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二战期间苏联红军炮兵的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6:13:27
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炮兵的发展

   炮兵是苏联红军中一支重要力量,被斯大林誉为“战争之神”。在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中,苏军炮兵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其自身也得到了重大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苏军炮兵在卫国战争中的发展历程。

一、        卫国战争第一阶段中的苏军炮兵

第一阶段自1941年6月德军闪击苏联始,至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战役防御阶段结束止,为战略防御阶段。

战争爆发初期,苏军损失惨重,拥有的火炮数量急剧减少,迫使苏军调整了炮兵编制。最高统帅部采取减少队属炮兵火炮数量的方法,将步兵军属炮兵团和步兵师属榴弹炮团编入最高统帅部预备炮兵。将有限的技术兵器集中起来,及时转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与此同时,各种炮兵团大幅压缩了编制,每团仅编18~24门火炮。解散了战前编制的反坦克炮兵旅(120门反坦克炮),取而代之的是每团仅编4~5个连,16~20门火炮的反坦克炮兵团。

战争初期,刚刚定型的M-13火箭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对德军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憾。因此,大力发展火箭炮成为苏军炮兵的当务之急。到1942年初,火箭炮弹的产量比计划超产四倍,在1942年中,工厂交付苏军的火箭炮达3237门之多。

到1941年底,最高统帅部预备炮兵编成内已经有223个炮兵团(其中8个为火箭炮兵团)和73个独立火箭炮兵营。最高统帅部终于掌握了较为强大的炮兵力量。

1942年,随着火炮产量的提高和作战的需要,最高统帅部对预备炮兵统一编组,并开始着手组建更大规模的炮兵部队。

在这一阶段,苏联红军的炮兵战术也有了较大发展。火炮密度逐渐提高。1942年夏季,火炮密度已经从战争初期的每公里正面10门以下提高到30-90门。

炮兵指挥方式也逐渐统一。进攻作战中,每个步兵师都建立了支援炮兵群,有时还建立了远战炮兵群;冲击开始前,炮兵集中指挥,冲击开始后,转为分散指挥。按照每个步兵营分配一个炮兵连(有时为一个炮兵营)的标准将大部分炮兵转隶给步兵分队,并将炮火准备改为炮兵进攻,力求在敌人整个防御纵深内都能不停顿地支援步坦协同。据此,苏军修改了炮兵作战条令。

二、        卫国战争第二阶段中的苏军炮兵

   第二阶段自1942年冬至1943年秋,为战略相持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苏军火炮性能不断改进,产量持续提高。根据战场需求,主要生产了有良好战术技术性能的新式152毫米榴弹炮,缩减了中口径野炮的产量,开始大批量生产、装备口径分别为76、85、122、152毫米的四个系列自行火炮。与此同时,不适应作战需要的50毫米迫击炮逐步被淘汰。

   1943年,苏联军工部门共生产各种口径的炮弹8600万发,超过同期战场消耗量,这使得苏军能够建立起一定的炮弹储备,而在战争第一阶段是做不到的。弹药的性能也显著提高,高炮和反坦克炮弹的穿甲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另外,随着新型300毫米火箭弹投入批量生产,火箭炮的射程提高了一倍半。

炮兵编制进行了重大改组。1942年底颁布了新的编制,近卫步兵师属炮兵团由8连制改为9连制,一个步兵师拥有的120毫米迫击炮由18门增至21门,反坦克炮由30门增至48门。坦克军拥有的火炮数量由90门增至152门。机械化军拥有的火炮数量则由246门增至252门。1943年4月,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开始配属独立炮兵团和迫击炮团,由此开始了组建方面军和集团军属炮兵的工作。与此同时,开始采用合并炮兵部队的办法组建炮兵师,每师由8个团(2个加农炮团,3个榴弹炮团和3个反坦克炮团)组成,共168门炮。

新编成的炮兵师被立即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中。此次作战的经验表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统帅部预备炮兵。1942年4月起,开始组建6旅制炮兵师,每师装备火炮356门。1943年组建了6旅制突破炮兵师、高射炮兵师和重型火箭炮兵师。还组建了专门用于压制敌方炮兵的加农炮兵师和反坦克歼击炮兵旅。此外,由两个突破炮兵师和一个火箭炮兵师编成一个突破炮兵军,该类突破炮兵军编有身管火炮496门,迫击炮216门,M-31火箭炮72门(864管)。截止1943年年底,统帅部预备炮兵已经有9个炮兵军,26个炮兵师和7个火箭炮兵师。拥有13500门火炮和11200门火箭炮。

