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会打仗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58:26

http://fcbarcelona.blog.163.com/blog/static/1855324200732103947709/
 
     前苏联红军会打仗吗?相信这个题目在现阶段中国的读者群中会引起颇大的争议,甚至我能够预料到它注定会诱发众多红军热爱者们的“愤怒”。不过,就象我在前一篇《索科洛夫的表格》中引述和分析的苏德战争人员损失数据所显示出的那样,苏军与德军不成比例的人员伤亡数字除了解释为苏德双方极为悬殊的作战能力差距之外,几乎不可能存在其他更符合逻辑的解释。换言之,与训练有素的德军相比,苏军基本上不太会打仗,至少在苏德战争时期大体上是如此。
  在本文中,我们不妨通过索科洛夫的《二战秘密档案》,也就是通过俄罗斯人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前苏联红军在苏德战争中的表现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苏德战争爆发时交战双方的兵力、兵器的数量对比情况吧。根据索科洛夫的记载,在1941年6月前,仅坦克一项,红军的装备总量就达到了25000多辆,其中有约14000辆部署在面对法西斯德国势力范围的西部边境军区。同时,索科洛夫在其《二战秘密档案》的第二章“虽胜犹败:卫国战争胜利的惨重代价”中还提供了如下数据:
  “苏联空军大约有作战飞机19000架,其中部署在西部的几乎有11000架。有3719架新式飞机(其中主要是战斗机)性能至少与德国空军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M-109不相上下。而6月22日前德国部署在东线的M-109最多不超过500架。德国空军能够用于进攻苏联的总共也只有1830架作战飞机。300架芬兰飞机、400架罗马尼亚飞机——大部分是老式飞机——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空中的力量对比关系。炮兵方面的优势也明显在苏联一方——60000门大炮对付德军的43000门大炮。”
  接着,索科洛夫进一步提供了更为详尽的数据:
  “苏联红军在数量上所占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1941年6月22日前夕,苏联部署在西部边境的陆军和空军部队人数达到了2719000人,海军人数达到了216000人,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部队人数达到了154000人。此外,在4月至6月间又召集了大约1200000名预备役军人和延期服役者。到战争开始时,德军部署在苏联边境的陆军部队人数为250万人,即苏军人数是德军的1.6倍。要知道,当时苏军还向西部边境投入了第二梯队的77个师。到6月22日时,其中16个师已经到达西部边境军区,使得红军人数扩大了202000人,大炮增加了2746门,坦克增加了1763辆——相应地,苏军总人数达到430万人,大炮迫击炮达59787门,坦克达15687辆,其中包括约1500辆举世无双的T-34坦克和克伏重型坦克(以克利姆·伏罗希洛夫命名的苏联重型坦克型号——译者注)。仅坦克一项,苏联所占的优势就是敌人的4倍多。要知道德国人在东线只有不超过3650辆的坦克和突击火炮——其中还包括230辆不带炮弹装置的指挥车。”
  作为俄罗斯的军事历史学家,索科洛夫提供的有关苏联红军的相关数据毫无疑问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并且其提供的数字与西方其他国家史学家的记载在原则具有共同之处,即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对德军占据着明显的数量优势。
  好了,让我们以上述数据为依据,大致计算一下苏德战争爆发时交战双方在东线战场上主要兵力兵器的数量对比关系,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统计表格:
  
