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舰船专家:新型驱护舰要造出一定数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41:37
原帖引用于与此:http://junshi.daqi.com/bbs/00/3139533.html
本文为《兵器知识》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



  中国近两年推出了不少新型舰艇.但是在舰型及设备组合方面始终给人以繁杂的感觉。应该说水面舰艇发展方面,今天的美国日本是典范。它们的舰艇一旦定型都立刻投入大规模标准化建造,像“伯克”级虽然存在很多级别,但其平台是标准化的,“村雨”、“高波”无不如此,使它们的舰队阵容看上去非常清晰齐整。

  晨夕(以下简称晨):就目前来看,我国和美日三个国家的海军都已尽力做到船体标准化。“高波”作为“村雨”的改进型,理所应当地采用了同一船体,就像“江卫Ⅱ”作为“江卫I”的改进型,也是同一个船体。其实日本有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是同一型军舰建造2~3艘后又会开始小批量建造下一型军舰,他们的平台种类其实更多,这也是各国海军发展必然要经过的一条路。在不可能造出全功能型战舰之前,就需要某两型军舰.在战时是存在着相互搭配、配合作战的关系,平台多也就在所难免。美国是因为有航母,因此水面舰艇只造防空舰就行。俄罗斯没有那么多航母,它的水面舰平台种类自然呈现出多样化,“基洛夫”“无畏”“光荣”“现代”……这还只是驱逐舰以上的级别。

  从船厂角度讲,用别的船厂的图纸建造别厂的型号,会增大其成本并减小其利益么?从国家角度讲.统一建造标准化平台的舰艇会不比“各地建各舰”更节省军费么?

  达明(以下简称达):有的国家建造和设计是两个不同部门,设计方案交由指定船厂建造,设计方案的不同并不影响船厂的利润。从国家角度讲,统一建造标准化平台肯定比多样化的平台更节省军费。但由于作战使命的不同必然导致舰载武器的不同,进而导致吨位的不同,从而不可能始终用同一种平台。

  晨:船厂之间的利益好坏我不好说.但对于一个国家新兴的海军力量来说,肯定是合理与不合理皆有.先进与落后并存。例如167及有些舰的船体是大连船厂制造,可能是一型装备蒸汽轮机的舰体,以现代的眼光看肯定是有些落伍,但这一船体被屡次担任出访任务的167舰证明极其坚固、耐用、可靠,在大洋上经受过台风的洗礼。继续使用这一船体说明海军对其性能还是十分满意的,尤其是技术成熟,便于制造是一大优点。反观江南船厂建造的四大金刚,其船体采用燃气轮机,具备相当的隐身能力,船型设计和欧洲在造的驱护舰持平,达到了本世纪初的水平。但无论制造工艺、难度以及材料选择都高于大连同类产品的要求。

  从军队角度讲,海军舰艇的保障体制可能跟其它军种的弹药器材保障不同,它是点对点的,众多舰型的战时保障难度会不高于全部标准化平台的舰艇保障么?

  晨:技术成熟且便于制造的船体,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扩充海军,而且在这段时间里,老型号船体的保障难度反而要大大低于新船体。但困难只是暂时的,一旦新型舰体技术成熟,无论是造价还是建造难度都达到批量生产的要求,必然会成为海军新一代通用船体,降低整体保障难度。

  在舰艇装备体系上如果总是实验.总是不能改变风格迥异、数量不多的状态,对海军作战体系的构成会否产生不利影响?

  晨:这要从整个体系的发展来说,我国国防科研力量在苏联撤走专家和“十年文革”中走的弯路太多,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就是从那时候拉开的.现在可以说还是在弥补,防止出现科研技术相互拉后腿的状况。如美国的区域防空舰都是9000吨以上,而对于6000多吨的区域防空舰来讲,略微显小的船体所欠缺的稳定性是否会造成陆上打靶成绩优良的防空系统移植到海上,成绩一落千丈呢?已经迎头赶上的防空导弹技术是否会被船体设计的缺陷所掩盖……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内的研究课题,“小步快跑”这一发展方针仍然会继续下去。

  在舰艇分工方面,如果过几年相控阵系统的体积、能耗、价格明显下降,计算机处理能力提高后,驱护舰都可普及装备,这时再细化舰艇分工是否已无意义?所有舰艇都应是通用型的,只是大小不同,活动范围不同.适应海况不同而已,驱逐舰和护卫舰也只会成为每个人自己的习惯叫法。

  晨:以前主要是按照吨位区分,但目前这一概念已经模糊。现在驱逐舰的吨位都达到了二战轻巡洋舰的水平。现在基本上已经习惯按照任务来区分,一般驱逐舰分为通用型和防空型,而反潜作为一种基本的防御功能已被合理分配到各种大型驱逐舰中,专用反潜舰小型化是一个不会逆转的潮流.主要由护卫舰承担.像“无畏”级这样的专用大型反潜驱逐舰几乎不会再出现。

  反潜舰艇为什么都偏小型化?

