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边缘地区教育开放的“瓶颈”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0:08:58
<P>【博客中国】作者:戴天岩</P>
【摘要】</B>    本文探讨了边缘地区的教育环境和发展落后的原因,在维护目前教育政策制度的前提下,提出了“校际交流”、“宽进严出”和“上山下乡”的教育促进的市场化设想,这不但符合边缘地区“经济滞后,教育先行”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改善边缘地区长期落后的教育福利格局。在此基础上,对边缘地区的其他教育政策制度进行了必要的探索。<p></p></P>
【关键词】</B>   环境和原因; “瓶颈”;  政策探索;<p></p></P>
<p></p></P>
<p></p></P>
教育是中国每个家庭的大事,在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两个最大项目:一是改善住房,二是子女教育。正因中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没有实质性降下来,而且农业产业的“女性化”和“弱质化”导致的创收能力下降,都已经成为事实,土地的产出水平随着农资的上涨也开始出现相对下降,经济收入减少使得广大农村居民在教育上的直接投资也开始下降。这里所指的投资不单包括了在子女教育上的直接投资,也包括了教育环境的改善投资。倘如不能保证农村地区教育投资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公平性就会被打破,特别是中国的边缘地区,教育就会形成单向开放的格局,即边缘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开放,教育的边缘化现象也会更加严重。</P>
以土地产出为生的贫困农村、与外界隔绝的“老、少、边、穷”地区、城市外来农民工部落、下岗和失业工人的聚居地,都应属于教育的边缘化地区,这种地区的经济边缘化导致了教育边缘化,教育可以是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类的培训和自学,(以下主要探讨的是学校教育),表面上看,中国普及了义务教育,就不会再产生教育边缘化的现象,其实,产生教育边缘化不单纯有政策因素,也有其地区经济、人文因素,很显然,只要边缘地区经济实力上不来,综合人文素质和教育科技水平不提高,教育的边缘化就必然会产生,换句话说,教育的地区“二元化”不可避免。</P>
边缘地区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发展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地区投资水平低下和观念落后造成的。政策上的扶持和希望工程的扶贫,都是边缘地区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单向开放,边缘地区也很难以土地等生产要素置换来获得教育的发展空间,因为边缘地区教育市场化的经济效益通常长线的、利薄的,与发达地区举办的各种贵族学校、认证培训、技能培训、研修班教育、考研考律辅导、语言教育、民办大学的学习相比,利润率太低,所以,从投资人的角度看,投资边缘地区的教育是不经济的,即使投资人愿意投资边缘地区的教育,基础环境的落后也会使得投资人望而却步。</P>
从目前看,边缘地区的教育要保持开放的可持续性还比较难,具体可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的“瓶颈”原因:</P>
一、市场教育的落后,导致思想观念的落后。边缘地区的居民市场意识比较淡薄,对学校教育的学费投资比较多,对相关教育环境和辅助教育的服务基本不愿意投资,而且,由于封闭的区域导致封闭的市场,教育很难脱离本土化经营,对教育没有建成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地方政府和每个家庭常忽视教育的长期性,对短期考试成绩的期望值太高,不重视素质文化教育和培养。很典型,城市教育是学校主体教育、家庭辅助教育和社会文化自然教育的结合,而边缘地区只有学校主体教育,其他的教育形式基本都是空白。</P>
二、教育投资增长缓慢,教育发展缺少动力支撑。边缘地区的市场经济多不发达,尽管招商引资的力度较大,但由于基础实施不完善和文化环境不健全,外资和内资的投入并不会有较快的增长,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也有限,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和希望工程建设,又不可能完全改变边缘地区的面貌,如果按照这个进度提升边缘地区的教育水平,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赶超发达地区。况且,“市场经济越不发达       科技教育文化投资越少           </P>
生产力发展滞后”,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互动性,不油然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P>
