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2战斗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49:39
歼-12是中国研制的轻型战斗机,1969年12月26日首次试飞,1978年2月停产,共制造了6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该机绰号“空中李向阳”。
     
    中国歼-12轻型战斗机在中国的空军航空博物馆公开露面之后,引起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她解开了海外曾盛传一时的“歼-12之谜”,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台湾一家技术刊物对歼-12的历史意义曾作过如下评价:“歼-12战斗机是中国大陆空军摆脱苏联制式飞机系列设计格局以后,第一代从机体设计到部件制造完全有中国人自行完成的轻型喷气战斗机。尽管半路夭折,但是却为中国大陆实施全面独立自主地开发其战斗机装备的研制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这是中国大陆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歼-12飞机在中国国内也曾是一个另人迷惑的角色。声誉不低,但终未被列入装备。距离歼-12首次试飞30年之后的今天,也许可能对它进行更为客观的剖析和评价。歼-12战斗机的研制计划是1969年3月提出的,在空军向国防科工委和国防工办就国防科研计划提出的建议中,提出了研制小型轻便歼击机的设想,要求新机设备简单,造价低廉,随时能飞,到处能打,能在公路起降。
    提出研制这种小型轻便歼击机的设想并非空穴来风。当时,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等几场局部战争刚刚结束,人们从战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设计战斗机不能单纯追求飞行速度,还要赋予战斗机良好的机动飞行能力。人们多次看到这样一些情景:美国生产的飞行速度为2倍音速的F-105和F-4等设备精良的战斗机多次在以亚音速飞机的米格-17战斗机前束手无策,甚至不断有先进的超音速战斗机被速度明显低于它的战斗机击落的战例出现。1967年4月24日,我人民空军飞行员宋义民竟用一架亚音速歼-5战斗机击落了入侵中国广西 板兴地区的一架美国F-4B超音速战斗机。
    中国歼-12战斗机空战的实践一再提醒人们,即使在广泛使用空对空导弹的情况下,战斗机在近距离时利用航炮格斗仍不可避免。格斗中,战斗机需要以尽可能小的转弯半径或尽可能快的转变速率绕到对手后方,占据有利的射击位置,而飞行速度越快的飞机,盘旋半径就越大,盘旋一周所需的时间就越长,这样,速度较低或机体重量较轻的飞机反而处于优势地位。
    然而,进入空对空导弹时代的战斗机所需要的机动性能不仅仅局限于盘旋性能,为了能迅速摆脱对方追击,迅速追上敌机,战斗机又要具有一定的加速、爬升性能,这两项性能是与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一致的,只有盘旋性能与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矛盾。
    正在各国飞机设计师们仍顽强地坚持设计高速飞行战斗机的时候,参加过越南空战的美军飞行员以自身的经历强烈地要求有关部门出于飞行员自身的安全,设计出 “战斗机飞行员的战斗机”,即设计出具有空中格斗能力的战斗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要求有关当局生产出具有低速性能的高速飞机。
    处于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中国空军提出歼-12小型歼击机的设想就不足为奇了。
综观当时世界各国的做法,他们大多采用变后掠翼技术来协调高速、低速的矛盾,也有加装鸭式小翼来达到提高机动性能的目的,还有探索非常规飞机气动布局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而中国当时飞机制造技术仍处于仿制阶段,而且,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气氛也处于非常时期,空军在提出研制小型轻便歼击机(当时称之为 “小歼”,即后来的歼-12)时一同提出了“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开展空中游击战”的提法,也就是说,要求这种歼击机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且要操作简便,一般人经过短时间训练即可驾机上天,与敌作战。经过部队和工程技术人员一同协商,确定了这样一种设计思路:高度机动灵活、短距起飞和降落、维护简单方便,造价低廉,操作简单易学。
    当时世界各国普遍追求采用变后掠翼技术和垂直起落技术以及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等,也就是说,世界各国正在研制机体大、设备全、技术复杂的未来歼击机。中国却朝着与之相反的方向发展,即通过缩小机体,减轻起飞重量来有效地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
    中国歼-12战斗机歼-12的研制任务是在1969年的“8.25”会议上正式下达给南昌飞机制造厂的,1970年3月才正式给这种“小歼”定名为歼-12。早在任务正式下达前的1969年7月,南昌飞机制造厂就开始了方案设计,总设计师是陆孝彭同志。陆孝彭是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室副主任,曾自行设计并研制了当时称为“雄鹰”302后改称为强-5的中国第一代单座双发喷气式强击机。1967年8月,陆孝彭等人关于歼-12战斗机的总体方案获得上级批准,随后,经过科技人员 1年零5个月的努力,完成了详细设计、主要风洞试验、机体生产、强度试验和系统模拟试验,并制成3架样机。1970年12月26日,一架样机首次升空试飞,取得成功。1973年9月10日,歼-12飞机向叶剑英元帅等中央和军委首长作了精彩的飞行表演,其机动灵活的飞行特点引来了阵阵掌声,叶剑英元帅高兴地称它为“空中李向阳”。(当时,中国正在上演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是《平原游击队》中的主人公,游击队队长,他以神出鬼没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而著称)。
    不过,由于歼-12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歼击机,而且主要研制时间仅为1年零5个月,一些必要的试验也没有来得及细做,所以,针对 3架样机在试飞中存在的问题,陆孝彭等人又补做了必要的试验,并对飞机做了10多项重大修改,如采用降低飞行阻力的面积律修形,减小机翼上反角等,重新发图制造,改进后的第一架飞机于1975年7月1日再次试飞成功,从1975年7月上天至1977年1月止,改进后的歼-12共试飞135架次,81小时 12分。
    应该说,作为中国第一架摆脱苏联米格飞机系列格局后完全自行研制的新式飞机,歼-12的研制是成功的,经测定和试飞表明,歼-12飞机是迄今为止世界超音速歼击机中最轻的一种飞机,其几何尺寸和最大截面积在同类飞机中都是最小的。有人总结出歼-12的突出特点,即“轻、短、灵”。所谓轻,即飞机的正常起飞重量只有4.5吨;所谓短,即飞机的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均在500米以内;所谓灵,是指飞机的爬升、盘旋性能和操纵性,跟随性均优于同类飞机。
     
