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怀李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53:26
李陵的命运已经被注定,他是当权者手中的一枚被遗弃的棋子。他在边疆浴血奋战,后方的帝王却只是在等着他战死,所以他手中握住的命运只有死亡。为什么历史总要和赫赫的陇西名将李家过不去?
         
                                           ——题记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古人长绝。
                                          ——辛弃疾 贺新郎

李陵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军人家庭,从出生起就注定背负祖先那沉甸甸的光荣与梦想——他的先祖是千里追杀并斩获燕太子丹首级的秦将李信,他的祖父是让匈奴为之胆寒的飞将军李广,他的父亲是曾经怒击天子信臣韩嫣受到汉武帝赏识的李当户,他的叔叔是率领数百骑兵横贯匈奴数万大军的郎中令李敢……【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可是李氏家族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李陵的爷爷——就算是飞将军又有什么用?终其一生也没有遇上和匈奴单于正面交锋的机会,因为一个平常的军事上过失在悲愤与失望中自刎;李广去世后,李家唯一因军功封侯的李蔡(李广的从弟)获罪自杀;李陵的叔叔李敢从小随李广出征,骁勇过人。对父亲的死始终咽不下这口气,认为是卫青在出征时部署不公造成,血气上来竟然失手打伤了卫青,卫青并没有对外张扬,但和李敢一样血气的霍去病却没有作罢,一次陪天资的围猎中,从背后放出致命一箭,最有李广遗风的李敢就这样倒下了,没有倒在匈奴的马蹄下,却死在了同胞的暗箭中……

汉武帝喜欢用自己人是出了名的——外人不放心啊。卫青:皇后卫子夫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卫皇后和卫青大将军的外甥;他们相继过世后又有另一个小舅子来接替,就是李广利:宠妃李夫人的弟弟,尽管他要比卫青、霍去病逊得多……

所以,李陵,他肩负着光复李家将门的使命,要完成几代人渴望完成的目标,军人需要的是铁血和荣誉。他的想法其实就这么简单,当然了,他的年龄又能世故到哪去呢?最后出征前他只有27岁。人们对其的感情是痛恨还是同情?抑或二者兼有?李陵之争自古皆有,为什么对他的定位这么难?是啊,难怪有人说,如果试图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忠奸原则,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李陵这个特殊的历史典型。那么就来看看吧。

古文惜墨,关于李陵的记载不算太多: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飞将军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久,“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此时的李陵的已经是个少年有为的职业军官,前途光明,就等着长风破浪、直济沧海了。然而,“天汉二年,贰师将叁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於天山。”在这次战斗中,李陵被分配给贰师将军李广利管后勤辎重。显然,汉武帝信任的是他的亲属,单以李陵的才能和气魄,惟领军冲锋陷阵恐怕比较适合发挥他的特长,何况,在他血管里流动的是好多代的军人血液,真正的职业军人只钟情于沙场。打个比方,在别人激战的时候,你任命巴顿将军去看管某个安全的仓库试试?他不疯了才怪。李陵又如何不郁闷?他的热血怎能不沸腾?于是,报国心切却又不谙世故的李陵乃向汉武帝“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甚至还立下“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样的豪言壮语。汉武帝在惊讶的同时或许也有一些赞赏,心想那就不妨试试看,权当实验品好了,毕竟李陵只是一个分量并不重的角色,即使牺牲掉了也不是那么可惜——很多时候,在你眼里重于生命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也许就轻若鸿毛。

武帝让强弩都尉路博德作为李陵的接应,但路博德上了一封别具深意的奏疏:“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猜疑的武帝“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大怒之下命令李陵出军的同时撤回了接应的部队。天汉二年秋,李陵率领步卒五千,兵出居延,带着光荣与悲壮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旬月,陵军到达浚稽山,并与单于的三万骑兵相遇。这应该在汉武帝的意料之中。李陵所战之地离开边境不远,匈奴兵见汉军少,蜂拥围攻之。“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由于连续作战,李陵军士卒多数负伤,但士气未敢稍懈。明日再战,又斩首三千余级。孤军不利,而援军迟迟未至,李陵乃命且战且退。“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边境传来的李陵困境的消息,汉武当然知道,但他懒得为其劳师接救,竟然为了让李陵尽快战死,了结这件事,“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不久,传来李陵未死已降之消息,“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

