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降大任——对TG当年为什么派于敏挑大梁研制氢弹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3:17:29
     阅读近期关于于老的报道《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http://www.jyb.cn/china/rwfc/201501/t20150109_609904.html
深感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伟大,同时也对国家当年尖端国防科技战线领导长远规划任人唯贤、慧眼识珠的决策非常钦佩。在这里和想通过各位网友一起回顾当年选择于敏作为氢弹的主要研发人员的正确决策,来纪念两弹元勋的贡献。
      文章写道,1961年初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这时于敏35岁,当时原子弹的研究已经开始了,根据现有报道,当年搞两弹的主要专家里只有于敏是国产的,其他都有留学经历。也就是说当年在其他留洋主力团队公关原子弹的时候,国家派年仅35岁的青年国产专家于敏主持氢弹研究工作,当年钱三强48岁,程开甲43岁,彭桓武46岁,邓稼先37岁等等。事实求是的说,当年核物理方面的主力团队是在主攻原子弹的(研究人事安排上,和研究资源投入上“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并且最关键的是原子弹研究之初并没有把于敏吸收入研究团队中,为什么呢?从已公开的资料看,我国原子弹研发始于1955年,这一年于敏29岁,刚毕业4年正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因此可能因为时机不成熟故没有进入。直到1961年才进入一个新的团队,并任主要专家,这是一个在当时比较大胆的安排。为什么没有从原子弹团队抽调一个大专家来领导呢?可能是因为任务很紧走不开,人手不够,但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是钱三强看中于敏的能力,同时把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项目交给于敏经过严格评估是可行的。这一安排即使在今天看都是非常有魄力的英明决策,假设如果国家没有处于紧急时期,国家还会如此不拘一格降人才吗?如果不是各位老专家慧眼识珠,没有留洋经历的于敏能被点将吗?再联系现在有的研究机构和顶尖大学进人基本要求是海龟博士来看,真是呵呵。     阅读近期关于于老的报道《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http://www.jyb.cn/china/rwfc/201501/t20150109_609904.html
深感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伟大,同时也对国家当年尖端国防科技战线领导长远规划任人唯贤、慧眼识珠的决策非常钦佩。在这里和想通过各位网友一起回顾当年选择于敏作为氢弹的主要研发人员的正确决策,来纪念两弹元勋的贡献。
      文章写道,1961年初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这时于敏35岁,当时原子弹的研究已经开始了,根据现有报道,当年搞两弹的主要专家里只有于敏是国产的,其他都有留学经历。也就是说当年在其他留洋主力团队公关原子弹的时候,国家派年仅35岁的青年国产专家于敏主持氢弹研究工作,当年钱三强48岁,程开甲43岁,彭桓武46岁,邓稼先37岁等等。事实求是的说,当年核物理方面的主力团队是在主攻原子弹的(研究人事安排上,和研究资源投入上“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并且最关键的是原子弹研究之初并没有把于敏吸收入研究团队中,为什么呢?从已公开的资料看,我国原子弹研发始于1955年,这一年于敏29岁,刚毕业4年正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因此可能因为时机不成熟故没有进入。直到1961年才进入一个新的团队,并任主要专家,这是一个在当时比较大胆的安排。为什么没有从原子弹团队抽调一个大专家来领导呢?可能是因为任务很紧走不开,人手不够,但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是钱三强看中于敏的能力,同时把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项目交给于敏经过严格评估是可行的。这一安排即使在今天看都是非常有魄力的英明决策,假设如果国家没有处于紧急时期,国家还会如此不拘一格降人才吗?如果不是各位老专家慧眼识珠,没有留洋经历的于敏能被点将吗?再联系现在有的研究机构和顶尖大学进人基本要求是海龟博士来看,真是呵呵。


