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激荡时代里的普通人--我的祖父母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51:03
祖父母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前半生在大时代的冲击下可以说颇有些坎坷,也有些故事可以讲,他们的故事其实和军事没有太大关系,不合适的话帮忙转个区。

(1)
祖父故去的时候我还很小,关于他的经历主要是由祖母转述的,很多地方其实不怎么清楚。
祖父家在福州某个城门附近,兄弟三人祖父行二。有一小块田,但不足以养活全家,一家人主要靠编些竹制品(篮子,篓子之类)得以温饱。祖父幼年读过几年私塾,之后一直帮家里做工,似乎偶尔还会去海边帮渔人拉网。当地捕鱼是用船到海里布网,然后人在岸上拉网。地方风俗,凡参与拉网的均可装一麻袋鱼走,可见鱼也值不了几个钱,而福州到海边有好几十里路,想来这恐怕也是少年人找乐子的成分比较大。
祖父十六七岁时的某一天福州大火,当地房屋主要是竹木结构,一烧起来常常就不止一条街,祖父的家也惨被波及,房屋和竹制品以及大量原料全部化为灰烬。一家人的生计断绝了大半,于是祖父和大爷爷两个较年长的男孩子不得不外出自谋生路。经人介绍,祖父渡海去了台湾。祖父母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前半生在大时代的冲击下可以说颇有些坎坷,也有些故事可以讲,他们的故事其实和军事没有太大关系,不合适的话帮忙转个区。

(1)
祖父故去的时候我还很小,关于他的经历主要是由祖母转述的,很多地方其实不怎么清楚。
祖父家在福州某个城门附近,兄弟三人祖父行二。有一小块田,但不足以养活全家,一家人主要靠编些竹制品(篮子,篓子之类)得以温饱。祖父幼年读过几年私塾,之后一直帮家里做工,似乎偶尔还会去海边帮渔人拉网。当地捕鱼是用船到海里布网,然后人在岸上拉网。地方风俗,凡参与拉网的均可装一麻袋鱼走,可见鱼也值不了几个钱,而福州到海边有好几十里路,想来这恐怕也是少年人找乐子的成分比较大。
祖父十六七岁时的某一天福州大火,当地房屋主要是竹木结构,一烧起来常常就不止一条街,祖父的家也惨被波及,房屋和竹制品以及大量原料全部化为灰烬。一家人的生计断绝了大半,于是祖父和大爷爷两个较年长的男孩子不得不外出自谋生路。经人介绍,祖父渡海去了台湾。
楼主好像没说完哎
楼主莫不是帮台湾乡民寻根


(2)
祖父去台湾大约是20年代中期,到高雄后进了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出师以后继续留在店里做工。当时在台湾做裁缝的待遇似乎还不错,祖父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早晨骑车去海边当晨炼,顺便就着海水刷牙(我试过一次,不知道他老人家怎么受的了的),还曾经环岛旅行过一次,当时用的包绿色帆布的旅行箱到80年代末还在家里放着。祖父对台湾山水颇有感情,直到晚年还时常提及,唯对后来我们称之为高山族的原住民极无好感,说这帮野人一少了吃用下山来抢劫。
当时的台湾是日本殖民地。祖父在高雄颇有些朋友,都是年轻人手上也都略有几个小钱,时不时常去酒馆小聚,一来二去就被日本警察盯上了,某次全部被抓进警局,说他们图谋抗日。是否确有其事现在已经不得而知,比较大的可能是几个人酒后说过几句胡话让人听去了。30年代初在台湾日本人做事还不像后来在大陆那么肆无忌惮,一帮人被关了近2个月,大约是实在审不出什么,于是全部被驱逐回大陆。祖父觉得这样落魄回家实在无脸见人,于是一路辗转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