大型炮兵兵团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最高统帅部预备炮兵在主要作战方向上大量集中使用的可能性。随时都能保证在主要突击方向上作战的部队给予更多的加强,从而在主要突击方向上,苏军火炮数量和质量都较德军有较大优势。这样一来,炮兵就不仅是完成战术任务的手段,而且成为完成战役任务的手段。
       
为加强反坦克火力,1943年继续加强了统帅部预备反坦克歼击炮兵的发展。到6月初,已经组建了20个旅,此外还编有164个独立反坦克歼击炮兵团,编成内共拥有4480门反坦克炮。

为加强伴随炮兵的威力,1942年底开始组建最高统帅部预备自行火炮团,最初实行混编,每团配有76MM自行火炮17门,122自行火炮8门。后来,前线指挥人员普遍认为单一类型的自行火炮最适应作战需要,遂统一编为轻、中、重型自行火炮团。1943年4月,自行火炮团编入了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到1943年底,苏军已经拥有104个自行火炮团,约2100门自行火炮。

为提高军队防空能力,自1942年秋起,最高统帅部预备炮兵中的一些独立高炮团合并为高炮师。到1943年底,陆军编成内共有60个炮兵师,每师编4个团(37M高炮团3个,85MM高炮团1个)。

由于编制的改变,使各方面军和集团军得到强大的火力加强,为炮兵在主要方向上的机动和集中创造了条件,也为实施进攻战役开辟了新的前景。

随着战争的进展,炮兵在战斗和战役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要求进一步完善兵团、军团和整个武装力量中的炮兵指挥机关和对炮兵的领导。苏军于1942年底,设立了红军炮兵司令员职务,各方面军、集团军、军、师的炮兵司令员职务也相继设立。

编制的改变带来炮兵战术运用的进步,首先提高了战术密度,在斯大林格勒反攻中,火炮密度达每公里正面30~60门,在其主要突破方向上火炮密度达每公里正面近200门。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炮兵已具有优势,火炮和迫击炮几乎2倍于敌。

在炮兵使用上,各集团军都建立了破坏炮群、火箭炮群、远战炮群和高射炮群,自行火炮团开始编入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在炮火准备中首次区分了试射阶段和破坏射击阶段,在炮火支援中,首次使用了单层徐进弹幕射击。这一阶段炮兵的使用特点突出表现为:密集使用,广泛实施机动,力求将敌人置于不间断的火力杀伤之下,并加大了火力袭击的纵深,指挥上的特点是集中指挥,也有个别兵团指挥员有时把把支援炮兵转隶给步兵团团长指挥,使协同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        卫国战争第三阶段中的红军炮兵

第三阶段是战略反攻阶段,自1944年初至战争胜利结束。在此阶段,苏军炮兵已经取得对敌的绝对优势。

为取得战争的胜利,苏军炮兵仍按增强火力的指导思想继续发展。

技术装备方面,统一了火炮生产的类型和口径。这一阶段,苏联军事工业为部队提供了69400门各种类型的火炮(不含火箭炮)。132毫米和300毫米火箭弹改进了密集度和发射装置;反坦克炮兵装备了穿甲力强、射程远的100毫米新式火炮;增加了160毫米迫击炮的产量。在战争快结束时,苏军火炮数量比战争初期增加近两倍,共拥有26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从而保证了每次重大战役苏军炮兵占有3倍于敌的绝对优势,这更充分证明了苏军炮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这一阶段,苏军炮兵编制更趋完善,仍按增加统帅部预备炮兵和加强队属炮兵的方针进行。

从1944年8月起,组建了4个突破炮兵军和11个7旅制突破炮兵师。到1945年初,苏军编成内有89个炮兵师和火箭炮兵师,138个炮兵旅、反坦克歼击炮兵旅、迫击炮兵旅和火箭炮兵旅。军和集团军属炮兵团扩编为炮兵旅,并于1944年8月组建了专门的山地驮载迫击炮团。

炮兵使用完全克服了炮火准备与炮火支援的脱节现象。各次重大战役其主突方向上的炮兵密度均在每公里正面达200门以上。在柏林战役中,大量集中地使用炮兵的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每公里突破地段上火炮和迫击炮的战术密度达到300门以上。这就使得炮火准备能够按照短促有力地进行压制的原则实施,并将持续时间缩短为三十分钟(十分钟火力急袭、十分钟等速射击、十分钟火力急袭)。在炮火准备期间对敌人防御压制的深度达到10~12公里。对步兵和坦克冲击支援火力计划利用探照灯照明在夜间实施,前两公里纵深内采用双层徐进弹幕射击,后两公里则采用单层徐进弹幕射击的方法。对步兵和坦克的火力护送纵深为8~10公里,方法是进行逐次集中射击。

