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可能使物价涨幅在下半年降得多一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21:18
一、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情况和特点:一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都在正常水平,内需的作用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进出口总额增长25.8%,贸易顺差有所减少。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夏粮总产2525亿斤,比上年增加62亿斤。二是物价涨幅总体可控。按照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粮油糖肉菜和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受到严肃查处。多数省份已经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同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其中翘尾因素影响3.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同比涨幅高位趋稳。三是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增长31.2%,比上年同期增收1.35万亿元。企业效益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8.7%。四是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机械、医药等行业生产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水平,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并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加大,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五是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655万人,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7.6%和13.7%。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财政对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大幅增加。

总的看,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是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经济增速略为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处在合理水平,没有超出预期。我们更加注重缓解物价过快上涨这一主要矛盾,更加注重应对各类经济、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冲击,更加注重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较好地处理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不少。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一是一些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美国一、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分别增长0.4%、1.3%,大幅低于去年四季度3.1%的水平,不少生产、需求指标出现走弱态势,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复苏乏力。欧元区经济一季度环比和同比增速分别为0.8%和2.5%,但各国分化明显,一些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的国家经济低迷。日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9%,二季度环比下降0.3%,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一些新兴经济体一季度增速也有所放缓。巴西同比增长4.2%,比上年同期减缓5.1个百分点;印度延续去年初以来增速逐季递减态势,一季度同比增长7.8%,是5个季度新低。二是全球通胀压力加大。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日益突出,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多数国家物价面临较大上涨压力。通货膨胀成为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巴西7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9%;印度6月份批发价格指数上涨9.4%。发达国家的通胀风险也明显上升。美国5、6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均上涨3.6%,连续两个月保持在2008年11月以来最高值;欧元区7月份通胀率为2.5%,连续8个月超过欧洲央行2%的目标上限。三是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失业率都明显上升,最高时分别达到10.2%、10.1%和5.7%,目前虽有所回落,但仍显著高于危机前平均水平。四是政府债务风险继续积聚。很多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超常规财政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风险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美国联邦赤字连续3个财年超过1万亿美元,今年可能达到创纪录的1.65万亿美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欧元区一些国家财政收支严重失衡,财政赤字高企,债务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在上升,欧债危机阴霾挥之不去。最近,标准普尔在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近4个月后,从AAA级下调为AA+,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主要股指大幅波动,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回落,黄金等避险产品价格再创新高。受美欧等国经济、社会等因素制约,主权债务问题在短期内很难缓解,这将明显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矛盾也不少。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外,经济运行中还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较快上涨交织在一起,使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价僵持不下、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一些中小企业受多重因素挤压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有所反弹;出口增长面临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

二、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要准确判断经济形势,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综合各方面情况看,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同时,必须根据形势变化,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到现在已经半年多,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四季度以来,已经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4.5个百分点,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25个百分点,7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4.7%,处于16%的目标区间内。对货币政策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近几个月,货币信贷增速有所下降,但与正常年份相比并不算低。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6%,考虑到前两年基数比较大,货币存量比较多,增加的绝对量不算少。要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重视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复杂。宏观政策效应会有时滞,加上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用电紧张、利率上调、汇率升值等,企业经营压力在不断加大。我们既要看当前经济运行状况,也要准确判断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影响。三是合理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提高政策的针对性。要把握好各种政策工具的平衡点并进行合理组合,强化银行表外业务监管,防止风险积聚,保持金融系统健康稳定。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等金融改革,管好用好外汇储备存量、逐步减少增量,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防止热钱大量流入。此外,还要处理好银行资本充足率、银行体系风险防范与资本市场稳定的关系,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要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最近,各方面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非常关注。客观地说,这是一个老问题、老现象。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最早发生在1979年,到1996年全国所有省级政府和绝大多数市县级政府都举借了债务。今年3月至5月,根据国务院部署,审计署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摸清了情况,已向全国人大报告并向社会公开。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2万亿元,其中有51.15%共计5.48万亿元是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和用于续建2008年以前开工项目的。同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加,主要是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两次金融危机中都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举借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抓紧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实施全口径监管,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有效化解风险。要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遵循商业化原则,审慎评估借款人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坚决禁止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同时,要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要抓紧研究,进一步提出具体解决办法,提高透明度和资金使用绩效,强化财经纪律,增强公众信心。


http://news.qq.com/a/20110901/001008.htm一、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情况和特点:一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都在正常水平,内需的作用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进出口总额增长25.8%,贸易顺差有所减少。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夏粮总产2525亿斤,比上年增加62亿斤。二是物价涨幅总体可控。按照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粮油糖肉菜和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受到严肃查处。多数省份已经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同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其中翘尾因素影响3.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同比涨幅高位趋稳。三是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增长31.2%,比上年同期增收1.35万亿元。企业效益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8.7%。四是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机械、医药等行业生产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水平,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并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加大,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五是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655万人,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7.6%和13.7%。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财政对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大幅增加。

