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有关《走向共和》的争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15:46
《走向共和》自播放以来,对其争议很大,而且支持者反对者势均力敌,辩的难解难分。这不出我的遇料。当看了两集后我就预感到论战会来临,最早在JC论坛上和386旅讨论过。我们谈的很融洽。后来网论战就激烈了,我一直关注着。现在分析了网上两派的争论后,有一点心得望各位指正。
对《走向共和》的争论看似两派——支持VS反对,其实不然。这一争论是分三个层次的。
一、        严谨的问题之争。
这一层面的争论主要围绕这部电视剧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反对派以学者为主,姜鸣先生就是一位。姜先生的批评相当严谨,针对电视剧中偏离了历史事实的剧情提出了意见,如孙中山在抚衙前当众剪辫子,北洋水师的检阅,醇亲王之死……有论有据很能说服人。尽管我是支持派,可是也对姜先生的观点表示认可。剧中确有明显偏离事实之处,不仅仅像创作者所解释的那样加入了大胆的推测,有些可以说被演义了。
不过我仍然认为,这不能成为反对的理由。因为《走向共和》必竟是一部电视剧,虽非戏说,但必竟不是用来当教科书的,不是历史研究论文。它对历史进行一点演义以突出主题,提高观赏性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剧中对一些演义的成份有些过了,也是应该批评的。就好比李鸿章拿出3000两银票贿赂李莲英一节,就显的有些可笑了。李鸿章是个捞钱的专家级人物,断不至于如此不懂行情。
对这一层面的反对派我表示尊重。
二、        冲动的感情之争
这一层面是目前最集中,人数最多、争论最激烈的层面。争论集中在对李鸿章、袁世凯、慈禧等长期被视为反面人物的塑造上。反对派以广大愤青网友为先锋。他们首先在感情上就不能接受对以上几个人物的光明一面进行描写。这可以理解,必竟我们长期以来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比如说李鸿章吧,作为中共的观点全面否定李鸿章是整风运动后范文澜、胡绳等人拿出来的,后来因为政治的需要被“普及”到大陆每个人的脑子里。袁世凯、慈禧更不必说,作为政治需要,国共两党都欲将其鞭尸而后快。但历史上这几个人在当时的时代中并不是一无是处,李鸿章那个时代要在清政府高层找个比他更进步的还真不容易。袁世凯的见识确实比满族的亲贵们要高些。我们的历史教育,大家都经历过。我后来体会到这种教育就是“只论不述”,一定要先给你一个“正确的”观点然后让你去找论据,而不是先搞清楚真实的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长期下来,人们的的感情接受不了这种翻案。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和愤青们的爱国感情结合后,很难冷静的思考。周积明先生在《中国社会史》提到过20世纪初的中国激进的口号比稳健的主张更能征服人心,激昂的情绪使理智的论辩显的可笑。愤青们的主张延续了这种氛围,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太愿意和愤青谈爱国的原因,我是驴唇他们是马嘴。我曾经建议愤青应该跳出空洞的爱国主义来看《走向共和》,一位网友立表不满,让我一天唱十遍国歌。这个建议我采纳,不过一天十遍倒不一定,正常情况下不用以这种方式表达爱国,情绪激昂的时刻一天百遍也是可以的(比如听到昨天钓鱼岛又有日本人上去时)。我想说爱国不应该干扰我们冷静的思考。
对这一层面的反对派我表示遗憾。
三、        针锋相对的主义之争。
我曾经说过《走向共和》不是一部辫子戏,而是一部剪辫子的戏。他的主旨是变革,借当年的变革寓今日之变革。这部戏出自《雍正王朝》的创作班子,他们的创作很有时代的敏感性,《雍》剧树立了一个整肃吏治的铁腕形象,热播时是谁在呐喊:“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今天,当这部剧让我们走向……还不够说明问题吗?很多人看了出来,有人高兴,有人害怕。他们害怕即得利益的失去,害怕政治的开明。所以要反对这部剧,明里是反对一部电视剧,骨子里反对什么还用我说吗。
对这一层面的反对者我表示谴责。
《走向共和》就要播完了,争论还在继续。虽说我分析了三个层面,可是大家的争论并不是分开来展开的,而是交织在了一起,难免有些敌我不分。我希望大家能从前两个层面跳出来到第三个层面争一争,这才是当务之急。


