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版的航妈伙食供应贴,想起一个关于江田岛的贴子,搜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0:46:25
查看文章 二战各国陆军伙食配给研究~~~日军
2009年07月04日 星期六 下午 06:15
   日本军队




  



    没有饭团就会战斗力大减的日本
  日本新兵的伙食看上去很不错,但实际上后来就变得极为磨炼人了。一位入伍前在横滨当造船厂工人的新兵说:“在我入伍的第一天,我们吃到了一顿特殊的美餐,红小豆煮粘米饭,但是就在我们吃饭的时候,上司发话说:‘这是你们吃到的最后一顿好饭了,从今之后一切都会变得严酷起来。’”后来,陆军和海军新兵们通常所吃的早餐就是凉米饭加咸菜以及一杯冰冷的茶,而且要极快地吃完,以便赶回去继续军事操练。午餐可能是米饭加上一点肉或鱼,晚饭则不过是一碗汤加上一点点米饭和蔬菜。
  日本陆军昭和6年伙食标准:
  
  米:640克
  
  麦:200克
  
  罐头肉:150克
  
  乾菜:110克
  
  泡菜:40克
  
  酱油:20克
  
  盐:12克
  
  糖:15克
  
  茶:3克
  如果是在城市驻扎,一个普通日本兵每天的中餐盒饭一般是米饭,两个煮鸡蛋(通常拨开了用醋和酱汁混着拌到饭里吃),然后是一点鱼干和腌萝卜条什么的,分量不是很多.肉通常不供应,另外在行军时候白糖是军官的重要补给品,勤务兵偷吃了可能被枪毙。
在前不久轰动一时的东史郎日记,其中很多地方说到,日军的战场后勤保障能力很差。在部队出发的前几天还可以就士兵自带的口粮过日子,然后就开始节食减肥。一天吃不到一合大米,(一合约0.18升),菜就是咸菜什么的,一点奶糖都是十分珍贵的,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动物食品。改善伙食只有在部队到后方休整的时候才有可能吃能按军部标准发放的基本伙食,或是部队就地”征发粮食,实际就是抢劫“。现在看的资料上的数字只能是在后方或是在平日演习中才可能吃到的,当时前线日本士兵一个月应该配给两次奶糖、饼干和糖豆、豆包、羊羹等甜食,二战时期的日本士兵特别爱吃甜食,估计与生活贫困有关。日本当时的后勤系统相当垃圾,特别是食品配给(小鬼子们都是骂声一片啊)于是侵华战争开始后,部队食物配给就一个命令现地自给:抢!

      

    中国老百姓的猪,鸡可就遭难了,日本鬼子在战争中抢劫可比土匪有过之无不及。
日军下级军官在东南亚战场上的回忆:每次部队转移驻地的时候,一般只带上5左右天的口粮,假如5天内不能到驻地的话,那么每天下午4点就开始排人进入丛林猎杀或采集野果充饥,并且在第三天开始减少口粮配给;而且里面也写到,如果部队是开赴前线的话,那么会把驻地的牲口带上,用来提供肉食,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日军经常发生杀吃战俘,甚至是自己战友的事!

日本旧陆军的伙食较差,不过也有特例
1944年春季某日的731部队菜单
高等官早餐:
鸡蛋豆腐,猪肉丁酱汤,烧柴鱼、腌山榆菜、咸梅子等小菜,水果,白米饭或面包,咖啡
高等官午餐:
汤或橘子汁,扒烧牛肉,炸大虾,猪肉炖牛蒡,小菜,水果,白米饭或面包,冷果子,咖啡
高等官晚餐:
啤酒或白酒,金枪鱼生鱼片,蒸猪肉豌豆豆腐,醋拌萝卜丝肉丝,小菜,水果,白米饭,甜食,咖啡

判任官以下早餐:
猪肉丁青菜酱汤,醋拌笋、腌山榆菜、咸梅子等小菜,白米饭
判任官以下午餐:
猪肉炒花生米,炖猪肉,小菜,水果,白米饭,有时有冷果子
判任官以下晚餐:
生乌贼片,葱头炒鸡蛋,古老肉,白米饭,甜食,绿茶
这与731细菌战部队拥有大量做试验用的动物和食品原料,有很大关系。
  日本海军二战的饮食
  舰上的军官以上:
  
  早餐
    鱼干、海苔、味增汤、腌酱菜、白饭(日本人只在生病时吃粥),如果有人想吃西式的,也可以于前一天晚上告诉勤务兵准备咖啡、麦片粥之类的英式早餐,有留洋经验的军官并不会排斥这一类西式早餐,但是大多数还是喜欢日式早餐。
  
  午餐-
    按照汤、鱼、肉次序上菜的西式全餐,不论寒暑用餐时需要穿上外套、并且按照英式餐桌礼仪用餐。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在自己的私室中用餐,有勤务兵随伺在旁,有时也会在司令官厅用餐,同时招待舰队要员等一同进餐(按照礼仪,司令长官坐于桌子一边中央,参谋长跟他对面而坐,其它有资深幕僚人员、副官、舰队译电长、舰队气象长、舰队轮机长、舰队主计长、舰队医务长、舰队军法长、旗舰舰长等)。
    军官分高低阶分别在军官室跟基层军官室中用餐,联合舰队司令官用餐前五分钟,军乐队集合在后甲板,演奏半古典或欧美的流行音乐,而非军歌军乐等,即使在战中也保持这项传统,这也算是乐队每日的练习时间。官兵们多半尽快吃完午饭,到后甲板享受音乐。不过这只有在舰只锚泊的时候才会举行。
  
  
  晚餐-
    日式,包括生鱼片、腌蔬菜、烤鱼、蒸蛋、味增汤等日式料理,在军舰位于不同地方时会有当地风味菜,如龙虾、鲷鱼等。
    晚餐后吃不饱的军官会向勤务兵要剩饭,事实上是伙房特地多煮一锅来应付这些军官,另外在加上几个荷包蛋跟酱油、乌醋等当作第二顿晚餐。
    舰上的菜色随军舰的大小各异,越大的菜色越好。海军中以「大和旅馆」的菜色最好,但是山口多闻却抱怨量太少(他是出名的大胃王)。做为帝国海军第一名舰,舰上士兵的伙食自然是不差的,甚至于在进入物资缺乏的1945年战争末期可以说是称的上豪华,据原舰上乘员回忆,当时的餐点还有咖哩饭、香蕉、苹果、通心粉、生菜沙拉等。
大和旅馆的料理要好吃,舰上的舰长专用烹饪室、准军官以上烹饪室的电气冷冻库自然功不可没,此外还有士官兵专用的食材保存用大型冷冻库。这些冷冻库都还有肉类、蔬菜类、生菜类的分别。
大和的食材冷冻库动力来源是8万千卡(26冷冻吨)50匹马力的日立制涡轮式冷冻机四部中的一部。对军舰而言冷冻机是绝对有必要的配备,主要就是要维持弹药的性能和防止诱爆发生,弹药的性能以常温摄氏20度为最好,弹药库的位置也最好不要靠近军舰的动力机关,免得发生自然诱爆。除此冷冻机也可提供准士官以上的居室的冷气。

  
  :军官必须自付伙食费,年轻的军官们往往花钱如流水,有家计的特务军官(从士官升上来的军官)相较之下比较懂得节约。
  
  



  

一般士兵:
   没像军官一样必须吃全套西餐,但是菜色中也是和洋并有,奶油炖鸡、咖哩牛肉等洋菜、味增汤、鱼、腌酱菜等日式菜。主食是混了大麦的米饭。早餐也以饭、酱菜为主,七点半用早餐,但是在吹起床号前就必须起床值日的时候,为了先填饱肚子,会跑到厨房先要些吃的,通常厨房给他们大麦饭、油豆腐碎片、伴上酱油跟酱菜的杂菜饭。

一个近似笑话的故事可以说明日本海军的伙食待遇之高
迁政信在瓜岛上饿个半死

此人是个特别粪的皇道派陆军下级军官,非常敌视海军,专门跟海军捉对。
军舰上的人也非常讨厌他,于是招待他吃饭的时候存心捉弄,给他最差的标准来的一顿。
吃东西,感动得不得了,结果离舰的时候都哭了,哽咽地说道:“我以前没少骂海军,可是我还得到如此隆重地招待,我为以前说海军坏话而感到羞耻……”
海军的人已经发晕了,迁政信继续流着泪说道:“想到海军将士只能吃咸罗卜和海带汤,却用这么丰厚的伙食来招待,我实在太不好意思了……特别是还有鱼,真是是以前说过的话万分抱歉……”
海军军官这才想起来,陆军士兵似乎过年才能吃到鱼,至于军官就不清楚,不过迁政信最后的话把海军将士都给吓了一跳,他说道:“海军方面对我实在太热情……得到比皇族还要高的招待,实在是万分感激,请多多关照……”
比皇旅还要高?最后海军总算弄明白了,在横须贺炮术学校,校长和皇族天皇的弟弟(副校长)每天可以加菜一个鸡蛋(正常的菜可想而知),结果皇弟宣布要和将士同甘共苦,不吃,人家校长也就不好意思吃。于是一天两个鸡蛋就由其他军官轮流享用
得知陆军的待遇之后,海军军官一致的意见就是:“绝对不能让我的儿子去当陆军!一定要送到江田岛去!”
瓜岛的陆军撤上驱逐舰的时候,海军给每一个陆军士兵两个掺了青豆的饭团,陆军士兵边吃边哭,发誓要把自己的儿子以后送到海军当兵…………
 日本军队和军事学校里,平时的伙食定量标准是让人吃七八分饱。日军首脑们一直抱有这样一套“理论”,认为军人在战时的忍饥耐寒能力是靠平日训练出来的,人在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下才会有进取心、攻击性和勤奋的工作。他们的这一家之言,很受一些人的赏识,青年时期的蒋介石在日本学习军事时,就曾对此非常欣赏。他看到日本军人平日喝冷水、洗冷水澡,而且每顿饭总是千篇一律地只有薄薄的几块腌鱼片、一点儿蔬菜和一小铁盒白米饭,便得出自己的结论,认为中国人和中国官兵之所以懒怠、爱生病,都是因为图舒服、太爱吃饱的缘故。后来他将此全盘引进到中国军队里来,结果面目全非,做大官的放肆侵吞粮饷,照旧不怕损害健康而大嚼大咽,做小兵的却得忍饥受冻. 
纳豆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对于蛋白质食品匮乏的日本军队非常重要,经过日本科学家研究 100克纳豆,便可以从中获取相当于吃3个鸡蛋、80克牛肉或者120克猪肉所含的蛋白质。二战期间纳豆已经在日本是一种军人要吃,百姓也要吃的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甚至在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中,日军为了减轻负担,每艘潜艇只带有足够的纳豆作为食物,为士兵提供身体每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纳豆成了重要的军需产品。
  由于受到传统饮食的影响,日本的军事后勤部门一直想尽一切办法改善飞行员伙食.以执行轰炸重庆任务的飞行员为例,他们的主食是三明治和寿司,喝的是好茶和葡萄酒,以及在当时最高级的乳酸饮料。
  此外每个飞行员都另外配发巧克力和优质的糖果。
  
  关押在日本的英美战俘的伙食
  
  食物方面,早餐有米饭及汤,午餐有米饭及紫菜,有时会有面包,由战俘带到工作地点,晚餐也是米饭、汤及一款蔬菜,例如洋葱、土豆、萝卜、卷心菜或茄子,每隔10天会有鱼,一个月有一两次肉。
  餐饮方面,由负责管账的日本兵提供大米及蔬菜,战俘轮流烹调,食物基本上是日式:一碗白饭、一碗味噌汤及一些泡菜。在部份营舍,一日会有一餐面包,一个月数次有肉或鱼,但随着日本食物供应紧张,富蛋白质的肉类后来就没有了。平时战俘要带着饭盒工作,在一些情况下,雇用战俘的公司也会提供一点食物。
  
