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王实味:为何“大部分人都讨厌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10:42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正文2011年11月23日 09:02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陈明远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23/10845575_0.shtml
核心提示:何锡麟后来对人说:“此人性格十分不可爱,大部分人都讨厌他。我们那时候吃中灶(连王若飞也吃中灶,只有中委吃小灶),还有小鬼打饭,质量不错。王实味不拘小节,他不顾自己有肺结核,吃菜尽挑里边的瘦肉。”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2011年11月17日第7版 作者:陈明远 原题为:王实味的经济账

文化人一向出于清高“耻言钱”,或出于隐私“讳言钱”,然而他们内心里,大都懂得钱的重要性。陈明远先生深入研究了鲁迅、胡适、蔡元培、王国维、周作人等一批文化名人的生存状况,也让我们了解到他们生活中怎么理财,并结集为《鲁迅时代何以为生》。这是一本谈文化人与钱的著作,读来颇为有趣。

1906年,王实味出生于河南潢川古城樊城铺一个耕读人家。父亲王言炳,靠教书种田为生,清光绪年间中举,周围百姓称为王举人或王孝廉公。随着生齿日繁,家境渐入困顿,当时街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听见呼噜噜噜噜,王举人家喝稀粥。”王实味有兄弟姐妹共8人。

王实味5岁丧母,在继母和姐姐照料下,自幼发奋读书,先随父亲习诵四书五经,打下较为深厚的国学根底。

1923年秋,王实味中学毕业后,考取设在开封的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伯叔们又闹分家,他仅读了一年英文,就不得不辍学。

此时设在开封南关的河南省邮政局招考邮务生,考试科目是中文、英文作文和英语口语。待遇是月薪30银圆,王实味考取了。

难以维持在北大的学业

1925年夏,王实味辞去河南邮务生之职,带着一年工作的积蓄(不到200银圆)当做学费和生活费,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预科。

1926年7月,王实味在北京创作了3万余言的小说《毁灭的精神》。当时《现代评论》发表作者的稿件,除赠送刊物外,一律不付稿酬,可是王实味向《现代评论》投寄稿件的附信中要求稿费30银圆,否则就请退还,《现代评论》编委会议决,破例支付王实味30银圆稿费,此事一时在京城文学圈内传为美谈。

然而经济上的重负又逼迫而来,工作一年的积蓄已用光,微薄的稿酬杯水车薪,家庭不能给予支持。读完大学二年级,王实味再一次品尝被迫辍学的痛楚。

20世纪20年代,北大学生所有的开支包括学杂费和买书看戏吃喝玩乐在内,一年准备180银圆就很不错了;节约一点有120银圆也足够了。这就是说,北大学生每月全部费用为10—15银圆(合1995年人民币400—600元,合2009年人民币800—1200元)。北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由清末民初的奢侈浪费转向五四时期的俭朴平易,甚至清贫苦读,简言之,由纨绔子弟型转向平民型。

即便如此,王实味的经济状况还是难以维持他在北京大学第三年的学业。

上海亭子间里的自由撰稿人

1927年,王实味离开了北京,到上海依靠译著换取稿酬而维持生计。他住在靠近华界的、法租界菜市路的一条小弄堂的亭子间里。弄堂很脏,房子很旧,他那个亭子间尤其破败湫隘。四壁空空,一灯如豆,充分显出房主人的凄凉光景。他们的家具除了破床之外只有一个破旧衣箱。

原先北大党支部里的女同志刘莹成了他的爱人。她的第一个孩子因生下来无法抚养,死掉了。

1932年夏天,王实味领了稿酬连同在庄河县带回的存款兑换了400银圆,用铁皮箱钉好匆匆赶回故里。
王实味返回上海时,迁居法国公园附近福履理路建业里东街71号,靠译书维持一家生活。

