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反元烈火在燃烧:红巾军大起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42:52
摘自《元史之元惠宗》

元朝到顺帝时,自然灾害频繁,民族矛盾尖锐,加上官员军队贪污腐化,土地大量兼并,流民问题突出,使得政局极端不稳。朝廷内,官员之间也相互顷轧。中书右丞许有壬被谗去官;集贤侍讲学士苏天爵巡京畿道,纠劾贪官,都人以包(拯)韩(琦)相比。但是,苏天爵终被大臣中伤,以“不称职”罢官。脱脱也因官场斗争自请辞中书右丞相官职。不久,他父亲马扎儿台也被谗罢太师职,安置西宁。脱脱自请随行,既而又将远贬,因御史大夫亦怜真班求情,召还甘肃。马扎儿台不久死去。
   
1346年起,各地不断出现人民的反抗和起义,元顺帝能依靠的人惟有脱脱,于是,1348年,以脱脱为太傅,殿中侍御史哈麻辅助他。次年,脱脱复任中书右丞相,哈麻为同知枢密院事。但是,元朝的政权已经极端腐朽,终于,大规模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农民起义与黄河决堤有关。1348年,黄河决堤,淹陷济宁路。朝廷派工部侍郎贾鲁主持治河。1351年四月,贾鲁征发民工15万人,军队2万人在山东曹县一带治理黄河。农民领袖韩山童等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
   
韩山童是河北栾城人,出身于北方白莲教世家。其祖父韩学究为白莲教主。武宗时禁白莲教,韩学究被谪徙广平永年县。武宗时白莲教被禁。仁宗时恢复。韩山童成为北方白莲教主后,即以“弥勒佛下生”和“明王出世”为号召,“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在韩山童的周围拥有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一批骨干,他们积极“倡言天下大乱”,煽动起义反元。治河开工前,韩山童等凿好石人一个,只开一眼,在其背上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14个字,预先埋于黄陵岗,同时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1351年四月下旬,开河民工挖出独眼石人,消息传出,人人惊诧,以为天下真要大乱了。
   
五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聚众3000人于颍州颍上县,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宣布起义。韩山童发布文告称:“蕴玉玺于海东,取精兵于日本。贫极江南,富称塞北。”假托南宋卫王赵昰走崖山、丞相陈宜中走日本,来达到“复宋”的目的。刘福通又鼓吹韩山童系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刘福通自称是南宋将领刘光世的后代,当辅之。起义军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联。很明显,起义爆发后,韩山童等用鲜明的政治口号来代替宗教迷信作为号名。所谓“贫极江南,富称塞北”,揭露了广大汉族劳动人民的贫困和蒙古、色目贵族搜刮掠夺财富的社会现实,把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至于“复宋”的口号,则迎合广大汉族人民心理,是达到阶级斗争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正当起义军汇集在一起,誓告天地之时,地方官闻讯突然袭击,韩山童被捕牺牲,妻杨氏、子韩林儿逃奔武安(今江苏徐州武安山)。刘福通冲出重围,率起义军于五月初三占领颍州(今安徽阜阳),大起义正式爆发。起义军头裹红巾作标志,称红巾军;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
   
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元顺帝十分惊慌,立即遣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素号精悍,善骑射的6000名阿速军及各路汉军,又令河南行省徐丞相派兵协同镇压。这三个元将“但以酒色为务,军士但以剽掠为务”,无心恋战。双方对阵后,赫厮见红巾势大,扬鞭高呼:“阿卜!阿卜!”(快跑!快跑!)迅速逃跑了。刘福通据朱皋(今河南淮滨东南),攻破罗山、真阳(今河南正阳)、确山等地,进兵舞阳、叶县。九月,刘福通占领汝宁府及息州(今河南息县)、光州(今河南潢川)等地,众至10万。
    颍州起义成功后,对全国各地人民群众鼓舞很大。北方地区响应起义的主要有徐州李二和濠州郭子兴。
   
邳县(今江苏邳县北)人李二,又称芝麻李,于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与社长赵均用(一作赵君用)、彭大及其子彭早住等起兵占领徐州,从之者十余万人,也以“烧香聚众”,称红巾军。未几,占领徐州近县宿州、五河、睢县、虹县、丰、沛、灵璧、安丰(今安徽寿县)、泗县等地。十二年二月,定远(今属安徽)富豪郭子兴率领一批农民起兵,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郭子兴称元帅,亦以红巾为号。闰三月,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为亲兵。
南方白莲教首领们也立即抓紧这个时机,发动起义。彭莹玉是南方白莲教主,1338年发动袁州起义,失败后逃匿于淮西民家。老百姓知道风声,都争着掩护他,虽然官府,追捕很急,但都不能捕获。其后,他奔波于江淮、江西、湖南、湖北一带,化名彭翼、彭国玉,又称彭和尚,教徒称之为“彭祖”,元军诬之为“妖彭”,其徒遍及南方各地。1351年夏,彭莹玉起兵于淮西。八月,麻城(今属湖北)铁工邹普胜、罗田(今属湖北)布贩徐寿辉等起兵于蕲州(今湖北蕲春南),他们宣传“弥勒下生,当为世主”,烧香拜佛,也头裹红巾,故亦为红巾军。十月,攻克蕲水(今湖北浠水)。并以此为都,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压倒“大元”之意),改元治平,推徐寿辉为帝,邹普胜为太师。
天完政权是元末农民起义中建立最早的农民政权,行政和军事机构均仿元制。中央设中书省(又称莲台省),下设六部;地方有行省;军制有百户、千户、万户、总管、统军元帅等及其相应管军机构。自1352年正月开始,天完军队分兵四出:丁普郎、徐明达攻克汉阳、兴国(今湖北阳新),邹普胜克武昌、龙兴(今江西南昌),曾法兴克安陆(今湖北钟祥)、沔阳(今湖北沔阳西南)、中兴(今湖北江陵),欧普祥克吉安,陶九克瑞州(今江西高安),陈普文克吉安,周伯颜入江西、湖南、广西,王善攻福建。彭莹玉这时也与天完军会合,与项普略(又名项甲、项奴儿)东去九江,入安徽,激战于徽州(今安徽歙县),过昱岭关,破杭州,在杭州不杀不淫,招兵买马,老百姓纷纷参加。旋因元军反扑,弃城去苏南,又转战于徽州等地,最后退至瑞州。红巾军所过之处,所在农民纷纷响应,手执农具参加起义军。
与此同时,江淮起义军在赵普胜(双刀赵)、李普胜(李扒头)领导下,渡江南下,克无为,入繁昌,占领铜陵、池州,进围安庆,再下湖口、彭泽,势如破竹,号称百万水师。
在北南红巾军起兵后不久,河南、湖北一带则有“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王权(又名布王三)、张椿等攻占邓州(今河南邓县)、南阳(今属河南),称“北锁红军”,又攻占唐(今河南唐河)、嵩(今河南嵩县)、汝(今河南临汝)、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进逼滑(今河南滑县东)、浚(今河南浚县)。1352年正月,孟海马等攻占襄阳(今属湖北),称“南锁红军”,旋克房(今湖北房县)、归(今湖北秭归南)、均(今湖北均县西北)、峡(今湖北宜昌)、荆门等州。
面对红巾军起义的浪潮,元朝廷加紧了对汉人、南人的防范。规定凡议军事,汉人、南人官吏必须回避。脱脱上奏元顺帝:“方今河南汉人反,宜榜示天下,今一概剿捕。诸蒙古色目因迁谪在外者,皆召还京师,勿令诖误。”同时,元廷又用卖官、募捐等办法来求助于富豪巨商,组织和支持地主武装——义兵。河南沈丘畏兀儿人察罕帖木儿和罗山人李思齐纠集地主武装至万人,元廷授察罕帖木儿汝宁府达鲁花赤,李思齐汝宁府知府;淮东豪民王宣,募得丁壮达三万人之多,号称“黄军”。此类地主武装,农民起义地区处处皆有,他们配合元军,使红巾军遭受很大损失。后来元廷在许多地方设置义兵万户府,以对付起义军。
元廷将中原红巾军视为心腹之患,不断派出重兵血腥镇压。赫厮、秃赤率阿速军镇压失败后,又于1351年九月派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以知枢密院事与卫王宽彻哥率诸卫兵十余万前往河南;十月,又增派知枢密院事老章至河南。十二月,元军破上蔡,俘杀红巾军将领韩咬儿。1352年三月,元军陷汝宁。红巾军偷袭驻守沙河岸边的知行枢密院事巩卜班军,杀巩卜班,元军退数百里。不久,也先帖木儿再驻沙河,某夜,军中夜惊,也先帖木儿尽弃军资器械、粮草、车辆,率残兵退至朱仙镇。
1352年八月,脱脱亲率大军出征徐州芝麻李。九月,破城,元军进行大屠杀,芝麻李被俘杀,赵均用、彭大、彭早住等率余众奔濠州郭子兴。脱脱命贾鲁围濠州,贾鲁不久病卒。次年五月,元军撤围。彭早住称鲁淮王,赵均用称永义王,势力在郭子兴之上。后彭、赵东去盱眙、泗州等地。
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活跃于南阳、襄阳及汉水流域一带,拥众达十余万。元廷遣四川行省参知政事答失八都鲁等分路“围剿”。1352年五月,答失八都鲁陷襄阳,布王三被俘杀,北锁红军先被镇压。1354年正月,答失八都鲁再陷峡州(今湖北宜昌),南锁红军也被镇压。
南方红巾军虽分兵四出,夺取许多城池,但所得多不能守。北方红巾军受察罕帖木儿、李思齐“义兵”牵制,脱脱又荡平了徐州芝麻李,北锁红军被答失八都鲁镇压,使南方红巾军失去屏障。于是,南方各省元军从四面八方前来“围剿”。赵普胜、李普胜率领的江淮水师因孤立无援,退守巢湖自保。1353年十一月,元江西行省右丞火你赤破瑞州,彭莹玉等惨遭杀害。十二月,江浙行省平章卜颜帖木儿、南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哈临秃、左丞秃失里、西宁王牙罕沙等联合进攻天完政权都城蕲水,城破,天完政权四百多名官员被屠杀,徐寿辉等遁入黄梅山和沔阳湖中。
至此,南北红巾军经过最初两年的战斗,虽然摧毁了许多元朝地方政权,对元朝统治和各地地主富豪打击十分沉重,但元朝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红巾军又牺牲了韩山童、彭莹玉这样的杰出领袖,因而遇到了暂时的挫折。
写到这里,还有必要分别介绍几位尚未牺牲的主要的农民起义领袖。
刘福通,颖州白莲教首领。1351年参加韩山童领导的起义。失败后回乡组织起义军,以红巾为号,陆续攻下罗山、上蔡、汝宁、息州、光州,众至10余万。1355年,韩山童战死,迎韩山童子韩林儿在亳州,尊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他任枢密院平章,后改任丞相。
赵均用,淮北萧县人,1351年从芝麻李起义,后与郭子兴会合,1356年攻克淮安,次年称永义王。
彭早住,淮北人,1351年与樵夫出身的父亲彭大从芝麻李起义,1354年彭大病死,代父为首领,1356年与赵均用攻克淮安,后称鲁淮王。
徐寿辉,湖北罗田人,布贩出身,1351年秋与彭莹玉、邹普胜等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义,以红巾为号,在蕲水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
邹普胜,湖北麻城人,铁工出身,1351年与彭莹玉等率众起义,推徐寿辉为首领。徐寿辉称帝后,任太师。
倪文俊,湖北沔阳人,迁居黄陂,渔民出身,从徐寿辉起义,任丞相。
陈友谅,湖北沔阳人,渔家出身,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渐升为元帅。
熊天瑞,湖北荆州人,乐工出身,元末聚众起义,属徐寿辉、陈友谅,任参政。
欧普祥,湖北黄冈人,1351年随徐寿辉起义,渐升为任元帅。
明玉珍,湖北随州人,地主出身,1351年集乡兵屯青山,后加入徐寿辉红巾军,渐升为元帅。
张士诚,江苏泰州人,盐贩出身,1353年与弟张士德、张士信率盐丁起义,攻下高邮等地,次年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
方国珍,浙江黄岩人,世以贩盐浮海为业,1348年,率众数千人入海,打劫元朝漕运粮食,进攻浙江沿海。
以上诸人,主要分为四股势力,即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方国珍。写到这里,需要重点引出另一位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

