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最后通信手段”的人[推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29:57


全文摘自《国防》1999.10期P.31--红凤

                                     锻造“最后通信手段”的人

                                      ——记总参某通信研究所科学家司徒梦天

                                                      曾有情


    199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发通令:“总参**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司徒梦天同志……入伍40多年来,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攀登现代科学高峰,终于攻克了‘军事地下通信系统'这一高科技项目,填补了我国地下通信领域的空白……为表彰该同志的突出功绩,中央军委决定,给司徒梦天同志记一等功。”1996年,江泽民主席又亲切接见了这位锻造“最后通信手段”的老军人、老党员、老科研。


通信学术界的“歌德巴赫猜想”

    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歌德巴赫猜想的“1+2”。在军事学术界也有一个不是歌德巴赫猜想的“歌德巴赫猜想”——地下通信,它的攻克者就是司徒梦天。

    什么是“地下通信”呢?为了理论上解释这个问题,司徒梦天花了整整6年时间,撰写了18万字的学术专著,而他从事这项研究以近20个年头!

    对“地下通信”,司徒梦天这样形象的解释道:“看过电源《上甘岭》吗?当我志愿军进入坑道后,地表阵地被敌人占领了,通信线路也被炸断了,坑道里的官兵只能用无线电进行通信联络,但架在坑道外面的天线也被炸断,通信中断了。电波并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无孔不入,它难以穿透很厚的覆盖层进入地下坑道。如果常用通信手段都被战火摧毁了,要保证指挥通信畅通,还有最后一个‘杀手锏’,那就是我和课题组的同志研制的一种抗摧毁、抗干扰的地下通信系统。它的收发信设备和天线全部架设在地下坑道内,可与指挥机关设置在一起,只要还有人活着,就能利用该系统传递指挥命令,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最后通信手段'的地下通信。”为解决敌人狂轰滥炸造成我军坑道通信中断问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后方的一些科研机构就开始了这个课题的研究。但由于缺少科学理论指导,研究试验没有取得明显进展,成为通信学术界的一个“歌德巴赫猜想”。硝烟已散尽,但上甘岭留下的这个难题却久久未能解开。1978年,他接受了这项艰巨工程。


一把尺子挑战世界级难题

    几十年未解的难题,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司徒梦天对以往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地下通信两个最大的难题摆在面前:一是信号太弱,淹没在强大的噪声信号之中,象掉在地上的豆腐脑,很难把它完整的捡起来;二是如何抗击雷电干扰。地下通信的工作波段,正好在雷电干扰的频段之内,要避开它很困难。美国中部的夏延山建有一个著名的地下指挥所,其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是造价昂贵的地波应急网,但高达300米的天线却架设在地面上,成为一个极易被摧毁的活靶子。一旦天线被摧毁地下指挥所就成了哑巴和聋子,既传不出,也收不到。那么如何把天线隐藏在坑道里,既不易被摧毁,又能传递信号呢?

    司徒梦天带领课题组,先从理论上找依据。他们首先用了6年时间对地下通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了得到科学准确的数据,他们经常钻防空洞搞测试,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坑道结构,岩石、土层的导电率,再汇集起来进行分析。最初几年,别说计算机,就连一个小小的计算器也没有,对大量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只有一把计算尺。然而,他们就是用一把简陋的计算尺挑战这一世界级难题的。

    算来算去,就一个目的:在中长波范围内,为地下坑道电磁信号寻找一个最佳的工作频段。司徒梦天经过数千次的试验和严格的分析计算终于找到了这个频段。接着,他带领研究人员相继创立了地下通信信道的数字模型,推导出了天线相对效率的简化公式。一滴滴心血凝成一个个汉字,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地下通信研究的理论专著《地下通信原理》。接着他们又转入设备试制。1984年,一种体积小、效率高,适合地下坑道使用的发信设备通过鉴定,地下通信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攻克“最弱的”必须找到“最强的”