    参加过歼-12试飞的飞行员都交口称赞它机动灵活的特点,其敏捷的身影和空中的英姿至今仍印刻在所有见过它的人们的脑海中。
    翻开歼-12那100多架次的试飞记录,我们不难看出,在歼-12诞生时,其性能是优越的,直至今天,那些数据也给我们研制生产自己的空中战机以信心,让我们一起来翻一翻那些试飞记录吧!
    歼-12在海平面高度上的最大爬升率为180米/秒,而与歼-12同年同时首次试飞的美国F-14战斗机也只有200米/秒,专门用于对付苏联米格-21的美国F-5E歼击机权为160米/秒。
    歼-12在5000米高度上的最大盘旋半径为1140米,而中国中低空机动性能较为突出的歼-6歼击机为1200米,美国专门为改善盘旋性能而研制的F-5E歼击机的盘旋半径为1080米,要知道F-5E为了取得这一效果,专门在该机机翼上安装了新的前、后缘襟翼系统。
    歼-12 的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均在500米以内(另有说起飞滑跑距离为50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510米),而与歼-12重量相当的亚音速战斗机歼-5的起飞滑跑距离为59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825米。超音速的歼-12能做到比亚音速的歼-5滑跑距离短是极其不容易的,况且,歼-12还有防尘装置,可以在短土跑道上起飞,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歼-12的最大单飞速度在11000米高度时为1.5马赫,明显优于歼-6;其实用升限与歼-6相当,为17410米;其高空巡航速度为0.95马赫,虽不是超音速,但也接近音速巡航了,这种性能在当时是极其优异的了。
    歼-12空机重量只有3100公斤,与一辆中型轿车的重量相当,正常起飞重量为445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为5295公斤,装有一台涡喷-6乙型发动机,加力推力为39.72千牛,全机推重比达0.91,这在当时同样是不容易实现的。歼-12之所以实现了,是因为陆孝彭等人大胆地采用了许多新结构,并创造性地采用了新工艺和新材料,如机身中中翼整体油箱、大面积的双曲面金属蜂窝壁板、碳纤维复合材料壁板、钛合金板、铝合金起落架、单块式风档等。这些新技术在国内当时的情况下是极富创新精神的,为中国开展轻型歼击机的研制积累了丰富经验。
     
    由于歼-12过于追求机体小、重量轻、易操纵、可大批量生产,所以,也带来了一些不足。如它的机内燃油贮量1250公斤,可带2个400升副油箱,最大航程为1385公里,属于短航程类飞机,不适应未来空战的要求。又如其机载武器,仅有1门备弹80发的30毫米口径航炮、1门备弹120发的23毫米口径航炮,另外可挂2枚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就其飞行重量来看,火力不弱,但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歼击机相比,则显得火力较弱。而且该机采用的机头进气形式对增装先进火控设备不利,而倘若改为两侧进气设计,虽可加装先进的火控设备,但飞机重量和阻力均明显增加    中国歼-12战斗机,其本身的机动灵活性能又将受到明显削弱。此外,歼-12发动机用的是歼-6飞机所用的涡喷-6乙型,但歼-6歼击机装了2台这种发动机,而歼-12只装了1台,故其推力明显不足,极难达到预想的设计性能。
    歼-12战斗机尽管由于这些明显不足及1978年2月调整装备体系而决定停止继续研制,但其仍不失为成功之作。因为,当时由于研制周期太短,没有做更多的空气动力实验和采取更多的先进气动措施,所以在气动外形方面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比如最初设计有的机翼前缘开缝翼和后缘双开缝襟翼,后来由于时间问题都从简取消了,改为只设后缘富勒式襟翼。象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故歼-12还是有不少可待发扬的潜力。至于其采用一台涡喷-6乙型发动机的推力不足问题,英国著名的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的一名专家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参观时认为,歼-12是中国设计得最好的飞机,只要给它换上一台先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不仅可以解决推力问题,而且可以降低油耗近一半,从而增加一倍航程。但是,外国专家所说的这种发动机中国不能自行生产,而只能到国外购买。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这名专家甚至认为,倘若果真给歼-12换上油耗较低的涡扇发动机,就一定能成为在幅员较小的国家大受欢迎的飞机。
    随着武装直升机的全面兴起,中国国内不少航空界专家认为,歼-12只要作少许改变,可以用作专门攻击武装直升机的机型。专家认为,歼-12只要肯放弃超音速的设计要求,增大它的机翼面积,使之除加速性以外的其他机动性进一步提高,将成为武装直升机的有效克星。
    歼-12一共仅生产了5架样机,中国航空博物馆保存了2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存了1架,南昌飞机制造厂保存了2架。
机长 10.644米
    机高 3.706米
    翼尾高 7.192米
    空机重量 3100公斤
    正常起飞重量 445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5295公斤
    发动机 1台涡喷-6乙,推力30.4千牛,加力推力39.716千牛
    最大单飞速度 (H=11000米)1472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 17410米
    最大航程 1385公里(带副油箱) 1167公里(机内燃油)
    武器 1门30毫米口径航炮,备弹80发,1门23毫米口径航炮,备弹120发, 可挂2枚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
    乘员 1人歼-12是中国研制的轻型战斗机,1969年12月26日首次试飞,1978年2月停产,共制造了6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该机绰号“空中李向阳”。
     
