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是如何试飞的?求科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33:43


第一阶段飞结构
第二阶段飞航电综合
第三阶段是最终状态优化
以上是我自己想的,求科普。

第一阶段飞结构
第二阶段飞航电综合
第三阶段是最终状态优化
以上是我自己想的,求科普。
没人科普啊
我也同求  不过估计没用……目标机  原型机
技术验证机 工程验证机……很长一个过程


参考J10吧!
不容易啊~

记者:首飞开始前,应该有一系列的先期试验要完成。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歼-10 当时是怎样进行这些试验的?
    雷大校:首先做了机上在环实验。这个实验是这样:飞机生产出来以后,给飞机打上液压,通上电,然后你坐在座舱里面,在飞机前面有个视景仿真显示屏,可以模拟显示飞机机动时飞行员看到的景象变化。这时你拉驾驶杆,因为有液压,所以舵面就按设计规律偏转,显示屏上显示的天地线等景物也会随之改变。相当于飞行员坐在座舱里面,根据眼前的视景去飞!通过这种试验,检验飞机能不能正常控制。如果在这里都不能控制,实际飞行时你肯定控制不了!
    这项实验做完以后,就是低速、中速、高速滑行试验了,一般低速滑行主要是看飞机在地面滑行的灵活度,因为对战斗机地面滑行的能力如转弯半径、滑行速度等指标有要求。这时候飞机就是一辆三轮车,只不过这辆车价值好几个亿罢了。
    然后是中速滑行实验,速度范围大概在60~100千米/小时,这种滑行实验主要是看飞机的纠偏能力。就是说我们什么操作都不做,把飞机摆在跑道上,仅仅靠发动机推力往前滑行。如果飞机偏向一侧,走不了直线,就说明飞机存在问题!导致跑偏的因素很多,可能是飞机外形不对称导致气动力不对称;也可能是起落架有问题——包括起落架安装位置,刹车等都有可能造成飞机跑偏。跑偏问题当时困扰我们很久。进度拖了有8个多月,最终,滑了90多次,终于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在世界范围内,在地面中速滑行阶段,咱们做实验的次数算是比较多的!
    光这样滑还不行,还需要通过高速滑行实验来确定飞机的气动力确实与设计值吻合,这样才敢飞!这就必须要在高速滑行阶段进行抬前轮再放下的实验。就说我在滑行到一定速度后拉杆抬头,这时飞机的气动力应该能够使前轮抬起来。接着再推杆,飞机前轮还能再回到地面。然后把飞机上这个气动力参数拿回去和风洞吹风的数据比较,修正计算模型。
    当时要进行这项实验需要克服一个难题——高速滑行实验需要很长的跑道长度,当时成飞公司的跑道长度不够,所以计划拿到西安的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去做实验。
    记者:这种一个架次还没有飞过的飞机怎么才能运输到试飞院去,难道要拆解再重新组装?
    雷大校:是啊,这就成了拦路虎了,大家都很发愁!没有这个气动力参数,就没有办法回过头去仿真,没有办法去模拟起飞和着陆,安全就无法保障!为了这个问题,研制进度拖得比较厉害,我就想"有没有什么办法突破它?"经过自己分析和考虑之后,我发现做抬前轮实验时,要求飞机在发动机推力较大的过程中抬起前轮再放下。比如,设计的前轮离地速度是100 千米/小时,我要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的时候,一边继续加速,一边进行拉杆抬头再推杆低头的操纵,这时候发动机的强大推力会产生一个向下低头的力矩,必须克服这个力矩才能抬起头来。这样一来,等飞机前轮着地,开始减速的时候,飞机的速度就超过100千米/小时了,所以滑跑减速的距离就不够。那么,如果我加速到略大于100千米/小时,然后收油门,利用飞机的惯性滑行,然后再进行抬前轮的操作,这时发动机推力的影响会降低,应该就能够在成都飞机长的2500米跑道上完成实验。当然,这个想法很冒险,我也就没和别人商量,暗自决心找机会试试!
    后来有一天,我执行高速滑行实验的任务。塔台要求我滑到100千米/小时,我就报告说到速度100,然后把油门一收,实际上此时飞机还在往前增速,大概就增到了 110千米/小时,然后我在推力较小的情况下拉杆,一看前轮抬起来了!于是我就继续拉着迎角,继续保持前轮离地的状态!这时候塔台也看到了,赶紧冲我大喊:你怎么回事?前轮都起来了!当时包括设计师和空军机关的领导也都在跑道旁边,包括许多将军还在思考如何拉起前轮,这时我都已经再次着陆后滑回来了!
