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崛起的再考察(天朝落后日本5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42:03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4/forum_jp110615.shtml

近年笔者阅读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其中就有一本关于明治思想界的书(《明治哲学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读过之后,笔者惊觉在启蒙阶段,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已是相当之大。这个差距可以这样进行简单概括:日本的明治维新,已领先中国大概50年左右。众所周知,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此后日本思想界突飞猛进,开始了一段狂飙运动,一直持续到二战之前的时期。而中国虽然在明治维新前后发生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却未能摆脱失败的命运。直到1919年才发生了五四运动,开始了思想解放的历程。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观察,五四运动而不是清廷的改革才能够在思想层面同明治维新相匹配。

  明治思想界

  从明治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和五四之后的中国思想界的状况来看,虽然已有50年的时差,但中国和日本的差距仍然相当大。纵观该书中列举的当年日本学者的大名及其作品,如西周,加藤弘之,福泽渝吉,西村茂树,井上原了,井上哲次郎,德富芦花,大西祝,内村鉴三,冈仓天心等人,都是些相当有想法的学者,不仅思想精彩,而且文脉深厚,修养水平也都很高。

  反观五四前后中国的一群启蒙学者,如陈独秀、李大钊,甚至胡适、鲁迅,包括保守派的辜鸿铭、张君励等人,甚至更早的康有为、梁启超,笔者以为:从总体来看,他们的学识相形见拙,思想不够开明,而修养水平也比较一般。即使是像严复这样的学养较为深厚的中国学者,拿到当时的日本去,水平和境界恐怕也是排不上号的。当然,孰优属劣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至少以笔者的学识来进行判断,确有这样的感觉。像福泽渝吉,谈论学问和政治的关系,表达的相当精妙,几乎可和马克斯.韦伯媲美,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学者很少有哪个人可以把问题谈论的如此透彻清明,可见思考问题的清晰度有很大差距。再如冈仓天心,表述了“亚洲一体”的思想,相当大气磅礴,有博采众家之长且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中国的学者却鲜有这样了解亚洲不同文化,即具有雄心壮志,同时又能兼收并蓄的博大心胸。虽然中国也有像鲁迅这样深刻的思想家,但相比之下,鲁迅的修养和心胸似乎不可同日而语。鲁迅入肉三分的幽暗笔锋,也许可解释为当时中国转型之中客观生存环境的产物,但其文字中密布的尖刻、绝望和睚眦必报,确实让人感受不到风度,看不到希望。

  相比之下,很多日本学者的表达可堪称典范。如德富芦花在幸德秋水等人被政府处死后所发表的公开讲演,言辞有礼有据,娓娓道来,让人读后仿佛有身临其境且意犹未尽的感觉。再如内村鉴三,作为一名非西方基督徒,阐述自己如何转变为基督徒的个人自传《我是如何成为基督徒的》,甚至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成为全世界“非西方传道者最优秀的说教”。而他身后留下的墓志铭,也非常耐人寻味,言简意赅却意象无边,充满精神的魅力:

  "I for Japan

  Japan for the World

  The World for Christ

  And all for God"

  总之,像这一类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学者,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确实非常罕见。

  认知日本的偏差

  此外,中国学界在研究日本时,由于受政治正确和民粹主义的干扰,往往不能依据历史事实客观地看待日本,感情色彩干扰了学术研究,对日本的理解囿于一隅,问题视野也相当局促。

  比如,通常中国媒体和学界总是认为,近代日本的兴起是“脱亚入欧”思想的产物,而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更是脱亚入欧和全盘西化观点的鼓吹手。但笔者对此考察了一番,却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福泽渝吉的几部主要著作中,也根本看不到多少所谓脱亚入欧和全盘西化的观点。只是在福泽渝吉晚年所撰写的几篇报刊时评中,可以找到这个“脱亚论”的影子。但这几篇时评的篇幅、力度和观点,并不足以代表福泽渝吉的思想整体。

  若从其《文明论概略》一书来观之,福泽渝吉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大核心:1、追求不断变革的自由主义观点;2、追求日本自立的独立文明观。也就是说,所谓“脱亚”或者“西化”,根本不算是福泽渝吉的核心观点。在福泽渝吉看来,“脱亚”也好,“西化”也好,只是在特定阶段由于日本文明落后于他人而需要采取的特殊策略,“西化”和“脱亚”本身并不是目的。福泽渝吉也并不否认,在特定的前工业社会阶段,像孔孟之道这样的儒家文明体系,一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进步作用,但这并不能改变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后,儒学体系无法与之相匹配,所起到的非常反面的阻碍作用。

  若综而观之,福泽渝吉的观点并不是崇洋媚外的西化派,而是追求变革的自由派,而且非常强调多元主义视角和不同观点的重要。此外,福泽渝吉还非常强调保持日本文明自身独立性的重要性,而绝非随波逐流,沦为其他文明的附庸。从福泽渝吉对学问的独立和个人思想独立的强调来看,这一点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作为公民,一个人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地位,由此才可以不断追求思想和精神的独立,那么以此为基础的一个国家和文明,也应当在这样的个人的不断发展中,追求其文明自身的独立性。从福泽渝吉的逻辑来看,这二者丝毫不会冲突,而非常美妙地结合为一体。

  有别于福泽渝吉,日本另一位重要思想家冈苍天心,则是位出了名的保守派。冈苍天心自幼接受西洋教育,精通英文,甚至于他的几部主要著作,都是用英文写作出版,首先在国外发行,然后才有的日本版本。冈苍天心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三个方面:1、思想层面,开创了近代日本自我认知的坐标系。2、美学方面,是日本重要的美学家。3、对茶道的理论化,以及向西方的传播。

  在思想层面,冈仓天心基本上持有二个主要观点:“亚洲至上论”;以及“日本特殊论”。

  观点之一:亚洲至上论,亚洲一体。亚洲至上,冈仓天心认为,亚洲拥有两个伟大文明,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前者拥有孔子式的“共产主义”传统,而后者则拥有“吠陀”式的个人主义。虽然两大文明之间被喜马拉雅的皑皑白雪割断,但亚洲的精神却是一体——追求究极与普遍的爱之扩大,而这种爱是所有亚洲各民族的共同遗产。亚洲的这一思想,也产生了全世界所有的宗教。亚洲文明的形态是复杂而多样的。阿拉伯的骑士道,波斯的诗歌,中国的伦理,印度的思想。还有东亚的佛教,仿佛东亚所有思想之流汇聚起来的观念论的海洋。但实现这一复杂性的统一的则是日本。