(2)
祖父去台湾大约是20年代中期,到高雄后进了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出师以后继续留在店里做工。当时在台湾做裁缝的待遇似乎还不错,祖父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早晨骑车去海边当晨炼,顺便就着海水刷牙(我试过一次,不知道他老人家怎么受的了的),还曾经环岛旅行过一次,当时用的包绿色帆布的旅行箱到80年代末还在家里放着。祖父对台湾山水颇有感情,直到晚年还时常提及,唯对后来我们称之为高山族的原住民极无好感,说这帮野人一少了吃用下山来抢劫。
当时的台湾是日本殖民地。祖父在高雄颇有些朋友,都是年轻人手上也都略有几个小钱,时不时常去酒馆小聚,一来二去就被日本警察盯上了,某次全部被抓进警局,说他们图谋抗日。是否确有其事现在已经不得而知,比较大的可能是几个人酒后说过几句胡话让人听去了。30年代初在台湾日本人做事还不像后来在大陆那么肆无忌惮,一帮人被关了近2个月,大约是实在审不出什么,于是全部被驱逐回大陆。祖父觉得这样落魄回家实在无脸见人,于是一路辗转来到当时的首都--南京。


(3)
祖母一家原来在镇江开了家裁缝店,据说在行内还颇有些名气。家里兄弟姊妹共五人,老大和行四的是两个舅爷爷,祖母行三,幼年没读过书,稍大一点就在家学着做活儿,后来50年代在街道里读夜校才识的字,此后直到晚年却一直嗜小说如命,尤其最喜红楼……
大约是在20年代末江浙一带安定下来以后,祖母的父亲(我不知道该叫什么)不知出于何种想法卖掉了裁缝店,把长子送去了上海,全家去到真如(现在属于上海)买了块不大不小的地,想要建个农场。然而由于全家无人懂得农事,找来的雇工也不怎么上路,种出来蔬菜品相不佳少人问津,养的鸭子也反复遭遇疫病,祖母他们吃病鸭子吃的一直到晚年看到活鸭子都难受。
期间遭遇了一。二八事变。我小的时候祖母常常把看到日本飞机坠落的事情当故事讲,后来看了陈应明老爷子的书才知道掉在真如那架应该是在中国第一架被击落的日本飞机。按照祖母的回忆,飞行员死在坐仓内,驾驶杆从嘴里直贯入脑……想想这个死相都恶心。
之后不久,那个悲催的农场实在支持不下去了,祖母一家卖了地,举家迁到南京,有重新做起了裁缝生意。


(3)
祖母一家原来在镇江开了家裁缝店,据说在行内还颇有些名气。家里兄弟姊妹共五人,老大和行四的是两个舅爷爷,祖母行三,幼年没读过书,稍大一点就在家学着做活儿,后来50年代在街道里读夜校才识的字,此后直到晚年却一直嗜小说如命,尤其最喜红楼……
大约是在20年代末江浙一带安定下来以后,祖母的父亲(我不知道该叫什么)不知出于何种想法卖掉了裁缝店,把长子送去了上海,全家去到真如(现在属于上海)买了块不大不小的地,想要建个农场。然而由于全家无人懂得农事,找来的雇工也不怎么上路,种出来蔬菜品相不佳少人问津,养的鸭子也反复遭遇疫病,祖母他们吃病鸭子吃的一直到晚年看到活鸭子都难受。
期间遭遇了一。二八事变。我小的时候祖母常常把看到日本飞机坠落的事情当故事讲,后来看了陈应明老爷子的书才知道掉在真如那架应该是在中国第一架被击落的日本飞机。按照祖母的回忆,飞行员死在坐仓内,驾驶杆从嘴里直贯入脑……想想这个死相都恶心。
之后不久,那个悲催的农场实在支持不下去了,祖母一家卖了地,举家迁到南京,有重新做起了裁缝生意。


(4)
祖母一家到南京后新开的铺子在鼓楼黄泥岗附近,靠近果脯交通部,主要做的也是部里的生意。由于手艺精湛,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起色。祖母的父亲吸食鸦片,对子女却不怎么舍得花钱,家里三个女儿都没受过教育,平时在家里做活儿以外也没有多少娱乐可言。祖母回忆他们姊妹到南京后只去看过一次电影,默片,片名是《30(50?)年后的新世界》。电影里面人人驾驶飞机,交通警察站在一个类似装了旋翼的水缸的东西里面指挥交通,我没查到这部片子,不过显然后来的世界不是那个样子。
祖母的父亲还留下一条奇怪的家训--抽鸦片上瘾可以,喝茶上瘾不行……据说是因为好茶比鸦片贵。
37年凇沪抗战爆发以后,南京这边的市井百姓多数都认为再怎么打也就是上海的事情,不会波及到首都。一直到交通部撤离了,祖母一家才反应过来不对,全家逃到仪征避难,铺子什么的却来不及盘出了。
PS。我一直不清楚大屠杀的时候祖父在不在南京。曾经看到过资料有人在被活埋时情急之下冒出一句不着调的日语而被日本兵放掉,想来凭祖父那样半吊子的日语水平,即使在南京的话,活命也不会太困难吧。

