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航空专家10年实现三代战机军械自主保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24:30
2015年01月06日 14:40
来源:中国航空报 作者:邓美琳
“我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许多想法没有实现,得了这个病真不甘啊。早知道生命这么有限,还要更努力些。”2014年3月7日,弥留之际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马登武,握着前来探视的学院政委龚理华的手,这样说道。

3月13日早上,马登武的意识已经逐渐模糊,而当他睡醒后睁眼看见妻子的一瞬间,就焦急地说:“飞机,1-2-3,赶快去办!”3月14日早上,他又一次追问:“检测车,送到部队了吗?”妻子回答已经送过去了,他又问:“谁去送啊?”直到妻子回答已经安排好了,他才心满意足地舒了口气。谁曾想到这会是他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2014年3月15日,因肝癌晚期医治无效,马登武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天距离他50岁的生日还有100天。

只争朝夕的“拼命教授”

马登武,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系兵器教研室教授,生前主要从事航空武器系统研究,为海军航空装备技术保障理论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海军航空装备技术保障专家。学院政治部主任翁军评价道:“马登武就是一名普通的教授,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出了不平凡的力量。”

马登武常讲:“教员不但要站稳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更要放眼部队为装备发展尽一份责任。军队是打仗的,军人搞科研要紧盯打仗需要,不管用、不实用的项目一个也不搞。”他生前带领团队承担的43项课题,个个接地气、项项见实效,科研成果100%应用于一线部队,研发的装(设)备使用完好率100%,部队满意率100%,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精武教授”。

妻子王海玲心中有一份马登武这些年的作息时间表:每天中午12∶30以后下班,晚上7∶30以后下班,吃完晚饭再去加班,晚上11∶00以后回家,双休日和寒暑假也照常。他的行李箱中长年准备一套固定物品,随时准备出发,出差经常后半夜回家,以便第二天白天可以上全天班。综合实验楼值班室的登记本上,马登武登记的最多,离开的最晚。长年加班熬夜,让他40多岁头发就基本掉光。他病逝后,有人给他概算了一笔账,除去读博、留学,在学院的20年,加班的时间加起来相当于多干了10年的工作日。

某型飞机军械系统状态无法判别,严重制约部队战时保障能力的提升。瞄准这一点,马登武全身心地投入到该系统的研制中。缺乏资料,他走访部队,把半米厚的检修资料翻了个遍;缺少人员,他就带着3个学生加班加点;没有经费,他们就借住在农民老乡家里。

在马登武眼里,事关战斗力建设的事,只有100%,没有99%,他对科研向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飞机弹射座椅安全检测问题,关乎飞行员生命的最后保障。在研制“座椅定检综合测试系统”时,指标要求保压试验达到15分钟,但他要求延长到2小时;气密性测试一般用仪表直接做,但他要求将设备置于液体中24小时后再做。如今,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海军各型主战飞机,部队官兵反映,马教授研制的这套检测设备性能可靠、稳定,大家用着放心。

翻开马登武的科研项目列表:为研制飞机弹射座椅检查系统,他用了3年;为研究舰载机军械保障系统,他用了5年;为实现第三代主战飞机军械系统自主保障,他用了10年……
服务部队的“平民专家”

马登武与焦裕禄的老家相距不足20千米,焦裕禄的故事陪伴着他度过了年少时光,在他人生底色上留下了朴素纯洁的印记。马登武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13岁丧母,家里兄弟众多,上不起学,是党和政府将正在放牛的马登武直接送进了课堂。考军校、读博士、评教授,一路走来,他始终感念党的恩情。他经常说:“是党和人民哺育我成长成才,一辈子都要听党的话。”从入伍的第一天起,他便把个人追求融入强军梦想,义无反顾地奔跑在强军报国的征程上。

龚理华政委感慨道:“正是因为马登武一生报党恩,他的心里才始终装着部队、装着装备、装着学生,而唯独没有他自己。”

马登武常讲:“事关部队战斗力建设的事,一刻都不能等,也等不起!如果慢慢吞吞、迈老爷步,延误了部队的事,那就是罪人。”有件事对马登武触动很大,那年他曾近距离接触国外先进战机,武器装备上的代差给了他巨大冲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场军事追赶中有所作为。”

那年,为做好某型飞机保障研究,马登武主动请缨到部队一线,借住在农民家里,每天早出晚归步行2个多小时,中午馒头就着咸菜,晚上啃包方便面,天天泡在飞机上,盯着飞机搞研究,一呆3个月。凭着这股劲头,他带领团队测绘完成某型飞机军械系统、数十个部件的所有电路,并研发多种保障设备,最终实现了该型战机军械系统完全自主保障。

“某工程”一启动,马登武就跟踪航空军械保障问题,凡是能收集到的资料都翻了个遍。某新型舰艇新修的舱室油漆味还未散去,他就迫不及待地一个一个钻,一寸一寸量,用了整整7天,把专业相关的数十个舱室全部精确绘图。

亦师亦父的“仁爱导师”