  观点之二,日本特殊论。冈仓认为,日本实现了亚洲文明复杂性的统一。它同时从印度和鞑靼两个源泉中汲取了养分,使反映整个亚洲的特性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天赋的能力。天朝和天皇,历史上从未被征服,以及岛国的孤立于世,都使日本成为亚洲思想和文化的天然储藏库。而在中国和印度,前者历经了王朝的变动,鞑靼骑兵的铁蹄,和愤怒暴民的杀戮,这一切在中国一再发生,除去典籍、史料和废墟,什么都不复存在。后者则经历了匈奴族的粗暴对待,回教徒狂热的偶像破坏,还有欧洲殖民者无意识的文物破坏,使阿育王的时代,佛教的经典,以及诗歌的艺术,再也无法唤回。冈仓由此得出结论:亚洲的文化遗产,只有在日本才得以原样保存。日本是亚洲文明的博物馆,甚至“比博物馆还要高级”。因此,作为“上天”之民的祖国的日本,其天定命运就是保持并恢复亚洲的样式。使日本再生,使日本成为日本,使东洋的世界平安地穿过众多的暴风雨,带领亚洲走向昔日的坚强巩固。

  冈苍天心的上述观点,视野相当博大。冈苍天心也开创了日本后来的“亚洲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也为中国的政治领袖孙中山所接受。但很遗憾的是,进入1920年代后,日本军国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的兴起,最终把“大亚洲主义”变成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这恐怕是冈苍天心和孙中山等人都始料未及的。

  在日本兴起的过程中,无论是自由派的观点,还是保守派的观点,实际上思想都较开明,并不像传统观点描绘的那样崇洋媚外或抱守残缺。也许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清廷的立宪改革会失败,而日本的立宪改革却能够成功。

  现状和差距

  回头再看,明治维新已经过去140多年,五四运动也已过去90余年。此后中日两国的发展路径大相径庭,日本经历了二战的失败,在美国的训导下从废墟中再次崛起。中国在内部不和反复争斗的情况下,踉踉跄跄赢得了二战,随后却在内战更大规模的血与火后选择了极权和激进的道路,最终也以另外一种特殊的方式崛起。但事到如今,无论从物质文明的丰富程度来看,还是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来看,日本却仍然远领先于中国。

  如果从精神的进步来看,就是同五四时期相比,中国迄今甚至都还没有取得什么非常值得自豪的进展,像当年的陈康、冯友兰、洪谦等一批学者,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几乎仍然没有人能够超越他们。反观日本,虽然在二战之前由于激进势力的兴起导致国内温和派失势,最终招致二战的灾难,但在战后日本还是做了相当深刻的反省,日本的文化、学术和思想界的恢复和进步也相当之快。战后的日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乏明治思想界的超越者。

  日本的状况同中国大陆形成鲜明对比,在明治思想界和五四运动的比较中,中国已经落后了50年。而在20世纪的今天,虽然中国的GDP已经超过了日本,但毫不夸张地,若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却并没有比五四运动时的状况前进多少,那么,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出这个至少50年以上的中日差距。中国目前最大的影响力集中在经济领域,但即使如此,现如今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也还没能达到1910-1949年期间的峰值。反观1910年代的日本,无论是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还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力,其高度都不是今天的中国能够企及的。因此,中国虽然崛起,但仍和日本有50-100年的差距。这恐怕还是个中国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失败的教训

  日本的兴起过程中,明治维新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但这个良好的开头却未能持之以恒。日本在1920年代之后,在形势本来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连续出现战略失误,最终招致了日本帝国的覆灭。这个失败的教训,既是非常惨痛的,也是非常值得汲取的。当然,日本为何会一步步走上失败的道路,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绝不是本文的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的。但无论如何,日本在改革的最初阶段顺利进行,国内思想文化也蓬勃发展,甚至政治制度也较同时代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更加先进的情况下(日本当时自由组党,媒体也相当自由),为什么没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这是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无论如何,从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来看,日本的民意起了很大作用。日本在19世纪20年代后连续发生了多次事变,如1921年的第一位平民首相原敬首相遭到暗杀,1932年的“五一五”事变,首相犬养毅(孙中山的好友)遇刺身亡,1936年发生“二二六”兵变,在这一过程中,一大批温和派官员遭到激进势力的排挤甚至杀害。早在二战之前很久,日本国内已经存在着非常广泛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倾向。甚至于,犬养毅首相在遭暗杀后,几名青年军人凶手最终被政府无罪释放,而在关押期间还有日本民众集体切掉手指头寄送给当局施加压力,要求释放这些爱国青年军人。

  从日俄战争到一战期间,日本同英国结成了英日同盟,在国际形势中,虽然当时美国力图在东亚制衡日本的扩张,但从整体来看日本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本来有无数机会,但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逐渐改变了日本的正确走向。由于国内特殊的政治气氛和社会环境,在日本逐渐出现了一种持久的“逆淘汰”现象。也就是说,日本的政治精英,凡是更具远见和洞察力的,更支持自由民主的,更强调日本的自我克制,约束对外扩张势头的,这些政治家一个接一个的都被淘汰掉。淘汰的方式是多样的,暗杀是一种方式,还有就是政治上的失势,无所作为。作为二战期间最有远见的战略家之一,石原莞尔的命运是个典范,由于反对东条英机和对华作战,石原莞尔最终从关东军参谋长的职位被赶回了东京大本营,变成了由日本宪兵时刻监护的提前退伍军人。

  那么,原因到底在哪里?笔者以为,说一千道一万,这只能归结为当时的日本人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一个国家总是由一个又一个很具体的人所组成的,最终的表达和决策也是由这些人的言行综合而成。日本尽管在改革之初获得了成功,但随着日本所掌握的力量及其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日本人的思想发展却没有能够跟上它的武力的增长。尽管同当时的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日本人的思想水准是领先的,但它没有能够同它的更快速增长的力量相匹配。

  用个最简单的比喻,如果一个人在思想上很不成熟,还不会很好地使用自己的力量,那么在他不懂得克制不会控制力量的情况下,让他掌握更强大的力量甚至武力这件事情,是不是就很有可能要变成坏事?尽管日本的问题是复杂的,但笔者仍然觉得这个很简单比喻是一目了然的,也是有说服力的。

  谨慎看待中国道路

  现在,中国正在快速崛起。那么回头再看,现如今的中国人,他们的思想、精神和文化比1910年代的日本又怎么样呢?笔者认为,到目前似乎还不太可能有一个乐观的答案——尽管这个说法很不“政治正确”。但无论如何,中国很快就将获得远超过当时日本在世界范围内所掌握的军事力量。那么,如果同样很不成熟的一群人,掌握了一种如此强大的力量,他们会不会犯下一连串同当年的日本人类似的战略错误呢?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要是不犯错误,恐怕反倒会是件很稀罕的事情。同样地,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战略错误重现?

