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寒,星陨苍山!:记北宋名将杨业殉国事件(潘美有点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30:52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3139a0100eld5.html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以其统治者重文抑武的作风“闻名于世”。这导致宋朝除开国初期对辽国有过几次大规模进攻外,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重文抑武是整个宋代的基本国策,这种政策的产生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吸取了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教训。唐朝衰落、灭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武将尤其是地方将领权利过大,导致藩镇割据严重危害了中央政府的权利和国家的统一。最终唐朝正是被权利过盛的武将政权灭亡的。而后的五代十国诸多割据政权的建立者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晚唐时期的地方藩镇军阀。连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自己都是靠军队的支持,依靠武装政变夺取的政权。因此,宋朝皇帝将“武人干政”视为头等威胁。如何遏制武将一直是历代宋朝皇帝都绝对关注的头等大事。而宋朝皇帝遏制武将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文官进行制衡,强化文官势力。“以文抑武”是从宋朝开国起就制定的最重要的既定核心国策。

       宋朝这种“以文抑武”的政策属于典型的“双刃剑”。一方面,这种方式确实极大的削弱了从晚唐开始极度膨胀的武将集团势力,同时还附带着削弱了皇族亲王们的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这导致宋朝300年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其他朝代那种由武将或皇室亲王成员发动的叛乱,如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和清朝时期的三藩之乱。这种稳定的情形,在中国2500多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是空前绝后的。因此说,宋朝这种“以文抑武”的政策确实是有他有益的一面的。最起码他维护了国家内部的稳定和统一。但是,“以文抑武”的危害远远大于其益处。这种政策是明晃晃的抬高文官来压制武将,一方面导致产生了一个空前庞大的文官官僚集团,维护这个集团的利益极大的消耗了国家的财力和物力。更严重的是导致宋朝历史中,武将的地位十分低下。宋朝的武将们无一例外的时时、处处受到来自文官的压制。这种“以文抑武”的初衷是想建立一套文官抑制武将权利的方法,但不久就发生质变。随着地位和权利的迅速彪升,宋朝文官集团,甚至整个宋朝的文人阶层都迅速产生一种对武将的蔑视、歧视心理。而且,为了能够在仕途中爬得更快、更高。宋朝文官们充分迎合了自己皇帝们对武将的防范甚至是恐惧心理,极力去压制、贬低甚至是打击武将,尤其是对那些身处遥远的边关要塞的统兵边将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手里有兵,而且长年领兵在外,远离皇帝的控制范围,历来是最受宋朝皇帝警惕和压制的。为此,北宋从第二带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起,监军制度开始确立并大力执行开来。在宋代所有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身边,都伴随有一位皇帝亲自任命的文官“监军”。这些文官“监军”都是皇帝绝对信赖的,对军事行动拥有最终、最高决策权。而且身边都拥有千余名皇帝分派的禁军。一旦将领的行动与“圣意”相违背,“监军”有权当即逮捕甚至是处死将领。宋朝的文官“监军”们充分秉承了自己主子的心意,对武将处处提防、遏制。加上宋代文官甚至是文人对武将天生的歧视和排斥,最终,这种对武将的遏制迅速进化、变异为文官对武将尤其是对边境将领赤裸裸的陷害!在宋朝300年历史中,文官陷害甚至是残杀武将的实力屡见不鲜,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一直就没停止过。岳飞、狄青等名将、大将都是栽在文官手里。即便在北宋刚刚开国,强敌环伺,正需要良将保卫国家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文官对镇边大将的陷害。而这一时期的受害者,首推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宋开国名将杨业。在中国古典小说《杨家将》中,杨业是被同属于武将的潘美(即小说中的潘仁美)害死的。小说中的潘美不仅害死了杨业本人,还杀害了杨业的儿子,而且被刻画成一个别的不干,正天专门寻思如何迫害忠臣的“十恶不赦”的大奸臣。但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杨业是被文官,即监军一手陷害殉国的。属于最典型的宋朝“以文抑武”政策的牺牲品。


       杨业,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今陕西神木)人。杨业的家族是当地名门望族,史书称呼杨氏为“麟州世代土豪”。其实就是称霸一方的地主豪强武装势力。后汉时期,杨业的父亲杨信更是强悍到割据一方自立为麟州“刺史”。杨业自幼就擅长骑射武艺也高,跟随父亲争战,具有优秀的军事才能。公元951年,后汉皇族刘崇在契丹的扶植下称帝,割据山西地区建立北汉政权。称帝后,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刘崇对地方实力派豪强采取笼络手段。麟州杨氏自然成为拉拢的对象。加上杨业确实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因此受到北汉皇帝的重用。到北汉第二代帝刘承钧时,杨业任雄军节度使,成为北汉主要军事统帅。在任期间,杨业率立战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华。灵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点。就是北汉任职期间杨业对辽国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北汉从开国一直到灭亡,都靠辽国的庇护。因此统治者对辽国可以说是到了卑躬屈膝地步。北汉看国皇帝刘崇奉辽帝为“叔皇帝”;第二代帝刘承钧甚至干脆步石敬瑭后尘奉辽帝为“父皇帝”,做了儿子,这被杨业视为奇耻大辱。因此,尽管要依靠契丹,但杨业在任职期间对辽的态度依然非常强硬,而且作为典型的爱国武将的杨业一直将燕云十六州事件视为奇耻大辱。因此双方在边境地区曾经发生过一些小规模冲突。这使杨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对契丹骑兵的作战经验,而且初步树立了他在北方防线的威信。随着北宋陆续平定南方诸侯,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杨业曾经数次劝北汉皇帝“效法吴越例,奉国以归宋”,但都被拒绝。于是,作为忠臣的杨业在明知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依然尽力保卫北汉政权。


      在全国已定,仅剩北汉割据塞北的情况下,为实现统一。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先击溃前来救援北汉的辽军,而后包围太原。在内外交困中,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被迫投降,杨业与皇帝一道归降北宋。至此,二十九年历史的北汉灭亡,北宋实现全国统一。而从此,杨业此后余生则注定要背负一个“降将”的包袱。


      宋太宗赵光义本身就生性多疑,一贯不信任武将。连潘美、曹彬这样的北宋开国元勋亲信都百般提防,更不可能去信任杨业这样一个“降将”。因此杨业并为受到重用。公元979年,为收复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周”,宋太宗趁灭北汉余威,大举北伐辽国。结果由于轻敌冒进,加之宋太宗对前线将领的指挥权做了极其严格的限制。导致宋军在高梁河之战全军覆没。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孤身仓皇逃回开封。高梁河之战的失败给宋朝造成严重打击。战后,辽国开始不断袭击宋朝边境,造成严重损失。而此时边境地区宋军诸将大多是无能之辈。无奈,宋太宗只得启用名将杨业。任命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丧失燕山天然屏障后宋朝在北方长城唯一的天险雁门关,保障整个北方防线的安全。但是,生性狡诈多疑的宋太宗对杨业依然百般提防,设置诸多限制。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规定杨业麾下兵力最多不得超过一万人。


      公元980年3月,辽朝大举南侵北宋,以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而此时杨业手下只有区区三千兵力,而且大部分是步兵。双方兵力相差极为悬殊。面对强敌,杨业先是向正驻守太原的北方防务主管潘美紧急求援。作为久经战阵的开国名将,潘美对杨业的危局比谁都清楚。但问题是他虽身兼要职,管辖着北方驻军。但是,作为北方前线最高军事长官的潘美面对强敌来犯,却只能眼巴巴看着而无能为力。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最重要而又是最起码的,对属下军队的临阵指挥和调动权!。于是,杨业必须依靠自己有限的力量来抵抗辽军。此时,杨业一共只有区区三千兵力,而且绝大部分是步兵,这与辽国强悍的十万铁骑根本不成比例。于是,他以步兵在正面佯装抵抗并逐步后退,以诱敌深入。同时采取远后方大纵深迂回的战术,亲率仅有的几百名精锐骑兵抄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辽军后方。杨业命令所有骑兵在战马的尾巴上都拴上树枝拖在身后。这样奔跑时会卷起大量烟尘,让对方无法辨清虚实。随后杨业率骑兵发起冲锋。辽军南侵后,一路上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异常骄横。轻敌冒进。根本没有料到杨业敢于以区区三千人进行抵抗,更没想到杨业能主动发起进攻,因此毫无防备。宋军从辽军背后发起冲锋,战马后面拖着树枝卷起大片尘土,一时烟尘滚滚,战马嘶鸣。杨业一马当先率宋军铁骑冲入辽军阵中乱砍猛杀。辽兵毫无防备,加之弄不清后面究竟来了多少宋军,一时间胆颤心惊,阵脚大乱,纷纷溃散。杨业带兵趁胜追击,掩杀十几里杀伤大批辽兵,击杀辽军主帅萧咄李,生擒起副帅李重海。击杀辽军万余,俘虏数千人。缴获战马、旌旗、甲胄兵器无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宋雁门保卫战。雁门关大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也是宋、辽战争中宋朝少有的大胜仗。杨业在此战后威震塞北。“杨无敌”成为令辽军闻风丧胆的称号。但是,杨业取得的胜利并没有为他在祖国带来多大的荣耀。相反的,北宋其他边关守将以及朝中的那些文官士大夫们对他的成功充满嫉妒。纷纷上书弹劾,甚至公然明目张胆的捏造“证据”诬陷杨业“谋反”。而“谋反证据”在后人看起来极其可笑上午乃至是可耻——杨业为何能以区区3000人击败契丹十万大军呢?就因为他勾结了辽国。所谓“大捷”不过是两家里应外合的“双簧”而已。宋太宗赵光义对杨业这个“降将”本来就不信任,但迫于北方防务的压力不得不用。因此,宋太宗将所有参劾杨业的奏折封好,派人送给杨业。一些评论认为这表明了宋太宗对杨业的信任。但灵云认为,这种举动更多的是对杨业的一种“旁敲侧击”。杨业就是在这种不信任的压力下为宋朝镇守北方边境的。但是,杨业毕竟也受到嘉奖,官职也提升为潘美的副手,担任云州观察使,成为北方主要将领。

         公元936年,当时中原地区后唐政权属下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发动叛乱,企图夺取政权称帝,被中央政府击败并围困于晋阳。危急时刻,石敬瑭为求自保,乞援于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契丹帝国,也就是后来的辽国。为换取契丹出兵,石敬瑭在大肆进贡金银财宝甚至忍契丹皇帝做“父皇”的同时,丧尽天良的许诺。事成之后,将割让将北方战略咽喉燕云十六州做为酬谢!这一决定遭到其麾下众臣极力反对,他们指出,此举无疑是引狼入室,必使契丹成为日后中原的永远的心腹大患!但此刻石敬瑭满脑袋都是活命和皇位,根本不去考虑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而早就想南下入主中原的契丹帝国比谁都清楚,燕云十六州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进入中原的“钥匙”。于是,得到石敬瑭的亲笔保证后,公元936年9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铁骑南下,长驱直入三千里,与石敬瑭的部队一起攻入中原,于公元937年1月灭亡后唐。随后,契丹皇帝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建立后晋政权。对契丹感激涕零的石敬瑭在呈递后立即履行“诺言”。