    难题这就算是解决了。回来有人说:雷子,你这是违反规定!我说,都怪我没控制好。结果这句话现在都成经典了——雷强这小子一下子没控制好,把困扰大家很久的问题解决了!当时总部有位领导在现场,他说:“我有瓶三十年的茅台,赶快叫人从北京给我带过来!我要把它喝了!”大家都很振奋。
    记者:看来空军有关“雷大胆”这个称号不是白来的!
    雷大校:事后想起来,的确有风险,但这风险是可以控制的。试飞员是一个随时准备和危险掰手腕的职业,不能怕危险就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是要基于高超的技艺、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去控制并战胜风险,这是一个试飞员的本分!有一次做表演,为了向尊贵的客人展示歼-10飞机的绝妙性能,我在垂直向上转弯后没有按照常规直接开加力向上加速,而是让飞机略向下落之后再开加力爬升。这时飞机的发动机在轰鸣,但飞机还是会略向下落一截再重新加速飞走。在主席台看起来,感觉很震撼。我飞下来之后,空军部门负责人说:太精彩了,但以后其他的动作你可以随便做,这个动作,没有我们的命令,你不可以做!这就说明,大多数人可能不如试飞员了解飞机,所以他们觉得很危险,风险无法控制,但其实我们自己心中有数。
    这次抬前轮一下子解决了许多问题!飞机的气动参数计算结果得到验证,也根据这次的结果对首飞时的飞机受力情况进行了估算——因为首飞时飞机飞行中不收起落架,这时飞机的气动外形和在地面滑跑时的气动力外形是一样的,因此其气动力参数大致相当。此外,还有关于首飞时飞机静安定度的争议。首飞前,技术人员说要用配重块把飞机调成静安定的,然后去首飞。包括国外的F-16 等飞机,都是这样首飞的,按静安定状态去飞,首飞完成了以后,再慢慢减少配重,把安定度逐渐降低!因为歼-10 采用了放宽静安定度的设计,在主动控制系统失效时,飞机是静不安定的,首飞中一旦出现故障,靠飞行员难以操纵!
    当时技术人员来问我意见,我不同意这么改,原因有三点:第一,周期不够。逐渐减少配重的试飞方案需要很长周期才能调整到实际状态,歼-10 的研制周期不允许这样做!第二,费用较高。此前在地面进行的实验都是按照正常重心位置的状态进行的,如果首飞按重心前移的状态进行,则和在地面做实验的状态不一致,导致许多地面实验结果失去意义,必须重新补做;第三,风险较大。这样做其实是让我冒两次险,先对前重心的飞机进行首飞,完了我还要回到静不安定的状态上来再次进行首飞,这还不如让我冒一次险!宋总曾就这个问题反复问过我,我都是这样回答的!所以,咱们首飞采用的就是静不安定构型,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首飞的详细过程
    记者:您给我们讲讲,首飞是什么时候?首飞前,您是怎样的心情?
    雷大校:首飞是1998年的 3月23号。当时从我个人来讲,所有能做的准备,都已经做到最好了!只要飞机不在空中爆炸,我就有能力把首飞任务完成好,把飞机飞回来!因为我和技术人员已经磨合了十几年了,和设计人员一起培训,做实验,应该有这个自信!首飞前,我们一共5个首席,全部集中在成飞宾馆,三个月,就不许出去,每个飞行员的房间(单间)里满墙贴着全是数据,因为当时这个飞机没人飞过,一旦空中出现险情,你要知道正确数据是什么,哪里出现的问题,然后才能在电光石火的瞬间采取应急措施予以解决。再一个,我要准备一套无比细致的方案。比如说,当我坐到座舱里面,穿伞怎么穿,先开那个电门?检查什么?再开那个键门,哪个灯亮?这全需要我们来总结,因为从来没有人飞过。准备到最后,感觉飞机里每个地方都跟自己的手一样熟悉,每个细节都无数遍地在心里反复出现,真的是谙熟于胸。试飞当天早上一起来,发现天气很好,心情就不错!吃完早饭再一问,又说不行了。首飞要求云底高度大于3千米,能见度大于5千米!天气不好,大家就回房间去等!于是我们就交流怎么飞啊!出现问题怎么应对等。
    记者:当时设想有几种情况?
