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瞬间:中外军机弹射救生盘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57:44
  1912年8月25日,中国航空先驱冯如在广州燕塘驾机飞行时,由于操作系统失灵,飞机坠地,冯如身受重伤,后经抢救无效不幸遇难。
  2001年4月1日,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国空军飞行员王伟跳伞失踪,10万军民在海天联合大搜救。4月12日我国政府宣布搜救无望,王伟同志牺牲。
  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救援中,彰显航空救生在应对公共应急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日趋增大……
  2011年10月14日上午10时47分,一架飞豹战斗轰炸机(机号814,当时双座座舱内有两位飞行员)在参加通航大会表演返航途中坠毁,当天确认有一位飞行员弹射生还……1912年8月25日,中国航空先驱冯如在广州燕塘驾机飞行时,由于操作系统失灵,飞机坠地,冯如身受重伤,后经抢救无效不幸遇难。
  2001年4月1日,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国空军飞行员王伟跳伞失踪,10万军民在海天联合大搜救。4月12日我国政府宣布搜救无望,王伟同志牺牲。
  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救援中,彰显航空救生在应对公共应急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日趋增大……
  2011年10月14日上午10时47分,一架飞豹战斗轰炸机(机号814,当时双座座舱内有两位飞行员)在参加通航大会表演返航途中坠毁,当天确认有一位飞行员弹射生还……
精彩的飞行表演往往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此前我们没有完善的航空救生体系,教训曾十分惨痛。
  飞行员是“天之骄子”、“空中黄金”。同时,每个国民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如何在翱翔蓝天的同时把牺牲降低到最低?航空救生技术应运而生。
  据统计,自我人民空军成立以来,在飞机遇险后,有数百名飞行员依靠弹射跳伞获救,但由于没有完善的航空救生体系,也有飞行员在跳伞后牺牲,教训十分惨痛。
  现代战争中飞行员所面临的不仅是怎样安全地离开失事飞机,关键是跳伞以后如何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生存求救。关于南海撞机事件中国的我飞行员王伟,专家分析可能是因为他在撞机后受伤或者弹射时晕厥,没有能力打开救生船和及时脱掉救生伞,负荷过大,随着这些物品一起沉入水中而牺牲。而地面部队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快捷安全地确定飞行员的准确位置、实施营救。
  航空救生技术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最初的降落伞,发展到弹射座椅,然后发展到航空救生体系。
  最早的救生装备就是降落伞。早在1797年10月22日,一个叫加纳兰的法国人,从610米的气球上用降落伞安全跳伞着陆,当时轰动了整个欧洲。这可以说是有记载以来第一次用降落伞救生的事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首先为战斗机飞行员配备了救生伞。它的救生伞包在伞包里,伞包坐在飞行员身体下边,伞跟飞行员的背带系统相连,开伞的绳索拉开装置在飞机上,人一跳离飞机,伞包就打开,利用飞行员下降坠落的速度,把伞翼拉出展开,使飞行员平稳着陆。
  弹射座椅的出现拯救了大批飞行员的生命
  现代飞机飞行速度很快,在超过每小时500公里时,飞行员爬出座舱跳伞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大速度跳伞的情况下,会使飞行员同后面的机翼、垂尾及一些飞机的结构件相撞导致死亡。这就引发了弹射救生装置——弹射座椅的出现。弹射座椅是利用弹射动力,把飞行员和座椅一起弹离飞机的一种救生装置。现在采用的都是火箭弹射座椅穿破座舱盖,座椅上安装有一个破盖枪,把座舱玻璃打破或者在玻璃上布置微爆锁,把玻璃炸开,然后飞行员再出去。我国一些新型飞机也采用了这种舱盖弹射的模式,与英、美等国的现役救生装备水平基本相当。