我觉得是因为大家对氢弹都不懂,也就不知道搞一个构型难度有那么大。。。

我觉得是因为大家对氢弹都不懂,也就不知道搞一个构型难度有那么大。。。
高校过分看重人才海外经历的确是有问题的,而且正在改。


。。。。。。。。。。。。。。。。。。。。。。。。。。。。。。。。。。。。。。。。。。。。。。。。。。。。。。。。。。。。。。。。

。。。。。。。。。。。。。。。。。。。。。。。。。。。。。。。。。。。。。。。。。。。。。。。。。。。。。。。。。。。。。。。。
楼主说了半天,没说在点子上;

可以参考下: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是聂帅的女婿;而原子弹的主要设计者 ...
佩服,佩服。问题是于敏是谁的女婿?
楼主说了半天,没说在点子上;

可以参考下: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是聂帅的女婿;而原子弹设计者邓稼先 ...
中国自古就有举贤不避亲,任能不避仇的传统。何况有能力的人会自发的互相吸引,真以为当时随便谁都有这个能力做他们做的事的人绝对没认真干过科研领导。以己度人,觉得皇帝就该用金扁担金斧头的人不是从笑话中来的,是从现实中来的。
当时找了好几个人谈话,就于老答应了。方励之没答应。
于敏的能力非常突出,邓等看在眼里。
高校过分看重人才海外经历的确是有问题的,而且正在改。
改不了,全是海龟人才才能进985
李楠01 发表于 2015-1-13 22:13
佩服,佩服。问题是于敏是谁的女婿?
其实这个构型真是偶然发现的,于敏是半路接手的(他当时的研究并非是氢弹的构型,那个项目居然也不是),随着那个项目的进行,于敏受到了启发,觉得可能会把氢弹的构型搞出来,于是提交了报告,中央很重视就派了很多高手过来帮忙了,于是后面的大家都知道了。
有时候有些东西就在于一瞬间的灵感…~!
局座张召忠 发表于 2015-1-13 21:20
我觉得是因为大家对氢弹都不懂,也就不知道搞一个构型难度有那么大。。。
您是在黑钱三强么?

YWYW 发表于 2015-1-13 22:09
楼主说了半天,没说在点子上;

可以参考下: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是聂帅的女婿;而原子弹的主要设计者 ...


聂帅的女婿不是丁衡高吗?
核潜艇反应堆好像是澎湃的儿子。
YWYW 发表于 2015-1-13 22:09
楼主说了半天,没说在点子上;

可以参考下: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是聂帅的女婿;而原子弹的主要设计者 ...


聂帅的女婿不是丁衡高吗?
核潜艇反应堆好像是澎湃的儿子。
不要神化个人的作用
有那个需要,给你那个条件,领导大力支持,很多人都能搞出来
虽然不是个个都搞得出来,但有这个能力的肯定不止于敏一个人
没有原子弹是造不出氢弹的。基于这一原则,在原子弹未问世前集中主要力量研发原子弹,以次要力量预研氢弹是所有大流氓的共同策略。

一开始不重视氢弹研发是完全正确的决策


原子弹、氢弹这些玩意,并不是太复杂的东西,只不过需要的资金、人力较大罢了。我说的不太复杂,指的是相对于广义相对论、微积分的发明这类
有一期兵器知识刊登过,美国曾经搞过这样的试验,请两个完全不懂原子核物理的博士来,给他们三年的时间,原子弹一样设计出来了


原子弹、氢弹这些玩意,并不是太复杂的东西,只不过需要的资金、人力较大罢了。我说的不太复杂,指的是相对于广义相对论、微积分的发明这类
有一期兵器知识刊登过,美国曾经搞过这样的试验,请两个完全不懂原子核物理的博士来,给他们三年的时间,原子弹一样设计出来了
YWYW 发表于 2015-1-13 22:09
楼主说了半天,没说在点子上;

