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军团全军覆没一共才28万人,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是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38:51
  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保鲁斯的第六军团被合围,一共28万人全军覆没,莫德尔对希特勒说,第六军团的覆灭等于是打断了东线德军的脊梁,战史也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丧失了战略主动。
  德军入侵苏联一直到莫斯科战役结束,德军一共伤亡一百万,数字远远大于第六军团损失数,但是德军仍然握有战略主动。为什么一个军团28万人的损失就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后,保鲁斯的第六军团被合围,一共28万人全军覆没,莫德尔对希特勒说,第六军团的覆灭等于是打断了东线德军的脊梁,战史也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丧失了战略主动。
  德军入侵苏联一直到莫斯科战役结束,德军一共伤亡一百万,数字远远大于第六军团损失数,但是德军仍然握有战略主动。为什么一个军团28万人的损失就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
吃了第五个包子,饱了。

这第五个包子,也不比前四个大。
消灭有生力量仅仅是一方面,达成战役目的则更为重要。参照朝鲜战争。
土鳖要是38J没了,估计也跟第六集团军没了效果一样
数据有问题吧,苏方一般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德军在该战役方向,即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计损失32个师又3个旅,另有16个师损失5成至7成的人员,伤亡和被俘近150万人,西方学者研究认为在60-90万之间。
以上概数含仆从国军队,准确数字完全无法计算。战役后期被包围的德国军队共计33万,除第6集团军全部,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到战役结束,第6集团军只有3万余伤患者空运撤出,14万人死亡,被俘的9万多人中,只有6千人活着回到了德国。
之前损失的100万属于零散损失,对整体战线并无太大影响,后备可以迅速补上。而第六军团则是成建制地被聚歼在战争的关节点上,这个点一崩溃,让德军整个战线裂开一个大口,给了毛子反扑的机会,影响到整个战线其他所有方向不得不打乱原来的部署来填补口子。一得一失,战争主动权易手。
  德军损失了一百万,如果拿下了斯大林格勒,结局会有什么不同?
此战后,德军有21个师的番号(不含仆从军)被从序列表中消去,不仅是因为被成建制的消灭,而且也无法形成新的同质量的战斗部队。更主要的问题是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失了超过四分之一的东线南翼兵力,无法有效的组织战役层面的进攻,所有的战略部署均被打乱,攻守发生转换,结束了德军在东线的战略主动态势,德军被迫转入防御作战。
深谋远虑 发表于 2011-10-25 16:32
  德军损失了一百万,如果拿下了斯大林格勒,结局会有什么不同?
那样毛子就挂了,斯大林格勒是个战局关键支撑点
斯大林格勒之前,德军的坦克部队只要想,就一定能达成突破,斯大林格勒之后,攒了几个月的兵还是没能搞定“堡垒”作战。

苏军从这一战里重新认识了后勤和通讯保障的重要性,英美从这一仗里看到了毛子的坚韧,各种物资源源而来。


话说两边在拔河
一边二十个人
一边十个人
人多这边先走了四个 又走了五个
都还占有优势
最后又走了俩
就跟英国空战一样
德国人只是让英国人缓了一口气
马上就被压着打了

话说两边在拔河
一边二十个人
一边十个人
人多这边先走了四个 又走了五个
都还占有优势
最后又走了俩
就跟英国空战一样
德国人只是让英国人缓了一口气
马上就被压着打了
在苏德战场宽阔的战线上,德军的兵力本来就不足。越往前,部队越是被漏斗形的苏联国土稀释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候,整个投入到东线一线的德军陆军大约也就是300W——400W之间
在一个城市一下子被干掉了十分之一多,而且还是最精锐的那十分之一多
这导致本来就兵力非常紧张更加吃紧,再很难组织起局域优势的拳头去揍苏联人了
所以说战略主动权逐渐丧失
小胡子真惨,只不过一时激动,早泄了,立刻被逆推
仲卿 发表于 2011-10-25 16:41
那样毛子就挂了,斯大林格勒是个战局关键支撑点
不会,哈尔科夫、基辅、明斯克,这么多支撑点都丢了,一样打下去