    中国歼-12轻型战斗机在中国的空军航空博物馆公开露面之后,引起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她解开了海外曾盛传一时的“歼-12之谜”,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台湾一家技术刊物对歼-12的历史意义曾作过如下评价:“歼-12战斗机是中国大陆空军摆脱苏联制式飞机系列设计格局以后,第一代从机体设计到部件制造完全有中国人自行完成的轻型喷气战斗机。尽管半路夭折,但是却为中国大陆实施全面独立自主地开发其战斗机装备的研制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这是中国大陆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歼-12飞机在中国国内也曾是一个另人迷惑的角色。声誉不低,但终未被列入装备。距离歼-12首次试飞30年之后的今天,也许可能对它进行更为客观的剖析和评价。歼-12战斗机的研制计划是1969年3月提出的,在空军向国防科工委和国防工办就国防科研计划提出的建议中,提出了研制小型轻便歼击机的设想,要求新机设备简单,造价低廉,随时能飞,到处能打,能在公路起降。
    提出研制这种小型轻便歼击机的设想并非空穴来风。当时,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等几场局部战争刚刚结束,人们从战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设计战斗机不能单纯追求飞行速度,还要赋予战斗机良好的机动飞行能力。人们多次看到这样一些情景:美国生产的飞行速度为2倍音速的F-105和F-4等设备精良的战斗机多次在以亚音速飞机的米格-17战斗机前束手无策,甚至不断有先进的超音速战斗机被速度明显低于它的战斗机击落的战例出现。1967年4月24日,我人民空军飞行员宋义民竟用一架亚音速歼-5战斗机击落了入侵中国广西 板兴地区的一架美国F-4B超音速战斗机。
    中国歼-12战斗机空战的实践一再提醒人们,即使在广泛使用空对空导弹的情况下,战斗机在近距离时利用航炮格斗仍不可避免。格斗中,战斗机需要以尽可能小的转弯半径或尽可能快的转变速率绕到对手后方,占据有利的射击位置,而飞行速度越快的飞机,盘旋半径就越大,盘旋一周所需的时间就越长,这样,速度较低或机体重量较轻的飞机反而处于优势地位。
    然而,进入空对空导弹时代的战斗机所需要的机动性能不仅仅局限于盘旋性能,为了能迅速摆脱对方追击,迅速追上敌机,战斗机又要具有一定的加速、爬升性能,这两项性能是与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一致的,只有盘旋性能与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矛盾。
    正在各国飞机设计师们仍顽强地坚持设计高速飞行战斗机的时候,参加过越南空战的美军飞行员以自身的经历强烈地要求有关部门出于飞行员自身的安全,设计出 “战斗机飞行员的战斗机”,即设计出具有空中格斗能力的战斗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要求有关当局生产出具有低速性能的高速飞机。
    处于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中国空军提出歼-12小型歼击机的设想就不足为奇了。
综观当时世界各国的做法,他们大多采用变后掠翼技术来协调高速、低速的矛盾,也有加装鸭式小翼来达到提高机动性能的目的,还有探索非常规飞机气动布局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而中国当时飞机制造技术仍处于仿制阶段,而且,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气氛也处于非常时期,空军在提出研制小型轻便歼击机(当时称之为 “小歼”,即后来的歼-12)时一同提出了“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开展空中游击战”的提法,也就是说,要求这种歼击机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生产,且要操作简便,一般人经过短时间训练即可驾机上天,与敌作战。经过部队和工程技术人员一同协商,确定了这样一种设计思路:高度机动灵活、短距起飞和降落、维护简单方便,造价低廉,操作简单易学。
    当时世界各国普遍追求采用变后掠翼技术和垂直起落技术以及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等,也就是说,世界各国正在研制机体大、设备全、技术复杂的未来歼击机。中国却朝着与之相反的方向发展,即通过缩小机体,减轻起飞重量来有效地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
    中国歼-12战斗机歼-12的研制任务是在1969年的“8.25”会议上正式下达给南昌飞机制造厂的,1970年3月才正式给这种“小歼”定名为歼-12。早在任务正式下达前的1969年7月,南昌飞机制造厂就开始了方案设计,总设计师是陆孝彭同志。陆孝彭是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室副主任,曾自行设计并研制了当时称为“雄鹰”302后改称为强-5的中国第一代单座双发喷气式强击机。1967年8月,陆孝彭等人关于歼-12战斗机的总体方案获得上级批准,随后,经过科技人员 1年零5个月的努力,完成了详细设计、主要风洞试验、机体生产、强度试验和系统模拟试验,并制成3架样机。1970年12月26日,一架样机首次升空试飞,取得成功。1973年9月10日,歼-12飞机向叶剑英元帅等中央和军委首长作了精彩的飞行表演,其机动灵活的飞行特点引来了阵阵掌声,叶剑英元帅高兴地称它为“空中李向阳”。(当时,中国正在上演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是《平原游击队》中的主人公,游击队队长,他以神出鬼没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而著称)。
    不过,由于歼-12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歼击机,而且主要研制时间仅为1年零5个月,一些必要的试验也没有来得及细做,所以,针对 3架样机在试飞中存在的问题,陆孝彭等人又补做了必要的试验,并对飞机做了10多项重大修改,如采用降低飞行阻力的面积律修形,减小机翼上反角等,重新发图制造,改进后的第一架飞机于1975年7月1日再次试飞成功,从1975年7月上天至1977年1月止,改进后的歼-12共试飞135架次,81小时 12分。
    应该说,作为中国第一架摆脱苏联米格飞机系列格局后完全自行研制的新式飞机,歼-12的研制是成功的,经测定和试飞表明,歼-12飞机是迄今为止世界超音速歼击机中最轻的一种飞机,其几何尺寸和最大截面积在同类飞机中都是最小的。有人总结出歼-12的突出特点,即“轻、短、灵”。所谓轻,即飞机的正常起飞重量只有4.5吨;所谓短,即飞机的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均在500米以内;所谓灵,是指飞机的爬升、盘旋性能和操纵性,跟随性均优于同类飞机。
     