      首先,四十五岁的石敬瑭无耻的尊称比他小整整11岁的三十四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做“父皇”,自己则甘心情愿的做孝子。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随后,承诺每年贡帛三十万匹。而最重要同时也是契丹最想得到的,石敬瑭正式向他老子“奉献”燕云十六州。从此,燕云十六州的国土和人民与中原故国骨肉离散达400年之久!直到元朝才恢复统一。

      至此,几代契丹皇帝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契丹帝国打开了南进中原的大门。而出卖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的石敬瑭对他的契丹爸爸感恩戴德。做皇帝后的短短六年间,居然向契丹进贡达四十三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孝子”,更成为万世唾骂的汉奸!而他一手建立的后晋政权则在他死去仅仅5年后,就被他的契丹老爸灭亡。石敬瑭的继任者侄儿石重贵被俘后销声匿迹。而更为重要的,打开南进大门的契丹铁骑开始连年南侵,给中原地区带来无尽的浩劫和磨难。

      公元986年,病秧子辽景宗耶律贤病死。年仅十二岁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由其母亲萧太后摄政。此时辽国政坛可谓是“孤儿寡母”。于是乎,宋太宗赵光义在没有经过任何实地考察,没有任何权威情报的情况下。武断的认为,“契丹老主丧,新主年幼。孤儿寡母势弱,国内必乱”。断定,自己等待以久的恢复燕云故地的机会终于来临了。而且此时江南已定,中原已经完成统一,宋朝可以集中力量北伐。于是,公元986年,赵光义御驾亲征,调集全部精锐主力,而且从江南等地调拨大批粮草、军饷。派出开国名将包括灭南唐的曹彬、灭南汉的潘美以及参与灭北汉的田重进(这个组合可谓将星璀璨),威震北方名将杨业则做了潘美的副手。率领三路共计40万大军大举北伐辽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雍熙北伐。


      宋朝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相互交替掩护,一路势如破竹,旗开得胜。宋军中路主力陆续攻占涿州、新城等地。西路军则在潘美、杨业的指挥下连克寰州、朔州、应州、云州。基本将契丹主力逐出山西境内,取得辉煌战果。已经收复燕云十六州中近三分之二的地区,前锋逼近幽州。辽国上层贵族集团甚至一度认真考虑是否主动放弃燕山以南地区。但是,胜利局面下,宋军内部问题开始显现出来。首先,宋军内部并不团结。三路大军各有各自的统帅,互不隶属,谁也管不了谁。曹彬是名义上的总指挥,却无法节制其他诸路兵马;同样的,他也不会主动援助其他友军。而且诸路将领之间还或多或少的存在分歧,甚至互相排斥。这主要是由于宋太宗赵光义“发明创造”决定的。宋太宗赵光义为达到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创造性的发明”了“阵图”这种被后世当作笑柄的东西。大凡领兵作战的将领,赵光义都会事先煞有介事的授予其一份已经画好的“阵图”。大到出征后该如何行军、布阵、出击,小到军队该如何扎帐篷。皇帝陛下在“阵图”中都有明文规定,统兵将领们要做的就是跟木偶一样按主人意愿行事。不管前线有什么变化,甚至于即便是明知道按“阵图”作战必死无疑,将领们也必须一丝不苟的去执行。这种做法让后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但确实是史实。而且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只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想调动兵力必须请示皇帝批准。否则就是“抗旨谋反”的灭族之罪。而且在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身边,都伴随有一位皇帝亲自任命的文官“监军”。这些文官“监军”都是皇帝绝对信赖的,对军事行动拥有最高决策权。而且身边都拥有千余名皇帝分派的禁军。一旦将领的行动与“圣意”相违背,“监军”有权当即逮捕甚至是处死将领。于是乎,宋军自出发起,诸路将领不管远近,所有行动一律都要“按旨意办事”。尤其是中路主力更是如此,曹彬的每一步行动必须征求皇上的同意。不走不行,走快了还不行,走的路线错了还不行。而且至关重要的军粮、军饷的发放都由皇帝直接掌握。也就是说,如果皇帝感觉异样,就可以立即断绝前线大军粮草的供应。这对于一支十多万人的大军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牵制。而且,曹彬周围友军该如何行动,如何配合主力,其行为也要皇帝指挥。而当时的交通、通信条件极为原始。往往发生突发事件后根本来不及更无法请示皇帝,而前敌将领又无法随机决断。结果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敌军行动而无所作为。


       面对宋朝的大军压境,辽国在先期准备不足。而且其统治集团内部的上层贵族在老皇帝驾崩后,开始跃跃欲试企图夺权。一时间辽国上层内忧外患,大有内乱四起的可能。但是,当时掌握辽国实际最高统治权的是一位铁腕人物——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这位少数民族出身的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远非她那些契丹同胞能比。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萧太后出身于契丹强大的萧氏部落。萧氏是与辽朝皇室耶律氏齐名的契丹强大的氏族部落。历代辽朝耶律氏皇室为维系耶律氏统治地位,都保持着与萧氏的政治联姻,因此出现历代辽国皇后多为萧氏的局面。萧绰出身名门,她的父亲萧思温身位帝国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和亲王,掌握着帝国军事和行政重权。历经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四朝。而且是拥立辽景宗的首要功臣,权倾朝野。辽景宗耶律贤继位后,由于体弱多病,行政方面基本依靠她的皇后萧绰。萧绰与皇帝同称“朕”,实际上代行皇帝职权,拥有至高无上权利。面对内部政敌(包括她的亲姐姐),萧太后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权势对其施以利益诱惑,分化瓦解对手。同时,在韩德让(汉族,辽国早期名将、名臣)等亲信和耶律休哥等将领支持下,对死硬派采取血腥镇压,迅速稳定了局势。就在萧太后忙于处理内乱时,宋朝发起第二次北伐。初期辽国失利后,宋军由于内部重重问题进展出现延迟。萧太后决定采取强有力的对策进行反击。契丹名将耶律休哥被任命为南方战场全军最高统帅,耶律斜轸为副帅,统领南方驻军。同时,紧急从辽国本土(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蒙古地区)调集由契丹、渤海、女真、室韦、五国部等族组成的精锐的少数民族骑兵集团南下增援。


       此时辽国南方战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辽军统帅耶律休哥决定先东后西。集中兵力先对付东路宋军主力,然后在本土援军到达后,在解决中路主力宋军后再对付西部战场。决定以退为进,避敌锋芒。充分发挥契丹骑兵高速机动性优势,采取运动战,尽量避免同宋军主力决战,诱敌深入,伺机反击。为此,辽军在初期只以小股骑兵进行骚扰性反击。主力则在略微接触后立即向远后方撤退。面对辽军的频繁骚扰和大步后撤,前线宋军将领出现分歧。此时的西路宋军进展顺利,宋朝海军则全歼辽国有限的水师后,配合陆军成功的在辽国大后方的辽东半岛沿海实施两栖登陆,袭扰辽军后方。这些成功给东部战场的宋军将领造成很大心理压力,毕竟军功谁都想得。于是,曹彬在含糊的请示宋太宗赵光义后,率领主力十五万军队贸然出击。十五万大军,为赶进度居然只携带了5天的粮草。而其他友军尚为开拔,结果造成主力孤军深入,拉开了与后方很远一段距离。

       辽军统帅耶律休哥得到情报后,抓住这一天赐良机。首先命令立即放弃涿州以诱敌深入,但撤退前带走了所有能带走的粮草、军饷,还把城里的水井都填死。同时紧急命令耶律斜轸率骑兵集团迅速出击,绕道宋军背后以切断宋军粮道。宋军主力击败辽军象征性的抵抗后占领涿州,但发现这里几乎是一座空城。除了一些百姓外一无所有,连吃和水的都没有。而就在此时,辽军骑兵集团绕道宋军背后,突袭护卫粮道的宋将米信所部。该部宋军约两万人左右,刚刚开拔,没有任何准备。而左右又没有援军,致使宋将米信所部造偷袭,首先全军覆没,后方粮道被切断。这直接导致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和中路军田重进两路二十万大军在七天之内迅速断粮,粮陷入困境。同时辽军在背后向宋军发起进攻,而此时北方契丹本土南下增援的二十万塞北游牧骑兵集团已经到达战场。辽国在战场兵力达到40万,而且几乎都是骑兵。于是辽军开始发起全线反击。宋军腹背受敌,而前线将领有无权临阵随即指挥。结果,中路主力曹彬所部十五万大军在歧沟关被辽军包围。在拼死突围后,由于宋军主力都是步兵,行军速度远没有契丹骑兵迅速。结果残部又在拒马河被辽军追上。结果除少数兵力随主将曹彬突围逃生外,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随后,辽军充分发挥骑兵集团在华北平原地区的高速机动优势,在宋军东路还没有来得及撤退的情况下迅速将其和其他几支部队分割包围,随后将其基本全歼。至此,宋军主力中路、东路20万大军全军覆没。前期所收复州县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丧失。宋军败局已定,开始全线溃退。

   在收拾完东部宋军主力后,辽国得以腾出手来集中兵力解决西部山西战场。契丹副帅耶律斜轸统十万塞北骑兵星夜兼程赶到西部战场,与宋军前锋遭遇。宋军主将贺令图由于指挥失误,致使宋军大败。一万多人阵亡,贺令图本人殉国。辽军乘胜连续攻陷蔚州、寰州等地。至此,西路军已经孤军深入,取胜已经无望。宋太宗下诏指示潘美,让他与杨业一起引兵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于是,潘美和杨业的西路军也开始撤退。包括潘美在内,谁都没有料到,这次撤退行动将成为大宋塞北一代名将杨业的不归之旅。因为,在西路宋军统帅集团内,有一个杨业等宋朝武将的天敌杀手。他,就是陷害杨业的元凶罪魁,后世臭名昭著、引得万世唾骂的——王侁!


       宋朝西路军的撤退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按说时间是完全够用的。但问题在世,他们并不是单纯的撤军。因为他们还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掩护有已经收复的寰州、朔州、应州、云州这四个州的百姓撤回中原。这些百姓自然是拖家带口,而且很多人干脆就赶着牛车携带着全部能带走的家当。坛坛罐罐的非常笨重,这直接导致所以西路军撤退的速度要慢得多。而辽军是清一色的铁甲骑兵,速度快,机动性强。行军速度远强于宋军。结果,当撤退到狼牙村时,辽军攻占寰州(今山西朔县),前锋逼近宋军。而此时宋军为掩护百姓和辎重,根本不可能迅速撤退。一旦辽军赶到,不仅是西路八万宋军将士,连十万回归中原故国的百姓都难逃一死。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机的时刻!