总的看,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是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经济增速略为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处在合理水平,没有超出预期。我们更加注重缓解物价过快上涨这一主要矛盾,更加注重应对各类经济、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冲击,更加注重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较好地处理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不少。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一是一些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美国一、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分别增长0.4%、1.3%,大幅低于去年四季度3.1%的水平,不少生产、需求指标出现走弱态势,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复苏乏力。欧元区经济一季度环比和同比增速分别为0.8%和2.5%,但各国分化明显,一些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的国家经济低迷。日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9%,二季度环比下降0.3%,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一些新兴经济体一季度增速也有所放缓。巴西同比增长4.2%,比上年同期减缓5.1个百分点;印度延续去年初以来增速逐季递减态势,一季度同比增长7.8%,是5个季度新低。二是全球通胀压力加大。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日益突出,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多数国家物价面临较大上涨压力。通货膨胀成为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巴西7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9%;印度6月份批发价格指数上涨9.4%。发达国家的通胀风险也明显上升。美国5、6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均上涨3.6%,连续两个月保持在2008年11月以来最高值;欧元区7月份通胀率为2.5%,连续8个月超过欧洲央行2%的目标上限。三是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失业率都明显上升,最高时分别达到10.2%、10.1%和5.7%,目前虽有所回落,但仍显著高于危机前平均水平。四是政府债务风险继续积聚。很多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超常规财政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风险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美国联邦赤字连续3个财年超过1万亿美元,今年可能达到创纪录的1.65万亿美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欧元区一些国家财政收支严重失衡,财政赤字高企,债务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在上升,欧债危机阴霾挥之不去。最近,标准普尔在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近4个月后,从AAA级下调为AA+,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主要股指大幅波动,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回落,黄金等避险产品价格再创新高。受美欧等国经济、社会等因素制约,主权债务问题在短期内很难缓解,这将明显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矛盾也不少。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外,经济运行中还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较快上涨交织在一起,使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价僵持不下、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一些中小企业受多重因素挤压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有所反弹;出口增长面临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

二、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要准确判断经济形势,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综合各方面情况看,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同时,必须根据形势变化,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到现在已经半年多,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四季度以来,已经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4.5个百分点,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25个百分点,7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4.7%,处于16%的目标区间内。对货币政策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近几个月,货币信贷增速有所下降,但与正常年份相比并不算低。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6%,考虑到前两年基数比较大,货币存量比较多,增加的绝对量不算少。要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重视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复杂。宏观政策效应会有时滞,加上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用电紧张、利率上调、汇率升值等,企业经营压力在不断加大。我们既要看当前经济运行状况,也要准确判断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影响。三是合理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提高政策的针对性。要把握好各种政策工具的平衡点并进行合理组合,强化银行表外业务监管,防止风险积聚,保持金融系统健康稳定。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等金融改革,管好用好外汇储备存量、逐步减少增量,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防止热钱大量流入。此外,还要处理好银行资本充足率、银行体系风险防范与资本市场稳定的关系,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要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最近,各方面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非常关注。客观地说,这是一个老问题、老现象。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最早发生在1979年,到1996年全国所有省级政府和绝大多数市县级政府都举借了债务。今年3月至5月,根据国务院部署,审计署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摸清了情况,已向全国人大报告并向社会公开。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2万亿元,其中有51.15%共计5.48万亿元是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和用于续建2008年以前开工项目的。同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加,主要是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两次金融危机中都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举借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抓紧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实施全口径监管,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有效化解风险。要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遵循商业化原则,审慎评估借款人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坚决禁止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同时,要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要抓紧研究,进一步提出具体解决办法,提高透明度和资金使用绩效,强化财经纪律,增强公众信心。


http://news.qq.com/a/20110901/001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