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是中国“氢弹之父”为什么名气如此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18:36


作为军事爱好者,我也是最近两年才知道有于敏这号人物,其他的那些对军事不怎么关心的人就更不好说了,于敏作为氢弹之父,怎么会名气如此之小?他的名字甚至在1988年之前都是国家绝密。而钱学森和邓稼先这些人早已经成名了,而于敏这个词在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出现,普通的大众至今不知道他对于中国核聚变领域就像神一样的存在,不但设计了中国第一颗氢弹,而且推动中国可控核聚变的发展。

PS:目前能接触到于敏构型的那些科学家估计连自己想去超市买个东西的自由都没有了

为什么五大国在40年前就已经掌握的东西,至今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没掌握啊?

作为军事爱好者,我也是最近两年才知道有于敏这号人物,其他的那些对军事不怎么关心的人就更不好说了,于敏作为氢弹之父,怎么会名气如此之小?他的名字甚至在1988年之前都是国家绝密。而钱学森和邓稼先这些人早已经成名了,而于敏这个词在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出现,普通的大众至今不知道他对于中国核聚变领域就像神一样的存在,不但设计了中国第一颗氢弹,而且推动中国可控核聚变的发展。

PS:目前能接触到于敏构型的那些科学家估计连自己想去超市买个东西的自由都没有了

为什么五大国在40年前就已经掌握的东西,至今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没掌握啊?
你已经解释了       保密需要
tg的无名英雄太多鸟
保密需要吧,解密有先后!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有这号牛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早在99年就颁发了。二十几位获奖者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于敏。2003年大学的招生宣传材料上就有他老人家的照片了。
关键是干实事的人都低调,难得上几次新闻,一般人自然知道的少了。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早在99年就颁发了。二十几位获奖者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于敏。2003年大学的招生宣传材料上就有他老人家的照片了。
关键是干实事的人都低调,难得上几次新闻,一般人自然知道的少了。
他老人家玩的东西太高端了,一般人的涉及面不会有这些,再加上国家得保密需要,不为人知很正常。
标准的自问自答


保密需要,邓嫁先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他牺牲早,所以提前解密还要大力宣传,而且他又是我国原子弹之父使我们核弹从无到有的突破所以论名气他大点

保密需要,邓嫁先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他牺牲早,所以提前解密还要大力宣传,而且他又是我国原子弹之父使我们核弹从无到有的突破所以论名气他大点
你见过有人成天嚷嚷密藏自己怀里的绝杀重器是哪个师傅制造的吗
当初宣传邓稼先,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牺牲了

而于敏一直都在事业前沿,好像90年代才退下来的
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在国外就早已成名了,加上各有传奇经历,特殊宣传也很重要,旗帜嘛。于敏是纯国产,要不是解密,今天也没几个人知道吧,这等高端老爷子露面太少了{:soso__10348158089588621576_2:}
焦裕禄 孔繁森任长霞
邓稼先好像1986年去世的吧,也是去世后才广为宣传的!
对技术保密好理解,对科学家保密是为什么,怕敌特破坏?
老爷子还没过解密期吧。
于排名第一是因为按姓氏笔画排序


埋头苦干的人!伟大的人!

埋头苦干的人!伟大的人!
还真不知道诶,呵呵,看来真是低调

cd142857 发表于 2011-7-16 21:28
埋头苦干的人!伟大的人!


你去问一问有那个院士敢跟于老比?发错位置
cd142857 发表于 2011-7-16 21:28
埋头苦干的人!伟大的人!


你去问一问有那个院士敢跟于老比?发错位置
cd142857 发表于 2011-7-16 21:28
埋头苦干的人!伟大的人!
你去问一问有那个院士敢跟于老比
你以为网络名人阿,随便脱件衣服,骂几句,造点谣就出名啦
氢弹功臣于敏小传



  ●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是某些核大国的核战略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是威慑性的,现在则在考虑将核武器从威慑变为实战;二是某些核大国加紧研究和布置反导系统,防御了对方的威慑,就成为新的垄断。

  ●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但我们不能搞核竞赛,不能被一些经济强国拖垮。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

  “国产的土专家一号”

  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曾经“隐身”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第一个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科学家发了言。