每次提到李陵的名字,我都悲从心起——有悲壮,然更多是悲愤。李陵虽然参与的本是民族外部的战争,但他却是民族内部矛盾的牺牲品。

故李陵之悲,其一在于被自己所效忠的国家所遗弃,他是当权者手中的一枚被牺牲的棋子,他在边疆浴血奋战,后方的人却只是在等着他战死,连“飞鸟尽、良弓藏”的结局都没有,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二悲他连续栽在自己人手里:李广利的故意为难、路博德说不清楚意图的算计、叛徒军侯管敢的出卖、公孙敖的恶意诬陷、还有武帝的苛刻与无情,杀了李陵全家,连为他说了几句话的太史令也因此受了腐刑……大汉李将军就这样硬生生被逼上的绝地;

三悲李陵内心将永不得安。前半生的抱负与追求已经全部颠覆、理想无情破灭,但这还不算严重的,最痛苦的莫过于固有价值观和现实冲突的煎熬。张承志在散文《杭盖怀李陵》中评说:“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 李陵选择了这样的正道,但他决然不能坦然地踏上这条正道。因为每迈一步,都要备受民族大义良心的煎熬,这正是儒家精神的力量所在。

四悲李陵之尴尬。如果李陵战死或自尽,他必已是垂范千古的民族英雄;如果李陵就此甘心情愿地降作他国臣民,如明末的洪承畴,那倒也简单。然而李陵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似乎是为了使自己从“心有不甘”中解脱出来的路。但这条路对他而言前不得后不得,至为难行。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
然而,李陵的尴尬是中国历史特色的。我一直不明白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历史人物那么苛刻?
www.tiexue.net李陵的命运已经被注定,他是当权者手中的一枚被遗弃的棋子。他在边疆浴血奋战,后方的帝王却只是在等着他战死,所以他手中握住的命运只有死亡。为什么历史总要和赫赫的陇西名将李家过不去?
         
                                           ——题记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古人长绝。
                                          ——辛弃疾 贺新郎

李陵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军人家庭,从出生起就注定背负祖先那沉甸甸的光荣与梦想——他的先祖是千里追杀并斩获燕太子丹首级的秦将李信,他的祖父是让匈奴为之胆寒的飞将军李广,他的父亲是曾经怒击天子信臣韩嫣受到汉武帝赏识的李当户,他的叔叔是率领数百骑兵横贯匈奴数万大军的郎中令李敢……【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可是李氏家族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李陵的爷爷——就算是飞将军又有什么用?终其一生也没有遇上和匈奴单于正面交锋的机会,因为一个平常的军事上过失在悲愤与失望中自刎;李广去世后,李家唯一因军功封侯的李蔡(李广的从弟)获罪自杀;李陵的叔叔李敢从小随李广出征,骁勇过人。对父亲的死始终咽不下这口气,认为是卫青在出征时部署不公造成,血气上来竟然失手打伤了卫青,卫青并没有对外张扬,但和李敢一样血气的霍去病却没有作罢,一次陪天资的围猎中,从背后放出致命一箭,最有李广遗风的李敢就这样倒下了,没有倒在匈奴的马蹄下,却死在了同胞的暗箭中……

汉武帝喜欢用自己人是出了名的——外人不放心啊。卫青:皇后卫子夫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卫皇后和卫青大将军的外甥;他们相继过世后又有另一个小舅子来接替,就是李广利:宠妃李夫人的弟弟,尽管他要比卫青、霍去病逊得多……

所以,李陵,他肩负着光复李家将门的使命,要完成几代人渴望完成的目标,军人需要的是铁血和荣誉。他的想法其实就这么简单,当然了,他的年龄又能世故到哪去呢?最后出征前他只有27岁。人们对其的感情是痛恨还是同情?抑或二者兼有?李陵之争自古皆有,为什么对他的定位这么难?是啊,难怪有人说,如果试图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忠奸原则,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李陵这个特殊的历史典型。那么就来看看吧。

