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一航院加强三代战机维修保障人才培训模式改革记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0:01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4/25/c_121346754.htm
 新华网郑州4月25日电 题:为了歼—10飞得更高——空军一航院加强三代战机维修保障人才培训模式改革记事

  张玉清、李宣良、蒋剑雄

  一套软件,可在几分钟内找出歼—10战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一套系统,可模拟歼—10战机维修保障的全部课目;一次训练,可让操作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日前,在空军部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集训中,由空军一航院自主研发的“歼—10维修保障模拟教学系统”一亮相,便获得了从空军领导到飞行人员的满堂喝彩。

  近年来,空军一航院着眼装备发展和部队需要,以提高学院办学核心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以歼—10为代表的第三代战机维修保障人才培训改革,将学院转型与空军部队战斗力转型有机衔接,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新型维修保障人才,为歼—10等新型战机振翅高飞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再也不能“看着旧黄历,过着新日子”

  新世纪伊始,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空军一航院面临着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重大转变,学院转型建设由此拉开帷幕。

  正在此时,一次令人尴尬的教学质量调查深深刺痛了院党委的神经。“我是从新机部队来的,教员课堂讲授的内容过于陈旧,没有什么针对性!”“教员上课完全是照本宣科,我感觉他对装备的了解可能某些方面还不如我……”来自空军各部队一线的学员们一入校就给尚未做好转型准备的学院师生下了一剂“猛药”。

  问题说明了什么?解决问题依靠什么?要按照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党委会上,院长张建华连续发问,常任委们展开激烈讨论,继而引发了全院范围内的任职教育大讨论。

  学院上下形成共识——作为培养歼—10等三代机维修保障人才的主力院校,学院受长期承担二代机维修保障人才培训所形成的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式影响,教学中依然存在“看着旧黄历,过着新日子”的现象。以往在培训模式上小改小革,已经无法弥补三代机人才的培训需求与培训能力之间的“代差”。

  找到差距也就找到了方向。学院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全面推进歼—10维修保障人才培训模式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代差”,并以此引领带动学院教育转型建设的深化。

  学院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三代机维修保障理论研究组,分赴相关国家、新机部队、生产厂家等实地考察调研,全面了解掌握国内外三、四代机维修训练模式及机务人员的维修训练情况,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外军关于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训的做法。
在此基础上,学院明确了新机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大力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构筑先进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推广运用精细化管理方法手段,全面提升学院歼—10维修保障人才培训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
 实现人才培养与部队需求的“无缝对接”

  思路一经确定,立即化为如火如荼的实践行动。

  为充分了解新型战机装备部队后机务岗位的类型以及各岗位对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先后组织260人次的教员赴部队调研。对照部队的岗位设置、机型和专业,学院先后3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使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更加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岗位需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并对歼—10各专业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对综合航电专业进行了整合重组,进一步优化了机械、军械、综合航电等各专业资源配置。

  2009年暑假,军事技术教研室教员张伟赴某新机部队调研。经过一段时间的跟随飞行,他发现部队原先由机械师全权负责飞机维护,现在改由放飞师和专业师分别承担,这种模式减少了保障时间,提升了保障效益。回到学院后,他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并提出把放飞师和专业师的分类融入到外场教学中去。很快,经过专家组论证研究,他的建议被学院采纳。

  院校要改革,课程建设是根本。学院组织力量两次对课程标准进行大修订,建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增加信息化保障知识,将部队装备技术状态和新型武器装备发展状况以讲义、补充材料的形式及时纳入课堂,使培训内容更科学、更合理、更贴近部队岗位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与部队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学院把组训模式改革作为人才培训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索形成了学员综合素质训练模式、生长干部任职培训组训方式、毕业学员模拟机务中队编制等组训模式。2006年,学院参加总部组织的教学工作评价,在学员“八机综合演练”过程中,各参演分队冒着炮火,从检测、评估到方案设计、实施抢修,一气呵成,短短时间内就令“受伤”战鹰重飞蓝天。
用资源集成提升人才培养效益

  “改革不能四平八稳,必须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涵盖各专业发展、综合集成的新机维修训练中心。”正当学院转型建设成果初现时,学院党委决定打破现有建制、组建“三大中心”的消息,在全院上下掀起巨大波澜。

  面对疑问,学院党委的答复掷地有声:单打独斗的建设模式已不适应新机任务需求,只有资源集成,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效益。

  学院很快成立歼—10飞机维修训练中心建设总师办公室,按照“需求牵引、系统规范、适度超前、经济实用”的原则,制订了整体建设方案。在全院上下共同努力下,按照既定目标期限完成各项任务,形成了实验室、实习室、专业教室系统搭配的实践体系格局,具备了从原理教学、技能培训、排故演练和远程技术支援等多项功能的歼—10飞机维修训练中心,不仅使歼—10维修保障人才培训实现了正规化、网络化、标准化,还为下一代战机维修保障人才培训提供可扩展平台。

  按照同样的建设思路,学院充分挖掘和集成现有资源,构建完善了航空制导武器训练中心、飞机战伤抢修中心,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学院实践教学条件。

  以“三大中心”为平台,学院采用计算机桌面模拟、实物模拟与“嵌入式”实装模拟等方式,实现了对新机全专业、全方位的模拟训练,形成了训练理念先进、硬件设施配套、组训流程规范的新机模拟教学与训练模式。
自2007年“三大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学院先后完成了歼—10上岗培训、骨干深化培训以及首批整建制改装培训等任务。在培训质量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培训容量较之两年前扩大3倍,单人培训成本降低50%,人才培训周期大幅缩短,助推了航空兵部队战斗力、保障力的快速提升,学院被空军广大官兵誉为“三、四代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的‘生力军’、机务领域保障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飞机战伤抢修领域的科技‘先锋队’”。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4/25/c_121346754.htm
 新华网郑州4月25日电 题:为了歼—10飞得更高——空军一航院加强三代战机维修保障人才培训模式改革记事