当年连莫斯科都丢了,照样把小矮子打回家
42年大家都已经到了极限,这时候一下子报销30多万人,瞬间崩盘
第6集团军都是德国陆军的精锐,从波兰一直打到苏联,这些老兵损失了是永远没法弥补的,再说了附近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也遭到了重创,整了战线都快垮了,进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整个快成孤军了,能不重要吗?
朱可夫在谈到德国的失败时说,首先就是人力不足,哪怕都1941年是如此。
第六集团军是东线的脊梁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
    参见朱世巍的《东线》,苏德战场的对峙的兵力数量比为:1941年末,莫斯科会战,350万比280万;1942年末斯大林格勒会战前,350万比400万;1943年末,350万比450万;其中德国的部队中包括仆从国,而仆从国部队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到1943年底,为100万人。
   苏联部队的单位战斗力在前期无疑是弱于德军的,但到了1943年中的库尔斯克战役后,差距开始减小,到了1944年底,巴拉顿湖之战表明,即使是德国引以为傲的党卫队装甲军,也已不是苏军中较弱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和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对手。
   到了1942年中,在相同的兵力部署下,德国是无力进攻的,而苏联手中拥有了一只越来越强大的突击力量,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1942年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联已经拥有了近百万的预备队,这是任何精妙智慧都无法打破的数量差距。   
成建制消灭,其中老兵多.而且德国人不够多.



德国在东线的机动兵力300万左右,结果一下子损失30多万(连上仆从国超过40万),更要命的是一个精锐集团军被全歼,等于被断一指了。

28w德国精锐啊,之前损失的有仆从国的部队,比如意大利这样猪一样的队友,战斗力基本是负的
主席教导我们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何况断的还是食指
战略主导权易手,德国已经无法达到战争目的了
战前精心训练的老兵都没了,蚀了老本。
Lz比的标准都不统一,按同样标准来因该比斯大林格勒期间德军总损失,这个就不比莫斯科期间少了
打断了德军的进攻势头获得了喘息的时间。在武器相差不大的较量中,只有在对手没准备好时才能快速击败他,一但进入相持状态比的就是综合国力,比综合国力德国是远远不行的(据苏联官方统计, “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德第6军团系从法国抽出来的生力军,被灭后也不是转折点。真正的转折点是库尔斯克。


1.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中,德军伤亡150万.而不是那包围圈最后剩下的28万.
2.本次战役表明,苏军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后备军事力量,可以对德军精锐的大兵团进攻进行有效防御和最终反攻歼灭.
3.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苏德军事力量对比出现了根本转折.苏军已经从被动挨打和步步后退的劣势中扭转过来.
4.事实证明,其后的库尔斯克会战,已及整个1944年,苏军在各个方向全面转入战略反攻,著名的十大进攻战役全部取得胜利.

1.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中,德军伤亡150万.而不是那包围圈最后剩下的28万.
2.本次战役表明,苏军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后备军事力量,可以对德军精锐的大兵团进攻进行有效防御和最终反攻歼灭.
3.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苏德军事力量对比出现了根本转折.苏军已经从被动挨打和步步后退的劣势中扭转过来.
4.事实证明,其后的库尔斯克会战,已及整个1944年,苏军在各个方向全面转入战略反攻,著名的十大进攻战役全部取得胜利.
主席教导我们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何况断的还是食指
是大拇指
两线作战,小胡子也是头脑发热的厉害了。
主力部队被成建制的消灭,伤不起,所以有伤五指不如断其一指的说法
30L说得对
楼主的帖子,水准很整齐划一,难得,难得
关键是随着苏联后方工厂的开工生产,美援的源源不断和前线军队素质的提高,德军已经很难打出41年那样大批量歼灭苏军的战绩了。

更何况苏联42年就完成了总动员,已经把自己的后备力量全压上了,德国43年才开始总动员把国家转入战争状态,没多久西边就被登陆了,两线作战,不输也难。
毛选第几卷忘了,里面毛谈了德国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如何击败苏联的战略战术;
“深谋远虑”战争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的军队数量。这些因素包括:科技水平,经济能力,工业生产能力,农业总产量,粮食储备,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军事装备水平,军队数量,训练水平,国家结构,组织动员能力,军心民意,国土资源,外部环境,文化传统,以及领导人的军事能力,战场环境,地理状况,天气等等因素。依毛太祖的神武,还要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才能做出是战是和的决定,依林彪的天才,一场战争还要吃5斤黄豆。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话一点不假
莽撞者 发表于 2011-10-25 19:19
毛选第几卷忘了,里面毛谈了德国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如何击败苏联的战略战术;
也许是你记错了。
毛选上明确写明(而且这文章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之后马上写的!)
“这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选都说到这份上了,不可能有什么战略战术起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