 对比项目         苏军数量         德军数量         比例关系
 部队人数         430万人         250万人         1.72:1
 坦克数量         15687辆         3650辆         4.3:1
 火炮数量         59787门         43000门         1.4:1
 作战飞机数量         11000架         1830架         6:1
  需要指出的是,在索科洛夫提供的数据中有关德军在东线的坦克数字中就还包括了突击火炮,也就是说,如果严格计算坦克的数量,则德军甚至还达不到3650辆的规模。我在《战史笔记》第九部分中曾引用了英国著名战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和艾伯特·西顿提供的德军坦克数字,分别是3550辆和3300辆。因此,大致上我们可以肯定:1941年6月德军侵苏时投入的坦克总数量应在3300辆到3550辆之间。与苏军惊人的坦克规模相对应,平均每一辆越过苏联边界的德军坦克都要面对4到5辆敌军坦克的阻击。
  如果我们将上面这张表格和我在《索科洛夫的表格》一文中引用的统计表格放在一起审视,就会发现,苏军在装备和人数都占据巨大优势的情形之下其伤亡却比德军高出许多倍!交战双方战斗能力上的落差一目了然。
  现在,让我们读一读索科洛夫对于苏军战斗实力的评价吧:
  “不知为什么人们习惯上认为,红军只在战争的第一年里战斗素质较低,实际上,甚至在德军突然袭击的影响消失后,情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
  甚至在柏林战役接近尾声[也就是整个欧洲战事接近尾声]时,尽管苏军在人员数量和战斗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战术优势,即善于作战的优势,仍属于德国。……我们直到战争最后几个星期也没能够学会作战。同时还总是忙忙碌碌的,巴望着胜利快些到来,不惜用红军战士成千上万的尸体铺就胜利之路。”(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断,索科洛夫列举了一些生动的战斗事例,这里不妨整理如下:
  (1)普罗霍罗夫克坦克战。
  在这场战斗中,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拥有850辆坦克和自动火炮,而与其对阵的德军豪谢尔将军率领的党卫军第2坦克军团只有273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当战役结束时,德军共有5辆坦克被毁,另有54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受损,而苏军竟然有334辆坦克和自动火炮被毁,另有约400辆受伤。苏军与德军的主要作战装备的损失比例竟超过了12:1!
  (2)塞罗夫斯克高地强击战。
  在这场战斗中,苏军一个营的兵力对德军的一个碉堡发起进攻,结果,苏军营长在进攻中失去了所有的连级指挥员和几乎所有的排级指挥员。最后那支原有700多人的苏军营只剩下了不到100人。而碉堡中只有两名德军机枪手,其中一个机枪手竟然已经疯了,因为他受不了面前堆积如山的苏军尸体。
  (3)在莫斯科城下的反攻作战中,在1941年12月17日至19日期间,苏军西部方面军仅一个第323师的阵亡和失踪人数就达1696人,平均每天死亡人数为565人。而在同年12月11日至31日间,整个德军东部集团军150多个师平均每天的阵亡和失踪总人数也不过是686人。索科洛夫为此感叹道:
  “这简直令人震惊,我们一个师的伤亡竟然相当于德国150个师的伤亡,……可见,我们的死亡人数有时是德军的100多倍。”(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4)1942年,在向勒热夫登陆场里亚宾克村旁的一座高地发起进攻时,苏军在一次进攻中就牺牲了800人,而德军只损失了17人。
  (5)1941年11月,罗科索夫斯基率第58坦克师进驻莫斯科城下参与莫斯科保卫战,结果,这个师在战斗中损失了四分之三的坦克和三分之一的人员,而这个师却几乎没有给德军造成什么损失。当时,罗科索夫斯基还组织了第17和第44两个骑兵师向德军发动进攻,结果全军覆没。
  (6)一位名叫B·佳特洛夫的白俄罗斯营长在回忆1943年12月的一次战斗经过时写道:
  “开始冲锋了。[我们]摆起了一条散兵线,弯弯曲曲像条黑色的长蛇。紧跟在它的后面又是一条散兵线。而且这些黑色的弯弯曲曲、又蠕动着的长蛇在白皑皑的雪地上是那么的荒谬,那么的不正常!黑白相映,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于是德国人的子弹像雨点一般飞了过来。许多火力点也开始了射击。大口径的机枪开始从第二条防线的堑壕里向外扫射。散兵线纷纷倒下。营长拼命地喊着:‘冲啊!……去你妈的!冲啊!……向前冲!冲啊!我枪毙了你!’但是,已经不可能再次发起进攻了。想像一下吧,在枪林弹雨中怎么可能从地上爬得起来……
  不管怎么说,指挥员们到底还是把‘黑色的农村步兵’组织起来进行了几次进攻。但是,这是徒劳无益的。敌人的火力实在太密集了,还没走上两步,就都像柱子一样纷纷倒下。”
  (7)一位苏军惩戒营的营长记载说,有两个苏军营参加了一次十分钟的袭击战,结果,总数为306人的惩戒营最终只剩下了7人。
  苏德战争中类似的战例当然远不仅是上面列举的这些,那实可用不胜枚举来形容。所以索科洛夫援引德国人的话说:
  “在俄罗斯人进攻时,导致他们毁灭的最大障碍就是进攻时的密集冲锋。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德国人简直就是砍瓜切菜一般,这样强攻的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被击毙。”(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从这些生动的记述看,苏军的战术素养非常值得怀疑,他们的进攻战术似乎还在沿袭着冷兵器时代的模式,靠人海战术来谋求胜利。这也就难怪苏军在战争中的人员损失怎么会那样大了。当然还需要说明的是,上面列举的那些例子基本上都是战斗性质的,没有包括大的战役,有关重大战役中苏德的伤亡情况我想在另文中叙述。
   