  战俘最严重问题之一是饥饿及营养不良,虽然日军声称在战争最困难时期,已经尽力为战俘提供食物,但无可否认的是,战争结束时,战俘都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中。
  
  战俘若偷田里的蔬菜会被严厉惩处,但捕捉蛇、龟及青蛙等就无人理会,在极少数情况下,战俘还会收到红十字会的包裹,但也有一些战俘表示,从未见过红十字会的物资。
英美平民集中营的物资供应主要由日本军事当局提供。另外,集中营内设有小卖部,有零星日用品可供购买,允许红十字会等机构邮寄物品进去。进营后这些向来养尊处优的西方侨民首当其冲的考验是——伙食。他们从前一向是舒服地坐在铺着浆洗得笔挺的餐布的餐桌前,等候着上海佣人将菜一道道送上来。现在,只好端着洋铁碗,排着长龙,眼光紧盯着伙食配给员吝啬而精确的“施舍”。在饥肠辘辘的难友们虎视眈眈之下,伙食配给员的分配自然比天平还要公平正确。早餐通常就是一碗粥、半只硬面包和一杯绿茶;午餐晚餐是米饭和麦糊。
除了基本的饮食外,允许可以每月一次接受通过国际红十字会渠道转寄来的亲友的包裹。食品按人定量供应。食堂定有食谱,品种尽管比较单调,但是如果供应正常,则基本营养还能维持。对于、病人、婴儿,还有些特殊的供应,如牛奶等。
。当战事吃紧,物质匮乏时,情况就很不一样了。1945年春天,随着战争的推进,上海外侨龙华集中营的物质供应陷入困境,煤、食品、水全部短缺:
1945年5月31日,食品配额已经降到了最低点:
早餐:一周四天——长柄杓绿茶;一周三天——一盎司粥。
午餐:一长柄杓水煮洋白菜和一点肚子末,一盎司马铃薯和2盎司甜菜根。
晚餐:取消。
总卡路里=300
这些饭菜由炊事班的人送到每栋房子里。一旦离开了每月寄来的包裹,外侨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关押在日本的中国战俘和劳工的伙食
  日本对中国战俘和劳工极端残忍,伙食是橡子面和谷糠等混合的难以下咽的食物,在巨大的劳动强度下,连基本生存都保证不了!
  
  
  在中国的日本战俘的伙食
  日俘每天的粮食定量是17两米、8两面、16两菜。他们自己种菜,自己油印小报《阵中新闻》。当然他们现在已经不在阵中而是在集中营里了。
   日俘患病后,轻者在营房里休息,重者则可住进伤病兵收容所。那里的伙食比集中营要好,医药治疗也很及时。病房里打扫得很干净,每一张病床旁的小柜子上,都放着一只啤酒瓶,瓶中插着盛开的菊花。

http://hi.baidu.com/sheva208/blo ... 9741c20a46e08f.html









查看文章 二战各国陆军伙食配给研究~~~日军
2009年07月04日 星期六 下午 06:15
   日本军队




  



    没有饭团就会战斗力大减的日本
  日本新兵的伙食看上去很不错,但实际上后来就变得极为磨炼人了。一位入伍前在横滨当造船厂工人的新兵说:“在我入伍的第一天,我们吃到了一顿特殊的美餐,红小豆煮粘米饭,但是就在我们吃饭的时候,上司发话说:‘这是你们吃到的最后一顿好饭了,从今之后一切都会变得严酷起来。’”后来,陆军和海军新兵们通常所吃的早餐就是凉米饭加咸菜以及一杯冰冷的茶,而且要极快地吃完,以便赶回去继续军事操练。午餐可能是米饭加上一点肉或鱼,晚饭则不过是一碗汤加上一点点米饭和蔬菜。
  日本陆军昭和6年伙食标准:
  
  米:640克
  
  麦:200克
  
  罐头肉:150克
  
  乾菜:110克
  
  泡菜:40克
  
  酱油:20克
  
  盐:12克
  
  糖:15克
  
  茶:3克
  如果是在城市驻扎,一个普通日本兵每天的中餐盒饭一般是米饭,两个煮鸡蛋(通常拨开了用醋和酱汁混着拌到饭里吃),然后是一点鱼干和腌萝卜条什么的,分量不是很多.肉通常不供应,另外在行军时候白糖是军官的重要补给品,勤务兵偷吃了可能被枪毙。
在前不久轰动一时的东史郎日记,其中很多地方说到,日军的战场后勤保障能力很差。在部队出发的前几天还可以就士兵自带的口粮过日子,然后就开始节食减肥。一天吃不到一合大米,(一合约0.18升),菜就是咸菜什么的,一点奶糖都是十分珍贵的,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动物食品。改善伙食只有在部队到后方休整的时候才有可能吃能按军部标准发放的基本伙食,或是部队就地”征发粮食,实际就是抢劫“。现在看的资料上的数字只能是在后方或是在平日演习中才可能吃到的,当时前线日本士兵一个月应该配给两次奶糖、饼干和糖豆、豆包、羊羹等甜食,二战时期的日本士兵特别爱吃甜食,估计与生活贫困有关。日本当时的后勤系统相当垃圾,特别是食品配给(小鬼子们都是骂声一片啊)于是侵华战争开始后,部队食物配给就一个命令现地自给:抢!

      

    中国老百姓的猪,鸡可就遭难了,日本鬼子在战争中抢劫可比土匪有过之无不及。
日军下级军官在东南亚战场上的回忆:每次部队转移驻地的时候,一般只带上5左右天的口粮,假如5天内不能到驻地的话,那么每天下午4点就开始排人进入丛林猎杀或采集野果充饥,并且在第三天开始减少口粮配给;而且里面也写到,如果部队是开赴前线的话,那么会把驻地的牲口带上,用来提供肉食,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日军经常发生杀吃战俘,甚至是自己战友的事!

日本旧陆军的伙食较差,不过也有特例
1944年春季某日的731部队菜单
高等官早餐:
鸡蛋豆腐,猪肉丁酱汤,烧柴鱼、腌山榆菜、咸梅子等小菜,水果,白米饭或面包,咖啡
高等官午餐:
汤或橘子汁,扒烧牛肉,炸大虾,猪肉炖牛蒡,小菜,水果,白米饭或面包,冷果子,咖啡
高等官晚餐:
啤酒或白酒,金枪鱼生鱼片,蒸猪肉豌豆豆腐,醋拌萝卜丝肉丝,小菜,水果,白米饭,甜食,咖啡

判任官以下早餐:
猪肉丁青菜酱汤,醋拌笋、腌山榆菜、咸梅子等小菜,白米饭
判任官以下午餐:
猪肉炒花生米,炖猪肉,小菜,水果,白米饭,有时有冷果子
判任官以下晚餐:
生乌贼片,葱头炒鸡蛋,古老肉,白米饭,甜食,绿茶
这与731细菌战部队拥有大量做试验用的动物和食品原料,有很大关系。
  日本海军二战的饮食
  舰上的军官以上:
  
  早餐
    鱼干、海苔、味增汤、腌酱菜、白饭(日本人只在生病时吃粥),如果有人想吃西式的,也可以于前一天晚上告诉勤务兵准备咖啡、麦片粥之类的英式早餐,有留洋经验的军官并不会排斥这一类西式早餐,但是大多数还是喜欢日式早餐。
  
  午餐-
    按照汤、鱼、肉次序上菜的西式全餐,不论寒暑用餐时需要穿上外套、并且按照英式餐桌礼仪用餐。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是在自己的私室中用餐,有勤务兵随伺在旁,有时也会在司令官厅用餐,同时招待舰队要员等一同进餐(按照礼仪,司令长官坐于桌子一边中央,参谋长跟他对面而坐,其它有资深幕僚人员、副官、舰队译电长、舰队气象长、舰队轮机长、舰队主计长、舰队医务长、舰队军法长、旗舰舰长等)。
    军官分高低阶分别在军官室跟基层军官室中用餐,联合舰队司令官用餐前五分钟,军乐队集合在后甲板,演奏半古典或欧美的流行音乐,而非军歌军乐等,即使在战中也保持这项传统,这也算是乐队每日的练习时间。官兵们多半尽快吃完午饭,到后甲板享受音乐。不过这只有在舰只锚泊的时候才会举行。
  
  
  晚餐-
    日式,包括生鱼片、腌蔬菜、烤鱼、蒸蛋、味增汤等日式料理,在军舰位于不同地方时会有当地风味菜,如龙虾、鲷鱼等。
    晚餐后吃不饱的军官会向勤务兵要剩饭,事实上是伙房特地多煮一锅来应付这些军官,另外在加上几个荷包蛋跟酱油、乌醋等当作第二顿晚餐。
    舰上的菜色随军舰的大小各异,越大的菜色越好。海军中以「大和旅馆」的菜色最好,但是山口多闻却抱怨量太少(他是出名的大胃王)。做为帝国海军第一名舰,舰上士兵的伙食自然是不差的,甚至于在进入物资缺乏的1945年战争末期可以说是称的上豪华,据原舰上乘员回忆,当时的餐点还有咖哩饭、香蕉、苹果、通心粉、生菜沙拉等。
大和旅馆的料理要好吃,舰上的舰长专用烹饪室、准军官以上烹饪室的电气冷冻库自然功不可没,此外还有士官兵专用的食材保存用大型冷冻库。这些冷冻库都还有肉类、蔬菜类、生菜类的分别。
大和的食材冷冻库动力来源是8万千卡(26冷冻吨)50匹马力的日立制涡轮式冷冻机四部中的一部。对军舰而言冷冻机是绝对有必要的配备,主要就是要维持弹药的性能和防止诱爆发生,弹药的性能以常温摄氏20度为最好,弹药库的位置也最好不要靠近军舰的动力机关,免得发生自然诱爆。除此冷冻机也可提供准士官以上的居室的冷气。

  
  :军官必须自付伙食费,年轻的军官们往往花钱如流水,有家计的特务军官(从士官升上来的军官)相较之下比较懂得节约。
  
  



  

一般士兵:
   没像军官一样必须吃全套西餐,但是菜色中也是和洋并有,奶油炖鸡、咖哩牛肉等洋菜、味增汤、鱼、腌酱菜等日式菜。主食是混了大麦的米饭。早餐也以饭、酱菜为主,七点半用早餐,但是在吹起床号前就必须起床值日的时候,为了先填饱肚子,会跑到厨房先要些吃的,通常厨房给他们大麦饭、油豆腐碎片、伴上酱油跟酱菜的杂菜饭。