    雷大校:设想的情况非常多,比如离陆以后不可控,这是最危险的!假如一离陆,我想转弯,但飞机不能操纵了,这就比较危险。虽然这在地面练过很多次,但在空中是完全不一样的!实际上我当时最担心的问题是如何着陆,怕起落架有问题!因为咱们是外八字起落架,轮距只有2米多一点,这个轮距在我飞过的所有飞机里面是最小的,很靠中间。但翼展却是9米多,所以我最担心的是落地时起落架出现问题导致飞机侧倾!
    到10点左右,我们再去询问天气情况,工作人员说1点钟天气能好!当时王昂副部长就说:“赶快去吃饭”!那时我很激动,哪里吃得下去?所以吃自助餐时,虽然端着一个大盘子,却只盛了一点点。王部长看了,说这怎么可以?赶快多盛!吃完饭,就去了机场,提前进场,所以11点过了一点就吃了饭!12 点30分,首长们就陆陆续续进入主席台就座。但天气好转很慢,没达到起飞的要求!所以大家就在那里等,我们按规定待在房间里(怕出来分心),然后一会儿出来看看,一会儿又出来看看!
    不久,气象部门说天气好转,有负责人询问现在敢不敢起飞?我看了一下,当时能见度大概也就是3千米多一点,就问气象保障人员:“这天气还能不能再好转一点儿?”回答说,就这样了!当时已经2点30分了,我们五个就穿着红色的飞行服,围成一圈,很严肃的站在机场边上。现在还有当时的纪念照片,我们都背着手,很严肃。当时指挥员汤连刚问我:飞不飞?怎么样?我说这种天气,我们经常飞!但是这次可是歼-10 首飞,一定要慎重。于是大家都说,再等一等!所以我们5个又站到了一起,大概一小时后开始穿抗荷服了。
    我正穿抗荷服,拿头盔时,首长们就过来了,包括宋文骢总设计师,试飞局局长,我们大队政委,132 厂的领导,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所长等。其他的首席试飞员已经各就各位,去遥测室、塔台。歼教-5的飞行员作为伴飞,因为要先起飞(起飞以后,歼教-5要追随歼-10 进行观察),也已经先去机场了!我走到距离塔台大概十几米时,政委看见我血压高得脖子都红了,就问我是不是有些紧张,要不要检查一下,量一下血压?我说:“这时候全身沸腾,热血都能从天灵盖冲出去,血压怎么可能不高?量一下脉搏还可以。”结果就边走边量,测量数据是一分钟150多次,政委很惊讶。我解释说这很正常,这种事情谁碰到都会紧张,毕竟是第一次。这可是许多人十几年的成果,就看接下来那十几分钟的效果了。此时宋总过来了,沉静的跟我说:“就看你的了”!我边走边说:“宋总您放心,就是我雷强断胳膊断腿,我都会把飞机给你飞回来!就是摔,我也要摔在跑道上!我要让您知道,我们这十几年的心血努力,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宋总当时眼圈就湿了!
    当时我也问各个分系统的负责人,我说你们到底有多大的把握?他们回答,从地面的许多次测试看是没有问题的,等你飞回来我们心里就更有底了!我一听没说什么(实际上心里都没有底)!然后我就开始检查飞机,检查完飞机,带好飞行帽,签了字,就准备上飞机!
    记者:有哪些检查?
    雷大校:从前轮仓开始,包括轮胎的气压,前轮的支柱有没有漏液压油,轮仓里面的导线有没有磨坏、渗油的!然后看进气道是否正常,检查空速管的几个径向孔有没有堵住,摸一摸加温是否加上了。接着转到侧面检查机翼是否正常,有没有擦痕,再检查襟翼的固定楔子有没有取出。绕到机尾看腹鳍,尾喷口,减速伞,方向舵。然后从另一侧开始是重复上述检查。最后再检查座舱。在打开座舱之前,就开始和下面送行的人握手,等我进入座舱回头看时,下面有人已经开始抹眼泪了!我心说,坏了,飞了30多年,还没有上飞机就有人哭的,搞不好我回不来了!我很难受,但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性命难受,而是觉得一旦有什么问题,我们国家这么多年的投入、几十万航空人的心血,就都毁在我手里了。
    因此我感到非常焦虑!当时我把伞穿好,完成起飞前的检查,往底下一看,他们想伸手(招手送别)又不敢,接着我向指挥台报告,说一切正常!指挥台说“再检查一遍”。我按照要求检查好了,报告指挥台。指挥台就传来命令:“准备好,开车!”。这时我一下子就冷静了下来!一说“开车”,脑子里面其他的杂念完全没有了,只剩下飞行动作。我当时感觉就像飞练习器一样,很熟悉,因为滑行我已经练了90多次。开车之后,又开始检查,飞控系统检查了两遍。当时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9室的主任,也就是现在双座歼-10 的总设计师——杨伟,他是管飞控的,在地面配合我检查各操纵面是否正常响应,一切完毕后他举起双手,向上竖起大拇指,我一看就放心了。因为当时我最担心的,就是飞控系统,飞控好了,就没什么好担心了!