在这一阶段,苏军进一步提高了火力急袭在炮火准备中所占的比重,并且力求使全部炮兵都参加火力急袭。要求炮兵对敌战术防御的全纵深实施强大的火力急袭,并以火力不间断地支援步兵、坦克的进攻,直至完全破坏敌人的防御为止。要求在主要方向上的各集团军均应建立有远战炮兵群、火箭炮兵群,某些情况下还应建立破坏炮兵群。由于集中使用了炮兵,强调了强大的火力突击作用,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从数昼夜缩短到20~30分钟,以使敌人在短时间内遭受重大损失。由于炮兵战斗力不断提高,炮火准备的实施方法和火力组成得到统一,通常由两次急袭射击和一次直瞄破坏射击组成,第一次急袭射击通常为10~25分钟,第二次急袭射击通常为15~25分钟。实施炮火支援的方式也由单层徐进弹幕射击发展到双层徐进弹幕射击,两种射击方法的结合使用是作战中的常用方法。集中射击和单炮、排、连射击的方法则通常用于纵深战斗中支援步坦战斗。

纵观二战时期苏军炮兵的发展过程,从技术装备发展来看,它的方向是增加数量,提高质量,表现为注意加强火力和提高射程、精度、密集度及机动能力。从编制上看,特别注重加强统帅部预备炮兵数量,组建强大的后备炮兵兵团。从学术理论上看,它善于总结炮兵作战经验,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苏军炮兵作战条令条例在二战中曾经数次更改,保证了及时将新的发展及使用方法推广运用。为伟大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其赢得了“战争之神”的美誉。



参考书目:
《军事技术进步与苏联武装力量》
《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
《苏联武装力量》
《1941-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


                                               2007年10月3日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炮兵的发展

   炮兵是苏联红军中一支重要力量,被斯大林誉为“战争之神”。在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中,苏军炮兵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其自身也得到了重大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苏军炮兵在卫国战争中的发展历程。

一、        卫国战争第一阶段中的苏军炮兵

第一阶段自1941年6月德军闪击苏联始,至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战役防御阶段结束止,为战略防御阶段。

战争爆发初期,苏军损失惨重,拥有的火炮数量急剧减少,迫使苏军调整了炮兵编制。最高统帅部采取减少队属炮兵火炮数量的方法,将步兵军属炮兵团和步兵师属榴弹炮团编入最高统帅部预备炮兵。将有限的技术兵器集中起来,及时转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与此同时,各种炮兵团大幅压缩了编制,每团仅编18~24门火炮。解散了战前编制的反坦克炮兵旅(120门反坦克炮),取而代之的是每团仅编4~5个连,16~20门火炮的反坦克炮兵团。

战争初期,刚刚定型的M-13火箭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对德军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憾。因此,大力发展火箭炮成为苏军炮兵的当务之急。到1942年初,火箭炮弹的产量比计划超产四倍,在1942年中,工厂交付苏军的火箭炮达3237门之多。

到1941年底,最高统帅部预备炮兵编成内已经有223个炮兵团(其中8个为火箭炮兵团)和73个独立火箭炮兵营。最高统帅部终于掌握了较为强大的炮兵力量。

1942年,随着火炮产量的提高和作战的需要,最高统帅部对预备炮兵统一编组,并开始着手组建更大规模的炮兵部队。

在这一阶段,苏联红军的炮兵战术也有了较大发展。火炮密度逐渐提高。1942年夏季,火炮密度已经从战争初期的每公里正面10门以下提高到30-90门。

炮兵指挥方式也逐渐统一。进攻作战中,每个步兵师都建立了支援炮兵群,有时还建立了远战炮兵群;冲击开始前,炮兵集中指挥,冲击开始后,转为分散指挥。按照每个步兵营分配一个炮兵连(有时为一个炮兵营)的标准将大部分炮兵转隶给步兵分队,并将炮火准备改为炮兵进攻,力求在敌人整个防御纵深内都能不停顿地支援步坦协同。据此,苏军修改了炮兵作战条令。

二、        卫国战争第二阶段中的苏军炮兵

   第二阶段自1942年冬至1943年秋,为战略相持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苏军火炮性能不断改进,产量持续提高。根据战场需求,主要生产了有良好战术技术性能的新式152毫米榴弹炮,缩减了中口径野炮的产量,开始大批量生产、装备口径分别为76、85、122、152毫米的四个系列自行火炮。与此同时,不适应作战需要的50毫米迫击炮逐步被淘汰。

