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看贴痛快写贴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49:22

最近在超大上贴了点关于79中越战争的东西,得到不少网友的厚爱,在此表示感谢。

萌生写这个东西的念头,还是在09年看了倪创辉的《十年中越战争》之后。当时越看越眼熟,明显很多章节都是网上流传已久的文章,分属不同作者和战例选编。后来一查证,果然如此。不是说此书完全没有倪的原创,但比例很少,基本上是一本网文大集合。而且各种谬误不少,加上倪整理剪裁过程中没有仔细辨识,又人为制造出了一些差错。尽管如此,能把十年战争浩大的材料整合到一起,也是很费劲的事,这点我是深有体会,在此也向编著者表示一定程度的敬意。

当时笔者就想到,如果能把79之战全程重新梳理,细加辨识,澄清谬误,尽量接近历史实况地整合成文,留作将来的相关题材的史学研究参考,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那时工作比较忙,成天为稻粱谋,史料和文笔也无自信,这件事暂时就放下了,但已开始注意收集资料。

事过二年,经过大量阅读、学习、资料收集,内心已有了点自信。正好过年后工作清闲,于是开始动笔。不想,这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要写这个东西,首先是史料收集。

中文世界中公开出版过的中越战争著作,主要是以下几本:
《中越战争秘录》 金辉、张惠生、张卫明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0年2月。限于出版年代所限,此书是报告文学性质,参考程度较小。

《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 王志军著 星克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08年12月。这本书是作者参战经历,情真意切,文笔纵横,豪气如云,在史学性和文学性上都堪称佳作。

再就是《十年中越战争》 倪创辉著 天行健出版社 2009年9月 。

《中越战争秘录》在出版那年笔者就买过了,保存了21年,算是笔者的启蒙教材。《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 、《十年中越战争》则专程从香港购买,入境时还很惊险,总算是原版到手。

还有一本书是不能少的,就是原广州军区参谋长周德礼著的《许世友的最后一战》。现在网上流传的大量关于79之战的相关材料,其骨干就是取材于这本书。

要反映关于东西两线大量的战役、战斗过程,必须参考参战部队军、师、团、营、连、装甲兵、炮兵的战例总结,以及热带山岳丛林战研究、越南武装力量概况等。这些资料在网上有不少,公开出版物《兵工科技》、《坦克新军事》、《坦克装甲车》上边也有,只是需要进行对比辨析。

当今对于中越战争研究比较有权威性的, 是著名网络写手cpcliusi,年轻的小蔡,著有《1979年那些事儿》(1、2)及大量相关文章。如果有一定的条件支持研究,前途当不可限量。笔者向他学习已久,受益匪浅,这里再一次向他表示感谢。

此外,笔者还参考了如下资料:
《中越战争30年祭》 作者不详,似乎是一个外交官。
《热血燃烧的岁月》 黄德家著
《虎啸南疆——中越战争全纪实》 巴夫著
《橡胶林的回忆》 风牌575著
《记对越自卫还击作战30周年》 谢志熙著
《开国第一战——抗法援越决胜奠边府揭秘》 陈志斌、孙晓著
《越南战争实录》 解力夫著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师的发展》、《百战将星——吴忠》、《中苏关系史纲》、《墓碑》、《走吧,去越南》等。
另要感谢燃烧的血论坛、飞扬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中国战友联盟论坛、军歌嘹亮论坛、铁血论坛诸多网友贡献的宝贵资料。

最近在超大上贴了点关于79中越战争的东西,得到不少网友的厚爱,在此表示感谢。

萌生写这个东西的念头,还是在09年看了倪创辉的《十年中越战争》之后。当时越看越眼熟,明显很多章节都是网上流传已久的文章,分属不同作者和战例选编。后来一查证,果然如此。不是说此书完全没有倪的原创,但比例很少,基本上是一本网文大集合。而且各种谬误不少,加上倪整理剪裁过程中没有仔细辨识,又人为制造出了一些差错。尽管如此,能把十年战争浩大的材料整合到一起,也是很费劲的事,这点我是深有体会,在此也向编著者表示一定程度的敬意。

当时笔者就想到,如果能把79之战全程重新梳理,细加辨识,澄清谬误,尽量接近历史实况地整合成文,留作将来的相关题材的史学研究参考,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那时工作比较忙,成天为稻粱谋,史料和文笔也无自信,这件事暂时就放下了,但已开始注意收集资料。