    参加过歼-12试飞的飞行员都交口称赞它机动灵活的特点,其敏捷的身影和空中的英姿至今仍印刻在所有见过它的人们的脑海中。
    翻开歼-12那100多架次的试飞记录,我们不难看出,在歼-12诞生时,其性能是优越的,直至今天,那些数据也给我们研制生产自己的空中战机以信心,让我们一起来翻一翻那些试飞记录吧!
    歼-12在海平面高度上的最大爬升率为180米/秒,而与歼-12同年同时首次试飞的美国F-14战斗机也只有200米/秒,专门用于对付苏联米格-21的美国F-5E歼击机权为160米/秒。
    歼-12在5000米高度上的最大盘旋半径为1140米,而中国中低空机动性能较为突出的歼-6歼击机为1200米,美国专门为改善盘旋性能而研制的F-5E歼击机的盘旋半径为1080米,要知道F-5E为了取得这一效果,专门在该机机翼上安装了新的前、后缘襟翼系统。
    歼-12 的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均在500米以内(另有说起飞滑跑距离为50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510米),而与歼-12重量相当的亚音速战斗机歼-5的起飞滑跑距离为59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825米。超音速的歼-12能做到比亚音速的歼-5滑跑距离短是极其不容易的,况且,歼-12还有防尘装置,可以在短土跑道上起飞,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歼-12的最大单飞速度在11000米高度时为1.5马赫,明显优于歼-6;其实用升限与歼-6相当,为17410米;其高空巡航速度为0.95马赫,虽不是超音速,但也接近音速巡航了,这种性能在当时是极其优异的了。
    歼-12空机重量只有3100公斤,与一辆中型轿车的重量相当,正常起飞重量为445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为5295公斤,装有一台涡喷-6乙型发动机,加力推力为39.72千牛,全机推重比达0.91,这在当时同样是不容易实现的。歼-12之所以实现了,是因为陆孝彭等人大胆地采用了许多新结构,并创造性地采用了新工艺和新材料,如机身中中翼整体油箱、大面积的双曲面金属蜂窝壁板、碳纤维复合材料壁板、钛合金板、铝合金起落架、单块式风档等。这些新技术在国内当时的情况下是极富创新精神的,为中国开展轻型歼击机的研制积累了丰富经验。
     
    由于歼-12过于追求机体小、重量轻、易操纵、可大批量生产,所以,也带来了一些不足。如它的机内燃油贮量1250公斤,可带2个400升副油箱,最大航程为1385公里,属于短航程类飞机,不适应未来空战的要求。又如其机载武器,仅有1门备弹80发的30毫米口径航炮、1门备弹120发的23毫米口径航炮,另外可挂2枚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就其飞行重量来看,火力不弱,但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歼击机相比,则显得火力较弱。而且该机采用的机头进气形式对增装先进火控设备不利,而倘若改为两侧进气设计,虽可加装先进的火控设备,但飞机重量和阻力均明显增加    中国歼-12战斗机,其本身的机动灵活性能又将受到明显削弱。此外,歼-12发动机用的是歼-6飞机所用的涡喷-6乙型,但歼-6歼击机装了2台这种发动机,而歼-12只装了1台,故其推力明显不足,极难达到预想的设计性能。
    歼-12战斗机尽管由于这些明显不足及1978年2月调整装备体系而决定停止继续研制,但其仍不失为成功之作。因为,当时由于研制周期太短,没有做更多的空气动力实验和采取更多的先进气动措施,所以在气动外形方面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比如最初设计有的机翼前缘开缝翼和后缘双开缝襟翼,后来由于时间问题都从简取消了,改为只设后缘富勒式襟翼。象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故歼-12还是有不少可待发扬的潜力。至于其采用一台涡喷-6乙型发动机的推力不足问题,英国著名的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的一名专家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参观时认为,歼-12是中国设计得最好的飞机,只要给它换上一台先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不仅可以解决推力问题,而且可以降低油耗近一半,从而增加一倍航程。但是,外国专家所说的这种发动机中国不能自行生产,而只能到国外购买。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这名专家甚至认为,倘若果真给歼-12换上油耗较低的涡扇发动机,就一定能成为在幅员较小的国家大受欢迎的飞机。
    随着武装直升机的全面兴起,中国国内不少航空界专家认为,歼-12只要作少许改变,可以用作专门攻击武装直升机的机型。专家认为,歼-12只要肯放弃超音速的设计要求,增大它的机翼面积,使之除加速性以外的其他机动性进一步提高,将成为武装直升机的有效克星。
    歼-12一共仅生产了5架样机,中国航空博物馆保存了2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存了1架,南昌飞机制造厂保存了2架。
机长 10.644米
    机高 3.706米
    翼尾高 7.192米
    空机重量 3100公斤
    正常起飞重量 445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5295公斤
    发动机 1台涡喷-6乙,推力30.4千牛,加力推力39.716千牛
    最大单飞速度 (H=11000米)1472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 17410米
    最大航程 1385公里(带副油箱) 1167公里(机内燃油)
    武器 1门30毫米口径航炮,备弹80发,1门23毫米口径航炮,备弹120发, 可挂2枚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
    乘员 1人