  达:因为发现潜艇威胁时情况都很紧急,反潜舰艇要迅速转向威胁海域.小型舰更灵活。今后水面舰艇总的趋势还是以多用途为主,因为各国舰队都在缩小规模提高能力。若仍细化分工,舰队规模必然要大。比如美国现在已放弃发展水雷战舰艇,代之以LCS,兼有反潜反舰反水雷等功能。另外相控阵系统与多用途发展趋势没有制约关系。比如挪威F一100护卫舰。此前,“宙斯盾”系统只在排水量不低于8500吨左右的驱逐舰和巡洋舰上安装过。而F一100满载排水量不到6 000吨.即使加上未来可能增加的450吨排水量盈余,也不过达到6 500吨.但在工程人员的努力下,这一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从防空角度讲,170、171及有些舰艇只装中远程防空导弹,然后就是7管近防炮,略掉了中近程和点防御导弹.这与世界上多数区域防空舰一致。如“金刚”、“伯克”、韩国KDX一3都只装“标准2”,45型、“地平线”也都只装“紫菀”.只有西班牙F一100和荷兰LCF及德国F一124是同时装了“标准2”和“海麻雀改”。

  如何看两种方案区别?

  晨:总体来看我倾向专用防空舰只装备一种远程防空导弹即可,既然导弹射程远.那么理所应当涵盖了中程对空防御,而且这样简化了后勤。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海麻雀改”是一种点防御舰空导弹,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中程防空导弹,而“现代”级上的SA—N一7/12才应该算是中程防空导弹。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个人也倾向防空舰的末端反导应该采用“弹炮结合”,也就是说装备一种近程点防御防空导弹。我很喜欢俄罗斯的“通古斯卡”和美国的“海拉姆”系统。其实“前卫”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经过技术改造可以很容易的上舰.扩大海军反导的最大范围。

  如果一种区域防空导弹的最小作战高度在500米以上时.就只能对付飞机。这一说法当然未见得是实际情况.但即便不是,它对低空的反舰导弹拦截效能也应该不如点防御导弹高。

  晨:如果导弹是这一指标的话.那么这种防空导弹在普遍采用低空突防战术的现代战争环境中的确存在隐患.这是工程师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但即便是日本号称防空能力强大的“九十”舰队.在脱离了岸基航空兵的掩护后.其防空网也是十分脆弱的,面对苏一30MK及别的战斗轰炸机等机群,将非常困难。

  俄罗斯“现代”级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将它放在一个同样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舰队里去突击对方舰队.这种“进攻代替防守”的思路是否合理?

  晨:其实,“现代”级射程38千米的SA—N一12具备一定的区域防空能力.但正如我刚才讲的,再优秀的舰空导弹系统,在脱离航空兵的掩护后会成为敌航空兵的盘中餐,因此要想建立真正的海上对空保护伞,不能过份依赖相控阵雷达和远程防空导弹,而非航母莫属。

  “里夫”48H6E有一定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是否真能充当海上第一道防线? 晨:这里有个误区,“里夫”在陆上执行反战术弹道导弹任务时,必须有一部团一级别的对空雷达配合才可以,而这一雷达因为体积庞大且后勤保养不便,是无法移植到海上的。因此海基型的“里夫”是不具备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的。

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同时装备两种中远程舰空导弹?

  晨:可能还是基于对可靠性的考虑等因素。一种中远程防空导弹的研制成熟要经过多年,尤其是其采用了较多先进电子设备时。单从采用的技术看,“里夫”不是最先进的,但它个头大小适中,性能很可靠,而且最小作战高度较低.低空性能出色,它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俄罗斯“光荣”级上的“里夫”的“顶盖”雷达只有一部,只能对半边制导,“基洛夫”级上的“里夫”则有两部“顶罩”,可对全向制导,对于类似“光荣”级的这种布置是否在海上很危险?

  晨:如果单独作战,确实有一定风险。但如果配在编队里面,有人给它对另一侧进行探测和制导则问题不大。

  在反舰导弹方面,SS—N一22的射程达到200多千米,末端蛇行机动是其优势;有的反舰导弹射程达到400多千米,但末端机动性能逊色:有的反舰导弹射程也在250千米左右,末端能到1.5M。

  这几种导弹谁更适合对对方舰队进行突击?一般进行反舰攻击时各类反舰导弹的运用有无战法原则?