可以参考下: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是聂帅的女婿;而原子弹的主要设计者 ...
聂帅有几个女儿
西楚恶霸 发表于 2015-1-14 09:08
原子弹、氢弹这些玩意,并不是太复杂的东西,只不过需要的资金、人力较大罢了。我说的不太复杂,指的是相对 ...
野史不可信啊同学。
原子弹、氢弹这些玩意,并不是太复杂的东西,只不过需要的资金、人力较大罢了。我说的不太复杂,指的是相对 ...
不是说两个大学生吗?
西楚恶霸 发表于 2015-1-14 09:08
原子弹、氢弹这些玩意,并不是太复杂的东西,只不过需要的资金、人力较大罢了。我说的不太复杂,指的是相对 ...
氢弹什么时候和原子弹一样简单了???
你知道印度到现在都没有氢弹不???他原子弹老早就实验成功了,氢弹呢???
原子弹、氢弹这些玩意,并不是太复杂的东西,只不过需要的资金、人力较大罢了。我说的不太复杂,指的是相对 ...
弄两个土鳖特色的文科博士你试试。
zkyymoon 发表于 2015-1-14 07:43
改不了,全是海龟人才才能进985
至少现在常春藤回来的博士或者博后在我们学校不能直接拿教职了,只能以特任副教授的聘用职位回来,干得好再转副教授,今年我们院里十几个特任就转正了一个。以前可是回来就直接副教授的。
我觉得是因为大家对氢弹都不懂,也就不知道搞一个构型难度有那么大。。。
当我国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已经从苏联援助转向全面自力更生的时候,1960年秋,时任二机部部长的刘杰开始考虑氢弹研制工作如何部署展开的问题。
  刘杰在1957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随聂荣臻副总理同苏联政府代表团谈判“国防新技术协定”时,从协定的文本中清楚地看出,苏联准备提供给中国的一种氢加强的实弹样品属于原子弹,而不是氢弹。看来,氢弹和原子弹在原理与结构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刘杰曾找机会多次向二机部的苏联专家组组长询问氢弹与原子弹在原理和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专家组组长表示不清楚,未作任何透露。看来,苏联在氢弹技术上对我们是严格保密的。
  刘杰认为,氢弹肯定比原子弹更复杂;研制氢弹必须由我们自己首先在氢弹的理论上进行探索突破;而进行氢弹理论探索,不会在短期之内获得突破,这项工作也不能等到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以后再进行安排。
  一天,刘杰同钱三强商量此事。刘杰讲了上述想法以后说:“九所现在正在全力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没有力量顾及氢弹的理论研究。
  为了不分散九所的精力,原子能研究所能不能组织力量在氢弹理论研究方面进行探索,先行一步?“
  钱三强思索了片刻回答说:“氢弹的研制工作迟早是要进行的,早做布置好。
  氢弹有自己的原理,轻核反应有它自己的规律,与轻核反应有关的理论探索工作确实需要早做安排。我很赞成。原子能研究所还有一点理论物理研究力量,可以动员投入。“
  刘杰听了很高兴,说:“那很好,就这么定了。”刘杰还特意嘱托钱三强:
  “这项工作很保密,由你代表部来直接组织领导,对部党组全权负责。”
  随后,刘杰把上述与钱三强商量好的事情告诉九局局长李觉。李觉表示完全赞同。
  经刘杰同意,钱三强把二机部的上述决定向原子能研究所党委领导人李毅等同志作了报告。钱三强在李毅的协助下,1960年第四季度,在原子能研究所第四研究室增设了一个从事氢弹理论探索研究工作的机构,名称叫“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简称轻核理论组,保密代号为“乙项任务”),由黄祖洽任组长。一开始成立时,这个组只有黄祖洽、蔡少辉、萨本豪、刘宪辉等同志。不久,擅长粒子物理的何柞麻也加入这个组,并参与业务领导。以后又逐步增加了人员。起初,他们主要是积累有关氢弹原理的知识和收集轻核反应截面等。
  为了增强轻核理论组的研究力量,黄祖洽和何柞麻多次向钱三强所长建议,调本所1955年荣获“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光荣称号的副研究员于敏来参加研究工作。钱三强考虑了再三,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准备让于敏任轻核理论组副组长。
  1961年1 月12日,钱三强约于敏到他的办公室,严肃而秘密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二机部党组批准,决定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时年34岁、已经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开创性地辛勤耕耘了近10年并做出了出色成绩的于敏,做梦也没有想到领导会让他参加氢弹理论研究工作。一开始他感到脑子有点发蒙,以为自己听错了。当他很快明白过来,知道这是领导上的决定要他去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后,他的心中矛盾了起来。他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喜欢宁静,喜欢从事比较自由的基础科学研究,不喜欢搞应用研究。况且当前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在有可能取得更大成果的关键时刻,有些舍不得停下来去改行。
  然而,于敏马上又想到:中国多少年来贫穷落后,屡遭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和蹂蹭。自己青少年时代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当亡国奴的屈辱生活,依然在心中留着深刻的惨痛印象。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又受到西方反华势力的战争威胁。
  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不强大,就不可能真正地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现在国家遭受了天灾人祸,经济困难,苏联政府又背信弃义,撕毁协议,停止援助,撤走专家。在这样的情祝下,中央仍然坚持要继续搞原子弹、氢弹,显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性的历史任务。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国就无家,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强调个人的兴趣、志向和名誉?正是这种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于敏面对这样重大、艰巨、光荣而神圣的任务,觉得自己不能再有另一种选择,只能接受。