三、自给自足的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以填补高素质教师需求缺口。高校集中的区域往往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教师资源,容易形成科技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如北京的海淀区,集中全国最知名的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然而,边缘地区则很难获得优秀的教师资源,即使是个别优秀的教师边缘地区也很难得到,所以,边缘地区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采取“自给自足”的模式,教师和人才的流动性不大,从学生学习的需求看,高素质的教师长期都处于短缺状态,单纯依靠学生自学和“自给自足”教育是不可能改变和普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P>
四、考试制度制约了学校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形式发展。教育师资的不公平性,考试制度的公平性,其本身就是对边缘地区的歧视。不同地区不同录取分数线是合理的,尤其是针对贫困的边缘地区,即使是同一个省的教育水平差异性也很大,所以,考试制度是限制边缘地区学生的上学机会,相对增加城市学生的上学机会,我认为,政府考量的因素是为了增加城市人口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的稳定,而边缘地区的学生有自己的土地,不能上学仍然可以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存在太大的社会稳定性问题,从另一层面分析,正因中国的教育资源有限,所以,牺牲了边缘地区学生的入学机会,就有利于政府维持政权的稳定性,就中国对教育的投资总水平看,中国的福利发展状况还没有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完成大学和其他职业教育,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P>
作为国民,都有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然而,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无形中直接或间接剥夺了边缘地区的一部分受教育权利,这对个人而言是不公平的。正因出生在贫困的山区,经济水平自然落后就导致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弱化,而国家应该对国民福利分配做到最大的平均化,现在的情况却是颠倒了,越是发达地区教育投资力度越大,越是不发达地区教育投资力度越小,虽然是市场发展的结果,但政府却不应该为了形象工程去渲染这种结果,而且,作为政府而言,在发达地区投资教育,确实容易见到政绩,因此,无论对西部的教育投资还是政府的爱心政策倾斜,我认为,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是边缘的地区,教育水平的严重落后,已经使得我们不得不回头反思对教育的制度和态度。</P>
鉴于此,对边缘地区的教育,国家必须保持政策上的绝对倾斜,而且,必须落实到实处,长期保证国家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和地方政府微观操作可行性,否则,就容易出现像户口政策、档案政策一样的壁垒,导致中国教育长期存在边缘化和歧视性,不利于中国全局的协调统一发展,也不利于改善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水平。</P>
对于边缘地区的教育,我认为,可以从立法和政策角度去改善,鼓励学生的流动,实现正常的校际交流,打破封闭的环境,都应该努力去尝试,具体建议如下:</P>
一、不鼓励就近办小学校,鼓励办有资质的大学校。无论是义务教育学校,还是我们常见到村办小学、乡办中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衣食住行,但却分散了教育资源,出现许多资质不够的学校,这种做法不可取。我建议,政府要集中优势资源办大学校,这样才能实现优势共享,当然,也会增加上学读书的成本,但从整个国民的素质考虑,是很值得的。其他的职业或社会培训学校也可以采取这个做法,把学校的规模扩大以便充分整合资源,每所学校都应经过国家的评估,否则,就是对教育的不合格产品疏漏,是政府的严重不负责任态度,是比任何充斥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更严重的现象。</P>
二、对教育的扶贫不搞小财政,而是搞全国的大财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关系到千秋后代的事情,针对全国的所有地区,完全依靠自主办学、自收自支,还不是太成熟,特别是边缘地区更是如此,对于教育的地区扶贫,我认为,不应该把权利下放。从中央下放到省,从省下放到市,从市下放到县,从县又下放到乡,首先,是环节多,政策落实会出现偏差。其次,各地会根据地区各自的财政状况安排落实教育所需的财政支出,这样一来,“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边缘地区的教育永远是落后的。应该针对乡镇集中建立希望工程教育项目,而不适宜搞针对县以上的面上工程。教育的扶贫直接定点到乡镇是很必要的,即使边缘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教育仍然可以先行,这才是边缘地区的持续发展战略方向。</P>
