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解放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45:13
形势背景:

日本投降以后,民族矛盾转向国内矛盾,国共双方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开始争夺统治权,都不愿作出让步,一场内战难免发生。

首先,国、共两党的目标完全不同代表的,利益范围不同。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参仿西方法国大革命以降,关于民主的新思维,其政治制度理想以美国、英国等为蓝图,孙中山也参仿了马克思主义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代表广大贫苦农民阶级的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两种的体制所关切的皆为人民本身的自由,双方都各有优缺点,孙中山病逝之后,中国国民党由蒋介石接任党主席,因为与共产党的权力争夺及理念不同,决定进行“清党”(党内红化)以及“剿共”,继而产生许多战争,双方存在着很深的敌对矛盾,总有一天会秋后算账。

对日抗战结束后,国共双方因为对沦陷区的“受降”、“接收”问题有相当多的冲突矛盾,而且双方都在外国势力(国民党—美国,共产党—苏联)的支持下,不断的扩张势力范围,终至再度发生冲突。就在冲突日益扩大时,美国的马歇尔奉命前来进行调停工作,虽曾达成国共双方共组政府的协议,但在国民党不愿分享权力,共产党不愿放弃武力的情况下,短暂的合作再度破裂,内战再次爆发。

1946年6月,共产党军队易名为“人民解放军”,并以“乡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搭配蜂拥而起的学潮,开始进行全面的国共斗争;而国民党方面则由蒋介石领军,与共产党展开大规模的内战。初期共产党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都无法和国民党相比较,更没有大量的飞机坦克,更多的是小米加步枪,军队数量也无法和蒋介石相比较;所占据的根据地与国民党的通知区域来说,也很小;等等。而国民党方面,接受日本投降大量的武器,战略要地,而且部队数量相当多,武器装备也很好,还得到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双方的实力之悬殊是这次战争持续的主要原因。战争中,国民党的后勤补给一直靠军队自己完成,共产党的后勤补给都是靠老百姓组织的运输队完成。

在三年半的内战中,历经了辽沈、平津、徐蚌(淮海)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实力快速缩减,节节败退。到了1949年,蒋介石宣布下野,代总统李宗仁试图求和,但其后遭到蒋介石拒绝。共产党军队渡过长江后,国民政府撤退至台湾,情势岌岌可危,不久韩战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并积极维持海峡中立化之战略政策,中华民国政府得以稳定维持。从此,两岸分裂的局面就此形成。

战势分析:

第一阶段中原突围(1946年6月—1947年3月)

1946年6月下旬,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湖北、河南交界)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这一时期被共产党称为战略防御时期。期间,国民党依靠优势兵力对共产党统治区域(共产党称为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但被共产党挫败。
共产党方面采用边打边撤的方针将军队转移到山区以保存实力,同时潜入山区的共产党军队再度使用了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运动战战略,利用国民革命军分散搜索的契机,集中2—6倍的兵力展开包围进攻。经过8个月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约71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个旅,下降至85个旅。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时期(1947年3月—1948年9月)

共产党方面主力在国民党8个月的全面进攻依然存在,这样国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战略方案: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共产党根据地。共产党方面将中共中央主动从延安撤退,胡宗南占入空城,谎报大胜。同时解放军开始在陕北高原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分别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国民党方面经过3个多月的游动作战,军力、士气下降严重,最终放弃了陕北高原的战斗。

同时,山东的共产党占领区遭到逾60万国民革命军的围攻。山东解放军主力通过决战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号称“王牌部队”的国民革命军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阵亡,国民革命军全线撤退。这样一来,人民解放军军力上升至280万人,装备了重炮兵与工兵,基本具备了同国民革命军决战的实力。

另外,由于国民政府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及山东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url]国民政府[/url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军进攻共产党统治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中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第三阶段战略进攻时期(1948年9月—1949年12月)

在此期间,共产党发起了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击溃、消灭、收编了国民革命军的主力近150万人。1949年4月,国共举行了北平和谈并达成协议,国民政府拒绝在和谈协议上签字。随后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强渡长江,占领首都南京并进占了杭州、南昌、上海等都市。国民政府先迁广州。10月解放军占领广州,国府再迁重庆、成都,终于同年12月10日全面撤退台湾。

此后,中共方面多次试图“解放台湾”,国府方面也多次“反攻大陆”,双方都以失败而告终。

形势背景:

