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学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26:20
对于学术,不是要“打倒一切权威”,而是要“不迷信一切权威”,要有怀疑权威、批评权威的勇气,这只是走向自立门户的第一步,要建立自己的学术理论和权威,是走向自立门户的第二步。

之所以强调自立门户,意在超越前人,走出自己的路,而不是生活在前人的隐蔽之下,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

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话语方式和文本,应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和文本,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与该不该用学术用语,不搭边。

斯宾格勒,将历史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哲学观,迥异于前人的范式和定论,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这才是值得推崇和标榜的榜样。

当然,为怀疑而怀疑,为否定而否定,纯粹是一种诡辩和哗众取宠的行为,和自立门户是有千壤之别,是不可取的。

我在学术方面涉足不深,但却有自己的观点,即: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学术观点,之后论证之,如果这种学术观点,与学术定论相冲突,我们应该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为学术定论所屈服。

历史定论并不完全等于事实和真理,理论日趋完善也并不表明它完全正确。严密的考证只能说明经得起逻辑分析,但是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是一个未知数。

学术上有定论,这是一种“学术政治”行为,只要存在学术定论,就有学阀的存在,所以说,没有单纯的学术行为,如果说定论不能质疑,那是一种学术垄断行为。

当然,如果不敢苟同或疑问或否定,需要有据有理,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无据无理,谁又有资格去挑战定论?指望靠诡辩去挑战,在学术界,不应该有学术地位。

历史学术史观,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史学研究循环原理:以史推论(论出于史)→ 以史证论 → 以论推史 →以史推论(论出于史)→ 以史证论 → 以论推史→......

胡适老先生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从以上史学循环研究原理的。

这种循环史观,不是辩证唯物史观,而更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是必备的技术。如果把历史研究比作炼剑,那么这种循环史观,即是炼剑的必备技术。

“以论推史”,存在于史料不足的史论中,实际上所有的史学观点或结论,因为有许多史料证据或已湮灭无闻或由于人们的刻意隐藏,所以都难以找到完全充足的史料证,因此,只要是研究历史,谁也不能避免“以论推史”这种倾向。

文献记载应该结合考古成果来互相印证,这属于实证主义,不过如果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不能互相印证,那就需要大胆推测了,而大胆推测,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以论推史”的能力。

“以论推史”这种倾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疑者存疑,缺者缺焉”,所以,疑者需要解疑,缺者需要补缺,这就涉及到了完形心理的作用,这也是史学界有许多联想、假说、假设、推论存在的原因。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的、过去的事实。历史的真正载体是什么?史料,也就是各种历史遗迹、实物和文物。

一般我们看到的历史事实,是各种史料,确切地说,是各种历史遗迹、实物和文物;而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则是史书或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实物文物,是历史事实,因为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证据;史书或历史文献资料,是对当时的历史事实所进行的文字或图示描述,来源于历史事实。

史什么是史书或史料?广义的史料,指过去人类活动的所有人工遗迹。最有价值的史料,最需要智慧凝聚的史料,是最有价值的史料;实物和文字记载的史料,是最能看懂的史料。至于狭义的史料,特指文字记载的历史,或者说,史书或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学即是史料学”,不认同,如果把历史学比作高纯度海洛因,那么史料,即是低纯度的鸦片;或者可以把史料比作种子,历史学,则是种子萌发成长而成的大树。

所以说,史料,是需要提纯和发挥的。提纯,就是从纷繁芜杂的史料中,提炼出真实的东西来,如《荷马史诗》,这相当于从鸦片中提炼海洛因;发挥,即是在现有史料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扩展思维,将史料的外延“扩大”,形成自己系统而完整的观点,如爱德华 吉本的《罗马帝国兴亡史》,这相当于种子长成大树。

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化比作灵魂,种族比作肉体,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历史比作灵魂,史料比作肉体,肉体是灵魂的载体,史料是历史的载体。

史书是什么?对历史的文字描述。既然史书是对历史的文字描述,由于人是主 观能动的动物,看待历史问题,很难摆脱自己的认知范围限制和主观判断倾向,所以,每个人的历史观,都会带有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因此,没有完全客观的史 书,因为个人历史观的不同,决定了同样的历史事实,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史书(历史描述版本)。

我们所看到的史书,实际上是前人对历史的描述,受个人认知范围和主观倾向所限,前人所著的史书,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过去的历史,更不一定能完全涵盖过去的历史,所以,虽然前人的史书可以作为珍贵的参考资料,但是我们不能完全迷信前人的史书。