有一次,他领回30银圆稿费,让刘莹去买米、油、盐等,自己去房东处交积欠的租金。回来一看,屋内一个男子拿着箱子正准备往外走,王实味怒目而视,拦住小偷。窃贼扑通跪在地上,哭诉自己实在无法,他是个鞋匠,儿子重病在床,无钱求医,才出此下策。王实味就拉起窃贼去他家核实。果然,窃贼破烂不堪的家中孩子正发着高烧躺在床上,妻子在哭泣,很是凄惨。王实味掏出交房租后剩余的10银圆交给窃贼,要他赶紧送孩子去医院。后来,鞋匠带着已病愈的孩子提着礼品来道谢,王实味坚决不收他的礼物。对鞋匠说:“你们的生活比我们苦,留给孩子补补身体吧。”

1934年冬天,王实味和刘莹生了第二个孩子。女孩落地时,家中一贫如洗。幸得朋友陈其昌将衣物送进当铺,得洋20银圆,拿去给他们应急。

有一天,王实味送稿到中华书局,在交稿间隙,他翻看自己上次交来的译稿,不禁火冒三丈。原来,编辑不懂装懂反而弄巧成拙将文章改坏了。王实味当场拿回译稿,撕碎与中华书局的译书合同,拂袖而去。饭碗砸了,王实味又吐血不止,一检查是肺病。刘莹力劝他去杭州养病,她说:“我带孩子回长沙,求父亲帮助,每月给你寄30银圆,你安心养病好了。”夫妇变卖了家当,备齐路费,王实味赴西湖养病,刘莹带着幼儿西行长沙。

延安的供给制生活

1937年10月,王实味只身抵达革命圣地延安,起初分到陕北公学任第七队队长,几个月后王实味调到设在清凉山的出版局,从事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原著的工作。王实味扎实的外文功底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1938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生120周年纪念日,马列学院成立。中央宣传部长洛甫(张闻天)兼任马列学院院长,在编译室成立后就点名调王实味进来工作,在中共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任特别研究员。王实味的津贴是4元5角,比当时边区主席林伯渠多5角,比毛泽东少5角。王实味专事译述,除工资外,尚有稿费收入。

1939年,王实味与薄平同居。不久后,因为性格不合而分居。

当时边区棉布很缺乏,大家都穿土布,外面买来的少量斜纹布做成衣服,主要是给领导、学者穿,这就是当时的“干部服”。作为特别研究员的王实味也享受这一待遇。但是1941年冬季发棉衣时,因为王实味瘦削,没有领到合适的干部服,他就围着范文澜在中央研究院从前山吵到后山,从山下闹到山上,最后范文澜把自己的一份给了王实味才平息了这场风波。王实味只要了帽子,因为范文澜个子大,他的衣服王实味根本不能穿。

在编译室,只有两个人,王实味没有与之吵过:一是持重厚道的老留日生王学文,一个就是博学而谦和的洛甫。王实味与何锡麟争吵只因为学经济的何锡麟指出王实味的一处翻译不应用“价钱”而应改用“价格”。何锡麟后来对人说:“此人性格十分不可爱,大部分人都讨厌他。我们那时候吃中灶(连王若飞也吃中灶,只有中委吃小灶),还有小鬼打饭,质量不错。王实味不拘小节,他不顾自己有肺结核,吃菜尽挑里边的瘦肉。”