    有了发信设备,信号弱、接收难就成了新的拦路虎。坑道覆盖层厚度少则几十米,多则几百米,电磁波要穿透坑道覆盖层,必须把电波“打磨”得锋利无比。

    司徒梦天原是搞电磁场理论研究的,要攻克地下通信的道道难关,他深感自己的功力不足。已50多岁的司徒梦天,既当课题带头人,又当补课的学生。他抓紧一切的时间,学信息论、数字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等新的科技知识。为了借阅书籍和查阅资料,他的足迹踏遍了北京市内的大小图书馆。由于他经常光顾,以致门卫和工作人员对他都免查证件。多年来他做的读书笔记摞起来超过1.5米厚。这是一个知识的阶梯,送他攀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他外出查资料,身边总跟着他的夫人老顾。有人开玩笑说:“司徒读书,身边有‘陪读’。”其实那是他自己为自己配的保健医生。司徒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医学上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劳累或意外的刺激都会使心跳骤然加快,以致昏迷不醒。若没有老伴的照顾,后果不堪设想。

    要找到一种使电波穿石破土直飞云天的方法,需在各种坑道进行大量的试验。司徒梦天课题组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崇山峻岭、边防岛屿,一百多条不同地质、不同厚度、不同布局的坑道,他们出了这条钻那条,大伙风趣的说:“我们成了真正的地下工作者。”

    坑道内大多阴暗潮湿,内外温差较大,外面穿裤衩背心的季节,里面却要穿大衣,蚊蝇小咬更给他们留下太多带血的记忆。一次试验,他们几人辛苦了大半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有人提议数数蚊子“亲吻”的印痕,结果发现每人身上都留下了300多个包。

    失败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司徒梦天终于找到了一种把最弱信号锻造成最强电波的方法,为电波飞出坑道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天窗。司徒梦天率领的科研组研制出来的弱信号电报终端机,能在信号比噪声弱40倍的情况下工作,误码率只有万分之四。这好比是在一个轰鸣的马达旁,清晰的听见一只蚊子的哼哼小唱。


追雷千万里

    弱信号接收难的问题解决了,但抗雷电干扰的难题却旧攻不下。组内一些同志失去了信心,调走的调走,转业的转业,到后来只剩下司徒梦天一个“光杆司令”。但他的信心依然坚定:“只剩我一个人也要搞下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1986年,研究所精简整编,课题组被撤了。司徒梦天哭了。

    10多年的心血不能付之东流,一定要使“最后的通信手段”笑道最后。课题组没了,他就单枪匹马思索着解决难题的办法,对采集的数万个雷电干扰的“标本”进行“解剖”和研究。他知道,要使领导对这项研究有信心,自己首先得拿出“硬”招来。1986年10月,他精心撰写了《解决地下通信中雷电脉冲干扰问题设想》的报告,呈给有关领导,最后在总参通信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地下通信研究终于起死回生了。他精神倍增,向“雷电干扰”发起了最后冲刺。

    要制服雷电,只有在与雷电打交道的实践中寻找良策。于是他带领助手每年夏天都要选择大气噪声最高、雷电最密集的地区进行研究,成天跟着雷电跑。别人盼望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好天气,可司徒梦天却天天盼着暴雨倾盆,雷电霹雳。

    雷电不是你一发邀请它就来的。司徒梦天手里常握着个半导体,时刻关注着天气变化,一听哪里有雨、有雷,就带着设备追到哪里,,中国的一些多雷地区他踏了个遍。听说海南岛是个“雷窝子”,他大手一挥:“走,道海南赶雷去。”可偏偏买不到火车票,司徒梦天年纪大身体不好,长途跋涉坐硬座哪能吃得消?助手们说等买到卧铺再走。从不发脾气的司徒梦天怒气冲冲的说:“等买到卧铺雷雨季节就过去了,我们还去干什么?就是站也要站到海南!”司徒梦天硬是拿着站台票上了火车。下了火车,改轮船,疲惫不堪的赶到了海南试验点,正巧“山雨欲来风满楼”。

    司徒梦天追赶雷电千万里,对设备进行了反复测试和改进,终于降服了雷电干扰这只拦路虎。至此,他的“最后的通信手段”宣告成功,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国通信隐蔽、抗毁领域的空白,在作战指挥系统、发射井的导弹控制、潜艇通信中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该系统在地方矿井救生、铁路隧道、人防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军委江泽民主席在百忙之中伸出手来,与司徒梦天这双锻造“杀手锏”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

    “最后的通信手段”对于司徒梦天来说并不是最后。如今他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仍作为保留专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他要把自己的研究延续至生命的最后!
[em08][em00][em08]