一个近似笑话的故事可以说明日本海军的伙食待遇之高
迁政信在瓜岛上饿个半死

此人是个特别粪的皇道派陆军下级军官,非常敌视海军,专门跟海军捉对。
军舰上的人也非常讨厌他,于是招待他吃饭的时候存心捉弄,给他最差的标准来的一顿。
吃东西,感动得不得了,结果离舰的时候都哭了,哽咽地说道:“我以前没少骂海军,可是我还得到如此隆重地招待,我为以前说海军坏话而感到羞耻……”
海军的人已经发晕了,迁政信继续流着泪说道:“想到海军将士只能吃咸罗卜和海带汤,却用这么丰厚的伙食来招待,我实在太不好意思了……特别是还有鱼,真是是以前说过的话万分抱歉……”
海军军官这才想起来,陆军士兵似乎过年才能吃到鱼,至于军官就不清楚,不过迁政信最后的话把海军将士都给吓了一跳,他说道:“海军方面对我实在太热情……得到比皇族还要高的招待,实在是万分感激,请多多关照……”
比皇旅还要高?最后海军总算弄明白了,在横须贺炮术学校,校长和皇族天皇的弟弟(副校长)每天可以加菜一个鸡蛋(正常的菜可想而知),结果皇弟宣布要和将士同甘共苦,不吃,人家校长也就不好意思吃。于是一天两个鸡蛋就由其他军官轮流享用
得知陆军的待遇之后,海军军官一致的意见就是:“绝对不能让我的儿子去当陆军!一定要送到江田岛去!”
瓜岛的陆军撤上驱逐舰的时候,海军给每一个陆军士兵两个掺了青豆的饭团,陆军士兵边吃边哭,发誓要把自己的儿子以后送到海军当兵…………
 日本军队和军事学校里,平时的伙食定量标准是让人吃七八分饱。日军首脑们一直抱有这样一套“理论”,认为军人在战时的忍饥耐寒能力是靠平日训练出来的,人在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下才会有进取心、攻击性和勤奋的工作。他们的这一家之言,很受一些人的赏识,青年时期的蒋介石在日本学习军事时,就曾对此非常欣赏。他看到日本军人平日喝冷水、洗冷水澡,而且每顿饭总是千篇一律地只有薄薄的几块腌鱼片、一点儿蔬菜和一小铁盒白米饭,便得出自己的结论,认为中国人和中国官兵之所以懒怠、爱生病,都是因为图舒服、太爱吃饱的缘故。后来他将此全盘引进到中国军队里来,结果面目全非,做大官的放肆侵吞粮饷,照旧不怕损害健康而大嚼大咽,做小兵的却得忍饥受冻. 
纳豆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对于蛋白质食品匮乏的日本军队非常重要,经过日本科学家研究 100克纳豆,便可以从中获取相当于吃3个鸡蛋、80克牛肉或者120克猪肉所含的蛋白质。二战期间纳豆已经在日本是一种军人要吃,百姓也要吃的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甚至在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中,日军为了减轻负担,每艘潜艇只带有足够的纳豆作为食物,为士兵提供身体每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纳豆成了重要的军需产品。
  由于受到传统饮食的影响,日本的军事后勤部门一直想尽一切办法改善飞行员伙食.以执行轰炸重庆任务的飞行员为例,他们的主食是三明治和寿司,喝的是好茶和葡萄酒,以及在当时最高级的乳酸饮料。
  此外每个飞行员都另外配发巧克力和优质的糖果。
  
  关押在日本的英美战俘的伙食
  
  食物方面,早餐有米饭及汤,午餐有米饭及紫菜,有时会有面包,由战俘带到工作地点,晚餐也是米饭、汤及一款蔬菜,例如洋葱、土豆、萝卜、卷心菜或茄子,每隔10天会有鱼,一个月有一两次肉。
  餐饮方面,由负责管账的日本兵提供大米及蔬菜,战俘轮流烹调,食物基本上是日式:一碗白饭、一碗味噌汤及一些泡菜。在部份营舍,一日会有一餐面包,一个月数次有肉或鱼,但随着日本食物供应紧张,富蛋白质的肉类后来就没有了。平时战俘要带着饭盒工作,在一些情况下,雇用战俘的公司也会提供一点食物。
  
  战俘最严重问题之一是饥饿及营养不良,虽然日军声称在战争最困难时期,已经尽力为战俘提供食物,但无可否认的是,战争结束时,战俘都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中。
  
  战俘若偷田里的蔬菜会被严厉惩处,但捕捉蛇、龟及青蛙等就无人理会,在极少数情况下,战俘还会收到红十字会的包裹,但也有一些战俘表示,从未见过红十字会的物资。
英美平民集中营的物资供应主要由日本军事当局提供。另外,集中营内设有小卖部,有零星日用品可供购买,允许红十字会等机构邮寄物品进去。进营后这些向来养尊处优的西方侨民首当其冲的考验是——伙食。他们从前一向是舒服地坐在铺着浆洗得笔挺的餐布的餐桌前,等候着上海佣人将菜一道道送上来。现在,只好端着洋铁碗,排着长龙,眼光紧盯着伙食配给员吝啬而精确的“施舍”。在饥肠辘辘的难友们虎视眈眈之下,伙食配给员的分配自然比天平还要公平正确。早餐通常就是一碗粥、半只硬面包和一杯绿茶;午餐晚餐是米饭和麦糊。
除了基本的饮食外,允许可以每月一次接受通过国际红十字会渠道转寄来的亲友的包裹。食品按人定量供应。食堂定有食谱,品种尽管比较单调,但是如果供应正常,则基本营养还能维持。对于、病人、婴儿,还有些特殊的供应,如牛奶等。
。当战事吃紧,物质匮乏时,情况就很不一样了。1945年春天,随着战争的推进,上海外侨龙华集中营的物质供应陷入困境,煤、食品、水全部短缺:
1945年5月31日,食品配额已经降到了最低点:
早餐:一周四天——长柄杓绿茶;一周三天——一盎司粥。
午餐:一长柄杓水煮洋白菜和一点肚子末,一盎司马铃薯和2盎司甜菜根。
晚餐:取消。
总卡路里=300
这些饭菜由炊事班的人送到每栋房子里。一旦离开了每月寄来的包裹,外侨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关押在日本的中国战俘和劳工的伙食
  日本对中国战俘和劳工极端残忍,伙食是橡子面和谷糠等混合的难以下咽的食物,在巨大的劳动强度下,连基本生存都保证不了!
  
  
  在中国的日本战俘的伙食
  日俘每天的粮食定量是17两米、8两面、16两菜。他们自己种菜,自己油印小报《阵中新闻》。当然他们现在已经不在阵中而是在集中营里了。
   日俘患病后,轻者在营房里休息,重者则可住进伤病兵收容所。那里的伙食比集中营要好,医药治疗也很及时。病房里打扫得很干净,每一张病床旁的小柜子上,都放着一只啤酒瓶,瓶中插着盛开的菊花。

http://hi.baidu.com/sheva208/blo ... 9741c20a46e08f.html









《啊,海军》




老冰这一代以上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就算没看过,也肯定听过。副统帅和先帝爷火并,小副统帅立果整的一个作战方案和宣传提纲里面就再三出现了“江田岛海军学校”和“联合舰队”等字样。成天高呼“三忠于四无限”的广大革命人民看不懂,只知道反对先帝爷肯定反动,罪该万死,但就是不知道反动在什么地方。上面就说了,小副统帅们不学好,成天看日本的反动电影,从日本鬼子那儿学来的。




革命人民就猛纳闷,这小副统帅们成天跟着先帝爷闹革命,怎么还能去看小日本的反动电影呢?上面就又说了,说那是偷偷摸摸躲着先帝爷看的,先帝爷不知道,知道怎么也不会让他们看不是?这不,小副统帅一看就变坏了,哦,原来是这样,




当然是后来的话了,说是江阿姨也偷偷看美帝国主义电影。革命人民还是猛义愤填膺:江阿姨不是非正式的正宫娘娘吗,不去先帝爷那儿伺寝,哪儿有工夫去看反动电影呢?嗯,也许先帝爷年纪大了。没提防,让江阿姨偷偷摸摸地躲着先帝爷看了,一看就变坏了。




再到后来,是听说先帝爷自己也成天偷偷摸摸躲着先帝爷看香港电影。当然因为是先帝爷,看了也不会变坏,起码没变得太坏,就只坏了30%,那剩下来的70%还没全坏。




言归正传,上面见广大革命人民很为难,说让革命人民也开开眼,这就一下子放了三部鬼子片给大家看,《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大海战》《啊,海军》,后来一不做二不休,又加了一部贴水给革命人民看:《动荡的昭和史·军阀》。





放是放,但是“内部放映”。就是阶级敌人,思想不好的人不能看,再有就是好像贫下中农也都没有看过,当然先帝爷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不能给农民看,确实不能给农民看。




最后一部《军阀》是小老冰被学校组织去看的,高中生以上就能看。前三部实际上小老冰是应该看不到的,但小老冰一个狐群狗党的老爸是放电影的,所以小老冰混在电影院的放映间里全看了,而且看了好几遍,那首“军舰进行曲”一直被小老冰及其狐群狗党们作为战歌在哼哼着,所以从那以后思想就变得很坏。




现在听说,顿时就想起那首“军舰进行曲”的旋律起来了,顿时就又想再看一遍了,那时候不懂这段历史,看不出名堂,现在再重看,可能会有点不同吧。冒着零上3度的低温,冲到出租录像带的小店,办好一张租用证,闭上眼睛,抗住各种大鼻子小鼻子的各种姿势的诱惑,就只借了一盘《啊,海军》回来就看鸟起来。




《啊,海军》的开头是十分成功的,日章旗(日本海军军旗,据说几年前有某位明星MM因为裤子花纹有点象那个而被愤浇了一身黄白之物)的背景下是“军舰进行曲”的旋律,然后镜头拉开,是蓝天白云,从水平线看过去的停泊在吴军港外面联合舰队的军容,旗舰“长门”号在最中间,边上是战舰“陆奥”和航空母舰“凤翔”和“瑞凤”,接下来是“长门”带队的舰队行进,可谓威风凛凛。




说实在话,老冰喜欢旧式海军就是喜欢大舰巨炮的这个调调。旗舰冲在最前面,舰队司令站在毫无防护的舰桥上,拿着个望远镜到处偷窥,整个战场都在眼底,大手一挥:“前进”,一炮打来司令官先死,船打沉了舰长和沉船一起去见海龙王。打了胜仗大伙一起回来,大手再一挥:“逛窑子去”,于是同去同去大家一同去。不像现在,舰队司令躲在防守铁桶的最中心,死谁也死不到司令身上,尽死小兵了,没劲。




仔细看了两编,没有当年那种震撼和激动了。这是很当然的,那时候没有东西看,现在看这类玩意都看出审美疲劳来了。但还是发现整个电影算真实,细节部分还不错。当然,那是1969年的电影,要是现在拍就拍不出来了。前些时候拍的《男人的大和》,连敬礼都弄错了,海军敬陆军的礼。这没办法,中国有部电影叫《渡江侦察记》,先后拍过两次,第二次就是不如第一次。在第一版里演国军情报处长的陈述老师到老冰学校来过,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第一版是经过南京高级步校留用的国军教官们看过的,陈述老师还和他们同吃同住了一个月体验生活,学国军军官的作派,所以陈述老师演的国军军官像。不仅陈述老师,当年很有几位,像《红日》里的舒适,《南征北战》里的项堃,还有郝海泉,演起国军高级军官来都是一把好手。





先不说了,开始侃《啊,海军》,建议喜欢日本海军题目的朋友如果还没看过得看一下这部电影,因为里面有不少了解日本海军很基础的东西。什么地方有下老冰不知道,但前几天教官好像也在看,估计应该有地方下。

“江田岛海军学校”是中国人给起的名字,原来的日本名字是“海军兵学校”,简称“海兵”,光叫“兵学校”在日语中也不会有二义性。怎么会叫这么个怪个名字呢,他那意思是“学兵学的学校”,所谓“兵学”,就是用兵的学问。海兵和陆士(陆军士官学校)一样,都是培养军种军事指挥官的学校。1870年,明治政府模仿幕府的“长崎海军教习所”在东京的筑地开设了“海军操练所”,第二年改名为“海军兵学寮”,到1876年改名为“海军兵学校”。1888年搬到了广岛县的江田岛,在东京的海军兵学校原址上则办了海军大学校。