  朱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1328年10月21日,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344年,遭逢大饥疫,父兄相继去世,遂入皇觉寺为僧。后游食庐州(今合肥)、光州(今河南潢川)、汝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地,历三年复返寺。1351年,元末农民战争爆发。次年,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初为亲兵,后升九夫长。英勇善战,才能出众,郭子兴很赏识朱元璋,将义女马氏嫁与他。1353年年,朱元璋升为镇抚,旋与徐达、汤和等南攻定远(今属安徽),计降驴牌寨地方武装3000人。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精壮2万,严加治理。后率兵克滁州,拥众3万余,号令严明,军容整肃,甚得民心。
1355年年春
,朱元璋率部克和州(今和县),奉命总领诸将。时元军10万来攻,朱元璋守城三月,屡用计败之。三月,郭子兴卒后,统其军,被小明王韩林儿授为左副元帅,奉宋龙凤年号,以令军中。接纳巢湖反元武装首领廖永安、俞通海所率战船千艘归附,遂建立水师,于六月率军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掌元帅事。1356年三月,朱元璋挥军进克集庆(今南京),迫元水军元帅康茂才等降。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此为中心建立基地,命将士四出,徐达东取镇江(今属江苏),邓愈南克广德(今属安徽)。设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被拥为吴国公。随后,乘北方红巾军与元军主力激战之机,采取固守东、西战线,出击东南元朝统治地区的方略,逐次消灭孤立无援的江南元军。
1357年,朱元璋亲至宁国(今属安徽)督战,俘元兵十余万,遂取南陵、泾县、徽州(今歙县)、长兴(今属浙江)等要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向西扩张。这一年,徐寿辉部发生内讧,倪文俊想谋杀徐寿辉不成,出奔黄州,为部将陈友谅所杀。而明玉珍由巫峡西进,陆续占有川蜀之地,某求自立。这一年,张士诚投降元朝,受封太尉,与亦投降了元朝的方国珍从海道运粮,接济元都。
1358年,朱元璋命邓愈率军取建德,俘元兵3万。于应天设立管领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令农时则耕,闲则习武,有事则战。朱元璋主张兵不贵多而贵精。又采纳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策,加强基地建设,逐步壮大实力。朱元璋率将士10万克婺州(今金华),俘元将帖木烈思等,设浙东行省,以巩固新占地区。1359年,朱元璋分兵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诸暨(今属浙江)、处州(今丽水)等地,遂西与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辖区相邻。