  晨:这没有一个绝对的概念,第一批参加攻击的肯定要有一定数量的反辐射导弹,敲掉对手的眼睛和耳朵,接下来的仗就好打了。导弹的末端机动性固然重要,但只要导弹的抗干扰能力较强,那么发射数量达到一定要求,敌人舰队仍然是难以招架的。但是我觉得无论是射程100千米还是400千米,在舰载航空兵800千米以上的作战半径面前都显得不足,因此大洋作战,常规水面舰艇编队和航母特混舰队根本就处在一个不对称的作战环境下。

  “音乐台”雷达可以为SS—N一22制导,其制导距离为40~64千米,能否为别国的反舰导弹制导?

  晨:受地球曲面的影响.雷达为反舰导弹提供直接照射的距离不会超过40~50千米。俄罗斯舰艇上有的导弹制导雷达是利用大气电离层不断反射目标信号和雷达波提供超视距制导。没有资料表明这一原理在战争环境下是有效的.反倒是有资料表明俄罗斯的超远距离制导主要靠卫星来中继制导,这个卫星是不会为别的国家提供制导的。被动制导距离一般为主动制导距离的2倍以上,但在方式上没太大差别,理论上都需要一个雷达提供远方敌舰的位置变化参数.在导弹飞行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弹道。为了兼容,导弹和雷达都会做相应改进。

  “音乐台”的制导和直升机、飞机中继制导各有何优长?

  达:直升机和飞机中继制导也分发射后管和不管两种。发射后不管的对目标探测精度要求较高。舰载制导雷达虽然靠电离层反射也能获得100多千米的距离,但要受大气温度、密度影响。一般低纬度地区如我国海南,可能传递效率达70%.到了高纬度地区可能就只有30%。高纬度地区夏天还好些,冬天就无法用这种制导方式。苏联,俄罗斯一直很关注这个技术,做了大量试验.综合成了控制软件。总之舰载制导雷达无法取代直升机和飞机中继制导。

  168、170等分别装有16枚或8枚不同型号的反舰导弹,反舰导弹数量是否受制于制导通道数量?

  晨:反舰导弹基本上都是主动雷达或被动红外线的,不像防空导弹需要舰载目标照射雷达照射空中目标,不存在严格的制导通道限制。

  在舰炮方面.目前主力舰艇多为100毫米单管炮.登陆火力支援能力基本没有.那么有无必要发展专用的低成本(因为被击沉风险高)登陆火力支援舰?这种舰采用什么形态较合适?

  达:首先必须考虑有没有能力靠近敌方近海区域.如没有,发展对陆攻击舰炮也是徒劳。单纯为登陆压制发展登陆火力支援舰的必要性似乎不大,在夺取制空权后,舰载导弹和舰炮完全可以满足登陆火力支援。“依阿华”级的舰炮攻击距离相对导弹而言,是非常有限的。

  晨: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登陆火力支援舰属于靠近一线的作战单位,可灵活及时地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这一优势航空兵部队不具备。至于平台选择弹性相当大,既可以用退役的军舰改装,也可以用民用船只改装。最好装备火箭炮这种大面积杀伤的武器,点状目标可以交给其它舰艇的舰炮负责。最好这种火力支援舰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因为它是提供支援的,而不是来要保护的。

  西方海军舰艇主炮许多在127毫米,近几年还试验将155炮搬到舰上,对此如何看?

  晨:大口径火炮必然需要更大的炮弹存储空间,在目前不可能把战舰造得太大(9000吨以上)的情况下,把主炮口径定在100毫米还是较为明智的。不过增程制导炮弹的确是一个发展方向。

  近防炮方面.三型舰都装了两部730,但168布置在主桅两侧,有些是在后桅两侧,只有170布置在舰首尾,可同时拦截一侧的目标,两种方式对比如何?

  晨:近防炮置于舰首尾的优越性很早就体现出来。168舰首纵轴线上有100毫米炮和防空导弹,如果前置近防炮,势必影响射界。当初112和113把37炮前置。就不得不加高37炮的底座,导致37炮后面的指挥楼非常高大显眼,舰艇隐身性受到影响。舰艇总师是根据他对舰上各系统重要性的理解来做出取舍的。

  达:从技术角度讲,像“密集阵”和“守门员”之类的这种近防系统,可能它就不能两部系统同时拦截一个目标.因此是否布置在舰首尾可能区别不大。

  一般驱护舰的近防炮都是舰两侧各装备一座或两座炮瞄雷达,比如167每舷各一座“雾灯”,分别制导两座双37。但525后部的4座AK630却只有机库顶上一座雷达,如何对两侧制导?