   1943年,苏联军工部门共生产各种口径的炮弹8600万发,超过同期战场消耗量,这使得苏军能够建立起一定的炮弹储备,而在战争第一阶段是做不到的。弹药的性能也显著提高,高炮和反坦克炮弹的穿甲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另外,随着新型300毫米火箭弹投入批量生产,火箭炮的射程提高了一倍半。

炮兵编制进行了重大改组。1942年底颁布了新的编制,近卫步兵师属炮兵团由8连制改为9连制,一个步兵师拥有的120毫米迫击炮由18门增至21门,反坦克炮由30门增至48门。坦克军拥有的火炮数量由90门增至152门。机械化军拥有的火炮数量则由246门增至252门。1943年4月,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开始配属独立炮兵团和迫击炮团,由此开始了组建方面军和集团军属炮兵的工作。与此同时,开始采用合并炮兵部队的办法组建炮兵师,每师由8个团(2个加农炮团,3个榴弹炮团和3个反坦克炮团)组成,共168门炮。

新编成的炮兵师被立即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中。此次作战的经验表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统帅部预备炮兵。1942年4月起,开始组建6旅制炮兵师,每师装备火炮356门。1943年组建了6旅制突破炮兵师、高射炮兵师和重型火箭炮兵师。还组建了专门用于压制敌方炮兵的加农炮兵师和反坦克歼击炮兵旅。此外,由两个突破炮兵师和一个火箭炮兵师编成一个突破炮兵军,该类突破炮兵军编有身管火炮496门,迫击炮216门,M-31火箭炮72门(864管)。截止1943年年底,统帅部预备炮兵已经有9个炮兵军,26个炮兵师和7个火箭炮兵师。拥有13500门火炮和11200门火箭炮。

大型炮兵兵团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最高统帅部预备炮兵在主要作战方向上大量集中使用的可能性。随时都能保证在主要突击方向上作战的部队给予更多的加强,从而在主要突击方向上,苏军火炮数量和质量都较德军有较大优势。这样一来,炮兵就不仅是完成战术任务的手段,而且成为完成战役任务的手段。
       
为加强反坦克火力,1943年继续加强了统帅部预备反坦克歼击炮兵的发展。到6月初,已经组建了20个旅,此外还编有164个独立反坦克歼击炮兵团,编成内共拥有4480门反坦克炮。

为加强伴随炮兵的威力,1942年底开始组建最高统帅部预备自行火炮团,最初实行混编,每团配有76MM自行火炮17门,122自行火炮8门。后来,前线指挥人员普遍认为单一类型的自行火炮最适应作战需要,遂统一编为轻、中、重型自行火炮团。1943年4月,自行火炮团编入了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到1943年底,苏军已经拥有104个自行火炮团,约2100门自行火炮。

为提高军队防空能力,自1942年秋起,最高统帅部预备炮兵中的一些独立高炮团合并为高炮师。到1943年底,陆军编成内共有60个炮兵师,每师编4个团(37M高炮团3个,85MM高炮团1个)。

由于编制的改变,使各方面军和集团军得到强大的火力加强,为炮兵在主要方向上的机动和集中创造了条件,也为实施进攻战役开辟了新的前景。

随着战争的进展,炮兵在战斗和战役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要求进一步完善兵团、军团和整个武装力量中的炮兵指挥机关和对炮兵的领导。苏军于1942年底,设立了红军炮兵司令员职务,各方面军、集团军、军、师的炮兵司令员职务也相继设立。

编制的改变带来炮兵战术运用的进步,首先提高了战术密度,在斯大林格勒反攻中,火炮密度达每公里正面30~60门,在其主要突破方向上火炮密度达每公里正面近200门。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炮兵已具有优势,火炮和迫击炮几乎2倍于敌。

在炮兵使用上,各集团军都建立了破坏炮群、火箭炮群、远战炮群和高射炮群,自行火炮团开始编入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在炮火准备中首次区分了试射阶段和破坏射击阶段,在炮火支援中,首次使用了单层徐进弹幕射击。这一阶段炮兵的使用特点突出表现为:密集使用,广泛实施机动,力求将敌人置于不间断的火力杀伤之下,并加大了火力袭击的纵深,指挥上的特点是集中指挥,也有个别兵团指挥员有时把把支援炮兵转隶给步兵团团长指挥,使协同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        卫国战争第三阶段中的红军炮兵