  显然,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大多数民众素质也不是很高,有不少可能自以为是,甚至有一些还非常愚蠢,不懂得包容和宽容,听不了不同意见,无法用既和平但同时又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观点的分歧——那接下来它就难免会犯下一个又一个的错误——这听起来似乎很刺耳,然而这也正是日本在1920年代之后所发生的现象,而这恐怕也是一种规律——它具有很大的必然性。同样的,在一个国家,那些努力弘扬正义舍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果必定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连续遭到淘汰——如果这些人总是肯定会玩不转,会一个接一个的完蛋。如果谁敢提不同意见,谁敢反对掌权的,肯定都没有好下场——那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命运,难免是一条道要走到黑。而这也是一种不见棺材不掉泪般的命运——正如日本曾踏上的“好局痛失”的错误道路。

  目前,尽管在中国学界存在着众多对日本的批评,但总体上看来,中国方面的观点总是倾向于预设“中国比日本更正确”。但现实的情况看来,却未必如此。这就像当年的日本民意,总是预设“日本比中国更正确”一样,实际上是靠不住的。中国对日本的批评,尤其是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者群体,往往倾向于用一种外在的视角,将日本看作与中国相对立甚至是敌对的“他者”。但实际上,从日本近代的思想脉络发展来看,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来源于中国,比如它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程度,对中国文明的很多继承和发扬。

  而且,2010年代中国主流舆论的思想和认识水平似乎也并没有能够逾越1910年代时日本的认识水平。日本在当时的大好形势中,温和派的主张开始遭到淘汰,日本逐渐放弃互利互惠的对华共赢方针,而采取军事扩张的方式,最终给中国和日本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日本当时虽然是亚洲最先进的国家,但它始终未能接受这一现实:中国是亚洲的核心地带,日本若想融入并领导亚洲,必须通过影响和改造中国,最终依靠赢得中国的支持来加以实现。而同时,这种影响和改造应当是不依赖于武力的,是非暴力的。

  而进入21世纪,中国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却始终未能对类似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尽管中国已经崛起,但它仍然远不是亚洲最先进的国家,中国若想以自身为核心来领导和塑造亚洲,就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影响和说服近邻日本——并且这种领导权的实现,必须要依赖于日本这一亚洲最先进国家的支持。而同样的,赢得这种支持也不应当依赖于武力,而应是非暴力的。相反,如果中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而在内部民族主义的不断刺激下走向中日之间的对抗,那么在长期的相互消耗中,中国将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总之,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所持有的“外在论”视角是很成问题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日本所犯下的错误,并没有超出中国历史上国内所曾发生的众多错误,而日本的错误同样也可以成为中国的错误。从一种“内在论”的视角进行考察,中国和日本都镶嵌在亚洲之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体”的——正如冈仓天心所言。既然如此,中国学界和舆论应当更多地进行自我反省,并从整个亚洲的范围之内来理解日本和中日关系,这也是一种更加成熟和平常的心态。


作者:王键 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4/forum_jp110615.shtml

近年笔者阅读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其中就有一本关于明治思想界的书(《明治哲学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读过之后,笔者惊觉在启蒙阶段,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已是相当之大。这个差距可以这样进行简单概括:日本的明治维新,已领先中国大概50年左右。众所周知,明治维新发生于1868年。此后日本思想界突飞猛进,开始了一段狂飙运动,一直持续到二战之前的时期。而中国虽然在明治维新前后发生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却未能摆脱失败的命运。直到1919年才发生了五四运动,开始了思想解放的历程。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观察,五四运动而不是清廷的改革才能够在思想层面同明治维新相匹配。

  明治思想界

  从明治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和五四之后的中国思想界的状况来看,虽然已有50年的时差,但中国和日本的差距仍然相当大。纵观该书中列举的当年日本学者的大名及其作品,如西周,加藤弘之,福泽渝吉,西村茂树,井上原了,井上哲次郎,德富芦花,大西祝,内村鉴三,冈仓天心等人,都是些相当有想法的学者,不仅思想精彩,而且文脉深厚,修养水平也都很高。

  反观五四前后中国的一群启蒙学者,如陈独秀、李大钊,甚至胡适、鲁迅,包括保守派的辜鸿铭、张君励等人,甚至更早的康有为、梁启超,笔者以为:从总体来看,他们的学识相形见拙,思想不够开明,而修养水平也比较一般。即使是像严复这样的学养较为深厚的中国学者,拿到当时的日本去,水平和境界恐怕也是排不上号的。当然,孰优属劣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至少以笔者的学识来进行判断,确有这样的感觉。像福泽渝吉,谈论学问和政治的关系,表达的相当精妙,几乎可和马克斯.韦伯媲美,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学者很少有哪个人可以把问题谈论的如此透彻清明,可见思考问题的清晰度有很大差距。再如冈仓天心,表述了“亚洲一体”的思想,相当大气磅礴,有博采众家之长且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中国的学者却鲜有这样了解亚洲不同文化,即具有雄心壮志,同时又能兼收并蓄的博大心胸。虽然中国也有像鲁迅这样深刻的思想家,但相比之下,鲁迅的修养和心胸似乎不可同日而语。鲁迅入肉三分的幽暗笔锋,也许可解释为当时中国转型之中客观生存环境的产物,但其文字中密布的尖刻、绝望和睚眦必报,确实让人感受不到风度,看不到希望。

  相比之下,很多日本学者的表达可堪称典范。如德富芦花在幸德秋水等人被政府处死后所发表的公开讲演,言辞有礼有据,娓娓道来,让人读后仿佛有身临其境且意犹未尽的感觉。再如内村鉴三,作为一名非西方基督徒,阐述自己如何转变为基督徒的个人自传《我是如何成为基督徒的》,甚至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成为全世界“非西方传道者最优秀的说教”。而他身后留下的墓志铭,也非常耐人寻味,言简意赅却意象无边,充满精神的魅力:

  "I for Japan

  Japan for the World

  The World for Christ

  And all for God"

  总之,像这一类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学者,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确实非常罕见。

  认知日本的偏差

  此外,中国学界在研究日本时,由于受政治正确和民粹主义的干扰,往往不能依据历史事实客观地看待日本,感情色彩干扰了学术研究,对日本的理解囿于一隅,问题视野也相当局促。