  达:一个雷达只能提供一个通道,这确实是个问题,与设计师对海战情况的考虑有关。另外,把近防炮放置高处,必须处理好最低射界,以对付掠海导弹。

  晨:可以从不同情况看。俄罗斯舰艇对AK一630制导的不仅只有其制导雷达,主炮的火控雷达同样有可能给其提供信号。另外,俄AK一630这种炮的精度不是很高,它不是以穿甲弹为主,而是以高爆弹为主。假如你弹的散布精度为10米,那么用精度零点几米的雷达给它制导也是作用不大。虽然它对低空导弹有一定拦截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它主要还是打低空无人机等低速目标。

用730或AK630去改装112、113和167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

  晨: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730可以独立发现、跟踪、射击来袭目标,因此只要电磁兼容性达到要求,同时舰体又有足够的空间,是可以改装112等舰的。 近程防空方面,随着“海拉姆”、“拉姆”的出现,使导弹拦截导弹在数量上有了保证,不再需要近防炮那样的弹幕射 击,因此美国新的舰艇已开始取消“密集阵”,对此如何看?

  晨:导弹的性能和抗干扰能力提高到一定层次,固然可以替代舰炮.但小口径舰炮对低烈度海战比如边界纠纷等还是有用武之地的。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科研领域,由于基础科研力量不足等问题,别人造出来了才恍然大悟,哦~这个东西原来可以这样造:别人没研制出来,自己也很难独立构思出来,比如F一35的DIS进气道。但是我觉得只要是独立的,有自己发展特色的装备路线就好。大家都看到美国一开始大肆宣扬师改旅,搞得欧洲部分国家也改编.最后反而是美国自己没有改,这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舰艇的作战指挥中心都靠很多大屏幕来显示战场.战时这些大屏幕一旦被冲击波震坏,是否会导致舰艇立刻失能?

  晨:这些大屏幕一般都是被特殊加固的,既有一定刚性,也有一定弹性。如果被破坏了,说明军舰尤其是军舰的指挥中心已经严重受创,除个别装备可以转为手动操作外.军舰本身的战斗力虽不会立刻失能,但肯定大打折扣了。

  有的驱逐舰可能不设机库.反潜是否只能靠其它舰艇?

  晨:海战中发现敌人潜艇的踪迹后,肯定是2~3架直升机共同前往,这些直升机不太可能来自同一艘舰。战时,舰队所搭载的反潜直升机肯定受一个统一的舰队反潜系统管理,不会出现单舰及其搭载的直升机去单独反潜的状况。但我国水面舰艇搭载直升机数量的确偏少。

  达:现在有种趋势是反潜不完全依赖直升机,还靠舰载无人艇。比如法国泰利斯水下系统公司的反潜型“斯巴达侦察兵”无人艇可能装备在“地平线”级上。

  隐身化是水面舰艇的一个趋势,但从实际建造情况看,纯隐身化的似乎还不存在。这是否说明隐身化导致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的降低(如武器量少、设备布置困难),使各国不敢单纯追求隐身?

  晨:只要最大限度降低电磁辐射、红外信号和雷达反射面积,对战舰本身提高生存力还是有极大作用的。就像战斗机一样,纯隐身的几乎只有F一22,但各国空军从没有放弃战斗机的局部隐身。

  达:舰艇的隐身有RCS、红外、声、电磁四方面。隐身化减少了被敌发现几率,是增加了战斗力。DD(X)有80个发射单元,并不少。全隐身肯定是发展趋势。

  驱护舰的突击力远不及航母和潜艇,但单舰价格多高达几十个亿,而且其设备成本大部分是用于自身防御的,那么在驱护舰上投巨资是最优策略么?

  晨:相对航母来说,造驱护舰的投资就算不上巨资了。而驱护舰作为航母的贴身保护舰,是一定要造的,这不仅是发射几枚反舰导弹的攻击价值,因为它并不作为海军的突击力量。驱护舰要造一定数量,绝不能说贵就不造,或造出来不敢用。这也是海军强大的必经之路。


原帖引用于与此:http://junshi.daqi.com/bbs/00/3139533.html
本文为《兵器知识》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



  中国近两年推出了不少新型舰艇.但是在舰型及设备组合方面始终给人以繁杂的感觉。应该说水面舰艇发展方面,今天的美国日本是典范。它们的舰艇一旦定型都立刻投入大规模标准化建造,像“伯克”级虽然存在很多级别,但其平台是标准化的,“村雨”、“高波”无不如此,使它们的舰队阵容看上去非常清晰齐整。