1941年春,王实味写了一篇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的文章,里面有一部分是与陈伯达商榷的文字。陈伯达后来在批判王实味大会上发言说:他在马列学院的时候,和王实味同一个党小组。由于当时翻译有分工也有合作,在分配稿酬时稍有不公,王实味便大吵大闹,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1938—1942年,王实味在编译室4年内,共译出200万字的马列主义理论书稿。有《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雇佣劳动与资本》、《价值、价格与利润》等,收入延安解放社出版的“马恩论丛”;还有《什么是革命之友》、《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同盟书》、《共青团的任务》等,在《列宁选集》18卷中他译出两卷多。这些书不仅在延安、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而且还曾在重庆和沦陷区孤岛上海印行,在当时产生不小的影响。直到1950年三联重印《价值、价格与利润》一书时,校对王学文还将王实味应得的稿酬交给了当时的马列学院机关党委,三次共交了264万元(合新人民币264元)。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正文2011年11月23日 09:02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陈明远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23/10845575_0.shtml
核心提示:何锡麟后来对人说:“此人性格十分不可爱,大部分人都讨厌他。我们那时候吃中灶(连王若飞也吃中灶,只有中委吃小灶),还有小鬼打饭,质量不错。王实味不拘小节,他不顾自己有肺结核,吃菜尽挑里边的瘦肉。”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2011年11月17日第7版 作者:陈明远 原题为:王实味的经济账

文化人一向出于清高“耻言钱”,或出于隐私“讳言钱”,然而他们内心里,大都懂得钱的重要性。陈明远先生深入研究了鲁迅、胡适、蔡元培、王国维、周作人等一批文化名人的生存状况,也让我们了解到他们生活中怎么理财,并结集为《鲁迅时代何以为生》。这是一本谈文化人与钱的著作,读来颇为有趣。

1906年,王实味出生于河南潢川古城樊城铺一个耕读人家。父亲王言炳,靠教书种田为生,清光绪年间中举,周围百姓称为王举人或王孝廉公。随着生齿日繁,家境渐入困顿,当时街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听见呼噜噜噜噜,王举人家喝稀粥。”王实味有兄弟姐妹共8人。

王实味5岁丧母,在继母和姐姐照料下,自幼发奋读书,先随父亲习诵四书五经,打下较为深厚的国学根底。

1923年秋,王实味中学毕业后,考取设在开封的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伯叔们又闹分家,他仅读了一年英文,就不得不辍学。

此时设在开封南关的河南省邮政局招考邮务生,考试科目是中文、英文作文和英语口语。待遇是月薪30银圆,王实味考取了。

难以维持在北大的学业

1925年夏,王实味辞去河南邮务生之职,带着一年工作的积蓄(不到200银圆)当做学费和生活费,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预科。

1926年7月,王实味在北京创作了3万余言的小说《毁灭的精神》。当时《现代评论》发表作者的稿件,除赠送刊物外,一律不付稿酬,可是王实味向《现代评论》投寄稿件的附信中要求稿费30银圆,否则就请退还,《现代评论》编委会议决,破例支付王实味30银圆稿费,此事一时在京城文学圈内传为美谈。

然而经济上的重负又逼迫而来,工作一年的积蓄已用光,微薄的稿酬杯水车薪,家庭不能给予支持。读完大学二年级,王实味再一次品尝被迫辍学的痛楚。

20世纪20年代,北大学生所有的开支包括学杂费和买书看戏吃喝玩乐在内,一年准备180银圆就很不错了;节约一点有120银圆也足够了。这就是说,北大学生每月全部费用为10—15银圆(合1995年人民币400—600元,合2009年人民币800—1200元)。北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由清末民初的奢侈浪费转向五四时期的俭朴平易,甚至清贫苦读,简言之,由纨绔子弟型转向平民型。

即便如此,王实味的经济状况还是难以维持他在北京大学第三年的学业。

上海亭子间里的自由撰稿人

1927年,王实味离开了北京,到上海依靠译著换取稿酬而维持生计。他住在靠近华界的、法租界菜市路的一条小弄堂的亭子间里。弄堂很脏,房子很旧,他那个亭子间尤其破败湫隘。四壁空空,一灯如豆,充分显出房主人的凄凉光景。他们的家具除了破床之外只有一个破旧衣箱。

原先北大党支部里的女同志刘莹成了他的爱人。她的第一个孩子因生下来无法抚养,死掉了。

1932年夏天,王实味领了稿酬连同在庄河县带回的存款兑换了400银圆,用铁皮箱钉好匆匆赶回故里。
王实味返回上海时,迁居法国公园附近福履理路建业里东街71号,靠译书维持一家生活。

