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做了什么事觐见宋高宗后“面若死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34:14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2011年05月23日 14:52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曹苏宁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23/6567196_0.shtml
核心提示:岳飞下山后,估计也是后怕了,曾三次向皇帝谢罪。赵构的回复很淡定:我没有生气。要不然,就处罚你了。怎么处罚呢?就像太祖说过的那样,犯了我的法令的人,只有用剑来教训他(“犯吾法者,唯有剑耳”)。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2011年4月27日B06版 作者:曹苏宁  原题为:岳飞捅了什么篓子

“犯吾法者,唯有剑耳。”——大宋第一条好汉赵匡胤语

绍兴七年初的岳飞,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一是再立大功,前一年的最后两个月,他的麾下在河南陈州、蔡州地区击退了女真傀儡伪齐“五大王”的进犯;二是加官晋爵,农历的二月二十五日,南宋朝廷颁发诏令,将岳飞的官阶提升为太尉,这是宋代武官的最高阶位,同时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三是在这份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诏令中,赵构还谈到了君臣齐心协力、恢复大宋河山的光明愿景,期待着到了那个时候,“则朕克济垂成之业,而汝亦有无穷之闻”,这也正是岳飞最大的愿望。

未争取到淮西军

更好的消息正在向岳飞招手,在进阶太尉前,岳飞接连收到两道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省札》,要求他如果军中没什么要紧事,就到皇帝的行在汇报工作。这时候,淮西军的统帅刘光世,不仅军纪不整,而且临阵退缩,前一年差点把整个淮右断送掉,在朝野的压力下,自己申请解除兵权了。皇帝和张浚当时都觉得,岳飞的部队战斗力最强,不如把这支军队交给岳飞去带。正式的接管公文虽然没有下,但已下令淮西军听岳飞的号令。

岳飞很激动。想着即将担当起领导从襄阳到合肥近十万军队的重任,没等正式被任命鄂州军兼淮西军的总司令,他就给赵构写了奏章,半是感谢信,半是请战书。除了提出战略构想,后勤保障也考虑了。他要求皇帝下令有关部门积极备战,不要再像上次那样,因为补给不力而影响战局。后果很严重。这事黄了。才过了几天,又说淮西军不交给岳飞了,改为“都督府直辖”。岳飞不干了,他先去找了以宰相身份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的张浚,两人在用兵收复失地上一向很合拍,这次却不欢而散。其实,明确向皇帝建议不把淮西军交给岳飞的,正是张浚。理由很简单:不能给武将太大的兵权。张浚是这样认为的,主战的李纲和主和的赵鼎也是这么认为的。大臣们都不同意,那就去找皇帝。为了说服皇帝,岳飞还作了三年恢复中原的保证,都“拍胸脯”了,皇帝还是不同意。

赌气上庐山

岳飞一气之下,居然不回军营,而是去了在庐山的别墅,扬言要继续为母亲守孝。赵构一连写了两封信给他,希望他重新回来主持工作。岳飞回信了,两个字:不干。赵构这时有点窝囊,又给岳飞写了封信,大意是你是个大忠臣啊,别和张浚一般见识,听话。同时还以三省枢密院的名义让岳飞的部下李若虚和王贵到庐山去劝他。对他们两个,就没那么客气了:如果岳飞不下山,就把你们两个一起军法从事。最后是李若虚连哄带吓,岳飞才接受皇帝的命令返回军营。

李若虚在庐山上,曾严厉地对岳飞说:这样坚决地不听从朝廷的旨意,决非好事;难道您以为可以和朝廷相抗吗?

