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回眸:革命远非一劳永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18:45
眼下的各种辛亥百年纪念活动中,常被人忽视的一点是:所有的焦点都指向革命的胜利,而不是朝代的灭亡。虽然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但显然人们认为只有前者才是有价值的遗产,并被赋予历史意义,前者则已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历史观的产物,它敦促人们将“革命”当作是一个分水岭事件,中国从此将之前那个黑暗的时代留在闸门后面,而开始向“新中国”进发。

历史的特点之一是我们通常已经知道历史上发生了哪些事,但在当时那一刻,人们并不知道哪些才会具有“历史意义”。在清末民初那样一个激流与多变的年代尤其如此。如果回到那个历史环境中去看,人们甚至完全有理由怀疑,辛亥革命本身到底推动了多少实质性的变革。

亲历那一时期的鲁迅就经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这种质疑。在他看来,并不是武昌的一声炮响之后,中国就从黑暗的清朝过渡到了一个光明的时代,相反,革命只是将旧的事物、现象换上新的名称和包装。传统社会的积弊、蒙昧和黑暗并没有因为革命而有什么变化。虽然现在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大多强调其开创性的、与过去决裂的、革命性的意义,但在那些强调传统延续性结果的学者看来,辛亥革命并没有太大意义:它只是晚清以来长时段改革浪潮中最后的一朵浪花。

近代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危机,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王朝中枢力量很难依靠老办法来予以修复,相反危机程度越来越剧烈,直到全国人都意识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从1850年代起的一百年内,中国的整体使命就是“国家再造”,而要再造国家,则必须依靠新的组织形式并确立新道德。虽然现在人常用“腐朽没落”或“愚昧顽固”来形容晚清政府,但平心而论,正是他们推动的改革,而不是辛亥革命本身,启动了现代中国的进程。

受历史教科书的影响,今天的人们常常指责晚清洋务运动等一系列改革、乃至辛亥革命本身“不够彻底”。但这其实是人之常情:除非人们觉得“小修小补”已经完全无济于事,否则没有人会一开始就进行彻底变革。难道你会因为偶尔遇到一次交通堵塞,就从此决定开直升飞机上班吗?彻底的变革,最初都往往导源于积少成多的不断改良,中国的革命,只是因为人们试了太多路都无法走通之后才选择的激进道路。

曾当过医生的契诃夫有一句名言:“当人们建议对一种疾病采取多种治疗方法时,这就是相当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些疗法都不会有任何疗效,并表明这种疾病是不治之症。”这大抵正是近代中国的写照。人们不知道怎样变革才能奏效,这种时候任何一种蓝图都可能被拿来尝试。辛亥革命能成功,并不是因为革命军本身推翻了清朝,而是因为各地方力量都已经丧失了对清廷的信心,而愿意让革命者尝试。而众所周知,一定程度上正是清廷自己给自己掘下了坟墓:推动辛亥革命的改良主义力量和革命势力,在很大程度上是1900-1911年间新政所培植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就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但你不能说:压断骆驼脊梁只需一根草,而这却是辛亥革命给后人常有的印象。

对当时的许多人来说,辛亥革命是一份没有明文的契约:满清、地方力量和士人愿意“换人做做看”,反正情况似乎已不能更坏了。然而,在开头的几年里,他们的感受却是普遍的失望;非但未能重振,反倒迎来政府架构和国家力量的土崩瓦解。用鲁迅的话说,“无破坏即无新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虽说要做煎蛋必须打破鸡蛋壳,但蛋壳打破之后,煎蛋却迟迟没有做好。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倒退:李宗仁曾一再说,清末他上陆军小学时,但见朝野一片朝气;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则朝气全失,全国上下但觉一片混乱,他回忆时连连叹气:“你说奇怪不奇怪呢?奇怪不奇怪呢?”

历史一再表明,在破坏的同时重建一个国家并非易事。这并不是要夸大破坏带来的痛苦并拒绝变革,但也提醒后人:革命并不总是一劳永逸。相反,“革命的问题总是出现在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唐德刚曾说民国初年的革命者“多是一次革命论者,一旦把这些断壁颓垣摧毁之后,都信心十足,甚至骄横万状,以为一座合乎他们理想的西式摩天大楼立刻就可以耸入云霄”。事实却印证的是中国俗语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中国近代的整体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国人的一种极度焦虑心理:他们对变革常常都有一种高度紧迫感(如果你感到危机迫在眉睫,自然恨不得立刻就一切变好),以及对“彻底”的偏好——总希望变革是彻底的、根本性的,认为之前的改革之所以失败都是因为“不彻底”,用民国时人们对孙中山的话说,是“把中华民族从根救起”。这种思维惯性延续至今,然而在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急迫和彻底尽管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平心而论,它们带来的问题或许一样多,“从根救起”的愿望,最终也把很多东西“连根拔起”了。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1129?page=2眼下的各种辛亥百年纪念活动中,常被人忽视的一点是:所有的焦点都指向革命的胜利,而不是朝代的灭亡。虽然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但显然人们认为只有前者才是有价值的遗产,并被赋予历史意义,前者则已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历史观的产物,它敦促人们将“革命”当作是一个分水岭事件,中国从此将之前那个黑暗的时代留在闸门后面,而开始向“新中国”进发。

历史的特点之一是我们通常已经知道历史上发生了哪些事,但在当时那一刻,人们并不知道哪些才会具有“历史意义”。在清末民初那样一个激流与多变的年代尤其如此。如果回到那个历史环境中去看,人们甚至完全有理由怀疑,辛亥革命本身到底推动了多少实质性的变革。