1360年,朱元璋招纳刘基、宋濂等人为谋臣。采纳刘基建议,确定先灭陈、后攻张、统一江南、再北上灭元的方略,置主力于西线。陈友谅杀倪文俊后,尽得其兵马。任平章。两年后,迎徐寿辉迁都江都(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就在这一年,他将徐寿辉杀害,自己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年号大义。远在川蜀的明玉珍问讯,亦自称陇蜀王,脱离陈友谅。丞相、大司徒、袁国公欧普祥不肯受陈友谅节制,投降朱元璋。只有邹普胜仍在陈友谅手下任太师。朱元璋乘陈友谅率舟师10万自江州(今江西九江)
东下占太平 、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直逼应天,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
、伏兵围歼之策,大败陈友谅军于龙湾(今南京下关一带),俘7000余人,获巨舰百余艘,乘胜复太平,克元安庆(今属安徽)、信州(今江西上饶)等地。
1361年,朱元璋亲率舟师西克江州,迫陈友谅遁武昌。又分兵克南康(今星子)、蕲州(今属湖北蕲春西南) 、黄州
,迫陈友谅所辖之龙兴(今南昌)、吉安等地守将降,遂控制江西大部州县及今湖北东北部。1362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吴王位,置百官。这一年,割据川蜀的明玉珍称夏帝。
1363年三月,朱元璋闻小明王和刘福通在安丰(今安徽寿县)遭张士诚军围攻,刘福通战死(一说后来与韩林儿一起被溺死)。朱元璋率军救出小明王至滁州。四月,陈友谅乘虚进围朱元璋辖地洪都(今南昌),守将朱文正率部奋力苦守85日。七月,朱元璋率舟师20万往援,陈友谅撤围,东出鄱阳湖迎战。在与陈军决战中,朱元璋先用火攻挫其锐气,继扼湖口,水陆伏击,歼灭陈军号60万,陈友谅中箭而死。鄱阳湖一战,火烧陈友谅,朱元璋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
陈友谅死后,部将张定边奉陈友谅子陈理还武昌,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1364年二月,朱元璋又率军西征武昌,迫使汉帝陈理及张定边等投降。继分兵克庐州、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襄阳(今属湖北襄樊)等地,至1365年夏,占领长江中游广大地区。
此后,按预定方略转兵东向。同年十月,针对张士诚辖区南北狭长、中隔长江、兵力分散等弱点,采取先取淮东,再占浙西,剪除两翼,后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之策,命徐达、常遇春率师出征。交战近两年,大量歼灭张军主力。1966年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到滁州迎小明王韩林儿,至瓜步覆舟,小明王溺死,龙凤政权结束(一说朱元璋故意害死小明王)。同年,川蜀的明玉珍死,儿子明升继夏帝位。
1367年九月,朱元璋攻克苏州,俘张士诚。张士诚被押往金陵,自缢死。张士诚部将熊天瑞也被杀。不久,命汤和率军迫降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十月,决定分兵多路,南征北伐,以北攻元军为重点。采纳诸将建策,制定“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然后进兵元都”的方略,遂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征。汤和从海道进兵福州,进攻据延平抵抗的元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
在整个红巾大起义期间,元顺帝只能依靠一批大臣将领,进行顽抗,但这些大臣将领都相继战死。都元帅泰不华于1352年袭击方国珍时战死;中书左丞贾鲁于1353年围攻郭子兴时战死濠州;丞相脱脱常年征讨起义军,1355年,被朝臣弹劾劳师费财,撤职流放云南,不久被毒死;行省平章卜颜帖木儿于1356年死于池州军中;都元帅余阙于1358年与陈友谅交战,城破身死;淮南行省枢密院副使兼山东宣抚使董传霄于1358年在南皮败死;浙江行省参政石抹宜孙于1359年在处州兵败战死;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受封达鲁花赤,于1362年被降将田丰、王士诚刺死。察罕帖木儿死后,养子扩廓帖木儿(察罕帖木儿外甥,又名王保保)代统其兵。
从1360年开始,察罕帖木儿就与河南行省平章孛罗帖木儿因争夺山西而掀起内战。扩廓帖木儿代领其兵后,仍与孛罗帖木儿继续冲突。1364年,元顺帝又与皇太子争权,各结外援,三月,太子派的右丞相搠思监用诏书解除孛罗帖木儿兵权,孛罗帖木儿拒命。搠思监命扩廓帖木儿讨伐扩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更加发展成公开的战争。七月,孛罗帖木儿攻入大都,皇太子逃到扩廓帖木儿军中。元顺帝任孛罗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节制天下军马。1365年三月,皇太子在太原下令讨伐孛罗帖木儿。七月,元顺帝命人刺杀孛罗帖木儿,召太子还朝。九月,扩廓帖木儿陪同太子到大都,太子想逼元顺帝禅位,扩廓帖木儿不肯。元顺帝任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代太子亲征。1366年二月,扩廓帖木儿到可河南,却调动不了李思齐、张良弼等军,于是,扩廓帖木儿又攻打李思齐、张良弼军。1367年正月,元关中诸将推李思齐为盟主,共拒扩廓帖木儿。八月,朝廷下诏罢黜扩廓帖木儿兵权。扩廓帖木儿领兵渡黄河,屯于怀庆(今河南沁阳)。元朝在起义军沉重的打击下,还发生了内战,注定了它灭亡的结局。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是为太祖高皇帝。同月,汤和克延平,俘陈友定,送京师处死。二月,廖永忠、朱亮祖由海路进兵广东。三月,徐达、常遇春克汴梁。四月,元广东行省左丞相何真以广州投降。五月,廖永忠下梧州,七月,克南宁,两广平定。闰七月,徐达、常遇春克通州,元顺帝逃往上都。扩廓帖木儿部也从山西败走甘肃,逃入蒙古。八月,大都降明。李思齐等将领也先后投降。摘自《元史之元惠宗》

元朝到顺帝时,自然灾害频繁,民族矛盾尖锐,加上官员军队贪污腐化,土地大量兼并,流民问题突出,使得政局极端不稳。朝廷内,官员之间也相互顷轧。中书右丞许有壬被谗去官;集贤侍讲学士苏天爵巡京畿道,纠劾贪官,都人以包(拯)韩(琦)相比。但是,苏天爵终被大臣中伤,以“不称职”罢官。脱脱也因官场斗争自请辞中书右丞相官职。不久,他父亲马扎儿台也被谗罢太师职,安置西宁。脱脱自请随行,既而又将远贬,因御史大夫亦怜真班求情,召还甘肃。马扎儿台不久死去。
   
1346年起,各地不断出现人民的反抗和起义,元顺帝能依靠的人惟有脱脱,于是,1348年,以脱脱为太傅,殿中侍御史哈麻辅助他。次年,脱脱复任中书右丞相,哈麻为同知枢密院事。但是,元朝的政权已经极端腐朽,终于,大规模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农民起义与黄河决堤有关。1348年,黄河决堤,淹陷济宁路。朝廷派工部侍郎贾鲁主持治河。1351年四月,贾鲁征发民工15万人,军队2万人在山东曹县一带治理黄河。农民领袖韩山童等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
   
韩山童是河北栾城人,出身于北方白莲教世家。其祖父韩学究为白莲教主。武宗时禁白莲教,韩学究被谪徙广平永年县。武宗时白莲教被禁。仁宗时恢复。韩山童成为北方白莲教主后,即以“弥勒佛下生”和“明王出世”为号召,“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在韩山童的周围拥有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一批骨干,他们积极“倡言天下大乱”,煽动起义反元。治河开工前,韩山童等凿好石人一个,只开一眼,在其背上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14个字,预先埋于黄陵岗,同时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1351年四月下旬,开河民工挖出独眼石人,消息传出,人人惊诧,以为天下真要大乱了。
   
五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聚众3000人于颍州颍上县,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宣布起义。韩山童发布文告称:“蕴玉玺于海东,取精兵于日本。贫极江南,富称塞北。”假托南宋卫王赵昰走崖山、丞相陈宜中走日本,来达到“复宋”的目的。刘福通又鼓吹韩山童系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刘福通自称是南宋将领刘光世的后代,当辅之。起义军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联。很明显,起义爆发后,韩山童等用鲜明的政治口号来代替宗教迷信作为号名。所谓“贫极江南,富称塞北”,揭露了广大汉族劳动人民的贫困和蒙古、色目贵族搜刮掠夺财富的社会现实,把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至于“复宋”的口号,则迎合广大汉族人民心理,是达到阶级斗争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正当起义军汇集在一起,誓告天地之时,地方官闻讯突然袭击,韩山童被捕牺牲,妻杨氏、子韩林儿逃奔武安(今江苏徐州武安山)。刘福通冲出重围,率起义军于五月初三占领颍州(今安徽阜阳),大起义正式爆发。起义军头裹红巾作标志,称红巾军;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
   
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元顺帝十分惊慌,立即遣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素号精悍,善骑射的6000名阿速军及各路汉军,又令河南行省徐丞相派兵协同镇压。这三个元将“但以酒色为务,军士但以剽掠为务”,无心恋战。双方对阵后,赫厮见红巾势大,扬鞭高呼:“阿卜!阿卜!”(快跑!快跑!)迅速逃跑了。刘福通据朱皋(今河南淮滨东南),攻破罗山、真阳(今河南正阳)、确山等地,进兵舞阳、叶县。九月,刘福通占领汝宁府及息州(今河南息县)、光州(今河南潢川)等地,众至10万。
    颍州起义成功后,对全国各地人民群众鼓舞很大。北方地区响应起义的主要有徐州李二和濠州郭子兴。
   