岳飞下山后,估计也是后怕了,曾三次向皇帝谢罪。赵构的回复很淡定:我没有生气。要不然,就处罚你了。怎么处罚呢?就像太祖说过的那样,犯了我的法令的人,只有用剑来教训他(“犯吾法者,唯有剑耳”)。

看到皇帝的回复,岳飞会是怎样的表情,没有人知道。但他很快再次领教了皇帝的威严,这一次,有人记录了下来:他当着赵构的面紧张得语不成句,退下来之后面若死灰。

“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赵构的这句话,把岳飞吓得“面如死灰”。

岳飞为了淮西军的事,撂了几个月的挑子,大概在绍兴七年(1137年)七月从庐山上下来了,回到了军中。可没过多久,大概在九十月间,他又被皇帝叫去奏事去了。当时皇帝不在杭州,还在南京“靠前指挥”金国和伪齐的南犯。

在立太子问题上岳飞表现太积极

和岳飞一起觐见皇帝的,还有他的随军转运(相当于后勤部长)薛弼。接到圣旨后,岳飞就乘船沿江而下,到了九江,薛弼也从另一地方赶了上来,在船上和岳飞相遇。在船上,岳飞很严肃地告诉薛弼,这次见了皇帝,他要办一件大事——请求立皇子建国公赵昚为皇太子。赵构有两个养子,亲生的已经死了,自己也丧失了生育能力。而且这两个养子还是太祖赵匡胤的子孙,而从宋真宗开始,直到赵构,历任皇帝都是太宗的子孙。更麻烦的是,赵构有两个小老婆,一人养了一个干儿子,将来谁当皇帝?

皇帝不表态,大臣很着急。岳飞也是个着急的。他为什么觉得赵昚好?据说是两年前在皇帝那里见过一次,听了他的言谈,就站到了年仅10岁的赵昚这边。两年后的觐见路上,岳飞觉得自己该发言了。

这事,也并非不能说。宰相赵鼎一派的人,也坚持让先进宫的赵昚当太子。而且,早在6年前,南宋朝廷还在绍兴流亡的时候,一个叫娄寅亮的人就给赵构上了一道奏章,建议他选一个太祖的子孙为养子。

当时,娄寅亮的职务是上虞县丞,从八品;而岳飞的官衔是太尉、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武昌开国郡公,正二品。

但县丞可以建议收养皇子,太尉不得干预立皇太子。为什么?薛弼当时就和岳飞说了: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岳飞的回答是: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据薛弼回忆,岳飞请立皇太子的奏章,是亲自撰文、亲自抄写,还把在船上的大部分时间,用来练习小楷。他一定觉得这份奏章很重要,没准还能名垂青史,才这么郑重其事。就像我辈儿时写了好文章,就渴望被老师点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洪亮地朗读一遍。

岳飞在皇帝面前读了奏章,声音却不洪亮,有些发颤。他也害怕了吗?皇帝的回答还是那般淡定: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这句话,把岳飞吓得“面如死灰”。薛弼是在岳飞之后觐见皇帝的,一见薛弼,赵构就主动把岳飞怎么说,他如何告诫的事情说了一遍。赵构接下来又说:岳飞听了我的话,好像不大高兴啊。你劝劝他吧。这话很有意思。关心?疑心?还是痛心?

第二天,皇帝见到宰相赵鼎,又提起岳飞昨天的事。同样主张立赵昚当太子的赵鼎毫不客气地痛批岳飞:没想到他竟这样不守本分。退朝后,赵鼎又把薛弼找了来,又把岳飞批了一通后,明确表示:这决不是保全功名、善始善终的做法。

皇帝会因为这个就猜忌岳飞吗?不好说。

至少当时有人是这么看的。还是那个薛弼,在很多年以后,和别人说起这事时,发了一通感慨:岳飞作为大将,却越职到了这个地步,找死啊!

岳飞死了20年后,赵昚刚当上皇帝,就“按太上皇(赵构)的意思”,给岳飞平反了。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2011年05月23日 14:52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曹苏宁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 ... /23/6567196_0.shtml
核心提示:岳飞下山后,估计也是后怕了,曾三次向皇帝谢罪。赵构的回复很淡定:我没有生气。要不然,就处罚你了。怎么处罚呢?就像太祖说过的那样,犯了我的法令的人,只有用剑来教训他(“犯吾法者,唯有剑耳”)。