海军兵学寮和陆军士官学校的前身“兵学寮”同时设立,可改名字比陆军晚了两年,这么一来“士官”这个词被陆军用了去,海军和陆军天生命相犯冲,陆军的东西绝对不用,比如陆军是“参谋本部”,海军就叫“军令部”,这次也一样,只好凑合着用原来的“兵学”这个学究气十足的词了。其实陆军有点怪,在除了“陆军士官学校”这个校名之外再也不用这个词,用的是“将校”。可是海军除了学校名用不了“士官”这个词以外在其他场合则是大量使用这个词。




可能会有人问,这个“士官”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日本军队术语中,“士官”不是指的“下士官”,而是相对于“士兵”的反义语,也就是“军官”的意思。少尉是“士官”,大将也是“士官”。那种相对于中国军队的“上士中士下士”的士官,日本是“兵曹,曹长”什么的,归类是“下士官”。




日本海军学的是英国海军,这个“海军兵学校”就是英国人帮忙弄的。日本陆军1887年开始从法国式转为普鲁士式教育。海军的转型更早,从神户海军操练所设立开始就从原来的法国式教育转到了英国式。1873年开始英国派出以后来一直做到北美舰队上将司令官的道格拉斯(Douglas,Sir Archibald Lucius)少校为首的34名教官来日本,英国人在日本一呆就是17年,合计69人次,道格拉斯本人就在日本呆了两年,如果不是有人警告他如果再赶紧不回国可能会影响到晋升的话,可能还会继续呆下去。





日本人办这个海兵学校是很认真的,认真到了什么程度呢?为什么海军兵学校会搬到江田岛区就能够说明问题了。随着经济的逐步繁荣,海军省认为学校办在繁华的东京会引起学生们思想堕落,所以才找了这个当时是鸟都不来做巢的广岛荒岛,迁校之前还和当地豪绅签订了一个名为《江田岛取缔方始末书》的合同,里面规定在江田岛指定范围内不得有“猥艺丑行”,就是说不能开娼馆妓院,以保持教育环境。而一直到1945年日本败战为止的57年间江田岛还确实是做到了这一点。至于到后来设施被美军接收,飞燕流莺从全日本和全世界各地云集江田岛,繁荣娼盛则是以后的事情了。




学校学英国,建筑也学英国,完全彻底。上面那张照片就是就是被叫做“生徒馆”的学生宿舍是当时在相当于后来的铁道省的工部省铁道寮任建筑副长的英国人约翰·迪亚克(John Diack)主持设计,全部英国风格不说,所有的红砖都是一块一块地包好了从英国用军舰运来,到末了一块砖要花一圆日元以上,那年月三个日元换二两白银!折算成现在的价格一块在一百五十美元以上!




日本人那时就那么有钱?鬼,那时穷得叮当响,钱全部是跟英国人赊的帐,到后来反正也就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连打老毛子的钱都是借的债。为什么学英国人要学到这种地步?这是据说要成为海军名校,有一项基本条件:最豪华的建筑必须是学生宿舍。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号称世界上三大海军军官学校的英国达特茅斯皇家海军学院和美国安娜波利斯海军学校和这个日本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全是这样。




可能是考虑到海军挺可怜,上了舰就像沙丁鱼似的挤在船舱里,所以还没有上船之前,先让他们过把瘾吧。反过来陆军在学校里住猪圈也没关系,反正陆军土头土脑,没什么审美观,给了好房子也不一定知道,再者说了,毕业了跨上军刀可以到老百姓那儿去抢房子去。




当年老大狂轰滥炸日本那会儿,尼米茨也严令禁止轰炸江田岛,江田岛周围因为海军关系的机构太多,被炸得一塌糊涂。可是海兵那建筑实在太漂亮,加上还是本家大叔盖的,打狗看主人嘛。尼米茨本人就去过海兵,尼米茨是个老式海军军人,其实也喜欢大舰巨炮,只不过喜欢归喜欢,真正干起来还是飞机地干活,不像日本人非得守着大舰巨炮的梦想,所以尼米茨不讨厌日本海兵,还公开表明日本海兵是最后一所大舰巨炮的学校,不忍心炸。其实日本的好房子老大都没炸,留着给自己用的。那红砖房子到现在还在被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一术科学校和海上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使用,但不是学生宿舍了。




学生宿舍的右边就是大讲堂,就是大礼堂的意思,也是英国佬干出来的。平田就是在这里作为优秀毕业生被授予短剑,熟悉英式军队步伐的朋友都知道平田在毕业典礼上走的是典型的英式步伐,就没有了跺脚,是不是日本人腿短了点,跺不起来的缘故?
看战研上的文章,貌似日本陆军在中日战争之前的伙食还算可以。
(大讲堂,还蛮有气魄的)

这部电影到底真实不真实?中国观众特别会有不真实的感觉,就是在这个平田一郎的人物刻划上——平田一郎到底可能不可能,一个要从海兵退学进一高的人,怎么会被一号学员打了几拳就脱胎换骨,第二天出操就争了个第一,从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了优秀毕业生。并且是一个用《红灯记》里面鸠山队长的话就是“忠心为帝国卖力气”的海军军官。




可能不可能的我们先来从开始看起。




电影里说平田家里很穷,没有了父亲,老娘又身体不好,凑合着种点地供平田上中学(当时日本是旧学制,中学就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现在的初中那时叫做“小学高等科”)。面临着一个毕业出路的问题。他娘让他不要读书了,到“役所”(政府,但这里所指的应该只是村政府,相当于我们这里乡的行政单位)去找份工作,先拿工资再说。平田从理智上也知道应该这么做,在和他朋友,后来考上陆军士官学校的那位本多在聊天时都说过的。




平田的家境是不是和辻政信有点像?甚至比辻政信家还穷。辻政信小学高等科毕业以后就没有读书,到大阪去打工去了。这平田怎么就能读上中学了呢?老冰估计上中学的钱是那个地主家出的,日本乡下地主本来就经常资助没钱的聪明孩子上学,再加上地主家的小姐挺喜欢平田一郎。





顺便说一句,那地主家小姐是不是和蒋雯丽特像?尤其是侧面的那个翘鼻子冲脑门。老冰总算找到为什么是蒋雯丽粉丝的理由了,可能是这家地主小姐在作怪。




记得当年批判这部电影时说这是“阶级调和论”,地主家的小姐怎么会喜欢上穷人家的孩子呢?会的,如果对当时日本社会有些了解的话就能够理解这件事。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一直是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地方,只要你能读书,就能弄到相当的地位。即使乡下土财主也知道这点,没儿子有闺女的人家,从很早开始就物色这种聪明孩子,出资培养。到最后就是做不了女婿,也是条路子。




所以说,回答平田一郎为什么能读中学的质问,老冰的看法是那家地主应该出了钱。你看他放学回家还以帮小姐补习功课为名,实在是去吃点心,省掉家里的一顿嚼用。后来平田他妈的后事也是小姐家帮忙办的,应该推想临终时小姐也在身边。至于这个小姐为什么没有能够嫁给平田,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




有朋友可能会抬上一杠。招女婿就只能招乡下人?城里人就不行?嘿嘿,如果你是想招个以后能出人头地的女婿,当时的城里人还真不行。谁要是仔细去调查一下明治维新以后的军人官僚或者学者的简历的话,就能发现几乎全是乡下人,江户(东京)大阪京都这些个大城市出身的几乎就没有。当然乡下人整个比例大,出的人才也肯定多,加上穷孩子为了摆脱贫困,比城里人更加努力用功,所以成功的概率也更大一些,但怎么说也不会出人头地的就几乎完全没有城里孩子啊。




这里面有个很邪门的理由:明治以前的日本,有文化的全是乡下人,城里人基本上是文盲。江户也好,大阪也好,役所想找个书记员什么的十分困难,而乡下役所发的告示则咬文嚼字,MS十分有文化。




这是幕府政权干出来的好事。





那时候日本所谓有文化就是能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就是儒生。儒生是很讨厌的,没事经常会对政治指手画脚,煽动造反,不受官府喜欢,你看秦始皇不就活埋了一大堆吗?问题是秦始皇他们家家道殷实,活埋得起,中国是三条腿的蛤蟆不太好找,两条腿的儒生有的是。而那边的幕府政权就是讨厌儒生也不能活埋——埋了就没了,数量太少,不能随便浪费。看着赌眼,还不能灭了他,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儒生全分散放到各藩去,由各个藩主来养。一来自己省了钱,二来江户城大阪城儒生浓度降低,儒学爆炸的可能性就小了,一个藩主就看那么几个儒生,怎么着也能把儒生们看得老老实实。




儒生们在乡下没事干,又不准开口骂娘,就开馆授徒,有一搭没一搭地教乡下孩子四书五经。那教的方法也有趣:教你读,但不讲什么意思,小孩子们读来读去还真读出了意思,那意思对不对没人知道,反正他自己认为对,问老师也没用,老师也是这么读出来的。所以你要是现在看到哪个日本人突然对孔孟之道来了个变态的解释也不要奇怪,很可能这人就是那条线上传下来的。
秋山真之海军中将,可惜死得太早,不然大将是肯定的。戴季陶的《日本论》里对其有相当高的评价)





所以明治维新,大招人才,招了去学法国学英国学德国学美国,学天文学地理学头顶学脚底,但首先你得认识字对不对?东京大阪就没有认识字的人,管他日本字中国字英国字,这就是乡下人的场面了。乡下人什么字都认识,不仅中国字日本字,连英国字都认得。大家要说老冰又夸张了。这样吧,老冰顺便打个八卦给大家听听,就是那个号称是“日本骑兵之父”的秋山好古大将的出身八卦,在日俄战争中秋山好古少将带的骑兵第一旅团把号称世界最牛B的所谓老毛子哥萨克骑兵像切瓜菜似的全给撕拉撕拉了。他弟弟秋山真之海军中将(当时是大佐)在另一边发明了一个“丁字战法”,帮着东乡平八郎指挥着联合舰队,把那个号称是世界第三的俄罗斯远东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全部拍到海里去了,没拍完的找了绳子全给拖自己家去玩。




合着老毛子就毁在这哥俩手里了。




侃了侃秋山好古,其实那时候的日本军人的经历大同小异,几乎全是些这种故事。所以《啊,海军》里的平田一郎能中学毕业时完全可能的。既然是村里最聪明的孩子,村长或者哪个财主肯定会出钱。




OK,咱们回来接着侃海兵。平田一郎不是听说自己考上了“一高”,像发了疯似的冲到阅览室,找到《官报》确认以后,向教官提出要退学,要去上“一高”。这是怎么回事呢?




战前日本中学毕业生去向最好的三个精英学校是海兵,陆士和一高,也有人在三个之外再加一个在上海的专门培养外交官和商社人才的东亚同文书院的。海兵,陆士大家都知道,这个“一高”是什么东东?




