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政府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可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09:56


2011年06月02日 03:59
来源:人民日报

如何回应社会关切①

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

今天的中国,民众的诉求日益多元,舆论质疑时有耳闻。各级政府的回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执政水平、检验执政理念的重要标杆。

以近期新闻为例。一是故宫失窃,一是广州“举牌哥”。同样面对质疑,从“失窃”、“错字”,到“经营会所”,故宫的回应左支右绌、差强人意。而广州地铁公司则一周内三次主动回应,约谈学生“举牌哥”,赢得舆论一致好评。仅从回应能力而言,广州更胜一筹。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州有过多次面对群众问政的历练。从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到与建委对话的“口罩男”事件,经常面对诉求和质疑,才使得“权力”尊重“权利”的意识日益提高。

近些年来,正是在中央“公开及时、准确透明”的明确要求下,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不少领导干部逐步形成共识:对批评或质疑,不必过于敏感,甚至将其视为不和谐声音,能捂则捂,能压就压;也不能玩弄技巧,将其视为“危机公关”,忙不迭撇清责任。这样的共识,正在促进各级政府执政理念的提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当初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历时两年不断质疑与被动处置,耗费了极大的社会成本,也透支了地方政府公信。这些年,“躲猫猫事件”、“钓鱼执法事件”、“梧桐让路事件”、“高速公路天价收费案”,政府回应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回应的态度在不断改善,回应的方式在不断调整。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一次次的进步,成为撬动事件解决、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支点。

尽管也还有“没工夫跟你闲扯”的粗暴、文过饰非的搪塞,但总体而言,面对网络爆料,很少有人再会一厢情愿地怀念“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面对舆论质疑,“无可奉告”之类的遁词不再那么振振有词;面对突发事件,隐瞒、封锁等手段也逐渐不再是“最优选项”。相反,直面质疑,北京市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首次上网直播;回应期待,卫生部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入学、就业的限制条件。迄今为止,已有17个省区市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将网友留言办理工作纳入制度轨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正由社会治理的“选答题”变成“必答题”。

不少人常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没有质疑声音,才算工作平妥;以为掩盖了问题,才算治理有方。事实上,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有矛盾暴露,有冲突产生,有分歧出现,正是多元多样利益和价值在寻找渠道相互对话、彼此辩驳。对话胜于对峙,从倾听民众的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回应舆论的质疑中寻求进步,实现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

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

时刻关注民意的温度和风向,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真诚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在良性互动中促进社会共识、完善公共治理,这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途径。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6/02/6774142_0.shtml

2011年06月02日 03:59
来源:人民日报

如何回应社会关切①

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

今天的中国,民众的诉求日益多元,舆论质疑时有耳闻。各级政府的回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执政水平、检验执政理念的重要标杆。

以近期新闻为例。一是故宫失窃,一是广州“举牌哥”。同样面对质疑,从“失窃”、“错字”,到“经营会所”,故宫的回应左支右绌、差强人意。而广州地铁公司则一周内三次主动回应,约谈学生“举牌哥”,赢得舆论一致好评。仅从回应能力而言,广州更胜一筹。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州有过多次面对群众问政的历练。从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到与建委对话的“口罩男”事件,经常面对诉求和质疑,才使得“权力”尊重“权利”的意识日益提高。

近些年来,正是在中央“公开及时、准确透明”的明确要求下,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不少领导干部逐步形成共识:对批评或质疑,不必过于敏感,甚至将其视为不和谐声音,能捂则捂,能压就压;也不能玩弄技巧,将其视为“危机公关”,忙不迭撇清责任。这样的共识,正在促进各级政府执政理念的提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当初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历时两年不断质疑与被动处置,耗费了极大的社会成本,也透支了地方政府公信。这些年,“躲猫猫事件”、“钓鱼执法事件”、“梧桐让路事件”、“高速公路天价收费案”,政府回应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回应的态度在不断改善,回应的方式在不断调整。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一次次的进步,成为撬动事件解决、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支点。