古文惜墨,关于李陵的记载不算太多: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飞将军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久,“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此时的李陵的已经是个少年有为的职业军官,前途光明,就等着长风破浪、直济沧海了。然而,“天汉二年,贰师将叁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於天山。”在这次战斗中,李陵被分配给贰师将军李广利管后勤辎重。显然,汉武帝信任的是他的亲属,单以李陵的才能和气魄,惟领军冲锋陷阵恐怕比较适合发挥他的特长,何况,在他血管里流动的是好多代的军人血液,真正的职业军人只钟情于沙场。打个比方,在别人激战的时候,你任命巴顿将军去看管某个安全的仓库试试?他不疯了才怪。李陵又如何不郁闷?他的热血怎能不沸腾?于是,报国心切却又不谙世故的李陵乃向汉武帝“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甚至还立下“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样的豪言壮语。汉武帝在惊讶的同时或许也有一些赞赏,心想那就不妨试试看,权当实验品好了,毕竟李陵只是一个分量并不重的角色,即使牺牲掉了也不是那么可惜——很多时候,在你眼里重于生命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也许就轻若鸿毛。

武帝让强弩都尉路博德作为李陵的接应,但路博德上了一封别具深意的奏疏:“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猜疑的武帝“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大怒之下命令李陵出军的同时撤回了接应的部队。天汉二年秋,李陵率领步卒五千,兵出居延,带着光荣与悲壮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旬月,陵军到达浚稽山,并与单于的三万骑兵相遇。这应该在汉武帝的意料之中。李陵所战之地离开边境不远,匈奴兵见汉军少,蜂拥围攻之。“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由于连续作战,李陵军士卒多数负伤,但士气未敢稍懈。明日再战,又斩首三千余级。孤军不利,而援军迟迟未至,李陵乃命且战且退。“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边境传来的李陵困境的消息,汉武当然知道,但他懒得为其劳师接救,竟然为了让李陵尽快战死,了结这件事,“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不久,传来李陵未死已降之消息,“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

每次提到李陵的名字,我都悲从心起——有悲壮,然更多是悲愤。李陵虽然参与的本是民族外部的战争,但他却是民族内部矛盾的牺牲品。

故李陵之悲,其一在于被自己所效忠的国家所遗弃,他是当权者手中的一枚被牺牲的棋子,他在边疆浴血奋战,后方的人却只是在等着他战死,连“飞鸟尽、良弓藏”的结局都没有,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二悲他连续栽在自己人手里:李广利的故意为难、路博德说不清楚意图的算计、叛徒军侯管敢的出卖、公孙敖的恶意诬陷、还有武帝的苛刻与无情,杀了李陵全家,连为他说了几句话的太史令也因此受了腐刑……大汉李将军就这样硬生生被逼上的绝地;

三悲李陵内心将永不得安。前半生的抱负与追求已经全部颠覆、理想无情破灭,但这还不算严重的,最痛苦的莫过于固有价值观和现实冲突的煎熬。张承志在散文《杭盖怀李陵》中评说:“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 李陵选择了这样的正道,但他决然不能坦然地踏上这条正道。因为每迈一步,都要备受民族大义良心的煎熬,这正是儒家精神的力量所在。

四悲李陵之尴尬。如果李陵战死或自尽,他必已是垂范千古的民族英雄;如果李陵就此甘心情愿地降作他国臣民,如明末的洪承畴,那倒也简单。然而李陵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似乎是为了使自己从“心有不甘”中解脱出来的路。但这条路对他而言前不得后不得,至为难行。
【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
然而,李陵的尴尬是中国历史特色的。我一直不明白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历史人物那么苛刻?
www.tiexue.net
sigh
迫不得已
<P>悲情将军,深刻同情</P>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em03][em03][em03]
<P>李广带兵打仗一直都不怎么样。没有跟卫青、霍去病时照样败得一塌糊涂。就是最后一仗因迷路而自杀,也该是千古笑话,一个对匈奴作战数十年的老将军会迷路??家人怪卫青更是不应该。</P><P>李陵不太了解,不方便评价。</P>
以前有日本人写过一套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丛书,其中有秦始皇、汉武帝、诸葛亮等,在汉武帝的那本中有很长的一段写的是李陵的那身为汉将的最后一战及他在异国的一些生活,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不像中国人自己要求的那么严格。
当时他是彻底失望了,记得读汉书时,写到他在匈奴几十年不愿回汉,可见心已死呀…东方文明对待战俘的态度与今天的西方人文理念大相径庭……
据说李唐王朝也是李广的儿子李敢的后代,不过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李唐先世不是陇西赵郡的“破落户”,就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
<P>李唐是鲜卑人。</P>
<B>以下是引用<I>plumage</I>在2005-1-19 15:42:00的发言:</B>