有一次,他领回30银圆稿费,让刘莹去买米、油、盐等,自己去房东处交积欠的租金。回来一看,屋内一个男子拿着箱子正准备往外走,王实味怒目而视,拦住小偷。窃贼扑通跪在地上,哭诉自己实在无法,他是个鞋匠,儿子重病在床,无钱求医,才出此下策。王实味就拉起窃贼去他家核实。果然,窃贼破烂不堪的家中孩子正发着高烧躺在床上,妻子在哭泣,很是凄惨。王实味掏出交房租后剩余的10银圆交给窃贼,要他赶紧送孩子去医院。后来,鞋匠带着已病愈的孩子提着礼品来道谢,王实味坚决不收他的礼物。对鞋匠说:“你们的生活比我们苦,留给孩子补补身体吧。”

1934年冬天,王实味和刘莹生了第二个孩子。女孩落地时,家中一贫如洗。幸得朋友陈其昌将衣物送进当铺,得洋20银圆,拿去给他们应急。

有一天,王实味送稿到中华书局,在交稿间隙,他翻看自己上次交来的译稿,不禁火冒三丈。原来,编辑不懂装懂反而弄巧成拙将文章改坏了。王实味当场拿回译稿,撕碎与中华书局的译书合同,拂袖而去。饭碗砸了,王实味又吐血不止,一检查是肺病。刘莹力劝他去杭州养病,她说:“我带孩子回长沙,求父亲帮助,每月给你寄30银圆,你安心养病好了。”夫妇变卖了家当,备齐路费,王实味赴西湖养病,刘莹带着幼儿西行长沙。

延安的供给制生活

1937年10月,王实味只身抵达革命圣地延安,起初分到陕北公学任第七队队长,几个月后王实味调到设在清凉山的出版局,从事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原著的工作。王实味扎实的外文功底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1938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生120周年纪念日,马列学院成立。中央宣传部长洛甫(张闻天)兼任马列学院院长,在编译室成立后就点名调王实味进来工作,在中共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任特别研究员。王实味的津贴是4元5角,比当时边区主席林伯渠多5角,比毛泽东少5角。王实味专事译述,除工资外,尚有稿费收入。

1939年,王实味与薄平同居。不久后,因为性格不合而分居。

当时边区棉布很缺乏,大家都穿土布,外面买来的少量斜纹布做成衣服,主要是给领导、学者穿,这就是当时的“干部服”。作为特别研究员的王实味也享受这一待遇。但是1941年冬季发棉衣时,因为王实味瘦削,没有领到合适的干部服,他就围着范文澜在中央研究院从前山吵到后山,从山下闹到山上,最后范文澜把自己的一份给了王实味才平息了这场风波。王实味只要了帽子,因为范文澜个子大,他的衣服王实味根本不能穿。

在编译室,只有两个人,王实味没有与之吵过:一是持重厚道的老留日生王学文,一个就是博学而谦和的洛甫。王实味与何锡麟争吵只因为学经济的何锡麟指出王实味的一处翻译不应用“价钱”而应改用“价格”。何锡麟后来对人说:“此人性格十分不可爱,大部分人都讨厌他。我们那时候吃中灶(连王若飞也吃中灶,只有中委吃小灶),还有小鬼打饭,质量不错。王实味不拘小节,他不顾自己有肺结核,吃菜尽挑里边的瘦肉。”