尽管也还有“没工夫跟你闲扯”的粗暴、文过饰非的搪塞,但总体而言,面对网络爆料,很少有人再会一厢情愿地怀念“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面对舆论质疑,“无可奉告”之类的遁词不再那么振振有词;面对突发事件,隐瞒、封锁等手段也逐渐不再是“最优选项”。相反,直面质疑,北京市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首次上网直播;回应期待,卫生部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入学、就业的限制条件。迄今为止,已有17个省区市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将网友留言办理工作纳入制度轨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正由社会治理的“选答题”变成“必答题”。

不少人常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没有质疑声音,才算工作平妥;以为掩盖了问题,才算治理有方。事实上,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有矛盾暴露,有冲突产生,有分歧出现,正是多元多样利益和价值在寻找渠道相互对话、彼此辩驳。对话胜于对峙,从倾听民众的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回应舆论的质疑中寻求进步,实现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

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

时刻关注民意的温度和风向,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真诚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在良性互动中促进社会共识、完善公共治理,这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途径。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6/02/6774142_0.shtml
{:soso_e111:} 那老爷们怎么捞钱?R.2、R.3、。。。R.N们还怎么玩?
标题太大了,应该说是“政府部门”才对,如果是整个政府改来改去的,乱子就大了
人民日报越来越犀利了
你是替D说话,还是替*民说话
从善如流、知错即改,敢于担当就是好政府。
发现一篇有关犀利的《人民日报》的一则老文章(摘)。
----------------------
1966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戚本禹的文章《评〈前线〉、〈北京日报〉的资产阶级立场》。文章点名说:“邓拓是一个什么人?现在已经查明,他是一个叛徒。在抗日战争时期又混入党内……1957年夏天,他是资产阶级右派方面一个摇鹅毛扇的人物。”经历过波澜起伏的党内斗争,又担任过《人民日报》社总编、社长的邓拓,当然懂得这篇文章的“定性”含义,这使他失去了最后的精神依托。读到戚本禹的文章,邓拓终于下定决心,告别人间,....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替谁说话”之类的言论只是出自逯军之流的跳梁小丑,而不是出自戚本禹之流的
唇枪舌剑之“士”

有错就改,那要警察干嘛?坑爹么?
曾经伟大,有过光荣,有时候正确
我BS果粉,也是因为我觉得中国人也能够有不像K党那么衰的一段历史,同时
也不想让C党也变成当年连大太子都打不了老虎的K党
日人民报最近犀利了,希望说的出,做的到!
人民日报这是要干什么啊?
这是要干什么啊?
有错就认就改,是不错是进步了。
不过也不能隔三差五的老错啊。
有些根本性的错误更是不能错。必须对。一旦错了。将来可能连认错的机会都没了。
知错就改还是好同志


LZ,你把“人民日报”改成“南方系”,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直接喷了

LZ,你把“人民日报”改成“南方系”,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直接喷了
侠客尚 发表于 2011-6-4 20:43
有错就认就改,是不错是进步了。
不过也不能隔三差五的老错啊。
有些根本性的错误更是不能错。必须对。一 ...
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不给机会,如路易16,光绪,蒋太子。
都不给,统治阶级内部不愿意因为改革而牺牲,他们是世纪末心态,捞最后一把就死或走人。
老百姓也不给,因为老百姓已经烦了,早干嘛了?
反对党更不会给
人民日报V5
造汽 发表于 2011-6-2 11:44
发现一篇有关犀利的《人民日报》的一则老文章(摘)。
----------------------
1966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
那时候的报纸,是可以点名批评的。
不像现在,顶多是“有关部门负责人”。

当时的小\大字报,也是可以公开张贴的。
不像现在的“举牌哥”只能举着……(有些地方还不能举)
lilya 发表于 2011-6-4 17:46
人民日报这是要干什么啊?
政治风向标
老大终于发话,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