漫电影放映会。

  “全程的活动都是免费,从日本来的声优讲座、动漫音乐演唱会,还有陆续的动漫电影剧场播放,整个过程都井井有条。”张一从大学就开始参加动漫圈里的社团活动,到现在至少有8年时间了,这一次的活动让她颇为满意,“从日本专门派过来的活动执行人员非常认真负责,还精心准备了问卷,他们每次收回一份问卷都会鞠躬表示感谢”。

  电影院门口,人潮涌动的王府井,年轻的女孩子们三五成群,也有的和男朋友亲昵地挽在一起,其中有不少人的头上戴了刚在路边买的兔耳朵发卡,或者小熊造型的帽子。在中国,不少年轻人热衷于靠各种手段把自己变成人见人爱的“萌物”,“萌”的潮流已经从二次元(包括动漫和游戏在内的二维平面空间)进入到现实世界,势不可挡。

  勇敢、坚强也是“萌”

  张一说,她这么多年执着地热爱动漫,就是因为圈子里面人和人之间单纯的关系。当天放映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是部不折不扣的经典,动漫圈里的人甚至能熟背台词。大家过来只是想看看它在大屏幕上放映的效果。“动漫像是避风港,让大家偶尔能够从残酷的现实世界逃避到二次元”。

  身上没有夸张的服饰,更没有动不动就卖萌的表情和动作,张一和她的朋友们和人们对动漫圈子的想象并不一致,不过她也承认,动漫圈子有点乱,他们只是其中的一类人。提到有些人在大街上穿着cosplay服装走来走去,她们觉得可以理解,“可能是附近有活动,没有地方换服装,应该不是故意出来哗众取宠的”。

  然而,近年来靠卖萌来吸引眼球的人越来越多,这让动漫圈成了众矢之的。毕竟是他们把第一手的日本文化接引到了中国。

  对于“萌”文化在中国的泛滥,张一和她的朋友觉得很无奈,“中国人理解的‘萌’实际上已经变了味儿”。把装可爱等同于“萌”,这是一种强加。

  维基百科上对于“萌”的解释是:个人因着人物的某些特征而萌生起像燃烧般的共鸣感觉。张一说,中文里的“萌”,实际上来自日语的“燃え”,因为与“萌え”发音相同,而且更容易被人认同,所以成为了现在我们所说的“萌”。

  萌文化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时间是2003年,御宅族和动漫迷用“萌”来形容某种他们极端喜好的事物,通常所指的是女性,特别是动漫里的女性角色。

  “萌”的原本含义完全不等同于可爱,像傲娇、腹黑、天然呆等等性格都可能成为“萌”点,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他们心目中的“萌”也是完全不同的,可能来自萝莉,也可能来自御姐,甚至机器人。

  张一说,实际上有很多日本二次元的词汇在中国是被滥用了的。比如日语里的“宅”,原意是指“热衷于某件事情的人”,动画宅、手机宅、铁道宅,并不是中文里面说的“喜欢呆在家里”。现在中国人常说的“宅”其实对应的是日语里的“御宅”。

  从二次元世界被带入到现实世界,“萌”的含义和它的初衷渐行渐远。在日本,出现了大量靠讨好观众,特别是针对御宅族男青年的动画剧作,没有任何内涵的人物,扁平式的故事结构,无厘头装傻卖萌,这种现象被称为“废萌”。

  宫崎骏就对泛滥的“废萌”和物化女性角色的现象做过犀利的批判,他觉得不应该过于追求商业效果而放任迎合观众的恶俗趣味,“太多人以无耻的方式描绘她们(那些女主角),好像他们只想要什么宠物一样,而这种情况是越来越严重了”。

  身为女性主义者,宫崎骏的电影大多以女性作为主要角色,却刻意回避传统的日本漫画风格,不靠娇艳欲滴的少女形象吸引观众,而是塑造了一个个坚持自己的理想、勇敢面对挑战的女性形象。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萌”本意的一种回归,因为勇敢、坚强本来也可以是“萌”的属性。

  不明就里的拿来主义

  “萌”在中国的风靡,大概要归功于林志玲的一句台词。当年她在《赤壁》里扮演的小乔对着小马娇滴滴地喊道:“萌萌,站起来”,一时间雷倒众生。在这之前,“萌”基本上还只是动漫圈里的常用词。

