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无声的战争--梳理中日俄石油管道博奕疑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00:42
作者 王小石
  
  
  
  潜龙甫腾,风生水起。
  
  
  中国在世界的注目与震惊中不动声色地实现着崛起的历史使命,在以更积极的姿态增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迅速上升,经济在一片唱衰声中仍然保持着高昂的发展势头,植根于中华文化独特基因的中国发展模式-“北京共识”[1]也逐渐取代“华盛顿共识”[2]被世界接受,它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独立自主、协调发展的经济道路。然而,中国高速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则是巨大的能源需求。油、电、煤,关乎中国下一个十年的良性发展与国家安全,其中,中国煤的储量与供应能力较好,尚不堪忧;虽然近年来发生过几次电荒,但是随着三峡水力发电的逐渐走上轨道,电力能源的供应也不成问题;形势最为紧迫的当属石油,1993年,中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而今年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进口原油占到了石油总消耗的30%以上,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的下限为4.5亿吨,上限为6.1亿吨,那时国内产量只有1.8亿到2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将至少达到55%以上,与目前美国的水平(58%)相当。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势的世界霸主地位,侵占伊拉克掠夺石油资源控制权以整合欧佩克的石油输出,来保障本国的能源供应安全。这样的霸权手段中国显然行不通,因此中国必须通过其他运作来保证石油供应的能源战略安全,国之安危,民之祸福,均在所系,中国的对策是,石油进口多源化以及保障运油渠道的战略安全。
  
  修建中俄安大线原油管道项目无疑是石油进口多源化战略中重要的一环,然而,由于日本随后参与争夺俄原油管道,俄罗斯手握石油资源左右逢源、反复无常,形成中日俄就石油管道展开大国博奕的复杂局面。本文即是希望通过梳理中日俄石油管道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国家之间并非是单纯朋友或敌人的非黑即白关系,而都是一种合作与斗争并存的博奕棋局,而采取合作或斗争的形式或兼而有之则取决于哪种方式更有助于在国家的博奕中获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一,中俄石油管道重要性的凸显根源在于从中东进口石油运输的战略安全受到重大挑战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对中东石油控制力的增强,从源头上威胁着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战略安全。由几个中东主要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一直是美国的心头之患--在1970年代,中东国家曾联合实行石油禁运,从而导致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美国绝不容许发展命脉控制权旁落他人,为此,美国不惜于2003年3月对伊拉克发动第二次战争,为美国控制中东石油资源打下了基础,美国通过扶持亲美的伊拉克政权获取了伊拉克的石油控制权,并以军事威慑、经济控制与外交调和等手段引导沙特朝着有利于美国利益方向变革,同时利用伊朗核事件和颠覆手段、东西围堵等迫使伊朗和其他海湾国家屈服,促使印尼、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退出欧佩克,从而彻底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小布什用强权的战争完成了1970年以来美国历任总统共同的夙愿--控制中东石油,符合美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因此小布什在大选中“莫名”获胜大家也不用太惊讶,这就是美国大选的游戏规则)美国控制了中东石油,占中国进口石油大半份额的中东石油的战略安全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美印军事合作,意图直指控制马六甲海峡,中国的进口石油航线受到钳制。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到中国南海的咽喉,中国进口石油的五分之四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因此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战后,马六甲海峡归沿岸国家,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三国共管。2001年10月,印美海军开始共同巡逻北阿拉伯海以及马六甲海峡,之后,美军方高层透露,美国将向马六甲海峡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以防止恐怖分子袭击。驻军口风一透露立即受到了新加坡的支持响应,虽然另两个共管者马来和印尼都是极力反对,但是其很难抗衡美国霸权实力的倾轧。马六甲海峡一旦落入美国的完全控制,中国的进口石油航线就受到了致命的钳制,美国可以据此在遏制中国崛起上做尽功夫。
  
  如何摆脱中东进口石油所可能受到来自美国的遏制,如何破解所谓的“马六甲困局”,确保国家的石油能源安全?
  