1989年的第38届巴黎航展上米高扬设计局试飞员克沃丘尔驾驶米格-29飞机进行飞行表演时,就因吸入飞鸟而发生坠机事故,飞机失去控制,但克沃丘尔为了避开建筑物和观看飞行表演的人群,仍然坚持到飞机远离这些区域才跳伞。飞机在发生故障时距地面的高度仅150多米,飞行员跳伞时的高度尚不足30米。克沃丘尔离机后仅2秒,飞机就爆炸起火,飞行员仅受轻伤,他还出席事后的记者招待会,并向他赖以逃生的K-36弹射座椅的设计师表示感谢,足足地为弹射座椅做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活广告。
米格-29坠机飞行员弹射
  营救速度是确保飞行员跳伞后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二战中,受伤飞行员24小时以后存活概率是80%,3天后的存活率明显下降。据美国空军的统计,20世纪60年代5小时以内获救的飞行员人数占50%;到了20世纪70年代,1小时以内获救的人数就达到了50%,4小时以内获救的达到了97%。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航空救援建设
  美国早在1956年就颁布《全国搜索救援计划》,将军、地双方的搜救工作联系起来。该计划确定美国空军为美国本土范围陆上搜救工作的执行机构。1974年5月,美空军成立“空军救援协调中心”,该中心自成立以来,执行的搜救行动共挽救了1.3万人的生命。英国也早在1941年就建立了航空救生协调中心,来营救在作战训练过程中遇到麻烦的军方人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共救援了8000多名飞行员和5000多名平民,自那以后的50年里,共援救了5.5万人。
  第三代战斗机在设计性能要求上都强调了高机动和全空域作战,空战中飞行员弹射救生时所处的姿态比以前更加复杂,为了在弹射救生时提高飞行的安全性对弹射救生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战飞机在执行战斗任务时需要面对很多的危险和困难,而平时训练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或失误也可能造成飞行事故,性能优良和安全可靠的弹射座椅在危机时将会提供飞行员第二次生命。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航空救生的发展,愿我们的蓝天轿子更加自由翱翔!
2002年7月27日,乌克兰一架苏-27UB战斗机在乌西部城市利沃夫进行飞行特技表演时突然失控坠毁,驾驶这架出事战机的两名飞行员是托波纳里和叶戈罗夫,他们都是乌克兰的王牌飞行员。前者是这次特技表演的指挥员,后者是驾驶员。他们在飞机坠毁前被弹射出机舱,得以生还。但此次坠机造成地面78人死亡,138人受伤。

苏-30MK表演坠机双人弹射过程
苏-30MK表演坠机双人弹射过程
苏-30MK表演坠机双人弹射过程


苏-30MK表演坠机双人弹射过程


苏-30MK表演坠机双人弹射过程
苏-30MK表演坠机双人弹射过程
苏-30MK表演坠机双人弹射过程
苏-30MK表演坠机双人弹射过程
苏-30MK表演坠机双人弹射过程
苏-30MK表演坠机双人弹射过程
1993年7月24日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航空展览上,两架米格-29战斗机在做并排斤斗特技飞行表演时相撞,飞机坠毁。在相撞的瞬间,两名飞行员安全弹射跳伞,仅受一点轻伤。这件事同样向外界展示了俄罗斯飞行员娴熟的驾驶技术和勇敢沉着的良好品质。
1993年7月24日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航空展上,两架米格-29表演时相撞坠毁。两名飞行员安全弹射跳伞,仅受轻伤。
1993年7月24日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航空展上,两架米格-29表演时相撞坠毁。两名飞行员安全弹射跳伞,仅受轻伤。
1993年7月24日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航空展上,两架米格-29表演时相撞坠毁。两名飞行员安全弹射跳伞,仅受轻伤。
1993年7月24日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航空展上,两架米格-29表演时相撞坠毁。两名飞行员安全弹射跳伞,仅受轻伤。
1993年7月24日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航空展上,两架米格-29表演时相撞坠毁。两名飞行员安全弹射跳伞,仅受轻伤。
1993年7月24日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航空展上,两架米格-29表演时相撞坠毁。两名飞行员安全弹射跳伞,仅受轻伤。
1993年7月24日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航空展上,两架米格-29表演时相撞坠毁。两名飞行员安全弹射跳伞,仅受轻伤。