本文摘自《广州日报》2011年4月27日B06版 作者:曹苏宁  原题为:岳飞捅了什么篓子

“犯吾法者,唯有剑耳。”——大宋第一条好汉赵匡胤语

绍兴七年初的岳飞,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一是再立大功,前一年的最后两个月,他的麾下在河南陈州、蔡州地区击退了女真傀儡伪齐“五大王”的进犯;二是加官晋爵,农历的二月二十五日,南宋朝廷颁发诏令,将岳飞的官阶提升为太尉,这是宋代武官的最高阶位,同时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三是在这份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诏令中,赵构还谈到了君臣齐心协力、恢复大宋河山的光明愿景,期待着到了那个时候,“则朕克济垂成之业,而汝亦有无穷之闻”,这也正是岳飞最大的愿望。

未争取到淮西军

更好的消息正在向岳飞招手,在进阶太尉前,岳飞接连收到两道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省札》,要求他如果军中没什么要紧事,就到皇帝的行在汇报工作。这时候,淮西军的统帅刘光世,不仅军纪不整,而且临阵退缩,前一年差点把整个淮右断送掉,在朝野的压力下,自己申请解除兵权了。皇帝和张浚当时都觉得,岳飞的部队战斗力最强,不如把这支军队交给岳飞去带。正式的接管公文虽然没有下,但已下令淮西军听岳飞的号令。

岳飞很激动。想着即将担当起领导从襄阳到合肥近十万军队的重任,没等正式被任命鄂州军兼淮西军的总司令,他就给赵构写了奏章,半是感谢信,半是请战书。除了提出战略构想,后勤保障也考虑了。他要求皇帝下令有关部门积极备战,不要再像上次那样,因为补给不力而影响战局。后果很严重。这事黄了。才过了几天,又说淮西军不交给岳飞了,改为“都督府直辖”。岳飞不干了,他先去找了以宰相身份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的张浚,两人在用兵收复失地上一向很合拍,这次却不欢而散。其实,明确向皇帝建议不把淮西军交给岳飞的,正是张浚。理由很简单:不能给武将太大的兵权。张浚是这样认为的,主战的李纲和主和的赵鼎也是这么认为的。大臣们都不同意,那就去找皇帝。为了说服皇帝,岳飞还作了三年恢复中原的保证,都“拍胸脯”了,皇帝还是不同意。

赌气上庐山

岳飞一气之下,居然不回军营,而是去了在庐山的别墅,扬言要继续为母亲守孝。赵构一连写了两封信给他,希望他重新回来主持工作。岳飞回信了,两个字:不干。赵构这时有点窝囊,又给岳飞写了封信,大意是你是个大忠臣啊,别和张浚一般见识,听话。同时还以三省枢密院的名义让岳飞的部下李若虚和王贵到庐山去劝他。对他们两个,就没那么客气了:如果岳飞不下山,就把你们两个一起军法从事。最后是李若虚连哄带吓,岳飞才接受皇帝的命令返回军营。

李若虚在庐山上,曾严厉地对岳飞说:这样坚决地不听从朝廷的旨意,决非好事;难道您以为可以和朝廷相抗吗?

岳飞下山后,估计也是后怕了,曾三次向皇帝谢罪。赵构的回复很淡定:我没有生气。要不然,就处罚你了。怎么处罚呢?就像太祖说过的那样,犯了我的法令的人,只有用剑来教训他(“犯吾法者,唯有剑耳”)。

看到皇帝的回复,岳飞会是怎样的表情,没有人知道。但他很快再次领教了皇帝的威严,这一次,有人记录了下来:他当着赵构的面紧张得语不成句,退下来之后面若死灰。

“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赵构的这句话,把岳飞吓得“面如死灰”。

岳飞为了淮西军的事,撂了几个月的挑子,大概在绍兴七年(1137年)七月从庐山上下来了,回到了军中。可没过多久,大概在九十月间,他又被皇帝叫去奏事去了。当时皇帝不在杭州,还在南京“靠前指挥”金国和伪齐的南犯。

在立太子问题上岳飞表现太积极

和岳飞一起觐见皇帝的,还有他的随军转运(相当于后勤部长)薛弼。接到圣旨后,岳飞就乘船沿江而下,到了九江,薛弼也从另一地方赶了上来,在船上和岳飞相遇。在船上,岳飞很严肃地告诉薛弼,这次见了皇帝,他要办一件大事——请求立皇子建国公赵昚为皇太子。赵构有两个养子,亲生的已经死了,自己也丧失了生育能力。而且这两个养子还是太祖赵匡胤的子孙,而从宋真宗开始,直到赵构,历任皇帝都是太宗的子孙。更麻烦的是,赵构有两个小老婆,一人养了一个干儿子,将来谁当皇帝?