  1.加速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远洋舰队,捍卫中国的海权,保障其海上石油供应线的战略安全。
  
  2.与缅甸紧密合作,修建从缅甸到云南的石油管道,以避开备受遏制的马六甲海峡。
  
  3.积极推进进口石油的多源化,因此,中俄石油管道的战略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
  
  
  二,暗流汹涌:日本强力争夺,中俄石油管道项目陷入危局
  
  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的设想最早由俄方提出。1994年11月,在双方签署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石油股份公司会谈备忘录》中表明双方将就从俄罗斯向中国铺设输油管线的能源合作问题进行探讨。此后,在中俄两国睦邻关系顺利发展的基础上,中俄石油管道顺利进入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并提出石油管道从俄境内的安加尔斯克到达中国境内的大庆,2001年9月,两国总理就安大线项目签订了总协议,2002年12月初,两国最高领导人在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保证已达成协议的中俄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按期实施,并协调落实有前景的能源项目,对确保油气的长期稳定供应至关重要。”
  
  一切都似乎意味着安大线的铁定实施,然而,就在联合声明签署不久的12月中,莫斯科传来迅息,安大线可能搁浅,将修建从安加尔斯克到纳霍德卡港的安纳线。安大换成安纳的变数在于日本突然加入俄罗斯石油管路的争夺。如果说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更多地是出于石油进口多源化、稳定化的目的,那么日本阻止安大线提出安纳线的目的就远没那么单纯。日本近些年来绝大部分石油从中东进口,作为美国忠实仆从的日本,中东石油进口的安全自非他国可比。因此,日本此次不惜血本强力竞争俄罗斯石油管道,一方面采取增加石油储备和多来源进口石油的措施规避风险,而另一方面则是为遏制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因为安大线一旦铺成,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购买俄罗斯石油都必须经由中国大庆这个管道出口。而且这条输油管线将如同一条巨大的战略纽带,将把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以实质性的内容固定下来,中国也可能藉此介入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资源的开发,中国的崛起将更势不可挡。基于此种考虑,日本以孤注一掷的姿态强行挤入俄罗斯石油管道的争夺之中。
  
  俄罗斯在提出安纳线后也并未积极推进,而是以一个“拖”字进行所谓的安大线、安纳线可行性论证比较。在此期间,俄罗斯与中国和日本左右逢源,对任何一国都是信誓旦旦的许诺对石油管道合作项目优先考虑。俄罗斯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俄罗斯是在搞能源外交,采用拖延确定管线项目的战略来谋求中国与日本展开激烈的争夺,俄罗斯把中国作为压制日本就范的筹码,当然,日本也成为压制中国就范的筹码,结果则是中日竞相贡献各自更大的政治、经济资源,俄罗斯以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能源外交造成中日的矛盾分歧,有利于扩大俄罗斯在东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与控制力。而在拖延到中日提出的资源接近两国所能承受极限的时候,俄罗斯在石油管道上将做出最终选择,但一定不会有利于中国。因为基于地缘政治战略考虑,虽然中国与俄罗斯有制衡美国单极霸权压制的共同利益,但是俄罗斯也同样关注中国经济、军事以及政治影响力的增长,而中国作为与俄有漫长边境线和重大领土争议的大国,俄同样担心中国的日益强大会损害俄的战略利益。根据远交近攻的原则,俄罗斯在与中国谋求积极的战略、军事合作的同时,同样在提防中国的迅速崛起,而通过给中国石油供应制造麻烦当然是事半功倍兵不血刃的好策略。虽然日本与俄罗斯也有北方四岛的领土争议,但是日本在地缘上对俄罗斯战略威胁显然要比中国小得多,而且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仍未达到正常国家的地位,因此俄罗斯有更多的手段可以遏制它。
  
  最近一则较为可靠的消息也验证了我的推断,俄罗斯更倾向于安纳线的建设,而为不太伤害与中国的战略关系,提出从安纳线修一条支线到中国大庆,而年输油量则难以达到中国期望的目标。
  
  
  三,柳暗花明:中国向西挺进,中哈石油管道让中国采取主动
  
  在中俄石油管道似乎陷入山穷水尽之际,中国积极推进的石油进口多源化的另一项目中哈石油管道喜报频传,中国能源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的同时,也让我们在安大线与俄罗斯的博奕中,手上又多了一张有劲的牌,提高了中国在与日本、俄罗斯进行的“管道”博弈中的主动性。
  
  中哈能源合作的重点是共同铺设一条西起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阿特劳,东至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全长3088公里的输油管道。1997年9月,中石油击败俄、美等国的大型石油公司,成功获得了哈境内阿克纠宾斯克和乌津两大油田的开采权。此后,由于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管道工程成本较高、石油供应量不充分及开采成本较大等原因,中哈石油管线项目曾一度搁浅。但近年来,随着哈国内石油开发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国内石油需求量的不断上升,以及中俄石油管道的疑似搁浅,中哈石油管线项目再度被提上日程。随后,双方展开一系列密切的合作,中哈石油管道第二期工程已经接近完工,到第三期工程结束,预计向中国的年运输油量为2000万吨以上。
  