全文摘自《国防》1999.10期P.31--红凤

                                     锻造“最后通信手段”的人

                                      ——记总参某通信研究所科学家司徒梦天

                                                      曾有情


    199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发通令:“总参**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司徒梦天同志……入伍40多年来,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工作兢兢业业,锐意进取……攀登现代科学高峰,终于攻克了‘军事地下通信系统'这一高科技项目,填补了我国地下通信领域的空白……为表彰该同志的突出功绩,中央军委决定,给司徒梦天同志记一等功。”1996年,江泽民主席又亲切接见了这位锻造“最后通信手段”的老军人、老党员、老科研。


通信学术界的“歌德巴赫猜想”

    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歌德巴赫猜想的“1+2”。在军事学术界也有一个不是歌德巴赫猜想的“歌德巴赫猜想”——地下通信,它的攻克者就是司徒梦天。

    什么是“地下通信”呢?为了理论上解释这个问题,司徒梦天花了整整6年时间,撰写了18万字的学术专著,而他从事这项研究以近20个年头!

    对“地下通信”,司徒梦天这样形象的解释道:“看过电源《上甘岭》吗?当我志愿军进入坑道后,地表阵地被敌人占领了,通信线路也被炸断了,坑道里的官兵只能用无线电进行通信联络,但架在坑道外面的天线也被炸断,通信中断了。电波并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无孔不入,它难以穿透很厚的覆盖层进入地下坑道。如果常用通信手段都被战火摧毁了,要保证指挥通信畅通,还有最后一个‘杀手锏’,那就是我和课题组的同志研制的一种抗摧毁、抗干扰的地下通信系统。它的收发信设备和天线全部架设在地下坑道内,可与指挥机关设置在一起,只要还有人活着,就能利用该系统传递指挥命令,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最后通信手段'的地下通信。”为解决敌人狂轰滥炸造成我军坑道通信中断问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后方的一些科研机构就开始了这个课题的研究。但由于缺少科学理论指导,研究试验没有取得明显进展,成为通信学术界的一个“歌德巴赫猜想”。硝烟已散尽,但上甘岭留下的这个难题却久久未能解开。1978年,他接受了这项艰巨工程。


一把尺子挑战世界级难题

    几十年未解的难题,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司徒梦天对以往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地下通信两个最大的难题摆在面前:一是信号太弱,淹没在强大的噪声信号之中,象掉在地上的豆腐脑,很难把它完整的捡起来;二是如何抗击雷电干扰。地下通信的工作波段,正好在雷电干扰的频段之内,要避开它很困难。美国中部的夏延山建有一个著名的地下指挥所,其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是造价昂贵的地波应急网,但高达300米的天线却架设在地面上,成为一个极易被摧毁的活靶子。一旦天线被摧毁地下指挥所就成了哑巴和聋子,既传不出,也收不到。那么如何把天线隐藏在坑道里,既不易被摧毁,又能传递信号呢?

    司徒梦天带领课题组,先从理论上找依据。他们首先用了6年时间对地下通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了得到科学准确的数据,他们经常钻防空洞搞测试,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坑道结构,岩石、土层的导电率,再汇集起来进行分析。最初几年,别说计算机,就连一个小小的计算器也没有,对大量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只有一把计算尺。然而,他们就是用一把简陋的计算尺挑战这一世界级难题的。

    算来算去,就一个目的:在中长波范围内,为地下坑道电磁信号寻找一个最佳的工作频段。司徒梦天经过数千次的试验和严格的分析计算终于找到了这个频段。接着,他带领研究人员相继创立了地下通信信道的数字模型,推导出了天线相对效率的简化公式。一滴滴心血凝成一个个汉字,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地下通信研究的理论专著《地下通信原理》。接着他们又转入设备试制。1984年,一种体积小、效率高,适合地下坑道使用的发信设备通过鉴定,地下通信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攻克“最弱的”必须找到“最强的”