  于是“萌”这个词,多少被裹挟着,成为了中国版“可爱”、“嗲声嗲气”、“幼齿”、“嫩”的代名词。现在中国普遍流行的“萌”,可能更趋近于“废萌”,无脑无厘头。

  有人说现在的90后、00后是“萌”一代,用无知做挡箭牌。这个评价其实不够客观,1996年的时候范晓萱唱过一系列可爱风的歌曲,像《我爱洗澡》什么的都风靡一时,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萌”这个概念。张一觉得这是两代人之间的不理解。

  小猫小狗的天然呆,或者少男少女的清纯可人,对这样的“萌”大家普遍没有意见。只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加上可爱文化,然后把不伦不类当作了一种可以追逐的时尚。

  他们对于这种“文化”其实并不了解。就像“给力”这个臭了街的流行语,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源自《搞笑漫画日和》的配音,更不会去了解这是怎样的一部动画,或者这部动画在青年人中带来了怎样的辐射效应。碰上了,用上了,是一种不明就里的拿来主义。

  “萌”文化之所以能够迅速在中国传播,张一觉得,可能是刚好和时下中国的某些社会需要一拍即合,“现在中国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很单一,但是又不可能人人都达到大众意义上的成功,相比而言,废柴比较多,很多人希望从二次元、从单纯可爱的事物中寻找慰藉,暂时忘掉生活中的压力。”

  除了一般男女老幼对“萌”的喜闻乐见这个诱因之外,有不少人是心甘情愿地跟风“卖萌”。就像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有些人不能正确面对客观事实,害怕衰老,害怕被淘汰。卖萌的人是在逃避现实的压力,逃避长大,逃避自我责任。他们希望自己永远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得到别人的宠爱,这有点像彼得潘综合征。

  另外,“女为悦己者容”,为了迎合男性心理,或者为了让自己更有人气,女性被社会物化的无奈也是有的。很多时候,女性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只有默默等待被拣选,而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所以扮萌争取个好的卖相,也就成为大家力所能及和在所难免的了。

  点到为止

  “卖”字抖落出

  心底的奴性

  本报实习记者/赵捷

  近年来日本的萌产业日益火爆。商家为了赚足眼球和利润,推出“萌系”的海报和商品,小到古式酱油、乌冬面的广告,大到电视、风扇等电器的拟人化“萌家电”,据说“萌”市场的总规模会达到数万亿日元。

  中国也不甘落后。浙江宁波江北最近就新开了一家“女仆电玩店”。学生妹穿着制服、黑丝袜、戴着发卡和丝带,她们陪着客人玩桌游或者电子游戏,薪水是80块钱一个小时。有人说这是女仆文化,有人骂他们是赤裸裸的卖萌,还有专家出来批判,说这是文明的倒退。

  有人确实在各种萌物面前是没有抵抗力的。微博上时不时地转帖猫猫狗狗的可爱贴图,同事朋友也时不常地@一两张自家宠物萌照,算是一种彼此心领神会的交流方式。小动物或者某些人身上天生存在的一种天然呆,这种“萌”的气质是人见人爱的。

  相反,某些人不分场合和年龄地卖萌就十分令人厌恶。少男少女懵懂无知,清纯可爱多少还发自内心,那么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忙着整容驻颜,明明内心苍老腐败得像一棵歪脖子老树,外表却要佯装一副无辜幼齿的样子,破绽百出难免让人喷饭。

  更有甚者,从尤物到萌物,一批批的女性给自己贴了个标签,然后心甘情愿地被贩卖掉。什么有市场我就卖什么,内心软弱的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只能扯虎皮拉大旗。20岁的朝气、30岁的成熟、40岁的缜密、50岁的从容,每个年龄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女人难道只有一辈子童言巨乳才是正解?对这种日本舶来文化嗤之以鼻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旧道理。

  独立、自信统统被“萌”的属性挤到一边,一个“卖”字把人心底的奴性给抖落了出来。卖萌的时候,我们也卖掉了作为人的尊严。西方也有著名的“洛丽塔”,不过人家更加崇尚的是对青春和健康的追求,也没见满大街弱爆了的洛丽塔在游走,而麦当娜、Lady Gaga那样的个性满满的实力派才能造风起云涌,又笑看云卷云舒。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12-19/133723656349.shtml在中国,被曲解的“萌”成了可爱文化的代表,成了一种可以追逐的时尚