三、边缘地区教育开放从校际交流和开放着手。要实现边缘地区的教育水平提升,单靠扶贫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经常性的校际交流活动,拆除教师和学生流动的壁垒,建立县内中小学和边缘地区中小学的教师学生交流制度,建立边缘地区中小学和发达地区中小学的教师学生交流制度,所谓校际交流制度,就是把边缘地区教师学生有限的、批量的送出去,也把优秀的教师引进来,交流的期限可以贯穿整个义务教育,也可以是短期的交流活动,此外,教师的借调、交流、培训、访问学习,都需要在国家的经济和物质保障下才能完成这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P>
四、对考试制度的改革不以成绩衡量,而以全国的入学比例来录取边缘地区的学生。考试制度是边缘地区学生不可逾越的障碍,实行统一严格的分数线无疑是学生继续教育的政策壁垒,发达地区和边缘地区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因此,设立划归统一的分数线不是绝对合理的,即使是同省的不同地区也有很大的差异,对边缘地区的高校录取工作,我认为,应该补偿边缘地区学生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建立边缘地区“宽进严出”高考录取制度(仿国外的教学制度),按照全国或省内的录取比例对边缘地区录取政策倾斜,全国或省内的录取比例和边缘地区学生的录取保持同一比例,根据每年的招生计划再进行调整,不以严格分数线来限制边缘地区学生的入学,建立这种“有管理的浮动录取制度”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和创造边缘地区学生的入学机会,也可以对边缘地区的长期的科教投入。</P>
五、优秀教师“上山下乡”的国家基金计划。按照经济理性人的说法,优秀教师的“上山下乡”政策,如果不是国家的一项制度安排就不会得到落实,让发达省份的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去边缘地区教学是很难实施的,即使是短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也不会得到广泛的响应。我认为,应该建立优秀教师“上山下乡”的国家基金计划,由国家来设立一个巨额的基金,经常性地、规模化地向边缘地区输送优秀的教师,以经济手段激励优秀教师到边缘地区。只要给予优秀教师补偿额度超过所在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使这项制度得到有效贯彻,与依靠爱心帮扶和经济政策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就可能尽早改变落后地区教育面貌的,边缘地区也会尽早摆脱中国教育的边缘。</P><P>【博客中国】作者:戴天岩</P>
【摘要】</B>    本文探讨了边缘地区的教育环境和发展落后的原因,在维护目前教育政策制度的前提下,提出了“校际交流”、“宽进严出”和“上山下乡”的教育促进的市场化设想,这不但符合边缘地区“经济滞后,教育先行”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改善边缘地区长期落后的教育福利格局。在此基础上,对边缘地区的其他教育政策制度进行了必要的探索。<p></p></P>
【关键词】</B>   环境和原因; “瓶颈”;  政策探索;<p></p></P>
<p></p></P>
<p></p></P>
教育是中国每个家庭的大事,在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两个最大项目:一是改善住房,二是子女教育。正因中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没有实质性降下来,而且农业产业的“女性化”和“弱质化”导致的创收能力下降,都已经成为事实,土地的产出水平随着农资的上涨也开始出现相对下降,经济收入减少使得广大农村居民在教育上的直接投资也开始下降。这里所指的投资不单包括了在子女教育上的直接投资,也包括了教育环境的改善投资。倘如不能保证农村地区教育投资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公平性就会被打破,特别是中国的边缘地区,教育就会形成单向开放的格局,即边缘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开放,教育的边缘化现象也会更加严重。</P>
以土地产出为生的贫困农村、与外界隔绝的“老、少、边、穷”地区、城市外来农民工部落、下岗和失业工人的聚居地,都应属于教育的边缘化地区,这种地区的经济边缘化导致了教育边缘化,教育可以是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类的培训和自学,(以下主要探讨的是学校教育),表面上看,中国普及了义务教育,就不会再产生教育边缘化的现象,其实,产生教育边缘化不单纯有政策因素,也有其地区经济、人文因素,很显然,只要边缘地区经济实力上不来,综合人文素质和教育科技水平不提高,教育的边缘化就必然会产生,换句话说,教育的地区“二元化”不可避免。</P>