邳县(今江苏邳县北)人李二,又称芝麻李,于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与社长赵均用(一作赵君用)、彭大及其子彭早住等起兵占领徐州,从之者十余万人,也以“烧香聚众”,称红巾军。未几,占领徐州近县宿州、五河、睢县、虹县、丰、沛、灵璧、安丰(今安徽寿县)、泗县等地。十二年二月,定远(今属安徽)富豪郭子兴率领一批农民起兵,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郭子兴称元帅,亦以红巾为号。闰三月,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为亲兵。
南方白莲教首领们也立即抓紧这个时机,发动起义。彭莹玉是南方白莲教主,1338年发动袁州起义,失败后逃匿于淮西民家。老百姓知道风声,都争着掩护他,虽然官府,追捕很急,但都不能捕获。其后,他奔波于江淮、江西、湖南、湖北一带,化名彭翼、彭国玉,又称彭和尚,教徒称之为“彭祖”,元军诬之为“妖彭”,其徒遍及南方各地。1351年夏,彭莹玉起兵于淮西。八月,麻城(今属湖北)铁工邹普胜、罗田(今属湖北)布贩徐寿辉等起兵于蕲州(今湖北蕲春南),他们宣传“弥勒下生,当为世主”,烧香拜佛,也头裹红巾,故亦为红巾军。十月,攻克蕲水(今湖北浠水)。并以此为都,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压倒“大元”之意),改元治平,推徐寿辉为帝,邹普胜为太师。
天完政权是元末农民起义中建立最早的农民政权,行政和军事机构均仿元制。中央设中书省(又称莲台省),下设六部;地方有行省;军制有百户、千户、万户、总管、统军元帅等及其相应管军机构。自1352年正月开始,天完军队分兵四出:丁普郎、徐明达攻克汉阳、兴国(今湖北阳新),邹普胜克武昌、龙兴(今江西南昌),曾法兴克安陆(今湖北钟祥)、沔阳(今湖北沔阳西南)、中兴(今湖北江陵),欧普祥克吉安,陶九克瑞州(今江西高安),陈普文克吉安,周伯颜入江西、湖南、广西,王善攻福建。彭莹玉这时也与天完军会合,与项普略(又名项甲、项奴儿)东去九江,入安徽,激战于徽州(今安徽歙县),过昱岭关,破杭州,在杭州不杀不淫,招兵买马,老百姓纷纷参加。旋因元军反扑,弃城去苏南,又转战于徽州等地,最后退至瑞州。红巾军所过之处,所在农民纷纷响应,手执农具参加起义军。
与此同时,江淮起义军在赵普胜(双刀赵)、李普胜(李扒头)领导下,渡江南下,克无为,入繁昌,占领铜陵、池州,进围安庆,再下湖口、彭泽,势如破竹,号称百万水师。
在北南红巾军起兵后不久,河南、湖北一带则有“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王权(又名布王三)、张椿等攻占邓州(今河南邓县)、南阳(今属河南),称“北锁红军”,又攻占唐(今河南唐河)、嵩(今河南嵩县)、汝(今河南临汝)、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进逼滑(今河南滑县东)、浚(今河南浚县)。1352年正月,孟海马等攻占襄阳(今属湖北),称“南锁红军”,旋克房(今湖北房县)、归(今湖北秭归南)、均(今湖北均县西北)、峡(今湖北宜昌)、荆门等州。
面对红巾军起义的浪潮,元朝廷加紧了对汉人、南人的防范。规定凡议军事,汉人、南人官吏必须回避。脱脱上奏元顺帝:“方今河南汉人反,宜榜示天下,今一概剿捕。诸蒙古色目因迁谪在外者,皆召还京师,勿令诖误。”同时,元廷又用卖官、募捐等办法来求助于富豪巨商,组织和支持地主武装——义兵。河南沈丘畏兀儿人察罕帖木儿和罗山人李思齐纠集地主武装至万人,元廷授察罕帖木儿汝宁府达鲁花赤,李思齐汝宁府知府;淮东豪民王宣,募得丁壮达三万人之多,号称“黄军”。此类地主武装,农民起义地区处处皆有,他们配合元军,使红巾军遭受很大损失。后来元廷在许多地方设置义兵万户府,以对付起义军。
元廷将中原红巾军视为心腹之患,不断派出重兵血腥镇压。赫厮、秃赤率阿速军镇压失败后,又于1351年九月派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以知枢密院事与卫王宽彻哥率诸卫兵十余万前往河南;十月,又增派知枢密院事老章至河南。十二月,元军破上蔡,俘杀红巾军将领韩咬儿。1352年三月,元军陷汝宁。红巾军偷袭驻守沙河岸边的知行枢密院事巩卜班军,杀巩卜班,元军退数百里。不久,也先帖木儿再驻沙河,某夜,军中夜惊,也先帖木儿尽弃军资器械、粮草、车辆,率残兵退至朱仙镇。
1352年八月,脱脱亲率大军出征徐州芝麻李。九月,破城,元军进行大屠杀,芝麻李被俘杀,赵均用、彭大、彭早住等率余众奔濠州郭子兴。脱脱命贾鲁围濠州,贾鲁不久病卒。次年五月,元军撤围。彭早住称鲁淮王,赵均用称永义王,势力在郭子兴之上。后彭、赵东去盱眙、泗州等地。
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活跃于南阳、襄阳及汉水流域一带,拥众达十余万。元廷遣四川行省参知政事答失八都鲁等分路“围剿”。1352年五月,答失八都鲁陷襄阳,布王三被俘杀,北锁红军先被镇压。1354年正月,答失八都鲁再陷峡州(今湖北宜昌),南锁红军也被镇压。
南方红巾军虽分兵四出,夺取许多城池,但所得多不能守。北方红巾军受察罕帖木儿、李思齐“义兵”牵制,脱脱又荡平了徐州芝麻李,北锁红军被答失八都鲁镇压,使南方红巾军失去屏障。于是,南方各省元军从四面八方前来“围剿”。赵普胜、李普胜率领的江淮水师因孤立无援,退守巢湖自保。1353年十一月,元江西行省右丞火你赤破瑞州,彭莹玉等惨遭杀害。十二月,江浙行省平章卜颜帖木儿、南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哈临秃、左丞秃失里、西宁王牙罕沙等联合进攻天完政权都城蕲水,城破,天完政权四百多名官员被屠杀,徐寿辉等遁入黄梅山和沔阳湖中。
至此,南北红巾军经过最初两年的战斗,虽然摧毁了许多元朝地方政权,对元朝统治和各地地主富豪打击十分沉重,但元朝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红巾军又牺牲了韩山童、彭莹玉这样的杰出领袖,因而遇到了暂时的挫折。
写到这里,还有必要分别介绍几位尚未牺牲的主要的农民起义领袖。
刘福通,颖州白莲教首领。1351年参加韩山童领导的起义。失败后回乡组织起义军,以红巾为号,陆续攻下罗山、上蔡、汝宁、息州、光州,众至10余万。1355年,韩山童战死,迎韩山童子韩林儿在亳州,尊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他任枢密院平章,后改任丞相。
赵均用,淮北萧县人,1351年从芝麻李起义,后与郭子兴会合,1356年攻克淮安,次年称永义王。
彭早住,淮北人,1351年与樵夫出身的父亲彭大从芝麻李起义,1354年彭大病死,代父为首领,1356年与赵均用攻克淮安,后称鲁淮王。
徐寿辉,湖北罗田人,布贩出身,1351年秋与彭莹玉、邹普胜等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义,以红巾为号,在蕲水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
邹普胜,湖北麻城人,铁工出身,1351年与彭莹玉等率众起义,推徐寿辉为首领。徐寿辉称帝后,任太师。
倪文俊,湖北沔阳人,迁居黄陂,渔民出身,从徐寿辉起义,任丞相。
陈友谅,湖北沔阳人,渔家出身,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渐升为元帅。
熊天瑞,湖北荆州人,乐工出身,元末聚众起义,属徐寿辉、陈友谅,任参政。
欧普祥,湖北黄冈人,1351年随徐寿辉起义,渐升为任元帅。
明玉珍,湖北随州人,地主出身,1351年集乡兵屯青山,后加入徐寿辉红巾军,渐升为元帅。
张士诚,江苏泰州人,盐贩出身,1353年与弟张士德、张士信率盐丁起义,攻下高邮等地,次年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
方国珍,浙江黄岩人,世以贩盐浮海为业,1348年,率众数千人入海,打劫元朝漕运粮食,进攻浙江沿海。
以上诸人,主要分为四股势力,即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方国珍。写到这里,需要重点引出另一位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

  朱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1328年10月21日,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344年,遭逢大饥疫,父兄相继去世,遂入皇觉寺为僧。后游食庐州(今合肥)、光州(今河南潢川)、汝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地,历三年复返寺。1351年,元末农民战争爆发。次年,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初为亲兵,后升九夫长。英勇善战,才能出众,郭子兴很赏识朱元璋,将义女马氏嫁与他。1353年年,朱元璋升为镇抚,旋与徐达、汤和等南攻定远(今属安徽),计降驴牌寨地方武装3000人。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精壮2万,严加治理。后率兵克滁州,拥众3万余,号令严明,军容整肃,甚得民心。
1355年年春
,朱元璋率部克和州(今和县),奉命总领诸将。时元军10万来攻,朱元璋守城三月,屡用计败之。三月,郭子兴卒后,统其军,被小明王韩林儿授为左副元帅,奉宋龙凤年号,以令军中。接纳巢湖反元武装首领廖永安、俞通海所率战船千艘归附,遂建立水师,于六月率军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掌元帅事。1356年三月,朱元璋挥军进克集庆(今南京),迫元水军元帅康茂才等降。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此为中心建立基地,命将士四出,徐达东取镇江(今属江苏),邓愈南克广德(今属安徽)。设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被拥为吴国公。随后,乘北方红巾军与元军主力激战之机,采取固守东、西战线,出击东南元朝统治地区的方略,逐次消灭孤立无援的江南元军。
1357年,朱元璋亲至宁国(今属安徽)督战,俘元兵十余万,遂取南陵、泾县、徽州(今歙县)、长兴(今属浙江)等要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向西扩张。这一年,徐寿辉部发生内讧,倪文俊想谋杀徐寿辉不成,出奔黄州,为部将陈友谅所杀。而明玉珍由巫峡西进,陆续占有川蜀之地,某求自立。这一年,张士诚投降元朝,受封太尉,与亦投降了元朝的方国珍从海道运粮,接济元都。
1358年,朱元璋命邓愈率军取建德,俘元兵3万。于应天设立管领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令农时则耕,闲则习武,有事则战。朱元璋主张兵不贵多而贵精。又采纳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策,加强基地建设,逐步壮大实力。朱元璋率将士10万克婺州(今金华),俘元将帖木烈思等,设浙东行省,以巩固新占地区。1359年,朱元璋分兵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诸暨(今属浙江)、处州(今丽水)等地,遂西与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辖区相邻。