  在基本掌控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生命线之后,美国也并未放过中哈石油管道这个陆路油道。美国智库战略预测公司日前撰文指出,有迹象表明美国正竭力阻挠这条管道的兴建,以遏制中国的崛起。美国先是促动美国壳牌石油公司(Shell)行使优先认购权,阻止中石化和中海油加入发展哈萨克斯坦石油和天然气项目。中国两公司以威胁关闭壳牌石油在中国的市场迫使其就范退出项目争夺。后美国又不惜斥巨资,牵头修建巴杰石油管道,以争夺哈的油缘,而中国平等友好互利的外交策略与哈结下深厚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哈也有考虑结交中国作为防止美国坐大的制衡力量,因此中哈石油管道项目受到哈的优先考虑并已经予以实质性的推进。
  
  中国获得中哈石油管道项目的意义还不只在于推进了石油进口的多源化和稳定化,而且,藉此也与中亚五国开展了实质性的外交合作,如果说,海权是中国未来崛起的重要保障的话,那么与中亚比邻的中国西部陆权的安全稳定,则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命脉。通过石油合作以及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主导的与中亚五国的“反恐”军事战略合作的积极展开,从而保障一个强大、安定的陆权将为中国冲破他国的遏制包围夯造坚实的基础。
  
  
  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和平环境对于中国来说并非满是鲜花的伊甸园,而是充满竞争和对抗的角力场。从现在和未来中国在石油战略上遭遇的挑战中,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全球化时代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的国际政治现实。朋友们在高喊亲美、反美口号并为此争骂不休的时候,能不能静下来思考一下,以博奕的思路考虑国家间的关系问题,并把捍卫和争取自己国家利益作为你观察国际的立场,在国家间的利益博奕中,我们都应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翻阅的资料中,不经意看到这样一则迅息:2004年3月14日,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9名职工被泥石流吞噬。我的心被猛烈的撞击了一下,光荣与苦难交织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任何时候,总有无名的平凡人物为它的脱离苦难与重塑光荣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他们或许没留下名字,但他们留给我们留给世界三个铿锵、光芒的文字:中 国 人
  
  
  这个国家,因而不朽!作者 王小石
  
  
  
  潜龙甫腾,风生水起。
  
  
  中国在世界的注目与震惊中不动声色地实现着崛起的历史使命,在以更积极的姿态增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迅速上升,经济在一片唱衰声中仍然保持着高昂的发展势头,植根于中华文化独特基因的中国发展模式-“北京共识”[1]也逐渐取代“华盛顿共识”[2]被世界接受,它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独立自主、协调发展的经济道路。然而,中国高速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则是巨大的能源需求。油、电、煤,关乎中国下一个十年的良性发展与国家安全,其中,中国煤的储量与供应能力较好,尚不堪忧;虽然近年来发生过几次电荒,但是随着三峡水力发电的逐渐走上轨道,电力能源的供应也不成问题;形势最为紧迫的当属石油,1993年,中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而今年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进口原油占到了石油总消耗的30%以上,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的下限为4.5亿吨,上限为6.1亿吨,那时国内产量只有1.8亿到2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将至少达到55%以上,与目前美国的水平(58%)相当。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势的世界霸主地位,侵占伊拉克掠夺石油资源控制权以整合欧佩克的石油输出,来保障本国的能源供应安全。这样的霸权手段中国显然行不通,因此中国必须通过其他运作来保证石油供应的能源战略安全,国之安危,民之祸福,均在所系,中国的对策是,石油进口多源化以及保障运油渠道的战略安全。
  