日本投降以后,民族矛盾转向国内矛盾,国共双方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开始争夺统治权,都不愿作出让步,一场内战难免发生。

首先,国、共两党的目标完全不同代表的,利益范围不同。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参仿西方法国大革命以降,关于民主的新思维,其政治制度理想以美国、英国等为蓝图,孙中山也参仿了马克思主义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代表广大贫苦农民阶级的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两种的体制所关切的皆为人民本身的自由,双方都各有优缺点,孙中山病逝之后,中国国民党由蒋介石接任党主席,因为与共产党的权力争夺及理念不同,决定进行“清党”(党内红化)以及“剿共”,继而产生许多战争,双方存在着很深的敌对矛盾,总有一天会秋后算账。

对日抗战结束后,国共双方因为对沦陷区的“受降”、“接收”问题有相当多的冲突矛盾,而且双方都在外国势力(国民党—美国,共产党—苏联)的支持下,不断的扩张势力范围,终至再度发生冲突。就在冲突日益扩大时,美国的马歇尔奉命前来进行调停工作,虽曾达成国共双方共组政府的协议,但在国民党不愿分享权力,共产党不愿放弃武力的情况下,短暂的合作再度破裂,内战再次爆发。

1946年6月,共产党军队易名为“人民解放军”,并以“乡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搭配蜂拥而起的学潮,开始进行全面的国共斗争;而国民党方面则由蒋介石领军,与共产党展开大规模的内战。初期共产党的人力、物力、财力、军力都无法和国民党相比较,更没有大量的飞机坦克,更多的是小米加步枪,军队数量也无法和蒋介石相比较;所占据的根据地与国民党的通知区域来说,也很小;等等。而国民党方面,接受日本投降大量的武器,战略要地,而且部队数量相当多,武器装备也很好,还得到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双方的实力之悬殊是这次战争持续的主要原因。战争中,国民党的后勤补给一直靠军队自己完成,共产党的后勤补给都是靠老百姓组织的运输队完成。

在三年半的内战中,历经了辽沈、平津、徐蚌(淮海)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实力快速缩减,节节败退。到了1949年,蒋介石宣布下野,代总统李宗仁试图求和,但其后遭到蒋介石拒绝。共产党军队渡过长江后,国民政府撤退至台湾,情势岌岌可危,不久韩战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并积极维持海峡中立化之战略政策,中华民国政府得以稳定维持。从此,两岸分裂的局面就此形成。

战势分析:

第一阶段中原突围(1946年6月—1947年3月)

1946年6月下旬,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湖北、河南交界)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这一时期被共产党称为战略防御时期。期间,国民党依靠优势兵力对共产党统治区域(共产党称为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但被共产党挫败。
共产党方面采用边打边撤的方针将军队转移到山区以保存实力,同时潜入山区的共产党军队再度使用了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运动战战略,利用国民革命军分散搜索的契机,集中2—6倍的兵力展开包围进攻。经过8个月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约71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个旅,下降至85个旅。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时期(1947年3月—1948年9月)

共产党方面主力在国民党8个月的全面进攻依然存在,这样国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战略方案: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共产党根据地。共产党方面将中共中央主动从延安撤退,胡宗南占入空城,谎报大胜。同时解放军开始在陕北高原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分别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国民党方面经过3个多月的游动作战,军力、士气下降严重,最终放弃了陕北高原的战斗。

同时,山东的共产党占领区遭到逾60万国民革命军的围攻。山东解放军主力通过决战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号称“王牌部队”的国民革命军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阵亡,国民革命军全线撤退。这样一来,人民解放军军力上升至280万人,装备了重炮兵与工兵,基本具备了同国民革命军决战的实力。

另外,由于国民政府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及山东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url]国民政府[/url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军进攻共产党统治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中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第三阶段战略进攻时期(1948年9月—1949年12月)

在此期间,共产党发起了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击溃、消灭、收编了国民革命军的主力近150万人。1949年4月,国共举行了北平和谈并达成协议,国民政府拒绝在和谈协议上签字。随后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强渡长江,占领首都南京并进占了杭州、南昌、上海等都市。国民政府先迁广州。10月解放军占领广州,国府再迁重庆、成都,终于同年12月10日全面撤退台湾。

此后,中共方面多次试图“解放台湾”,国府方面也多次“反攻大陆”,双方都以失败而告终。

楼主,你的链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