  索科洛夫在其著作中有一句总结性的论点:
  “红军在作战时除了以无数的生命为代价去取得胜利外,根本就不会打仗,苏联的一些高级将领们也证实了这点。”(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对于苏军的高级统帅们的指挥才能,索科洛夫同样是大不以为然的,譬如对于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朱可夫元帅,他就引述了另一位苏联元帅叶廖缅科对朱可夫的评价:
  “应当说,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要有比敌人多5到6倍的兵力,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没有人数上的优势,他根本就不会打仗,他如今显赫的地位是用无数鲜血换来的。”(见《二战秘秘档案》第二章)
  不仅如此,索科洛夫还毫不客气地指出,大多数苏军的指挥官都是象朱可夫那样去指挥战斗的。对于这样的认定,我想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去反驳,因为事实是明摆着的:在整个苏德战争中,我们几乎无法找到苏军在没有数量优势的前提下战胜过德军的战例。一支军队的战斗风格和战术素养是和它的指挥官的能力分不开的,倘若苏军的指挥员们普遍具有良好的战术战役指挥能力,则苏德战争中交战双方不成比例的伤亡数字就不可能产生。
  除了指挥官的素质不高(这造成了部队战术能力低下),对士兵生命缺乏应有的珍惜也是造成苏军过大伤亡的重要主观原因之一。索科洛夫介绍说:
  “斯大林统治期间,人生命的价值变得前所未有的无足轻重。”(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至少有五个原因使我大致倾向于索科洛夫的上述观点:
  (1)政治背景方面,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属于一种典型的专制国家体制,它有能力在紧急时刻依靠高压政策和有力的政府命令来强制动员和使用全国的人力,事实上,苏联也的确这样做了;
  (2)价值观方面,苏联时期(尤其是斯大林时代)正统的观念认为:国家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利益,两者的价值没有可比性,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因此牺牲被绝对弱化的个体的生命来保全已被绝对强化的国家利益是件“天经地义”的事;
  (3)军事方面,由于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德军占有不可动摇的战术优势,苏军不能企望在公平的作战条件下(譬如在兵力大体相当的情形)战胜敌人,因此,选择依靠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来弥补战术上的劣势就变得符合逻辑了;
  (4)现在已经公开和尽人皆知的有关三十年代红军大清洗和血腥的政治迫害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斯大林认为必要,他是可以毫不留情地消灭(或者说牺牲)掉为数惊人的生命体的;
  (5)在卫国战争时期,苏军并不存在有效的针对指挥官完成战斗任务时造成过大伤亡进行相应惩处的军事制度。实际上恰恰相反,只要能够达到取胜的目的,斯大林和他的“爱将”们是提倡要“不惜一切代价”的。
  因此,如果我在《战史笔记》中引述的相关材料以及发表的相关看法还不足以令坚持不同意见的人完全信服的话,那么索科洛夫的资料作为最直观、最权威的补充材料应该足以帮助我们结束在中国读者群中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了。抛开所有偏见和政治考量,以纯粹客观的精神看待历史,我们必须说:相对于德军而言,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战斗技能不佳。
http://fcbarcelona.blog.163.com/blog/static/1855324200732103947709/
 