  由于保密的原因,这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连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不过他的杰出贡献仍有蛛丝马迹可寻,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在《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中提到,“研制氢弹工作主要是于敏他们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也得过大奖”。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他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位小职员。于敏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以门门功课第一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但上学后于敏发现,因为是工学院,老师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会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诉学生根源。而他却偏偏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1946年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张宗遂先生的研究生。张先生病后,胡宁教授担负起指导之责。在两位先生的悉心教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对此于敏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大的学术气氛中,互相启发,才利于人才的成长。现在的环境已有很好的条件了。”

  提前进入氢弹研究

  在我国研制第一枚原子弹尚未成功时,有关部门就已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一步。为什么提前研究氢弹?原来,原子弹和氢弹有很大差别,氢弹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氘、氚等轻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又称聚变弹或热核弹。氢弹的威力要大得多。1960年底,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于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他的一位老同事对记者说,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于敏开始涉足深奥的核理论研究工作。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是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和于敏等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他拼命学习,拼命地汲取国外的信息,在当时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我们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穷人有穷办法,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首位。这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9月,38岁的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于敏高兴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年底,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67年6月17日8时整,空军飞行员徐克江驾驶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空投区。随着指挥员“起爆!”的指令,机舱随即打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弹体降到距地面两千九百多米的高度时,只听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来滚滚的雷鸣声……红色烟尘向空中急剧翻卷,愈来愈大,火球也愈来愈红。火球上方渐渐形成了草帽状云雾,与地面卷起的尘柱形成了巨大的蘑菇云。强烈的光辐射,将距爆心投影点四百米处的钢板铸件烧化,水泥构件的表面被烙;布放在八公里以内的狗、十公里以内的兔子,当场死亡一半;七百米处的轻型坦克被完全破坏,车内动物全部炭化;冲击波把距爆心投影点近三公里、重约五十四吨的火车吹出十八米,近四公里处的半地下仓库被揭去半截,十四公里处的砖房被吹散。科技人员把爆炸当量的数据送上来了——三百三十万吨。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公报》,庄严宣告:“我国在两年八个月时间内进行了五次核试验之后,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后来,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晤面,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核武器进入了新阶段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于敏参加了这两次试验。当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也许他后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上世纪80年代初,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我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我国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我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我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我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如今的于敏虽然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但他仍然关注着这一领域的最新动向。他认为,现在的核武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某些核大国的核战略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是威慑性的,现在则在考虑将核武器

  从威慑变为实战;二是某些核大国加紧研究反导系统,并开始部署,使得核武器对它没有威慑性。防御了对方的威慑,就成为新的垄断。于敏说:“我们当初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才研制核武器的。对此,如何保持我们的威慑能力,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丧失了我们的威慑能力,我们就退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就要受到核讹诈。但我们不能搞核竞赛,不能被一些经济强国拖垮。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以保持我们的威慑力。”

  摘自《名人传记》2004年第4期作者:舒平、罗少华   
http://人民网.cn/GB/keji/39327/2914367.html

楼主你想说什么文不对题
印度试试?美帝是最忌讳核扩散的?
王淦昌也是大牛
因为原子弹和氢弹不是一个级别的 怎么可能吧于敏和邓一样大肆宣传
于敏构架是氢弹的两种构架之一。。。毛子那个构架是抄MD的
氢弹和原子弹其实事平行研制的,加上有于老这样的牛人,进展当然就快了
于老是真正的氢弹之父啊
我现在才知道,以前有本笨杂志为什么叫《海陆空惯性世界》了!
有些是要一辈子隐姓埋名的
于敏,任正非,韩寒
于老是真正的氢弹之父啊
洋专家与土专家;现在也一样,出台无数吸引境外人才的计划,谁把土专家放在眼里了?
袁隆平不是也是因为土不内承认吗?
1840年后,两天洋墨水强过半生满腹经纶
真正的民族脊梁
民族脊梁中最有力的那一块
氢弹功臣于敏小传



向于老致敬,向所有在军工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致敬!他们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名气小?不会吧
90年代宣传邓稼先、郭永怀的时候就知道他了
你知道TG造戴森球的宗师是谁嘛?不知道吧?就这个道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