  晨夕(以下简称晨):就目前来看,我国和美日三个国家的海军都已尽力做到船体标准化。“高波”作为“村雨”的改进型,理所应当地采用了同一船体,就像“江卫Ⅱ”作为“江卫I”的改进型,也是同一个船体。其实日本有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是同一型军舰建造2~3艘后又会开始小批量建造下一型军舰,他们的平台种类其实更多,这也是各国海军发展必然要经过的一条路。在不可能造出全功能型战舰之前,就需要某两型军舰.在战时是存在着相互搭配、配合作战的关系,平台多也就在所难免。美国是因为有航母,因此水面舰艇只造防空舰就行。俄罗斯没有那么多航母,它的水面舰平台种类自然呈现出多样化,“基洛夫”“无畏”“光荣”“现代”……这还只是驱逐舰以上的级别。

  从船厂角度讲,用别的船厂的图纸建造别厂的型号,会增大其成本并减小其利益么?从国家角度讲.统一建造标准化平台的舰艇会不比“各地建各舰”更节省军费么?

  达明(以下简称达):有的国家建造和设计是两个不同部门,设计方案交由指定船厂建造,设计方案的不同并不影响船厂的利润。从国家角度讲,统一建造标准化平台肯定比多样化的平台更节省军费。但由于作战使命的不同必然导致舰载武器的不同,进而导致吨位的不同,从而不可能始终用同一种平台。

  晨:船厂之间的利益好坏我不好说.但对于一个国家新兴的海军力量来说,肯定是合理与不合理皆有.先进与落后并存。例如167及有些舰的船体是大连船厂制造,可能是一型装备蒸汽轮机的舰体,以现代的眼光看肯定是有些落伍,但这一船体被屡次担任出访任务的167舰证明极其坚固、耐用、可靠,在大洋上经受过台风的洗礼。继续使用这一船体说明海军对其性能还是十分满意的,尤其是技术成熟,便于制造是一大优点。反观江南船厂建造的四大金刚,其船体采用燃气轮机,具备相当的隐身能力,船型设计和欧洲在造的驱护舰持平,达到了本世纪初的水平。但无论制造工艺、难度以及材料选择都高于大连同类产品的要求。

  从军队角度讲,海军舰艇的保障体制可能跟其它军种的弹药器材保障不同,它是点对点的,众多舰型的战时保障难度会不高于全部标准化平台的舰艇保障么?

  晨:技术成熟且便于制造的船体,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扩充海军,而且在这段时间里,老型号船体的保障难度反而要大大低于新船体。但困难只是暂时的,一旦新型舰体技术成熟,无论是造价还是建造难度都达到批量生产的要求,必然会成为海军新一代通用船体,降低整体保障难度。

  在舰艇装备体系上如果总是实验.总是不能改变风格迥异、数量不多的状态,对海军作战体系的构成会否产生不利影响?

  晨:这要从整个体系的发展来说,我国国防科研力量在苏联撤走专家和“十年文革”中走的弯路太多,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就是从那时候拉开的.现在可以说还是在弥补,防止出现科研技术相互拉后腿的状况。如美国的区域防空舰都是9000吨以上,而对于6000多吨的区域防空舰来讲,略微显小的船体所欠缺的稳定性是否会造成陆上打靶成绩优良的防空系统移植到海上,成绩一落千丈呢?已经迎头赶上的防空导弹技术是否会被船体设计的缺陷所掩盖……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内的研究课题,“小步快跑”这一发展方针仍然会继续下去。

  在舰艇分工方面,如果过几年相控阵系统的体积、能耗、价格明显下降,计算机处理能力提高后,驱护舰都可普及装备,这时再细化舰艇分工是否已无意义?所有舰艇都应是通用型的,只是大小不同,活动范围不同.适应海况不同而已,驱逐舰和护卫舰也只会成为每个人自己的习惯叫法。

  晨:以前主要是按照吨位区分,但目前这一概念已经模糊。现在驱逐舰的吨位都达到了二战轻巡洋舰的水平。现在基本上已经习惯按照任务来区分,一般驱逐舰分为通用型和防空型,而反潜作为一种基本的防御功能已被合理分配到各种大型驱逐舰中,专用反潜舰小型化是一个不会逆转的潮流.主要由护卫舰承担.像“无畏”级这样的专用大型反潜驱逐舰几乎不会再出现。

  反潜舰艇为什么都偏小型化?