  修建中俄安大线原油管道项目无疑是石油进口多源化战略中重要的一环,然而,由于日本随后参与争夺俄原油管道,俄罗斯手握石油资源左右逢源、反复无常,形成中日俄就石油管道展开大国博奕的复杂局面。本文即是希望通过梳理中日俄石油管道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国家之间并非是单纯朋友或敌人的非黑即白关系,而都是一种合作与斗争并存的博奕棋局,而采取合作或斗争的形式或兼而有之则取决于哪种方式更有助于在国家的博奕中获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一,中俄石油管道重要性的凸显根源在于从中东进口石油运输的战略安全受到重大挑战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对中东石油控制力的增强,从源头上威胁着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战略安全。由几个中东主要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一直是美国的心头之患--在1970年代,中东国家曾联合实行石油禁运,从而导致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美国绝不容许发展命脉控制权旁落他人,为此,美国不惜于2003年3月对伊拉克发动第二次战争,为美国控制中东石油资源打下了基础,美国通过扶持亲美的伊拉克政权获取了伊拉克的石油控制权,并以军事威慑、经济控制与外交调和等手段引导沙特朝着有利于美国利益方向变革,同时利用伊朗核事件和颠覆手段、东西围堵等迫使伊朗和其他海湾国家屈服,促使印尼、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退出欧佩克,从而彻底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小布什用强权的战争完成了1970年以来美国历任总统共同的夙愿--控制中东石油,符合美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因此小布什在大选中“莫名”获胜大家也不用太惊讶,这就是美国大选的游戏规则)美国控制了中东石油,占中国进口石油大半份额的中东石油的战略安全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美印军事合作,意图直指控制马六甲海峡,中国的进口石油航线受到钳制。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到中国南海的咽喉,中国进口石油的五分之四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因此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战后,马六甲海峡归沿岸国家,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三国共管。2001年10月,印美海军开始共同巡逻北阿拉伯海以及马六甲海峡,之后,美军方高层透露,美国将向马六甲海峡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以防止恐怖分子袭击。驻军口风一透露立即受到了新加坡的支持响应,虽然另两个共管者马来和印尼都是极力反对,但是其很难抗衡美国霸权实力的倾轧。马六甲海峡一旦落入美国的完全控制,中国的进口石油航线就受到了致命的钳制,美国可以据此在遏制中国崛起上做尽功夫。
  
  如何摆脱中东进口石油所可能受到来自美国的遏制,如何破解所谓的“马六甲困局”,确保国家的石油能源安全?
  
  1.加速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远洋舰队,捍卫中国的海权,保障其海上石油供应线的战略安全。
  
  2.与缅甸紧密合作,修建从缅甸到云南的石油管道,以避开备受遏制的马六甲海峡。
  
  3.积极推进进口石油的多源化,因此,中俄石油管道的战略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
  
  
  二,暗流汹涌:日本强力争夺,中俄石油管道项目陷入危局
  
  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的设想最早由俄方提出。1994年11月,在双方签署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石油股份公司会谈备忘录》中表明双方将就从俄罗斯向中国铺设输油管线的能源合作问题进行探讨。此后,在中俄两国睦邻关系顺利发展的基础上,中俄石油管道顺利进入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并提出石油管道从俄境内的安加尔斯克到达中国境内的大庆,2001年9月,两国总理就安大线项目签订了总协议,2002年12月初,两国最高领导人在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保证已达成协议的中俄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按期实施,并协调落实有前景的能源项目,对确保油气的长期稳定供应至关重要。”
  
  一切都似乎意味着安大线的铁定实施,然而,就在联合声明签署不久的12月中,莫斯科传来迅息,安大线可能搁浅,将修建从安加尔斯克到纳霍德卡港的安纳线。安大换成安纳的变数在于日本突然加入俄罗斯石油管路的争夺。如果说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更多地是出于石油进口多源化、稳定化的目的,那么日本阻止安大线提出安纳线的目的就远没那么单纯。日本近些年来绝大部分石油从中东进口,作为美国忠实仆从的日本,中东石油进口的安全自非他国可比。因此,日本此次不惜血本强力竞争俄罗斯石油管道,一方面采取增加石油储备和多来源进口石油的措施规避风险,而另一方面则是为遏制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因为安大线一旦铺成,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购买俄罗斯石油都必须经由中国大庆这个管道出口。而且这条输油管线将如同一条巨大的战略纽带,将把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以实质性的内容固定下来,中国也可能藉此介入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资源的开发,中国的崛起将更势不可挡。基于此种考虑,日本以孤注一掷的姿态强行挤入俄罗斯石油管道的争夺之中。
  
  俄罗斯在提出安纳线后也并未积极推进,而是以一个“拖”字进行所谓的安大线、安纳线可行性论证比较。在此期间,俄罗斯与中国和日本左右逢源,对任何一国都是信誓旦旦的许诺对石油管道合作项目优先考虑。俄罗斯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俄罗斯是在搞能源外交,采用拖延确定管线项目的战略来谋求中国与日本展开激烈的争夺,俄罗斯把中国作为压制日本就范的筹码,当然,日本也成为压制中国就范的筹码,结果则是中日竞相贡献各自更大的政治、经济资源,俄罗斯以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能源外交造成中日的矛盾分歧,有利于扩大俄罗斯在东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与控制力。而在拖延到中日提出的资源接近两国所能承受极限的时候,俄罗斯在石油管道上将做出最终选择,但一定不会有利于中国。因为基于地缘政治战略考虑,虽然中国与俄罗斯有制衡美国单极霸权压制的共同利益,但是俄罗斯也同样关注中国经济、军事以及政治影响力的增长,而中国作为与俄有漫长边境线和重大领土争议的大国,俄同样担心中国的日益强大会损害俄的战略利益。根据远交近攻的原则,俄罗斯在与中国谋求积极的战略、军事合作的同时,同样在提防中国的迅速崛起,而通过给中国石油供应制造麻烦当然是事半功倍兵不血刃的好策略。虽然日本与俄罗斯也有北方四岛的领土争议,但是日本在地缘上对俄罗斯战略威胁显然要比中国小得多,而且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仍未达到正常国家的地位,因此俄罗斯有更多的手段可以遏制它。
  