一高的全称是“第一高等学校”,就是高中的意思,现在被称为“旧制高等学校”。日本战前的教育制度非常繁琐,一个帖子都扯不清楚。以后有机会详细扯。旧制教育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旧制高等学校”,旧制高校里面又有特别的“数字高校”,从第一到第八。这八所高校不仅仅是一个相当于一个的教育机构,而是帝国大学的预科。每届招生人数和帝国大学的招生人数一样多,只要不对专业挑挑拣拣凭旧制高校的毕业证书就能免试上帝国大学,考上了旧制高校就是考上了帝国大学。那么学校里教什么呢?主要是外语和一些教养学科像文学哲学什么的,没有什么专业科目,也没有什么考试。那个学校培养的是一种作为未来社会精英的感觉和自负。





日本的旧制教育就是这么一种以帝国大学为中心和顶点的教育体系。帝国大学的学制三年,加上高校的三年学制,所谓帝国大学其实超越了一般的大学,有点研究生院的意思,总共有九所: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大阪帝国大学,北海道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名古屋帝国大学,九州帝国大学,京城帝国大学和台北帝国大学等九所,也就是现在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汉城大学和台北大学。这几所帝国大学培养的主要是文官,也就是高级公务员。别的人才有别的学校去培养,没帝国大学什么事。应该说日本在文官教育上应该说是很成功的,从明治时代开始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级官僚。麦克阿瑟就是靠着这批战前培养的高级官僚成功地在战后只用了很少时间就使日本从败战的废墟中重建了起来。




所谓一高,就是对应于东京帝国大学的那所高等学校,也就是东京帝国大学的预科,麦克阿瑟进驻日本以后搞了教育改革以后成了东大教养学部,现在就知道这个“一高”的分量了吧。这三四个精英学校考试难度其实相差不大,应该说最难考的是海兵,但无论如何一高在人们心目中总是第一。陆士海兵的人说到底总有一个一高的学历情结。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东条英机的一次经历,东条英机是陆军幼年学校出来的,直升陆士,和一高东大没有任何关系,不存在没考上丢人现眼这件事,但还总是为这事耿耿于怀。当上总理大臣以后,东大请他去讲演,居然兴奋的一个晚上睡不着觉。




电影里平田一郎想去一高倒不是单纯因为争强好胜的面子。他对教官说的很清楚,他想当政治家,当政治家的理由影片里面也给出了多方铺垫——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改变日本。为什么要改变?他的朋友本多在村里和一个姑娘好上了,本多让姑娘等他两年,本多陆士一毕业就来娶她,可姑娘等不了。当时(应该是1935,36年左右)的日本农村姑娘到了14岁就得出去,不是走出去,而是被卖出去。然后人贩子再转卖,能卖掉的去卖身,卖不掉的去卖力,去工厂做女工。读过日本作家细井和喜藏在1926年写的那本《女工哀史》或者看过电影《山打根八号娼馆·望乡》的朋友就知道当时日本社会的这种现实。顺便说一句,根据《女工哀史》改编的电影《あ,野麦峠》也在中国上映过的,叫做《啊,野麦岭》。




但本多没有忘记,本多一直在找,最后本多和平田终于找到了她,但是是在娼馆。那姑娘见到本多后跳楼自杀,小姐妹们悲愤地责备本多:“你为什么要找她,是你杀了她”,这就是当时日本社会的现实。所以陆海军的下级军官对政府和大资本家及其不满,这种情绪被高级军官中的皇道派利用,终于在1936年2月26日发动了“2.26事件”。




“2.26事件”在日本现代史上几乎是最大的一次政治事件。事件本身被镇压下去了,但随之而来的“肃军”运动使得“统制派”完全控制了陆军,政府也从此完全退出政治舞台,以后的日本就在军部的带领下全力以赴地冲向了侵略战争一直到全国毁灭的终点。




本多就所属于参与“2.26事件”的步兵第三联队,在事件被镇压以后还是私下对平田表达了对被镇压的强烈不满。而平田得知这个消息是在海兵,虽然海军作为整体反对2.26事件,因为当时还生死不明的总理冈田启介是海军大将,海军当然不会支持。但平田在和同学的谈话中明确表示支持陆军的“崛起部队”(后来才变成了“反乱部队”),这就是平田要去帝国大学,当政治家的动机——他想改革日本政治,改革日本社会。





当时的平田是一个不到20岁的热血青年,从上面所分析可以知道他当时仅仅是想“精忠报国”,于是在教官的说明以后其实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已经是帝国军人,退学是不可能了。有句俗话说:“如果不能反抗强奸,还不如去寻找快感”,平田也只能听天由命。晚上又想起了在乡下的妈妈,海兵是免费的,真去一高,那学费怎么办?再向小姐开口?估计平田的自尊心也不能容许。就只能在这里干了,而家庭出身又决定了平田不能自暴自弃混日子,要干就得好好干,这就是平田转变的思想依据。




其实平田要求退学这点有点牵强,应该是作者为了突出海兵能把一个不喜欢军队的人训练成合格军人所编造的。陆士一进去是大头兵,海兵一进去就是曹长诶,不是一般的“帝国军人”,而是“帝国军官”了。就算平田是怎样的书呆子也不会不知道这一点。




那,平田被一号生徒那么殴打,就没有一点反应?




出来了一个名词叫“一号生徒”,前几天也用过,这是个海兵特有的名词。

日语中“生徒”的意思就是“学生”,“一号”呢?世界上不管哪个军事院校都把学员分成分队来管理,但日本海兵的分法有点邪门——它是纵向划分。一个分队几十人,根据在校生人数不等,各年级平均分到每个分队。最高年级的叫“一号生徒”,新生则是“三号生徒”或“四号生徒”(海兵学制一般是三年,但也有四年的,这部电影里开学仪式上校长及川古志郎说了要在这里四年,就是说第68期是四年制的),这套管理方法倒不是学英国的,那是秋山真之从美国学来的。




“一号生徒”是指挥官的角色,“二号生徒”帮着捧臭脚,“三号”和“四号”就是受欺压的长工。这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树立服从概念,先辈对后辈可以任意打骂,这在海兵被叫做“铁拳制裁”,而后辈不得还手或回嘴。并且通过这几年的生活,学生可以很自然地掌握作为长官和参谋的不同做法和对应方法。这在海军是极端重要的,因为海军一出海那就是一大堆大老爷们成天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前胸挤后背,连逃避的空间都没有。如果处不好相互之间的关系,看着对方还不顺眼的话那真会自杀,事实上海军的自杀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军种。这样的分队方法就能锻炼人的忍耐力,说实话正常人干不了海军。陆军憋急了能去找花姑娘,海军去找谁去?去找母章鱼?





打骂后辈,也就是体罚,用现在一般社会的观点来看确实有点“侮辱人格”。但这个人格要看怎么说,人格是你说有的时候才有,不说的时候是不存在的。比如在中国,一直到现在父母打骂孩子还是社会许可的,只要不太出格,不打伤打死,都认为是各家家务事,没人干涉。可是要是在美国你试试看,甭说美国,就是日本现在也变得很严了,这不叫“作规矩”,这叫“虐待儿童”。军队里的体罚实际上是同样的概念。所以一号生徒殴打平田反而应该是造成平田思想转变的最后而且最小的因素,如果一定要考虑这个因素的话。




起码当时平田不会觉得一号生徒打他有什么不对。




但是先辈对后辈也不是光打骂完了就没了事。你得照顾后辈,一起出去喝酒逛窑子,钱可是先辈出。后辈的婚姻,退伍以后的就职反正什么你都得管,像电影里那个一号生徒刚刚打完平田,晚上还得给平田盖被子。




这样在海兵从三号四号混到一号,大概前后左右要有六七期在一起过过日子,海军圈子又小,就那么几个海军基地,基本上都在一起。这就和那些一毕业就东西飘零,没准这一辈子都见不到面的陆军完全不一样。




海军和陆军还有一点不同就是海军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一上了舰那大伙可就是一条线串的蚂蚱,船沉了谁也跑不了,管你是大佐舰长还是伙房切菜的大头兵,海龙王不看那个。不像陆军,一看不妙,当官的先跑,海军不一样,旗舰在是在舰队的最前面,司令官在最危险的舰桥。当年日俄战争,老毛子远东舰队司令马卡洛夫不是一出旅顺港就被日本人的水雷送回了老家吗,换个司令官维特福特,又被东乡平八郎一炮打死。这么说吧,要打死个陆军将军不容易,弄死两个海军将军就像玩似的。




这样一来,海军系统就变得特别封闭,圈子抱得特别紧,上哪儿都拖着带着一大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光在澳大利亚就有三个海兵同学会。悉尼一个,布里斯班一个,还有一个不知道在什么倒霉地方。都是些政府机关或者企业驻在人员,嗅啊嗅地就能够找到一起去。而陆士呢?说来大家不相信,就在日本国内都没有认真的陆士同学会。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陆军是彻底地被弄臭了,做过的坏事全曝了光,陆军组织本身也被彻底解散,连后来的陆上自卫队要不要旧陆军的大佐级军官这件事都一直闹到了国会上,因此陆士出身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而海军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支好鸟,做过的坏事也没有人追查,连旧海军组织本身都那么莫名其妙稀里糊涂地就变成了海上自卫队的组织,所以海兵出身还是那么牛B烘烘。




整个日本海军都牛B。说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吧,中曾根内阁的时候,以总理中曾根康弘为首,内阁全体事务次官全干过海军!当然那不是海兵,是“短现士官”,和《啊,海军》无关,什么时候有空再来个“短现士官”的小贴水,现在就先不说了。




再说上几句有关海兵陆士和一高,如果说平田一郎对一高还抱有憧憬之心的话,再过几年一高就彻底干不过陆士海兵了。为什么?战争越打越大,是个人都要被抓壮丁了,甭说一高,就连帝国大学的学生也应召了,叫做“学徒出征”。反正要去当炮灰,不如进陆士海兵,出来好歹是个“士官”,比“士兵”死在后面的可能性要稍微大那么一点。




海兵和陆士比起来,海兵要比陆士人气的多,首先军装漂亮,这一点平田和本多站在一起就比出来了。记得那时候中国放《啊,海军》,人们被日本海军军装给惊呆了,中国海军当时是“上下一身灰布衫,裤子能给孕妇穿”的“文革式”,后来就改了,改成夏白冬兰,不知道和这部电影有没有关系。




海兵还有一点好:海兵有吃的,战争再困难的时候,日本海军也没有亏待过自己的肚子。







海兵有吃的。“当年就是为了吃饱肚子而报考的海兵”,战后有不少人就是这么直通通地说出来的。去他妈的什么皇国,什么陛下,老子就是去找吃的来着。


光是填饱肚子倒也不一定要去海兵,陆士也照样起码不饿肚子,但海兵吃得好。好到什么程度?举这么个例子就行了,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幕府德川将军的御三家,就是田安德川,清水德川和一桥德川这三家,这三家明治维新后都是华族,够有钱吧?
田安德川家现在的“当主”叫德川宗英,他是海兵倒数第二期,76期的。他在回忆录里说他永远想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海军从哪儿来的物资集中能力——在海兵那两年里,比在家里居然吃得还要好。平田那乡巴佬说海兵吃得好那不稀罕,因为本来就是没见过世面,而这位德川宗英是在英国出生,奥地利上的小学,美国上的初中,他对海兵的最深印象就是吃得好,有没有说服力?
(开饭,是不是很壮观?)




