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工80年风起云涌 国防科技工业成就斐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7:53:53
人民军工80年风起云涌 国防科技工业成就斐然
2011年10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27日电 题:人民军工80年风起云涌 国防科技工业成就斐然

  作者 李晨

  江西省兴国县的官田村,一座条件简陋的兵工作坊旧址里,墙壁上的“一切为了前线”的标语还依稀可见,人民军工先驱们生产武器、保障战争的工作场景仍历历在目。80年前,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就从这座小作坊里诞生、成长。

  今天,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国防科技工业,已经建构起覆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和配套等行业的现代化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成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80年弹指一挥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军工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斗,遂行保障,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贡献良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防科技工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为主要标志的伟大成就,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振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提升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作出了新贡献;新世纪以来,国防科技工业注重建设军工核心能力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成就辉煌

  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有土无疆、有国无防。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就把为国防和军队研制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作为首要任务。

  在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人民军工生产了大量战争急需的武器装备,部分解决了人民军队武器匮乏、装备处于劣势的问题,有力地支援了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在朝鲜战争和1958年台海危机中不断挥舞的核大棒,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下决心攻克国防尖端武器——

  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顿成幻梦泡影,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陡然一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随后,以核动力潜艇和被称为新时期“三大战役”的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卫星为代表的一批高精尖武器装备相继研制成功,解放军拥有了多种多样、克敌制胜的护身法宝。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开始和平崛起,迈上复兴之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国防实力,既是中国获得和平发展环境的必要保障,也是实现大国复兴的重要基础。对此,国防科技工业责无旁贷。

  十年磨剑终有成。新一代巡航导弹、歼10、歼11系列飞机、新一代主战坦克、空警-2000预警机等一批新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开始列装部队,装备研制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有了这些武器装备,中国国防和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80年来,国防科技工业研制生产出一批批、一代代武器装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历次边境防御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满足了解放军由单一陆军,发展成为包括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其它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的需要。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0-27/3419005.shtml人民军工80年风起云涌 国防科技工业成就斐然
2011年10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27日电 题:人民军工80年风起云涌 国防科技工业成就斐然

  作者 李晨

  江西省兴国县的官田村,一座条件简陋的兵工作坊旧址里,墙壁上的“一切为了前线”的标语还依稀可见,人民军工先驱们生产武器、保障战争的工作场景仍历历在目。80年前,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就从这座小作坊里诞生、成长。

  今天,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国防科技工业,已经建构起覆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和配套等行业的现代化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成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80年弹指一挥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军工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斗,遂行保障,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贡献良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防科技工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为主要标志的伟大成就,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振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提升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作出了新贡献;新世纪以来,国防科技工业注重建设军工核心能力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成就辉煌

  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有土无疆、有国无防。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就把为国防和军队研制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作为首要任务。

  在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人民军工生产了大量战争急需的武器装备,部分解决了人民军队武器匮乏、装备处于劣势的问题,有力地支援了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在朝鲜战争和1958年台海危机中不断挥舞的核大棒,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下决心攻克国防尖端武器——

  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顿成幻梦泡影,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陡然一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随后,以核动力潜艇和被称为新时期“三大战役”的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卫星为代表的一批高精尖武器装备相继研制成功,解放军拥有了多种多样、克敌制胜的护身法宝。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开始和平崛起,迈上复兴之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国防实力,既是中国获得和平发展环境的必要保障,也是实现大国复兴的重要基础。对此,国防科技工业责无旁贷。