事过二年,经过大量阅读、学习、资料收集,内心已有了点自信。正好过年后工作清闲,于是开始动笔。不想,这竟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要写这个东西,首先是史料收集。

中文世界中公开出版过的中越战争著作,主要是以下几本:
《中越战争秘录》 金辉、张惠生、张卫明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0年2月。限于出版年代所限,此书是报告文学性质,参考程度较小。

《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 王志军著 星克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2008年12月。这本书是作者参战经历,情真意切,文笔纵横,豪气如云,在史学性和文学性上都堪称佳作。

再就是《十年中越战争》 倪创辉著 天行健出版社 2009年9月 。

《中越战争秘录》在出版那年笔者就买过了,保存了21年,算是笔者的启蒙教材。《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 、《十年中越战争》则专程从香港购买,入境时还很惊险,总算是原版到手。

还有一本书是不能少的,就是原广州军区参谋长周德礼著的《许世友的最后一战》。现在网上流传的大量关于79之战的相关材料,其骨干就是取材于这本书。

要反映关于东西两线大量的战役、战斗过程,必须参考参战部队军、师、团、营、连、装甲兵、炮兵的战例总结,以及热带山岳丛林战研究、越南武装力量概况等。这些资料在网上有不少,公开出版物《兵工科技》、《坦克新军事》、《坦克装甲车》上边也有,只是需要进行对比辨析。

当今对于中越战争研究比较有权威性的, 是著名网络写手cpcliusi,年轻的小蔡,著有《1979年那些事儿》(1、2)及大量相关文章。如果有一定的条件支持研究,前途当不可限量。笔者向他学习已久,受益匪浅,这里再一次向他表示感谢。

此外,笔者还参考了如下资料:
《中越战争30年祭》 作者不详,似乎是一个外交官。
《热血燃烧的岁月》 黄德家著
《虎啸南疆——中越战争全纪实》 巴夫著
《橡胶林的回忆》 风牌575著
《记对越自卫还击作战30周年》 谢志熙著
《开国第一战——抗法援越决胜奠边府揭秘》 陈志斌、孙晓著
《越南战争实录》 解力夫著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师的发展》、《百战将星——吴忠》、《中苏关系史纲》、《墓碑》、《走吧,去越南》等。
另要感谢燃烧的血论坛、飞扬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中国战友联盟论坛、军歌嘹亮论坛、铁血论坛诸多网友贡献的宝贵资料。
其次,要确定写这个东西的基本风格。

时下国内兴起的新史学研究,代表人物是高华、杨奎松、沈志华、杨继绳、闻一等,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分析史料,不回避真问题,不说废话,全面运用史料而不以个人好恶而剪裁史料。对此,笔者是赞同的。所以对于笔者写的这个东西,力求梳理清楚,论述明白,全过程的反映战役、战斗全貌,细节连贯,以全景式的历史眼光分析国家关系,记录下历史上发生过什么,笔者是什么观点,尽量提供材料供读者辨析,不强求读者认同。

动笔之后,方知道写作之难。1、2万字的文章,贴到论坛上容易,大家看起来痛快,但实际写起来却是多少辛苦在其中。

人只要有了责任感,不敢轻易定论,留下不确的史笔,那就必定是痛苦的。要大量地看资料,了解了一个事件或一个战役的全貌之后,才能开始写。边写还要边看资料,核实细节和数据。不同的资料说法不同,甚至南辕北辙,要分析对比,力求孤证不立,至少要两个以上说法相同才能确定。难的就是几个说法都不一样,就要再扩大资料搜索面,上网就查,遇到有联系的立即进行对比分析。有时候睡到半夜忽然梦到一个新想法,赶紧醒来打开电脑写上去,要不早晨就会忘掉。如果几个资料反映的都不一致,又不愿意留下空白,就要从逻辑上进行推断,扩大思维,再次从另一个层面上查找资料,有点蛛丝马迹就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一个尽量接近逻辑的暂时论断,一旦有了新材料就要予以修改。还要阅读大量的作战地图,否则战役、战斗细节根本无法入手。不到半年时间,笔者对于越北的地理、各个作战部队的行动路线已经基本熟悉,全都拜地图所赐。