       于是,常年镇守塞北,深通军务的名将杨业建议。绝不能坐等送死,更不能贸然出击。应当派兵佯攻应州以诱辽军主力,吸引住辽军主力。同时派大量弓弩手埋伏在退路必经要道石竭谷口。当敌军到达后可以依托地形优势,用远程弓弩大量射杀辽军骑兵。这样即可以掩护主力和掩护军民撤退,同时还可以尽最大能力杀伤尽可能多的辽军。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因为杨业毕竟久经沙场,而且常年和辽国作战,深知辽军作战的优、缺点。西路军主帅潘美也赞同杨业的看法。但是,问题是潘美并没有实际指挥权。因为他身边有个特殊人物。他就是本文的头号罪魁祸首——监军王侁。


       王侁,字秘权,开封浚仪人。他本人名不见经传。但他父亲很有名气。他父亲叫王朴。曾担任后周枢密使,掌握中央军事工作。在任期间,曾经数次参与军事、国防谋划,有相当的军事才能,因此非常著名。但到王侁这辈就不同了。王侁由于名门之后,因此得以混得个官职。尽管这位阔家少爷没多大本事,但却有个长处,善于迎奉上意。尤其是对宋朝皇帝对武将的抑制政策更是全力配合。而且,他所在地区处于边境,他治下有一些边关将领。这些将领在同辽国的激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这本来是人家玩命换来的,与王侁也没啥关系。但问题是这些人是他的属下,属下打了胜仗,作为长官的他自然有“领导功劳”。王侁厚颜无耻的将这些功劳统统加在自己头上,而当时的环境下,他属下将领对这种行为大多敢怒不敢言。于是乎,这位连弓都拉不开的王侁王大人凭空多出不少“战功”。加之他很会阿谀奉承,深得宋太宗赵光义信任结果顺利爬上高位。北伐期间,王侁的正职是蔚州刺史,任西路军总监军。也就是钦差大臣。

       王侁到任后,身边携带有数百名皇帝派给他的禁军作为督战队。可谓威风八面,身边不乏讨好他的将领。毕竟在那个歧视武将的年代,很多将领都想攀上这位监军大人的高枝。因为人家一句话就足以决定一个武将的前途甚至是生死。而惯于敛财的王侁则在军中大肆索贿,很多武将或是自愿,或是被迫都行贿他。甚至连西路军统帅潘美都不得不对他另眼想看。但凡事总有个例外,副帅杨业就不买王侁的帐,这是由杨业性格决定的。作为身经百战、纵横沙场的一代名将。杨业的性格非常钢猛,是决不可能去讨好这样一个文官小人的。而且杨业为官一向清廉,更何况武将不是文官,远没有那么多“捞头”。所以他即痛恨贪官,自己更不可能去行贿。王侁曾经数次暗示,向杨业索贿。都遭到杨业的严词拒绝,甚至是羞辱。这让王侁早就对杨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作为一名典型的文官,加之本来就不学无术,王侁根本不懂军事。但此刻,当杨业提出正确的战略后,他却坚决反对杨业,主张以主力直接迎击。杨业很清楚原因,但他依然竭力争取。于是,王侁发话了。他以极端侮辱性的口吻说到:“吾等奉圣命,领数万精兵至此,汝即号无敌,区区胡骑何以怯懦如此?现大敌当前,汝本降将,逗留不进,莫非有异志?!”这些话语出自一个连刀都不会用的贪吏之口,对杨业无疑是巨大的羞辱。尤其重要的,王侁明目张胆的提到了“降将”这个杨业一生最大的隐痛,还居然以此污其“有异志”,无疑是对杨业人格尊严的最大侮辱和挑战。面对王侁的无耻嘴脸,统帅潘美无法表态,因为老于世故的潘美显然比杨业更清楚这位监军大人是得罪不得的。而另一名副将刘文裕等人则为讨好王侁而附和他。结果,性格刚烈的杨业大怒,竭力争辩。于是,王侁顺水推舟,强令杨业领本部兵马殿后,掩护主力撤退。殿后就意味着要面临十万契丹铁骑的刀锋,生还希望渺茫。谁都知道,王侁就是要杨业去送死。主帅潘美想挽回一下,但遭到王侁的严厉逼问:“吾奉旨监军,将军有何异乎?!”潘美知道,再说下去自己不会有好下场,只得作罢。而如果杨业不从,那就是抗旨,就是谋反的大罪。

       作为杰出的军事家,杨业深知,此去九死一生。临行前,杨业,这位为大宋争战一生的59岁老人,铁骨铮铮、一生宁流血不流泪的塞北名将流泪满面。他告知统帅潘美,自己此行九死一生。自己本是降将,将以死来证明自己对大宋的忠诚。希望大帅在陈家谷口两侧埋伏下一万弓弩手。而他本人将率军做诱饵,将敌军引诱至山谷中。待他退到谷中后,两翼宋军以强弓硬弩万箭齐发,可最大限度的杀伤辽军。这样即可以大量杀伤辽军,也是自己生还的唯一希望。同时,请求大帅看在自己为国争战多年的份上,留下自己的长子杨延昭。留下一个儿子,是老将军最低级的请求,却遭到王侁灭绝人性的反对。王侁的意思再明显不过——斩草除根。如此赶尽杀绝,丧尽天良的行为,遭到在场所有人的一致反对,即使是投靠王侁的刘文裕等人都看不下去,潘美以自己统帅的身份强留下了杨延昭。而王侁也怕犯了众怒不好收拾,也就作罢。于是,在奸臣王侁的逼迫下,公元986年6月14日,杨业,这位威震塞北,令契丹闻风丧胆的大宋王朝北方一代名将,被迫率领以步兵为主的5000兵力出击辽军。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老将军带领麾下将士出石碣口北上,踏上一场悲壮的远征之路。


       杨业刚一出击,消息就被潜伏在宋军的辽国间谍报告给辽军。辽军统帅耶律斜轸得知杨业带兵单独进入辽境后,大为惊喜。他比谁都清楚这意味这什么,这是擒杀“杨无敌”最好,同时也是最后的机会。于是,他派出麾下第一猛将随萧达凛指挥五万骑兵星夜兼程埋伏在过路两侧,伏击宋军。他自己则亲自做诱饵,带领少数兵力引诱杨业进入伏击圈。同时耶律斜轸严令萧达凛,对杨业要么生擒,要么击毙,绝对不能将其放跑。随后,耶律斜轸率领5000骑兵出动诱敌。双方不久遭遇,杨业部将一眼就认出耶律斜轸。杨业大为震惊,因为他没有料到,居然会在半路上遭遇到辽军西部战场统帅。由于此前刚刚受到监军王侁对自己忠诚的羞辱,此时的杨业急于立功以证明自己。结果一向冷静、睿智的杨业丧失警惕性,挥军直冲敌阵。耶律斜轸指挥辽军,且战且退。同时一边跑,一边大骂杨业无能。这更加激怒本就失去理智的杨业。结果,宋军在杨业的率领下,追击很远距离,进入辽军包围圈。


       突然,从附近的山头响起雷鸣般的鼓声,事先准备好的辽军5万伏兵四起,5000宋军瞬间陷入重围!辽军五万铁甲骑兵犹如一道道钢铁城墙,将5000宋军团团包围。此时,耶律斜轸也不跑了,而是掉转马头杀个回马枪。与伏兵合并一处围歼宋军。5万辽军采用远用箭射,近用长枪、弯刀砍杀的战术。依仗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以人海战术绞杀宋军。区区5000宋军,基本都是步兵。要面对10倍与自己的,来自北方白山黑水间的凶悍骑兵,几乎是死路一条。但是,59岁的老将军杨业临危不乱,大呼:“杀敌报国,就在此时”,挥舞金刀与契丹铁骑展开血战。见年近六十的统帅如此舍生忘死,宋军将士士气大振,在杀身报国的悲壮口号声中拼死作战。结果,这区区5000宋军在杨业的带领下,以玩命的战术。居然奇迹般的,硬是从5万契丹铁骑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向南方突围而去!当辽军统帅耶律斜轸得知宋军突围的消息后大为震惊!他没料到这5000宋军的战斗力居然如此顽强,由此由衷的敬佩杨业的军事才能。于是,他下令全军追击,务必全歼宋军,决不能让杨业逃脱。

       杨业率部突围后,向南撤退。

       公元986年6月15日上午,杨业指挥残部终于到达预定战略伏击点——陈家谷口(今山西省朔县以南),此时部队只有1000人左右。而辽军5万追兵紧跟在后面也进入陈家谷。陈家谷口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涧”地形,利伏击。此时,杨业终于长舒一口气,终于到伏击点了,潘美此时也该发兵出击了。于是,杨业命令部下按预定信号,放了三支响箭。然后等着看宋军伏兵万箭齐发击杀契丹骑兵的场面。而辽国追兵也同样被突然出现的这三支响箭吓了一大跳。但是,三支响箭陆续升空后过来很长时间,山谷两侧依旧是静悄悄的。不要说宋军伏兵,连只鸟都没有,杨业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潘美爽约了。但实际上,这和潘美还真没太大关系——王侁王大监军又一“杰作”!

   
       原来,杨业所部出击后,潘美立即按约定率军设伏。而且,潘美不但在陈家谷口两侧埋伏了一万弓弩手,还比杨业设想的多调动了一万骑兵!要知道,在骑兵匮乏的宋朝,这一万骑兵决不是小数目!潘美的意图是:当杨业将敌军诱至陈家谷口,一万弓弩手首先以密集的箭雨最大限度的射杀辽军骑兵。随后,自己将亲率一万骑兵发起攻击,切断辽军后路。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击杀辽军,还有可能取得更辉煌的战果。这个战术安排无疑是极为正确的。但坏事就坏在王侁身上。在宋军埋伏一天后,始终不见杨业诱敌而来。于是乎,贪生怕死王侁害怕了。因为在他看来,领5000兵力的杨业对阵5万契丹铁骑必败无疑,肯定已经阵亡。如果自己再等下去,一旦敌军杀到,那自己手下这几万宋军岂是5万契丹铁骑的对手?那时不要说荣华富贵,连脑袋都要赔进去。于是,王侁开始撺掇逃跑。但潘美必经是大将,深知不到最后时刻决不能毁约。否则万一杨业没有出事,如约诱敌而至。而自己又率军先行撤退,那岂不是瞪眼睛害死大将吗?!于是,潘美反复劝说王侁,最后,好歹商量先打探一下消息。结果这一打探不得了。哨探带回的消息是:杨业所部被5万敌军包围,生死不明。这下王侁王大监军再也等不下去了,无论如何坚决要跑。而且投靠王侁的刘文裕等人也极力附和。而潘美此刻也动摇了,必经情报显示杨业生还的可能性十分渺茫,但他还是存有一丝希望。王侁怒了。他拿出皇帝赐给的监军圣旨,厉声威胁潘美:“将军若一意孤行,吾当依旨而行,如实启奏当今!”而他身边那数百名督战的禁军此时神情也明显恶化,明摆着如果潘美再剪除就要下手的架势。紧接着,王侁居然干脆甩开统帅潘美,直截了当的自己带领主力撤退,将潘美和数千人凉在一边。这下潘美没办法,如果再撑下去,自己就是抗旨谋逆的大罪!只得一起撤退。结果,当杨业到达时,宋军已经撤退多时。一代名将杨业就这样被宋朝一个垃圾般的文官王侁活生生的硬是推上死路!