    有了发信设备,信号弱、接收难就成了新的拦路虎。坑道覆盖层厚度少则几十米,多则几百米,电磁波要穿透坑道覆盖层,必须把电波“打磨”得锋利无比。

    司徒梦天原是搞电磁场理论研究的,要攻克地下通信的道道难关,他深感自己的功力不足。已50多岁的司徒梦天,既当课题带头人,又当补课的学生。他抓紧一切的时间,学信息论、数字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等新的科技知识。为了借阅书籍和查阅资料,他的足迹踏遍了北京市内的大小图书馆。由于他经常光顾,以致门卫和工作人员对他都免查证件。多年来他做的读书笔记摞起来超过1.5米厚。这是一个知识的阶梯,送他攀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他外出查资料,身边总跟着他的夫人老顾。有人开玩笑说:“司徒读书,身边有‘陪读’。”其实那是他自己为自己配的保健医生。司徒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医学上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劳累或意外的刺激都会使心跳骤然加快,以致昏迷不醒。若没有老伴的照顾,后果不堪设想。

    要找到一种使电波穿石破土直飞云天的方法,需在各种坑道进行大量的试验。司徒梦天课题组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崇山峻岭、边防岛屿,一百多条不同地质、不同厚度、不同布局的坑道,他们出了这条钻那条,大伙风趣的说:“我们成了真正的地下工作者。”

    坑道内大多阴暗潮湿,内外温差较大,外面穿裤衩背心的季节,里面却要穿大衣,蚊蝇小咬更给他们留下太多带血的记忆。一次试验,他们几人辛苦了大半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有人提议数数蚊子“亲吻”的印痕,结果发现每人身上都留下了300多个包。

    失败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司徒梦天终于找到了一种把最弱信号锻造成最强电波的方法,为电波飞出坑道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天窗。司徒梦天率领的科研组研制出来的弱信号电报终端机,能在信号比噪声弱40倍的情况下工作,误码率只有万分之四。这好比是在一个轰鸣的马达旁,清晰的听见一只蚊子的哼哼小唱。


追雷千万里

    弱信号接收难的问题解决了,但抗雷电干扰的难题却旧攻不下。组内一些同志失去了信心,调走的调走,转业的转业,到后来只剩下司徒梦天一个“光杆司令”。但他的信心依然坚定:“只剩我一个人也要搞下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1986年,研究所精简整编,课题组被撤了。司徒梦天哭了。

    10多年的心血不能付之东流,一定要使“最后的通信手段”笑道最后。课题组没了,他就单枪匹马思索着解决难题的办法,对采集的数万个雷电干扰的“标本”进行“解剖”和研究。他知道,要使领导对这项研究有信心,自己首先得拿出“硬”招来。1986年10月,他精心撰写了《解决地下通信中雷电脉冲干扰问题设想》的报告,呈给有关领导,最后在总参通信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地下通信研究终于起死回生了。他精神倍增,向“雷电干扰”发起了最后冲刺。

    要制服雷电,只有在与雷电打交道的实践中寻找良策。于是他带领助手每年夏天都要选择大气噪声最高、雷电最密集的地区进行研究,成天跟着雷电跑。别人盼望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好天气,可司徒梦天却天天盼着暴雨倾盆,雷电霹雳。

    雷电不是你一发邀请它就来的。司徒梦天手里常握着个半导体,时刻关注着天气变化,一听哪里有雨、有雷,就带着设备追到哪里,,中国的一些多雷地区他踏了个遍。听说海南岛是个“雷窝子”,他大手一挥:“走,道海南赶雷去。”可偏偏买不到火车票,司徒梦天年纪大身体不好,长途跋涉坐硬座哪能吃得消?助手们说等买到卧铺再走。从不发脾气的司徒梦天怒气冲冲的说:“等买到卧铺雷雨季节就过去了,我们还去干什么?就是站也要站到海南!”司徒梦天硬是拿着站台票上了火车。下了火车,改轮船,疲惫不堪的赶到了海南试验点,正巧“山雨欲来风满楼”。

    司徒梦天追赶雷电千万里,对设备进行了反复测试和改进,终于降服了雷电干扰这只拦路虎。至此,他的“最后的通信手段”宣告成功,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国通信隐蔽、抗毁领域的空白,在作战指挥系统、发射井的导弹控制、潜艇通信中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该系统在地方矿井救生、铁路隧道、人防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军委江泽民主席在百忙之中伸出手来,与司徒梦天这双锻造“杀手锏”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

    “最后的通信手段”对于司徒梦天来说并不是最后。如今他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仍作为保留专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他要把自己的研究延续至生命的最后!
[em08][em00][em08]
好啊!我们的军队大有希望!向老专家致敬!
xiexie
xiexie
向老一代专家致敬![em00][em00][em00][em00]
厉害厉害
后继有人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