    这时候送行的人一一离开,试飞要正式开始了!我开始滑出停机坪,到了跑道上。刹车、推油门,然后松开刹车,一切都和此前的高速滑行没什么区别。直到抬前轮的速度点,以前到了这里我是收油门,现在终于可以继续加油了。我就顶着油门杆,飞机迅速加速到离地速度然后呼的一下,飞机就起来了!我就觉得:性能这么好,想让它起来,它就起来了!紧接着,飞机离陆,感觉非常好。因为首飞不用收起落架,我就带着起落架向一侧压了压杆,谁知道飞机响应特别快,完全超出我的意料。指挥台上听见我大叫了一声“我X,这怎么回事儿?”慌忙联系我,问我“怎么了?怎么了?出什么问题了?”这时候我已经明白了,这家伙就是这么一架机敏的飞机,200 多度每秒的极限瞬时滚转角速度可真是够刺激的!我就说,没事没事。当时虽然在模拟器上飞过,但模拟器毕竟不如真飞机这么狂放而强悍!因为当时云底高度不够,我就爬到了1000多米,然后就开始改平。改平以后,加速,减速,调整了一下油门响应。接着在机场上空,我就模拟减速下滑,到500米,一切正常。接着就是通场,减油门。通场结束后,我就左右压了压杆,看看坡度和滚转响应,又试了试方向舵——回来好说清楚感受啊!原来预计飞三圈就下来,这时按照原定计划该落地了,我一看油量尚多就请示说油量足,能不能再飞一圈?指挥员说稍等,因为他们要商量一下。过了一会儿,回答说可以,我就再做了一次通场!指挥员问:现在油量多少?我说准备落地了,于是落地。
    我上面已经讲过,歼-10的起落架是外八字的,缓冲性能好,而咱们原来的飞机都是垂直装在机翼上的,一接地,飞行员就感觉哐的一下重重的砸在地上一样。歼-10 轮子一接地,感觉非常轻,轻得让我老是觉得这飞机没接地,因为它着陆时抬头很高,鸭翼又挡着向下看的视线。结果就一直往前滑,这时候指挥员说:落得很好,放伞。我这才知道,轮子肯定接地了。因为指挥员肯定看见冒烟了,才会提醒我放伞。伞一放,我这悬着的心一下子就收回到肚子了里去了!然后就边滑边想:真快呀,怎么这么快啊……十几年了,就为了这十几分钟,谁知这么快就飞完了——实际空中就17分钟!然后就滑到了机场的另一头,有车过来拖飞机,我就打开机舱下去了。紧接着,就是献花等活动!许多领导都过来了!
记者:有一个镜头,就是宋总和您拥抱,当时什么感受?
    雷大校:都拥抱了!每一个人都拥抱了!先和宋总、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前任总工程师薛炽寿,然后是我们政委。当时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我上飞机前他那种生离死别的表情,毕竟,我回来了,这不是挺好嘛,于是我就哭了!回到主席台,向领导报告成功完成首飞任务。这些完了以后,人才真的静了下来,换掉衣服以后,我就往回走,结果迎面看见我妻子!又哭了!因为她心脏不好,当时不让她去看首飞。但是她坚持要看,于是带着氧气袋进去。试飞时,我在飞机上,无法看见地下的场景。后来,我看了当时的首飞纪实录像才发现,轮子一抬起来,大家就站起来了;飞机一离地,人们就把手头的帽子、本子等一切能扔的东西都扔向天空了;等飞机第一次通场的时候,许多人,包括朱育理,曹刚川等首长,都开始抹眼泪了!