  最近一则较为可靠的消息也验证了我的推断,俄罗斯更倾向于安纳线的建设,而为不太伤害与中国的战略关系,提出从安纳线修一条支线到中国大庆,而年输油量则难以达到中国期望的目标。
  
  
  三,柳暗花明:中国向西挺进,中哈石油管道让中国采取主动
  
  在中俄石油管道似乎陷入山穷水尽之际,中国积极推进的石油进口多源化的另一项目中哈石油管道喜报频传,中国能源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的同时,也让我们在安大线与俄罗斯的博奕中,手上又多了一张有劲的牌,提高了中国在与日本、俄罗斯进行的“管道”博弈中的主动性。
  
  中哈能源合作的重点是共同铺设一条西起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阿特劳,东至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全长3088公里的输油管道。1997年9月,中石油击败俄、美等国的大型石油公司,成功获得了哈境内阿克纠宾斯克和乌津两大油田的开采权。此后,由于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管道工程成本较高、石油供应量不充分及开采成本较大等原因,中哈石油管线项目曾一度搁浅。但近年来,随着哈国内石油开发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国内石油需求量的不断上升,以及中俄石油管道的疑似搁浅,中哈石油管线项目再度被提上日程。随后,双方展开一系列密切的合作,中哈石油管道第二期工程已经接近完工,到第三期工程结束,预计向中国的年运输油量为2000万吨以上。
  
  在基本掌控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生命线之后,美国也并未放过中哈石油管道这个陆路油道。美国智库战略预测公司日前撰文指出,有迹象表明美国正竭力阻挠这条管道的兴建,以遏制中国的崛起。美国先是促动美国壳牌石油公司(Shell)行使优先认购权,阻止中石化和中海油加入发展哈萨克斯坦石油和天然气项目。中国两公司以威胁关闭壳牌石油在中国的市场迫使其就范退出项目争夺。后美国又不惜斥巨资,牵头修建巴杰石油管道,以争夺哈的油缘,而中国平等友好互利的外交策略与哈结下深厚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哈也有考虑结交中国作为防止美国坐大的制衡力量,因此中哈石油管道项目受到哈的优先考虑并已经予以实质性的推进。
  
  中国获得中哈石油管道项目的意义还不只在于推进了石油进口的多源化和稳定化,而且,藉此也与中亚五国开展了实质性的外交合作,如果说,海权是中国未来崛起的重要保障的话,那么与中亚比邻的中国西部陆权的安全稳定,则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命脉。通过石油合作以及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主导的与中亚五国的“反恐”军事战略合作的积极展开,从而保障一个强大、安定的陆权将为中国冲破他国的遏制包围夯造坚实的基础。
  
  
  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和平环境对于中国来说并非满是鲜花的伊甸园,而是充满竞争和对抗的角力场。从现在和未来中国在石油战略上遭遇的挑战中,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全球化时代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的国际政治现实。朋友们在高喊亲美、反美口号并为此争骂不休的时候,能不能静下来思考一下,以博奕的思路考虑国家间的关系问题,并把捍卫和争取自己国家利益作为你观察国际的立场,在国家间的利益博奕中,我们都应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翻阅的资料中,不经意看到这样一则迅息:2004年3月14日,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9名职工被泥石流吞噬。我的心被猛烈的撞击了一下,光荣与苦难交织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任何时候,总有无名的平凡人物为它的脱离苦难与重塑光荣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他们或许没留下名字,但他们留给我们留给世界三个铿锵、光芒的文字:中 国 人
  
  
  这个国家,因而不朽!
边看边顶!!!!
<P>新能源才是终极之路可惜还是遥遥无期!</P>
国际局势的变化十分凶险
好文顶之!
好文!
顶,好文!
<P>顶起来。通过这篇文章还有南国夜猫的文章,我对国际形势又有了新的理解。感谢两位</P>
<P>顶,,</P>
顶!!!!![em14]
博奕論的一個好範本!!
开发新能源,强制性开发并推广太阳能汽车等产品。
<P>把中石油和中石化象中国电信那样拆开!</P>
<P>写得太好了</P><P>顶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