  比如,通常中国媒体和学界总是认为,近代日本的兴起是“脱亚入欧”思想的产物,而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更是脱亚入欧和全盘西化观点的鼓吹手。但笔者对此考察了一番,却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福泽渝吉的几部主要著作中,也根本看不到多少所谓脱亚入欧和全盘西化的观点。只是在福泽渝吉晚年所撰写的几篇报刊时评中,可以找到这个“脱亚论”的影子。但这几篇时评的篇幅、力度和观点,并不足以代表福泽渝吉的思想整体。

  若从其《文明论概略》一书来观之,福泽渝吉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大核心:1、追求不断变革的自由主义观点;2、追求日本自立的独立文明观。也就是说,所谓“脱亚”或者“西化”,根本不算是福泽渝吉的核心观点。在福泽渝吉看来,“脱亚”也好,“西化”也好,只是在特定阶段由于日本文明落后于他人而需要采取的特殊策略,“西化”和“脱亚”本身并不是目的。福泽渝吉也并不否认,在特定的前工业社会阶段,像孔孟之道这样的儒家文明体系,一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进步作用,但这并不能改变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后,儒学体系无法与之相匹配,所起到的非常反面的阻碍作用。

  若综而观之,福泽渝吉的观点并不是崇洋媚外的西化派,而是追求变革的自由派,而且非常强调多元主义视角和不同观点的重要。此外,福泽渝吉还非常强调保持日本文明自身独立性的重要性,而绝非随波逐流,沦为其他文明的附庸。从福泽渝吉对学问的独立和个人思想独立的强调来看,这一点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作为公民,一个人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地位,由此才可以不断追求思想和精神的独立,那么以此为基础的一个国家和文明,也应当在这样的个人的不断发展中,追求其文明自身的独立性。从福泽渝吉的逻辑来看,这二者丝毫不会冲突,而非常美妙地结合为一体。

  有别于福泽渝吉,日本另一位重要思想家冈苍天心,则是位出了名的保守派。冈苍天心自幼接受西洋教育,精通英文,甚至于他的几部主要著作,都是用英文写作出版,首先在国外发行,然后才有的日本版本。冈苍天心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三个方面:1、思想层面,开创了近代日本自我认知的坐标系。2、美学方面,是日本重要的美学家。3、对茶道的理论化,以及向西方的传播。

  在思想层面,冈仓天心基本上持有二个主要观点:“亚洲至上论”;以及“日本特殊论”。

  观点之一:亚洲至上论,亚洲一体。亚洲至上,冈仓天心认为,亚洲拥有两个伟大文明,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前者拥有孔子式的“共产主义”传统,而后者则拥有“吠陀”式的个人主义。虽然两大文明之间被喜马拉雅的皑皑白雪割断,但亚洲的精神却是一体——追求究极与普遍的爱之扩大,而这种爱是所有亚洲各民族的共同遗产。亚洲的这一思想,也产生了全世界所有的宗教。亚洲文明的形态是复杂而多样的。阿拉伯的骑士道,波斯的诗歌,中国的伦理,印度的思想。还有东亚的佛教,仿佛东亚所有思想之流汇聚起来的观念论的海洋。但实现这一复杂性的统一的则是日本。

  观点之二,日本特殊论。冈仓认为,日本实现了亚洲文明复杂性的统一。它同时从印度和鞑靼两个源泉中汲取了养分,使反映整个亚洲的特性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天赋的能力。天朝和天皇,历史上从未被征服,以及岛国的孤立于世,都使日本成为亚洲思想和文化的天然储藏库。而在中国和印度,前者历经了王朝的变动,鞑靼骑兵的铁蹄,和愤怒暴民的杀戮,这一切在中国一再发生,除去典籍、史料和废墟,什么都不复存在。后者则经历了匈奴族的粗暴对待,回教徒狂热的偶像破坏,还有欧洲殖民者无意识的文物破坏,使阿育王的时代,佛教的经典,以及诗歌的艺术,再也无法唤回。冈仓由此得出结论:亚洲的文化遗产,只有在日本才得以原样保存。日本是亚洲文明的博物馆,甚至“比博物馆还要高级”。因此,作为“上天”之民的祖国的日本,其天定命运就是保持并恢复亚洲的样式。使日本再生,使日本成为日本,使东洋的世界平安地穿过众多的暴风雨,带领亚洲走向昔日的坚强巩固。

  冈苍天心的上述观点,视野相当博大。冈苍天心也开创了日本后来的“亚洲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也为中国的政治领袖孙中山所接受。但很遗憾的是,进入1920年代后,日本军国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的兴起,最终把“大亚洲主义”变成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这恐怕是冈苍天心和孙中山等人都始料未及的。

  在日本兴起的过程中,无论是自由派的观点,还是保守派的观点,实际上思想都较开明,并不像传统观点描绘的那样崇洋媚外或抱守残缺。也许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清廷的立宪改革会失败,而日本的立宪改革却能够成功。

  现状和差距

  回头再看,明治维新已经过去140多年,五四运动也已过去90余年。此后中日两国的发展路径大相径庭,日本经历了二战的失败,在美国的训导下从废墟中再次崛起。中国在内部不和反复争斗的情况下,踉踉跄跄赢得了二战,随后却在内战更大规模的血与火后选择了极权和激进的道路,最终也以另外一种特殊的方式崛起。但事到如今,无论从物质文明的丰富程度来看,还是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来看,日本却仍然远领先于中国。

  如果从精神的进步来看,就是同五四时期相比,中国迄今甚至都还没有取得什么非常值得自豪的进展,像当年的陈康、冯友兰、洪谦等一批学者,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几乎仍然没有人能够超越他们。反观日本,虽然在二战之前由于激进势力的兴起导致国内温和派失势,最终招致二战的灾难,但在战后日本还是做了相当深刻的反省,日本的文化、学术和思想界的恢复和进步也相当之快。战后的日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乏明治思想界的超越者。

  日本的状况同中国大陆形成鲜明对比,在明治思想界和五四运动的比较中,中国已经落后了50年。而在20世纪的今天,虽然中国的GDP已经超过了日本,但毫不夸张地,若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却并没有比五四运动时的状况前进多少,那么,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出这个至少50年以上的中日差距。中国目前最大的影响力集中在经济领域,但即使如此,现如今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也还没能达到1910-1949年期间的峰值。反观1910年代的日本,无论是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还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力,其高度都不是今天的中国能够企及的。因此,中国虽然崛起,但仍和日本有50-100年的差距。这恐怕还是个中国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失败的教训