      当杨业退到谷中,宋军伏兵早已逃跑,没人接应。而由于他为引诱敌军放慢行军速度,导致没能甩开追兵。陷入5万追击的辽军重重包围。辽军统帅所耶律斜轸连下两条死令:一、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全歼杨业残部。决不允许再让杨业突围,放跑杨业者灭族:二、杨业乃大宋北国名将,事关重大。决不能杀死,必须生擒。生擒杨业者,赏金万两,加封万户!于是乎,5万辽军玩命猛攻。在敌军拼死攻击下,杨业所部伤亡怠尽,最后退至狼牙村(即今山西朔县狼儿村),再也无力突围。此时,所部只剩100多人。杨业面前的,是一群和他生死与共的战友。此时,活着的人身上没有一处是完整的,都遍体鳞伤。杨业流泪告诉大家:我杨业快60岁的人,死而无憾。你们还都年轻,都有父母妻耳,能突围的就都出去,把这里的真实情况报告皇上,让他惩罚陷害我们进入绝境的奸臣王侁,为我们申冤。在场众人无不痛哭失声,纷纷表示宁死不肯离去。此时,北国的天空已经逐渐暗淡下来,在天边一抹残阳的映照下。在华北屋脊,大宋塞北一代天骄杨业和他的将士门,用自己的生命,和对祖国的忠诚,上演了一曲悲壮凄凉的镇魂歌!

     
      公元986年6月15日黄昏,5万契丹铁骑以重装铁甲骑兵集团为先导,对杨业残部发起总攻,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临了。从杨业起,宋军残部100多将士用自己最后的力气和信念拼死作战,将士豪情气壮山河!此时的宋军,箭镞早已用尽,钢刀也早已砍杀的卷了刃。杨业便率领将士用弓、木棍、石块甚至牙齿、指甲做武器与契丹铁器拼死肉搏!宋军很多将士身中数矛,依然用最后的力气将契丹骑兵拉下战马,用牙咬,用手掐,与敌军同归于尽!有的宋军将士在临死前,将自己的浑身点燃烈火,带着复仇的烈焰扑向契丹武士,与敌军一起葬身火海!如此惨烈的战斗是契丹人自开国起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已经59岁高龄的大宋名将杨业挥舞那柄曾经让契丹人闻风丧胆的金刀,连续斩杀数百名辽军,自己则身负战伤十多处,中箭多支。且战且退的向树林转移,此时,辽将耶律奚向杨业的坐骑射出致命一箭,已经重伤战马应声到底,杨业从马上摔下。杨业落马后,抽出佩剑继续抵抗,却被绊马索绊倒。身边数百名辽军蜂拥而上,用钩竿、套索、大网等将杨业生擒!至此,陈家谷口战役结束。杨业所部5000官兵,除极少数被俘外,无一人逃生,全体壮烈殉国!其中,包括杨业幼子杨延玉、部将贺怀浦(大宋皇亲,宋太祖皇后之兄)以及73岁的老将王贵。

      生擒杨业的消息传到契丹大营,辽军上下一片欢腾!要知道,杨业在契丹人心中的地位非同凡响,活捉杨业对辽国有无法形容的巨大意义。于是,辽军统帅所耶律斜轸不敢耽搁,立即飞马传书报捷,请示如何行事。辽国实际最高统治者萧太后闻之大喜,她认为,如果能劝降杨业,杨业是难得的帅才,而且影响力极大。只要他能投降,哪怕只是名义上的。都将极大的提高辽国的军心士气,而且将对宋军士气造成沉重打击。因此,严令耶律斜轸尽全力劝降。如果不行,则将杨业押送国都。于是,耶律斜轸亲自到牢中面见杨业。作为辽军统帅,耶律斜轸表现出了对杨业这个伟大对手应有的尊重。耶律斜轸劝杨业:将军自从归宋后,舍身忘死保卫疆土。可宋朝上到皇帝下到大臣可有谁体谅过将军?还不都是猜忌、防范将军。将军有今日之败,还不是宋朝奸臣所害。以将军之雄才大略,为何要辅佐宋朝这样的昏君奸臣呢?但是,等来的却是杨业破口大骂。杨业大骂辽将,声称:“吾之忠心日月可鉴,岂能降于胡虏”。随后大骂陷害他和将士的奸臣王侁,随后开始绝食。公元986年6月18日晚,威震塞北的大宋一代名将杨业,在被辽国俘虏后,绝食3天而亡,壮烈殉国!享年59岁!

       杨业死后,辽国上下充满了复杂的心情。一方面,为这个昔日令契丹人闻之丧胆的“杨无敌”终于作古而高兴,以后北方的事就好办多了;另一方面,契丹人极为敬重这位昔日伟大的对手,尤其敬重他宁死不屈,忠贞报国的浩然气概。于是,辽国厚葬杨业。当杨业殉国的消息传会宋朝,举国震惊。北方雁门关一带的军民无不悲痛欲绝,哭声震天!而此时该如何处理相关责任人则成为首要任务。杨业威震塞北,是大宋北方防线的擎天支柱,他的死非同一般。此时,最害怕的就是罪魁祸首王侁。因为是他一手造成了杨业殉国惨案。于是,王侁开始想方设法的推托责任。那该如何做呢?王大人果然是“人才”,经过一番“搜集证据”后,他勾结刘文裕等人等,丧尽天良的悍然诬蔑杨业“通敌叛国、谋反”。而所谓的“证据”,居然是:“杨业是诈死,实际上他是投降了辽国,所谓殉国只是呀和契丹人的“双簧”。那杨业为何要谋反呢,理由就是——“他是降将”!这个说法一经提出,居然有一些文官随之附和。这也难怪,在那个本来就文官歧视武将的时期,谁让你杨业是又偏偏是个“降将”呢?


       如此丧心病狂、灭绝人性的行为激起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这是对一个以生命来证实自己忠诚的将军最大、最无耻的侮辱。于是,在杨业殉国两个多月后,已经50多岁的杨业妻子佘氏(灵云注:即著名的佘太君)和长子杨延昭写血书,身披重孝上金殿鸣冤!50多岁的老人和杨业长子在金殿之上,当着满朝文武和皇帝放声痛苦,痛斥王侁丧尽天良、陷害忠良的无耻行为,请求大宋皇帝陛下为亡人伸冤!这种举动在以前闻所未闻!杨氏遗孤此举震惊整个首都开封!直接导致朝中数十名重臣以及有良知的数百名边将则联名上奏,要求皇帝严惩凶手。而此时,宋朝各地边关驻军上到将领,下到士兵人出现心浮动,因为他们和杨业所部同病相怜,如何处理杨业事件之间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此局面下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彻查。此时,王侁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但他还不死心,决定即使死也要拉个垫背的。那拉谁呢?自然是西路军统帅潘美了。于是,王侁又勾结刘文裕,将责任统统推给潘美。理由就是潘美是统帅,一切都是他决定、策划的,自己只是协从。对此,潘美纵是有100张嘴也说不清了。但谎言必经是谎言。经过细致的审查,不久真相大白。接着就是定罪了:潘美因负有间接责任,指挥不利,被降职3级;由于宋朝有“不的杀文官”的祖制,首恶王侁免于一死。革职查办,没收全部家产充公,廷杖40刺配金州充军,永世不得回乡,家属罚为奴仆、子孙不得为官;刘文裕革职查办,没收全部家产充公,刺配海岛。追谥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至此,杨业之死算是告一段落。杨业死后,宋朝丧失了北方边境的擎天支柱。加之两次北伐均告惨败,开国精锐之师全军覆没,无力再次北进。辽国开始连年攻掠北方边境。杨业只是300年宋朝历史中无数被文官残害的武将的一个缩影。按时间推算,杨业遇害时间充其量只能算个开始,他拉开了此后300年间大宋王朝近乎病态的文官压制、残害武将的序幕。从杨业开始,犹如打开了魔鬼的大门!大宋诸位“大儒”们歧视、打击、陷害武将的“伟业”一发而不可收拾!狄青、岳飞等名将相继“落马”。宋朝统治者开创的“重文抑武”恶劣风气影响极其深远。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3139a0100eld5.html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以其统治者重文抑武的作风“闻名于世”。这导致宋朝除开国初期对辽国有过几次大规模进攻外,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重文抑武是整个宋代的基本国策,这种政策的产生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吸取了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教训。唐朝衰落、灭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武将尤其是地方将领权利过大,导致藩镇割据严重危害了中央政府的权利和国家的统一。最终唐朝正是被权利过盛的武将政权灭亡的。而后的五代十国诸多割据政权的建立者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晚唐时期的地方藩镇军阀。连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自己都是靠军队的支持,依靠武装政变夺取的政权。因此,宋朝皇帝将“武人干政”视为头等威胁。如何遏制武将一直是历代宋朝皇帝都绝对关注的头等大事。而宋朝皇帝遏制武将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文官进行制衡,强化文官势力。“以文抑武”是从宋朝开国起就制定的最重要的既定核心国策。

       宋朝这种“以文抑武”的政策属于典型的“双刃剑”。一方面,这种方式确实极大的削弱了从晚唐开始极度膨胀的武将集团势力,同时还附带着削弱了皇族亲王们的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这导致宋朝300年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其他朝代那种由武将或皇室亲王成员发动的叛乱,如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和清朝时期的三藩之乱。这种稳定的情形,在中国2500多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是空前绝后的。因此说,宋朝这种“以文抑武”的政策确实是有他有益的一面的。最起码他维护了国家内部的稳定和统一。但是,“以文抑武”的危害远远大于其益处。这种政策是明晃晃的抬高文官来压制武将,一方面导致产生了一个空前庞大的文官官僚集团,维护这个集团的利益极大的消耗了国家的财力和物力。更严重的是导致宋朝历史中,武将的地位十分低下。宋朝的武将们无一例外的时时、处处受到来自文官的压制。这种“以文抑武”的初衷是想建立一套文官抑制武将权利的方法,但不久就发生质变。随着地位和权利的迅速彪升,宋朝文官集团,甚至整个宋朝的文人阶层都迅速产生一种对武将的蔑视、歧视心理。而且,为了能够在仕途中爬得更快、更高。宋朝文官们充分迎合了自己皇帝们对武将的防范甚至是恐惧心理,极力去压制、贬低甚至是打击武将,尤其是对那些身处遥远的边关要塞的统兵边将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手里有兵,而且长年领兵在外,远离皇帝的控制范围,历来是最受宋朝皇帝警惕和压制的。为此,北宋从第二带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起,监军制度开始确立并大力执行开来。在宋代所有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身边,都伴随有一位皇帝亲自任命的文官“监军”。这些文官“监军”都是皇帝绝对信赖的,对军事行动拥有最终、最高决策权。而且身边都拥有千余名皇帝分派的禁军。一旦将领的行动与“圣意”相违背,“监军”有权当即逮捕甚至是处死将领。宋朝的文官“监军”们充分秉承了自己主子的心意,对武将处处提防、遏制。加上宋代文官甚至是文人对武将天生的歧视和排斥,最终,这种对武将的遏制迅速进化、变异为文官对武将尤其是对边境将领赤裸裸的陷害!在宋朝300年历史中,文官陷害甚至是残杀武将的实力屡见不鲜,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一直就没停止过。岳飞、狄青等名将、大将都是栽在文官手里。即便在北宋刚刚开国,强敌环伺,正需要良将保卫国家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文官对镇边大将的陷害。而这一时期的受害者,首推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宋开国名将杨业。在中国古典小说《杨家将》中,杨业是被同属于武将的潘美(即小说中的潘仁美)害死的。小说中的潘美不仅害死了杨业本人,还杀害了杨业的儿子,而且被刻画成一个别的不干,正天专门寻思如何迫害忠臣的“十恶不赦”的大奸臣。但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杨业是被文官,即监军一手陷害殉国的。属于最典型的宋朝“以文抑武”政策的牺牲品。