<P>李唐是鲜卑人。</P>


证据?至少我还没有见过切实的证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李家有位祖母辈少数民族。
倒是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考证出李白是李广的后代。
客观地讲,李家皆为不世之勇将,而非成事之帅才。李有勇少谋,用兵不知正奇,为官不知进退,自尊心还极强。杀人一千,自损八百。在武帝心中,自然不能和卫、霍比肩。而李卫霍发生冲突时,只能甩掉李。
<P>汉武帝也是个很刻薄无情的人,一直搞一言堂,不愿听别人的意见,冲动易怒</P><P>如果把反击匈奴、通西域的事情去掉,汉武帝的历史就很头痛了。</P><P>“在武帝心中,自然不能和卫、霍比肩。而李卫霍发生冲突时,只能甩掉李。 ”从李家的官位可以看出还到不了汉武帝心中的那个地位,李只是一个中级的军官,卫、霍是统帅。</P>
<P>看64集汉武大帝有感而发,成千古大业者,其心志必坚实如铁;冠万年之功者,其行必有异旁人。汉武帝的亲姐姐被逼和亲与匈奴,其太傅被逼远遁,其亲信被逼自杀,几十年匈奴对汉朝的任意羞辱,多少诸侯举兵造反,上有经历3朝的太皇太后,母亲皇太后,下有数不清的刘姓宗室、贪官乌吏。其能一举全国之力荡平匈奴、成“犯我强汉者,虽远必株”之盖世伟业,决非凡人所为。李陵作为个人来看,却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从一个国家来说,他的行为却让人不齿,这种事不论过去,现在、将来还会不断上演,但背弃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的同胞用血来偿还别人对他的亏欠,无论如何都不值得我的同情!对于作者的“我一直不明白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历史人物那么苛刻?”我的回答是中国泱泱5000年传乘下来的文明不允许我对一一个有理由背叛国家、民族的人予以一丝的同情,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走到历史阴影中的人应该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汉奸!</P>
<B>以下是引用<I>plumage</I>在2005-1-19 15:42:00的发言:</B>

<P>李唐是鲜卑人。</P>

<P>李唐是鲜卑化的汉人,李渊的母亲是独孤氏(鲜卑人〕,李渊的妻子窦氏即纥豆陵氏(鲜卑人〕,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其先世源于北魏皇族拓跋氏,因其祖为祭祀长,故改姓长孙。
<P>李世民的八世祖李暠在西晋末据敦煌、九泉建西凉国,有人说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儿子李敢之后,李广的曾祖李仲翔,为汉初将军,奉命讨伐叛羌,于素昌阵亡,素昌即唐代 的狄道,李仲翔的儿子李伯考葬父于狄道东川,从此定居此地,后来成为西州右姓大族,即所谓陇西李氏。</P>
<B>以下是引用<I>shxding</I>在2004-12-21 23:00:00的发言:</B>

<P>李广带兵打仗一直都不怎么样。没有跟卫青、霍去病时照样败得一塌糊涂。就是最后一仗因迷路而自杀,也该是千古笑话,一个对匈奴作战数十年的老将军会迷路??家人怪卫青更是不应该。</P>
<P>李陵不太了解,不方便评价。</P>