    多少年来,这段历史让我回味的地方非常多!到今年的3月23号,刚好是歼-10战斗机首飞10周年。十年了,当年能够亲历首飞的这帮人,只要聚在一起,不论是开会还是吃饭,最后大家聊天的的话题肯定会拐回到首飞的记忆中。大家互相回忆,你在哪儿,他又在哪儿,你干什么了,他干什么,雷强又怎么怎么了……这么多年了,就没离开过这个话题!
    因为这件事,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非凡:首先,跨度很大。之前我们研制的飞机都是在 1959 年首飞的米格-21 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来的,技术还停留在 1960 年代初的水平。而歼-10 是当时世界上数得上的先进战斗机之一。这种跨度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所以许多外国同行看完我的飞行表演,都不相信这是一架仅仅生产了5架原型机,总共飞了几十个架次的新飞机!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歼-10 首飞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只有我一个人在飞!当时不管上报说继续培养谁去飞歼-10,空军都会说,先别着急,先让雷强飞!因为除了我,他们都不放心!所以我一个人飞了5架,飞了 2年。01,03,04,05,全是我首飞的。所以国外同行很惊奇,说这型飞机才飞了这么几架,你就能飞出这么优秀的动作来,凭借今天飞的这些动作,无论你去巴黎航展,还是范保罗航展,都是非常震撼的。
    记者:请问这是谁说的?
    雷大校: 以色列的首席试飞员,拉莫尔(LAVI的首席试飞员)。 他飞的飞机非常多,包括F-15、F-16和 F-18。为了 LAVI首飞,在美国培训了3年!他对我的评价是:第一,我很勇敢。他说,无论从经历还是从资历方面来说,我都比他差远了——他有长时间的三代机飞行经验,但为了首飞LAVI还在美国培训了3年。我的基础是米格-21,也没有任何系统的三代机飞行经验——所以他说我很勇敢。第二,我很幸运,像我跨度这样大的试飞员,在国外没有。因为当时我才40岁。他说在国外,像这种气动力外形差异巨大的试飞,试飞员没有50岁,是不会考虑的。因为试飞员对经验要求很高,这些经验是逐步积累的。就我这种米格-21的基础,才40岁,就能把飞机飞得很好,的确很幸运。第三,我很敬业!我当时都没理解是什么意思。拉莫尔后来解释说:他在 LAVI 上完成第一个架次飞行之后,就再也没有试飞过——对个人而言不需要再冒险了,什么待遇都有了!(不久他就成了该飞机公司的副总经理,还得到奖励的别墅!)而我呢,第一架原型机我飞了,03 架我飞了,04架发动机的改进(那是要测试发动机的),我也飞了!05 架,国产化,我飞了!我一个人首飞了4 次,所以说我很敬业!他很佩服我!听了这些,我对他说:一个国家一种情况——在你们国家,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中国,我是国家专门培训出来进行试飞的,我必须要飞!
    记者:一般而言,战斗机在工厂首飞之后,很快就会转场到试飞院去进行专业试飞,在首飞到转场至试飞院期间,还要飞那些科目?
    雷大校:按道理来讲,这期间主要是调整试飞,就是把飞机首飞后发现的一些基本故障调整好,使飞机的飞行包线扩展到满足长途飞行转场的程度。但歼-10太新了,怎么办呢?就把很多原定在试飞院进行的科目,全在成飞了。比如做过不对称构型的飞行试验(飞机两侧挂载的副油箱和导弹等外挂物数量不一致),就在厂里面试。还试飞了加油探杆的飞行噪音——歼—8 加油时,探杆在气流中震动,噪音特别大,让人受不了,因此歼—10 试飞时就是先考虑了这个问题,采取了降噪措施。我们把这些都给飞了!还飞了备份系统,基本上能飞的都给飞了,比如说马赫数飞到了2.0,高度飞到了1.8万米,小速度飞到了200千米/小时,基本上包线的都给飞遍了。
    记者:著名试飞英雄徐勇凌曾讲过您飞歼-10 最大盘旋过载科目时的惊险场景,当时什么感受?