历史事实不能假设,也不能自行创造;但历史结论或观点确是能假设,也能自行创造的。

由于史料的缺乏,和对史料理解的差异,导致对历史的认知,出现了断层和歧义现象,所以,历史结论,是可以假设的,历史结论或观点,也是可以创造的。

历史的载体,除了文字和实物记录,还有人的大脑,历史文字和实物记录通过保存和复制的方式流传下来,而人的大脑历史记录,则通过手口相传的复制方式流传下来。

所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两种历史,一种是文字记载的历史,一种是口头记载接力传递的历史或口述的历史。

口头记载接力传递的历史或口述的历史,在接力传递过程中,由于个人记忆或理解的原因,历史信息失真的几率要远大于文字记载的历史,所以,口头记载接力传递的历史或口述的历史一般不为历史研究者所器重。

民间流传的神话与传说,即是口头记载接力传递的历史或口述的历史,我的观点是:那是一种广义上的史料,而且是难得的史料,是历史研究中有待发掘的一座“金矿”,其历史研究价值需要得到重新评价。

虽然神话和传说,有时候难以用实物史料或历史遗迹来加以证明,但是只要想想有多少史料或历史遗迹被湮灭,就可以知道:应用实证法来判断历史,是多么的狭隘,没有史料或史学依据,历史并不等于不存在,所谓“层进累积的历史”,不过是一家之言,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附后:

由于精力有限和研究方向的原因,我虽然有建立自己的一整套系统的学术思想的想法,但是没有这个能力,我只能给出自己的观点来。以下说法能代表的我的心志:

对于史学,我没有做过深研究,但是却给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的最终服务于两种目的:一是探索真知,二是复兴强国。

对于探索真知,我由于只观大略,而没有仔细研究细节,所以这方面仅仅给出了大致的观点和方向。

对于复兴强国,我一直认为:历史或史学,是政治的婢女,历史或史学,要为政治服务,因此,虽然我赞同 以史推论-以史证论-以论推史-以史推论-以史证论 的循环史观或史学研究方法论,但更强调以论推史-以史推论-以史证论这个环节。

举例来说,关于三皇五帝和夏朝,我首先给出一个结论:三皇五帝和夏朝,肯定是存在的。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找出三皇五帝和夏朝存在的客观证据,并去证明之。对于学术,不是要“打倒一切权威”,而是要“不迷信一切权威”,要有怀疑权威、批评权威的勇气,这只是走向自立门户的第一步,要建立自己的学术理论和权威,是走向自立门户的第二步。

之所以强调自立门户,意在超越前人,走出自己的路,而不是生活在前人的隐蔽之下,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

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话语方式和文本,应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和文本,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与该不该用学术用语,不搭边。

斯宾格勒,将历史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哲学观,迥异于前人的范式和定论,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这才是值得推崇和标榜的榜样。

当然,为怀疑而怀疑,为否定而否定,纯粹是一种诡辩和哗众取宠的行为,和自立门户是有千壤之别,是不可取的。

我在学术方面涉足不深,但却有自己的观点,即: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学术观点,之后论证之,如果这种学术观点,与学术定论相冲突,我们应该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为学术定论所屈服。

历史定论并不完全等于事实和真理,理论日趋完善也并不表明它完全正确。严密的考证只能说明经得起逻辑分析,但是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是一个未知数。

学术上有定论,这是一种“学术政治”行为,只要存在学术定论,就有学阀的存在,所以说,没有单纯的学术行为,如果说定论不能质疑,那是一种学术垄断行为。

当然,如果不敢苟同或疑问或否定,需要有据有理,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无据无理,谁又有资格去挑战定论?指望靠诡辩去挑战,在学术界,不应该有学术地位。

历史学术史观,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史学研究循环原理:以史推论(论出于史)→ 以史证论 → 以论推史 →以史推论(论出于史)→ 以史证论 → 以论推史→......