皇帝不表态,大臣很着急。岳飞也是个着急的。他为什么觉得赵昚好?据说是两年前在皇帝那里见过一次,听了他的言谈,就站到了年仅10岁的赵昚这边。两年后的觐见路上,岳飞觉得自己该发言了。

这事,也并非不能说。宰相赵鼎一派的人,也坚持让先进宫的赵昚当太子。而且,早在6年前,南宋朝廷还在绍兴流亡的时候,一个叫娄寅亮的人就给赵构上了一道奏章,建议他选一个太祖的子孙为养子。

当时,娄寅亮的职务是上虞县丞,从八品;而岳飞的官衔是太尉、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武昌开国郡公,正二品。

但县丞可以建议收养皇子,太尉不得干预立皇太子。为什么?薛弼当时就和岳飞说了: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岳飞的回答是: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据薛弼回忆,岳飞请立皇太子的奏章,是亲自撰文、亲自抄写,还把在船上的大部分时间,用来练习小楷。他一定觉得这份奏章很重要,没准还能名垂青史,才这么郑重其事。就像我辈儿时写了好文章,就渴望被老师点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洪亮地朗读一遍。

岳飞在皇帝面前读了奏章,声音却不洪亮,有些发颤。他也害怕了吗?皇帝的回答还是那般淡定: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这句话,把岳飞吓得“面如死灰”。薛弼是在岳飞之后觐见皇帝的,一见薛弼,赵构就主动把岳飞怎么说,他如何告诫的事情说了一遍。赵构接下来又说:岳飞听了我的话,好像不大高兴啊。你劝劝他吧。这话很有意思。关心?疑心?还是痛心?

第二天,皇帝见到宰相赵鼎,又提起岳飞昨天的事。同样主张立赵昚当太子的赵鼎毫不客气地痛批岳飞:没想到他竟这样不守本分。退朝后,赵鼎又把薛弼找了来,又把岳飞批了一通后,明确表示:这决不是保全功名、善始善终的做法。

皇帝会因为这个就猜忌岳飞吗?不好说。

至少当时有人是这么看的。还是那个薛弼,在很多年以后,和别人说起这事时,发了一通感慨:岳飞作为大将,却越职到了这个地步,找死啊!

岳飞死了20年后,赵昚刚当上皇帝,就“按太上皇(赵构)的意思”,给岳飞平反了。
不知道说啥好,还是来消灭0回复吧
应该是因为看见自己的老板如此无能,心痛!
岳飞平反似乎不是死后20年?


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吞并他部(未成就大怒)、干预立嗣。
宋太祖是怎么上台的?赵构这子孙不会忘吧。在当时“莫须有”的含义是"到处在传,但还没找到实据"。

相比之下,韩世忠功更大却很低调,当然也因此历史上名气不如岳飞,就像历史上卫青名气不如李广。

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吞并他部(未成就大怒)、干预立嗣。
宋太祖是怎么上台的?赵构这子孙不会忘吧。在当时“莫须有”的含义是"到处在传,但还没找到实据"。

相比之下,韩世忠功更大却很低调,当然也因此历史上名气不如岳飞,就像历史上卫青名气不如李广。

应该是因为看见自己的老板如此无能,心痛!
p2700 发表于 2011-5-24 07:23

以宋朝的体制,有宋一朝,吸取唐及五代,节度使独大的教训,手握兵权的武将都是不能干政的,赵构当然也是想光复河山,但那得是他老赵家的河山。岳飞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其实是已经有点恃宠而骄了。竟然还敢掺和进皇帝家事最敏感的废立问题。赵构和其他群臣脑中难免不会浮现,未来主弱国疑,他岳飞独掌中兵把持朝政甚至干脆再玩一把黄袍加身的画面,这就真的是在找死了
应该是因为看见自己的老板如此无能,心痛!
p2700 发表于 2011-5-24 07:23