1360年,朱元璋招纳刘基、宋濂等人为谋臣。采纳刘基建议,确定先灭陈、后攻张、统一江南、再北上灭元的方略,置主力于西线。陈友谅杀倪文俊后,尽得其兵马。任平章。两年后,迎徐寿辉迁都江都(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就在这一年,他将徐寿辉杀害,自己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年号大义。远在川蜀的明玉珍问讯,亦自称陇蜀王,脱离陈友谅。丞相、大司徒、袁国公欧普祥不肯受陈友谅节制,投降朱元璋。只有邹普胜仍在陈友谅手下任太师。朱元璋乘陈友谅率舟师10万自江州(今江西九江)
东下占太平 、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直逼应天,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
、伏兵围歼之策,大败陈友谅军于龙湾(今南京下关一带),俘7000余人,获巨舰百余艘,乘胜复太平,克元安庆(今属安徽)、信州(今江西上饶)等地。
1361年,朱元璋亲率舟师西克江州,迫陈友谅遁武昌。又分兵克南康(今星子)、蕲州(今属湖北蕲春西南) 、黄州
,迫陈友谅所辖之龙兴(今南昌)、吉安等地守将降,遂控制江西大部州县及今湖北东北部。1362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吴王位,置百官。这一年,割据川蜀的明玉珍称夏帝。
1363年三月,朱元璋闻小明王和刘福通在安丰(今安徽寿县)遭张士诚军围攻,刘福通战死(一说后来与韩林儿一起被溺死)。朱元璋率军救出小明王至滁州。四月,陈友谅乘虚进围朱元璋辖地洪都(今南昌),守将朱文正率部奋力苦守85日。七月,朱元璋率舟师20万往援,陈友谅撤围,东出鄱阳湖迎战。在与陈军决战中,朱元璋先用火攻挫其锐气,继扼湖口,水陆伏击,歼灭陈军号60万,陈友谅中箭而死。鄱阳湖一战,火烧陈友谅,朱元璋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
陈友谅死后,部将张定边奉陈友谅子陈理还武昌,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1364年二月,朱元璋又率军西征武昌,迫使汉帝陈理及张定边等投降。继分兵克庐州、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襄阳(今属湖北襄樊)等地,至1365年夏,占领长江中游广大地区。
此后,按预定方略转兵东向。同年十月,针对张士诚辖区南北狭长、中隔长江、兵力分散等弱点,采取先取淮东,再占浙西,剪除两翼,后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之策,命徐达、常遇春率师出征。交战近两年,大量歼灭张军主力。1966年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到滁州迎小明王韩林儿,至瓜步覆舟,小明王溺死,龙凤政权结束(一说朱元璋故意害死小明王)。同年,川蜀的明玉珍死,儿子明升继夏帝位。
1367年九月,朱元璋攻克苏州,俘张士诚。张士诚被押往金陵,自缢死。张士诚部将熊天瑞也被杀。不久,命汤和率军迫降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十月,决定分兵多路,南征北伐,以北攻元军为重点。采纳诸将建策,制定“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然后进兵元都”的方略,遂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征。汤和从海道进兵福州,进攻据延平抵抗的元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
在整个红巾大起义期间,元顺帝只能依靠一批大臣将领,进行顽抗,但这些大臣将领都相继战死。都元帅泰不华于1352年袭击方国珍时战死;中书左丞贾鲁于1353年围攻郭子兴时战死濠州;丞相脱脱常年征讨起义军,1355年,被朝臣弹劾劳师费财,撤职流放云南,不久被毒死;行省平章卜颜帖木儿于1356年死于池州军中;都元帅余阙于1358年与陈友谅交战,城破身死;淮南行省枢密院副使兼山东宣抚使董传霄于1358年在南皮败死;浙江行省参政石抹宜孙于1359年在处州兵败战死;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受封达鲁花赤,于1362年被降将田丰、王士诚刺死。察罕帖木儿死后,养子扩廓帖木儿(察罕帖木儿外甥,又名王保保)代统其兵。
从1360年开始,察罕帖木儿就与河南行省平章孛罗帖木儿因争夺山西而掀起内战。扩廓帖木儿代领其兵后,仍与孛罗帖木儿继续冲突。1364年,元顺帝又与皇太子争权,各结外援,三月,太子派的右丞相搠思监用诏书解除孛罗帖木儿兵权,孛罗帖木儿拒命。搠思监命扩廓帖木儿讨伐扩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更加发展成公开的战争。七月,孛罗帖木儿攻入大都,皇太子逃到扩廓帖木儿军中。元顺帝任孛罗帖木儿为中书右丞相,节制天下军马。1365年三月,皇太子在太原下令讨伐孛罗帖木儿。七月,元顺帝命人刺杀孛罗帖木儿,召太子还朝。九月,扩廓帖木儿陪同太子到大都,太子想逼元顺帝禅位,扩廓帖木儿不肯。元顺帝任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代太子亲征。1366年二月,扩廓帖木儿到可河南,却调动不了李思齐、张良弼等军,于是,扩廓帖木儿又攻打李思齐、张良弼军。1367年正月,元关中诸将推李思齐为盟主,共拒扩廓帖木儿。八月,朝廷下诏罢黜扩廓帖木儿兵权。扩廓帖木儿领兵渡黄河,屯于怀庆(今河南沁阳)。元朝在起义军沉重的打击下,还发生了内战,注定了它灭亡的结局。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是为太祖高皇帝。同月,汤和克延平,俘陈友定,送京师处死。二月,廖永忠、朱亮祖由海路进兵广东。三月,徐达、常遇春克汴梁。四月,元广东行省左丞相何真以广州投降。五月,廖永忠下梧州,七月,克南宁,两广平定。闰七月,徐达、常遇春克通州,元顺帝逃往上都。扩廓帖木儿部也从山西败走甘肃,逃入蒙古。八月,大都降明。李思齐等将领也先后投降。
红巾军人物谱(摘自百度百科)

刘福通
刘福通(1321—1365)  刘福通(1320~1365)颍州(今安徽界首)人,元末红巾军首领。与韩山童等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进行活动。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乘元廷徵民夫修黄河之机聚众起事,攻占州。因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随后,攻占河南许多州县。十五年,立韩林儿(韩山童之子)为帝,称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州)为都,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他历任平章、丞相等职,掌握大宋的军政大权。元廷派兵镇压,亳州失陷,迁都安丰(今安徽寿县)。后分兵三路攻略陕西、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兵锋曾达大都附近的柳林(今北京通县南)。十八年,他统兵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作为都城。次年,汴梁被元军攻破,退守安丰。二十三年,张士诚军围攻安丰,他与韩林儿往滁州(今安徽滁县)依朱元璋。后被朱元璋命部将沉于江中溺死(一说在安丰阵亡)。  


李二
李二(?-1352) 元末北方红巾军首领。邳州(今江苏省邳县西南)人。因遇灾荒,家唯有一仓芝麻,尽以赈济灾民,故称“芝麻李”。1351年(至正十一年)8月,他与赵均用、彭大、彭早住等响应刘福通起义,占领徐州(今江苏省徐州)亦以红巾为号。未几,克徐州近县及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五河(今安徽省五河县)、睢宁(今江苏省睢宁县,位宿迁县西南)、丰(今江苏省丰县,徐州市西北)、沛(今江苏省沛县,徐州市西北)、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位固镇县东北)、安丰(今安徽省寿县,一说霍丘县,位颍上县西南)、泗县(今安徽省泗县,位固镇县东北)等地,众至十万。至正十二年,元相脱脱率军攻陷徐州,他被俘,后被害于雄州(今河北省雄县,位保定市东北),一说逃遁后削发为僧。参阅彭大、赵均用、彭早住注。


毛贵
毛贵(?-1359) 元末红巾军刘福通部将领。原为赵君用部将,转战于淮北各地。至正十七年(龙凤三年,1357年)春,由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入海,连克胶州,莱州(今山东掖县),继由海道攻入益都(今青州市)。夏季刘福通分三路北伐,他率东路军,次年克青州、沧州、长芦、济南等地。立宾兴院,选用元朝故官吏,兴办屯田,规定官民田十征其二,以充军需。小明王命为益都行省平章。十八年初,克蓟州(治今天津市蓟县),前锋一度抵柳林(今北京市通县南),元都大震。旋被元将刘哈刺不花等击败,退回山东。十九年,淮安赵君用退入山东,他被君用所杀。  