    雷大校:怎么说呢,当时给我设计这套动作时,我有些不想飞,因为当时我已经48岁了,但是又一想,作为试飞员,应该给什么飞什么,当时高度1000米,马赫数1.2,全加力,压最大坡度,双手拉杆到底,带着加力开始进入盘旋。完全是靠机翼升力才能硬生生把飞机速度从 1.2 飞到 0.6 马赫,当时稳定盘旋过载达到了8.9G 左右。我坚持了一段时间,感觉实在顶不住了,整个人一下子就瘫在里面,赶紧松杆,才算是完成了动作。当时过载实在太大了,相当于9倍体重压到我的身上,松杆之后过载马上卸掉,这才觉得后背好痛。那次飞行之后我就感觉颈椎出了问题,疼了三个月。当时创造了飞这么大过载的最长时间和最高年龄。幸好返航后经过检查,试验数据合格,否则再飞的话我就只能让李中华去做了。
    记者:歼-10空中加油试飞的时候,您是否也参与其中了?
    雷大校:气流经过歼-10鸭翼时会产生涡流,这个涡流导致加油机的软管在空中晃得很厉害,飞行员用加油探杆套不进去。当时试飞了几次,都加不上油。于是我们都去了西线,在地面指挥台上监控加油试飞。我们看空中录像时,就跟当时的试飞员说你这样不行,再往前凑一点,管子就不晃了。他说这怎么能行?我说肯定能行,你再往前十米。结果再往前,一下子就套住了,加油成功。
    在试飞院的试飞
    记者:歼-10是什么时候转去试飞院的?
    雷大校:05架飞完了,就转场过去。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让试飞院的人都对歼-10刮目相看。在01架转场到试飞院时,为确保油料充足以应对长距离转场时可能发生的诸多问题,从成都起飞的时候就带了很多油,还挂了副油箱。飞到西安一看,还剩了很多油,飞机重量超出正常着陆的要求。当时01架的技术状态暂时还不能放油,只能通过继续飞行一段来耗油——耗油最快的方法,就是开加力——所以我就在试飞院机场上空开加力作了一些表演动作,这下子把他们全给震了,许多人跑出来看。
    因为这种飞机比以前的歼-7系列机动性高的多,比方说歼-7通场后要转一个很大半径的圈才能回到观众视线,观众看到飞机飞过去,然后就望着蓝天翘首以待,等再次看到歼-7可能是30秒以后了。但歼-10回转很快,做表演时基本上一直在目视范围内飞行。我记得当时有一位首长第一次看歼-10 的飞行表演,见飞机过去了就低头开始点烟,结果正点着歼-10又从视线中飞掠而过。他很吃惊,把烟都给扔掉了——以为有其他飞机违反净空要求,在歼-10飞行表演时擅自闯入空域,就问这是什么飞机,有人回答,就是刚才那架飞机啊。试飞院初次亮相,当时就有人说了,你看人家的雷强多牛啊,初次露面就做飞行表演!其实不是我牛,当时底下有那么多的首长拿着鲜花在等我,要是不开加力,剩下的油能飞一个多小时,这行吗?
       记者:您现在还在进行歼击机试飞吗?
    雷大校:现在还在飞,但不飞战斗机了!中国空军有规定,50岁就不能飞歼击机了!我去年满50岁,空军党委觉得,我是从1983年以后唯一飞了所有机型的飞行员,有经验,很宝贵,停飞了很可惜,因为很多经验会流失,所以开会时决定不能让我停飞!所以改让我飞大飞机,比如运-7、运-12。所以此次珠海航展,许多人打电话询问,你去飞吗?我说很遗憾,已经不飞歼-10了!
    记者:您曾经用歼-10做过许多战术动作,能给我们讲一下吗?
    雷大校:比如说“眼镜蛇”,歼-10飞“眼镜蛇”要比苏-27好的多,苏-27能达到110度,歼-10能飞到160度,什么意思呢?这时飞机的姿态几乎是发动机喷口朝前飞!这时候速度基本为0!“钩子”目前还不行,苏-35能做“钩子”机动是因为它有推力矢量发动机,因此做出的“钩子”机动几乎是零半径的,咱们歼-10做的话半径太大!其他的尾冲,侧转等飞行包线左边界的常规机动一点问题都没有!