第三阶段是战略反攻阶段,自1944年初至战争胜利结束。在此阶段,苏军炮兵已经取得对敌的绝对优势。

为取得战争的胜利,苏军炮兵仍按增强火力的指导思想继续发展。

技术装备方面,统一了火炮生产的类型和口径。这一阶段,苏联军事工业为部队提供了69400门各种类型的火炮(不含火箭炮)。132毫米和300毫米火箭弹改进了密集度和发射装置;反坦克炮兵装备了穿甲力强、射程远的100毫米新式火炮;增加了160毫米迫击炮的产量。在战争快结束时,苏军火炮数量比战争初期增加近两倍,共拥有26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从而保证了每次重大战役苏军炮兵占有3倍于敌的绝对优势,这更充分证明了苏军炮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这一阶段,苏军炮兵编制更趋完善,仍按增加统帅部预备炮兵和加强队属炮兵的方针进行。

从1944年8月起,组建了4个突破炮兵军和11个7旅制突破炮兵师。到1945年初,苏军编成内有89个炮兵师和火箭炮兵师,138个炮兵旅、反坦克歼击炮兵旅、迫击炮兵旅和火箭炮兵旅。军和集团军属炮兵团扩编为炮兵旅,并于1944年8月组建了专门的山地驮载迫击炮团。

炮兵使用完全克服了炮火准备与炮火支援的脱节现象。各次重大战役其主突方向上的炮兵密度均在每公里正面达200门以上。在柏林战役中,大量集中地使用炮兵的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每公里突破地段上火炮和迫击炮的战术密度达到300门以上。这就使得炮火准备能够按照短促有力地进行压制的原则实施,并将持续时间缩短为三十分钟(十分钟火力急袭、十分钟等速射击、十分钟火力急袭)。在炮火准备期间对敌人防御压制的深度达到10~12公里。对步兵和坦克冲击支援火力计划利用探照灯照明在夜间实施,前两公里纵深内采用双层徐进弹幕射击,后两公里则采用单层徐进弹幕射击的方法。对步兵和坦克的火力护送纵深为8~10公里,方法是进行逐次集中射击。

在这一阶段,苏军进一步提高了火力急袭在炮火准备中所占的比重,并且力求使全部炮兵都参加火力急袭。要求炮兵对敌战术防御的全纵深实施强大的火力急袭,并以火力不间断地支援步兵、坦克的进攻,直至完全破坏敌人的防御为止。要求在主要方向上的各集团军均应建立有远战炮兵群、火箭炮兵群,某些情况下还应建立破坏炮兵群。由于集中使用了炮兵,强调了强大的火力突击作用,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从数昼夜缩短到20~30分钟,以使敌人在短时间内遭受重大损失。由于炮兵战斗力不断提高,炮火准备的实施方法和火力组成得到统一,通常由两次急袭射击和一次直瞄破坏射击组成,第一次急袭射击通常为10~25分钟,第二次急袭射击通常为15~25分钟。实施炮火支援的方式也由单层徐进弹幕射击发展到双层徐进弹幕射击,两种射击方法的结合使用是作战中的常用方法。集中射击和单炮、排、连射击的方法则通常用于纵深战斗中支援步坦战斗。

纵观二战时期苏军炮兵的发展过程,从技术装备发展来看,它的方向是增加数量,提高质量,表现为注意加强火力和提高射程、精度、密集度及机动能力。从编制上看,特别注重加强统帅部预备炮兵数量,组建强大的后备炮兵兵团。从学术理论上看,它善于总结炮兵作战经验,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苏军炮兵作战条令条例在二战中曾经数次更改,保证了及时将新的发展及使用方法推广运用。为伟大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其赢得了“战争之神”的美誉。



参考书目:
《军事技术进步与苏联武装力量》
《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
《苏联武装力量》
《1941-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