赵均用
赵均用(?-1359) 元末淮北红巾军领袖。即赵君用,元末淮北萧县(今安徽省萧县,位淮北市东北)人。1351年(顺帝至正十一年)从芝麻李、彭大等响应刘福通起义,攻克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次年秋,徐州失守他与彭大转战至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位蚌埠市东南)与郭子兴会合,遂继续攻克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位洪泽县西南)、泗州(今安徽省泗县,位固镇县东北)。1356年(顺帝至正十六年)冬,攻克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次年称永义王。后淮安失守,赴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依附于毛贵。未几杀害毛贵,毛贵部将续继祖,自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回师,把他杀死。   


彭大
彭大(?-1354) 元末淮北红巾军首领籍贯不详。一称彭二,俗称老彭,樵夫出身,为彭早佳之父。1351年(顺帝妥懽帖睦尔至正十一年)与芝麻李、赵均用等响应刘福通起义,占领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次年9月,元丞相脱脱攻陷徐州,芝麻李牺牲,他与赵均用等率余部奔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位蚌埠市东南)与郭子兴会合,势在郭子兴之上。十三年冬,称鲁淮王,赵均用称永义王。十四年与赵均用占领盱眙县(今江苏省盱眙县,位洪泽县西南),泗州(今安徽省泗县,位固镇县东北)。未几,病卒。余部由其子彭早佳率领,继续战斗。  


彭早住
彭早住 元末淮北红巾首领,为彭大之子。1353年(顺帝至正十三年)与芝麻李、赵均用等响应刘福通起义,占领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后,奔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位蚌埠市东南)投郭子兴。十四年,彭大与赵均用火并丧身后,他率领其余部,继称鲁淮王。1358年(至正十八年)与赵均用共取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1357-1359年(顺帝至正十七年至十九年)间去世。一说不知所终。
布王三
(?—1352)   
  即王权。元末以贩布为业。至正十一年(1351)底响应刘福通起义,与张椿等组织“北琐红军”,攻占邓县、南阳等地,又克唐、嵩、汝、洛阳等州县,与孟海马所率“南琐红军”势相联结,众至十万。后转战于南阳、襄阳及汉水流域。十二年,元将答失八都鲁、咬住等分兵镇压,攻陷襄阳,他被俘牺牲,“北琐红军”也随之失败。  

孟海马
孟海马(?-1354) 元末湘汉红巾军将领。籍贯不详。1352年(至正十二年)初,响应刘福通起义,攻占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房(今湖北省房县,位老河口市西南)、均(今湖北省均县,位老河口市西北)、荆门(今湖北省荆门市)等。他称“南锁红军”,他与王权率领的“北锁红军”相互配合,势相联结,众至十万,他转战于南阳、襄阳及汉水流域。1354年(至正十四年)初,元将答失八都鲁镇压“北锁红军”后,攻陷陕州(今河南省陕县,亦即三门峡市),他力战牺牲。“南锁红军”随之失败。


彭莹玉
彭莹玉(?-1353)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又名彭国玉,彭明,号称彭祖、彭和尚。为元末红巾军徐寿辉部将领。他出身于农家,后至袁州慈化寺为僧,他会治病,因此,颇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和拥护。他以白莲教之名义组织农民,“宣传弥勒佛下生,当为世主”等。1338年(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与其门徒周子旺在袁州起义。周子旺被捕牺牲后,他出走淮西,仍继续宣传组织活动,门徒遍及江淮地区。1351年(顺帝妥懽帖睦尔至正十一年)秋,与邹普胜等聚众响应刘福通起义,当推徐寿辉为首领,并于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位蕲春县东北)建立政权,他任军师。后攻占湖广、江西等地。十二年,他与项普略攻陷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位景德镇西南),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被天完政权任命为江南行省参知政事。寻即去安徽,经苏南,达浙江,又折回安徽,江西。所到之处,红巾军纪律严明,损富济贫,多方打击元代在江南的统治。13353年(顺帝至正十三年)在瑞州(今江西省高安县,位南昌市西南)之战中牺牲。一说他在至正十二年攻克徽州(今安徽省歙县,位皖南屯溪市东北)、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时,因元将董搏霄之反扑,牺牲于杭州。   


徐寿辉
徐寿辉(?—1360年),一名真一,又作真逸,罗田(今属湖北)人,卖布出身。1351年八月,与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也以红巾军为号。十月,攻占蕲水(与湖北浠水),他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众至百万,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年打败,蕲水失陷,退入黄海梅山中。1355年,势力复振。1360年,被部将陈友谅杀死于采石(在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部众归属陈友谅。

  徐寿辉在中国历史上,曾是一位拥兵百余万,纵横驰骋大江南北,震撼大半个中国,最终导致元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的农民起义军领袖。
    徐寿辉是罗田多云乡上五堡(今天堂九资河)人,原是贩卖土布的小商贩,他身格魁伟,相貌非凡,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北方白莲教会的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大别山北面发动几万黄河民工起义,直打到大别山脚下的光山县。对元朝统治早就不满的徐寿辉,见时机已到,便与麻城铁匠邹普胜、江西宜春县和尚彭莹玉等人到一起,在鄂东一带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并于同年八月,在大别山主峰所在地的多云山庄即天堂寨中发动起义,徐寿辉被拥戴为首领。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为红巾军或红军,同时他们都信奉弥勒佛,烧香集众,亦又称“香军”。
    徐率领的红巾军,一举攻取了罗田县城。九月,打败了元朝的威顺王宽撤不花,攻占了圻州(今圻春)和黄州,并在水陆要冲之地圻水(今浠水)建都,国号“天元”(“大”上加“一”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压倒“天元”),定年号为“治平”,设置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刻、礼、兵、刑、工)等军政机构,任命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陈友亮为元帅簿书椽。铸有铜印,发行钱币。徐亦在圻水县城附近的清泉师太殿上称皇帝即位。
    徐创建政权后,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红巾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徐以现今黄冈市为中心根据地,派出两路大军向江西、湖南挺进。红巾军纪律严明,不淫不杀,每攻克一地,只把归附的人登名于户籍,余无所扰,因而深得人心,队伍迅速扩展到百万人,纵横驰骋于长江南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广大地区。当时有首民谣说:“满城都是火,官府到处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对红巾军根据地进行围剿,天完政权的重要领导者人彭莹玉战死,国都圻水县城也被攻破,“莲台省”将士四百余人壮烈牺牲。徐率领部队先后退到黄梅县挪步园一带和沔阳县的滨湖地区紧持战斗,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第三年春天,红巾军大举反攻,重新压取江西、湖南,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陕西的一部分地区。并于汉阳县城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随后,徐又派人到罗田故里多云山中建田元殿,筑紫云台,还在山之最高处立一“无敌碑”,以夸示其功绩。
    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正当红巾军迅速壮大,士气日盛的时候,徐的部将倪文俊却心怀叵测,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其阴谋败露后,自汉阳逃往黄州,被陈友亮所捕杀。陈因功升任平章政事,并吞并了倪的旧部。
    至正十九年(1359)徐寿辉又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改年号为天定。此时陈友亮已掌管着军政大权,便权欲熏心,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并暗心将徐的心腹部将逐一杀害。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亮暗置伏兵,以察言观色看作战地形为由,将徐诱骗至太平(今安微当涂)附近的采石镇,将其杀害。陈自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不久亦被朱元璋击败。
    徐寿辉创建天完政权,尽管前后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但对后来朱元璋来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朝,推动右史的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明玉珍
明玉珍

(1331~1366) 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湖北省随州人,家世务农。至正十一年(1351),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十三年冬,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克重庆,被授为陇蜀右丞。次年,克嘉定(今四川乐山),逐渐占有川蜀全境。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南,四时致祭。

二十一年夏,以元进士刘桢为参谋。次年三月,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纪年天统,都重庆。仿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桢为宗伯。置翰林院、国子监。府置刺史,州置太守,县为令尹。设科举,策试进士。去佛、道二教,专奉弥勒佛。定赋税,十取其一。

二十三年冬,遣万胜等领兵攻云南,败元梁王孛罗帖木儿。不久,梁王联合大理土官段功反攻,万胜孤军无援,退回。二十五年春,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寿、万胜为左、右丞相,向大亨、张文炳为知枢密院事,邹兴、吴友仁等为平章。同年秋,遣使与朱元璋(即明太祖朱元璋)通好。二十六年夏,病故,遗嘱臣下固守川蜀,勿进取中原。子升继位,改元开熙。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不从。四年春,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夏军败溃。六月,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次年明朝户部统计,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其中二万三千余户被大夏官员占为庄户。  


郭子兴
郭子兴(?~1355)