(4)
祖母一家到南京后新开的铺子在鼓楼黄泥岗附近,靠近果脯交通部,主要做的也是部里的生意。由于手艺精湛,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起色。祖母的父亲吸食鸦片,对子女却不怎么舍得花钱,家里三个女儿都没受过教育,平时在家里做活儿以外也没有多少娱乐可言。祖母回忆他们姊妹到南京后只去看过一次电影,默片,片名是《30(50?)年后的新世界》。电影里面人人驾驶飞机,交通警察站在一个类似装了旋翼的水缸的东西里面指挥交通,我没查到这部片子,不过显然后来的世界不是那个样子。
祖母的父亲还留下一条奇怪的家训--抽鸦片上瘾可以,喝茶上瘾不行……据说是因为好茶比鸦片贵。
37年凇沪抗战爆发以后,南京这边的市井百姓多数都认为再怎么打也就是上海的事情,不会波及到首都。一直到交通部撤离了,祖母一家才反应过来不对,全家逃到仪征避难,铺子什么的却来不及盘出了。
PS。我一直不清楚大屠杀的时候祖父在不在南京。曾经看到过资料有人在被活埋时情急之下冒出一句不着调的日语而被日本兵放掉,想来凭祖父那样半吊子的日语水平,即使在南京的话,活命也不会太困难吧。
(5)
祖母一家到仪征之后不久仪征也沦如敌手。日军将到的几天一日数惊,百姓每每听到风声就拖家带口的到周围山上避难,到晚间看到没事再回到城中。沦陷当日,日军是中午入的城。下午有人跑到山上说日军军纪不错,沿路给小孩糖吃云云,部分人放心回了城,多数人选择留在山上看看再说。当天晚上仪征城火光四起,下午回去的人不少都死于非命。三天后祖母他们回城的时候,屠杀已经停止,街面基本恢复平静。日军在城门口设岗,进出中国人必须向日本兵鞠躬,稍有迟疑就是棍棒相加。
当时坊间有传言,说真正的日军军纪尚可,杀人放火的主要是日军中的高丽棒子,现在看来有可能是日本人故意放出来的消息。
次年端午前后,在芦苇荡里采粽叶的乡民时常见到着军装的腐尸,想来应当是不甘束手待毙,泅渡长江不成而淹死的国军官兵。尸体已经腐烂,军服却基本完好,口袋里一般都有不少金银首饰之类,乡民颇有因此而致富的。30年代的国军士兵靠军饷能否有这样的积蓄,本人不敢妄言。
38年夏天,南京传来消息说市面已经平静。一家人收拾东西准备回去时祖母的父亲却一病不起了,秋天他病逝之后全家人才回到南京。


(6)
祖母一家回到南京,发现原来的店铺只剩下断壁残垣了。店铺没有了,近一年的避难时间再加上祖母父亲的病,原来带有的那点黄白之物也耗的七七八八,一家人不得不各谋生计了。
浩劫之后南京城能开工的店基本都和日本人有关系,祖母先是进了日军的被服厂做工,没有几天就因为没有及时向棒子女监工行礼而遭到殴打,愤而不干了。不久之后,经人介绍与祖父结了婚,然后两个人一起进了一家日本人开的裁缝店。店主是个有些秃顶的中年日本男人,脑子似乎不太好使,对中国工人还算厚道。77以前就带着老婆孩子到中国讨生活却一直不怎么会说中国话(他老婆孩子都说的很好)。一次日军行军经过门前的马路,沿街店铺的日本人纷纷摇着小太阳旗高呼万岁。祖母忍不住小声说了一句“鬼子”,不想被店主听到了,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后嘀咕了半天“guiji…guiji…”。由于会点日语的缘故,店主对祖父颇为信任。祖父不止一次故意把缝纫机弄出点问题,向店主要了钱出去再自己弄好,得来的钱下班后买了卤菜分给大家打牙祭。小有点不厚道,但是谁叫对方是日本人呢。
抗战初期南京周边的新四军一度相当活跃,城外时常有落单或是小队的日伪军人间蒸发,中期以后就逐渐无声无息了。
44年店主接到征兵令去了南洋,从此一去不归。
45年底店主的老婆孩子回日本之前,祖父母三文不值二文的把店盘了下来,这在当时算是相当厚道的了,类似的情况下多数中国人是一个钱不给直接占的,南京街上日本人有被直接按倒扒成光猪的。46年果脯机关陆续迁回南京,祖母家原来交通部的那帮老主顾又回来了,祖父母的生意一直靠他们维持,一直到1949年。