中国纳尔逊

2003年5月16日《走向共和》自播放以来,对其争议很大,而且支持者反对者势均力敌,辩的难解难分。这不出我的遇料。当看了两集后我就预感到论战会来临,最早在JC论坛上和386旅讨论过。我们谈的很融洽。后来网论战就激烈了,我一直关注着。现在分析了网上两派的争论后,有一点心得望各位指正。
对《走向共和》的争论看似两派——支持VS反对,其实不然。这一争论是分三个层次的。
一、        严谨的问题之争。
这一层面的争论主要围绕这部电视剧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反对派以学者为主,姜鸣先生就是一位。姜先生的批评相当严谨,针对电视剧中偏离了历史事实的剧情提出了意见,如孙中山在抚衙前当众剪辫子,北洋水师的检阅,醇亲王之死……有论有据很能说服人。尽管我是支持派,可是也对姜先生的观点表示认可。剧中确有明显偏离事实之处,不仅仅像创作者所解释的那样加入了大胆的推测,有些可以说被演义了。
不过我仍然认为,这不能成为反对的理由。因为《走向共和》必竟是一部电视剧,虽非戏说,但必竟不是用来当教科书的,不是历史研究论文。它对历史进行一点演义以突出主题,提高观赏性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剧中对一些演义的成份有些过了,也是应该批评的。就好比李鸿章拿出3000两银票贿赂李莲英一节,就显的有些可笑了。李鸿章是个捞钱的专家级人物,断不至于如此不懂行情。
对这一层面的反对派我表示尊重。
二、        冲动的感情之争
这一层面是目前最集中,人数最多、争论最激烈的层面。争论集中在对李鸿章、袁世凯、慈禧等长期被视为反面人物的塑造上。反对派以广大愤青网友为先锋。他们首先在感情上就不能接受对以上几个人物的光明一面进行描写。这可以理解,必竟我们长期以来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比如说李鸿章吧,作为中共的观点全面否定李鸿章是整风运动后范文澜、胡绳等人拿出来的,后来因为政治的需要被“普及”到大陆每个人的脑子里。袁世凯、慈禧更不必说,作为政治需要,国共两党都欲将其鞭尸而后快。但历史上这几个人在当时的时代中并不是一无是处,李鸿章那个时代要在清政府高层找个比他更进步的还真不容易。袁世凯的见识确实比满族的亲贵们要高些。我们的历史教育,大家都经历过。我后来体会到这种教育就是“只论不述”,一定要先给你一个“正确的”观点然后让你去找论据,而不是先搞清楚真实的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长期下来,人们的的感情接受不了这种翻案。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和愤青们的爱国感情结合后,很难冷静的思考。周积明先生在《中国社会史》提到过20世纪初的中国激进的口号比稳健的主张更能征服人心,激昂的情绪使理智的论辩显的可笑。愤青们的主张延续了这种氛围,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太愿意和愤青谈爱国的原因,我是驴唇他们是马嘴。我曾经建议愤青应该跳出空洞的爱国主义来看《走向共和》,一位网友立表不满,让我一天唱十遍国歌。这个建议我采纳,不过一天十遍倒不一定,正常情况下不用以这种方式表达爱国,情绪激昂的时刻一天百遍也是可以的(比如听到昨天钓鱼岛又有日本人上去时)。我想说爱国不应该干扰我们冷静的思考。
对这一层面的反对派我表示遗憾。
三、        针锋相对的主义之争。
我曾经说过《走向共和》不是一部辫子戏,而是一部剪辫子的戏。他的主旨是变革,借当年的变革寓今日之变革。这部戏出自《雍正王朝》的创作班子,他们的创作很有时代的敏感性,《雍》剧树立了一个整肃吏治的铁腕形象,热播时是谁在呐喊:“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今天,当这部剧让我们走向……还不够说明问题吗?很多人看了出来,有人高兴,有人害怕。他们害怕即得利益的失去,害怕政治的开明。所以要反对这部剧,明里是反对一部电视剧,骨子里反对什么还用我说吗。
对这一层面的反对者我表示谴责。
《走向共和》就要播完了,争论还在继续。虽说我分析了三个层面,可是大家的争论并不是分开来展开的,而是交织在了一起,难免有些敌我不分。我希望大家能从前两个层面跳出来到第三个层面争一争,这才是当务之急。


中国纳尔逊

2003年5月16日
新一界高层政治意图的反映,先造造势,看看风。。。。。。
演到一半又剪了不少
有层次。打破脸谱化是一种观察的进步。
哎,共和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