  日本的兴起过程中,明治维新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但这个良好的开头却未能持之以恒。日本在1920年代之后,在形势本来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却连续出现战略失误,最终招致了日本帝国的覆灭。这个失败的教训,既是非常惨痛的,也是非常值得汲取的。当然,日本为何会一步步走上失败的道路,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绝不是本文的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的。但无论如何,日本在改革的最初阶段顺利进行,国内思想文化也蓬勃发展,甚至政治制度也较同时代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更加先进的情况下(日本当时自由组党,媒体也相当自由),为什么没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这是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无论如何,从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来看,日本的民意起了很大作用。日本在19世纪20年代后连续发生了多次事变,如1921年的第一位平民首相原敬首相遭到暗杀,1932年的“五一五”事变,首相犬养毅(孙中山的好友)遇刺身亡,1936年发生“二二六”兵变,在这一过程中,一大批温和派官员遭到激进势力的排挤甚至杀害。早在二战之前很久,日本国内已经存在着非常广泛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倾向。甚至于,犬养毅首相在遭暗杀后,几名青年军人凶手最终被政府无罪释放,而在关押期间还有日本民众集体切掉手指头寄送给当局施加压力,要求释放这些爱国青年军人。

  从日俄战争到一战期间,日本同英国结成了英日同盟,在国际形势中,虽然当时美国力图在东亚制衡日本的扩张,但从整体来看日本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本来有无数机会,但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逐渐改变了日本的正确走向。由于国内特殊的政治气氛和社会环境,在日本逐渐出现了一种持久的“逆淘汰”现象。也就是说,日本的政治精英,凡是更具远见和洞察力的,更支持自由民主的,更强调日本的自我克制,约束对外扩张势头的,这些政治家一个接一个的都被淘汰掉。淘汰的方式是多样的,暗杀是一种方式,还有就是政治上的失势,无所作为。作为二战期间最有远见的战略家之一,石原莞尔的命运是个典范,由于反对东条英机和对华作战,石原莞尔最终从关东军参谋长的职位被赶回了东京大本营,变成了由日本宪兵时刻监护的提前退伍军人。

  那么,原因到底在哪里?笔者以为,说一千道一万,这只能归结为当时的日本人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一个国家总是由一个又一个很具体的人所组成的,最终的表达和决策也是由这些人的言行综合而成。日本尽管在改革之初获得了成功,但随着日本所掌握的力量及其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日本人的思想发展却没有能够跟上它的武力的增长。尽管同当时的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日本人的思想水准是领先的,但它没有能够同它的更快速增长的力量相匹配。

  用个最简单的比喻,如果一个人在思想上很不成熟,还不会很好地使用自己的力量,那么在他不懂得克制不会控制力量的情况下,让他掌握更强大的力量甚至武力这件事情,是不是就很有可能要变成坏事?尽管日本的问题是复杂的,但笔者仍然觉得这个很简单比喻是一目了然的,也是有说服力的。

  谨慎看待中国道路

  现在,中国正在快速崛起。那么回头再看,现如今的中国人,他们的思想、精神和文化比1910年代的日本又怎么样呢?笔者认为,到目前似乎还不太可能有一个乐观的答案——尽管这个说法很不“政治正确”。但无论如何,中国很快就将获得远超过当时日本在世界范围内所掌握的军事力量。那么,如果同样很不成熟的一群人,掌握了一种如此强大的力量,他们会不会犯下一连串同当年的日本人类似的战略错误呢?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要是不犯错误,恐怕反倒会是件很稀罕的事情。同样地,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战略错误重现?

  显然,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大多数民众素质也不是很高,有不少可能自以为是,甚至有一些还非常愚蠢,不懂得包容和宽容,听不了不同意见,无法用既和平但同时又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观点的分歧——那接下来它就难免会犯下一个又一个的错误——这听起来似乎很刺耳,然而这也正是日本在1920年代之后所发生的现象,而这恐怕也是一种规律——它具有很大的必然性。同样的,在一个国家,那些努力弘扬正义舍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果必定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连续遭到淘汰——如果这些人总是肯定会玩不转,会一个接一个的完蛋。如果谁敢提不同意见,谁敢反对掌权的,肯定都没有好下场——那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命运,难免是一条道要走到黑。而这也是一种不见棺材不掉泪般的命运——正如日本曾踏上的“好局痛失”的错误道路。

  目前,尽管在中国学界存在着众多对日本的批评,但总体上看来,中国方面的观点总是倾向于预设“中国比日本更正确”。但现实的情况看来,却未必如此。这就像当年的日本民意,总是预设“日本比中国更正确”一样,实际上是靠不住的。中国对日本的批评,尤其是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者群体,往往倾向于用一种外在的视角,将日本看作与中国相对立甚至是敌对的“他者”。但实际上,从日本近代的思想脉络发展来看,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来源于中国,比如它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程度,对中国文明的很多继承和发扬。

  而且,2010年代中国主流舆论的思想和认识水平似乎也并没有能够逾越1910年代时日本的认识水平。日本在当时的大好形势中,温和派的主张开始遭到淘汰,日本逐渐放弃互利互惠的对华共赢方针,而采取军事扩张的方式,最终给中国和日本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日本当时虽然是亚洲最先进的国家,但它始终未能接受这一现实:中国是亚洲的核心地带,日本若想融入并领导亚洲,必须通过影响和改造中国,最终依靠赢得中国的支持来加以实现。而同时,这种影响和改造应当是不依赖于武力的,是非暴力的。

  而进入21世纪,中国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却始终未能对类似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尽管中国已经崛起,但它仍然远不是亚洲最先进的国家,中国若想以自身为核心来领导和塑造亚洲,就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影响和说服近邻日本——并且这种领导权的实现,必须要依赖于日本这一亚洲最先进国家的支持。而同样的,赢得这种支持也不应当依赖于武力,而应是非暴力的。相反,如果中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而在内部民族主义的不断刺激下走向中日之间的对抗,那么在长期的相互消耗中,中国将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总之,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所持有的“外在论”视角是很成问题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日本所犯下的错误,并没有超出中国历史上国内所曾发生的众多错误,而日本的错误同样也可以成为中国的错误。从一种“内在论”的视角进行考察,中国和日本都镶嵌在亚洲之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体”的——正如冈仓天心所言。既然如此,中国学界和舆论应当更多地进行自我反省,并从整个亚洲的范围之内来理解日本和中日关系,这也是一种更加成熟和平常的心态。