中国元末江淮地区的红巾军领袖。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地主出身。他信奉白莲教,并加入其组织,发散自己的钱财。元至正十一年(1351),他响应刘福通起义,与农民孙德崖等率众起义,于次年攻克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称元帅。是年秋,彭大、赵均田等因徐州失守,率军与郭子兴等会合。起义者又推彭大为首,共抗围濠州的元军。郭子兴与孙、彭、赵等都不合,曾险遭暗害。后郭子兴转向依结朱元璋,并在其支持下,与彭、赵、孙等分离,移驻滁州,任朱元璋军主帅,将义女马氏嫁予朱元璋。至正十五年用朱元璋之计,郭子兴取下和州,同年春在和阳(今安徽和县)病死。明初被追封为滁阳王。
李武
李武 元末北方红巾军将领,籍贯不详。1356年(龙凤二年)秋,宋政权命他和崔德率西路军出击,取潼关(今陕西省,位西安市东北),克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县,位三门峡市西南),扼淆函;因元将察罕帖木耳、李思齐等追击,折往平陆县,(位晋西南芮城县东北)、安邑(今山西省西南隅运城县东北,安邑现属镇)队伍溃散。1357年(龙凤三年)初,复由襄樊(今湖北襄樊市)出兵,占商州(今陕西省商县,位山阴县北),攻武关(今陕西东南商南县西北,现属武关镇),夺七盘,进据蓝田(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进逼奉元路(今西安市),分兵克同(今陕西省大荔县,位华县东北)、华(今陕西省华县,位大荔县西南)诸州。元再命察罕铁木耳等追击。当年秋,宋政权增派白不信等入陕救援,又先克秦陇,进居巩昌(今甘肃省陇西县,位天水市西北),进攻凤翔(位宝鸡市东北)为察罕帖木耳战败,其后长期转战于陕、甘、宁等地区。1358年(龙凤六年)他和崔德向李思齐投降。   


李喜喜
李喜喜 元末北方红巾军将领。籍贯不详。1357(龙凤三年)秋,他和白不信、大刀敖等入陕支援李武、崔德所率西路军入陕,连克陕甘许多州县,进据巩昌(今甘肃省陇西县,位天水市西北),进攻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位宝鸡市东北)被元将察罕帖木耳战败,他与白不信等率余部退至四川,称青巾,时四川为徐寿辉占有,他被逐走;又率余部到武昌,投奔陈友谅,后不知所终。   


白不信
白不信 元末红巾军将领。原为刘福通部将。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夏,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他与大刀敖、李喜喜率西路军,向关中进军,连克商州(今陕西商县)、兴元(今陕西汉中),进抵巩昌(今甘肃陇西)。东进围凤翔,被元将察汗帖木儿击败。十九年,入四川,改称青军,后归明玉珍。


关铎
关铎(?-1362) 元末北方红巾军将领,籍贯不详。人称关先生。1357年(龙凤三年)南宋政权分兵北伐,以他和潘诚、冯长舅、沙刘二等为中路军,配合东路军毛贵进攻大都(今北京)。是年秋,中路逾大行,入山西。四年春,毛贵遣部将王世诚、续继祖等配合中路军进攻怀庆(今河南省沁源县,位温县西北)、晋宁(今山西省临汾市)。中跨军分兵攻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及冀宁(山西省大原市)、大同(山西省大同市)。后因元军镇压,他与破头潘(厦名潘诚)等转战山西、河北。是年底,攻克上都(今内蒙正蓝石别苏木)、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等地,任辽阳行省平章。五年,中路红巾军进入高丽(今朝鲜)。七年,他与潘诫,沙刘二等再度攻入高丽。1362年(龙凤八年)正月,他与沙刘二等在开京(朝鲜开城)战死。   


潘诚
潘诚(?-1364) 元末北方红巾军将领。籍贯不详。绰号破头潘。1357年(龙凤三年),宋分兵北伐,他和关铎、冯长勇、沙刘二等为中路军,配合东路军毛贵进攻大都(今北京市),是年秋,经太行(即太行山)入山西,四年底他与关铎攻克上都(今内蒙正蓝旗,石别苏木)、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等,任辽阳行省平章。五年,中路军进入高丽(今朝鲜)。七年,他与关铎、沙刘二等再次攻入高丽。1362年(龙凤八年)2月(旧正月),关铎、沙刘二战死于开京(今朝鲜开城),余部由他率领败退辽阳,因兵败被元军俘获。后不详。
张士诚

张士诚(1321-1367),元末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西南白驹)人,小名九四,出身盐贩。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盐丁起兵反元,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正月,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改元天。高邮曾一度被元大军包围,后因主帅丞相脱脱临阵遭贬,元军自乱,他乘势出击获胜。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南攻。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苏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随后,与朱元璋军交兵。十七年,败于朱元璋军,他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此后成为割据浙西一大势力,曾多次运粮接济大都。二十三年,派兵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自称吴王。二十七年,平江被朱元璋军攻破,被俘至应天(今江苏南京),自缢死。  


方国珍
第一个反元的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  
     
    【方国珍起义】方国珍(1319-1374),元末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方国珍世以浮海贩盐为业,兄弟五人,以此为生。元朝末年,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和管制十分恶劣。当时不管哪一家人结婚,新婚之夜新娘子必须由元人占有,名曰初夜权;又怕汉人反抗,每十户人家才准许用一把菜刀,而且还用铁链锁在屋柱或井岸上。加上当时灾害多,民不聊生。陶宗仪辑有浙东民谣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台州也有“洋屿青,出海精”的谣谚,“洋屿”,就是洋屿山;“海精”指方国珍。
     
    至正中,方国珍的同里蔡乱头啸聚海上,中书参知政事朵儿只班发兵讨伐,一时不能下。郡县无以复命,便胡乱拷打囚禁老百姓,当作自己讨伐的功劳。方国珍的冤家乘机诬告方国珍通寇,官府追捕。方国珍就与家里人商量,他说:“朝廷失政,统兵玩寇,区区小丑不能平,天下乱自此始。今酷吏籍之为*,祸及良民。吾若束手就毙,一家枉作泉下鬼,不若入海为得计耳。”一家人都乐意听从。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长浦巡检到方家追索欠款,国珍刚在吃饭,就以桌为盾,以杠为矛,格杀巡检,遂与二兄国璋,弟国瑛、国珉逃入海中,不到一个月,就收集到被逼迫的老百姓数千,开始劫夺元朝海运皇粮。
     
    方国珍首义反元,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后来朱元璋加入)起义早四年。
     
    【起义军重大战事】至正九年,元朝派浙江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三万水军揖捕,官兵十倍于义军,形势十分严峻。方国珍当机立断命令义军沿海路向南撤退。数日后到达福建五虎门外,他见海湾地势险要,与己有利,才部署设伏迎战。朵儿只班挥师追到五虎门,只见前面义军船队大火熊熊,船上不见一兵一卒。疑惑间,骤闻号角四起,杀声震天,方国珍指挥小船从四面包抄过来,火箭如蝗,官船起火,元兵纷纷落水。朵儿只班的指挥船被义军“水鬼队”凿穿船底,主帅被生擒活捉,起义军大获成功。
     
     至正十年(1350年)十二月,方国珍攻温州。
     
     至正十一年(1351年),方国珍败元兵于松门(现属温岭市)附近的大闾洋,生擒孛罗贴木儿和郝万户,元兵死者过半。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国珍再下海,入黄岩港。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率官军与战。在黄岩澄江王林洋马鞍山附近,全歼泰不华元军主力,泰不华战死。五月,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纳麟令所属集民丁夹攻方国珍。六月方国珍攻占黄岩城。八月,方国珍攻台州城,浙东元帅也忒迷失,福建元帅黑的儿击退之。
     
     
    至正十四(1354年)九月,方国珍攻下台州。
     
    至正十五年(1355年),方国珍攻下温州、庆元(今宁波)。
     
    至十七年(1357年),方国珍攻张士诚。方国珍率军进长江,战于昆山,方国珍身先士卒,用五万兵战胜张士诚的七万军队。明日又战,七战七捷。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国珍以朱元璋势大遣使奉书献金带于吴(吴国公,即朱元璋)。先是吴国公遣典签刘辰招谕国珍。国珍与其下谋曰:“方今元运将终,豪杰并起,惟江左号今严明,所向无敌。今又东下婺州(今金华),恐不能与抗。况与我为敌者,西有张士诚,南有陈友定,莫若姑示顺从,借为声援,以观其变。”然国珍虽纳款(降服),其实阴持两端也。三月,国珍遣郎中刘本仁以温、台、庆元三路献于吴,且以其次子关为质。九月,(明太祖)遣博士夏煜授国珍行省平章等官有差。十月,元以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十一月,(明太祖)遣夏煜等往谕之。
   
     
    【坐镇三州,保境安民】至正十五年(1355年)方国珍攻下温州、庆元(今宁波)。按当时的情况,除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外,方国珍也算得上一支势力强大的义军。据宋濂《神道碑》说:同县章子善来游说:“足下奋袂一呼,千百之舟、数十万之众,可立而待。溯江而上,则南北中绝,擅馈运之粟;舟师四出,则青、徐、辽海、广、瓯、越可传檄而定。审能行此,人心有所属,而伯业可成也。”公曰:“君言诚是,然智谋之士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朝廷虽无道,犹可以延岁月;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然且莫适为主,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愿君勿复言。”子善谢去。他一方面做元朝“江浙行省中书、参知政事”的官拥兵自重;一方面又与朱元璋联系纳贡。就是他所说等“真命天子”出来。
     