       杨业,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今陕西神木)人。杨业的家族是当地名门望族,史书称呼杨氏为“麟州世代土豪”。其实就是称霸一方的地主豪强武装势力。后汉时期,杨业的父亲杨信更是强悍到割据一方自立为麟州“刺史”。杨业自幼就擅长骑射武艺也高,跟随父亲争战,具有优秀的军事才能。公元951年,后汉皇族刘崇在契丹的扶植下称帝,割据山西地区建立北汉政权。称帝后,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刘崇对地方实力派豪强采取笼络手段。麟州杨氏自然成为拉拢的对象。加上杨业确实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因此受到北汉皇帝的重用。到北汉第二代帝刘承钧时,杨业任雄军节度使,成为北汉主要军事统帅。在任期间,杨业率立战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华。灵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点。就是北汉任职期间杨业对辽国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北汉从开国一直到灭亡,都靠辽国的庇护。因此统治者对辽国可以说是到了卑躬屈膝地步。北汉看国皇帝刘崇奉辽帝为“叔皇帝”;第二代帝刘承钧甚至干脆步石敬瑭后尘奉辽帝为“父皇帝”,做了儿子,这被杨业视为奇耻大辱。因此,尽管要依靠契丹,但杨业在任职期间对辽的态度依然非常强硬,而且作为典型的爱国武将的杨业一直将燕云十六州事件视为奇耻大辱。因此双方在边境地区曾经发生过一些小规模冲突。这使杨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对契丹骑兵的作战经验,而且初步树立了他在北方防线的威信。随着北宋陆续平定南方诸侯,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杨业曾经数次劝北汉皇帝“效法吴越例,奉国以归宋”,但都被拒绝。于是,作为忠臣的杨业在明知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依然尽力保卫北汉政权。


      在全国已定,仅剩北汉割据塞北的情况下,为实现统一。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先击溃前来救援北汉的辽军,而后包围太原。在内外交困中,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被迫投降,杨业与皇帝一道归降北宋。至此,二十九年历史的北汉灭亡,北宋实现全国统一。而从此,杨业此后余生则注定要背负一个“降将”的包袱。


      宋太宗赵光义本身就生性多疑,一贯不信任武将。连潘美、曹彬这样的北宋开国元勋亲信都百般提防,更不可能去信任杨业这样一个“降将”。因此杨业并为受到重用。公元979年,为收复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周”,宋太宗趁灭北汉余威,大举北伐辽国。结果由于轻敌冒进,加之宋太宗对前线将领的指挥权做了极其严格的限制。导致宋军在高梁河之战全军覆没。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孤身仓皇逃回开封。高梁河之战的失败给宋朝造成严重打击。战后,辽国开始不断袭击宋朝边境,造成严重损失。而此时边境地区宋军诸将大多是无能之辈。无奈,宋太宗只得启用名将杨业。任命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丧失燕山天然屏障后宋朝在北方长城唯一的天险雁门关,保障整个北方防线的安全。但是,生性狡诈多疑的宋太宗对杨业依然百般提防,设置诸多限制。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规定杨业麾下兵力最多不得超过一万人。


      公元980年3月,辽朝大举南侵北宋,以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而此时杨业手下只有区区三千兵力,而且大部分是步兵。双方兵力相差极为悬殊。面对强敌,杨业先是向正驻守太原的北方防务主管潘美紧急求援。作为久经战阵的开国名将,潘美对杨业的危局比谁都清楚。但问题是他虽身兼要职,管辖着北方驻军。但是,作为北方前线最高军事长官的潘美面对强敌来犯,却只能眼巴巴看着而无能为力。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最重要而又是最起码的,对属下军队的临阵指挥和调动权!。于是,杨业必须依靠自己有限的力量来抵抗辽军。此时,杨业一共只有区区三千兵力,而且绝大部分是步兵,这与辽国强悍的十万铁骑根本不成比例。于是,他以步兵在正面佯装抵抗并逐步后退,以诱敌深入。同时采取远后方大纵深迂回的战术,亲率仅有的几百名精锐骑兵抄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辽军后方。杨业命令所有骑兵在战马的尾巴上都拴上树枝拖在身后。这样奔跑时会卷起大量烟尘,让对方无法辨清虚实。随后杨业率骑兵发起冲锋。辽军南侵后,一路上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异常骄横。轻敌冒进。根本没有料到杨业敢于以区区三千人进行抵抗,更没想到杨业能主动发起进攻,因此毫无防备。宋军从辽军背后发起冲锋,战马后面拖着树枝卷起大片尘土,一时烟尘滚滚,战马嘶鸣。杨业一马当先率宋军铁骑冲入辽军阵中乱砍猛杀。辽兵毫无防备,加之弄不清后面究竟来了多少宋军,一时间胆颤心惊,阵脚大乱,纷纷溃散。杨业带兵趁胜追击,掩杀十几里杀伤大批辽兵,击杀辽军主帅萧咄李,生擒起副帅李重海。击杀辽军万余,俘虏数千人。缴获战马、旌旗、甲胄兵器无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宋雁门保卫战。雁门关大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也是宋、辽战争中宋朝少有的大胜仗。杨业在此战后威震塞北。“杨无敌”成为令辽军闻风丧胆的称号。但是,杨业取得的胜利并没有为他在祖国带来多大的荣耀。相反的,北宋其他边关守将以及朝中的那些文官士大夫们对他的成功充满嫉妒。纷纷上书弹劾,甚至公然明目张胆的捏造“证据”诬陷杨业“谋反”。而“谋反证据”在后人看起来极其可笑上午乃至是可耻——杨业为何能以区区3000人击败契丹十万大军呢?就因为他勾结了辽国。所谓“大捷”不过是两家里应外合的“双簧”而已。宋太宗赵光义对杨业这个“降将”本来就不信任,但迫于北方防务的压力不得不用。因此,宋太宗将所有参劾杨业的奏折封好,派人送给杨业。一些评论认为这表明了宋太宗对杨业的信任。但灵云认为,这种举动更多的是对杨业的一种“旁敲侧击”。杨业就是在这种不信任的压力下为宋朝镇守北方边境的。但是,杨业毕竟也受到嘉奖,官职也提升为潘美的副手,担任云州观察使,成为北方主要将领。

         公元936年,当时中原地区后唐政权属下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发动叛乱,企图夺取政权称帝,被中央政府击败并围困于晋阳。危急时刻,石敬瑭为求自保,乞援于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契丹帝国,也就是后来的辽国。为换取契丹出兵,石敬瑭在大肆进贡金银财宝甚至忍契丹皇帝做“父皇”的同时,丧尽天良的许诺。事成之后,将割让将北方战略咽喉燕云十六州做为酬谢!这一决定遭到其麾下众臣极力反对,他们指出,此举无疑是引狼入室,必使契丹成为日后中原的永远的心腹大患!但此刻石敬瑭满脑袋都是活命和皇位,根本不去考虑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而早就想南下入主中原的契丹帝国比谁都清楚,燕云十六州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进入中原的“钥匙”。于是,得到石敬瑭的亲笔保证后,公元936年9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铁骑南下,长驱直入三千里,与石敬瑭的部队一起攻入中原,于公元937年1月灭亡后唐。随后,契丹皇帝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建立后晋政权。对契丹感激涕零的石敬瑭在呈递后立即履行“诺言”。


      首先,四十五岁的石敬瑭无耻的尊称比他小整整11岁的三十四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做“父皇”,自己则甘心情愿的做孝子。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随后,承诺每年贡帛三十万匹。而最重要同时也是契丹最想得到的,石敬瑭正式向他老子“奉献”燕云十六州。从此,燕云十六州的国土和人民与中原故国骨肉离散达400年之久!直到元朝才恢复统一。

      至此,几代契丹皇帝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契丹帝国打开了南进中原的大门。而出卖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的石敬瑭对他的契丹爸爸感恩戴德。做皇帝后的短短六年间,居然向契丹进贡达四十三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孝子”,更成为万世唾骂的汉奸!而他一手建立的后晋政权则在他死去仅仅5年后,就被他的契丹老爸灭亡。石敬瑭的继任者侄儿石重贵被俘后销声匿迹。而更为重要的,打开南进大门的契丹铁骑开始连年南侵,给中原地区带来无尽的浩劫和磨难。

      公元986年,病秧子辽景宗耶律贤病死。年仅十二岁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由其母亲萧太后摄政。此时辽国政坛可谓是“孤儿寡母”。于是乎,宋太宗赵光义在没有经过任何实地考察,没有任何权威情报的情况下。武断的认为,“契丹老主丧,新主年幼。孤儿寡母势弱,国内必乱”。断定,自己等待以久的恢复燕云故地的机会终于来临了。而且此时江南已定,中原已经完成统一,宋朝可以集中力量北伐。于是,公元986年,赵光义御驾亲征,调集全部精锐主力,而且从江南等地调拨大批粮草、军饷。派出开国名将包括灭南唐的曹彬、灭南汉的潘美以及参与灭北汉的田重进(这个组合可谓将星璀璨),威震北方名将杨业则做了潘美的副手。率领三路共计40万大军大举北伐辽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雍熙北伐。