进了海兵首先学怎么拿刀叉,日本海军和陆军不一样,陆军一上战场就不分军官士兵大家吃一样的伙食,而海军则在任何场合下都是士兵士官是分开来吃,士官们吃的那叫dinner,要穿礼服,边上有乐队伴奏的。海兵培养海军士官,焉能不会挥舞刀叉涅?海兵早餐一直是黄油面包。到了1945年,黄油好像没了,代之以白砂糖。那德川宗英都纳闷了:“这年头的白砂糖可久违了”,不舍得吃,偷偷放在口袋里,托他爹(他爹那时候好像是驻三菱造船关系的军代表,就在长崎,离得不远,常来海兵看儿子)带回去给老妈和妹妹吃。




有一种说法是海军把所有能收罗到的好东西都给了海兵学生吃,因为海军上层知道战争已经失败了,想尽量让这些从各处收罗来的精英们营养充足,发育良好,以便以后担起社会栋梁的重任。这种说法的来由可能是出于海兵出身的不少在战后都混得不错这个事实,但这种说法是无法证实的。还有一种那样的说法是解释海军在已经没有军舰了的情况下还拼命扩招海兵,比如1945年招的77期居然有3771名,(其实海兵还有第78期,招得更多更疯狂——4048名,但因为不在江田岛,分散在岩国,大原,舞鹤,针尾等地,所以一般说江田岛海兵就是77期)这么做的理由就是吃准了尼米兹不轰炸江田岛,为战后重建日本保留了人才,要不然全会被陆军抓了去当炮灰。
(还是败战前夕的海兵午饭,居然还有牛排。注意海军不吃纯白米饭,里面掺麦子,防止生脚气病)




人在茫茫大海上,叫做百无聊赖,这喂肚子就成了唯一的乐趣。所以各国海军都一样,特别注重吃。小时候看过一本中国的小说叫《水下阳光》,写中国海军潜艇兵的,里面有个军医,没事就研究食谱给大伙改善生活。要知道共军一般是不太讲究吃的,说是草根树皮照样啃,一把炒面一把雪就算打牙祭,可在那年月海军就那么讲究吃了,现在海军的食堂应该更加丰盛诱人了吧。说实话陆军不至于会为了一顿饭而哗变,但海军还真有可能一顿饭没吃好而造反,沙俄,土耳其,法国都有过例子,嘿嘿,连“大日本帝国海军”都有过。




日本海军吃得好确实有传统。一开始是叫“无标准时代”,就是大米,酱油,大酱什么的归海军省给,另外给钱当菜金,吃什么不管。1872年海军省从兵部省分出来的时候,海军的水兵(不是士官)的菜金是在营一毛二,上船一毛五,开船二毛五,出海三毛。别忘了秋山好古考上了小学老师工资也就只有7块钱,还不如海军水兵的菜金。





菜金?菜金是神马东西?水兵哪儿知道?那是个连白米饭都吃不上的年代,吃饭还要菜对一般人来说未免也太奢侈了点。而且大米饭管够是什么意义?水兵一人一天六合米,大约两公斤左右,这还不够吃?简直是一跤跌到了青云里了。




这样一来,给了菜金反而出问题,当兵的领了钱不去吃菜,存起来去逛窑子,弄得不好还要争风吃醋打起来,很黄很暴力。这本来是应该补身体的那份反而成了消耗了,还打仗不?别说打仗,要知道精白米吃多了决不是好事,会得那个脚气病的,这脚气可不是咱们这儿马甲叫“香港脚”的那种。而是能要人命的那种beriberi病。后来就采取了不给现钱,树立伙食标准的做法。这笔钱后来随着通货膨胀一直就在往上加,反正就是一个水兵的菜金基本上就相当于社会中等阶层的收入,你说海军吃得怎样?




海军的给养丰富到了什么程度?海军不是到了后来被老大给煸成了“干烧海军”吗,军舰全被老大沉到了海底,没淹死的就只好上岸。于是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哪儿都能看见旱鸭子大日本帝国海军。




那些旱鸭子去的时候还是水鸭子,带足了给养,到最后投降的时候大米都还没吃完。见过不少回忆里面说,因为没有船。老大派人来接的,只管人,不管行李。结果那些大米就全扔海里了。后来光着双手回到了日本以后这帮旱鸭子海军才知道自己做了多大的孽,日本国内哪还能看得到大米,那么多大米要是愣带回来,怎么吃也能抗个几年。




平田下南洋,是在拉包儿,打的那一仗是瓜岛。电影里面为了突出主题,把本多也弄到瓜岛上去了,而且就死在了瓜岛。其实这里面不能仔细追问,一追问就有问题了,本多不能死在瓜岛。本多是属于参加了2.26事件的第三联队的,2.26事件以后按电影里说的去了满洲在豆满江边驻防。这是对的,第三联队是第一师团的,那时确实是划到关东军去了。就是因为这个联队思想不稳才撵他们去满洲,这帮子也就是听说要发配满洲了,才铁下心来在东京大闹一场的。




真正的第一师团后来跟着山下奉文去了菲律宾,最后在莱特岛被老大敲掉的。老大出手那个叫没良心哟,一个两万多人的常设精锐师团被打的就剩下来了800人。所以本多要死也是应该死在莱特岛而不是瓜岛。但死的方法一样,被打死的可能性有,饿死的可能性更大点。





你看本多到了平田那儿,整个就是饿鬼出世。碰到平田是海军,还是航空少佐,有抽的有喝的不算,餐后甚至还有冰淇淋。把个本多都吃出罪恶感来了:“大家都在挨饿,就我一个人在这里大吃大喝这算什么”。当然本多也知道这次的几乎是最后的晚餐了,吃完了就该去死了,也没怎么客气,放开了胸怀大吃。吃完了留下金笔给平田,还是去了瓜岛。




本多死在了瓜岛。大家都批判瓜岛,其实凭良心说瓜岛不是最惨的,仅仅是最早开始惨的罢了,比瓜岛惨的多了去了。靠了濑岛龙三,瓜岛最后还是撤出来了,那也是日本军最后一次能够撤退。老大那时没经验,往后就再不让皇军撤退了。所以大家也别老是笑话皇军没事就“玉碎”,也得想想老大除了“玉碎”之外就没给皇军留过出路诶。




当然海兵也不就除了挨打就是吃。他还的学习对不对
2011-6-17 15:01 上传

高木在海兵做了个实验,给学生们吃肉,吃蔬菜,吃面包。结果吃下来脚气没了。于是海军在1885年2月出动了“筑波号”作为“脚气试验船”,从新西兰到阿根廷再经夏威夷回来,上面是一粒大米没有,全是面粉,还养了活牛半路上杀肉吃,结果一例脚气也没有发生,脚气问题解决了。

那次其实有点谎报军情,不是一例没发生,而是发生了18例。但那是事故,反过来证明了高木的猜想是对的。18个伙夫藏了大米偷偷做给自己吃,结果没逃过脚气。为什么养活牛呢?那年月军舰上还没有冰箱,肉放不住,备有冷冻机的冰箱的日本军舰还是从1904年的“三笠号”开始的,当然用冰块的冰箱就更早些。没有冰箱就养活牛,甲午战争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中了镇远舰一颗30.5公分炮弹,一下子就有九十几个官兵进了靖国神社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但一起上路了的还有两头舰上养的肉牛这件事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吧。

前几天有朋友留言问电梯的事,其实电梯冰箱空调都不是上个世纪的事,19世纪就全有了,而且用的挺广泛的。上世纪在生活上的便利发明就只有电视和INTERNET,但是很多东西的普及是在上世纪后期,所以经常容易把19世纪想的挺惨的,其实19世纪末期连很黄很暴力的东东都有。

再顺便扯一下这个吃牛肉。这个吃牛肉的事情当年在日本是一件大事,很大的事。明知天皇在1872年1月24日作为天皇第一次吃了牛肉,这是史书正式记载了的事情,了不得。老冰在《冰眼看日本》里讲过原来的日本除了贱民之外是不吃肉的,当然也有偷偷摸摸吃肉的,比如现在一万元日币上的那位人物,庆应大学的创始人福泽谕吉在回忆录中就说过他溜到贱民那儿去偷吃过牛肉火锅。而现在是天皇开始以身作则吃肉,这是在改革诶,而且力度很大很震惊。

是不是有点夸大其词?吃肉都是改革?还真是。饮食习惯是一个很邪门的东西,吃惯了素会变成草食动物的,对肉食有抗拒心理。而且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食物上出了问题肯定造反。著名导演爱森斯坦有部经典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就是讲了这么个海军士兵因为吃不好而哗变的故事。黑海舰队的波将金号战舰上的水兵因为汤里的牛肉长了蛆而造起反来了,而且奉命前来镇压的黑海舰队其他军舰在得知这一情况以后居然拒绝向波将金号开火!可见吃饭问题多重要。

日本海军也有类似的事件。当过旅顺镇守府司令官的坂本一中将在回忆录里讲过这么一件事,那是1890年发生的所谓“神户事件”。那年海军正式颁布了《兵食条例》,规定只准吃洋食,不准吃大米。停靠在神户的1400吨的海防舰“海门号”上的水兵不干了。来当水兵就是为了来吃白米饭的,现在像喂马似的给俺们吃麦子,喂狗似的给俺们吃肉,根本就不把俺们水兵当人看,妈妈的,工罢。第二天早上全体睡懒觉,没一人起来。

那舰长可万分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要知道这可不像现在说起来那么好玩,这是哗变。一点把握不好就是人头搬家的事。坂本一当时是大尉,自作主张跑到街上买来大米,煮好了饭让那些造反的水兵可劲造了个够以后再来处理。后来坂本因为这件自作主张,违抗军纪的破事被关了禁闭。

反正打着,赶着,牵着,让着,这洋式料理和面包总算在日本海军安了家。实在要吃饭怎么办?后来规定不准吃纯大米饭,要吃吃米麦饭,就是把小麦和大米一起煮来吃。水兵们对这倒没意见,本来在家连这都吃不上,米麦饭是大户人家吃的。

但是陆军死活不干。陆军养马,因为马吃麦子,所以陆军怎么着也不肯和马吃一样的东西,还轻蔑地管海军叫“那帮吃麦子的”,结果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时还有27800人生脚气病,而海军生病的只有87人。

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是在发明维他命丸以后了。

海军就是机械和技术的集成体,海军院校当然重视理工科教育。一艘军舰除了舰长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枪炮长和航海长了,而这三位全是海兵出来的。那轮机长呢?海兵不管轮机,轮机长归另外一个叫做海军机关学校的管,机关学校一开始是在横须贺,后来在京都的舞贺,中途从从1887年到1893年间还曾经废除了这个学校,但最后还是又要了。轮机长在海军中的位置是最低的,因为军舰能够开得动是最基本的要求。干轮机系统升不了将军,做过海军次官的井出谦治大将是唯一的例外,他还是赶上机关学校废校,机关第四期编入海兵第16期,混了一张海兵的文凭,要不然也没戏。

舰长,航海长和枪炮长都不是那么好当的。数学,物理什么都要,俗话说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知头顶,下知脚底”的那帮人其实就是海军军官。海军打炮和陆军不同,自己就在动,那时又没有计算机,如何根据首炮的偏差加上纬度,风向,潮流,己速和他速来修正第二炮那就是看枪炮长的手腕。茫茫大海,什么定标都没有,更别说GPS了,接到命令去炸夏威夷,碰上个二百五航海长,没准回来报告夏威夷可能被地震弄到海底去了,反正在海面上找不到,其实他去哥斯达黎加转了一圈回来。

说句题外话,大家不要以为日本海军没对中华干过坏事,抗战时轰炸南京,上海,南昌,重庆全是海军干的,陆军玩不转远程轰炸。陆军飞行员稍微飞远点就会迷路,陆军只会看地图,地标错了一个就立即傻眼,还听说过某位血统精英的大军区副司令员连地图都不会看,当然那是极少数,但看错地标是很正常的。可是海军飞行员是海军出身,拿着六分仪看太阳定位,不看地图,所以远程轰炸全是海军干的,包括当年老大炸日本都是由海军来组织的,归尼米兹管,麦克阿瑟不懂那玩意,陆军从不过问自己走不到的地方。

有朋友留言谈到海兵的英语教育。海兵本身就是英国人帮忙办的,成天又在海外跑,对英语十分重视。学生一进去就一人一本英英词典,不准查英日,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就是在太平洋战争以后,英语被军部定义为“敌性语言”而被禁止使用,海兵照样成天教英语。