  张玉清、李宣良、蒋剑雄

  一套软件,可在几分钟内找出歼—10战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一套系统,可模拟歼—10战机维修保障的全部课目;一次训练,可让操作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日前,在空军部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集训中,由空军一航院自主研发的“歼—10维修保障模拟教学系统”一亮相,便获得了从空军领导到飞行人员的满堂喝彩。

  近年来,空军一航院着眼装备发展和部队需要,以提高学院办学核心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以歼—10为代表的第三代战机维修保障人才培训改革,将学院转型与空军部队战斗力转型有机衔接,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新型维修保障人才,为歼—10等新型战机振翅高飞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再也不能“看着旧黄历,过着新日子”

  新世纪伊始,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空军一航院面临着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重大转变,学院转型建设由此拉开帷幕。

  正在此时,一次令人尴尬的教学质量调查深深刺痛了院党委的神经。“我是从新机部队来的,教员课堂讲授的内容过于陈旧,没有什么针对性!”“教员上课完全是照本宣科,我感觉他对装备的了解可能某些方面还不如我……”来自空军各部队一线的学员们一入校就给尚未做好转型准备的学院师生下了一剂“猛药”。

  问题说明了什么?解决问题依靠什么?要按照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党委会上,院长张建华连续发问,常任委们展开激烈讨论,继而引发了全院范围内的任职教育大讨论。

  学院上下形成共识——作为培养歼—10等三代机维修保障人才的主力院校,学院受长期承担二代机维修保障人才培训所形成的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式影响,教学中依然存在“看着旧黄历,过着新日子”的现象。以往在培训模式上小改小革,已经无法弥补三代机人才的培训需求与培训能力之间的“代差”。

  找到差距也就找到了方向。学院党委作出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全面推进歼—10维修保障人才培训模式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代差”,并以此引领带动学院教育转型建设的深化。

  学院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三代机维修保障理论研究组,分赴相关国家、新机部队、生产厂家等实地考察调研,全面了解掌握国内外三、四代机维修训练模式及机务人员的维修训练情况,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外军关于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训的做法。
在此基础上,学院明确了新机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大力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构筑先进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推广运用精细化管理方法手段,全面提升学院歼—10维修保障人才培训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
 实现人才培养与部队需求的“无缝对接”

  思路一经确定,立即化为如火如荼的实践行动。

  为充分了解新型战机装备部队后机务岗位的类型以及各岗位对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先后组织260人次的教员赴部队调研。对照部队的岗位设置、机型和专业,学院先后3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使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更加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岗位需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并对歼—10各专业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对综合航电专业进行了整合重组,进一步优化了机械、军械、综合航电等各专业资源配置。

  2009年暑假,军事技术教研室教员张伟赴某新机部队调研。经过一段时间的跟随飞行,他发现部队原先由机械师全权负责飞机维护,现在改由放飞师和专业师分别承担,这种模式减少了保障时间,提升了保障效益。回到学院后,他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并提出把放飞师和专业师的分类融入到外场教学中去。很快,经过专家组论证研究,他的建议被学院采纳。

  院校要改革,课程建设是根本。学院组织力量两次对课程标准进行大修订,建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增加信息化保障知识,将部队装备技术状态和新型武器装备发展状况以讲义、补充材料的形式及时纳入课堂,使培训内容更科学、更合理、更贴近部队岗位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与部队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学院把组训模式改革作为人才培训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索形成了学员综合素质训练模式、生长干部任职培训组训方式、毕业学员模拟机务中队编制等组训模式。2006年,学院参加总部组织的教学工作评价,在学员“八机综合演练”过程中,各参演分队冒着炮火,从检测、评估到方案设计、实施抢修,一气呵成,短短时间内就令“受伤”战鹰重飞蓝天。
用资源集成提升人才培养效益

  “改革不能四平八稳,必须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涵盖各专业发展、综合集成的新机维修训练中心。”正当学院转型建设成果初现时,学院党委决定打破现有建制、组建“三大中心”的消息,在全院上下掀起巨大波澜。

  面对疑问,学院党委的答复掷地有声:单打独斗的建设模式已不适应新机任务需求,只有资源集成,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效益。

  学院很快成立歼—10飞机维修训练中心建设总师办公室,按照“需求牵引、系统规范、适度超前、经济实用”的原则,制订了整体建设方案。在全院上下共同努力下,按照既定目标期限完成各项任务,形成了实验室、实习室、专业教室系统搭配的实践体系格局,具备了从原理教学、技能培训、排故演练和远程技术支援等多项功能的歼—10飞机维修训练中心,不仅使歼—10维修保障人才培训实现了正规化、网络化、标准化,还为下一代战机维修保障人才培训提供可扩展平台。

  按照同样的建设思路,学院充分挖掘和集成现有资源,构建完善了航空制导武器训练中心、飞机战伤抢修中心,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学院实践教学条件。

  以“三大中心”为平台,学院采用计算机桌面模拟、实物模拟与“嵌入式”实装模拟等方式,实现了对新机全专业、全方位的模拟训练,形成了训练理念先进、硬件设施配套、组训流程规范的新机模拟教学与训练模式。
自2007年“三大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学院先后完成了歼—10上岗培训、骨干深化培训以及首批整建制改装培训等任务。在培训质量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培训容量较之两年前扩大3倍,单人培训成本降低50%,人才培训周期大幅缩短,助推了航空兵部队战斗力、保障力的快速提升,学院被空军广大官兵誉为“三、四代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的‘生力军’、机务领域保障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飞机战伤抢修领域的科技‘先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