歼-12战斗机

歼-12战斗机
"蚊蚋/无敌"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生产制造
的轻型喷气式战斗机.
1955年7月"蚊"式战斗机试飞后,英国皇家空军并未装备,
空军部只买了5架用于测试评估.
但印度对这种结构简单的轻型喷气式战斗机很感兴趣.
于1956年9月买下"蚊"的生产许可以及23架成品机.
1959进入印度空军服役,并开始引进生产线及部件,
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生产,至1968年制造了200多架.
1972年,斯坦航空公司将其最后生产的两架"蚊"进行改造.
分别于1975年3月和11月进行了首飞.
这就是"无敌"(Ajeet)战斗/攻击机.
到1982年3月停产,共生产了80架"无敌".
印度的"无敌"战斗机一直服役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1982年9月,由"无敌"发展而来的
"无敌教练"(Ajeet Trainer)也试飞成功.
印度空军和海军各购买了18架和12架.
"蚊蚋/无敌"在印巴冲突中表现尚可,还曾被誉为"佩刀杀手".
"蚊蚋"战斗机除印度引进生产外.
芬兰和南斯拉夫也购买过该机.
腿太短了  不符合TG的本土防空要求
謝謝科普!
ck7543 发表于 2011-5-24 19:06


    科普
动力装置:

一台"奥菲斯"701-01涡轮喷气发动机

最大推力21.57千牛(2200公斤).



武器装备:

两门30毫米"阿登"机炮,

机身两侧进气道整流罩处各装一门.

每侧翼下各有两个外挂点,

可挂载各种火箭弹,炸弹,副油箱.



尺寸数据:

机长8.74米,翼展6.73米,机翼面积12.69平方米.



重量数据:

空重2307公斤,最大起飞重量,4171公斤

最大载弹量900公斤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107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4000米

航程900公里

起飞滑跑距离725米

着陆滑跑距离900米

印度"蚊蚋"战斗机

印度"蚊蚋"战斗机
是几代的JJ
歼12与"蚊蚋"是小型战斗机的代表,而且具有可比性.还有更小的,挂在轰炸机机翼下的护航战斗机,那个才叫剑走偏锋.