<P>塞外几千里的荒漠,没有卫星导航,没有无线电通讯,没有可靠的地图,没有人烟,甚至连可以参照的明显座标都没有,不迷失道路才是奇迹。</P>
李氏都是将才而非帅才!!
真不知道该怎么说李家
<P>武帝的意图是让李陵尽忠,就是借刀杀人,所以李陵对汉朝才死心。李家和卫家因为恩怨已经闹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武帝不可能让自己的统兵大将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否则窝里斗就是汉军的末日。所以只能牺牲一个了。</P><P>武帝是有意牺牲李陵,同时保全他们李家名声,满朝文武斗知道,惟独司马迁看不明白,被宫刑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白痴。</P>
<B>以下是引用<I>shxding</I>在2004-12-21 23:00:00的发言:</B>

<P>李广带兵打仗一直都不怎么样。没有跟卫青、霍去病时照样败得一塌糊涂。就是最后一仗因迷路而自杀,也该是千古笑话,一个对匈奴作战数十年的老将军会迷路??家人怪卫青更是不应该。</P>
<P>李陵不太了解,不方便评价。</P>

<P>兄弟这话就太不公平了!
<P>一、李广打仗不怎么样?史记李广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荡气回肠的记载:
<P>    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当,无赏。</P>
<P>    如果我们没本事在敌后以四千人马战退伏击的四万敌军,就别嘲笑人家李广无能。卫青、霍去病当然很难打,但他们立大功的机会李广一次也没捞着,干得不是牵制敌军主力的苦活儿,就是跟在后军看热闹。而李广打过的有些苦仗卫青、霍去病从没打过,比如前述这种仗。卫、霍二人也曾以少胜多,但多是偷袭能手的进攻战。</P>
<P>    汉匈之战持续数百年,其中汉廷封侯者不计其数。李广的功劳即使不超过卫霍,也比那些成百上千封了侯的二流角色强。武帝本人并不怎么懂军事,他记功就按人头算,李广战功显赫的还比不上那些只会杀匈奴老百姓的人头凑数的不入流角色。其实李广早年也曾杀虏无算,只是当时汉廷的政策并不鼓励,所以汉文帝对李广说得好:“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P>
<P>二、李广失道是他愿意吗?失道的原因史记里讲得很清楚:</P>
<P>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P>
<P> 李广当然认识直捣匈奴王庭的路,是卫青坚定不让他走,而非让他走一条又远又难走的生路,换了谁也得迷路。卫青不反省自己指错路的责任,反要置李广逗桡之罪。依汉律此为死罪,李广不自杀也是个死。难怪李广战前就气得拂袖而去,也难怪他死后李敢这个曾独闯匈奴大营的勇夫要爆打大将军卫青一顿。其实卫青还是有点冤,前面讲了,他欺负李广是受了汉武帝的密令的,李敢不敢找皇帝算账,只好拿主帅撒气。</P>
<P>    卫青心里有愧(也可说是心里有鬼),只好替皇上忍了。而风头正健的霍去病自然咽不下这口气,居然在和李敢一起随武帝打猎时偷偷从背后射死李敢(此举非英雄所为,看来当面打一架没多大把握)。当时李敢已任中郎将、封关内侯,但武帝居然不追究暗杀朝廷大将的责任,对外宣称这位曾经独闯匈奴大军、夺过左贤王大旗的悍将是被上林苑的小鹿撞死的。</P>
<P>    李陵的骁勇善战比他的爷爷和叔叔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我认为无论如何他的投降是不可原谅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李广一家三代的勇武在中国历史上实在罕见。</P>
汉武帝也是重用亲信[em05]
李广是一代名将,只是时不我待,到最后只能是牺牲的棋子,所以才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这句话。李陵我觉得不应该苛责,毕竟他也付出了全族的代价,以至陇西李氏彻底消沉下去了,还记得小时候看的〈杨家将〉里杨老令公最后撞死在李陵碑上,一直让我觉得很悲壮,唏嘘不已啊,传统文化就是如此,我辈均不能免俗。
悲呼,李陵!
<P>不管如何,投降总归算不上英雄。</P><P>李陵只不过是个悲情人物罢了。</P>
在东方文明中.投降的人无论结局如何只能是为人所不齿的.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战死疆场!对个人来说是牺牲.但对国家民族来说他垫起了脊梁!
想起评书《杨家将》里的杨令公就是陷入类似的窘境,被辽兵重重围困、矢尽粮绝,无意中发现乱草中的一块李陵碑,不禁嗟叹而以头碰其碑而死。突围搬救兵的杨七郎也被落井下石的潘仁美挟私仇乱箭射死于旗杆之上。为兵者要决出生死,怎么能象常人一样庸庸善终。
<P>现在无法评论汉武大帝,汉武大帝之前,汉民族对匈奴只能消极防御,不断的在其骚扰之中苟活,连强秦也只能与其战成对峙。汉高祖刘邦,帅战胜之军,对战匈奴,却差点不能全身而回。即使在汉武大帝之初,汉对匈奴也只能以和亲换和平。但为何区区十数年后,就掀起了对匈奴几乎战无不胜的连绵数百年的千里讨伐战,最终将骚扰汉民族数千年的匈奴剿灭?汉武大帝是怎么获得了对匈奴的必胜之术?他又是怎么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将汉军训练成为让匈奴闻之胆丧的无敌之军?应该说,汉武大帝的军事战略才是真正强大匈奴的主因,而在他之后的汉君主借鉴他的军事战略才能最终完全驱逐匈奴,取得对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地位,他的军事战略,包括选将、练兵等现在已无从得知,但以惠泽后汉、盛唐。从卫青到高先芝,我汉民族征战游牧民族的无敌统帅何止上百,李陵只不过是其中之一,他的事到底如何?现在已无从查考,不过,我相信,如果汉武大帝只是一个如司马迁之流所说的任人为亲,诛杀忠良之类的暴君,又何能带领汉民族消灭强大的匈奴?</P>
[B]以下是引用[I]无声呐喊[/I]在2005-1-26 10:46:00的发言:[/B][BR]汉武帝也是重用亲信[em05]