作者:王键 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话说这个就真没人看么?
现在还有人捧日本人的臭脚
此文内容和其作者的名字倒是很合拍。
文章内容洋洋,借古讽今,其实还是在炒冷饭,无非是日本先进中国落后,所以中国需要马立诚的对日新思维。
其实此文硬伤很多,随便挑两个说说。
一是,首先将中国在21世纪的定位说错了。官方说法是和平发展不称霸,不谋求全球或者地区霸主地位,而其他国家的看法是谋求全球领导地位。但不论怎么说,中国布局非洲,拉美,欧洲乃至中亚地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么一个大手笔,居然被本文作者理解成中国现在谋求的仅仅是领导和塑造亚洲,目光之短浅让人笑话。
二是,即使按照作者所言,中国要谋求亚洲的领导权,那所面对的最大的对手也是美国而非日本。日本只是美国圈养的一条宠物犬罢了,自己想挣脱牢笼的话,正需要中国的帮助和支持。日本想要中国交好,自身有什么资格和资本呢?中国现在交好日本,也不过是做做姿态,向美国施加压力罢了。就好比两个商人谈生意,即使对方的随从传得再光鲜,也不会抛了主人去拍随从的马屁的把。
每个祭师分子都有份冲动:要当思想启蒙者,唤醒民众,于是发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希望听到回响。
日本已经不存在了,日语就要成为历史,偶倒要看看日本怎么扛过核污染
这没办法。清华的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而现在却被拦腰斩断,只剩下前面8个字了。什么时候能够恢复后8个字,什么时候中国的学术水平才有希望提高。
又臭又长,不看了。
这个文章就一味吹捧日本。
我看是少了一个0,中国多落后啊,从古至今中国一直落后于日本。啊,我要吐了
lksd1998 发表于 2011-7-6 14:00
这没办法。清华的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而现在却被拦腰斩断,只剩下前面 ...
哎,又是个把掌家少奶奶当小丫环看的。

lksd1998 发表于 2011-7-6 14:00
这没办法。清华的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而现在却被拦腰斩断,只剩下前面 ...
速亮身份牌,内?忠?反?看南方周末不?支持TG不?打过脸不?
现在俺对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相当过敏,起因就是有人认为俺不够独立,要剥夺俺自由
日本AV领先中国50年都不止。
lksd1998 发表于 2011-7-6 14:00
这没办法。清华的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而现在却被拦腰斩断,只剩下前面 ...
哪有这样造谣的
梁启超当时是取《易经》中乾、坤两卦的释词中摘取出来的这两句话。
胡适感觉水平一般,似乎有国外势力把他捧上天空的
镜水元 发表于 2011-7-6 17:03
胡适感觉水平一般,似乎有国外势力把他捧上天空的
太祖当年整胡适之,我两年前还写文给他鸣冤
后来见到一个文革中整掉一只胳臂的老教授,提起胡适之,此人曰:“胡适之骂死活该!”
胡适之不仅水平一般,而且做人堪比郭沫若
目前的国民素养是不错的,中国要赶上还要很久。
但是这个国家非常操蛋。属于高贵者最愚蠢那类的。
我咋觉得日本快完蛋了呢,那可是核事故啊,日本人都当没事人一样,太吓人了
太祖当年整胡适之,我两年前还写文给他鸣冤  后来见到一个文革中整掉一只胳臂的老教授,提起胡适之 ...
这不扯么,当年郭沫若从国外赶回来抗日,胡适怎么做的?
lvtom 发表于 2011-7-6 18:42
这不扯么,当年郭沫若从国外赶回来抗日,胡适怎么做的?
这两个人人品确实半斤八两没话说。郭沫若2B大家都知道,就是一帮文青给胡适洗地让人讨厌
PS:郭沫若罪状在建国后
太长,没的时间看。
1910-1949年期间的峰值。反观1910年代的日本,无论是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还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力,其高度都不是今天的中国能够企及的。因此,中国虽然崛起,但仍和日本有50-100年的差距。这恐怕还是个中国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
放屁!扯淡也要有个限度
日本1910年主要工业品产量占世界多大比例?钢产量 煤产量 发电量都没到美国的百分之一
中国1910年到1949年哪年工业品产量比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国家高了?
现在中国生产了世界上超过一半的工业品 占比例还没有日本1910年高了?
妈的 真是屁股决定脑袋 立场决定智商
还日本1910年地位高!!!貌似就一个穷光蛋帝国主义!
这哥么不会觉得八年抗战那会儿经济是史上巅峰吧,这需要多厚的脸皮和多低的智商啊!我服了!
没看出倭国思想家多么高超,至少楼主举出的这几个没什么高超的。

1 福泽谕吉最有名的一句嘉言-----“大日本折服亚洲一靠刺刀二靠娘子军”。。。。。。
2 冈仓天心这厮那一套歪理不是某些“真倭粉假果粉伪皇汉”招摇撞骗的那一套“倭国存留华夏(汉字)文明”的烂玩意么?在倭国都没几个信徒。相反,倭国人叫嚷着废除汉字的倒不少。
镜水元 发表于 2011-7-6 17:03
胡适感觉水平一般,似乎有国外势力把他捧上天空的
胡适之:“跟美欧国走有面包有自由,跟苏联走有面包木自由,跟土鳖走木面包木自由。”

套用一下,陈寅恪有人品有学识,郭沫若有学识木人品,胡博士木人品木学识。
很遗憾!吾国目前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国家!从国民的心态、素质到国家的状况无不如此,要改变吾国的不成熟到成熟,需要诸君努力啊!
我们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一些人多做考察考察再考察,反思反思再反思,然后得出中国仍落后的结论。
寻找张菁 发表于 2011-7-6 22:52
现如今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也还没能达到1910-1949年期间的峰值。反观1910年代的日本,无论是经济总量 ...
“现如今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也还没能达到1910-1949年期间的峰值”;funk这不是我和立场、智商的问题,这是精神病院管理方面的问题。
看到大家骂了那么多,我就不再说什么了.
中国再发展100年也达不到汉朝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中国落后几千年?