以宋朝的体制,有宋一朝,吸取唐及五代,节度使独大的教训,手握兵权的武将都是不能干政的,赵构当然也是想光复河山,但那得是他老赵家的河山。岳飞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其实是已经有点恃宠而骄了。竟然还敢掺和进皇帝家事最敏感的废立问题。赵构和其他群臣脑中难免不会浮现,未来主弱国疑,他岳飞独掌中兵把持朝政甚至干脆再玩一把黄袍加身的画面,这就真的是在找死了
ddhj2366 发表于 2011-5-24 16:17
没办法,老百姓看戏都喜欢悲剧英雄,编剧们自然要多着墨,话说戏文里面刘邦的戏份不是一样不如楚霸王
还是土鳖说得对:啥事都要讲政治
干政治是这样,权越大危险也越大
赵构怕他真的把女真打败了。
万一把自己的哥哥老爸迎回来自己的皇位就没了。
ddhj2366 发表于 2011-5-24 16:17


韩世忠功更大?你在开国际玩笑啊
无论是带兵数,胜仗数还是收复失地数,韩世忠都和岳飞差老远
虎牙、 发表于 2011-5-24 18:07


    这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中华飞刀 发表于 2011-5-24 20:30
没有岳飞南宋还照样存在,
没有韩世忠的黄天荡一战,南宋就不存在了。
虎牙、 发表于 2011-5-24 18:07
历史中相应的事还真发生过
明于谦击败瓦剌迎回太上皇,结局是太上皇发动政变,废皇帝杀于谦!
ddhj2366 发表于 2011-5-24 16:17
卫青怎么不如李广了。。。。。。不如霍去病还说得通。。
lives 发表于 2011-5-25 17:15
你没看清楚吧
卫青功绩、为人、贡献都远强于李广,可是历史上对其的评价可是差的很。
司马把他列入《佞幸列传》
各代的诗人也对其大加鞭挞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反而李广 司马和各代的诗人都大加褒扬。
ddhj2366 发表于 2011-5-25 18:12
不好意思,看错,司马说的是卫家一门五侯么?卫子夫把阿娇搞下去让司马不爽了?
卫青和李广,一个主攻,一个主守,应该前者的功劳会比较大,风险也比较大。
ddhj2366 发表于 2011-5-25 18:12
卫青和霍去病是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面的,《佞幸列传》里面大把和皇帝玩同性恋的,提是提到过卫霍:“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不算坏话吧。

文人毛病多,司马迁不能全免。不过,总归不是太过分。
lives 发表于 2011-5-25 17:15
不如霍去病?这话怎么说的,在小霍心里,人家可是青春偶像。
ddhj2366 发表于 2011-5-25 18:12
老李家和太史公关系深厚,再加上去病为了偶像射杀李敢,那可是血海深仇,太史公的笔杆子自然要往李家拐。后世文人,一方面出于自己的政治需要也对武帝的小舅子政策有微词,但不能直接对皇帝发彪,太史公这段对李广的“偏爱”自然得人心了
回复 20# tulipe
卫青是霍去病的偶像没错,也是卫青一手带大的,但是论功绩,霍去病确实要强于卫青,卫青后期的战法明显保守了
lives 发表于 2011-5-27 18:21
论功绩霍去病强于卫青之说太夸张了吧,就算去病少年得志加上能力高强,但是毕竟死得太早,根本就没时间给他去建立超过卫青的功业。武帝朝,战将的功过要看刘皇帝的意思。要说功劳,作为他一生最大功劳的元狩四年漠北决战,很明显是武帝为了给他们老少交接班作准备,故意临时调换了他和卫青的行军方向。让卫青去吸引匈奴主力,让霍去病带着精锐部队去摘桃子保送上位。卫青在李广、赵食其没有赶到的情况下,以弱敌强击破匈奴主力,此战亦为其最后一战,怎么能说他后期保守呢?
对武帝来说,卫青和霍去病的布局就是帮自己看着军队,为防他们做大,所以安排的上下半场。卫青属于圆满完成上半场的,霍去病却没为革命锻炼好身体,挂点太早打乱了武帝的计划,这样才有了后期李广利这样的人也被强扭上去用,武帝也是无奈。武帝本打算在自己百年之后铺就一个两个舅舅双头政治辅佐幼主的局面既是至亲,又可以内部制衡。但是霍去病死后,军中一直扶不起一个像卫青当年那样能力、声望的代言人来。这也导致了后来霍光专权,大汉自此走起了下坡路。
回复 21# tulipe