在马登武眼里,学生就是海军的未来,对学生负责就是对海军的未来负责。他对学生提出求学三原则:学知识要“如狼似虎”,搞科研要“顶天立地”,做学问要能板凳一坐十年冷。他要求学生“611”学习制度:每周学习6天,每天学习11个小时。

他对教学精益求精。马登武曾经深入部队,拍摄和收集了50G(约600分钟)的新装备资料,本着“以软件代硬件”、“以模拟代实装”的思路,制作多媒体课件14个,把部队装备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材中。

他对学生视如己出。2004年,青年教员曲晓燕首次参加授课比赛,马登武将多年积累的资料全盘托出,从选题到写教案,从开课导语到环节设计,从幻灯片制作到每个手势,都手把手地教,最终小曲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现已成长为骨干力量。同年,本科学生唐正纯父亲病危,一时凑不起买车票的钱,马登武自掏腰包,为小唐买了一张回家的机票。

学生们总说:“导师就像一个慈祥仁爱的父亲,总是把学生当做自家孩子。”由于课题的事情,学生们平时出差也比较多,每次出差前,同样的话他都要嘱咐不止一遍:“多带衣服”,“按时吃饭,路上注意安全”。车刚到站,他的短信必然接踵而至,牵挂着是否安全到达。

马登武住院的一年间,他的10多名硕士博士排了值班表,主动到医院轮流伺候,像亲生孩子一样。当他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博士研究生张勇亮主动提出要认他做父亲,侍候左右。这让从老家赶来照顾马登武的姐姐非常感慨:“自己的孩子也未必如此孝顺。这辈子,弟弟活得值了!”

在马登武心中,关乎部队和学生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而自己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作为博士生导师,女儿找他辅导功课成为奢望;作为父亲,他未能给女儿过一次像样的生日,女儿上幼儿园时,智联招聘节目热播,女儿看着电视说:妈妈,我能不能招聘个“代理爸爸”陪我玩啊?作为丈夫,他结婚19年没有陪爱人逛过一次街,家里大小事情都甩手交给妻子;作为儿子,父亲生病住院,他很难到床前尽孝。19年来,马登武一家从未出过远门旅游,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像样的全家合影,他留给家人更多的是匆匆的脚步和拖着拉杆箱远去的背影。妻子王海玲说道:“陪他看病的这一年竟是我们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年。我也慢慢想通了,一个人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就是幸福的。在我心里,他是一名忠诚的勇士,虔诚地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永远保持年轻的冲锋姿态。”(记者邓美琳通讯员丁小峰)
http://news.ifeng.com/a/20150106/42870313_0.shtml2015年01月06日 14:40
来源:中国航空报 作者:邓美琳
“我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许多想法没有实现,得了这个病真不甘啊。早知道生命这么有限,还要更努力些。”2014年3月7日,弥留之际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马登武,握着前来探视的学院政委龚理华的手,这样说道。

3月13日早上,马登武的意识已经逐渐模糊,而当他睡醒后睁眼看见妻子的一瞬间,就焦急地说:“飞机,1-2-3,赶快去办!”3月14日早上,他又一次追问:“检测车,送到部队了吗?”妻子回答已经送过去了,他又问:“谁去送啊?”直到妻子回答已经安排好了,他才心满意足地舒了口气。谁曾想到这会是他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2014年3月15日,因肝癌晚期医治无效,马登武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天距离他50岁的生日还有100天。

只争朝夕的“拼命教授”

马登武,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系兵器教研室教授,生前主要从事航空武器系统研究,为海军航空装备技术保障理论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海军航空装备技术保障专家。学院政治部主任翁军评价道:“马登武就是一名普通的教授,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出了不平凡的力量。”

马登武常讲:“教员不但要站稳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更要放眼部队为装备发展尽一份责任。军队是打仗的,军人搞科研要紧盯打仗需要,不管用、不实用的项目一个也不搞。”他生前带领团队承担的43项课题,个个接地气、项项见实效,科研成果100%应用于一线部队,研发的装(设)备使用完好率100%,部队满意率100%,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精武教授”。

妻子王海玲心中有一份马登武这些年的作息时间表:每天中午12∶30以后下班,晚上7∶30以后下班,吃完晚饭再去加班,晚上11∶00以后回家,双休日和寒暑假也照常。他的行李箱中长年准备一套固定物品,随时准备出发,出差经常后半夜回家,以便第二天白天可以上全天班。综合实验楼值班室的登记本上,马登武登记的最多,离开的最晚。长年加班熬夜,让他40多岁头发就基本掉光。他病逝后,有人给他概算了一笔账,除去读博、留学,在学院的20年,加班的时间加起来相当于多干了10年的工作日。

某型飞机军械系统状态无法判别,严重制约部队战时保障能力的提升。瞄准这一点,马登武全身心地投入到该系统的研制中。缺乏资料,他走访部队,把半米厚的检修资料翻了个遍;缺少人员,他就带着3个学生加班加点;没有经费,他们就借住在农民老乡家里。