  达:因为发现潜艇威胁时情况都很紧急,反潜舰艇要迅速转向威胁海域.小型舰更灵活。今后水面舰艇总的趋势还是以多用途为主,因为各国舰队都在缩小规模提高能力。若仍细化分工,舰队规模必然要大。比如美国现在已放弃发展水雷战舰艇,代之以LCS,兼有反潜反舰反水雷等功能。另外相控阵系统与多用途发展趋势没有制约关系。比如挪威F一100护卫舰。此前,“宙斯盾”系统只在排水量不低于8500吨左右的驱逐舰和巡洋舰上安装过。而F一100满载排水量不到6 000吨.即使加上未来可能增加的450吨排水量盈余,也不过达到6 500吨.但在工程人员的努力下,这一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从防空角度讲,170、171及有些舰艇只装中远程防空导弹,然后就是7管近防炮,略掉了中近程和点防御导弹.这与世界上多数区域防空舰一致。如“金刚”、“伯克”、韩国KDX一3都只装“标准2”,45型、“地平线”也都只装“紫菀”.只有西班牙F一100和荷兰LCF及德国F一124是同时装了“标准2”和“海麻雀改”。

  如何看两种方案区别?

  晨:总体来看我倾向专用防空舰只装备一种远程防空导弹即可,既然导弹射程远.那么理所应当涵盖了中程对空防御,而且这样简化了后勤。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海麻雀改”是一种点防御舰空导弹,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中程防空导弹,而“现代”级上的SA—N一7/12才应该算是中程防空导弹。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个人也倾向防空舰的末端反导应该采用“弹炮结合”,也就是说装备一种近程点防御防空导弹。我很喜欢俄罗斯的“通古斯卡”和美国的“海拉姆”系统。其实“前卫”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经过技术改造可以很容易的上舰.扩大海军反导的最大范围。

  如果一种区域防空导弹的最小作战高度在500米以上时.就只能对付飞机。这一说法当然未见得是实际情况.但即便不是,它对低空的反舰导弹拦截效能也应该不如点防御导弹高。

  晨:如果导弹是这一指标的话.那么这种防空导弹在普遍采用低空突防战术的现代战争环境中的确存在隐患.这是工程师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但即便是日本号称防空能力强大的“九十”舰队.在脱离了岸基航空兵的掩护后.其防空网也是十分脆弱的,面对苏一30MK及别的战斗轰炸机等机群,将非常困难。

  俄罗斯“现代”级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将它放在一个同样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舰队里去突击对方舰队.这种“进攻代替防守”的思路是否合理?

  晨:其实,“现代”级射程38千米的SA—N一12具备一定的区域防空能力.但正如我刚才讲的,再优秀的舰空导弹系统,在脱离航空兵的掩护后会成为敌航空兵的盘中餐,因此要想建立真正的海上对空保护伞,不能过份依赖相控阵雷达和远程防空导弹,而非航母莫属。

  “里夫”48H6E有一定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是否真能充当海上第一道防线? 晨:这里有个误区,“里夫”在陆上执行反战术弹道导弹任务时,必须有一部团一级别的对空雷达配合才可以,而这一雷达因为体积庞大且后勤保养不便,是无法移植到海上的。因此海基型的“里夫”是不具备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的。

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同时装备两种中远程舰空导弹?

  晨:可能还是基于对可靠性的考虑等因素。一种中远程防空导弹的研制成熟要经过多年,尤其是其采用了较多先进电子设备时。单从采用的技术看,“里夫”不是最先进的,但它个头大小适中,性能很可靠,而且最小作战高度较低.低空性能出色,它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俄罗斯“光荣”级上的“里夫”的“顶盖”雷达只有一部,只能对半边制导,“基洛夫”级上的“里夫”则有两部“顶罩”,可对全向制导,对于类似“光荣”级的这种布置是否在海上很危险?

  晨:如果单独作战,确实有一定风险。但如果配在编队里面,有人给它对另一侧进行探测和制导则问题不大。

  在反舰导弹方面,SS—N一22的射程达到200多千米,末端蛇行机动是其优势;有的反舰导弹射程达到400多千米,但末端机动性能逊色:有的反舰导弹射程也在250千米左右,末端能到1.5M。

  这几种导弹谁更适合对对方舰队进行突击?一般进行反舰攻击时各类反舰导弹的运用有无战法原则?

  晨:这没有一个绝对的概念,第一批参加攻击的肯定要有一定数量的反辐射导弹,敲掉对手的眼睛和耳朵,接下来的仗就好打了。导弹的末端机动性固然重要,但只要导弹的抗干扰能力较强,那么发射数量达到一定要求,敌人舰队仍然是难以招架的。但是我觉得无论是射程100千米还是400千米,在舰载航空兵800千米以上的作战半径面前都显得不足,因此大洋作战,常规水面舰艇编队和航母特混舰队根本就处在一个不对称的作战环境下。

  “音乐台”雷达可以为SS—N一22制导,其制导距离为40~64千米,能否为别国的反舰导弹制导?