这样搞下来,笔者曾经三十多年良好的睡眠乱了套,午夜精神,睡不着,白天困,睡不醒。想调整一下,因为总是有紧迫感要写,调整不过来。痛苦啊。
下边说一些动笔过程中经历过的艰难辨析。

1.写朔江战斗时,发现《十年中越战争》中记录365团5连战士何学高,2月19日随连队穿插到坂洋村,只身与敌肉搏拉响手榴弹“同归于尽”。但从战斗地图上看,19日当天365团5连正在朔江以北的长白山地区作战,离坂洋路程远着呢。只好再查资料,找到最早的源头是当年的一篇通讯报道,就是这样写的。怎么回事?又查资料,有不同说法,说何学高是53021部队5连战士。一对比,53021部队是366团,5连19日当天正在坂洋以东作战。这样,才能确定何学高是366团5连的,而不是在365团5连。

2.367团穿插扣屯战斗,《十年中越战争》中写师前指亲率367团2营于20日19时沿小路穿插到扣屯西侧,坦克1营、2营搭载367团1营2连、3营8连和1机连走公路于20日晚进至扣屯南侧。但查367团穿插战例,坦克1营、2营搭载367团1营2连、3营8连和1机连根本没有穿插到位,而是被阻击在大路上2天,转而配合师攻打河安县城了。那怎么这样写?再查,发现《十年中越战争》中的这章是网上的文章,而且有两个版本。一个只写了367团2营穿插到位,另一个则加了一句“坦克分队与2连、8连、1机枪也于20日晚到达扣屯南侧”。明显是有人在转贴时加上了这句。经过分析,笔者认为是转贴者搞错了,只看到2营走小路到位,却没看到坦克分队实际上没到位的资料,自作主张加了这一句,画蛇添足。而《十年中越战争》恰恰采用了错误的版本。

3.现在网上不少版本都采用这样的说法:1979年2月17日晨, 集结在中越边境上的17个师、22.5万人的中国军队,以12个师的兵力, 在国境线全线上对越南6个省11个县开始进攻。其中高平正面投入的兵力是6个师,谅山方向3个师,老街正面3个师。
因此,有不少网友就以这个22.5万人作为我军出兵数字,频频引用。实际上,这个说法来自《中越战争秘录》。但书中明确,这一数字取自日本人平松茂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越战争》。日本人写我军的事如何当得真!有人把这个拿到网上,却不写数据出自平松茂雄之手,以致谬误流传。

4.无论是《十年中越战争》,还是网上诸多文章,都写了攻打班占西侧长形高地的战斗。但同一个地方,有说是375团1营打的,有说是485团7连打的,非常混乱。《十年中越战争》还把二者混为一谈,明明2月23日162师485团已向高平开进,书中却写26日485团7连还在攻打长形高地。实际上,375团1营和485团7连都打过长形高地,只是有先来后到。485团7连打的是长形高地西南侧的无名高地,21日打下来,22日夜里交给375团3营防守,而26日375团1营上来又打下了整个长形高地。《十年中越战争》在剪裁粘贴时不加辨析,弄得乱七八糟。