      宋朝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相互交替掩护,一路势如破竹,旗开得胜。宋军中路主力陆续攻占涿州、新城等地。西路军则在潘美、杨业的指挥下连克寰州、朔州、应州、云州。基本将契丹主力逐出山西境内,取得辉煌战果。已经收复燕云十六州中近三分之二的地区,前锋逼近幽州。辽国上层贵族集团甚至一度认真考虑是否主动放弃燕山以南地区。但是,胜利局面下,宋军内部问题开始显现出来。首先,宋军内部并不团结。三路大军各有各自的统帅,互不隶属,谁也管不了谁。曹彬是名义上的总指挥,却无法节制其他诸路兵马;同样的,他也不会主动援助其他友军。而且诸路将领之间还或多或少的存在分歧,甚至互相排斥。这主要是由于宋太宗赵光义“发明创造”决定的。宋太宗赵光义为达到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创造性的发明”了“阵图”这种被后世当作笑柄的东西。大凡领兵作战的将领,赵光义都会事先煞有介事的授予其一份已经画好的“阵图”。大到出征后该如何行军、布阵、出击,小到军队该如何扎帐篷。皇帝陛下在“阵图”中都有明文规定,统兵将领们要做的就是跟木偶一样按主人意愿行事。不管前线有什么变化,甚至于即便是明知道按“阵图”作战必死无疑,将领们也必须一丝不苟的去执行。这种做法让后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但确实是史实。而且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只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想调动兵力必须请示皇帝批准。否则就是“抗旨谋反”的灭族之罪。而且在重要将领尤其是边境重将身边,都伴随有一位皇帝亲自任命的文官“监军”。这些文官“监军”都是皇帝绝对信赖的,对军事行动拥有最高决策权。而且身边都拥有千余名皇帝分派的禁军。一旦将领的行动与“圣意”相违背,“监军”有权当即逮捕甚至是处死将领。于是乎,宋军自出发起,诸路将领不管远近,所有行动一律都要“按旨意办事”。尤其是中路主力更是如此,曹彬的每一步行动必须征求皇上的同意。不走不行,走快了还不行,走的路线错了还不行。而且至关重要的军粮、军饷的发放都由皇帝直接掌握。也就是说,如果皇帝感觉异样,就可以立即断绝前线大军粮草的供应。这对于一支十多万人的大军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牵制。而且,曹彬周围友军该如何行动,如何配合主力,其行为也要皇帝指挥。而当时的交通、通信条件极为原始。往往发生突发事件后根本来不及更无法请示皇帝,而前敌将领又无法随机决断。结果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敌军行动而无所作为。


       面对宋朝的大军压境,辽国在先期准备不足。而且其统治集团内部的上层贵族在老皇帝驾崩后,开始跃跃欲试企图夺权。一时间辽国上层内忧外患,大有内乱四起的可能。但是,当时掌握辽国实际最高统治权的是一位铁腕人物——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这位少数民族出身的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远非她那些契丹同胞能比。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萧太后出身于契丹强大的萧氏部落。萧氏是与辽朝皇室耶律氏齐名的契丹强大的氏族部落。历代辽朝耶律氏皇室为维系耶律氏统治地位,都保持着与萧氏的政治联姻,因此出现历代辽国皇后多为萧氏的局面。萧绰出身名门,她的父亲萧思温身位帝国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和亲王,掌握着帝国军事和行政重权。历经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四朝。而且是拥立辽景宗的首要功臣,权倾朝野。辽景宗耶律贤继位后,由于体弱多病,行政方面基本依靠她的皇后萧绰。萧绰与皇帝同称“朕”,实际上代行皇帝职权,拥有至高无上权利。面对内部政敌(包括她的亲姐姐),萧太后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权势对其施以利益诱惑,分化瓦解对手。同时,在韩德让(汉族,辽国早期名将、名臣)等亲信和耶律休哥等将领支持下,对死硬派采取血腥镇压,迅速稳定了局势。就在萧太后忙于处理内乱时,宋朝发起第二次北伐。初期辽国失利后,宋军由于内部重重问题进展出现延迟。萧太后决定采取强有力的对策进行反击。契丹名将耶律休哥被任命为南方战场全军最高统帅,耶律斜轸为副帅,统领南方驻军。同时,紧急从辽国本土(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蒙古地区)调集由契丹、渤海、女真、室韦、五国部等族组成的精锐的少数民族骑兵集团南下增援。


       此时辽国南方战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辽军统帅耶律休哥决定先东后西。集中兵力先对付东路宋军主力,然后在本土援军到达后,在解决中路主力宋军后再对付西部战场。决定以退为进,避敌锋芒。充分发挥契丹骑兵高速机动性优势,采取运动战,尽量避免同宋军主力决战,诱敌深入,伺机反击。为此,辽军在初期只以小股骑兵进行骚扰性反击。主力则在略微接触后立即向远后方撤退。面对辽军的频繁骚扰和大步后撤,前线宋军将领出现分歧。此时的西路宋军进展顺利,宋朝海军则全歼辽国有限的水师后,配合陆军成功的在辽国大后方的辽东半岛沿海实施两栖登陆,袭扰辽军后方。这些成功给东部战场的宋军将领造成很大心理压力,毕竟军功谁都想得。于是,曹彬在含糊的请示宋太宗赵光义后,率领主力十五万军队贸然出击。十五万大军,为赶进度居然只携带了5天的粮草。而其他友军尚为开拔,结果造成主力孤军深入,拉开了与后方很远一段距离。

       辽军统帅耶律休哥得到情报后,抓住这一天赐良机。首先命令立即放弃涿州以诱敌深入,但撤退前带走了所有能带走的粮草、军饷,还把城里的水井都填死。同时紧急命令耶律斜轸率骑兵集团迅速出击,绕道宋军背后以切断宋军粮道。宋军主力击败辽军象征性的抵抗后占领涿州,但发现这里几乎是一座空城。除了一些百姓外一无所有,连吃和水的都没有。而就在此时,辽军骑兵集团绕道宋军背后,突袭护卫粮道的宋将米信所部。该部宋军约两万人左右,刚刚开拔,没有任何准备。而左右又没有援军,致使宋将米信所部造偷袭,首先全军覆没,后方粮道被切断。这直接导致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和中路军田重进两路二十万大军在七天之内迅速断粮,粮陷入困境。同时辽军在背后向宋军发起进攻,而此时北方契丹本土南下增援的二十万塞北游牧骑兵集团已经到达战场。辽国在战场兵力达到40万,而且几乎都是骑兵。于是辽军开始发起全线反击。宋军腹背受敌,而前线将领有无权临阵随即指挥。结果,中路主力曹彬所部十五万大军在歧沟关被辽军包围。在拼死突围后,由于宋军主力都是步兵,行军速度远没有契丹骑兵迅速。结果残部又在拒马河被辽军追上。结果除少数兵力随主将曹彬突围逃生外,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随后,辽军充分发挥骑兵集团在华北平原地区的高速机动优势,在宋军东路还没有来得及撤退的情况下迅速将其和其他几支部队分割包围,随后将其基本全歼。至此,宋军主力中路、东路20万大军全军覆没。前期所收复州县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丧失。宋军败局已定,开始全线溃退。

   在收拾完东部宋军主力后,辽国得以腾出手来集中兵力解决西部山西战场。契丹副帅耶律斜轸统十万塞北骑兵星夜兼程赶到西部战场,与宋军前锋遭遇。宋军主将贺令图由于指挥失误,致使宋军大败。一万多人阵亡,贺令图本人殉国。辽军乘胜连续攻陷蔚州、寰州等地。至此,西路军已经孤军深入,取胜已经无望。宋太宗下诏指示潘美,让他与杨业一起引兵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于是,潘美和杨业的西路军也开始撤退。包括潘美在内,谁都没有料到,这次撤退行动将成为大宋塞北一代名将杨业的不归之旅。因为,在西路宋军统帅集团内,有一个杨业等宋朝武将的天敌杀手。他,就是陷害杨业的元凶罪魁,后世臭名昭著、引得万世唾骂的——王侁!


       宋朝西路军的撤退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按说时间是完全够用的。但问题在世,他们并不是单纯的撤军。因为他们还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掩护有已经收复的寰州、朔州、应州、云州这四个州的百姓撤回中原。这些百姓自然是拖家带口,而且很多人干脆就赶着牛车携带着全部能带走的家当。坛坛罐罐的非常笨重,这直接导致所以西路军撤退的速度要慢得多。而辽军是清一色的铁甲骑兵,速度快,机动性强。行军速度远强于宋军。结果,当撤退到狼牙村时,辽军攻占寰州(今山西朔县),前锋逼近宋军。而此时宋军为掩护百姓和辎重,根本不可能迅速撤退。一旦辽军赶到,不仅是西路八万宋军将士,连十万回归中原故国的百姓都难逃一死。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机的时刻!


       于是,常年镇守塞北,深通军务的名将杨业建议。绝不能坐等送死,更不能贸然出击。应当派兵佯攻应州以诱辽军主力,吸引住辽军主力。同时派大量弓弩手埋伏在退路必经要道石竭谷口。当敌军到达后可以依托地形优势,用远程弓弩大量射杀辽军骑兵。这样即可以掩护主力和掩护军民撤退,同时还可以尽最大能力杀伤尽可能多的辽军。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因为杨业毕竟久经沙场,而且常年和辽国作战,深知辽军作战的优、缺点。西路军主帅潘美也赞同杨业的看法。但是,问题是潘美并没有实际指挥权。因为他身边有个特殊人物。他就是本文的头号罪魁祸首——监军王侁。


       王侁,字秘权,开封浚仪人。他本人名不见经传。但他父亲很有名气。他父亲叫王朴。曾担任后周枢密使,掌握中央军事工作。在任期间,曾经数次参与军事、国防谋划,有相当的军事才能,因此非常著名。但到王侁这辈就不同了。王侁由于名门之后,因此得以混得个官职。尽管这位阔家少爷没多大本事,但却有个长处,善于迎奉上意。尤其是对宋朝皇帝对武将的抑制政策更是全力配合。而且,他所在地区处于边境,他治下有一些边关将领。这些将领在同辽国的激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这本来是人家玩命换来的,与王侁也没啥关系。但问题是这些人是他的属下,属下打了胜仗,作为长官的他自然有“领导功劳”。王侁厚颜无耻的将这些功劳统统加在自己头上,而当时的环境下,他属下将领对这种行为大多敢怒不敢言。于是乎,这位连弓都拉不开的王侁王大人凭空多出不少“战功”。加之他很会阿谀奉承,深得宋太宗赵光义信任结果顺利爬上高位。北伐期间,王侁的正职是蔚州刺史,任西路军总监军。也就是钦差大臣。

       王侁到任后,身边携带有数百名皇帝派给他的禁军作为督战队。可谓威风八面,身边不乏讨好他的将领。毕竟在那个歧视武将的年代,很多将领都想攀上这位监军大人的高枝。因为人家一句话就足以决定一个武将的前途甚至是生死。而惯于敛财的王侁则在军中大肆索贿,很多武将或是自愿,或是被迫都行贿他。甚至连西路军统帅潘美都不得不对他另眼想看。但凡事总有个例外,副帅杨业就不买王侁的帐,这是由杨业性格决定的。作为身经百战、纵横沙场的一代名将。杨业的性格非常钢猛,是决不可能去讨好这样一个文官小人的。而且杨业为官一向清廉,更何况武将不是文官,远没有那么多“捞头”。所以他即痛恨贪官,自己更不可能去行贿。王侁曾经数次暗示,向杨业索贿。都遭到杨业的严词拒绝,甚至是羞辱。这让王侁早就对杨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作为一名典型的文官,加之本来就不学无术,王侁根本不懂军事。但此刻,当杨业提出正确的战略后,他却坚决反对杨业,主张以主力直接迎击。杨业很清楚原因,但他依然竭力争取。于是,王侁发话了。他以极端侮辱性的口吻说到:“吾等奉圣命,领数万精兵至此,汝即号无敌,区区胡骑何以怯懦如此?现大敌当前,汝本降将,逗留不进,莫非有异志?!”这些话语出自一个连刀都不会用的贪吏之口,对杨业无疑是巨大的羞辱。尤其重要的,王侁明目张胆的提到了“降将”这个杨业一生最大的隐痛,还居然以此污其“有异志”,无疑是对杨业人格尊严的最大侮辱和挑战。面对王侁的无耻嘴脸,统帅潘美无法表态,因为老于世故的潘美显然比杨业更清楚这位监军大人是得罪不得的。而另一名副将刘文裕等人则为讨好王侁而附和他。结果,性格刚烈的杨业大怒,竭力争辩。于是,王侁顺水推舟,强令杨业领本部兵马殿后,掩护主力撤退。殿后就意味着要面临十万契丹铁骑的刀锋,生还希望渺茫。谁都知道,王侁就是要杨业去送死。主帅潘美想挽回一下,但遭到王侁的严厉逼问:“吾奉旨监军,将军有何异乎?!”潘美知道,再说下去自己不会有好下场,只得作罢。而如果杨业不从,那就是抗旨,就是谋反的大罪。