  晨:受地球曲面的影响.雷达为反舰导弹提供直接照射的距离不会超过40~50千米。俄罗斯舰艇上有的导弹制导雷达是利用大气电离层不断反射目标信号和雷达波提供超视距制导。没有资料表明这一原理在战争环境下是有效的.反倒是有资料表明俄罗斯的超远距离制导主要靠卫星来中继制导,这个卫星是不会为别的国家提供制导的。被动制导距离一般为主动制导距离的2倍以上,但在方式上没太大差别,理论上都需要一个雷达提供远方敌舰的位置变化参数.在导弹飞行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弹道。为了兼容,导弹和雷达都会做相应改进。

  “音乐台”的制导和直升机、飞机中继制导各有何优长?

  达:直升机和飞机中继制导也分发射后管和不管两种。发射后不管的对目标探测精度要求较高。舰载制导雷达虽然靠电离层反射也能获得100多千米的距离,但要受大气温度、密度影响。一般低纬度地区如我国海南,可能传递效率达70%.到了高纬度地区可能就只有30%。高纬度地区夏天还好些,冬天就无法用这种制导方式。苏联,俄罗斯一直很关注这个技术,做了大量试验.综合成了控制软件。总之舰载制导雷达无法取代直升机和飞机中继制导。

  168、170等分别装有16枚或8枚不同型号的反舰导弹,反舰导弹数量是否受制于制导通道数量?

  晨:反舰导弹基本上都是主动雷达或被动红外线的,不像防空导弹需要舰载目标照射雷达照射空中目标,不存在严格的制导通道限制。

  在舰炮方面.目前主力舰艇多为100毫米单管炮.登陆火力支援能力基本没有.那么有无必要发展专用的低成本(因为被击沉风险高)登陆火力支援舰?这种舰采用什么形态较合适?

  达:首先必须考虑有没有能力靠近敌方近海区域.如没有,发展对陆攻击舰炮也是徒劳。单纯为登陆压制发展登陆火力支援舰的必要性似乎不大,在夺取制空权后,舰载导弹和舰炮完全可以满足登陆火力支援。“依阿华”级的舰炮攻击距离相对导弹而言,是非常有限的。

  晨: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登陆火力支援舰属于靠近一线的作战单位,可灵活及时地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这一优势航空兵部队不具备。至于平台选择弹性相当大,既可以用退役的军舰改装,也可以用民用船只改装。最好装备火箭炮这种大面积杀伤的武器,点状目标可以交给其它舰艇的舰炮负责。最好这种火力支援舰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因为它是提供支援的,而不是来要保护的。

  西方海军舰艇主炮许多在127毫米,近几年还试验将155炮搬到舰上,对此如何看?

  晨:大口径火炮必然需要更大的炮弹存储空间,在目前不可能把战舰造得太大(9000吨以上)的情况下,把主炮口径定在100毫米还是较为明智的。不过增程制导炮弹的确是一个发展方向。

  近防炮方面.三型舰都装了两部730,但168布置在主桅两侧,有些是在后桅两侧,只有170布置在舰首尾,可同时拦截一侧的目标,两种方式对比如何?

  晨:近防炮置于舰首尾的优越性很早就体现出来。168舰首纵轴线上有100毫米炮和防空导弹,如果前置近防炮,势必影响射界。当初112和113把37炮前置。就不得不加高37炮的底座,导致37炮后面的指挥楼非常高大显眼,舰艇隐身性受到影响。舰艇总师是根据他对舰上各系统重要性的理解来做出取舍的。

  达:从技术角度讲,像“密集阵”和“守门员”之类的这种近防系统,可能它就不能两部系统同时拦截一个目标.因此是否布置在舰首尾可能区别不大。

  一般驱护舰的近防炮都是舰两侧各装备一座或两座炮瞄雷达,比如167每舷各一座“雾灯”,分别制导两座双37。但525后部的4座AK630却只有机库顶上一座雷达,如何对两侧制导?