  “  武帝的小舅子”哈哈!他们俩谁是谁的小舅子还真不好说
liukai79 发表于 2011-5-27 19:31
这个,帝国时代,当然是站在皇帝的位面看问题。皇帝肯娶他姐那是莫大的恩惠,肯把公主下嫁给他,也是对他的恩惠。做臣子的可没得选,这可不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说到底,他是皇帝的外戚棋子,没有皇帝他什么都不是。
回复 23# tulipe
战功从如果从封地和食邑的角度来看后来霍去病是超过卫青的,霍光时期大汉走了下坡路?这段历史求解毒,我不了解。
触动了敏感神经。
虎牙、 发表于 2011-5-24 18:07
赵构怕他真的把女真打败了。
万一把自己的哥哥老爸迎回来自己的皇位就没了。
失国之君死后连宗庙都不得入,还谈什么皇位
ddhj2366 发表于 2011-5-25 10:38
历史中相应的事还真发生过
明于谦击败瓦剌迎回太上皇,结局是太上皇发动政变,废皇帝杀于谦!
你确信?多去看点史料
风中的叹息 发表于 2011-6-1 12:21
你确信?多去看点史料
这个没什么争议吧,明英宗朱祁镇这段“光荣历史”很多人都知道的,为了让自己政变第二次当皇帝显得“名正言顺”杀了于谦,还抄家。事后虽然明史上记载其有悔意,然而于谦全家直到宪宗成化年间才平反。于谦逼迫瓦喇求和送回英宗,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而英宗,死后不但心安理得地进宗庙,死后还谥睿皇帝。
需要去好好看下历史的是老兄你吧
tulipe 发表于 2011-6-2 11:30
这个没什么争议吧,明英宗朱祁镇这段“光荣历史”很多人都知道的,为了让自己政变第二次当皇帝显得“名正 ...
29楼的意思大概是说夺门之变不是明英宗主导的吧。不过赵构和景泰帝还是不一样吧,南宋应该是算是他一手打下来的,不至于怕两个失国之君,但他一直无后,确实是块心病,就算是为了自己后代着想,也不能让那两个人回来。
霜天晓月 发表于 2011-6-2 16:41
29楼的意思大概是说夺门之变不是明英宗主导的吧。不过赵构和景泰帝还是不一样吧,南宋应该是算是他一手打 ...
这个,我觉得不可能不是英宗主导的,事变之中他表现积极就没有被挟持的意思,事后又一一剪除帮他发动事变的几个人,明显是用完了就扔。在位期间索性废除了景帝的皇帝身份,可见他自己对景帝做皇帝就不认同。
赵构的心理,我觉得你的分析比较对,虽然他不是软弱之君,但无后心病在,所以对于大臣过多的掺合进立储之争肯定敏感。更何况还是岳飞这种手握重兵社会威望很高的大臣
ddhj2366 发表于 2011-5-25 10:34
没有岳飞南宋还照样存在,
没有韩世忠的黄天荡一战,南宋就不存在了。
没有岳飞也没有南宋。岳飞南下的时候虽然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恰好遇到了一对关键的逃难人群,一个前朝被打入冷宫的皇太妃及一群太监宫女和卫兵,这些人士确认赵构身份的必须人群,因为徽钦二帝的直系亲属中其他人都被虏去北方了,只有赵构和这位皇太妃。
果如此
岳飞死的不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