5.《许世友的最后一战》、《百战将星——吴忠》、《十年中越战争》中都写下了攻占高平的一幕:
《许世友的最后一战》——24日17时25分,吴忠副司令员命令开炮!一声令下,一串串炮弹呼啸着飞向高平城内。顿时,城内火龙滚滚,浓烟四起,人员乱窜,车辆乱撞,呈现出一片惊恐、混乱状态。步兵旅从高平城南侧,南宁旅从高平城西侧向敌人突击。两个旅共分5路,象5把锋利的钢刀,直插敌人的心脏——高平市区,很快粉碎了敌人的抵抗,攻占了旧法国炮台、汽车站、市委大楼。前后共用了7个小时,于25日0时25分一举占领高平全城。
《百战将星——吴忠》——24日下午17时25分,吴忠一声令下,南集团的炮兵部队一齐开火,实施火力准备。高平城内浓烟四起,人员、车辆乱作一团。吴忠立即命令坦克和步兵部队出击,总攻高平。攻击部队兵分5路,似5把利刃直插高平城区。经过7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占领了高平全城。高平战役胜利结束。
《十年中越战争》则另有创作——24日下午5时25分,攻打高平的战斗序幕拉开。吴忠一声令下,南集团的炮兵部队实施火力准备。信号弹腾空而起,上百门大炮齐声轰鸣,炽亮的发射火光使西下的夕阳失去了光泽。高平城内浓烟四起,人员、车辆乱作一团。炮群铺天盖地,在剧烈地爆炸声中,越军的军事目标被一一摧毁。越军的通讯枢纽被打掉,一辆辆军车轮飞车毁,准备转换阵地的越军炮兵,还没有来得及挂炮,就葬身于火海之中。正在集结调配的步兵还没有挪步,就在炮群的覆盖下,变成了肉块残肢。
夜幕降临,炮火延伸。124师、162师、160师隐蔽的坦克和步兵部队向高平城内发起攻击。攻击部队兵分5路,顺着路沟、交通壕迅速接敌,似5把锋利的钢刀直插高平城区。高平市委大楼、汽车站、通信大楼等等重要目标被一一攻占。
怎么样,三本书的叙述看上去好像差不多吧?实际上其中大有讲究。
《许世友的最后一战》写得最接近真实。攻占高平城区,主要是372团1、3营执行,371团配合。但当时为了保密,书中把372团化名步兵旅,371团化名南宁旅。高平市区被平江和献河三面环绕,唯一的陆地出口正对着42军的进攻方向,两侧河上的桥梁也被我军控制,在这里决战就是一块死地,跑都跑不了。越南人也不傻,高平的大部分军队和党政机关几乎早已撤光,守卫高平市区的主要是特工营和特工学校组织起来的学员,早就分散躲藏,没经过什么激烈的战斗。因此,书中说“很快粉碎了敌人的抵抗”,但部队谨慎搜索全城,用时较长,到了半夜才结束。
《百战将——星吴忠》这段改编自《许世友的最后一战》,但因为作者不了解细节,发挥了一下,搞出了“吴忠立即命令坦克和步兵部队出击”“经过7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实际上当时坦克并没有主攻,是作为直射火炮支援步兵作战。也没有激战7小时全歼守敌,是搜索全城7小时,肃清了零星发现的敌人。
《十年中越战争》就激情发挥了,开始胡说八道。那162师从4号公路向高平开进,24日总攻时还在路上,根本没参加攻击高平城区的战斗。160师24日下午还在高平以北沿线清剿残敌,也没有参加攻打高平的战斗。至于什么“准备转换阵地的越军炮兵”,“正在集结调配的步兵”,“一辆辆军车轮飞车毁”等等,那都是作者的激情想像了。

6.网上风传原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新良上将79时为121师副师长,但查121师干部序列,并无李新良。实际上李当时刚调到125师任副师长,参加了攻打复和的战斗,具体事绩不详。

7.网上很多资料都说162师配合55军攻打谅山,《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中说162师要穿插七溪,这都是错误的。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在东线早些的战役预案中,162师先开到宁明,在55军之后驻防,就是作为55军的预备队攻打同登、谅山。因为复和地区战事紧急,162师临时转向龙州方向从水口出境作战。网上的很多东西都是将预案与实战混淆了。

8.说到西线临阵换将的问题,很多说法为许世友提出不和王必成搭档,军委才调来杨得志。许的个人因素不能说没有,但缺乏第一手材料证明。以笔者看来,不能不注意到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79开战前,刚召开过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已经确定,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和进行历史清查已经开始。因为文革的折腾,昆明军区和成都军区都是重灾区,军内派性斗争严重,矛盾重重。战前成都军区13军的领导班子就已全面更换,王必成在14军中也有强大的对立面,昆明军区的换将事件正是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广州军区的吴忠被临战解除兵权也属历史问题。就是许世友本人,从南京军区调到广州军区后触发了原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留下的派性矛盾,一时闹得不可开交。因其当年是政治局委员,还是主导了对越作战。战后不久,许即被调离。

9.还有地图上的地名问题。当年战前中国并没有以越南为假想敌,没有越南各地区的详细地形图。参战时我军使用的地图还是在抗美援越时得到的美军绘制的地图,多是航拍,但并不细致。对越作战结束后,我军又根据美军的地图加以修改,绘制出了自己的军用地图。这样,两个版本地图上的地名就有了差异。
比如:莫隆——布盖、通农——铺中唐、柑塘——朗仁、387高地——岳山、232高地——248高地、河安——安宁等等,都是一地二名。不同版本的战史叙述中会出现不同地名,如果不加辨析,就会陷入混乱和张冠李戴。
类似的艰难辨析还有不少,就不多说了。又到了午夜,今天早点睡觉。整个工程还没有完成,还要继续痛苦一段时间。