                                               2007年10月3日
苏联的火炮性能在当时来说算不上先进。
不够先进那就靠够多的数量和弹药来弥补.
实际上苏联炮兵在数量上的确具有优势。
ZIS-3,非常爱
楼上的两位网友说的不对,前苏联在二次大战时的火炮从性能上来说也是很先进的,象76.2,85等毫米的火炮在世界上也是很好的炮种,也许与德国最好的火炮可能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相同档次的产品的不同的性能差异而已,而决不是象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火炮产品一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档次.更何况,老毛子虽然在个别火炮上面赶不上德国的最先进产品,但德国人造一门炮,俄国人可以造出几门乃至十几门炮,从这点来说,俄国人的火炮技术,德国人远远赶不上.
]]
楼上的网友说的也许对于个别火炮是这样的,但是说到迫击炮,则是前苏联与西方的军火设计体系与指导思想有关,在此,本人不再叙述,相信楼上的网友对此比我了解的多,但是我只举一列就是当德国人在战场上,缴获到76.2和85毫米的完好的火炮时,总是与T34一样,及时的编入德军战斗序列,如果不是苏军火炮性能优良德国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至于88毫米高炮,只不过是由于它被隆美尔无意当中当作反坦克火炮来使用,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战果,所以在以后的作战当中,它被当作万能火炮来使用,并不是由于它的性能特别的突出,反过来说,正是由于88毫米火炮的万能性,反而证明德国人在专用火炮的发展上面存在严重的漏洞,尤其是大口径的反装甲火炮,否则德国人也不会在弹药很奇缺的情况下仍然编入俄国火炮了.
缴获的武器如果不是特别废柴,各交战国一般都会编入自己的作战序列的。
高射炮被用作反装甲也不是很特别的做法,各国都有干。
原帖由 天山白瑞德 于 2007-10-20 21:45 发表
楼上的两位网友说的不对,前苏联在二次大战时的火炮从性能上来说也是很先进的,象76.2,85等毫米的火炮在世界上也是很好的炮种,也许与德国最好的火炮可能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相同档次的产品的不同的性能差异而已,而决不 ...

是吗?76.2毫米火炮你是指ZIS-3?那是什么时间出来的?就德国的150榴弹炮和105榴弹炮来看,苏联的152榴弹炮和122榴弹炮算不上先进,很多人认为苏联火炮射程远,真的吗?比比吧。
苏联火炮                                            德国火炮
                           
1938式(M-30)122毫米榴弹炮                   LeFH 18 105mm 榴弹炮
                                    
口径122毫米                                  口径:105mm重量:1955 kg
最大射程:11800米                        最大射程:12325m
初速:515米/秒                               初速:540米/秒
]]
再看看ZIS-3和PAK40的数据
型号:ZIS 76.2                                PaK 40
            口径:76.2mm                    75mm
            重量:1200kg                      1570kg
            炮管长:3.485m                   3.71m
            膛线长:2.57m                     2.852m
            俯仰角:-5° ~ +35°   -4° ~ +22°
            水平射界:55°       65°
            射击方式:直射或者间接射击直射直射或者间接射击
            
            炮口初速:725-745m/s           770-990m/s
            弹重:6.7-6.4kg                        6.8-4.1kg
            最大射程:
             12公里          10公里
             
             
      射速:12~15发/分     12~15发/分
苏军的BM-13火箭炮算是开了一个先河!
ZIS-3和PAK40除反坦克外,能进行火力支援吗?
水师网友的数据很详细啊.
德国的火炮还是挺先进的,一战时射程最远和二战时口径最大的火炮都是德国的.
至于日本的大炮就不用说了,口径与射程远不能成正比.
]]
原帖由 天山白瑞德 于 2007-10-20 21:45 发表
楼上的两位网友说的不对,前苏联在二次大战时的火炮从性能上来说也是很先进的,象76.2,85等毫米的火炮在世界上也是很好的炮种,也许与德国最好的火炮可能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相同档次的产品的不同的性能差异而已,而决不 ...

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德国的钢产量比苏联的高,而苏联却能生产出更多的火炮。从41年6月开始爆发的苏德战争时期来看, 德国的年钢铁产量达到了3180万吨而苏联只有1700万吨,加上后来美英支援的数据来看实际双方钢产量没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为什么苏联能生产出更多的火炮呢?要知道德国和其占领国与盟国是欧洲最主要的工业国,生产量要高于苏联。
因为希特勒的独裁并不成功,他受限于容克地主,资本家和军人集团。所以他采用分权手段。沙赫特的帝国经济部长的权限和戈林担任的“四年计划”总办有很多西方重叠和冲突,同时作为空军少将的托德的军械局又和戈林的“四年计划”又有冲突和重叠,导致了托德飞机失事后甚至不愿意出席托德的葬礼。
由于军事经济部门互相牵制导致了效率相当低下,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苏联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却能生产出更多的武器的主要原因。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10-23 08:43 发表

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德国的钢产量比苏联的高,而苏联却能生产出更多的火炮。从41年6月开始爆发的苏德战争时期来看, 德国的年钢铁产量达到了3180万吨而苏联只有1700万吨,加上后来美英支援的数据来看实际双方钢产量 ...