此等一无独立思想观点,二无严谨逻辑论证,二无详尽数据对比的哗众取宠“三无”文章,丝毫经不起推敲。

作者以“似是而非的论点,漏洞百出的逻辑,缺乏数据的论证,得出牵强无知的结论”。

试举三例驳之:
1、原文中:【在思想层面,冈仓天心基本上持有二个主要观点:“亚洲至上论”;以及“日本特殊论”。】

 【观点之一:亚洲至上论,亚洲一体。亚洲至上,冈仓天心认为,亚洲拥有两个伟大文明,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前者拥有孔子式的“共产主义”传统,而后者则拥有“吠陀”式的个人主义。虽然两大文明之间被喜马拉雅的皑皑白雪割断,但亚洲的精神却是一体——追求究极与普遍的爱之扩大,而这种爱是所有亚洲各民族的共同遗产。亚洲的这一思想,也产生了全世界所有的宗教。亚洲文明的形态是复杂而多样的。阿拉伯的骑士道,波斯的诗歌,中国的伦理,印度的思想。还有东亚的佛教,仿佛东亚所有思想之流汇聚起来的观念论的海洋。但实现这一复杂性的统一的则是日本。】

 【观点之二,日本特殊论。冈仓认为,日本实现了亚洲文明复杂性的统一。它同时从印度和鞑靼两个源泉中汲取了养分,使反映整个亚洲的特性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天赋的能力。天朝和天皇,历史上从未被征服,以及岛国的孤立于世,都使日本成为亚洲思想和文化的天然储藏库。而在中国和印度,前者历经了王朝的变动,鞑靼骑兵的铁蹄,和愤怒暴民的杀戮,这一切在中国一再发生,除去典籍、史料和废墟,什么都不复存在。后者则经历了匈奴族的粗暴对待,回教徒狂热的偶像破坏,还有欧洲殖民者无意识的文物破坏,使阿育王的时代,佛教的经典,以及诗歌的艺术,再也无法唤回。冈仓由此得出结论:亚洲的文化遗产,只有在日本才得以原样保存。日本是亚洲文明的博物馆,甚至“比博物馆还要高级”。因此,作为“上天”之民的祖国的日本,其天定命运就是保持并恢复亚洲的样式。使日本再生,使日本成为日本,使东洋的世界平安地穿过众多的暴风雨,带领亚洲走向昔日的坚强巩固。

 【冈苍天心的上述观点,视野相当博大。冈苍天心也开创了日本后来的“亚洲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也为中国的政治领袖孙中山所接受。但很遗憾的是,进入1920年代后,日本军国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的兴起,最终把“大亚洲主义”变成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这恐怕是冈苍天心和孙中山等人都始料未及的。】

请大家注意我标红的文字,是否非常眼熟。没错,这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何其像是,这一观点正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源头。军国主义思想与冈苍天心的观点其实是一脉相承。所以,“很遗憾的是,进入1920年代后,日本军国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的兴起,最终把“大亚洲主义”变成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这恐怕是冈苍天心和孙中山等人都始料未及的。”这里的出乎意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冈苍天心的思想开启了日本军国主义之先河。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日本军国主义的说辞: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所有民族都不如大和民族,所有亚洲的文明均不如大和民族所创造之文明。由于东亚所有民族都不如大和民族,因此,这些民族都不能有效的保护好他们的资源、财富和文明,所以日本就有义务帮助这些国家保管他们的资源、财富和文明,于是亚洲人民就有了灾难。而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不过是以上观点的表述形式而已。这是一个无耻民族的强盗逻辑,是为军国主义和侵略行为的美化。作者的这篇文章,实在可以视为“为军国主义和侵略行为翻案”,即使不是用心险恶,也应该是居心叵测。

2、更可笑的是原文中这样的论述:【......日本人的思想发展却没有能够跟上它的武力的增长。尽管同当时的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日本人的思想水准是领先的,......】。

纵观日本历史,日本从古自今就未曾有过真正的、内生的文化,日本的所谓民族文化不过是从别人家偷蒙拐骗而来的一鳞半爪的思想,经过东拼西凑而成的玩意,谈何日本思想水平领先亚洲国家?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纵观日本的历史可以发现:飞鸟时代和幕府时代的日本是跟着中国学,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是跟着美国学。这个民族从来没有自创过一个可以指导自己民族发展的社会文化成果,并以此成果为基础建立一套社会制度。这样一个不能生产真正“精神成果”的民族,铸定要再吃很多年的苦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成果”,就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历届政府的领导人在全球战略问题上都是“近视眼”的原因。——转自金鸿视点《<四国演义>(连载二)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

3、【回头再看,明治维新已经过去140多年,五四运动也已过去90余年。此后中日两国的发展路径大相径庭,日本经历了二战的失败,在美国的训导下从废墟中再次崛起。......无论从物质文明的丰富程度来看,还是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来看,日本却仍然远领先于中国。】

【......反观日本,虽然在二战之前由于激进势力的兴起导致国内温和派失势,最终招致二战的灾难,但在战后日本还是做了相当深刻的反省,日本的文化、学术和思想界的恢复和进步也相当之快。战后的日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乏明治思想界的超越者。】

在此,姑且先不论作者关于日本战后反省深刻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尝试用原文作者的推论方式来看,“‘日本走上痛失好局道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二战的教训使得日本的反省,并使其思想更加成熟”。难道一个未经彻底反省的强盗国家会因为被一个比他更流氓的强盗打败就变得更成熟吗?此等推论是何其荒谬!!!日本政府也好,人民也罢,倘若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反省过去,承认二战给亚洲人民带来的苦难,只会让这个民族变得更加变态。文化上的自卑感和经济上的狂妄自大已经成为今天日本人给亚洲人民的惟一印象。

补充:【中国对日本的批评,尤其是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者群体,往往倾向于用一种外在的视角,将日本看作与中国相对立甚至是敌对的“他者”。】

我想说的是,与原文作者观点正相反,“将日本看作与中国相对立甚至是敌对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亲美得日本政府和右翼从未将对中国友好视为其为政的方略。这样一个由右翼操纵的国家,怎能让亚洲邻居感到安全?