你有本事你在当权时 不重要亲信~
用兵不知正奇,为官不知进退 咳~~~~
就象把三国演义当正史一样,为什么有人会把电视剧也当正史了?
另外对楼上的说法我只能说这是价值观的问题。远的不提就说朝鲜战争,那些被俘的志愿军战士们回国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审查的,判刑的…………总之通通开除军籍。而在海湾战争时在伊拉克被俘的美军并投降的飞行员回国一样受到了英雄式的欢迎。在这方面的观点我更赞同西方的观点,至少对人是一种尊重。他们认为战士们在战场上已经奋战过了,被俘后投降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
在这里吹牛容易,当刀真架到阁下脖子上的时候阁下还能象现在一样慷慨激昂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9 17:23:41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gym9714[/I]在2005-1-20 1:46:00的发言:[/B][BR]<P>看64集汉武大帝有感而发,成千古大业者,其心志必坚实如铁;冠万年之功者,其行必有异旁人。汉武帝的亲姐姐被逼和亲与匈奴,其太傅被逼远遁,其亲信被逼自杀,几十年匈奴对汉朝的任意羞辱,多少诸侯举兵造反,上有经历3朝的太皇太后,母亲皇太后,下有数不清的刘姓宗室、贪官乌吏。其能一举全国之力荡平匈奴、成“犯我强汉者,虽远必株”之盖世伟业,决非凡人所为。李陵作为个人来看,却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从一个国家来说,他的行为却让人不齿,这种事不论过去,现在、将来还会不断上演,但背弃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的同胞用血来偿还别人对他的亏欠,无论如何都不值得我的同情!对于作者的“我一直不明白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历史人物那么苛刻?”我的回答是中国泱泱5000年传乘下来的文明不允许我对一一个有理由背叛国家、民族的人予以一丝的同情,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走到历史阴影中的人应该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汉奸!</P>

支持!!!!
在杨家将中有一幕(虽然是小说演义),老令公怒撞李陵碑,便是死前对李陵的愤怒和不屑。
中国被君王迫害的忠臣良将少吗?
不过李陵确实没有什么气质 比那个打乒乓的假日本女 好点点 战死才是对君王最大的讽刺 投降 李家的荣誉 大汉的面子...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 后果肯定很严重
说到美国  晕 我们是为了大汉而战 为大汉的千万子民(特别是女人)而战!!!
现在美国兵为了什么而战呢?有的比吗?我是美国兵我都想多活一天多拿天工资~~
[e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