  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以后,于敏毅然决然服从了组织上的决定,他下定决心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当时全组共有十一二个人。1961年第四季度何柞麻等调到九所参加突破原子弹的工作。黄祖洽也在九所兼职参与原子弹的攻关,每周只有一半的时间在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的工作担子主要落在了于敏的肩上。1963年何柞麻又重新调回了轻核理论组。在此前后,又分配来刘恭梁、沈天海、孙永盛等一些大学毕业生,这个组陆续扩充至40人左右。
  钱三强具体负责主管轻核理论组的工作。大约每隔两个星期或一个月,黄祖洽、于敏和何柞麻便向他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钱三强为他们解决了许多重大决策性的问题,也为他们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如增加调配研究人员,出面去九所请求增加几个小时的计算机机时,要一些磁带,安排小汽车送数学计算人员去中关村上计算机运算,等等。这些保障条件问题如果没有钱三强的支持,是很难解决的。
  黄祖洽和于敏领导有方,把全组人员按学科划分了几个研究小组,黄祖洽、于敏及何柞麻分管各个小组的工作。
  轻核理论组的研究工作从氢弹理论最基础的部分开始探索。他们从氘和氚、氚和锂-6等有关核反应截面的调研、整理、分析和估算上切入,对氢弹中各种物理过程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截面”是物理学中用来表示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发生反应的概率的一个物理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各个选题,特别是重点选题都取得了成果,为开始氢弹的理论探索初步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核数据基础。
  接着,在黄祖洽、于敏的领导下,轻核理论组研究了等离子体中的基本物理过程,物质与粒子间能量的传递过程,系统中各种波的发生、发展与相互作用的规律,高温、高压下物质的基本物理参数……
当时,不用说电子计算机,连手摇电动计算机也只有几台,且归第四研究室的数学组专用,轻核理论组的同志们主要靠的是计算尺。为了完成任务,只得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大家都没有自行车,工作到深夜还得从办公室步行近半个小时回到宿舍就寝,每天没有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谁也不叫苦,都是拼命工作。
  轻核理论组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攻克了一道道科学难关,解决了大量的基础问题。其中,在许多实质性问题和关键性问题上,都是于敏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于敏的“物理的直观”是极其明晰而深入的。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于敏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总能从复杂的计算中找出其中的物理内容,使认识有所前进。他不断地发掘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敏认为问题也就是矛盾。他把这一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物理学的分析方法”。许多问题到了于敏手上,他总是把其中的物理因素一一加以解剖,并估计它们的大小和影响。这样,对许多难以解决的现象,就能够理解了,同时,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出来了。
从1960年第四季度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第四研究室数学组和承担轻核反应数据测量任务的轻核实验组的大力帮助下,经过4 年扎扎实实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对氢弹有关物理过程已做了相当的研究,对氢弹的原理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对氢弹可能的整体结构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
正当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正在探索氢弹的可能结构以及作用机理的时候,第九研究所理论部在交出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后,抽出部分研究力量从1963年9 月起,也开始了氢弹原理的探索,并由副所长、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先生亲自指导。开始时,理论部指定李德元、王贻仁等同志研究含有热核材料的加强型原子弹的理论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彭桓武给部分科研人员就加强型原子弹的结构原理作了几次学术报告。此后,彭桓武和理论部科学负责人先后得出结论:加强型原子弹结构,尽管其中伴随着热核反应产生,但持续代数较少,不可能成为氢弹。
  提出可就铀与氘化锂-6相叠加强耦合等技术问题展开研究。
1964年4 月,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北京第九研究所于!964 年2 月25日改称为第九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九院)理论部李德元等人对加强型原子弹理论模型进行了一次专题讨论。他们认为热核反应对这种类型的原子弹威力虽有提高,但提高有限;原子弹与氢弹之间不是简单的联系,而是有质的差别;在氢弹研制中不能机械地搬用原子弹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必须针对氢弹特点开展新的探索研究。随后,理论部明确下一步科研工作的中心是如何从加强型原子弹向氢弹过渡,并探索提高密度与热核反应率、提高中子和氚的增值速度等方面的新路。经过努力,取得了一些有用的科研成果。
这时,氢弹研究工作的发展向刘杰飞刘西尧等二机部领导提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该如何对待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和九院理论部这两方面研究氢弹理论的研究力量?刘杰认为,两方面的力量各有自己的优势,也各有自己的不足。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研究氢弹理论已长达4 年多,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已经为氢弹的理论设计奠定了一些必要的理论基础。但是,他们缺乏原子弹的具体知识,要突破氢弹原理还有很多的困难。在九院理论部这一方面,有突破原子弹的实践经验,已经掌握了原子弹的有关理论和计算技术,比较系统地查明了原子弹内部的物理图像和各种物理规律,有条件在氢弹理论研究方面向纵深发展。但是,他们开展氢弹理论问题的研究起步晚,而且,既定的任务—空投的原子弹和上导弹的原子弹头的理论设计任务还很重,这与“氢弹也要快”—要加速突破氢弹技术,实现力争在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的爆炸试验的任务是很不相适应的。