胡适老先生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从以上史学循环研究原理的。

这种循环史观,不是辩证唯物史观,而更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是必备的技术。如果把历史研究比作炼剑,那么这种循环史观,即是炼剑的必备技术。

“以论推史”,存在于史料不足的史论中,实际上所有的史学观点或结论,因为有许多史料证据或已湮灭无闻或由于人们的刻意隐藏,所以都难以找到完全充足的史料证,因此,只要是研究历史,谁也不能避免“以论推史”这种倾向。

文献记载应该结合考古成果来互相印证,这属于实证主义,不过如果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不能互相印证,那就需要大胆推测了,而大胆推测,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以论推史”的能力。

“以论推史”这种倾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疑者存疑,缺者缺焉”,所以,疑者需要解疑,缺者需要补缺,这就涉及到了完形心理的作用,这也是史学界有许多联想、假说、假设、推论存在的原因。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的、过去的事实。历史的真正载体是什么?史料,也就是各种历史遗迹、实物和文物。

一般我们看到的历史事实,是各种史料,确切地说,是各种历史遗迹、实物和文物;而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则是史书或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实物文物,是历史事实,因为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证据;史书或历史文献资料,是对当时的历史事实所进行的文字或图示描述,来源于历史事实。

史什么是史书或史料?广义的史料,指过去人类活动的所有人工遗迹。最有价值的史料,最需要智慧凝聚的史料,是最有价值的史料;实物和文字记载的史料,是最能看懂的史料。至于狭义的史料,特指文字记载的历史,或者说,史书或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学即是史料学”,不认同,如果把历史学比作高纯度海洛因,那么史料,即是低纯度的鸦片;或者可以把史料比作种子,历史学,则是种子萌发成长而成的大树。

所以说,史料,是需要提纯和发挥的。提纯,就是从纷繁芜杂的史料中,提炼出真实的东西来,如《荷马史诗》,这相当于从鸦片中提炼海洛因;发挥,即是在现有史料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扩展思维,将史料的外延“扩大”,形成自己系统而完整的观点,如爱德华 吉本的《罗马帝国兴亡史》,这相当于种子长成大树。

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化比作灵魂,种族比作肉体,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历史比作灵魂,史料比作肉体,肉体是灵魂的载体,史料是历史的载体。

史书是什么?对历史的文字描述。既然史书是对历史的文字描述,由于人是主 观能动的动物,看待历史问题,很难摆脱自己的认知范围限制和主观判断倾向,所以,每个人的历史观,都会带有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因此,没有完全客观的史 书,因为个人历史观的不同,决定了同样的历史事实,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史书(历史描述版本)。

我们所看到的史书,实际上是前人对历史的描述,受个人认知范围和主观倾向所限,前人所著的史书,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过去的历史,更不一定能完全涵盖过去的历史,所以,虽然前人的史书可以作为珍贵的参考资料,但是我们不能完全迷信前人的史书。

历史事实不能假设,也不能自行创造;但历史结论或观点确是能假设,也能自行创造的。

由于史料的缺乏,和对史料理解的差异,导致对历史的认知,出现了断层和歧义现象,所以,历史结论,是可以假设的,历史结论或观点,也是可以创造的。

历史的载体,除了文字和实物记录,还有人的大脑,历史文字和实物记录通过保存和复制的方式流传下来,而人的大脑历史记录,则通过手口相传的复制方式流传下来。

所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两种历史,一种是文字记载的历史,一种是口头记载接力传递的历史或口述的历史。

口头记载接力传递的历史或口述的历史,在接力传递过程中,由于个人记忆或理解的原因,历史信息失真的几率要远大于文字记载的历史,所以,口头记载接力传递的历史或口述的历史一般不为历史研究者所器重。

民间流传的神话与传说,即是口头记载接力传递的历史或口述的历史,我的观点是:那是一种广义上的史料,而且是难得的史料,是历史研究中有待发掘的一座“金矿”,其历史研究价值需要得到重新评价。

虽然神话和传说,有时候难以用实物史料或历史遗迹来加以证明,但是只要想想有多少史料或历史遗迹被湮灭,就可以知道:应用实证法来判断历史,是多么的狭隘,没有史料或史学依据,历史并不等于不存在,所谓“层进累积的历史”,不过是一家之言,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附后:

由于精力有限和研究方向的原因,我虽然有建立自己的一整套系统的学术思想的想法,但是没有这个能力,我只能给出自己的观点来。以下说法能代表的我的心志:

对于史学,我没有做过深研究,但是却给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的最终服务于两种目的:一是探索真知,二是复兴强国。

对于探索真知,我由于只观大略,而没有仔细研究细节,所以这方面仅仅给出了大致的观点和方向。

对于复兴强国,我一直认为:历史或史学,是政治的婢女,历史或史学,要为政治服务,因此,虽然我赞同 以史推论-以史证论-以论推史-以史推论-以史证论 的循环史观或史学研究方法论,但更强调以论推史-以史推论-以史证论这个环节。