    方氏兄弟虽处群雄角逐、天下扰攘之际,却起用元进士刘仁本,在黄岩建文献书院、在宁波修庆元路与定海儒学、重建灵桥、兴修上虞五乡水利,并在余姚集文武士子42人作续兰亭之会,一时名士如萨多刺等都参加盛会。
     
    【归降朱元璋】明洪武元年(1368)九月,朱元璋命朱亮祖进攻台州,方国瑛拒战失败,奔黄岩。十月,朱亮祖兵至黄岩州,方国瑛遁海上。朱元璋继续命诸军讨方国珍于庆元。方国珍遂乘大舶遁入海岛。朱亮祖攻温州,方国珍侄明善挈家逃走。十一月,方国珍入海岛,朱元璋命廖永忠等自海道会汤和讨之。十二月,方国珍使其子明完奉表乞降。朱元璋赐书曰:“吾当以汝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汝勿自疑。”(见《太祖实录》)方国珍率其弟国珉见汤和于军门,汤和乃送方国珍等赴师。时明太祖得国珍降卒九千二百人,水军一万四千三百人,官吏六百五十人,马一百九十匹,海舟四百二十艘,粮一十五万一千九百石。
     
    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以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不至官,食禄于京师。
     
    洪武七年(1374年)三月,方国珍卒,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为《神道碑铭》为祭。(见《太祖实录》)
     
     
    【方国珍与家乡经济发展】方国珍安定了台州、温州、庆元(宁波)后就致力保境安民,休养生息,鼓励农工商学,轻徭薄敛,百姓安居乐业。比起战事频繁的中原,浙东可谓天堂。方国珍为民做了三件好事:一是兴办学堂,二是修筑塘堤,三是建造桥梁。
     
    庆元府学堂与羽山(在黄岩城南)文献书院都是方国珍亲自指定兴建的。
     
    元朝台州一带灾荒连年,到至正十四年,58年间,先后发生了18次灾荒,其中有10次是水旱灾。方国珍割据后,修了松门的萧万户塘,大闾的长沙塘、塘下塘、横山截塘和坞根的赵万户塘;另一处是楚门一带的先后围成的能仁塘、东岙塘、江心塘、九眼塘、崇德塘、三山塘、吊山塘、花岩塘、渡头塘、枫林塘、上青塘、陈司徒塘,使楚门湾的大片海涂成为良田。在方国珍占领庆元(宁波)后,了解到上虞县海堤年久失修,水淹成灾。国珍带谋臣沿江察看,下令改用石砌海堤,修成后成为一片沃土。
     
    浙东是水网地带,百姓往来不便,国珍命令大修桥梁,仅路桥就修了六、七座石桥。现在泽国镇还留下“三衙桥”和“四衙桥”,相传就是方国珍修造的。
        
    方国珍在台、温、庆三府保境安民20年,避免了战争的祸害,代之是发展生产和贸易,大大改善了浙东经济条件。今日,台州地方,特别路桥的富庶,与650年前方国珍保境安民、励精图治,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

诗《咏方国珍》:
     
    洋屿青青出海精,挥锄带领掘元坟。
     
    王林洋畔不华死,五虎门前只班擒。
     
    保境三州兴水利,修文东海续兰亭。
     
    方家坫上英雄出,留待乡亲话到今。
如今中国基本上是不拍元朝时期的影视剧的。
《倚天屠龙记》、《朱元璋》是例外情况。
原帖由 中国闪电 于 2007-7-25 15:30 发表
《倚天屠龙记》、《朱元璋》是例外情况。


不过拍的影视剧基本上都不会出现五姓大屠杀的情节,最近有个业余写手写了部《昆仑》,里面的主角助元灭宋,把南宋义军形象成一帮采花贼 吃人魔疯子的聚合体,蒙古将领们倒是个个一脸正气,结果读者大多对蒙古灭宋拍手称快,反正书里也绝不会提宋人当四等人的惨事,即使提到了主角的粉丝们也一样心平气和的称“宋人应该接受蒙古人制订的制度,反抗蒙古人的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真是无语了,如果他们当四等人试试不知是什么滋味。
原帖由 龙起东方 于 2007-7-25 16:53 发表


不过拍的影视剧基本上都不会出现五姓大屠杀的情节,最近有个业余写手写了部《昆仑》,里面的主角助元灭宋,把南宋义军形象成一帮采花贼 吃人魔疯子的聚合体,蒙古将领们倒是个个一脸正气,结果读者大多对蒙 ...

                 -----------------  老妖施展召唤技,召唤曾在"今古传奇·武侠版“网站上与那些梁箫粉丝大战的”太极张三丰“出场。
另,龙龙对《昆仑》的评价也不太公平,小说里的元军可不是什么一面正气,也写了常州屠城。关键是那些读者,完全用追星族的态度对待主角,根本忽视了主角本身的复杂性。
凤歌本想写一个科学家在战争中的困惑与冲突,他想写和平主义,可却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代背景。
元末起义实际上并非民族矛盾,而是阶级矛盾,因此它实际上是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阶级起义。
写昆仑的那个也是个教授!;P

说实话,元朝的电视真不好拍,也就是开头和结尾有所涉及,要不就是孟丽君的故事,没别的了,剩下的都是..........
还是不拍的好,我怕********
原帖由 jerrygen 于 2007-7-25 22:24 发表
写昆仑的那个也是个教授!;P

说实话,元朝的电视真不好拍,也就是开头和结尾有所涉及,要不就是孟丽君的故事,没别的了,剩下的都是..........

                    ----------------------:L :L :L 凤歌才30岁左右,身份是<今古传奇·武侠版》的执行主编,哪是什么教授啊。你说的是那个写了评论的韩云波教授吧?
原帖由 八宝山老妖 于 2007-7-25 18:22 发表
另,龙龙对《昆仑》的评价也不太公平,小说里的元军可不是什么一面正气,也写了常州屠城。关键是那些读者,完全用追星族的态度对待主角,根本忽视了主角本身的复杂性。
凤歌本想写一个科学家在战争中的困惑与冲 ...

我也看过这部小说,作者想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待宋元战争,但最终仍是偏枉轿正,对宋朝几乎就是全盘否定,如街头卖艺人因讽刺朝庭被官差当街打死来显示宋朝的残暴不仁,而对于北方蒙古人搞三等人制度下的汉人倒像是过的挺轻松自在,在梁萧的眼中似乎从未见蒙古人有欺压汉人的行为,而进入元朝后也回避了四等人制度以及蒙古人强迫宋人参加对外战争等敏感问题,给读者一种感觉就是云殊他们反元就是为了反元而反元,破坏了人民稳定的生活,尤其后记中韩云波称他们为狭隘民族主义者实在是很不公正的。
原帖由 幻海魔刀 于 2007-7-26 13:53 发表

我也看过这部小说,作者想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待宋元战争,但最终仍是偏枉轿正,对宋朝几乎就是全盘否定,如街头卖艺人因讽刺朝庭被官差当街打死来显示宋朝的残暴不仁,而对于北方蒙古人搞三等人制度下的汉人 ...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原帖由 八宝山老妖 于 2007-7-25 18:26 发表
元末起义实际上并非民族矛盾,而是阶级矛盾,因此它实际上是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阶级起义。


不过好像没有蒙古人参加这场起义吧?白莲教起事的口号就是“八月十五杀鞑子”。
原帖由 八宝山老妖 于 2007-7-25 18:22 发表
另,龙龙对《昆仑》的评价也不太公平,小说里的元军可不是什么一面正气,也写了常州屠城。关键是那些读者,完全用追星族的态度对待主角,根本忽视了主角本身的复杂性。
凤歌本想写一个科学家在战争中的困惑与冲 ...

http://post.baidu.com/f?kz=202104628
你看看凤歌把文天祥贬成什么样了?上梁不正下梁歪,梁派粉丝们又如何能够理解宋人沦为四等人的痛苦?在他们眼中云殊他们就是恶人,何况凤歌就是把他们描绘成一群半兽人般的爱国者,常州屠城只是一笔带过基本被梁粉们无视,而义军殴打阿雪的残忍暴戾则是洋洋洒洒上千字,读者对待这两种残忍自然只在意后者。
也难怪这些人,如今中国就不大提元朝的事,当初教科书中关于四等人制度的内容也因为蒙古同胞的抗议而删除了。
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为了民族团结就掩盖异族匪帮的血腥罪行!:@
当初教科书中关于四等人制度的内容也因为蒙古同胞的抗议而删除了。

谁说的?那本历史教材?
原帖由 che 于 2007-7-26 21:59 发表
谁说的?那本历史教材?


分清幻想和现实,是进行理性讨论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