海军的英语有多好?还是举一个例子,最后一个海军大将井上成美在这部电影里是个重要角色,他当航空本部长的时候平田是他副官,他当海兵校长又把平田从南洋要回来当海兵教官。此人战后不要所谓“恩给”,就是政府给军人的津贴,而是自己去开了个英语补习班,教人家英语过日子。能够开馆授徒了,起码不会太糟糕吧?还是这位井上成美,死时手里还攥着一本《代数学》,临死之前还在看呢。

除了科技知识,海兵最重视的就是体育。这也是英国人道格拉斯少校带来的,海兵在1874年首次召开了名叫“竞斗游戏会”的运动会,这就是现在日本学校,企业等各团体每年都要开一次的“运动会”的开始。海兵玩橄榄球这种需要集体配合的东西,上次在讲小冰他们的运动会时候的“倒棒”游戏就源出于海兵。因为海军比陆军更需要体力,陆军实在不行了还能坐下来歇一下,海军没地方歇,一歇就沉下去了,多坚持一秒钟,生存的可能就多了一点。所以在电影里可以看到大量的体育课镜头,这是合符事实的。但有一点,就是道格拉斯少校坚决反对日本的剑道,英国教官在海兵的时候是没有剑道课的,学生玩的是贵族项目——击剑。这点和德国人的看法正好相反,德国人在陆大对剑道评价极高。
这么好的帖子没人顶??太没有天理了


    1945 年之前,号称“日本的东印度公司”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沈阳、大连、长春等城市开办有若干家“大和水夕沙”,即“大和饭店”,在当时是伪满幕高级、最豪华的饭店。有趣的是,大和号战列舰也有一个同名的“大和饭店”绰号;同级的姊妹舰武藏则被称为“武藏御殿”(武藏旅馆)。这两个绰号有多重含义,不过单就舰上伙食而言,大和级可以说得上是实至名归,因为两舰的烹饪员都是从当时日本最高档的东京帝国饭店、以及战前日本邮船会社的几艘豪华邮船上征用来的。不过,虽然日本海军中公认“大和饭店”的菜色最好。当时日本海军驱逐舰以上军舰分别设有军官烹饪室和兵员烹饪室,大和级则划分得更加详细,分为长官及舰长专用烹饪室、第一士官烹饪室、第二士官及准士官(准尉)烹饪室等。以大和为例,其舰上乘员通常保持在2300—2500人,比原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多出1000人。为这么多人烹饪一日三餐,无疑是一项任务巨大的工作。

  大和级舰上各烹饪室都设有专门的食品冷库、烹饪台、料理台、配餐台,还有当时非常罕见的电气食品保温器。士兵烹饪室设有6 个巨大的六斗(110升)蒸饭锅、两个同等大小的菜锅、一个36 升粥锅、两台15 千瓦“万能烹炊器”(电饭锅)、两个“合成调理机”(可以切萝卜、削土豆、搅拌肉泥),还有洗米机、餐具消毒器等设备。烹饪所里设有烤箱,可以自己烤制面包、洋果子(西式.点心)和布丁。此外,舰上还可以自制茶汤、羊羹,以及利用消防用二氧化碳兑制柠檬汽水等清凉饮料。各厨房均配有一台1 马力冷冻机,用来制造冰淇淋。

  大和号上的冰淇淋用料非常讲究,所用的黄油、炼乳都是自神户六甲山农场的优质牛乳提炼的;平时用清水、砂糖和香精制作一些“冷果”, 也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海军中装有冰淇淋制作机的舰船还有间宫号和伊良湖号两艘给粮舰,以及被潜艇部队官兵赞誉为“剑崎大旅馆”的两艘剑皓级潜艇母舰;不过在战斗军舰中一只有大和级战列舰有如此奢侈的设备。

  无论陆军还是海军,旧日本军队的伙食比当时日本国内一般家毫的伙食水准高出许多.师法英国的日本海军尤其以讲究吃喝而著称.几乎每天参能吃上鱼和肉。一位服役期满回乡的士兵的老父亲曾发牢骚说:“我家的儿子退伍回家后,死乞白赖地要吃肉,真没办法。”当时在日本农村,只有新年、中元节(七月十五)及婚丧吊庆之日才能吃上鱼,肉更是奢侈品。一年奔忙到头,连几斤猪肉都吃不上,边在今天高度富裕的日本是无法想象的

  士兵伙食尚且如此丰富,军官的伙食就更是可想而知了。以曾经长期担任联合舰队旗舰的长门号战列舰为例,判任官级别以上的军官长[注]( 当时日本官钊分教任、奏任和判任,教任官由天皇直接任令奏任官需要奏请天皇批准判任官由主宫直接任命。在军队中,少将以上军官为致任官准尉以上为奏任官,判任官相当于军士长二另外在日文汉字中,军官写作‘士官准士官”,中文意义上的士官则称为‘下士官’。过去中文所说的‘士官生’一是从日本传入的汉字词,其实是指军官候补生)

  原日本海军军人近江兵治郎上等兵曹(1945 年晋升少尉)从1940 年4 月到1 943 年11 月任联合舰队司令部勤务兵长,曾经侍奉过山本五十六,1942 年2月起随联合舰队司令部移驾大和,翌年2月转乘武藏。根据他的回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在进午餐时有一套相当复杂的礼仪:长官坐于桌子一侧中央,参谋长跟他对面而坐,其它有资深幕僚人员、副官、舰队密码长、舰队气象长、舰队轮机长、舰队主计长、舰队医务长、舰队军法长、旗舰舰长等。司令长官用餐前五分钟,军乐队集合在后甲板,演奏古典音乐或欧美流行音乐,而非军歌军乐,即使在战中也保持这项传统,这也算是乐队每日的练习时间。官兵们多半尽快吃完午饭,到后甲板享受音乐。不过这只有在锚泊的时候才会举行。等长官用餐完毕、端上红茶时,音乐演奏正好结束。

  当时日本海军士兵的食品定量是每人每日米6 合(一合大约是0.18 公斤)、肉180 克、鱼50 克、蔬菜300克、盐三撮,摄入热量2500 到3000卡路里。为了预防脚气病,士兵主食是混了一半米、一半大麦(有时是米70 %、大麦30%)的大麦饭。士兵一般按照15人一组,由班长带领前往士兵餐厅进餐。各班住舱附近有单独的烹水所,可以自己煮食一些东西。战斗时,厨房用米饭和干梅子握成饭团,用“四斗博”木桶送到舰上各战斗岗位。

  一般来说,海军军舰上的菜色随军舰的大小各异,越大的军舰,其储藏食品的空间越大,菜色料理也就越好。作为日本帝国海军第一巨舰,大和级的伙食自然不差,甚至于到了物资缺乏的1945年,仍然可以称得上豪华。据大和号乘员回忆,即使是搁置在吴港无所事事的那几个月,舰上的餐点还有咖哩饭、香蕉、苹果、通心粉、生菜沙拉等;至于旁边的那些驱逐舰和潜艇,就只有在停靠修理舰或母舰时才有机会改善伙食了。

  !“大和饭店”的料理好吃,舰上的大型食品冷冻库自属功不可没。冷库的总容积223.4 立方米,相当于560 台家用冰箱。大和级舰上一般储存有三个月用的食品,其中鱼肉、猪牛肉、火腿、鸡蛋、乳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易坏品储存于冷库中,肉库温度为零下2 度,菜库为零上5 度;米麦、面粉、干鱼、味噌、酱油、酱菜、砂糖等不易腐坏的物资则分别存放于上甲板和中甲板的四十多个食品库里。

  到晚上五时,大和级全舰晚餐供应结束,半夜感到肚子饿的人怎么办呢?一号主炮塔附近的上甲板处设有小卖部,军官和士兵都可以从这里购买食品当作夜宵。小卖部由酒保长经营,备有舰上烤制的面包、煎饼、点心,以及奶糖、羊羹、饼干、清酒、啤酒、汽水、香烟、信纸、手纸、火柴等商品

  另外,大和舰上的酒保仓库还存有50多吨酒保品,如酒类、烟草、糖果等,其中清酒多半是补给基地吴港附近的广岛出产的“加贺鹤”和兵库县出产的著名滩酒“月桂冠”,洋酒则五花八门,威士忌多为进口的“强尼沃克”,有“黑方”和“红方”两种。香烟有“旭日”、“金蝙蝠”和“誉”,都是在日本家喻户晓的牌子(当时传说售往中国的“金编蝠”香烟里修有海洛因)。大和号的舰上商品非常便宜,果子为5 钱一包,香烟是7 钱一包(l 日元一!00 钱)。不过,毕竟是军舰,要有一定的军纪,不可能随便什么时候都让士兵任意乱跑去买东西吃。因此凡是士兵有采购需要,都是由班长提前收集定购单,然后在第二天早上交到小卖部,酒保按照定单将商品装到写有班名的木盒子中,晚上5 点半到6 点小卖部开张后再去提取。


    1945 年之前,号称“日本的东印度公司”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沈阳、大连、长春等城市开办有若干家“大和水夕沙”,即“大和饭店”,在当时是伪满幕高级、最豪华的饭店。有趣的是,大和号战列舰也有一个同名的“大和饭店”绰号;同级的姊妹舰武藏则被称为“武藏御殿”(武藏旅馆)。这两个绰号有多重含义,不过单就舰上伙食而言,大和级可以说得上是实至名归,因为两舰的烹饪员都是从当时日本最高档的东京帝国饭店、以及战前日本邮船会社的几艘豪华邮船上征用来的。不过,虽然日本海军中公认“大和饭店”的菜色最好。当时日本海军驱逐舰以上军舰分别设有军官烹饪室和兵员烹饪室,大和级则划分得更加详细,分为长官及舰长专用烹饪室、第一士官烹饪室、第二士官及准士官(准尉)烹饪室等。以大和为例,其舰上乘员通常保持在2300—2500人,比原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多出1000人。为这么多人烹饪一日三餐,无疑是一项任务巨大的工作。

  大和级舰上各烹饪室都设有专门的食品冷库、烹饪台、料理台、配餐台,还有当时非常罕见的电气食品保温器。士兵烹饪室设有6 个巨大的六斗(110升)蒸饭锅、两个同等大小的菜锅、一个36 升粥锅、两台15 千瓦“万能烹炊器”(电饭锅)、两个“合成调理机”(可以切萝卜、削土豆、搅拌肉泥),还有洗米机、餐具消毒器等设备。烹饪所里设有烤箱,可以自己烤制面包、洋果子(西式.点心)和布丁。此外,舰上还可以自制茶汤、羊羹,以及利用消防用二氧化碳兑制柠檬汽水等清凉饮料。各厨房均配有一台1 马力冷冻机,用来制造冰淇淋。

  大和号上的冰淇淋用料非常讲究,所用的黄油、炼乳都是自神户六甲山农场的优质牛乳提炼的;平时用清水、砂糖和香精制作一些“冷果”, 也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海军中装有冰淇淋制作机的舰船还有间宫号和伊良湖号两艘给粮舰,以及被潜艇部队官兵赞誉为“剑崎大旅馆”的两艘剑皓级潜艇母舰;不过在战斗军舰中一只有大和级战列舰有如此奢侈的设备。

  无论陆军还是海军,旧日本军队的伙食比当时日本国内一般家毫的伙食水准高出许多.师法英国的日本海军尤其以讲究吃喝而著称.几乎每天参能吃上鱼和肉。一位服役期满回乡的士兵的老父亲曾发牢骚说:“我家的儿子退伍回家后,死乞白赖地要吃肉,真没办法。”当时在日本农村,只有新年、中元节(七月十五)及婚丧吊庆之日才能吃上鱼,肉更是奢侈品。一年奔忙到头,连几斤猪肉都吃不上,边在今天高度富裕的日本是无法想象的