边缘地区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发展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地区投资水平低下和观念落后造成的。政策上的扶持和希望工程的扶贫,都是边缘地区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单向开放,边缘地区也很难以土地等生产要素置换来获得教育的发展空间,因为边缘地区教育市场化的经济效益通常长线的、利薄的,与发达地区举办的各种贵族学校、认证培训、技能培训、研修班教育、考研考律辅导、语言教育、民办大学的学习相比,利润率太低,所以,从投资人的角度看,投资边缘地区的教育是不经济的,即使投资人愿意投资边缘地区的教育,基础环境的落后也会使得投资人望而却步。</P>
从目前看,边缘地区的教育要保持开放的可持续性还比较难,具体可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的“瓶颈”原因:</P>
一、市场教育的落后,导致思想观念的落后。边缘地区的居民市场意识比较淡薄,对学校教育的学费投资比较多,对相关教育环境和辅助教育的服务基本不愿意投资,而且,由于封闭的区域导致封闭的市场,教育很难脱离本土化经营,对教育没有建成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地方政府和每个家庭常忽视教育的长期性,对短期考试成绩的期望值太高,不重视素质文化教育和培养。很典型,城市教育是学校主体教育、家庭辅助教育和社会文化自然教育的结合,而边缘地区只有学校主体教育,其他的教育形式基本都是空白。</P>
二、教育投资增长缓慢,教育发展缺少动力支撑。边缘地区的市场经济多不发达,尽管招商引资的力度较大,但由于基础实施不完善和文化环境不健全,外资和内资的投入并不会有较快的增长,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也有限,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和希望工程建设,又不可能完全改变边缘地区的面貌,如果按照这个进度提升边缘地区的教育水平,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赶超发达地区。况且,“市场经济越不发达       科技教育文化投资越少           </P>
生产力发展滞后”,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互动性,不油然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P>
三、自给自足的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以填补高素质教师需求缺口。高校集中的区域往往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教师资源,容易形成科技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如北京的海淀区,集中全国最知名的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然而,边缘地区则很难获得优秀的教师资源,即使是个别优秀的教师边缘地区也很难得到,所以,边缘地区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采取“自给自足”的模式,教师和人才的流动性不大,从学生学习的需求看,高素质的教师长期都处于短缺状态,单纯依靠学生自学和“自给自足”教育是不可能改变和普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P>
四、考试制度制约了学校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形式发展。教育师资的不公平性,考试制度的公平性,其本身就是对边缘地区的歧视。不同地区不同录取分数线是合理的,尤其是针对贫困的边缘地区,即使是同一个省的教育水平差异性也很大,所以,考试制度是限制边缘地区学生的上学机会,相对增加城市学生的上学机会,我认为,政府考量的因素是为了增加城市人口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的稳定,而边缘地区的学生有自己的土地,不能上学仍然可以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存在太大的社会稳定性问题,从另一层面分析,正因中国的教育资源有限,所以,牺牲了边缘地区学生的入学机会,就有利于政府维持政权的稳定性,就中国对教育的投资总水平看,中国的福利发展状况还没有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完成大学和其他职业教育,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P>
作为国民,都有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然而,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无形中直接或间接剥夺了边缘地区的一部分受教育权利,这对个人而言是不公平的。正因出生在贫困的山区,经济水平自然落后就导致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弱化,而国家应该对国民福利分配做到最大的平均化,现在的情况却是颠倒了,越是发达地区教育投资力度越大,越是不发达地区教育投资力度越小,虽然是市场发展的结果,但政府却不应该为了形象工程去渲染这种结果,而且,作为政府而言,在发达地区投资教育,确实容易见到政绩,因此,无论对西部的教育投资还是政府的爱心政策倾斜,我认为,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是边缘的地区,教育水平的严重落后,已经使得我们不得不回头反思对教育的制度和态度。</P>