  本报实习记者/赵捷

  12月10日的晚上,张一(化名)和她老公挤在北京东方新天地新世纪影院的门口排队等发票。周围有不少年轻的学生,也有像他们一样平时忙着工作,只有周末才能出来的上班族。大家之前都互不认识,在队伍里排久了就开始热情洋溢地闲聊,话题只有一个:马上要放映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序》。

  《新世纪福音战士》是日本动漫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女主角绫波丽被誉为“萌”系的开山鼻祖。

  日本驻华大使馆从11月23日起在北京举办2011日本动漫节。张一他们来参加的是其中的一次动漫电影放映会。

  “全程的活动都是免费,从日本来的声优讲座、动漫音乐演唱会,还有陆续的动漫电影剧场播放,整个过程都井井有条。”张一从大学就开始参加动漫圈里的社团活动,到现在至少有8年时间了,这一次的活动让她颇为满意,“从日本专门派过来的活动执行人员非常认真负责,还精心准备了问卷,他们每次收回一份问卷都会鞠躬表示感谢”。

  电影院门口,人潮涌动的王府井,年轻的女孩子们三五成群,也有的和男朋友亲昵地挽在一起,其中有不少人的头上戴了刚在路边买的兔耳朵发卡,或者小熊造型的帽子。在中国,不少年轻人热衷于靠各种手段把自己变成人见人爱的“萌物”,“萌”的潮流已经从二次元(包括动漫和游戏在内的二维平面空间)进入到现实世界,势不可挡。

  勇敢、坚强也是“萌”

  张一说,她这么多年执着地热爱动漫,就是因为圈子里面人和人之间单纯的关系。当天放映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是部不折不扣的经典,动漫圈里的人甚至能熟背台词。大家过来只是想看看它在大屏幕上放映的效果。“动漫像是避风港,让大家偶尔能够从残酷的现实世界逃避到二次元”。

  身上没有夸张的服饰,更没有动不动就卖萌的表情和动作,张一和她的朋友们和人们对动漫圈子的想象并不一致,不过她也承认,动漫圈子有点乱,他们只是其中的一类人。提到有些人在大街上穿着cosplay服装走来走去,她们觉得可以理解,“可能是附近有活动,没有地方换服装,应该不是故意出来哗众取宠的”。

  然而,近年来靠卖萌来吸引眼球的人越来越多,这让动漫圈成了众矢之的。毕竟是他们把第一手的日本文化接引到了中国。

  对于“萌”文化在中国的泛滥,张一和她的朋友觉得很无奈,“中国人理解的‘萌’实际上已经变了味儿”。把装可爱等同于“萌”,这是一种强加。

  维基百科上对于“萌”的解释是:个人因着人物的某些特征而萌生起像燃烧般的共鸣感觉。张一说,中文里的“萌”,实际上来自日语的“燃え”,因为与“萌え”发音相同,而且更容易被人认同,所以成为了现在我们所说的“萌”。

  萌文化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时间是2003年,御宅族和动漫迷用“萌”来形容某种他们极端喜好的事物,通常所指的是女性,特别是动漫里的女性角色。

  “萌”的原本含义完全不等同于可爱,像傲娇、腹黑、天然呆等等性格都可能成为“萌”点,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他们心目中的“萌”也是完全不同的,可能来自萝莉,也可能来自御姐,甚至机器人。

  张一说,实际上有很多日本二次元的词汇在中国是被滥用了的。比如日语里的“宅”,原意是指“热衷于某件事情的人”,动画宅、手机宅、铁道宅,并不是中文里面说的“喜欢呆在家里”。现在中国人常说的“宅”其实对应的是日语里的“御宅”。

  从二次元世界被带入到现实世界,“萌”的含义和它的初衷渐行渐远。在日本,出现了大量靠讨好观众,特别是针对御宅族男青年的动画剧作,没有任何内涵的人物,扁平式的故事结构,无厘头装傻卖萌,这种现象被称为“废萌”。

  宫崎骏就对泛滥的“废萌”和物化女性角色的现象做过犀利的批判,他觉得不应该过于追求商业效果而放任迎合观众的恶俗趣味,“太多人以无耻的方式描绘她们(那些女主角),好像他们只想要什么宠物一样,而这种情况是越来越严重了”。