  士兵伙食尚且如此丰富,军官的伙食就更是可想而知了。以曾经长期担任联合舰队旗舰的长门号战列舰为例,判任官级别以上的军官长[注]( 当时日本官钊分教任、奏任和判任,教任官由天皇直接任令奏任官需要奏请天皇批准判任官由主宫直接任命。在军队中,少将以上军官为致任官准尉以上为奏任官,判任官相当于军士长二另外在日文汉字中,军官写作‘士官准士官”,中文意义上的士官则称为‘下士官’。过去中文所说的‘士官生’一是从日本传入的汉字词,其实是指军官候补生)

  原日本海军军人近江兵治郎上等兵曹(1945 年晋升少尉)从1940 年4 月到1 943 年11 月任联合舰队司令部勤务兵长,曾经侍奉过山本五十六,1942 年2月起随联合舰队司令部移驾大和,翌年2月转乘武藏。根据他的回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在进午餐时有一套相当复杂的礼仪:长官坐于桌子一侧中央,参谋长跟他对面而坐,其它有资深幕僚人员、副官、舰队密码长、舰队气象长、舰队轮机长、舰队主计长、舰队医务长、舰队军法长、旗舰舰长等。司令长官用餐前五分钟,军乐队集合在后甲板,演奏古典音乐或欧美流行音乐,而非军歌军乐,即使在战中也保持这项传统,这也算是乐队每日的练习时间。官兵们多半尽快吃完午饭,到后甲板享受音乐。不过这只有在锚泊的时候才会举行。等长官用餐完毕、端上红茶时,音乐演奏正好结束。

  当时日本海军士兵的食品定量是每人每日米6 合(一合大约是0.18 公斤)、肉180 克、鱼50 克、蔬菜300克、盐三撮,摄入热量2500 到3000卡路里。为了预防脚气病,士兵主食是混了一半米、一半大麦(有时是米70 %、大麦30%)的大麦饭。士兵一般按照15人一组,由班长带领前往士兵餐厅进餐。各班住舱附近有单独的烹水所,可以自己煮食一些东西。战斗时,厨房用米饭和干梅子握成饭团,用“四斗博”木桶送到舰上各战斗岗位。

  一般来说,海军军舰上的菜色随军舰的大小各异,越大的军舰,其储藏食品的空间越大,菜色料理也就越好。作为日本帝国海军第一巨舰,大和级的伙食自然不差,甚至于到了物资缺乏的1945年,仍然可以称得上豪华。据大和号乘员回忆,即使是搁置在吴港无所事事的那几个月,舰上的餐点还有咖哩饭、香蕉、苹果、通心粉、生菜沙拉等;至于旁边的那些驱逐舰和潜艇,就只有在停靠修理舰或母舰时才有机会改善伙食了。

  !“大和饭店”的料理好吃,舰上的大型食品冷冻库自属功不可没。冷库的总容积223.4 立方米,相当于560 台家用冰箱。大和级舰上一般储存有三个月用的食品,其中鱼肉、猪牛肉、火腿、鸡蛋、乳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易坏品储存于冷库中,肉库温度为零下2 度,菜库为零上5 度;米麦、面粉、干鱼、味噌、酱油、酱菜、砂糖等不易腐坏的物资则分别存放于上甲板和中甲板的四十多个食品库里。

  到晚上五时,大和级全舰晚餐供应结束,半夜感到肚子饿的人怎么办呢?一号主炮塔附近的上甲板处设有小卖部,军官和士兵都可以从这里购买食品当作夜宵。小卖部由酒保长经营,备有舰上烤制的面包、煎饼、点心,以及奶糖、羊羹、饼干、清酒、啤酒、汽水、香烟、信纸、手纸、火柴等商品

  另外,大和舰上的酒保仓库还存有50多吨酒保品,如酒类、烟草、糖果等,其中清酒多半是补给基地吴港附近的广岛出产的“加贺鹤”和兵库县出产的著名滩酒“月桂冠”,洋酒则五花八门,威士忌多为进口的“强尼沃克”,有“黑方”和“红方”两种。香烟有“旭日”、“金蝙蝠”和“誉”,都是在日本家喻户晓的牌子(当时传说售往中国的“金编蝠”香烟里修有海洛因)。大和号的舰上商品非常便宜,果子为5 钱一包,香烟是7 钱一包(l 日元一!00 钱)。不过,毕竟是军舰,要有一定的军纪,不可能随便什么时候都让士兵任意乱跑去买东西吃。因此凡是士兵有采购需要,都是由班长提前收集定购单,然后在第二天早上交到小卖部,酒保按照定单将商品装到写有班名的木盒子中,晚上5 点半到6 点小卖部开张后再去提取。
不错 不错,在线等,小日本的 后勤就是悲剧的代名词
感觉好像看过似的,浩瀚大洋是赌场里的?
不得不说,大和级的冷库很创新
看完了,帮顶。
除了老美,大家都不好过吧
海军比日军好太多了吧,陆军那日子不是人过的啊
多谢楼主。
果然是海军板载啊
看了lz的文章,强烈推荐日本连续剧《坂上之云》
里面的主角就是lz在6楼提到的 秋山好古,秋山真之,还有个写绯句的。
挺励志的,反映了当时明治维新,开放国门,求知识于世界,脱亚入欧,快速西方化,乐天主义,相信人能够自我改变,国家民族能够振兴
可惜该剧还没终章,非常不错的说
皇军抢东西是大大的!连带汉奸在城里饭馆吃饭都不给钱,不说吃你几个西瓜了!
俞天任的《浩瀚的大洋是赌场》啊
好文章啊……
冰镇八卦之关东军下南洋:

世界各国的陆军千差万别,但海军基本上差不多。比如穿的军服就都差不多,海军还有一个共性,叫做Silent Navy——海军不太爱说话,就是说不太去干涉政治,社会什么的。这是从现代海军的祖师爷,英国海军那儿传下来的


日本陆军和海军本来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陆军特喜欢干预政治,海军则基本上遵守英国佬的教诲,一开始还真是一支Silent Navy,不过到后来一开口就天下大乱了。


除了这个意思之外,海军说话的声音也真的不大。《啊,海军》里面平田刚刚进校,被一号生徒们乱吼了一通那是在打杀威棒,一般海军不用那么大的嗓门说话,因为海军在船上,船舱的四周全是钢板,声音太大了有回声,连自己都受不了,不要说别人了。


陆军不一样。陆军成天在光秃秃的田野上,“通讯基本靠吼”,嗓门都特别大。这海军碰上了陆军就有意思了,谁看谁都像看傻子。


海军陆军先来后到,关东军应该先去拜访海军陆战队,可这拜访让海军作了好几天噩梦。

关东军在门口大喊一声“进来了!”。“当”的一声,门莫名其妙地就开了,进来一位关东军大尉,这边的海军大尉刚想上前敬礼,那边却又吼了一句“申告”。


日本陆军的军用语里面“申告”是“报告”的意思:“第X师团第X联队XXXX大尉申告,请多关照!”


海军在这边准备照葫芦画瓢也来“申告”一番的时候,那边又吼上了“开路了(帰ります)”,说完一个向后转出了门。出了门还要在吼上一句“开路(帰ろう)”。留下了一屋子海军面面相觑。


海军也要到关东军那儿去“申告”啊,关东军看到这帮扭扭捏捏无精打采的海军很不满意,要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拿出一块破破烂烂的布头来,说这是联队旗,经过了多少战役,被战火硝烟,血汗尿水都弄成这副样子了。你们海军的军舰旗也拿来给俺们看看。


海军很为难,说军舰旗俺们有一仓库,脏了破了立即就换的。那像你们陆军这么穷酸,就一块破布头用上几十年还要当个宝似的看得那么紧。


海军是每天把军舰旗扯上扯下的,每天早上奏军乐升上去,晚上再降下来。现在虽然成了旱鸭子,这点传统不丢,立了根木头当桅杆,天天还在练。把边上的关东军给看傻了。一点荣誉感都没有的海军是不是闲得发慌了,怎么每天早晚都滴滴答答地跟一块烂布过不去,扯来扯去干嘛?要降就别升,升上去了就别降啊,不是有句话叫做“早知今日,不如当初”嘛,这帮怎么不长记性?


也不是所有陆军都土,一天一位少佐领了一个人来找海军借探照灯用的柴油直流发电机。海军问他要发电机干吗,回答是做肥皂。说洗澡没有肥皂,非常不舒服,现在这个人说能做肥皂,只要海军肯借台发电机就行。


这么一说老冰也想出来了陆军是怎么想的了。老冰从小学就知道了油脂里加进烧碱能够生成甘油和肥皂。老冰小学的校办工厂就是做肥皂的,小老冰四年级就知道烧碱是NaOH了。电解食盐水生成烧碱,氯气和氢气的所谓“盐碱法”是中学化学里的,据说是侯德榜先生发明的,可老冰就想不通土头土脑的日本陆军怎么也知道“盐碱法”,居然敢侵犯我中华的知识产权。


日本老头解释说,被那少佐领来的那位二等兵他还认识,原来是海兵的化学教授,时局一紧,被陆军抓了壮丁,送到印度来了。嗯?还能有这事?海兵的教授被陆军抓壮丁?


说是有这事,教官有军人有平民。平民就是一般人,有家有业有户口,陆军按着户口抓壮丁,一张“赤纸”(正式名字是“召集令状”,因为颜色是红的,所以叫“赤纸”,TMD当年老冰的上山下乡通知书也是这么张玩意)就把他拘来当炮灰了。其实海兵平民教授也是高等官,他如果是自愿就可以当士官,但他不愿意,因为一自愿服役期间就长了,被征兵的活过了两年陆军还得放他回海兵,因为他是高等官。
这就能够解释那二等兵为什么能侵犯侯先生的知识产权了。可是烧碱就算有了,可是油脂上哪儿找?


南洋啊,可是好地方,那日本老头解释说。南洋什么东西都有,光那椰子油就用不完,鱼又多,当地土人不吃鱼,所以于也不知道见人害怕,拿顶蚊帐往海里一放就能滤上鱼来,吃鱼那嘴都吃刁了,只吃鲷鱼不吃别的。南洋的鲷鱼和日本不同,不是红的是黑的。本土人连红薯都吃不上,他们在南洋天天拿椰子油炸天妇罗吃。


“做出肥皂来了吗?”


“做出来了,就是不成块,据说是因为缺一种什么在岛上弄不到的原料。但是肥皂本身相当不错,泡沫不少,一冲就干净,还有一股椰子香味。”


老冰一听乐了:“那当然了,现在最高级的肥皂才用椰子油做呢。而且现在的浴皂也全是液体的,谁还用一个硬块往身上擦?感情你在五十几年前就用上了。”听那老头侃大山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
想起了著名的大河饭店
原来是冰眼看日本啊,LZ转帖不说下原作者
精彩!太精彩鸟!
能不能开篇再讲讲海军轰炸中国内陆的事件?
多多介绍轶事见闻
萨冰,嗯,我们的细作啊,细细探来。
以前忘了在哪里看过,再看一次还是其乐无穷啊
不过似乎此类题材只要一出就会见到辻大佐这朵奇葩
中共对待俘虏的政策实在是太好了。。。。。。好的有些过份。。。。
楼主这是你转载的吧,怎么不注明了。是不是天涯上面的、

……嗯嗯嗯莪头疼天地道笑场骨头汤让俺
好啊!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