     前苏联红军会打仗吗?相信这个题目在现阶段中国的读者群中会引起颇大的争议,甚至我能够预料到它注定会诱发众多红军热爱者们的“愤怒”。不过,就象我在前一篇《索科洛夫的表格》中引述和分析的苏德战争人员损失数据所显示出的那样,苏军与德军不成比例的人员伤亡数字除了解释为苏德双方极为悬殊的作战能力差距之外,几乎不可能存在其他更符合逻辑的解释。换言之,与训练有素的德军相比,苏军基本上不太会打仗,至少在苏德战争时期大体上是如此。
  在本文中,我们不妨通过索科洛夫的《二战秘密档案》,也就是通过俄罗斯人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前苏联红军在苏德战争中的表现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苏德战争爆发时交战双方的兵力、兵器的数量对比情况吧。根据索科洛夫的记载,在1941年6月前,仅坦克一项,红军的装备总量就达到了25000多辆,其中有约14000辆部署在面对法西斯德国势力范围的西部边境军区。同时,索科洛夫在其《二战秘密档案》的第二章“虽胜犹败:卫国战争胜利的惨重代价”中还提供了如下数据:
  “苏联空军大约有作战飞机19000架,其中部署在西部的几乎有11000架。有3719架新式飞机(其中主要是战斗机)性能至少与德国空军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M-109不相上下。而6月22日前德国部署在东线的M-109最多不超过500架。德国空军能够用于进攻苏联的总共也只有1830架作战飞机。300架芬兰飞机、400架罗马尼亚飞机——大部分是老式飞机——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空中的力量对比关系。炮兵方面的优势也明显在苏联一方——60000门大炮对付德军的43000门大炮。”
  接着,索科洛夫进一步提供了更为详尽的数据:
  “苏联红军在数量上所占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1941年6月22日前夕,苏联部署在西部边境的陆军和空军部队人数达到了2719000人,海军人数达到了216000人,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部队人数达到了154000人。此外,在4月至6月间又召集了大约1200000名预备役军人和延期服役者。到战争开始时,德军部署在苏联边境的陆军部队人数为250万人,即苏军人数是德军的1.6倍。要知道,当时苏军还向西部边境投入了第二梯队的77个师。到6月22日时,其中16个师已经到达西部边境军区,使得红军人数扩大了202000人,大炮增加了2746门,坦克增加了1763辆——相应地,苏军总人数达到430万人,大炮迫击炮达59787门,坦克达15687辆,其中包括约1500辆举世无双的T-34坦克和克伏重型坦克(以克利姆·伏罗希洛夫命名的苏联重型坦克型号——译者注)。仅坦克一项,苏联所占的优势就是敌人的4倍多。要知道德国人在东线只有不超过3650辆的坦克和突击火炮——其中还包括230辆不带炮弹装置的指挥车。”
  作为俄罗斯的军事历史学家,索科洛夫提供的有关苏联红军的相关数据毫无疑问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并且其提供的数字与西方其他国家史学家的记载在原则具有共同之处,即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对德军占据着明显的数量优势。
  好了,让我们以上述数据为依据,大致计算一下苏德战争爆发时交战双方在东线战场上主要兵力兵器的数量对比关系,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统计表格:
  