       作为杰出的军事家,杨业深知,此去九死一生。临行前,杨业,这位为大宋争战一生的59岁老人,铁骨铮铮、一生宁流血不流泪的塞北名将流泪满面。他告知统帅潘美,自己此行九死一生。自己本是降将,将以死来证明自己对大宋的忠诚。希望大帅在陈家谷口两侧埋伏下一万弓弩手。而他本人将率军做诱饵,将敌军引诱至山谷中。待他退到谷中后,两翼宋军以强弓硬弩万箭齐发,可最大限度的杀伤辽军。这样即可以大量杀伤辽军,也是自己生还的唯一希望。同时,请求大帅看在自己为国争战多年的份上,留下自己的长子杨延昭。留下一个儿子,是老将军最低级的请求,却遭到王侁灭绝人性的反对。王侁的意思再明显不过——斩草除根。如此赶尽杀绝,丧尽天良的行为,遭到在场所有人的一致反对,即使是投靠王侁的刘文裕等人都看不下去,潘美以自己统帅的身份强留下了杨延昭。而王侁也怕犯了众怒不好收拾,也就作罢。于是,在奸臣王侁的逼迫下,公元986年6月14日,杨业,这位威震塞北,令契丹闻风丧胆的大宋王朝北方一代名将,被迫率领以步兵为主的5000兵力出击辽军。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老将军带领麾下将士出石碣口北上,踏上一场悲壮的远征之路。


       杨业刚一出击,消息就被潜伏在宋军的辽国间谍报告给辽军。辽军统帅耶律斜轸得知杨业带兵单独进入辽境后,大为惊喜。他比谁都清楚这意味这什么,这是擒杀“杨无敌”最好,同时也是最后的机会。于是,他派出麾下第一猛将随萧达凛指挥五万骑兵星夜兼程埋伏在过路两侧,伏击宋军。他自己则亲自做诱饵,带领少数兵力引诱杨业进入伏击圈。同时耶律斜轸严令萧达凛,对杨业要么生擒,要么击毙,绝对不能将其放跑。随后,耶律斜轸率领5000骑兵出动诱敌。双方不久遭遇,杨业部将一眼就认出耶律斜轸。杨业大为震惊,因为他没有料到,居然会在半路上遭遇到辽军西部战场统帅。由于此前刚刚受到监军王侁对自己忠诚的羞辱,此时的杨业急于立功以证明自己。结果一向冷静、睿智的杨业丧失警惕性,挥军直冲敌阵。耶律斜轸指挥辽军,且战且退。同时一边跑,一边大骂杨业无能。这更加激怒本就失去理智的杨业。结果,宋军在杨业的率领下,追击很远距离,进入辽军包围圈。


       突然,从附近的山头响起雷鸣般的鼓声,事先准备好的辽军5万伏兵四起,5000宋军瞬间陷入重围!辽军五万铁甲骑兵犹如一道道钢铁城墙,将5000宋军团团包围。此时,耶律斜轸也不跑了,而是掉转马头杀个回马枪。与伏兵合并一处围歼宋军。5万辽军采用远用箭射,近用长枪、弯刀砍杀的战术。依仗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以人海战术绞杀宋军。区区5000宋军,基本都是步兵。要面对10倍与自己的,来自北方白山黑水间的凶悍骑兵,几乎是死路一条。但是,59岁的老将军杨业临危不乱,大呼:“杀敌报国,就在此时”,挥舞金刀与契丹铁骑展开血战。见年近六十的统帅如此舍生忘死,宋军将士士气大振,在杀身报国的悲壮口号声中拼死作战。结果,这区区5000宋军在杨业的带领下,以玩命的战术。居然奇迹般的,硬是从5万契丹铁骑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向南方突围而去!当辽军统帅耶律斜轸得知宋军突围的消息后大为震惊!他没料到这5000宋军的战斗力居然如此顽强,由此由衷的敬佩杨业的军事才能。于是,他下令全军追击,务必全歼宋军,决不能让杨业逃脱。

       杨业率部突围后,向南撤退。

       公元986年6月15日上午,杨业指挥残部终于到达预定战略伏击点——陈家谷口(今山西省朔县以南),此时部队只有1000人左右。而辽军5万追兵紧跟在后面也进入陈家谷。陈家谷口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涧”地形,利伏击。此时,杨业终于长舒一口气,终于到伏击点了,潘美此时也该发兵出击了。于是,杨业命令部下按预定信号,放了三支响箭。然后等着看宋军伏兵万箭齐发击杀契丹骑兵的场面。而辽国追兵也同样被突然出现的这三支响箭吓了一大跳。但是,三支响箭陆续升空后过来很长时间,山谷两侧依旧是静悄悄的。不要说宋军伏兵,连只鸟都没有,杨业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潘美爽约了。但实际上,这和潘美还真没太大关系——王侁王大监军又一“杰作”!

   
       原来,杨业所部出击后,潘美立即按约定率军设伏。而且,潘美不但在陈家谷口两侧埋伏了一万弓弩手,还比杨业设想的多调动了一万骑兵!要知道,在骑兵匮乏的宋朝,这一万骑兵决不是小数目!潘美的意图是:当杨业将敌军诱至陈家谷口,一万弓弩手首先以密集的箭雨最大限度的射杀辽军骑兵。随后,自己将亲率一万骑兵发起攻击,切断辽军后路。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击杀辽军,还有可能取得更辉煌的战果。这个战术安排无疑是极为正确的。但坏事就坏在王侁身上。在宋军埋伏一天后,始终不见杨业诱敌而来。于是乎,贪生怕死王侁害怕了。因为在他看来,领5000兵力的杨业对阵5万契丹铁骑必败无疑,肯定已经阵亡。如果自己再等下去,一旦敌军杀到,那自己手下这几万宋军岂是5万契丹铁骑的对手?那时不要说荣华富贵,连脑袋都要赔进去。于是,王侁开始撺掇逃跑。但潘美必经是大将,深知不到最后时刻决不能毁约。否则万一杨业没有出事,如约诱敌而至。而自己又率军先行撤退,那岂不是瞪眼睛害死大将吗?!于是,潘美反复劝说王侁,最后,好歹商量先打探一下消息。结果这一打探不得了。哨探带回的消息是:杨业所部被5万敌军包围,生死不明。这下王侁王大监军再也等不下去了,无论如何坚决要跑。而且投靠王侁的刘文裕等人也极力附和。而潘美此刻也动摇了,必经情报显示杨业生还的可能性十分渺茫,但他还是存有一丝希望。王侁怒了。他拿出皇帝赐给的监军圣旨,厉声威胁潘美:“将军若一意孤行,吾当依旨而行,如实启奏当今!”而他身边那数百名督战的禁军此时神情也明显恶化,明摆着如果潘美再剪除就要下手的架势。紧接着,王侁居然干脆甩开统帅潘美,直截了当的自己带领主力撤退,将潘美和数千人凉在一边。这下潘美没办法,如果再撑下去,自己就是抗旨谋逆的大罪!只得一起撤退。结果,当杨业到达时,宋军已经撤退多时。一代名将杨业就这样被宋朝一个垃圾般的文官王侁活生生的硬是推上死路!


      当杨业退到谷中,宋军伏兵早已逃跑,没人接应。而由于他为引诱敌军放慢行军速度,导致没能甩开追兵。陷入5万追击的辽军重重包围。辽军统帅所耶律斜轸连下两条死令:一、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全歼杨业残部。决不允许再让杨业突围,放跑杨业者灭族:二、杨业乃大宋北国名将,事关重大。决不能杀死,必须生擒。生擒杨业者,赏金万两,加封万户!于是乎,5万辽军玩命猛攻。在敌军拼死攻击下,杨业所部伤亡怠尽,最后退至狼牙村(即今山西朔县狼儿村),再也无力突围。此时,所部只剩100多人。杨业面前的,是一群和他生死与共的战友。此时,活着的人身上没有一处是完整的,都遍体鳞伤。杨业流泪告诉大家:我杨业快60岁的人,死而无憾。你们还都年轻,都有父母妻耳,能突围的就都出去,把这里的真实情况报告皇上,让他惩罚陷害我们进入绝境的奸臣王侁,为我们申冤。在场众人无不痛哭失声,纷纷表示宁死不肯离去。此时,北国的天空已经逐渐暗淡下来,在天边一抹残阳的映照下。在华北屋脊,大宋塞北一代天骄杨业和他的将士门,用自己的生命,和对祖国的忠诚,上演了一曲悲壮凄凉的镇魂歌!

     
      公元986年6月15日黄昏,5万契丹铁骑以重装铁甲骑兵集团为先导,对杨业残部发起总攻,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临了。从杨业起,宋军残部100多将士用自己最后的力气和信念拼死作战,将士豪情气壮山河!此时的宋军,箭镞早已用尽,钢刀也早已砍杀的卷了刃。杨业便率领将士用弓、木棍、石块甚至牙齿、指甲做武器与契丹铁器拼死肉搏!宋军很多将士身中数矛,依然用最后的力气将契丹骑兵拉下战马,用牙咬,用手掐,与敌军同归于尽!有的宋军将士在临死前,将自己的浑身点燃烈火,带着复仇的烈焰扑向契丹武士,与敌军一起葬身火海!如此惨烈的战斗是契丹人自开国起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已经59岁高龄的大宋名将杨业挥舞那柄曾经让契丹人闻风丧胆的金刀,连续斩杀数百名辽军,自己则身负战伤十多处,中箭多支。且战且退的向树林转移,此时,辽将耶律奚向杨业的坐骑射出致命一箭,已经重伤战马应声到底,杨业从马上摔下。杨业落马后,抽出佩剑继续抵抗,却被绊马索绊倒。身边数百名辽军蜂拥而上,用钩竿、套索、大网等将杨业生擒!至此,陈家谷口战役结束。杨业所部5000官兵,除极少数被俘外,无一人逃生,全体壮烈殉国!其中,包括杨业幼子杨延玉、部将贺怀浦(大宋皇亲,宋太祖皇后之兄)以及73岁的老将王贵。

      生擒杨业的消息传到契丹大营,辽军上下一片欢腾!要知道,杨业在契丹人心中的地位非同凡响,活捉杨业对辽国有无法形容的巨大意义。于是,辽军统帅所耶律斜轸不敢耽搁,立即飞马传书报捷,请示如何行事。辽国实际最高统治者萧太后闻之大喜,她认为,如果能劝降杨业,杨业是难得的帅才,而且影响力极大。只要他能投降,哪怕只是名义上的。都将极大的提高辽国的军心士气,而且将对宋军士气造成沉重打击。因此,严令耶律斜轸尽全力劝降。如果不行,则将杨业押送国都。于是,耶律斜轸亲自到牢中面见杨业。作为辽军统帅,耶律斜轸表现出了对杨业这个伟大对手应有的尊重。耶律斜轸劝杨业:将军自从归宋后,舍身忘死保卫疆土。可宋朝上到皇帝下到大臣可有谁体谅过将军?还不都是猜忌、防范将军。将军有今日之败,还不是宋朝奸臣所害。以将军之雄才大略,为何要辅佐宋朝这样的昏君奸臣呢?但是,等来的却是杨业破口大骂。杨业大骂辽将,声称:“吾之忠心日月可鉴,岂能降于胡虏”。随后大骂陷害他和将士的奸臣王侁,随后开始绝食。公元986年6月18日晚,威震塞北的大宋一代名将杨业,在被辽国俘虏后,绝食3天而亡,壮烈殉国!享年59岁!