1993年7月24日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航空展上,两架米格-29表演时相撞坠毁。两名飞行员安全弹射跳伞,仅受轻伤。
1993年7月24日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航空展上,两架米格-29表演时相撞坠毁。两名飞行员安全弹射跳伞,仅受轻伤。
1993年7月24日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航空展上,两架米格-29表演时相撞坠毁。两名飞行员安全弹射跳伞,仅受轻伤。
1993年7月24日在美国进行的一次航空展上,两架米格-29表演时相撞坠毁。两名飞行员安全弹射跳伞,仅受轻伤。
苏-35UB(即老苏-35,带鸭翼版)战斗机在一次参加拍摄俄国空战电影时,为了真实,所有镜头为实景拍摄,期间苏-35飞行员还进行了弹射
苏-35UB(即老苏-35,带鸭翼版)战斗机在一次参加拍摄俄国空战电影时,为了真实,所有镜头为实景拍摄,期间苏-35飞行员还进行了弹射
苏-35UB(即老苏-35,带鸭翼版)战斗机在一次参加拍摄俄国空战电影时,为了真实,所有镜头为实景拍摄,期间苏-35飞行员还进行了弹射
苏-35UB(即老苏-35,带鸭翼版)战斗机在一次参加拍摄俄国空战电影时,为了真实,所有镜头为实景拍摄,期间苏-35飞行员还进行了弹射
苏-35UB(即老苏-35,带鸭翼版)战斗机在一次参加拍摄俄国空战电影时,为了真实,所有镜头为实景拍摄,期间苏-35飞行员还进行了弹射
苏-35UB(即老苏-35,带鸭翼版)战斗机在一次参加拍摄俄国空战电影时,为了真实,所有镜头为实景拍摄,期间苏-35飞行员还进行了弹射
早期弹射
早期弹射
弹射座椅性能对比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航空救生的发展,愿我们的蓝天轿子更加自由翱翔!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航空救生的发展,愿我们的蓝天轿子更加自由翱翔!
2011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在陕西蒲城举行飞行表演时,814号飞豹战机出现意外坠机,这是该机此前的照片
我国研发的弹射座椅
自从天空变成杀戮战场,战斗机群越来越高的速度带来了新的设计问题——如何让飞行员在紧急状况下死里逃生,而二战开始出现的喷气机更增加了飞行员从损坏的战机中安全逃生的困难,要飞行员在高速的空气动力效应和相对风速作用下脱离座舱是困难的,即使成功了,风压也可能使他撞上机尾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而设置战机弹射逃生系统,则是设计师可以应对的唯一手段。
  弹射救生技术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应用于军机,到目前为止已发展有四代产品。伴随着军机性能的提高,如何扩大弹射座椅的性能包线,解决不利姿态条件下的救生问题,延展座椅对飞行员的适用范围,一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而新技术的出现为此创造了条件。
  自1783年人类第一次实 现气球载人飞行后,便产生了航空应急救生问题。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首次实现了动力飞行以后,在飞机失事时,如何挽救飞行员的生命便提上了议事日程。法国于1917年首先把降落伞用于军用飞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800名气球观测员从失事的气球上跳伞获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降落伞已成为军用飞机必备的救生工具。
  随着飞机飞行速度的不断提高,飞行员爬出座舱跳伞日益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战斗机的时速已提高到600公里以上,飞行员跳伞要冒着被强风吹倒或被刮撞到飞机尾翼上的,只靠飞行员的体力爬出座舱跳伞逃生越来越困难。当飞机飞行速度达到500千米/小时时,飞行员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应急离机救生。
  二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时,德国首先把弹射座椅用作军用飞机飞行员的救生工具。战后,弹射座椅在英国、美国、俄国、瑞典等国迅速发展,成为高速军用飞机必不可少的救生设备。
  据国外2003年统计数据,仅英国马丁贝克一家公司,累计生产了各种型号的弹射座椅约69000台,挽救了6994人的生命,平均每10台座椅救活一名飞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