 对比项目         苏军数量         德军数量         比例关系
 部队人数         430万人         250万人         1.72:1
 坦克数量         15687辆         3650辆         4.3:1
 火炮数量         59787门         43000门         1.4:1
 作战飞机数量         11000架         1830架         6:1
  需要指出的是,在索科洛夫提供的数据中有关德军在东线的坦克数字中就还包括了突击火炮,也就是说,如果严格计算坦克的数量,则德军甚至还达不到3650辆的规模。我在《战史笔记》第九部分中曾引用了英国著名战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和艾伯特·西顿提供的德军坦克数字,分别是3550辆和3300辆。因此,大致上我们可以肯定:1941年6月德军侵苏时投入的坦克总数量应在3300辆到3550辆之间。与苏军惊人的坦克规模相对应,平均每一辆越过苏联边界的德军坦克都要面对4到5辆敌军坦克的阻击。
  如果我们将上面这张表格和我在《索科洛夫的表格》一文中引用的统计表格放在一起审视,就会发现,苏军在装备和人数都占据巨大优势的情形之下其伤亡却比德军高出许多倍!交战双方战斗能力上的落差一目了然。
  现在,让我们读一读索科洛夫对于苏军战斗实力的评价吧:
  “不知为什么人们习惯上认为,红军只在战争的第一年里战斗素质较低,实际上,甚至在德军突然袭击的影响消失后,情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
  甚至在柏林战役接近尾声[也就是整个欧洲战事接近尾声]时,尽管苏军在人员数量和战斗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战术优势,即善于作战的优势,仍属于德国。……我们直到战争最后几个星期也没能够学会作战。同时还总是忙忙碌碌的,巴望着胜利快些到来,不惜用红军战士成千上万的尸体铺就胜利之路。”(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断,索科洛夫列举了一些生动的战斗事例,这里不妨整理如下:
  (1)普罗霍罗夫克坦克战。
  在这场战斗中,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拥有850辆坦克和自动火炮,而与其对阵的德军豪谢尔将军率领的党卫军第2坦克军团只有273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当战役结束时,德军共有5辆坦克被毁,另有54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受损,而苏军竟然有334辆坦克和自动火炮被毁,另有约400辆受伤。苏军与德军的主要作战装备的损失比例竟超过了12:1!
  (2)塞罗夫斯克高地强击战。
  在这场战斗中,苏军一个营的兵力对德军的一个碉堡发起进攻,结果,苏军营长在进攻中失去了所有的连级指挥员和几乎所有的排级指挥员。最后那支原有700多人的苏军营只剩下了不到100人。而碉堡中只有两名德军机枪手,其中一个机枪手竟然已经疯了,因为他受不了面前堆积如山的苏军尸体。
  (3)在莫斯科城下的反攻作战中,在1941年12月17日至19日期间,苏军西部方面军仅一个第323师的阵亡和失踪人数就达1696人,平均每天死亡人数为565人。而在同年12月11日至31日间,整个德军东部集团军150多个师平均每天的阵亡和失踪总人数也不过是686人。索科洛夫为此感叹道:
  “这简直令人震惊,我们一个师的伤亡竟然相当于德国150个师的伤亡,……可见,我们的死亡人数有时是德军的100多倍。”(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4)1942年,在向勒热夫登陆场里亚宾克村旁的一座高地发起进攻时,苏军在一次进攻中就牺牲了800人,而德军只损失了17人。
  (5)1941年11月,罗科索夫斯基率第58坦克师进驻莫斯科城下参与莫斯科保卫战,结果,这个师在战斗中损失了四分之三的坦克和三分之一的人员,而这个师却几乎没有给德军造成什么损失。当时,罗科索夫斯基还组织了第17和第44两个骑兵师向德军发动进攻,结果全军覆没。
  (6)一位名叫B·佳特洛夫的白俄罗斯营长在回忆1943年12月的一次战斗经过时写道:
  “开始冲锋了。[我们]摆起了一条散兵线,弯弯曲曲像条黑色的长蛇。紧跟在它的后面又是一条散兵线。而且这些黑色的弯弯曲曲、又蠕动着的长蛇在白皑皑的雪地上是那么的荒谬,那么的不正常!黑白相映,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于是德国人的子弹像雨点一般飞了过来。许多火力点也开始了射击。大口径的机枪开始从第二条防线的堑壕里向外扫射。散兵线纷纷倒下。营长拼命地喊着:‘冲啊!……去你妈的!冲啊!……向前冲!冲啊!我枪毙了你!’但是,已经不可能再次发起进攻了。想像一下吧,在枪林弹雨中怎么可能从地上爬得起来……
  不管怎么说,指挥员们到底还是把‘黑色的农村步兵’组织起来进行了几次进攻。但是,这是徒劳无益的。敌人的火力实在太密集了,还没走上两步,就都像柱子一样纷纷倒下。”
  (7)一位苏军惩戒营的营长记载说,有两个苏军营参加了一次十分钟的袭击战,结果,总数为306人的惩戒营最终只剩下了7人。
  苏德战争中类似的战例当然远不仅是上面列举的这些,那实可用不胜枚举来形容。所以索科洛夫援引德国人的话说:
  “在俄罗斯人进攻时,导致他们毁灭的最大障碍就是进攻时的密集冲锋。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德国人简直就是砍瓜切菜一般,这样强攻的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被击毙。”(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从这些生动的记述看,苏军的战术素养非常值得怀疑,他们的进攻战术似乎还在沿袭着冷兵器时代的模式,靠人海战术来谋求胜利。这也就难怪苏军在战争中的人员损失怎么会那样大了。当然还需要说明的是,上面列举的那些例子基本上都是战斗性质的,没有包括大的战役,有关重大战役中苏德的伤亡情况我想在另文中叙述。
   