1941年春,王实味写了一篇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的文章,里面有一部分是与陈伯达商榷的文字。陈伯达后来在批判王实味大会上发言说:他在马列学院的时候,和王实味同一个党小组。由于当时翻译有分工也有合作,在分配稿酬时稍有不公,王实味便大吵大闹,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1938—1942年,王实味在编译室4年内,共译出200万字的马列主义理论书稿。有《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雇佣劳动与资本》、《价值、价格与利润》等,收入延安解放社出版的“马恩论丛”;还有《什么是革命之友》、《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同盟书》、《共青团的任务》等,在《列宁选集》18卷中他译出两卷多。这些书不仅在延安、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而且还曾在重庆和沦陷区孤岛上海印行,在当时产生不小的影响。直到1950年三联重印《价值、价格与利润》一书时,校对王学文还将王实味应得的稿酬交给了当时的马列学院机关党委,三次共交了264万元(合新人民币264元)。
文人啊~~~~~~
IQ高EQ低的文人。
小文人而已,在延安的环境又不变,生存不下来是正常的
我想了解一下后来这人究竟是怎么个事情就给崩了
王的问题实际上有些内容是值得我们讨论的
1.王究竟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革命者还是一个投机份子
2.王写的文章究竟有无夸大 也就是其是否真的别有用心
3.太祖作为优秀的政治家是不会不明白不杀言官的道理的 个人认为毛不会出此下策
从现在的东西来看 康李签字 王胡子下令找人砍杀的 王实味究竟把谁得罪了这么狠?
性格决定命运的再一明证
qqweee 发表于 2011-11-23 16:45
王的问题实际上有些内容是值得我们讨论的
1.王究竟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革命者还是一个投机份子
2.王 ...
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死在tg手里 对某些人来说这就足够了
叶群讨厌他吗?
qqweee 发表于 2011-11-23 16:35
我想了解一下后来这人究竟是怎么个事情就给崩了
连子弹都省下了,一刀砍死,丢进井里。
“用小说反党”的被发明家
李克农亲自甄别后给予“反革命托派分子”的最后结论,决定了王的悲剧
王震这位左得可爱的将领亲自签字处决的。
重剑无锋1977 发表于 2011-11-25 10:29
李克农亲自甄别后给予“反革命托派分子”的最后结论,决定了王的悲剧
王震这位左得可爱的将领亲自签字处决 ...
王震貌似左派,却叫两儿子做官倒,原来骨子里是大右派。
一次,他领回30银圆稿费,让刘莹去买米、油、盐等,自己去房东处交积欠的租金。回来一看,屋内一个男子拿着箱子正准备往外走,王实味怒目而视,拦住小偷。窃贼扑通跪在地上,哭诉自己实在无法,他是个鞋匠,儿子重病在床,无钱求医,才出此下策。王实味就拉起窃贼去他家核实。果然,窃贼破烂不堪的家中孩子正发着高烧躺在床上,妻子在哭泣,很是凄惨。王实味掏出交房租后剩余的10银圆交给窃贼,要他赶紧送孩子去医院。后来,鞋匠带着已病愈的孩子提着礼品来道谢,王实味坚决不收他的礼物。对鞋匠说:“你们的生活比我们苦,留给孩子补补身体吧。”

-------------
让人感慨啊
张载 发表于 2011-11-25 11:27
王震貌似左派,却叫两儿子做官倒,原来骨子里是大右派。
在家属做官倒这个问题上,左派右派是空前一致的。
zhengzs 发表于 2011-11-25 23:24
在家属做官倒这个问题上,左派右派是空前一致的。
至理名言,谁出来混不是为了小钱钱?!
这个陈明远,就是以前说四大文明是瞎扯的那个白痴

一个木有专业的公知蠢货
这货不好带,撤出延安时是个累赘,丢给GMD也不好,于是崩了。
王实味啊。。。让人感慨。。
但这样的文人。说个实话,对历史的贡献其实也没多少
除了告诉我们,心理始终不平衡的人最后只会害了自己之外
也没啥实用价值了
死十万个也比不上一个熊大缜啊
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社会,对于一个人缘不好的无辜者,采取的办法居然是砍头丢井里。这样的社会,率兽食人是最好的评注。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

希望各位都是好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