鉴于此,对边缘地区的教育,国家必须保持政策上的绝对倾斜,而且,必须落实到实处,长期保证国家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和地方政府微观操作可行性,否则,就容易出现像户口政策、档案政策一样的壁垒,导致中国教育长期存在边缘化和歧视性,不利于中国全局的协调统一发展,也不利于改善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水平。</P>
对于边缘地区的教育,我认为,可以从立法和政策角度去改善,鼓励学生的流动,实现正常的校际交流,打破封闭的环境,都应该努力去尝试,具体建议如下:</P>
一、不鼓励就近办小学校,鼓励办有资质的大学校。无论是义务教育学校,还是我们常见到村办小学、乡办中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衣食住行,但却分散了教育资源,出现许多资质不够的学校,这种做法不可取。我建议,政府要集中优势资源办大学校,这样才能实现优势共享,当然,也会增加上学读书的成本,但从整个国民的素质考虑,是很值得的。其他的职业或社会培训学校也可以采取这个做法,把学校的规模扩大以便充分整合资源,每所学校都应经过国家的评估,否则,就是对教育的不合格产品疏漏,是政府的严重不负责任态度,是比任何充斥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更严重的现象。</P>
二、对教育的扶贫不搞小财政,而是搞全国的大财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关系到千秋后代的事情,针对全国的所有地区,完全依靠自主办学、自收自支,还不是太成熟,特别是边缘地区更是如此,对于教育的地区扶贫,我认为,不应该把权利下放。从中央下放到省,从省下放到市,从市下放到县,从县又下放到乡,首先,是环节多,政策落实会出现偏差。其次,各地会根据地区各自的财政状况安排落实教育所需的财政支出,这样一来,“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边缘地区的教育永远是落后的。应该针对乡镇集中建立希望工程教育项目,而不适宜搞针对县以上的面上工程。教育的扶贫直接定点到乡镇是很必要的,即使边缘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教育仍然可以先行,这才是边缘地区的持续发展战略方向。</P>
三、边缘地区教育开放从校际交流和开放着手。要实现边缘地区的教育水平提升,单靠扶贫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经常性的校际交流活动,拆除教师和学生流动的壁垒,建立县内中小学和边缘地区中小学的教师学生交流制度,建立边缘地区中小学和发达地区中小学的教师学生交流制度,所谓校际交流制度,就是把边缘地区教师学生有限的、批量的送出去,也把优秀的教师引进来,交流的期限可以贯穿整个义务教育,也可以是短期的交流活动,此外,教师的借调、交流、培训、访问学习,都需要在国家的经济和物质保障下才能完成这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P>
四、对考试制度的改革不以成绩衡量,而以全国的入学比例来录取边缘地区的学生。考试制度是边缘地区学生不可逾越的障碍,实行统一严格的分数线无疑是学生继续教育的政策壁垒,发达地区和边缘地区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因此,设立划归统一的分数线不是绝对合理的,即使是同省的不同地区也有很大的差异,对边缘地区的高校录取工作,我认为,应该补偿边缘地区学生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建立边缘地区“宽进严出”高考录取制度(仿国外的教学制度),按照全国或省内的录取比例对边缘地区录取政策倾斜,全国或省内的录取比例和边缘地区学生的录取保持同一比例,根据每年的招生计划再进行调整,不以严格分数线来限制边缘地区学生的入学,建立这种“有管理的浮动录取制度”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和创造边缘地区学生的入学机会,也可以对边缘地区的长期的科教投入。</P>
五、优秀教师“上山下乡”的国家基金计划。按照经济理性人的说法,优秀教师的“上山下乡”政策,如果不是国家的一项制度安排就不会得到落实,让发达省份的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去边缘地区教学是很难实施的,即使是短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也不会得到广泛的响应。我认为,应该建立优秀教师“上山下乡”的国家基金计划,由国家来设立一个巨额的基金,经常性地、规模化地向边缘地区输送优秀的教师,以经济手段激励优秀教师到边缘地区。只要给予优秀教师补偿额度超过所在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使这项制度得到有效贯彻,与依靠爱心帮扶和经济政策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就可能尽早改变落后地区教育面貌的,边缘地区也会尽早摆脱中国教育的边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