最后,把全书前言附在下面:

前言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云南边境发起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攻进越北,歼敌5万,连续战斗28天,沉重打击了意图称霸东南亚的越南黎笋集团,一时成为国际政治热点。这场战争不但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使中美联手抗苏的局面完全形成,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炮声中拉开了序幕,赢得了一个来之不易的国际环境。此后中越间战火不息,演变成了连绵10年的边境战争。

笔者弱冠之年,也就是1980年代初中期时,“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正如日中天,出现了大量反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书刊、报道、影视、歌曲。电影如《自豪吧母亲》、《铁甲OO八》、《长排山之战》、《新兵马强》、《花枝俏》、《高山下的花环》、《闪电行动》、《蛇谷奇兵》;电视剧如《凯旋在子夜》、《黑豹突击队》、《神风神龙》、《军魂》;纪录片如《奋起还击》;歌曲如《再见吧妈妈》、《相会在攀枝花下》、《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热血颂》等等。可以说,那种金戈铁马的爱国豪情给一代人正在成长中的心灵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进入1990年代,随着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成为敏感题材,从各种媒体上基本消失了,以至于逐渐成为了一场被人们遗忘的战争。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二战等接触甚多,沉迷于《亮剑》、《雪豹》和《兄弟连》的铁血豪情中,却对朝鲜战争后我军进行的最大的一场边境战争知之甚少,有的人甚至对此一无所知。抚今追昔,实在令人感慨之至。

看过了很多前苏联和好莱坞的战争大片,其中千军万马、战机如云、坦克奔腾的宏大的战争场面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再观我们的战争影片,千军万马、血肉相搏的场面不输于人,然而现代化的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景象,则难以见到,更多的是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武器与敌苦斗。英勇是英勇了,却总给人以缺撼之感。然而,可有人知道,在1979年的那场战争中,见到了我们自己的万炮齐发和装甲铁骑,这次对越作战也成为了我军建立以来第一场以大规模装甲部队和大规模炮兵为主导的战争。

2009年,是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30周年,国内一片静悄悄,官方毫无消息,媒体也是沉默以对,只有各地的当年参战老兵自发地组织了一些纪念活动。在境外香港,凤凰集团在凤凰卫视和《凤凰周刊》上开辟专栏作了报导和纪念。出版界则推出了王志军著《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和倪创辉编著《十年中越战争》两本书,其中《十年中越战争》还被《亚洲周刊》列为2009中文十大非小说好书第四位。

2010年,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中越边境人潮汹涌,车马如流,和平的阳光早已照耀大地。在这样的日子里,是否还有人能想起那场30多年前的边境战争,是否还有人能想起那些洒血卫国的将士英灵?

历史不该遗忘,也不能遗忘。广西、云南境内的24个烈士陵园,见证了保卫祖国南疆的上万烈士英魂永在。老山主峰上的纪念碑,宣示着国家的主权。张大权烈士的雕像,横枪立马,那是一代共和国军人的军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古人早就有诗长叹这一千年的困境。然而,儒雅其外,铁血筋骨,只要有强国利益的存在,这就是国家的追求,是军人的追求。
我们有责任去重新回顾这一段历史,拒绝遗忘,将那一抹炮火的灿烂留给下一代去记忆。

因此,笔者鼓起勇气,写下一行行沉重的文字,重新勾勒1979年那血与火的28天。

本书献给所有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斗的中国军人。

血,总是热的。

                                           2011年4月8日

做的是学问,顶一下。
LZ大作一定入一本
我纠正你个问题,关于地图,这个几十年过去了说来也无妨,越北的地图基本都是党妈妈派人去整的,部队番号这个没法说。所以不存在你说的地图问题。
ppl 发表于 2011-8-14 16:18
我纠正你个问题,关于地图,这个几十年过去了说来也无妨,越北的地图基本都是党妈妈派人去整的,部队番号这 ...
呵呵,你说的党妈整的地图也是美军的地图,重新套色印刷一下整上汉字。你以为我军会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整出全套越北地图?难道我们也有土肥原贤二和坂垣征四郎?或者我军高空侦察机多次越境航拍?别动不动就纠正别人,自己先要完善逻辑。