举例来说,关于三皇五帝和夏朝,我首先给出一个结论:三皇五帝和夏朝,肯定是存在的。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找出三皇五帝和夏朝存在的客观证据,并去证明之。
先有观点再找资料论证?
还是,先找资料再得出观点?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cauzer 发表于 2011-5-17 09:34

我去~~太佩服了,还好意思僭称学术。
波纳 发表于 2011-5-17 23:07
史学研究循环原理:以史推论(论出于史)→ 以史证论 → 以论推史 →以史推论(论出于史)→ 以史证论 → 以论推史→......

没有资料,何来观点?所以说,先找资料再得出观点,这是第一步。
波纳 发表于 2011-5-17 23:07
史学研究循环原理:以史推论(论出于史)→ 以史证论 → 以论推史 →以史推论(论出于史)→ 以史证论 → 以论推史→......

没有资料,何来观点?所以说,先找资料再得出观点,这是第一步。
杀之 发表于 2011-5-18 00:45
然也, 因为,疑者存疑,缺者缺焉,所以,疑者需要解疑,缺者需要补缺,只有大胆假设,才能冲破藩篱,标新立异,只有小心求证,立论才能成立。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1-5-18 01:42
对于史学,我没有做过深研究,但是却给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的最终服务于两种目的:一是探索真知,二是复兴强国。

对于探索真知,我由于只观大略,而没有仔细研究细节,所以这方面仅仅给出了大致的观点和方向。

对于复兴强国,我一直认为:................

请蒸汽装甲舰兄仔细查看原文,另,在苏撒的历史观兼论冉闵 一文中,我有详细陈述,如下:

历史,是政治的奴婢;历史,是为政治服务的,这就是古往今来大部分历史著作的本质。

事实上,历史确实需要为政治服务,在西方国家,为什么把《我的奋斗》列为禁书,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日本为什们要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有两种历史,一种作为研究的历史,针对人群是历史研究者;另一种是作为教育的历史,针对的人群是国民大众。

对于前者,需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客观理性,以求探求历史的真相和恢复历史的原貌;而对于后者,需要在不违背客观理性的前提下,对历史加以技术性的修饰,意在增进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反省心。

之所以将历史做这样的划分,原因在于大部分的国民,都容易受先入为主的教育导引,缺乏基本的逻辑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而谈到辨别历史,非其所长。

在很多情况下,为了增进国家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需要对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加以修饰,这从政治上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国建国史的谱写,不就是如此吗?

历史本来就是人写的,给本国人看的,应该是有助于增进国家和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反省心的历史,如果追求绝对客观真实的历史,历史学家,岂不都成了上 帝?再者说,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本身就存在有诸多悬疑,这也是历史之所以吸引人加以研究的原因之一,缺乏可靠的事实依据和逻辑推理,你能保证你等得到真实的历史事实?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Kirchies11 发表于 2011-5-18 11:36
“史学上有句常说的话: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所有历史都是站在当代视角并为当代需要而书写的历史。”

一家之言,有参考的价值,但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因为人,所谓的当代人,具备理性思考和移情能力,能把自己放在历史中,去演绎历史,所以,我们看到了许多历史著作,当然还有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
历史,是政治的奴婢;历史,是为政治服务的,这就是古往今来大部分历史著作的本质。
----------------------------
您这个叫技术不叫学术,饶了“学术”这个词吧。
研究历史的人,摆脱不了现实政治的束缚,摆脱不了个人的社会的现实环境限制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情况,但这绝不是去“教育”“导引”大众的理由,正本清源,尽最大的努力还原历史面貌,使其为公众所认知、感受、理解、借鉴,并藉以思考,才是他们的任务。没有人能敢打包票弄清楚“绝对客观的真相”,事实上也不存在那种唯一的客观真相,但这不是研究者以己为尊,任意涂改的理由,追求不到不等于不追求,事实上人类追求的绝大多数美好的东西都是永远无法最终得到的,只能在某些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获取效果,这样的永恒追求才是最有价值的。在国家利益面前,在涉外时,采取现实主义的考量态度是必须的,但是在自己人研究问题是搞功利主义,甚至预设立场,那叫自欺欺人。不可避免的认识局限和有意而为的肆意篡改是有质的区别的。公众需要的是足够的,有体系的,科学归纳后真实可靠的信息和当世当代大多数人认可的思维方法,并不是一群高高在上的布道者的训话。永远不要自以为站在高台上指点江山,鄙视大众,须知社会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普通民众,那么对应的社会中的所谓精英也会有与之对应的特质,有刁民就有庸官,大清王朝的抽鸦片的贩夫走卒见识短浅而愚昧,大清王朝的官员文人自诩风雅,事实上也照旧败絮其中。试图愚弄大众的人,自以为清楚,最后的结果势必是连自己一起都被愚弄。
一个时代的社会最终认可的“事实”,思维,价值,都应该是在充足信息基础上经过大众的思考,争论,慢慢沉淀下来的,任何自以为是的“筛选”“教育”“引导”, 都是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全体人的亵渎
一,我们要捏着鼻子看历史课本,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无论是有意与无意的……
二,我们要理解有些不得已的地方……
三,我们要在努力探寻真相……
四,我们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真相告诉大家(也就是当第二条所说的“不得已”已经失效的时候)……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5-18 12:26
这就是古往今来大部分历史著作的本质