XF-85战斗机
XF-85 战斗机的历史还要追溯到二战中的 1944 年 1 月29日,美国陆军航空队邀请航空工业界着手设计能为未来重型远程轰炸机护航的喷气战斗机。但是第一代的喷气战斗机是声名狼藉的油老虎,航程不足以为还在制图板上的 B-35 和 B-36 护航。陆军航空军想借助 1930 年代早期的寄生战斗机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
  圣路易斯市的麦克唐纳公司是回应此计划的唯一一家公司,麦克唐纳提出的是一架可以部分装载进 B-36 或 B-35 轰炸机弹舱内的小型战斗机,但陆军航空队 1945 年 1 月否决了这个构想,强调战斗机必须能完全装载入 B-35 或 B-36 的机体内。1945 年 3 月 19 日,麦克唐纳提交了修正后的设计——一架极小的有着蛋形机身的飞机,具有三重的垂尾,平尾有着显著的上反角,发动机是 1,360 千克推力的威斯汀豪斯 J34-WE-7 轴流涡轮喷气发动机,机头进气,进气道短直,飞行员就像坐在发动机上方。
  麦克唐纳的方案被陆军采纳,1945 年 10 月 9 日订购了两架原型机(一架用于静力试验,一架试飞),型号定为 XP-85。陆军还同时签署了首批30架生产型样机的意向订单,根据试飞结果而定。但是谨慎起见,原型机完成之前订单被陆军取消,结果只生产了两架原型机。
  作为寄生战斗机,XF-85 是由载机机腹下的伸缩吊杆投放和回收,所以没有传统的起落架,取而代之的座舱前方的一个可伸缩的钩子。回收时,XF-85 从下方接近母机,钩住吊杆,随后飞机被拉入轰炸机机腹内。XP-85 机身下也安装了可收放的钢质滑橇,翼尖也有钢制滑道,可供紧急降落时使用。
  因为没有多余的 B-36 可以作为实验载机,陆军航空军提供了一架贝尔亚特兰大制造的B-29B-65-BA(44-84111),型号重定为 EB-29B,后部弹舱内配备有特殊的投放——回收吊架。
  第一架 XF-85 原型机(46-523)在加州莫非特机场进行风洞测试时损坏,所以只能使用第二架原型机(46-524)进行了飞行测试。这一切开始于 1948 年 8 月 23 日,在慕洛克机场的干湖床上空,XF-85 由 EB-29 携行飞至 6,096 米高度,但没有投放。8 月 28 日进行了首次投放自由飞行,脱离了 EB-29B 后试飞员操纵 XF-85 自由飞行了 15 分钟,测试新飞机的操控性,但在返回母机时出了麻烦。XF-85 受到 EB-29B 机腹下强烈的乱流影响无法稳住,试飞员几次努力想钩住吊架,但 10 分钟后 XF-85 撞向吊架,座舱盖被打碎。幸运的是试飞员没有受伤,并设法脱离母机迫降在下方的干湖床上。
  修理之后,1948 年 10 月 14 日及 15 日,46-524 又进行了三次飞行,都成功回收,但每一次进行得十分艰难与危险。在第五次飞行时,又遇到了更大的麻烦。由于维修时拆掉了 XF-85 挂钩底部的整流板,导致在 EB-29 机腹下飞行时机体扰动严重,方向安定性也不足,迫使飞行员做了另外一次紧急降落。此后在 XF-85 的翼尖处加上垂直端板以增加在 EB-29B 机腹下强烈的乱流中的方向安定性,但似乎没有多大作用,第 6 次飞行又是在湖床上的紧急降落中结束。1949 年 4 月 8 日,修复后的 46-523 在它的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飞行中也遭遇了相同的命运。
  空军不情愿地得出结论,XF-85 即使在经验丰富的试飞员的操纵下,回收也是个困难的工作,那么也许远远超过了普通中队飞行员的技能水准。除此之外,XF-85 的性能也比不上即将服役的国外截击机,并且 1949 年秋国会消减预算,导致数个空军项目资金短缺。所以,空军在 1949 年 10 月 24 日终止了 XF-85 项目。
80年代初,陆总师曾向海军航空兵提出以歼-12担当“岛载机”,利用该型号起飞距离“短”的特点,作一些适应性的改型后,把它放到国防边疆的岛屿上,承担大陆基地歼击机航程不足而无法担当的国土防空任务。到90年代初,国内论证发展舰载机,针对歼-12飞机的轻小、短距起降的特点,陆总师又极力推荐歼-12改舰载机。进入“九五”规划以后,随着国外出现像F-22、JSF等先进战斗机,陆总师提出了以F-22为作战目标的新型空中优势歼击机研究蓝图,以歼-12为基本型,取歼-12飞机的基本特点,改进机体结构、矢量推力、相控阵雷达、空中加油装置、两余度火控计算机、1553B总线、隐身材料和涂料、中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等,作为重型四代机的配套机与补充。
陆孝彭与第四代轻型歼击机研究
      朱晓彪
  洪都科技2001
  中国工程院院士、洪都航空工业集团飞机总设计师陆孝彭同志,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本刊特发表朱晓彪先生撰写的《陆孝彭与第四代轻型歼击机研究》一文,谨表达我们对逝者的悼念和追思之情。
  ———编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洪都航空工业集团飞机总设计师陆孝彭同志,自成功地主持研制强五飞机以后,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孜孜不倦地研究航空新科技、设计飞机新型号,如强五的新改型、歼12飞机、可变后掠技术和强六飞机方案等。尤其是近年来,为祖国统一大业,陆院士在身体状况极差的情况下,仍致力于发展新飞机,研究第四代轻型歼击机。
  陆院士研究的第四代轻型歼击机,是在歼12飞机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全新的高性能轻型防空、夺取制空权的战斗机。飞机以轻型、低成本为主导思想,以高性能、高生存力、高作战效能为设计目标,要求飞机有大推重比,非加力超音速巡航;具有中国特色的隐身性能;在良好失速性能和矢量力的配合下,飞机具有很高的敏捷性和满意的失速机动性;由于飞机轻、小、推重力大,保证飞机有短距起降性能。
  这种研制主导思想和设计目标,使陆总所努力开拓的轻型歼击机具有第四代战斗机基本特征。下面简要介绍陆院士的第四代轻型歼击机预研方案和设计思想。
  1第四代轻型歼击机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思想
  70年代初,我公司研制的歼12飞机具有轻、灵、短、快的特点,当时被誉为“空中李向阳”。但由于飞机过小,发挥空中威慑力受到限制,因而在70年代末取消型号,终止发展。停产后,如何再恢复生产并进一步谋求发展,使歼12飞机的优点、特点,为保卫国防、发展航空事业服务,一直是陆院士念念不忘、备加关心的大事。80年代初,他与海军航空兵商量“岛载机”,利用歼12飞机“短”的特点,将歼12飞机作一些适应性的改型后,把它放到国防边疆的岛屿上,承担国内其它战斗机“腿短”、起降距离长而无法参与保卫那些边远地域的领空。到90年代初,国内论证发展舰载机,针对相对小型的航母,歼12飞机的轻小、短距起降的特点,使它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因此陆院士极力推荐歼12改舰载机,经适当改进的歼12飞机不仅是很好的舰载验证机,还能成为我国第一代的舰载战斗机。进入“九五”规划以后,随着国外出现像F/A-18,苏35,苏37,EF2000等先进战斗机,以及像F22这种高性能的第四代战斗机及与它配套发展的轻型,相对价廉的JSF计划。在这种军事航空竞相发展的国际环境下,陆院士思路拓展,提出了以F/A-18、F22为作战目标的新型空中优势歼击机研究蓝图。设计出像JSF那样的价格相对低廉,性能优越的第四代轻型歼击机。