在马登武眼里,事关战斗力建设的事,只有100%,没有99%,他对科研向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飞机弹射座椅安全检测问题,关乎飞行员生命的最后保障。在研制“座椅定检综合测试系统”时,指标要求保压试验达到15分钟,但他要求延长到2小时;气密性测试一般用仪表直接做,但他要求将设备置于液体中24小时后再做。如今,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海军各型主战飞机,部队官兵反映,马教授研制的这套检测设备性能可靠、稳定,大家用着放心。

翻开马登武的科研项目列表:为研制飞机弹射座椅检查系统,他用了3年;为研究舰载机军械保障系统,他用了5年;为实现第三代主战飞机军械系统自主保障,他用了10年……
服务部队的“平民专家”

马登武与焦裕禄的老家相距不足20千米,焦裕禄的故事陪伴着他度过了年少时光,在他人生底色上留下了朴素纯洁的印记。马登武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13岁丧母,家里兄弟众多,上不起学,是党和政府将正在放牛的马登武直接送进了课堂。考军校、读博士、评教授,一路走来,他始终感念党的恩情。他经常说:“是党和人民哺育我成长成才,一辈子都要听党的话。”从入伍的第一天起,他便把个人追求融入强军梦想,义无反顾地奔跑在强军报国的征程上。

龚理华政委感慨道:“正是因为马登武一生报党恩,他的心里才始终装着部队、装着装备、装着学生,而唯独没有他自己。”

马登武常讲:“事关部队战斗力建设的事,一刻都不能等,也等不起!如果慢慢吞吞、迈老爷步,延误了部队的事,那就是罪人。”有件事对马登武触动很大,那年他曾近距离接触国外先进战机,武器装备上的代差给了他巨大冲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场军事追赶中有所作为。”

那年,为做好某型飞机保障研究,马登武主动请缨到部队一线,借住在农民家里,每天早出晚归步行2个多小时,中午馒头就着咸菜,晚上啃包方便面,天天泡在飞机上,盯着飞机搞研究,一呆3个月。凭着这股劲头,他带领团队测绘完成某型飞机军械系统、数十个部件的所有电路,并研发多种保障设备,最终实现了该型战机军械系统完全自主保障。

“某工程”一启动,马登武就跟踪航空军械保障问题,凡是能收集到的资料都翻了个遍。某新型舰艇新修的舱室油漆味还未散去,他就迫不及待地一个一个钻,一寸一寸量,用了整整7天,把专业相关的数十个舱室全部精确绘图。

亦师亦父的“仁爱导师”

在马登武眼里,学生就是海军的未来,对学生负责就是对海军的未来负责。他对学生提出求学三原则:学知识要“如狼似虎”,搞科研要“顶天立地”,做学问要能板凳一坐十年冷。他要求学生“611”学习制度:每周学习6天,每天学习11个小时。

他对教学精益求精。马登武曾经深入部队,拍摄和收集了50G(约600分钟)的新装备资料,本着“以软件代硬件”、“以模拟代实装”的思路,制作多媒体课件14个,把部队装备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材中。

他对学生视如己出。2004年,青年教员曲晓燕首次参加授课比赛,马登武将多年积累的资料全盘托出,从选题到写教案,从开课导语到环节设计,从幻灯片制作到每个手势,都手把手地教,最终小曲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现已成长为骨干力量。同年,本科学生唐正纯父亲病危,一时凑不起买车票的钱,马登武自掏腰包,为小唐买了一张回家的机票。

学生们总说:“导师就像一个慈祥仁爱的父亲,总是把学生当做自家孩子。”由于课题的事情,学生们平时出差也比较多,每次出差前,同样的话他都要嘱咐不止一遍:“多带衣服”,“按时吃饭,路上注意安全”。车刚到站,他的短信必然接踵而至,牵挂着是否安全到达。

马登武住院的一年间,他的10多名硕士博士排了值班表,主动到医院轮流伺候,像亲生孩子一样。当他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博士研究生张勇亮主动提出要认他做父亲,侍候左右。这让从老家赶来照顾马登武的姐姐非常感慨:“自己的孩子也未必如此孝顺。这辈子,弟弟活得值了!”

在马登武心中,关乎部队和学生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而自己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作为博士生导师,女儿找他辅导功课成为奢望;作为父亲,他未能给女儿过一次像样的生日,女儿上幼儿园时,智联招聘节目热播,女儿看着电视说:妈妈,我能不能招聘个“代理爸爸”陪我玩啊?作为丈夫,他结婚19年没有陪爱人逛过一次街,家里大小事情都甩手交给妻子;作为儿子,父亲生病住院,他很难到床前尽孝。19年来,马登武一家从未出过远门旅游,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像样的全家合影,他留给家人更多的是匆匆的脚步和拖着拉杆箱远去的背影。妻子王海玲说道:“陪他看病的这一年竟是我们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年。我也慢慢想通了,一个人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就是幸福的。在我心里,他是一名忠诚的勇士,虔诚地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永远保持年轻的冲锋姿态。”(记者邓美琳通讯员丁小峰)
http://news.ifeng.com/a/20150106/42870313_0.shtml
应该说在二毛的帮助下,苏27系列的空战机载武器自产自维护是没有问题了,空面弹好像也仿制了一型KH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