  十年磨剑终有成。新一代巡航导弹、歼10、歼11系列飞机、新一代主战坦克、空警-2000预警机等一批新研制生产的武器装备开始列装部队,装备研制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有了这些武器装备,中国国防和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80年来,国防科技工业研制生产出一批批、一代代武器装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历次边境防御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满足了解放军由单一陆军,发展成为包括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其它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的需要。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0-27/3419005.shtml
  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实现跨越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80年发展史,不仅完成了尖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历史使命,还实现了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大幅跃升和继承发展,一个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手段相互配套的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立起来,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年代的腥风血雨让人民军工淬火而生,逐步形成生产规模和生产体系。从红色官田走来,一个个只能打造刀矛和生产土枪土炮的小兵工厂和修械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逐步发展为专业化生产、品种相对齐全的战时兵工生产体系,逐步向现代国防工业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非常薄弱的军工基础上起步,具备了陆、海、空三军武器装备的试验和研制生产能力,建立了一批国防科研机构、国防科技工业高等院校和武器装备试验基地,初步建设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其后,国防科技工业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不断调整改革科研生产和能力建设的思路,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军工基地建设”,在内陆腹地新扩建了许多大型军工企业,实现了原子弹、战略导弹、新型战机战舰、坦克装甲和电子装备等武器的自主研制生产能力。20世纪末以来,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体系进一步优化,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格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独立自主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能够研发生产从常规武器到尖端武器的国家之一。强大的国防、一流的国防所需要的强大的军工基础基本打造完成。


  “十一五”以来,国防科技工业坚持任务能力结合型建设思路,以保障重大工程任务为重点,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装备为基础,有效加强先进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武器装备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成果显著

  80年来,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以此为基点,中国国防整体实力发生了沧桑巨变,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实施,重点突破了国防尖端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国防实力有了质的飞跃;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船再到“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研制并成功试验,实现炎黄子孙漫步苍穹的飞天梦想,完成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二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迈出中国深空探测的历史性一步。

  这一系列重大成果,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带动中国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自主创新能力极大提高

  自主创新,让中国国防科技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前苏联撕毁协议,决定撤走全部援华专家,西方加大技术封锁,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举步维艰。没有外援,军工人就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缺少技术,军工人就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正因如此,才会有“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中国两弹研制,才会有凭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起来的国防科技工业基本体系和全国科技体系。

  在其后的发展岁月中,残酷的现实让国防科技工业清醒地意识到:国防核心技术买不来、等不来、要不来,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因此,军工科技工作者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开展大量创新型研究和技术储备,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得以不断夯实。

  放眼当今世界,先进的国防和尖端武器装备竞争的背后,其实质都是科技和创新能力的竞争。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新时期的国防科技工业立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战略基点,借助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载人深潜等重大科技项目以及核能开发、民用航天、飞机制造数字化工程等科技计划的实施,突破了大批重大前沿技术、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制出大量新型科技创新成果,攻克了诸多制约军工发展的“瓶颈”,不断带动中国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

  80年来,中国具有显著创新特色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核心能力保障体系、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自主创新体系已经深深扎根于国防科技工业之中。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正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迸发出新的创新元素。

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壮大

  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平战转换能力,发挥军工能力的溢出效应,实现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双重贡献,一直是世界军事工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国防工业要学会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本领”思想指引下,国防科技工业进行了军民结合的有益尝试。


  战略性转折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让国防科技工业走上了以“军转民”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创业”征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初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融合式发展格局。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民用船舶等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积累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发展一批拥有军工背景的高科技园区和军民共建的军工产业基地。

  “军转民”层次不断提升,向民用产业转移了数万项军工技术和产品,带动了中国民用基础工业的技术进步。同时,“民参军”的热潮开始兴起,一批民口单位参加重点工程研制、承担军品任务,成为国防科研生产的主力军。

  几十年的努力推动军民结合结出累累硕果:国防科技工业实现了由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转变,完成了主要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转变,基本形成了军民结合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军工各行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柱民品。

  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成绩显著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与国家的改革开放步伐相生相伴。上世纪80年代初,国防科技工业成立了一批军品外贸公司,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军品贸易和技术经济开发,通过军贸促进中国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目前国防科技工业已与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在核电、航天、航空、船舶、能源、交通等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军贸领域,近几年市场不断拓展,规模不断增大、效益不断提升。

  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国际交流合作的主力军,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航天局认真履行职能,在国际核事务、国际空间合作、军工技术国际交流等领域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多个国家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并执行的国际合作条约和协定约100多项,在解决朝核和伊核等热点问题上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完)

向当年从大城市向三线转移的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致敬!
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