  面对这样的现状,刘杰想到:必须把这两方面的研究力量统一起来,把两股绳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形成拳头,集智攻关。
  刘杰和刘西尧、钱三强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的这一主张,也得到李觉等九院的领导和李毅等原子能研究所的领导的支持,两方面正在从事氢弹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也都赞同。
  根据二机部党委的决定,1965年1 月,黄祖洽、于敏等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的31位科研人员携带着预先探索研究的所有成果和资料,调到了九院理论部,在主战场汇合,一起攻关。黄祖洽、于敏被任命为理论部副主任。轻核理论组另外的10余位科研人员,包括去了河南省参加“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何柞麻,则留在了原子能研究所继续从事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于敏受理论部主任会议的委托,率领大家来上海出差,就是要研究如何把加强型原理与现实的原子弹结合起来,完成加强型核装置—三相氢航弹的优化设计任务,因此,他决定全力以赴,把任务完成得很好。
于敏通过这样的系列学术报告,一方面使大家学会如何分析计算结果,抓物理实质;另一方面也是一次教学相长,他进一步理清了头绪,获得了启发。于敏分析了决定氚一中子循环次数的几个物理量,看出设计氢弹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高温度道路,一是高密度道路。
于敏比一般人懂得多、想得深、算得快,并且善于透过复杂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他又苦苦思索、估算了几天几夜。他首先分析了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各种能量形式,比较了它们的特性与在总能量中所占的比例,明确了一种比较容易控制、驾驭的能量形式。然后,他想出了一个减少这种能量损失、提高其利用率的精巧的结构,估计了有多少能量可以被利用,又有多少可以用来压缩热核材料氘化锂-6,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能量,氘化锂-6能压缩到什么程度,如何使它点火和自持(自行维持下去)燃烧等。
  10月29日(星期五)晚饭后,于敏和13研究室副主任蔡少辉在处地附近田间小道上散步,以得到短暂的身心放松。当他俩谈到应如何创造条件让热核材料充分燃烧时,于敏直截了当地谈到加强型核装置的构形不利于热核材料的压缩和燃烧。
  接着,于敏向蔡少辉详细地谈了他几天几夜以来苦苦思索出的想法。蔡少辉被于敏的崭新思维所吸引,也被于敏所列举的无可辩驳的论据所折服,并马上说:“那我们就马上动手干吧!”于敏说:“可以先计算两个模型看看。其中的一个会比较理想……另一个则比较接近实际……”显然,这是于敏经过深思熟虑后想要走的关键两步。
报告会以后,孙和生主任把蔡少辉、彭清泉两位副主任及各位小组长找到一起,同于敏一起开会研究决定:加强型三相氢航弹的优化设计是上级布置的任务,必须继续抓紧完成;同时,抽调物理组的几位同志和蔡少辉一起,配合于敏另外开辟一条突破氢弹新原理和技术的途径;立即启动大型计算机程序的编制工作,以适应突破氢弹新原理工作的需要。
  此后,蔡少辉和彭清泉一起研究了计算机程序的编制问题,并抽调相关科研人员开始编制程序工作。在北京的九院理论部12研究室也派出人员前来支援。经过大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以惊人的高速度,使程序于11月14日投入使用。
于敏为了证明氢弹新原理中采用的特殊构形是有充分的理论根据的,就找理论部当时也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出差的“蒙特卡罗”
  小组的组长吴翔,请他计算一个问题。于敏把想要计算的问题和设想仔细地说了一遍后,问吴翔:能不能用蒙特卡罗方法把它计算出来。吴翔回答:可以。于是,吴翔和同小组的同志们放下原来的工作,着手进行这一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编制。经过他们一个多星期的奋战,完成了平常需要1 一2 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的程序设计工作。
  随后,吴翔等人上计算机进行了三天三夜的计算。由于小组里从事物理分析的人只有吴翔一人,他在机房里坚持了三天三夜,最后累得连站着的时候都会睡着。
  于敏也常抽时间到机房同吴翔一起分析计算出的纸带。但是,他们计算出的结果有问题。于是,吴翔等人忍着极度疲劳又开始了几天新的战斗,彻底检查了编制的程序,找到了原因,修正了程序。经过新的计算,只用了几个小时,就得到了最后结果,证明于敏用原子弹引爆氢弹主体的具体方案是切实可行的。为了使结论万无一失,于敏又根据对氢弹新原理的物理过程的定性分析,鼓励昊翔等人考虑把复杂的物理问题作近似处理,编制出抓住物理实质又简化计算的程序。吴翔等人按于敏的要求做了。这些工作为后来编制氢弹工程设计所需的定量计算软件做好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并成为理论部重要的设计工具。
  在此期间,孟昭利参加的小组也经过大量计算不断改进氢弹主体压缩的近似条件,最后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解析函数描述的氢弹主体接收辐射能的边界条件。
  此后,氢弹新原理小组在于敏的领导下继续做了许多工作。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系统工作,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这些规律对随后的氢弹物理设计和核试验诊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于敏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归纳整理成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材料和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物理方案以后,又一次向大家做了学术报告。于敏逐一分析了氢弹反应各个过程的现象、规律和物理因素,描绘出一幅氢弹反应过程的比较完整的物理图像。
YWYW 发表于 2015-1-13 22:09
楼主说了半天,没说在点子上;