俺个人认为是Иосиф.В.Сталин同志未读过Niccolò Machiavelli 的书~~~
;P ;P :P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7-10-23 09:29 发表


俺个人认为是Иосиф.В.Сталин同志未读过Niccolò Machiavelli 的书~~~
;P ;P :P

他的书就说的全对?;P
忘情兄还是个军事爱好者啊,不错,有机会认识一下。我跟你情况有点类似。
挖坟:D
苏军喜欢迫击炮不是什么便宜、好歹是门炮这样的原因。
苏军炮兵火力组织有缺陷,难以执行美军那样TOT的打法,火力难以迅速转移。实战中应招火力支援做的不尽人意。说白了就是通讯差、射击指挥欠缺,43年以前尤为明显。
这样一旦有紧急情况或者预备队炮兵来不及火力转移,火力支援就全靠迫击炮和强击火炮了。
]]
]]
原帖由 新北洋水师 于 2007-10-22 09:24 发表
再看看ZIS-3和PAK40的数据
型号:ZIS 76.2                                PaK 40
            口径:76.2mm                    75mm
            重量:1200kg                      1570kg
            炮管 ...

实际上Pak40基本不用来间瞄射击。
Pak40片面的强调反坦克能力,膛压大大高过ZiS3,间瞄射击全装药很耗费身管寿命。再说它放列全重超过1.5吨,囧一个:L
]]
团属炮得说两句
德国战前51波步兵师的LeIG18和sIG18并不比苏军的120mm迫击炮强。
PM38的榴弹重达16kg,对步兵的杀伤力不是75步兵炮可以比的。重量只用560kg,射程还超出75步兵炮。迫击炮的射速也明显占优,PM38射速15发/分,炙烈的炮火在仓促之中哪里是德国的步兵炮可比。迫击炮布置阵地方便,机动迅速,这也是德国步兵炮不能比的。德国人自己在43年以后也仿制苏联的PM38迫击炮,把LeIG18和sIG18踢了一个干净。在这些战术优点映衬之下,迫击炮生产的方便、省料反而不是特别突出。
另外说一句,苏军不是不重视步兵随伴火炮的精度。1927/1943型团炮一直是苏军团属炮之一;编制是一个连(普通步兵团4,近卫6门)。
忘情兄很多说法也是不对的
比如师属炮的编制、高炮团编制、85炮的装备时间、120迫击炮装备数量等等。
比如反坦克歼击旅;这个不是43年的创造,41年战前就有,72门F22。只不过这些旅都缺乏弹药、弹药质量也差,组建未能完成。
再说忘情兄所说的高炮师。其实你把红军防空军高炮师和陆军高炮团搞混了。你说的那个其实是防空军高炮师,要地防空,85mm 52K高炮应该是2~3个团。陆军的高炮团是混编的,37和85各一个营,另有高射机枪连一个。37mm高炮每营4连,16门;85高每营3连,12门;高机连是9挺德什卡(一说12挺)。典型野战防空配置。
这个编制一直影响到我军60年代空军高炮师和陆军高炮师的编制。
此外要痛批苏军应招射击能力
正是因为苏军通讯差、火力协调指挥水平不高才导致大量而严格炮兵火力计划。炮兵火力效率有限。
原帖由 天山白瑞德 于 2007-10-21 21:16 发表
楼上的网友说的也许对于个别火炮是这样的,但是说到迫击炮,则是前苏联与西方的军火设计体系与指导思想有关,在此,本人不再叙述,相信楼上的网友对此比我了解的多,但是我只举一列就是当德国人在战场上,缴获到76.2和85毫米 ...

88炮打坦克是隆美尔的创造流毒不浅啊!
88从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了对地面目标的直瞄、间瞄射击,同期各国大口径高炮都考虑l对地面目标直射,但是象德国那样专门编制间瞄射击射表的是独一家。Flak18在西班牙战争时期就用来打坦克了。
要说不能打坦克的高炮,也不是没有。英国的3.7inch高炮就是,但是这个是有半自动装填、近炸引信、最早与雷达交联的超时代产物,专干防空的。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7-10-22 23:55 发表
至于日本的大炮就不用说了,口径与射程远不能成正比.

不要贬低敌人
日本的96榴、96加、92加这些大口径火炮并不差,起码是中规中矩,关键是产量太少。我个人认为75mm 90野是相当优秀的火炮。
至于38野(改)、大正10年式、41山,这些火炮都算是陆炮引入管退速射炮理念后的第一代野战火炮,太老了。怎么能和列强30年代的新货比。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10-21 21:50 发表
缴获的武器如果不是特别废柴,各交战国一般都会编入自己的作战序列的。
高射炮被用作反装甲也不是很特别的做法,各国都有干。