  索科洛夫在其著作中有一句总结性的论点:
  “红军在作战时除了以无数的生命为代价去取得胜利外,根本就不会打仗,苏联的一些高级将领们也证实了这点。”(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对于苏军的高级统帅们的指挥才能,索科洛夫同样是大不以为然的,譬如对于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朱可夫元帅,他就引述了另一位苏联元帅叶廖缅科对朱可夫的评价:
  “应当说,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要有比敌人多5到6倍的兵力,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没有人数上的优势,他根本就不会打仗,他如今显赫的地位是用无数鲜血换来的。”(见《二战秘秘档案》第二章)
  不仅如此,索科洛夫还毫不客气地指出,大多数苏军的指挥官都是象朱可夫那样去指挥战斗的。对于这样的认定,我想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去反驳,因为事实是明摆着的:在整个苏德战争中,我们几乎无法找到苏军在没有数量优势的前提下战胜过德军的战例。一支军队的战斗风格和战术素养是和它的指挥官的能力分不开的,倘若苏军的指挥员们普遍具有良好的战术战役指挥能力,则苏德战争中交战双方不成比例的伤亡数字就不可能产生。
  除了指挥官的素质不高(这造成了部队战术能力低下),对士兵生命缺乏应有的珍惜也是造成苏军过大伤亡的重要主观原因之一。索科洛夫介绍说:
  “斯大林统治期间,人生命的价值变得前所未有的无足轻重。”(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二章)
  至少有五个原因使我大致倾向于索科洛夫的上述观点:
  (1)政治背景方面,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属于一种典型的专制国家体制,它有能力在紧急时刻依靠高压政策和有力的政府命令来强制动员和使用全国的人力,事实上,苏联也的确这样做了;
  (2)价值观方面,苏联时期(尤其是斯大林时代)正统的观念认为:国家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利益,两者的价值没有可比性,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因此牺牲被绝对弱化的个体的生命来保全已被绝对强化的国家利益是件“天经地义”的事;
  (3)军事方面,由于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德军占有不可动摇的战术优势,苏军不能企望在公平的作战条件下(譬如在兵力大体相当的情形)战胜敌人,因此,选择依靠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来弥补战术上的劣势就变得符合逻辑了;
  (4)现在已经公开和尽人皆知的有关三十年代红军大清洗和血腥的政治迫害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斯大林认为必要,他是可以毫不留情地消灭(或者说牺牲)掉为数惊人的生命体的;
  (5)在卫国战争时期,苏军并不存在有效的针对指挥官完成战斗任务时造成过大伤亡进行相应惩处的军事制度。实际上恰恰相反,只要能够达到取胜的目的,斯大林和他的“爱将”们是提倡要“不惜一切代价”的。
  因此,如果我在《战史笔记》中引述的相关材料以及发表的相关看法还不足以令坚持不同意见的人完全信服的话,那么索科洛夫的资料作为最直观、最权威的补充材料应该足以帮助我们结束在中国读者群中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了。抛开所有偏见和政治考量,以纯粹客观的精神看待历史,我们必须说:相对于德军而言,二战期间的苏联红军战斗技能不佳。
反正我知道lz不会打仗{:soso_e120:}
为嘛被脚盆打得很惨到了朝鲜战场就跟联合国杀得难舍难分,一战定半岛呢?那到底会不会打仗呢?
二战秘密档案是哪的街头文学?
会不会打仗得看跟谁比
跟二战时的法军比
苏联确实会打仗
别的不清楚 不过记得以前超大有过科普贴了 东线的兵力对比在前期 还是德国占优 和兰州的有出入  
LZ需要学习战争,辛运的是不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然以LZ的水平怕是等不到学会那一天了。
如果根据作者的论据我只能得出苏军战术和指挥、训练方面的问题,但是怎么能得出价值观、政治背景这些东西呢?不解中……
兰州您这得问德国人,男人被抓走,女人被强奸。。
x9han 发表于 2011-12-17 01:25
会不会打仗得看跟谁比
跟二战时的法军比
苏联确实会打仗
跟二战的美军与德军比,估计也太难看了。
成天发这种捞分帖。。。。。
强烈要求CD加高发主题帖门槛。。
太水了啊


一天发帖跟帖超过1000, 即使是垃圾弱智贴,收入的小钱钱也是要超过每天4,5个有内容的“学术贴”的。至于你信不信, 老大都是按这个考核的。按普世的说法,这叫结果导向,你说呢?