可以参考下: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是聂帅的女婿;而原子弹的主要设计者 ...
把所有核科学家说成是特务实更大的中国特色
当我国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已经从苏联援助转向全面自力更生的时候,1960年秋,时任二机部部 ...
卧槽,好详细,学习了
这个帖子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
原子弹、氢弹这些玩意,并不是太复杂的东西,只不过需要的资金、人力较大罢了。我说的不太复杂,指的是相对 ...
您太可爱了  呵呵
原子弹、氢弹这些玩意,并不是太复杂的东西,只不过需要的资金、人力较大罢了。我说的不太复杂,指的是相对 ...
原子弹不是秘密。原子弹的难点在高浓缩铀。但你搞个离心机试试?五大国不弄死你。
伊朗搞3000台离心机美国就要死要活的。中国前两年搞一个民用核燃料厂忘了是9900台还是99000台。
不是说两个大学生吗?
不,是两个高中生。好吧,是大一新生。
kulbit 发表于 2015-1-14 10:23
当我国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已经从苏联援助转向全面自力更生的时候,1960年秋,时任二机部部 ...
呵呵,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就等原子弹了!!!
至少现在常春藤回来的博士或者博后在我们学校不能直接拿教职了,只能以特任副教授的聘用职位回来,干得好 ...
真渴望多出几个土人才,扭转洋墨水好用的陈旧观念
一个人的能力怎么样,放在工作岗位上干个几年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于敏虽然年青,但绝对是那种到了人群中就能脱颖而出的类型,当年的苏联专家就曾特地留意过他。