       杨业死后,辽国上下充满了复杂的心情。一方面,为这个昔日令契丹人闻之丧胆的“杨无敌”终于作古而高兴,以后北方的事就好办多了;另一方面,契丹人极为敬重这位昔日伟大的对手,尤其敬重他宁死不屈,忠贞报国的浩然气概。于是,辽国厚葬杨业。当杨业殉国的消息传会宋朝,举国震惊。北方雁门关一带的军民无不悲痛欲绝,哭声震天!而此时该如何处理相关责任人则成为首要任务。杨业威震塞北,是大宋北方防线的擎天支柱,他的死非同一般。此时,最害怕的就是罪魁祸首王侁。因为是他一手造成了杨业殉国惨案。于是,王侁开始想方设法的推托责任。那该如何做呢?王大人果然是“人才”,经过一番“搜集证据”后,他勾结刘文裕等人等,丧尽天良的悍然诬蔑杨业“通敌叛国、谋反”。而所谓的“证据”,居然是:“杨业是诈死,实际上他是投降了辽国,所谓殉国只是呀和契丹人的“双簧”。那杨业为何要谋反呢,理由就是——“他是降将”!这个说法一经提出,居然有一些文官随之附和。这也难怪,在那个本来就文官歧视武将的时期,谁让你杨业是又偏偏是个“降将”呢?


       如此丧心病狂、灭绝人性的行为激起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这是对一个以生命来证实自己忠诚的将军最大、最无耻的侮辱。于是,在杨业殉国两个多月后,已经50多岁的杨业妻子佘氏(灵云注:即著名的佘太君)和长子杨延昭写血书,身披重孝上金殿鸣冤!50多岁的老人和杨业长子在金殿之上,当着满朝文武和皇帝放声痛苦,痛斥王侁丧尽天良、陷害忠良的无耻行为,请求大宋皇帝陛下为亡人伸冤!这种举动在以前闻所未闻!杨氏遗孤此举震惊整个首都开封!直接导致朝中数十名重臣以及有良知的数百名边将则联名上奏,要求皇帝严惩凶手。而此时,宋朝各地边关驻军上到将领,下到士兵人出现心浮动,因为他们和杨业所部同病相怜,如何处理杨业事件之间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此局面下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彻查。此时,王侁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但他还不死心,决定即使死也要拉个垫背的。那拉谁呢?自然是西路军统帅潘美了。于是,王侁又勾结刘文裕,将责任统统推给潘美。理由就是潘美是统帅,一切都是他决定、策划的,自己只是协从。对此,潘美纵是有100张嘴也说不清了。但谎言必经是谎言。经过细致的审查,不久真相大白。接着就是定罪了:潘美因负有间接责任,指挥不利,被降职3级;由于宋朝有“不的杀文官”的祖制,首恶王侁免于一死。革职查办,没收全部家产充公,廷杖40刺配金州充军,永世不得回乡,家属罚为奴仆、子孙不得为官;刘文裕革职查办,没收全部家产充公,刺配海岛。追谥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至此,杨业之死算是告一段落。杨业死后,宋朝丧失了北方边境的擎天支柱。加之两次北伐均告惨败,开国精锐之师全军覆没,无力再次北进。辽国开始连年攻掠北方边境。杨业只是300年宋朝历史中无数被文官残害的武将的一个缩影。按时间推算,杨业遇害时间充其量只能算个开始,他拉开了此后300年间大宋王朝近乎病态的文官压制、残害武将的序幕。从杨业开始,犹如打开了魔鬼的大门!大宋诸位“大儒”们歧视、打击、陷害武将的“伟业”一发而不可收拾!狄青、岳飞等名将相继“落马”。宋朝统治者开创的“重文抑武”恶劣风气影响极其深远。



宋辽战争,各有胜负,基本规律是进攻方失败较多,双方控制的领土实际上变化很小。

但是宋军失败的里面有皇帝败逃,场面上难看得多。

北宋没有能力击败辽国,关键问题是轻敌冒进,总想速战速决,但是又没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于是变成了冒进。

另外,所谓“重文轻武”“将从中御”对于宋军的失败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实际上,宋军几次著名的失败,特别是歧沟关大败,就是前线将领违反了朝廷事先制定的合理的战役方案,轻敌冒进而导致的。

宋辽战争,各有胜负,基本规律是进攻方失败较多,双方控制的领土实际上变化很小。

但是宋军失败的里面有皇帝败逃,场面上难看得多。

北宋没有能力击败辽国,关键问题是轻敌冒进,总想速战速决,但是又没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于是变成了冒进。

另外,所谓“重文轻武”“将从中御”对于宋军的失败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实际上,宋军几次著名的失败,特别是歧沟关大败,就是前线将领违反了朝廷事先制定的合理的战役方案,轻敌冒进而导致的。
大秦猛士 发表于 2011-12-9 12:28
宋辽战争,各有胜负,基本规律是进攻方失败较多,双方控制的领土实际上变化很小。

但是宋军失败的里面有 ...
雍熙北伐的惨败,罪魁祸首的确是赵炅本人,这一点史学界是盖棺定论的。赵炅此人指挥打仗的作风在后世有个青出于蓝的好徒弟,就是千古万人空一格、地图开疆花生米、手令治国常凯申。
赤龙之吼 发表于 2011-12-9 15:56
雍熙北伐的惨败,罪魁祸首的确是赵炅本人,这一点史学界是盖棺定论的。赵炅此人指挥打仗的作风在后世有个 ...
请问这是哪位史学家“盖棺定论”的?
太平兴国北伐失败,可以归咎于宋太宗的指挥失当;但雍熙北伐的失利,就和宋太宗没有什么关系了。
顶楼这篇垃圾网文费尽心思想要描述的,无非就是拿王侁陷害杨业,来论证宋朝的“重文轻武”。

但问题是,王侁这个人从来就不是某些人脑补的所谓“文官”,看看人家的履历就知道了。

王侁,字秘权,开封浚仪人。父朴,周枢密使,侁以父任太仆寺丞。朴卒,世宗幸其第,召见诸孤,以侁为东头供奉官。开宝中,征江南,命侁率师戍桐城。王师渡江,与樊若水同知池州,领兵败江南军四千余于宣州。金陵平,加阁门祗候。
     太平兴国初,预讨梅山洞蛮。契丹使来贡,诏侁送于境上。还,使灵州、通远军。及旋,言主帅所留牙兵率与边人交结,颇桀黠难制,岁久当虑,请悉代之。太宗因遣侁调内郡卒往代之。戍者闻代,多不愿还。侁察其中旅拒者斩之以徇,众皆悚息,遂将以还。一岁中数往来西边,多奏便宜,上多听用,迁通事舍人。
     四年,从征太原,以侁护阳曲、塌地、石岭关诸屯,赐厩马介胄。五月,即城下转东上阁门副使。晋阳平,留为岚、宪巡检。九年,代还,迁西上阁门使,赐钱百万。河西三族首领折遇乜叛入李继迁,侁帅师讨擒之,以功领蔚州刺史。王师北征,命为并州驻泊都监,又为云、应等州兵马都监。

这里面哪里提到王侁是所谓的“文官”?恰恰相反,王侁的履历不停强调的是他作为武将的战功,随大军南下平定江南,又转战湘湖和蛮族作战,参与过灭北汉之战,又在西边打过党项。。。。。最后被封的官职也是并州驻泊都监和云、应等州兵马都监,仍然是正儿八经的武将!

王侁陷害杨业,其实完全就是武将之间的内部矛盾而已,和神马“重文轻武”一毛钱干系都没有。
中华飞刀 发表于 2011-12-9 16:41
请问这是哪位史学家“盖棺定论”的?
太平兴国北伐失败,可以归咎于宋太宗的指挥失当;但雍熙北伐的失利 ...
《雍熙北伐——宋太宗二次伐辽的失利以及杨业之死》 作者:明甫 深交所 2009年第10期
中华飞刀 发表于 2011-12-9 16:55
顶楼这篇垃圾网文费尽心思想要描述的,无非就是拿王侁陷害杨业,来论证宋朝的“重文轻武”。

但问题是, ...
从升迁路径和背景看,说王侁是武将没错。杨业之死,说王侁是给赵炅垫了背,也是有可能的,只要想一想谁能左右史料的口径就知道了。
可惜了一员大将
历史谁也没有真正经历过,都是推测
我倒认为,赵炅是非常拉拢杨业,作为君王,如何拉一批打一批是必然的政治手段,潘美是开国将领,还立有大功,他是被宋太宗防范的对象,杨业却是一个降将,政治上不轻易被上层的贵族接纳,没有依靠,所以相对而言,他比那些功高震主的将领更需要皇帝的扶持,而对这类政治上无依无靠的人,也正好是宋太宗施展手段打压开国将领的棋子。演义小说那套国丈仗着皇帝的说法根本是扯,这篇文章里说把参劾奏章封存交给杨业是宋太宗在旁敲侧击倒也没说错,他其实是在提醒杨业,你只有依靠我才有生存空间。

至于杨业的死,虽然演义小说里是扯,但并没冤枉潘美,对于杨业的死他肯定是要负主要责任的,而且可以肯定是有意陷害,至于王侁,倒有可能只是帮凶,现在的问题是潘美是如演义小说说的那样出于私怨还是因公而为,出于私怨的话,估计是在政治上打掉皇帝的棋子这样的目的,小说里那个为子报仇的故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杨业只有两个儿子,哪来七郎(七郎的原型就是和杨延昭同期的另一个杨姓名将),而因公而为的话,我估计那是一出活脱脱的宋代版集结号,只是杨业没有谷子地那般命硬罢了,既要保存整个西路军,又要保证四州民众安全,难度不是一般的小,谁让杨业这么有名,他是唯一值得契丹放弃追杀西路军而投入所有精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