(6)
祖母一家回到南京,发现原来的店铺只剩下断壁残垣了。店铺没有了,近一年的避难时间再加上祖母父亲的病,原来带有的那点黄白之物也耗的七七八八,一家人不得不各谋生计了。
浩劫之后南京城能开工的店基本都和日本人有关系,祖母先是进了日军的被服厂做工,没有几天就因为没有及时向棒子女监工行礼而遭到殴打,愤而不干了。不久之后,经人介绍与祖父结了婚,然后两个人一起进了一家日本人开的裁缝店。店主是个有些秃顶的中年日本男人,脑子似乎不太好使,对中国工人还算厚道。77以前就带着老婆孩子到中国讨生活却一直不怎么会说中国话(他老婆孩子都说的很好)。一次日军行军经过门前的马路,沿街店铺的日本人纷纷摇着小太阳旗高呼万岁。祖母忍不住小声说了一句“鬼子”,不想被店主听到了,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后嘀咕了半天“guiji…guiji…”。由于会点日语的缘故,店主对祖父颇为信任。祖父不止一次故意把缝纫机弄出点问题,向店主要了钱出去再自己弄好,得来的钱下班后买了卤菜分给大家打牙祭。小有点不厚道,但是谁叫对方是日本人呢。
抗战初期南京周边的新四军一度相当活跃,城外时常有落单或是小队的日伪军人间蒸发,中期以后就逐渐无声无息了。
44年店主接到征兵令去了南洋,从此一去不归。
45年底店主的老婆孩子回日本之前,祖父母三文不值二文的把店盘了下来,这在当时算是相当厚道的了,类似的情况下多数中国人是一个钱不给直接占的,南京街上日本人有被直接按倒扒成光猪的。46年果脯机关陆续迁回南京,祖母家原来交通部的那帮老主顾又回来了,祖父母的生意一直靠他们维持,一直到1949年。


(7) 49年初淮海破局之后,凡脑子正常的都知道大军南下已经是旦夕之间的事情。祖父母这样两个人一家小店的也说不上害怕什么,但是祖父此时已经离家二十余年,思乡心切,遂决定迁回福建老家。祖母带伯父和我父亲先行,乘船直达马尾,祖父在南京盘清店面耽误了时间,欲南行时海路已经断绝,几经辗转回到福州时已落在了解放大军后面。大军将到时,三爷爷被蒋军抓作民夫带去了台湾,从此生死不知,祖父若到的早了没准也难逃此一劫。
解放军进福州城后,老家的房子里借住了3~4个军人。三野的兵纪律极好,走的时候让各家清查有无短少物品,祖母报少了木盆一个,军人按价赔偿了,数日后找东西时发现木盆在床下面… 当时福建懂官话的人不多,解放军宣讲政策发现整个是鸡同鸭讲,得知祖母自“北方”来,便请她去做翻译。祖母刚来数月,闽语本就勉强,加上紧张怯场,结果说出来的话两边都听不懂…
50年代初,福州时常遭到蒋机轰炸(不知为何民间一直说成是美国飞机),百业凋敝。老家的一大家子人本就难以为继,再加上顶梁柱之一又被抓走,整个家族主要靠祖父带去的一点金子维持。近两年的时间,坐吃山空,祖父母不得已又回南京时连车票的钱都拿不来了(当时福建不通铁路,海路又被阻断,北上须乘长途汽车多次中转)。只得祖父先行,到南京挣了钱再汇回福建,这样一家人才得以团圆。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祖父为刘伯承元帅改过一件缴获的日军大衣,这件不合身的大衣刘帅一直穿到解放以后才拿去修改,此事祖父之后一直津津乐道。
此后的日子就没有太多故事可说了,到此为止吧。