  达:一个雷达只能提供一个通道,这确实是个问题,与设计师对海战情况的考虑有关。另外,把近防炮放置高处,必须处理好最低射界,以对付掠海导弹。

  晨:可以从不同情况看。俄罗斯舰艇对AK一630制导的不仅只有其制导雷达,主炮的火控雷达同样有可能给其提供信号。另外,俄AK一630这种炮的精度不是很高,它不是以穿甲弹为主,而是以高爆弹为主。假如你弹的散布精度为10米,那么用精度零点几米的雷达给它制导也是作用不大。虽然它对低空导弹有一定拦截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它主要还是打低空无人机等低速目标。

用730或AK630去改装112、113和167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

  晨: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730可以独立发现、跟踪、射击来袭目标,因此只要电磁兼容性达到要求,同时舰体又有足够的空间,是可以改装112等舰的。 近程防空方面,随着“海拉姆”、“拉姆”的出现,使导弹拦截导弹在数量上有了保证,不再需要近防炮那样的弹幕射 击,因此美国新的舰艇已开始取消“密集阵”,对此如何看?

  晨:导弹的性能和抗干扰能力提高到一定层次,固然可以替代舰炮.但小口径舰炮对低烈度海战比如边界纠纷等还是有用武之地的。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科研领域,由于基础科研力量不足等问题,别人造出来了才恍然大悟,哦~这个东西原来可以这样造:别人没研制出来,自己也很难独立构思出来,比如F一35的DIS进气道。但是我觉得只要是独立的,有自己发展特色的装备路线就好。大家都看到美国一开始大肆宣扬师改旅,搞得欧洲部分国家也改编.最后反而是美国自己没有改,这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舰艇的作战指挥中心都靠很多大屏幕来显示战场.战时这些大屏幕一旦被冲击波震坏,是否会导致舰艇立刻失能?

  晨:这些大屏幕一般都是被特殊加固的,既有一定刚性,也有一定弹性。如果被破坏了,说明军舰尤其是军舰的指挥中心已经严重受创,除个别装备可以转为手动操作外.军舰本身的战斗力虽不会立刻失能,但肯定大打折扣了。

  有的驱逐舰可能不设机库.反潜是否只能靠其它舰艇?

  晨:海战中发现敌人潜艇的踪迹后,肯定是2~3架直升机共同前往,这些直升机不太可能来自同一艘舰。战时,舰队所搭载的反潜直升机肯定受一个统一的舰队反潜系统管理,不会出现单舰及其搭载的直升机去单独反潜的状况。但我国水面舰艇搭载直升机数量的确偏少。

  达:现在有种趋势是反潜不完全依赖直升机,还靠舰载无人艇。比如法国泰利斯水下系统公司的反潜型“斯巴达侦察兵”无人艇可能装备在“地平线”级上。

  隐身化是水面舰艇的一个趋势,但从实际建造情况看,纯隐身化的似乎还不存在。这是否说明隐身化导致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的降低(如武器量少、设备布置困难),使各国不敢单纯追求隐身?

  晨:只要最大限度降低电磁辐射、红外信号和雷达反射面积,对战舰本身提高生存力还是有极大作用的。就像战斗机一样,纯隐身的几乎只有F一22,但各国空军从没有放弃战斗机的局部隐身。

  达:舰艇的隐身有RCS、红外、声、电磁四方面。隐身化减少了被敌发现几率,是增加了战斗力。DD(X)有80个发射单元,并不少。全隐身肯定是发展趋势。

  驱护舰的突击力远不及航母和潜艇,但单舰价格多高达几十个亿,而且其设备成本大部分是用于自身防御的,那么在驱护舰上投巨资是最优策略么?

  晨:相对航母来说,造驱护舰的投资就算不上巨资了。而驱护舰作为航母的贴身保护舰,是一定要造的,这不仅是发射几枚反舰导弹的攻击价值,因为它并不作为海军的突击力量。驱护舰要造一定数量,绝不能说贵就不造,或造出来不敢用。这也是海军强大的必经之路。


看看,长点见识
054倒是成了一定规模,驱逐舰就还没有看见了
现在TG的船厂不是正在造嘛,不过估计还是小批量的,054A估计是定型。
老文章了,后继值得期待
该文采访的"专家"不只晨夕一个吧,应该还有一位"江雨"
兰州选择性失明
好问!!!顶一个。
加大力度造驱,保持力度造护,集中力度造妈,适当力度造补,提升力度造潜
他说金刚和伯克都没装海麻雀,存疑
护卫舰算是初步定型,等大护吧;驱逐舰,还要熬几年
hn930 发表于 2011-6-23 13:13
054倒是成了一定规模,驱逐舰就还没有看见了
神盾和燃气轮机贵,一次建造四艘规模也可以了
很专业  值得看
科普帖子,学习了好多东西
bucuode不错的
我说句实话,这砖家很2
现在除了054A 052C是最多在造的了 估计上面认为没一定数量的新区也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