  身为女性主义者,宫崎骏的电影大多以女性作为主要角色,却刻意回避传统的日本漫画风格,不靠娇艳欲滴的少女形象吸引观众,而是塑造了一个个坚持自己的理想、勇敢面对挑战的女性形象。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萌”本意的一种回归,因为勇敢、坚强本来也可以是“萌”的属性。

  不明就里的拿来主义

  “萌”在中国的风靡,大概要归功于林志玲的一句台词。当年她在《赤壁》里扮演的小乔对着小马娇滴滴地喊道:“萌萌,站起来”,一时间雷倒众生。在这之前,“萌”基本上还只是动漫圈里的常用词。

  于是“萌”这个词,多少被裹挟着,成为了中国版“可爱”、“嗲声嗲气”、“幼齿”、“嫩”的代名词。现在中国普遍流行的“萌”,可能更趋近于“废萌”,无脑无厘头。

  有人说现在的90后、00后是“萌”一代,用无知做挡箭牌。这个评价其实不够客观,1996年的时候范晓萱唱过一系列可爱风的歌曲,像《我爱洗澡》什么的都风靡一时,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萌”这个概念。张一觉得这是两代人之间的不理解。

  小猫小狗的天然呆,或者少男少女的清纯可人,对这样的“萌”大家普遍没有意见。只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加上可爱文化,然后把不伦不类当作了一种可以追逐的时尚。

  他们对于这种“文化”其实并不了解。就像“给力”这个臭了街的流行语,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源自《搞笑漫画日和》的配音,更不会去了解这是怎样的一部动画,或者这部动画在青年人中带来了怎样的辐射效应。碰上了,用上了,是一种不明就里的拿来主义。

  “萌”文化之所以能够迅速在中国传播,张一觉得,可能是刚好和时下中国的某些社会需要一拍即合,“现在中国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很单一,但是又不可能人人都达到大众意义上的成功,相比而言,废柴比较多,很多人希望从二次元、从单纯可爱的事物中寻找慰藉,暂时忘掉生活中的压力。”

  除了一般男女老幼对“萌”的喜闻乐见这个诱因之外,有不少人是心甘情愿地跟风“卖萌”。就像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有些人不能正确面对客观事实,害怕衰老,害怕被淘汰。卖萌的人是在逃避现实的压力,逃避长大,逃避自我责任。他们希望自己永远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得到别人的宠爱,这有点像彼得潘综合征。

  另外,“女为悦己者容”,为了迎合男性心理,或者为了让自己更有人气,女性被社会物化的无奈也是有的。很多时候,女性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只有默默等待被拣选,而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所以扮萌争取个好的卖相,也就成为大家力所能及和在所难免的了。

  点到为止

  “卖”字抖落出

  心底的奴性

  本报实习记者/赵捷

  近年来日本的萌产业日益火爆。商家为了赚足眼球和利润,推出“萌系”的海报和商品,小到古式酱油、乌冬面的广告,大到电视、风扇等电器的拟人化“萌家电”,据说“萌”市场的总规模会达到数万亿日元。

  中国也不甘落后。浙江宁波江北最近就新开了一家“女仆电玩店”。学生妹穿着制服、黑丝袜、戴着发卡和丝带,她们陪着客人玩桌游或者电子游戏,薪水是80块钱一个小时。有人说这是女仆文化,有人骂他们是赤裸裸的卖萌,还有专家出来批判,说这是文明的倒退。

  有人确实在各种萌物面前是没有抵抗力的。微博上时不时地转帖猫猫狗狗的可爱贴图,同事朋友也时不常地@一两张自家宠物萌照,算是一种彼此心领神会的交流方式。小动物或者某些人身上天生存在的一种天然呆,这种“萌”的气质是人见人爱的。

  相反,某些人不分场合和年龄地卖萌就十分令人厌恶。少男少女懵懂无知,清纯可爱多少还发自内心,那么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忙着整容驻颜,明明内心苍老腐败得像一棵歪脖子老树,外表却要佯装一副无辜幼齿的样子,破绽百出难免让人喷饭。

  更有甚者,从尤物到萌物,一批批的女性给自己贴了个标签,然后心甘情愿地被贩卖掉。什么有市场我就卖什么,内心软弱的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只能扯虎皮拉大旗。20岁的朝气、30岁的成熟、40岁的缜密、50岁的从容,每个年龄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女人难道只有一辈子童言巨乳才是正解?对这种日本舶来文化嗤之以鼻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旧道理。

  独立、自信统统被“萌”的属性挤到一边,一个“卖”字把人心底的奴性给抖落了出来。卖萌的时候,我们也卖掉了作为人的尊严。西方也有著名的“洛丽塔”,不过人家更加崇尚的是对青春和健康的追求,也没见满大街弱爆了的洛丽塔在游走,而麦当娜、Lady Gaga那样的个性满满的实力派才能造风起云涌,又笑看云卷云舒。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12-19/133723656349.shtml
绫波丽?“萌”?