不考虑后勤体系么?
实际上工业化程度越高、正规化程度越高的军队都不会大规模使用缴获武器。使用只是个别和例外,比如资源极度短缺下的状况。
kgb1059兄不好意思。
刚才复制了,不过一查看只复制了楼帖部分,可能是操作时忘记把讨论内容全部打上勾。因为对这个版本的论坛设置真的还不太熟悉。要多学习练习才是。:L
这就再试试,请稍等。
希望在陆军能够讨论得更精彩。
:handshake
不急
林兄慢慢来!
看来没法整个帖子复制,那就移过去了。
同在陆军版的《(原创)二战期间苏联红军炮兵的发展》一帖,是因我复制造成重帖的,劳烦陆军版相关斑竹适当处理。
谢谢!
恶意灌水一次
顶一下
要不然那么多字写了没人看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10-20 22:40 发表

苏联的火炮没你说的那么廉价易造,二战时期德国生产了约40万门火炮,而苏联号称战争中生产了 83万四千门火炮,但其中有 34万八千门是迫击炮,要知道滑膛的迫击炮是所有武器里最简单的一种,就是一根钢管加一个炮座 ...

贵宾同志还是一如既往的张口就来结论,请问你是否有双方的资料来支持你的看法?我还是先贴表格给你看看吧,具体数字你来数数不为过吧?找资料也是辛苦的啊。
一、Production Stats on German Tube-fired Weapons 1939-1945 by Jason Long(来源:http://www.feldgrau.com/weaprod.html)
Weapon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Field and Siege Artillery
75mm leFK 18 8 96  
75mm leFK 38  80  
75mm FK 7M 59  10  
75mm FK 7M 85  10  
105mm K. 18 8 35 108 135 454 701 74  
105mm leFH 18 483 1380 1160 1237 1661 1009 56  
105mm leFH 18/40 1872 7827 566  
105mm leFH Sfl.  12 570 197 402  
150mm sFH 18 190 580 516 636 785 2295 401  
150mm sFH Sfl.  436 724 55  
150mm K. 18  21 45 25 10  
150mm K. 39 15 11 25 13  
150mm in Mrs.-Laf.  8  
170mm in Mrs.-Laf.  91 126 78 40 3  
210mm M鰎ser 18 58 275 167  100 103 8  
210mm K. 38  1 6 7 1  
210mm K. 39/40/41  12 22 3 11 11  
210mm K. 52  6 6  
240mm K. 3  3 1 4  2  
240mm H. 39/40 1 9  8  
355mm M 1 1  5 1 1  
420mm Gamma  1
Infantry Guns
75mm leIG 18 290 850 1115 1188 1965 2309 549  
75mm IG 37  2279  
75mm IG 42  258 269  
150mm sIG 33 48 310 492 420 862 1613 410  
Mountain Guns
75mm Geb.Gesch. 36 59 70 84 216 242 456 66  
105mm Geb.H. 40  30 104 223 63  
Rocket Launchers
150mm Nb.W. 41  282 652 969 1188 2336 342  
150mm Pz.W. 42  188 52  
210mm Nb.W. 42  407 100 835 145  
280/320mm Nb.W. 41  34 311
300mm Nb.W. 42  380  
30mm R.Wfr. 56  544 150  
sW.G. 40  9552  
sW.G. 41  2510 1493  
sWu.R. 40  1980
另:
88mm Pak 43/41  1152 251  
88mm Pak 434  6 1766 326
88mm Flak 18 and 36  126 176 296 549 23  
88mm Flak 18, 36 and 38 183 1130 1872 2876 4416 1933 715  
105mm Flak 38 and 39 38 290 509 701 1220 1131 92  
128mm Flak 40 4  65 298 664 98
最后btw:没有证据的结论不是一个好结论。
原帖由 davidlgx 于 2008-6-11 21:25 发表

贵宾同志还是一如既往的张口就来结论,请问你是否有双方的资料来支持你的看法?我还是先贴表格给你看看吧,具体数字你来数数不为过吧?找资料也是辛苦的啊。
一、Production Stats on German Tube-fired Weapons  ...

知道用谷歌和百度是个进步,可你也得知其所以然啊, 随便搜来点数字就傻乎乎地加起来能得出什么正确结论?;P
你自己怎么不看看你找来的这些数字为什么全都是75毫米以上的, 难道二战期间德国人生产的武器就是20毫米以下和75毫米以上?  中小口径都不用啦, 除了师属团属火炮就剩下士兵手里的枪杆子啦?
好歹你得知道这个统计的口径是什么吧

给你个参照,1944年时,苏联火炮总产量是12万2500门,但是76毫米以上直到305毫米火炮是23841门,  这之间的差别在哪里你好好想想吧: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