这里有个关键词大部分,如果我说是全部,则诚如三面红旗兄所言。

“有两种历史,一种作为研究的历史,针对人群是历史研究者;另一种是作为教育的历史,针对的人群是国民大众。”

而这大部分历史著作,特指“另一种是作为教育的历史,针对的人群是国民大众”,而非“作为研究的历史,针对人群是历史研究者”。
dearwux 发表于 2011-5-18 13:08
dearwux兄的观点,客观公正,值得赞赏。

本人有文苏撒的历史观兼论冉闵,或可作为兄台最好的答复。
dearwux 发表于 2011-5-18 13:12
一般大众并不具备主动“研究”、“提纯”历史的能力(这是精英们的“特权”),而只有被动“接受”的能力,所以,指望大众来还原真实的历史,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5-18 16:15
呵呵,雪千寻兄所说的,是历史的教育或传播,但什么是历史真相呢?请参考 苏撒的历史观兼论冉闵 一文。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呵呵,假设丘处机没有路过牛家村……

开个玩笑。研究一下容易,但是做到客观公正的研究就不太容易了。
个人觉得,历史有时候就像是橡皮泥,可方可圆,能搓能捏。
比较认同12-14楼的观点。与其培养生长在玻璃瓶子里,没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今天还听你的宣传,明天就跑去听敌台然后大骂XXX洗脑的人民,不如培养理性淡定处变不惊的人民。说来,谁以前不是满手血两脚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克利夫兰秀》有一集,万圣节,一化妆成联邦军骑兵的小孩溜到一化妆成印第安酋长的小孩背后,抽出马刀轻轻一点:“死吧!我要杀光你的人,占领你的土地,100年后再用你的部落命名一支橄榄球队”!
从青年时代就有这种卡通片可看的人民,不觉得他们对敌方宣传机器的免疫力比从小念着粉饰太平的历史书长大的人民要强么?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5-18 16:15

雪MM,此言差矣。你“捏着鼻子看历史”求得真相,就是为了告诉大家?
历史学习的最大功用在于厘清过往,并从中找到普遍规律,进而通过这个规律指导未来。
SeaBrown的马甲 发表于 2011-5-19 22:50
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是个贯穿人类历史的普遍现象……
雪千寻 发表于 2011-5-19 23:41


呵呵,是呀。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是个贯穿人类历史的普遍现象。
秦朝暴兴暴亡。
贾谊《过秦论》说,“仁义不施”。其实是借着秦皇说汉皇。
杜牧《阿房宫赋》说“秦爱纷奢”。其实是借着秦皇说唐皇。
苏洵《六国论》说,“弊在赂秦”。其实是借着秦皇说宋皇。

但是,我们就不追求真相了吗?柯南说过:“真相只有一个”,不是吗!
SeaBrown的马甲 发表于 2011-5-20 08:18
所以我在第四条中说了:四,我们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真相告诉大家(也就是当第二条所说的“不得已”已经失效的时候)……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冰特凉 发表于 2011-5-19 15:03
hehe,冰特凉兄所言,有一定道理,这就需要治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了,假如视历史学术为玩物,那肯定如兄台所言,就像橡皮泥了。
haartman0083 发表于 2011-5-19 22:24
这涉及国民的历史教育问题,是另一个问题,不是本人探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