女神不是三无么……-_-||
只有序也好,想看大屏幕啊!!(<-卖萌
  “萌”的正确定义?考试要用吗?


#西方也有著名的“洛丽塔”,不过人家更加崇尚的是对青春和健康的追求。# 看到这一段 Humbert Humbert 你这个死萝莉控可以含笑九泉了。

#西方也有著名的“洛丽塔”,不过人家更加崇尚的是对青春和健康的追求。# 看到这一段 Humbert Humbert 你这个死萝莉控可以含笑九泉了。
这作者其实直接论述自己是萌物更靠谱
洛丽塔还他妈的青春健康?这作者直接说洋大爷拉的屎都是香的不就好了?
这个记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中国的确有人严重曲了萌
deepcool2 发表于 2011-12-19 22:59
女神不是三无么……-_-||
口胡...三无也是一大萌点> <  
连“心底的奴性”都出来了,可以不用看了…


最后一段是亮点。
那个小编看来,西方著名《威尼斯之死》,也是崇尚青春和健康,还有对Yoooo情的追求。
这么看来《被挑选者》,骑姐,推母,最后还搞基搞成教皇的Yoooo爱情节,也是一种对青春和健康的追求。

我们只会卖萌真对不起世界。

最后一段是亮点。
那个小编看来,西方著名《威尼斯之死》,也是崇尚青春和健康,还有对Yoooo情的追求。
这么看来《被挑选者》,骑姐,推母,最后还搞基搞成教皇的Yoooo爱情节,也是一种对青春和健康的追求。

我们只会卖萌真对不起世界。

这作者自己都不一定懂这玩意,纯卖萌。
这作者是个傻逼呢、傻逼呢,还是傻逼呢?
奇葩的记者,你母亲叫你回去和比利搞基。
记者你走错次元了。
洛丽塔原来是青春健康作品啊,鬼父发来贺电
loli控众人内牛满面,终于有人理解咱了
难道又是南方系的作品……
时而卖萌时而粗口时而温柔体贴时而蛋疼异常,不过霸气侧漏是其永远无法掩饰的
更加崇尚的是对青春和健康的追求
西方也有著名的“洛丽塔”,不过人家更加崇尚的是对青春和健康的追求。

我一定是在做梦。
宅文化确实不可取,但好歹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在批判吧?
作者一定在卖萌
这其实是萝莉控的逆袭吧
记者必须烧死
筒子们冷静,从这篇文章对特定词汇实用得比较自然流畅上来看这记者是个潜艇的可能性很高。

另外,应该不会有人能从《战神》里看出萌来……吧?{:soso__6350017201193169762_4:}


筒子们冷静,从这篇文章对特定词汇实用得比较自然流畅、没有外行人的生涩感上来看这记者是个潜艇的可能性很高。

另外,应该不会有人能从《战神》里看出萌来……吧?{:soso__6350017201193169762_4:}

筒子们冷静,从这篇文章对特定词汇实用得比较自然流畅、没有外行人的生涩感上来看这记者是个潜艇的可能性很高。

另外,应该不会有人能从《战神》里看出萌来……吧?{:soso__6350017201193169762_4:}
风移影动 发表于 2011-12-22 12:02
筒子们冷静,从这篇文章对特定词汇实用得比较自然流畅、没有外行人的生涩感上来看这记者是个潜艇的可能性很 ...
扯吧,这作者压根都没搞清楚这些词的意思
纸飞机 发表于 2011-12-22 12:33
扯吧,这作者压根都没搞清楚这些词的意思
非也~~~这里的妙处在于和当年《环球时报》相比,至少这记者做足了功课,搞清楚了来龙去脉,即使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他(她?)还没沦陷,写完以后就很不好说了,口嫌体正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