  陆院士的第四代轻型歼击机以歼12飞机作为基本型。从基本性能和作战效能方面来评估歼12飞机,歼12飞机最多只属第二代,以二代机改进成四代机这条路是很难走的,但陆院士之所以用歼12飞机作为基础来改进成第四代机是取之于歼12飞机基本特点,这种轻型第四代歼击机是用作像F22那样重型四代机的配套机与补充。要真正成为主力第四代机的配套机和补充力量是极不容易的,飞机不仅要具备第四代机高性能特点,而且价格还要低廉。
  这两点,陆院士认为,歼12飞机都是蕴含着的。
  首先,歼12飞机在研制时,为实现轻、灵、短、快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轻型四代机应具备轻、灵、短、快的基本特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现飞机“轻”,首先要求飞机结构重量轻,为减轻飞机结构重量,歼12飞机采用下单翼,机翼主起落架,铝合金前轮支柱,直轴式全动平尾,蜂窝结构,滚焊壁板,机翼、机身结构油箱,泡沫塑料夹层结构及强度的精心设计,工艺的精心施工,使飞机结构重量得到有效的减轻,与当时国内的歼7、歼8、强五相比,机身结构系数比歼7低10%,比歼8低16.4%,比强五低19%,机翼单位面积重量比强5低8%。因此发展轻型四代机,以歼12飞机的轻巧、灵活、起降距离短的设计作基础是正确的。
  另外,歼12飞机在精心的研制中采用了诸如机载成品尽量减少新研制;设计技术,工艺加工尽量最先进;组织管理,生产环节尽量简化等降低研制和生产成本的经验都可为降低轻型四代机研制成本所借鉴,加上轻型四代机如由航总二集团主研,不仅体现了发展航空事业竞争机制,还在一、二集团研制重、轻型四代机通力合作的过程中加强了联系,促进了发展。
  这就是陆院士提出研制轻型四代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2陆院士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科技价值
  陆院士已在2000年10月去世,他提出的轻型四代机思想和成果基本上都记载在以他为主撰写的《第四代轻型歼击机研究报告》中。整个报告共十章,分为三册。
  第一分册介绍了第四代轻型歼击机设计方案,并论述了第四代轻型歼击机的作战方式和功用。在此分册中,详细论述了轻型四代机在歼12原形机基础上所做的每项改进设计和计算。如飞机构形几何参数的更改,飞机重量的变化和增重的计算,选用发动机循环参数的设计要求和推力指标要求,机载设备的组成方案和武器配套要求,机内载油量和作战剖面的设计及相应四代机特征的某些特殊设计,为隐身设计,矢量力设计,大攻角机动和敏捷性设计等。此分册的最后一部分是轻型四代机的气动外形布局和飞机总体布局设计,针对气动布局方案进行了气动力计算和飞行、作战性能计算。
  第二、第三分册是轻型四代机的横滚敏捷性、俯仰敏捷性、航向敏捷性和轴向敏捷性计算。这两分册是陆院士轻型四代机研究报告的精髓,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是陆院士近年的重要科研成果。
  敏捷性是用来衡量三代、四代高性能战斗机作战效能的重要指标。它是战斗机作战时飞机从一种机动状态转变到另一处机动状态的瞬变特性,实际上是飞机作战机动变换的时间导数。当代战斗机用来衡量作战效能已经不用过去的能量-机动(E-M)方法,而采用机动-敏感(M-S)方法。由于此方法的数值计算随三代机的使用才诞生,加上美国、俄罗斯对此计算方法十分保密,使我国至今还没有成熟的计算方法。然而研究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知己知彼,克敌制胜,就必须掌握它,并在研制中采取措施提高它。在战斗机的空战中,先敌发现,先敌投射武器就成为优势,哪怕这种先敌只1-2秒。而这1-2秒的优势往往就来之于战斗机敏捷性的提高。因此,陆院士在研究轻型四代机之前,化了大量时间从事敏捷性的研究,94-95年就开始摸索敏捷性的计算方法,在一无前人研究成果、二无国外信息资料参考的情况下,用前苏联列别捷夫的《无人驾驶飞行器的飞行动力学》中的运动方程为基础,建立了敏捷性计算数学模型。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量巨大的复杂研究工作,融入了陆院士晚年的大量心血。研究成果已应用在轻型四代机的敏捷性计算中,这是陆院士晚年创造的宝贵财富,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陆院士用自己创造的敏捷性计算方法计算了F/A-18飞机敏捷性结果与F/A-18飞机敏捷性试飞数据基本相符。用此种方法计算轻型四代机敏捷性T90,在小攻角、亚音速范围内,轻型四代机比F/A-18高2.3倍,大攻角、亚音速时高2倍。
  对战斗机敏捷性研究,陆院士来不及再继续深入下去,但他的成果已得到显示,他主张的在四代机研制之前开展敏捷性研究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正像美国,它在80年代中期,在有三代机使用实践,在四代机研究之前成立了敏捷性研究小组,在深入敏捷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敏捷性飞行试验,使敏捷性在以后的战斗机作战效能中发挥作用。
  为此,我国也应建立敏捷性研究课题,成立敏捷性研究小组,继续陆院士的研究工作,为四代机高战效要求服务
  3轻型四代机方案概况
  轻型四代机方案基本情况报告在一分册中。
  轻型四代歼击机是在原歼12飞机基础上,修改设计了飞机外形,加长、加粗了机身;增加了机翼翼根前缘边条和机翼全面积;加大前主轮距和主轮距,加强起落架支柱;更换新型大推重比的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增设新研制的三维矢量推力(俯仰旋转)喷管;机载设备除选装常见小型化的通讯、导航、仪表、敌我识别等系统外,还配装了相控阵天线,PD雷达,作用距离为150km的全向告警系统,三轴自动增稳系统,小流量空中加油装置,两余度火控计算机,1553B总线,超视距攻击曲线显示器,双零火箭弹射座椅等。
  轻型四代机,按突出横滚、俯仰、航向、轴向四个自由度敏捷要求设计。全机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形设计技术,即用0.1mm厚的镂刻特种花纹铜板覆盖飞机表面,再在镂刻铜板上喷涂0.25mm厚的隐形复合材料,铜板可过滤二种特定波长的雷达波,隐形复合材料可吸收80%以上的各种波长辐射波,从而使飞机雷达散射截面RCS,大大降低。
  飞机基本作战状态构形为外挂4枚空-空导弹,其中2枚为射程150km的PL-12增程弹,另2枚为PL-5L自卫近距格斗弹。为带弹进入战区的飞机隐身性能,在四枚导弹外表面喷涂隐形复合材料。