支持楼主 如果有官方的档案就好了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支持楼主 如果有官方的档案就好了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沈晨曦 发表于 2011-8-14 16:45
呵呵,你说的党妈整的地图也是美军的地图,重新套色印刷一下整上汉字。你以为我军会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整 ...
这支测绘部队就离我家两站地,其中很多去过越南做过测绘工作的老人我还认识,这项工作他们在越南进行了若干年。
哪个人都不是神仙,不可能全能全知,遇到不懂得谦虚点会有益处的。
ppl 发表于 2011-8-14 17:00
这支测绘部队就离我家两站地,其中很多去过越南做过测绘工作的老人我还认识,这项工作他们在越南进行了若 ...
呵呵,“这支测绘部队”见于哪个史料?有何为证?向来回忆录之类的东西只能作为参考,一家之言。上来就纠正别人,好像自己是真理化身,别无分店,这才和“懂得”与“谦虚”无缘。
研究历史,要有点专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慎重,不轻易结论。拿来就是菜,所以才谣言盛行。
沈晨曦 发表于 2011-8-14 17:29
呵呵,“这支测绘部队”见于哪个史料?有何为证?向来回忆录之类的东西只能作为参考,一家之言。上来就纠 ...
要不我领你亲眼所见下好不。
两位师级的离休干部怎么样。
呵呵,可以,我在北京。两位师首长也在北京吗?
Lz大牛!坚持~~~
沈晨曦 发表于 2011-8-14 17:39
呵呵,可以,我在北京。两位师首长也在北京吗?
早这么谦虚咱还在这磨叽什么。
ppl 发表于 2011-8-14 17:47
早这么谦虚咱还在这磨叽什么。
呵呵,老沈在飞扬是以血气方刚擅长论战成名的。虽然现在老实了许多,但很反感上来就纠正别人的人。
沈晨曦 发表于 2011-8-14 17:50
呵呵,老沈在飞扬是以血气方刚擅长论战成名的。虽然现在老实了许多,但很反感上来就纠正别人的人。
这样,明天我先给你联系下。
ppl 发表于 2011-8-14 18:21
这样,明天我先给你联系下。
好,多谢,站内短信联系。
看过网上很多对猴战争的文章,沈老哥的最好。
沈晨曦 发表于 2011-8-14 16:02
其次,要确定写这个东西的基本风格。

时下国内兴起的新史学研究,代表人物是高华、杨奎松、沈志华、杨继 ...
顶楼主。这样尽心尽力,一定要顶。
前段时间刚刚看完王志军的那本。
楼主积累了一些,可先发上来,不用等到写完。如果写完需要修改,到时再发一个修改本也好。


出书吗?出了必收三本:阅读、收藏、布教……

出书吗?出了必收三本:阅读、收藏、布教……
沈兄,你出书了我必买, 期待你的大作。
谢谢楼主好文。出书了一定要拜读
无论结果如何,谢谢楼主所付出的努力,
我也是在《中越战争秘录》出版那年就买过了,读了好几遍,一直保存至今。

期待沈兄大作早日付梓。
楼主睡眠不好,是心血消耗过度所致,给你出个方子,吃了保管见效:
五味子、茯神、远志、酸枣仁各15g,紫石英、磁石各20g,7付。
支持下lz
支持楼主七个字
楼主什么时候出版,我也要入手
楼主的文章描写的非常详细详实,是陆版难得的好文章,楼主辛苦了
“《许世友的最后一战》写得最接近真实。攻占高平城区,主要是372团1、3营执行,371团配合。但当时为了保密,书中把372团化名步兵旅,371团化名南宁旅。”

怎么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第一,没有看最后一战的原书,WORD版本上的内容是错的。
第二,**旅是陆军师的代号,不是团的代号。
第三,最后一战里这段表述也是错的,不能用。
387高地和岳山不是一回事。
387高地和岳山不是一回事。
387高地和岳山不是一回事。
这哥们有研究精神
我听说在打越南之前,曾经从全军抽调了一批战斗骨干加强给参战部队,主要是班长或副班长之类的老兵,不知道可有其事吗?
感谢楼主的辛苦工作,向英烈前辈敬礼.!!!
在来一次吧。
做的是学问,顶LZ!
楼主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