一天发帖跟帖超过1000, 即使是垃圾弱智贴,收入的小钱钱也是要超过每天4,5个有内容的“学术贴”的。至于你信不信, 老大都是按这个考核的。按普世的说法,这叫结果导向,你说呢?
13楼是机器人?
请证实二战秘密档案的真实性
  作为俄罗斯的军事历史学家,索科洛夫提供的有关苏联红军的相关数据毫无疑问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并且其提供的数字与西方其他国家史学家的记载在原则具有共同之处,即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对德军占据着明显的数量优势。
  作为俄罗斯的军事历史学家,索科洛夫提供的有关苏联红军的相关数据毫无疑问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并且其提供的数字与西方其他国家史学家的记载在原则具有共同之处,即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对德军占据着明显的数量优势。

作为加拿大的军事记者,平可夫提供的有关中国军队的相关数据无疑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并且其提供的数字俞西方其他国家具有原则上的共同之处,即中国军事现代化依赖俄罗斯而其自身的成果微不足道
日本人要被楼主气死了。
LZ你这是标题党啊,你一个“苏军会打仗吗?”质疑的可是从苏联成立到灭亡为止的全部军队,你举出的例子却仅限于苏德战争初期。。。即使LZ的事例全是正确的,也只能证明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战斗力的确低下。按照LZ这个逻辑我还可以证明美军也不会打仗,举北非凯瑟琳隘口的例子就是。LZ的论证方法真是
我猜会!!
  作为俄罗斯的军事历史学家,索科洛夫提供的有关苏联红军的相关数据毫无疑问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
类比不错
2战秘密档案。。。。。
a19881919 发表于 2011-12-17 13:07
LZ你这是标题党啊,你一个“苏军会打仗吗?”质疑的可是从苏联成立到灭亡为止的全部军队,你举出的例子却仅 ...
凯瑟琳山口至少双方兵器级别是一样的,要举就该举小比格霍恩河卡斯特的惨败——堂堂工业化社会武装起来的美军被一群还处于原始社会使弓箭的印第安人灭掉,这说明美军的战斗力是如何的菜啊……
  作为俄罗斯的军事历史学家,索科洛夫提供的有关苏联红军的相关数据毫无疑问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
你该在2楼。。。
凯瑟琳山口至少双方兵器级别是一样的,要举就该举小比格霍恩河卡斯特的惨败——堂堂工业化社会武装起来的 ...
美军内牛满面啊。。。


按这个楼猪的这种比法,以偷袭珍珠港来看,美国兵跟日本兵打仗真得没法比了,珍珠港当时飞机,军舰,人员不管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比日本的舰队强不知道多少,还靠着自家的陆地不远,却挂了这么多人,沉了这么多舰,而日本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记.
所以说,如果是猪脑子就不要用来思考人的世界.

按这个楼猪的这种比法,以偷袭珍珠港来看,美国兵跟日本兵打仗真得没法比了,珍珠港当时飞机,军舰,人员不管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比日本的舰队强不知道多少,还靠着自家的陆地不远,却挂了这么多人,沉了这么多舰,而日本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记.
所以说,如果是猪脑子就不要用来思考人的世界.
煞破狼 发表于 2011-12-17 13:23
凯瑟琳山口至少双方兵器级别是一样的,要举就该举小比格霍恩河卡斯特的惨败——堂堂工业化社会武装起来的 ...
还是你狠~~{:hao:}
劳资自杀不甘心呐!
           --by 元首
赫鲁晓夫 发表于 2011-12-17 12:43
  作为俄罗斯的军事历史学家,索科洛夫提供的有关苏联红军的相关数据毫无疑问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
作为加拿大的军事记者,平可夫提供的有关中国军队的相关数据无疑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并且其提供的数字俞西方其他国家具有原则上的共同之处,即中国军事现代化依赖俄罗斯而其自身的成果微不足道