以上只是我尝试就其中的三个片段所做之分析,便已看出原文作者的思维是如何的混乱。至于什么“1910-1949年经济排名”云云,既缺乏数据也缺少论证,纯属扯淡。其他错误之处更是比比皆是,就不一一辩驳了。

写完才发现原文作者居然是北大毕业,真不晓得这么多年的书是不是都读到了狗肚子里去了~~~,可悲可叹!可悲的是北大的老师居然教出了这样的学生,可叹的是如此水平也试图写文章为日本“平反”。

如果真的要说今日中国学者不如日本,我只能说,在无耻与无知方面,的确不如日本学者。起码日本国内不会有这么多卖祖求荣的学者。




此等一无独立思想观点,二无严谨逻辑论证,二无详尽数据对比的哗众取宠“三无”文章,丝毫经不起推敲。

作者以“似是而非的论点,漏洞百出的逻辑,缺乏数据的论证,得出牵强无知的结论”。

试举三例驳之:
1、原文中:【在思想层面,冈仓天心基本上持有二个主要观点:“亚洲至上论”;以及“日本特殊论”。】

 【观点之一:亚洲至上论,亚洲一体。亚洲至上,冈仓天心认为,亚洲拥有两个伟大文明,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前者拥有孔子式的“共产主义”传统,而后者则拥有“吠陀”式的个人主义。虽然两大文明之间被喜马拉雅的皑皑白雪割断,但亚洲的精神却是一体——追求究极与普遍的爱之扩大,而这种爱是所有亚洲各民族的共同遗产。亚洲的这一思想,也产生了全世界所有的宗教。亚洲文明的形态是复杂而多样的。阿拉伯的骑士道,波斯的诗歌,中国的伦理,印度的思想。还有东亚的佛教,仿佛东亚所有思想之流汇聚起来的观念论的海洋。但实现这一复杂性的统一的则是日本。】

 【观点之二,日本特殊论。冈仓认为,日本实现了亚洲文明复杂性的统一。它同时从印度和鞑靼两个源泉中汲取了养分,使反映整个亚洲的特性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天赋的能力。天朝和天皇,历史上从未被征服,以及岛国的孤立于世,都使日本成为亚洲思想和文化的天然储藏库。而在中国和印度,前者历经了王朝的变动,鞑靼骑兵的铁蹄,和愤怒暴民的杀戮,这一切在中国一再发生,除去典籍、史料和废墟,什么都不复存在。后者则经历了匈奴族的粗暴对待,回教徒狂热的偶像破坏,还有欧洲殖民者无意识的文物破坏,使阿育王的时代,佛教的经典,以及诗歌的艺术,再也无法唤回。冈仓由此得出结论:亚洲的文化遗产,只有在日本才得以原样保存。日本是亚洲文明的博物馆,甚至“比博物馆还要高级”。因此,作为“上天”之民的祖国的日本,其天定命运就是保持并恢复亚洲的样式。使日本再生,使日本成为日本,使东洋的世界平安地穿过众多的暴风雨,带领亚洲走向昔日的坚强巩固。

 【冈苍天心的上述观点,视野相当博大。冈苍天心也开创了日本后来的“亚洲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也为中国的政治领袖孙中山所接受。但很遗憾的是,进入1920年代后,日本军国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的兴起,最终把“大亚洲主义”变成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这恐怕是冈苍天心和孙中山等人都始料未及的。】

请大家注意我标红的文字,是否非常眼熟。没错,这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何其像是,这一观点正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源头。军国主义思想与冈苍天心的观点其实是一脉相承。所以,“很遗憾的是,进入1920年代后,日本军国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的兴起,最终把“大亚洲主义”变成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这恐怕是冈苍天心和孙中山等人都始料未及的。”这里的出乎意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冈苍天心的思想开启了日本军国主义之先河。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日本军国主义的说辞: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所有民族都不如大和民族,所有亚洲的文明均不如大和民族所创造之文明。由于东亚所有民族都不如大和民族,因此,这些民族都不能有效的保护好他们的资源、财富和文明,所以日本就有义务帮助这些国家保管他们的资源、财富和文明,于是亚洲人民就有了灾难。而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不过是以上观点的表述形式而已。这是一个无耻民族的强盗逻辑,是为军国主义和侵略行为的美化。作者的这篇文章,实在可以视为“为军国主义和侵略行为翻案”,即使不是用心险恶,也应该是居心叵测。

2、更可笑的是原文中这样的论述:【......日本人的思想发展却没有能够跟上它的武力的增长。尽管同当时的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日本人的思想水准是领先的,......】。

纵观日本历史,日本从古自今就未曾有过真正的、内生的文化,日本的所谓民族文化不过是从别人家偷蒙拐骗而来的一鳞半爪的思想,经过东拼西凑而成的玩意,谈何日本思想水平领先亚洲国家?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纵观日本的历史可以发现:飞鸟时代和幕府时代的日本是跟着中国学,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是跟着美国学。这个民族从来没有自创过一个可以指导自己民族发展的社会文化成果,并以此成果为基础建立一套社会制度。这样一个不能生产真正“精神成果”的民族,铸定要再吃很多年的苦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成果”,就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历届政府的领导人在全球战略问题上都是“近视眼”的原因。——转自金鸿视点《<四国演义>(连载二)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

3、【回头再看,明治维新已经过去140多年,五四运动也已过去90余年。此后中日两国的发展路径大相径庭,日本经历了二战的失败,在美国的训导下从废墟中再次崛起。......无论从物质文明的丰富程度来看,还是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来看,日本却仍然远领先于中国。】

【......反观日本,虽然在二战之前由于激进势力的兴起导致国内温和派失势,最终招致二战的灾难,但在战后日本还是做了相当深刻的反省,日本的文化、学术和思想界的恢复和进步也相当之快。战后的日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乏明治思想界的超越者。】

在此,姑且先不论作者关于日本战后反省深刻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尝试用原文作者的推论方式来看,“‘日本走上痛失好局道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二战的教训使得日本的反省,并使其思想更加成熟”。难道一个未经彻底反省的强盗国家会因为被一个比他更流氓的强盗打败就变得更成熟吗?此等推论是何其荒谬!!!日本政府也好,人民也罢,倘若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反省过去,承认二战给亚洲人民带来的苦难,只会让这个民族变得更加变态。文化上的自卑感和经济上的狂妄自大已经成为今天日本人给亚洲人民的惟一印象。

补充:【中国对日本的批评,尤其是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者群体,往往倾向于用一种外在的视角,将日本看作与中国相对立甚至是敌对的“他者”。】

我想说的是,与原文作者观点正相反,“将日本看作与中国相对立甚至是敌对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亲美得日本政府和右翼从未将对中国友好视为其为政的方略。这样一个由右翼操纵的国家,怎能让亚洲邻居感到安全?

以上只是我尝试就其中的三个片段所做之分析,便已看出原文作者的思维是如何的混乱。至于什么“1910-1949年经济排名”云云,既缺乏数据也缺少论证,纯属扯淡。其他错误之处更是比比皆是,就不一一辩驳了。

写完才发现原文作者居然是北大毕业,真不晓得这么多年的书是不是都读到了狗肚子里去了~~~,可悲可叹!可悲的是北大的老师居然教出了这样的学生,可叹的是如此水平也试图写文章为日本“平反”。

如果真的要说今日中国学者不如日本,我只能说,在无耻与无知方面,的确不如日本学者。起码日本国内不会有这么多卖祖求荣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