马明伟的老师张盖凡一看就能看出马明伟是个天才,可堪大任,杨伟的老师宋文骢一样也能一眼看出杨伟是个不可多得的天才,所以钱三强能看出于敏的潜质不奇怪,长期搞科研的人都有这种直觉,金子在哪里会闪光。
YWYW 发表于 2015-1-13 22:09
楼主说了半天,没说在点子上;

可以参考下: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是聂帅的女婿;而原子弹的主要设计者 ...
聂帅就一个女儿,那丁衡高是谁?黄旭华的化名?
因为当年科研不靠关系。
呵呵,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就等原子弹了!!!
我列的是于敏在氢弹中承担的任务,搜原文可以看看原子弹到氢弹的过程……
另,本文直接抽了前两天凯迪的那篇原子弹周围埋轻核材料冒充氢弹的脸……
一个人的能力怎么样,放在工作岗位上干个几年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于敏虽然年青,但绝对是那种到了人群中就能 ...
于敏当年去美国交流考察,就有美方人员说他不简单。
YWYW 发表于 2015-1-13 22:09
楼主说了半天,没说在点子上;

可以参考下: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是聂帅的女婿;而原子弹的主要设计者 ...
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
这些人,先有重任,才有大员把子女配给他们,
这是搞科研,不是搞管理,你别搞反了!
弄两个土鳖特色的文科博士你试试。
现在博士真心    唉    自己读完了觉得很惭愧  经常不敢承认自己是个博士   免得别人笑死了  英语一般  看本专业论文还时不时用灵格斯    实验一般   经常n遍出结果  虽然导师和学校给的支持不太够有点影响  但是依旧觉得读了几年   有点那啥   提高不大     
xc007 发表于 2015-1-14 12:34
一个人的能力怎么样,放在工作岗位上干个几年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于敏虽然年青,但绝对是那种到了人群中就能 ...
行家看门道,几句话就知道这人的水平了
这就是天才领军人物的魅力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用在科技创新是非常荒谬的, 人类历史就是由天才创造! 再次为于敏大师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