你会被狠狠地拍砖的。
xxxn 发表于 2011-12-17 12:45
日本人要被楼主气死了。
莫名其妙。这跟鬼子扯上什么关系?你想说的是1938年那场诺门坎战役吗?你以为毛子军赢得就很轻松啊?再说了文章主要是对比德国与毛子的军队。那你让毛子的海军与鬼子的海军较量一番试下,估计毛子的那内水近卫警卫队连渣都不剩。
a19881919 发表于 2011-12-17 13:07
LZ你这是标题党啊,你一个“苏军会打仗吗?”质疑的可是从苏联成立到灭亡为止的全部军队,你举出的例子却仅 ...
不光是战争初期,整个战争期间,毛子与德军的交换比都很难看。你举美军干啥?1940年的美国陆军那糟糕的战备状况,你难道不知道吗?而且北非凯瑟琳隘口那场战斗美军刚刚加入战争,装备、经验、指挥与久经沙场的德军能比吗?毛子可是常年保持着一支庞大的陆军,规模、装备数量远远超过二战开始时的美国陆军。
1941年10月的姆岑斯克坦克伏击战表示按照LZ的逻辑,本次作战有力的证明了德军不会打仗
煞破狼 发表于 2011-12-17 13:23
凯瑟琳山口至少双方兵器级别是一样的,要举就该举小比格霍恩河卡斯特的惨败——堂堂工业化社会武装起来的 ...
那你为什么不考虑一下毛子军队在苏联与小小的芬兰的那场战争中烂到极点的拙略表现。
巴巴罗萨行动刚开始,苏军兵力占优,但无准备
又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
被闪了也在情理之中

以后大纵深战役理论在实战中运用发展成熟后再说苏军不会打仗就不太合适了
塞罗夫斯克高地强击战。
  在这场战斗中,苏军一个营的兵力对德军的一个碉堡发起进攻,结果,苏军营长在进攻中失去了所有的连级指挥员和几乎所有的排级指挥员。最后那支原有700多人的苏军营只剩下了不到100人。而碉堡中只有两名德军机枪手,其中一个机枪手竟然已经疯了,因为他受不了面前堆积如山的苏军尸体。


没光屁股容克小媳妇,打回重写
狂晕 发表于 2011-12-17 13:32
按这个楼猪的这种比法,以偷袭珍珠港来看,美国兵跟日本兵打仗真得没法比了,珍珠港当时飞机,军舰,人员不管从质 ...
请你说话用语文明些!
迷迷糊糊 发表于 2011-12-17 14:07
不光是战争初期,整个战争期间,毛子与德军的交换比都很难看。你举美军干啥?1940年的美国陆军那糟糕的战 ...
呵呵 我笑了。。。你看到印第安人那个贴了么?你咋不说苏军前期也准备不充分,大批士兵训练不足,军官没有经验而德军蓄谋已久,部队纵横欧陆,经验丰富咧?
呃,如果苏军有这么大的优势,那为什么会在战斗中有些士兵连步枪都没有,要靠捡死人的武器来战斗呢?
长安飞鸣镝 发表于 2011-12-17 14:09
巴巴罗萨行动刚开始,苏军兵力占优,但无准备
又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
被闪了也在情理之中
直到1945年柏林战役中泽洛高地争夺战中,苏军的表现怎样你应该知道吧。此时如果德军还有一支较为强大的装甲兵乃至空军,毛子休想夺得柏林。只可惜这些仅存的最后精兵都被希特勒用于阿登战役,消耗殆尽。空军也在与美英空军的长期厮杀和猛烈空袭下崩溃了。
长安飞鸣镝 发表于 2011-12-17 14:09
巴巴罗萨行动刚开始,苏军兵力占优,但无准备
又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
被闪了也在情理之中
直到1945年柏林战役中泽洛高地争夺战中,苏军的表现怎样你应该知道吧。此时如果德军还有一支较为强大的装甲兵乃至空军,毛子休想夺得柏林。只可惜这些仅存的最后精兵都被希特勒用于阿登战役,消耗殆尽。空军也在与美英空军的长期厮杀和猛烈空袭下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