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玄武山:闽南语系民众的宗教信仰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35:30
寻根问祖玄武山:闽南语系民众的宗教信仰中心

2011年10月2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汕尾10月29日电 题:寻根问祖玄武山

  作者 童身贵 陈世勇 马云霞

  广东省汕尾市碣石镇的玄武山元山寺,建成至今已有860多年历史,为粤东地区最大、文物保存最完整的宗教庙宇之一。该寺供奉道教北极真武元天上帝和佛教的释加牟尼佛等,佛道两教合一,独具特色。该寺历来是闽南语系民众的宗教信仰中心,也是一处驰名海内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名胜古迹。

  记者10月27日慕名来到玄武山,在元山寺遇到了来自马来西亚的香客黄俊楠一家。黄俊楠说,他祖籍陆丰,是第三代马来西亚华裔,从小便每年随父辈回来朝拜,在这里寻根问祖。不仅如此,他还希望女儿能够沿袭这个传统,因此每年回来都是全家出动。


  一年四季,玄武山元山寺始终香火弥漫,在络绎不绝的人流中,来自马来西亚、泰国以及新加坡的香客众多。刘茂迪小姐是泰国侨民的后代,中文不是很流利。刘小姐说,她很小时随父辈回来过一两次,今年是她第一次独自回来。她说,因不识路所以是到香港请旅行社带过来的。刘小姐认为,朝拜是内心的一种信仰,而当地的传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是吸引她回来的另一个原因。

  在玄武山旅游区做导游工作的洪姐介绍说,玄武山元山寺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是古代粤东海防要塞,以前粤东地区的人渡海越洋,从这里下海前要先拜过元山寺,因为拜过的人都一帆风顺到达海外开枝散叶,他们认为是元山寺神明的庇护,所以许多侨胞每年均回来酬神还愿,形成一种特别的风俗。元山寺也因此在海外华裔、特别是闽南语系的新马泰、港澳台侨胞中享有盛誉,是一个辐射半径很远的以“保外乡”著称的古寺。

  据陆丰市旅游局工作人员黄洪流介绍,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元朝时碣石为中国三十六卫之一,与天津卫齐名,碣石卫总兵侯建高主持扩建该寺,其建筑工艺令人叫绝,而其释道汇流的特色、名家的牌匾石刻等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近年来,当地政府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外友好往来。

  目前,玄武山元山寺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为国家首批4A级景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50万人次,成为海外侨胞寻根问祖的圣地。(完)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0-29/3423416.shtml寻根问祖玄武山:闽南语系民众的宗教信仰中心

2011年10月2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汕尾10月29日电 题:寻根问祖玄武山

  作者 童身贵 陈世勇 马云霞

  广东省汕尾市碣石镇的玄武山元山寺,建成至今已有860多年历史,为粤东地区最大、文物保存最完整的宗教庙宇之一。该寺供奉道教北极真武元天上帝和佛教的释加牟尼佛等,佛道两教合一,独具特色。该寺历来是闽南语系民众的宗教信仰中心,也是一处驰名海内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名胜古迹。

  记者10月27日慕名来到玄武山,在元山寺遇到了来自马来西亚的香客黄俊楠一家。黄俊楠说,他祖籍陆丰,是第三代马来西亚华裔,从小便每年随父辈回来朝拜,在这里寻根问祖。不仅如此,他还希望女儿能够沿袭这个传统,因此每年回来都是全家出动。


  一年四季,玄武山元山寺始终香火弥漫,在络绎不绝的人流中,来自马来西亚、泰国以及新加坡的香客众多。刘茂迪小姐是泰国侨民的后代,中文不是很流利。刘小姐说,她很小时随父辈回来过一两次,今年是她第一次独自回来。她说,因不识路所以是到香港请旅行社带过来的。刘小姐认为,朝拜是内心的一种信仰,而当地的传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是吸引她回来的另一个原因。

  在玄武山旅游区做导游工作的洪姐介绍说,玄武山元山寺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是古代粤东海防要塞,以前粤东地区的人渡海越洋,从这里下海前要先拜过元山寺,因为拜过的人都一帆风顺到达海外开枝散叶,他们认为是元山寺神明的庇护,所以许多侨胞每年均回来酬神还愿,形成一种特别的风俗。元山寺也因此在海外华裔、特别是闽南语系的新马泰、港澳台侨胞中享有盛誉,是一个辐射半径很远的以“保外乡”著称的古寺。

  据陆丰市旅游局工作人员黄洪流介绍,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元朝时碣石为中国三十六卫之一,与天津卫齐名,碣石卫总兵侯建高主持扩建该寺,其建筑工艺令人叫绝,而其释道汇流的特色、名家的牌匾石刻等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近年来,当地政府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外友好往来。

  目前,玄武山元山寺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为国家首批4A级景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50万人次,成为海外侨胞寻根问祖的圣地。(完)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0-29/34234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