  出航时,飞机可携带2DangerCode;800L副油箱,并且有空中受油能力。
  3.1飞机气动布局和主要外形参数
  轻型四代机采用机头进气,单座舱,带边条的下单翼,全动直轴水平尾翼,大后掠单立尾。
  飞机总长12m,翼展7.65m,机高4.9m,机翼全面积17.83m2。
  3.2飞机总体设计和重量数据
  飞机气动布局初步方案为机头进气,进气道在座舱前分叉,沿身两侧壁通过座舱后重新合并渐呈圆管与发动机匣相接。座舱前,机身上部为第1设备舱,下部夹在两进气管道中间为前起落架收藏舱。第1设备舱内布置有火控计算机,任务计算机,大气机,通讯电台,GPS,及仪表着陆系统。座舱布局接近标准座舱布局要求,穿舱火箭弹射座椅前方为仪表板,中央驾驶杆为二自由度飞控操纵杆,仪表板上方置攻击曲线显示器,左右操纵台为标准布局。
  座舱后机身下部为第2设备舱。此设备舱内置有平显DPU,全向告警雷达,敌我识别,飞控系统计算机,环控设备和应急蓄电器等。飞机第2设备舱在机翼根部前缘三角区。主要设备有相控阵天线和雷达主机,干扰装置,继电器盒及二次电源。
  方案在机内设置6个燃油箱。座舱后密封框后为1号结构油箱,载油量500kg,机身的中段为2号结构油箱,载油量650kg,发动机进口至主安装节段的机身侧壁为3号薄壁软油箱,载油量230kg,机身后段,发动机后安装节框前为4号薄壁软油箱,载油量150kg。飞机机背为保形结构油箱,载油量为500kg。全机共载油2300kg。
  机身尾段为发动机舱,发动机装卸采用前后机身分离。发动机尾段设制可俯仰旋转的矢量力喷管,喷管俯仰+/-20度,旋转角速度45度/s。
  飞机不带外挂总重7150kg,空机重量4760kg。带4枚导弹的作战状态飞机总重7875kg,全外挂总重9270kg。
  3.3发动机数据
  方案初选一台涡喷发动机,发动机地面台架最大推力5330kg,油0.97kg/kg.h,加力推力8530kg,油耗2kg/kg.h,发动机推重比8:1,总增压比14,空气流量101kg/s,净重1067kg。
  按推力级要求可用一台M-88-2(3)涡轮风扇发动机。选用一台M-88-2,需适当修改气动外形设计,但发动机较为落实,并可改善飞机性能。
  3.4飞机系统
  飞机系统设有飞控、液压、燃油、起落装置,座舱环控,弹射救生,氧气抗荷等。
  在飞机系统方案中,飞控系统具有三轴增稳和主动控制能力,并实现飞控、火控、发动机燃调相互交联。液压系统实现与飞控系统交联,提高飞机敏捷性。
  弹射救生系统,采用双零(零高度、零速度)在整个飞行包线范围内穿舱弹射救生。
  起落装置采用电子防滑、液压或冷气刹车,在起降速度低的有利条件下,实现经简易改装后的母舰上起降,拓宽轻型四代机的用途。
  3.5可靠性、维修性、生存力设计
  轻型四代机设计借鉴K8飞机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经验,在此基础上全面贯彻GJB-450、GJB312等标准,并用ISO9000系列标准要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管理。
  轻型四代机在方案研究中注意提高战斗生存力设计,并相应采取了一系列设计措施,如改善气动力设计,提高飞机敏捷性和大攻角机动性;严格控制飞机空机重量;采用大推重比发动机,加装推力矢量喷管;三轴增稳等。
  采取隐身设计技术,减小飞机RCS。结构采用损伤容限,局部加固,系统采用余度技术等以改善飞机的敏感性,最大限度减小飞机易损。
  设计规范及保障要求设计,四代机在很多方面都提出了很高要求,过去的基础理论、原理仍可应用,但措施和手段在很多方面必须更新,用研制第二代机、三代机的设计规范、设施手段、验收技术条件将会对四代机研制的先进性带来限制。因此,在四代机总体方案设计时,要研究四代机研制保障措施,在四代机研制过程中推动整个航空科技的发展。
  4技术关键与陆院士遗愿
  在陆院士身体条件极差情况下,经过近五年时间的研究,轻型四代机方案初步确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少技术关键还待他主持攻克,可是他却与世长辞了!
  在极大的悲痛之余,我们想,陆院士的轻型四代机怎么办?陆院士的遗愿如何实现?
  陆院士轻型四代机方案研究过程中,曾多次与我们说过,为祖国统一大业,我们一定要完成轻型四代机方案设计,争取立项研制、生产。并在实现轻型四代机研制后,再集中力量研究我们的新一代强击机。
  但要真正继续研究轻型四代机方案,牵涉面太广,要攻克的技术关键太多。如大推重比的中推涡轮风扇发动机、三元俯仰矢量推力喷管、隐身气动构形、飞/发/火一体化主控技术、超视距雷达和攻击导弹、综合航电配套技术、四代机验证设计要求等一系列顶层飞机总体设计技术都需解决,这将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在这种情况下,似可不急于研制轻型四代机方案,而先开展对四代机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为四代机,新一代强击机作技术贮备。这样,既能实现陆院士的遗愿,开拓公司后继航空产品,又可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兄弟单位的合作。是否有当,尚乞高明教正。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公司的繁荣、陆院士遗愿的实现而共同努力吧!
陆总师晚年有点想当然了,歼12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实也就相当于小号的歼6
错了一点,歼12生产了6架,有一架被叛徒开到WW去了。。。。。。。
不错的,改成无人机就好了
不明真相
空中向阳哥,致敬!
传说中的空中李向阳?打游击的
我们巴中市英雄纪念碑(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那座山上---南龛坡)那儿就有一架J-12,哎,好小哦···
可重新改进下,大批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售,赚外块哦。。
我要是能有架J12作为运动飞机就好了
晓卿 发表于 2011-5-24 19:22


    真的假的,没听说过
向阳哥你好,向阳哥再见
MD那小家伙很有喜感啊
比7爷还难看
世界最小的战斗机,比LCA还小
心在云阁 发表于 2011-5-25 09:44

在此基础上搞个运动飞机,这主意不错
julang2057 发表于 2011-5-25 10:28


    最小的不是那个连起落架都没有的,挂在轰炸机上的那个么?
J12如果出现在朝鲜战场,那就是绝对的明星。
解密时,号称是世界上最小的超音速战斗机
在一个不尊敬工程师的国度里(只稀饭当官的)能生产出精致的工业品?
楼上这位是从哪个时代穿越过来的?
短命的J12~
空中李向阳
J12和米格15比谁更小,这个最轻似乎也不对啊
hopefully 发表于 2011-5-25 10:16

N年前的航空知识上有过介绍,而且配的大幅彩色中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