(7) 49年初淮海破局之后,凡脑子正常的都知道大军南下已经是旦夕之间的事情。祖父母这样两个人一家小店的也说不上害怕什么,但是祖父此时已经离家二十余年,思乡心切,遂决定迁回福建老家。祖母带伯父和我父亲先行,乘船直达马尾,祖父在南京盘清店面耽误了时间,欲南行时海路已经断绝,几经辗转回到福州时已落在了解放大军后面。大军将到时,三爷爷被蒋军抓作民夫带去了台湾,从此生死不知,祖父若到的早了没准也难逃此一劫。
解放军进福州城后,老家的房子里借住了3~4个军人。三野的兵纪律极好,走的时候让各家清查有无短少物品,祖母报少了木盆一个,军人按价赔偿了,数日后找东西时发现木盆在床下面… 当时福建懂官话的人不多,解放军宣讲政策发现整个是鸡同鸭讲,得知祖母自“北方”来,便请她去做翻译。祖母刚来数月,闽语本就勉强,加上紧张怯场,结果说出来的话两边都听不懂…
50年代初,福州时常遭到蒋机轰炸(不知为何民间一直说成是美国飞机),百业凋敝。老家的一大家子人本就难以为继,再加上顶梁柱之一又被抓走,整个家族主要靠祖父带去的一点金子维持。近两年的时间,坐吃山空,祖父母不得已又回南京时连车票的钱都拿不来了(当时福建不通铁路,海路又被阻断,北上须乘长途汽车多次中转)。只得祖父先行,到南京挣了钱再汇回福建,这样一家人才得以团圆。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祖父为刘伯承元帅改过一件缴获的日军大衣,这件不合身的大衣刘帅一直穿到解放以后才拿去修改,此事祖父之后一直津津乐道。
此后的日子就没有太多故事可说了,到此为止吧。
宁为太平犬不为离乱人,那个年代人都不易啊。
为楼主的真实描述赞一个。
好象这贴会火,搬个椅子听故事


发重了,帮忙删一下

发重了,帮忙删一下


又想到几个小段子,算番外篇吧
(1)汽车
姨奶奶一家长住镇江。抗战结束后她的丈夫一直给一个私人老板当司机,49年大跑路的当口从急于脱身的老板那儿折价买到车况奇烂的破车一辆。买完了以后又害怕了,害怕家里有汽车这么高级的玩意儿共军来了会“另眼相看”。惶恐之季恰好听闻我祖母南下,于是决定全家驱车去福建投奔祖母(当时汽油很便宜吗?)。结果破车出城不及百里就寿终正寝了……

又想到几个小段子,算番外篇吧
(1)汽车
姨奶奶一家长住镇江。抗战结束后她的丈夫一直给一个私人老板当司机,49年大跑路的当口从急于脱身的老板那儿折价买到车况奇烂的破车一辆。买完了以后又害怕了,害怕家里有汽车这么高级的玩意儿共军来了会“另眼相看”。惶恐之季恰好听闻我祖母南下,于是决定全家驱车去福建投奔祖母(当时汽油很便宜吗?)。结果破车出城不及百里就寿终正寝了……
(2)假药
父亲能够长大差不多可以算是个奇迹,他小的时候几乎把当时小孩子容易送命的病全得了一遍。祖父回到福州后不久父亲就染上了白喉,去医院注射了特效药青霉素(?)结果却毫无起色,不几天就奄奄一息了。祖父怕伯父被传染也不愿意他看到自己弟弟咽气,打算送他去亲戚处暂住,路上恰好遇到一个当医生的八竿子几乎都打不到的远亲。医生让祖父把父亲送到他的诊所,还是一针青霉素,药到病除。祖父问医生之前医院打的会不会是假药,医生顾左右而言他,事后告诉祖父说:孩子没事,不要再追究了……
昨天看到有人说以前没假货就想起来这个段子。50年代初那帮要钱不要命的资本家卖了那么多假货给军队,可想而之他们卖到民间的东西又能好到那里去呢?
支持LZ的帖子!不过话说你的祖父母有没有给你讲过他们从南京邻居那里听来的恐怖屠杀事情呢?
solot 发表于 2013-1-8 17:01
支持LZ的帖子!不过话说你的祖父母有没有给你讲过他们从南京邻居那里听来的恐怖屠杀事情呢?
确实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