亲历那一时期的鲁迅就经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这种质疑。在他看来,并不是武昌的一声炮响之后,中国就从黑暗的清朝过渡到了一个光明的时代,相反,革命只是将旧的事物、现象换上新的名称和包装。传统社会的积弊、蒙昧和黑暗并没有因为革命而有什么变化。虽然现在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大多强调其开创性的、与过去决裂的、革命性的意义,但在那些强调传统延续性结果的学者看来,辛亥革命并没有太大意义:它只是晚清以来长时段改革浪潮中最后的一朵浪花。

近代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危机,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王朝中枢力量很难依靠老办法来予以修复,相反危机程度越来越剧烈,直到全国人都意识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从1850年代起的一百年内,中国的整体使命就是“国家再造”,而要再造国家,则必须依靠新的组织形式并确立新道德。虽然现在人常用“腐朽没落”或“愚昧顽固”来形容晚清政府,但平心而论,正是他们推动的改革,而不是辛亥革命本身,启动了现代中国的进程。

受历史教科书的影响,今天的人们常常指责晚清洋务运动等一系列改革、乃至辛亥革命本身“不够彻底”。但这其实是人之常情:除非人们觉得“小修小补”已经完全无济于事,否则没有人会一开始就进行彻底变革。难道你会因为偶尔遇到一次交通堵塞,就从此决定开直升飞机上班吗?彻底的变革,最初都往往导源于积少成多的不断改良,中国的革命,只是因为人们试了太多路都无法走通之后才选择的激进道路。

曾当过医生的契诃夫有一句名言:“当人们建议对一种疾病采取多种治疗方法时,这就是相当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些疗法都不会有任何疗效,并表明这种疾病是不治之症。”这大抵正是近代中国的写照。人们不知道怎样变革才能奏效,这种时候任何一种蓝图都可能被拿来尝试。辛亥革命能成功,并不是因为革命军本身推翻了清朝,而是因为各地方力量都已经丧失了对清廷的信心,而愿意让革命者尝试。而众所周知,一定程度上正是清廷自己给自己掘下了坟墓:推动辛亥革命的改良主义力量和革命势力,在很大程度上是1900-1911年间新政所培植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就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但你不能说:压断骆驼脊梁只需一根草,而这却是辛亥革命给后人常有的印象。

对当时的许多人来说,辛亥革命是一份没有明文的契约:满清、地方力量和士人愿意“换人做做看”,反正情况似乎已不能更坏了。然而,在开头的几年里,他们的感受却是普遍的失望;非但未能重振,反倒迎来政府架构和国家力量的土崩瓦解。用鲁迅的话说,“无破坏即无新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虽说要做煎蛋必须打破鸡蛋壳,但蛋壳打破之后,煎蛋却迟迟没有做好。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倒退:李宗仁曾一再说,清末他上陆军小学时,但见朝野一片朝气;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则朝气全失,全国上下但觉一片混乱,他回忆时连连叹气:“你说奇怪不奇怪呢?奇怪不奇怪呢?”

历史一再表明,在破坏的同时重建一个国家并非易事。这并不是要夸大破坏带来的痛苦并拒绝变革,但也提醒后人:革命并不总是一劳永逸。相反,“革命的问题总是出现在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唐德刚曾说民国初年的革命者“多是一次革命论者,一旦把这些断壁颓垣摧毁之后,都信心十足,甚至骄横万状,以为一座合乎他们理想的西式摩天大楼立刻就可以耸入云霄”。事实却印证的是中国俗语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中国近代的整体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国人的一种极度焦虑心理:他们对变革常常都有一种高度紧迫感(如果你感到危机迫在眉睫,自然恨不得立刻就一切变好),以及对“彻底”的偏好——总希望变革是彻底的、根本性的,认为之前的改革之所以失败都是因为“不彻底”,用民国时人们对孙中山的话说,是“把中华民族从根救起”。这种思维惯性延续至今,然而在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急迫和彻底尽管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平心而论,它们带来的问题或许一样多,“从根救起”的愿望,最终也把很多东西“连根拔起”了。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1129?page=2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D
革命并不总是一劳永逸--------------干吗?还想革命啊?
我是反革命,前几天说了为什么反革命和怎么反。
但是仍然惊讶于这次辛亥100年时,会出来这么多反革命文章,手头就有一本。
睡不着想了一想,原来现在宣扬辛亥精神是不适宜的,辛亥精神就是不给改良以
机会,要革命,然后还要把承诺赖掉的精神。不过反革命,有的是因为革命会伤
国家民族之元气,但谁在台上无所谓,所以反;有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反,
对最后是否引起革命而伤民族元气无所谓。所以反革命队伍
里也是各式各样的品种,主张也不同,有的主张关注可能引起革命的社会问题而去解决之,
戏文里唱的:“把剥削根子全拔掉”,也有的主张铲除革命党本身,宁可...不可...。
造汽 发表于 2011-10-13 15:29
我是反革命,前几天说了为什么反革命和怎么反。
但是仍然惊讶于这次辛亥100年时,会出来这么多反革命文章, ...
它们在害怕
大家还是看10号那天的环球时报的社论吧
wxever 发表于 2011-10-13 16:18
大家还是看10号那天的环球时报的社论吧
现在是买不到的,它说啥了?
没人说“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
三界外 发表于 2011-10-13 16:52
没人说“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
产,和妻,可以大家共享
现在要和谐,别老想革命{:soso_e18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光是衙门换个牌子 皇帝换成大总统是不行的
辛亥初年还是有一些很有意义的改革的 但是很快就止步不前了 直到国民政府上台 迈了一些步子 然后又被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