    以后的空战,是早发现,早打击,早脱离,这种小速度的大角度机动在脱离时最好用,近距离格斗时也很实用!我觉得在常规飞机(不使用推力矢量发动机的飞机)中,歼-10的性能是非常好的!为什么歼-10 的机动行这么好呢?因为它的舵面非常大,前缘襟翼、升降副翼,两块鸭翼,纵横向一共6块操纵面,再加上方向舵,一共是 7块大舵面!为什么能做那么多的动作,就是因为舵面多,苏-27 为什么机动性好,也是因为水平尾翼面积大!再加上数字电传,舵面可以提前转动一个预置角,就更灵活了。
    记者:谢谢雷大校接受我们的采访!

参考J10吧!
不容易啊~

记者:首飞开始前,应该有一系列的先期试验要完成。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歼-10 当时是怎样进行这些试验的?
    雷大校:首先做了机上在环实验。这个实验是这样:飞机生产出来以后,给飞机打上液压,通上电,然后你坐在座舱里面,在飞机前面有个视景仿真显示屏,可以模拟显示飞机机动时飞行员看到的景象变化。这时你拉驾驶杆,因为有液压,所以舵面就按设计规律偏转,显示屏上显示的天地线等景物也会随之改变。相当于飞行员坐在座舱里面,根据眼前的视景去飞!通过这种试验,检验飞机能不能正常控制。如果在这里都不能控制,实际飞行时你肯定控制不了!
    这项实验做完以后,就是低速、中速、高速滑行试验了,一般低速滑行主要是看飞机在地面滑行的灵活度,因为对战斗机地面滑行的能力如转弯半径、滑行速度等指标有要求。这时候飞机就是一辆三轮车,只不过这辆车价值好几个亿罢了。
    然后是中速滑行实验,速度范围大概在60~100千米/小时,这种滑行实验主要是看飞机的纠偏能力。就是说我们什么操作都不做,把飞机摆在跑道上,仅仅靠发动机推力往前滑行。如果飞机偏向一侧,走不了直线,就说明飞机存在问题!导致跑偏的因素很多,可能是飞机外形不对称导致气动力不对称;也可能是起落架有问题——包括起落架安装位置,刹车等都有可能造成飞机跑偏。跑偏问题当时困扰我们很久。进度拖了有8个多月,最终,滑了90多次,终于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在世界范围内,在地面中速滑行阶段,咱们做实验的次数算是比较多的!
    光这样滑还不行,还需要通过高速滑行实验来确定飞机的气动力确实与设计值吻合,这样才敢飞!这就必须要在高速滑行阶段进行抬前轮再放下的实验。就说我在滑行到一定速度后拉杆抬头,这时飞机的气动力应该能够使前轮抬起来。接着再推杆,飞机前轮还能再回到地面。然后把飞机上这个气动力参数拿回去和风洞吹风的数据比较,修正计算模型。
    当时要进行这项实验需要克服一个难题——高速滑行实验需要很长的跑道长度,当时成飞公司的跑道长度不够,所以计划拿到西安的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去做实验。
    记者:这种一个架次还没有飞过的飞机怎么才能运输到试飞院去,难道要拆解再重新组装?
    雷大校:是啊,这就成了拦路虎了,大家都很发愁!没有这个气动力参数,就没有办法回过头去仿真,没有办法去模拟起飞和着陆,安全就无法保障!为了这个问题,研制进度拖得比较厉害,我就想"有没有什么办法突破它?"经过自己分析和考虑之后,我发现做抬前轮实验时,要求飞机在发动机推力较大的过程中抬起前轮再放下。比如,设计的前轮离地速度是100 千米/小时,我要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的时候,一边继续加速,一边进行拉杆抬头再推杆低头的操纵,这时候发动机的强大推力会产生一个向下低头的力矩,必须克服这个力矩才能抬起头来。这样一来,等飞机前轮着地,开始减速的时候,飞机的速度就超过100千米/小时了,所以滑跑减速的距离就不够。那么,如果我加速到略大于100千米/小时,然后收油门,利用飞机的惯性滑行,然后再进行抬前轮的操作,这时发动机推力的影响会降低,应该就能够在成都飞机长的2500米跑道上完成实验。当然,这个想法很冒险,我也就没和别人商量,暗自决心找机会试试!
    后来有一天,我执行高速滑行实验的任务。塔台要求我滑到100千米/小时,我就报告说到速度100,然后把油门一收,实际上此时飞机还在往前增速,大概就增到了 110千米/小时,然后我在推力较小的情况下拉杆,一看前轮抬起来了!于是我就继续拉着迎角,继续保持前轮离地的状态!这时候塔台也看到了,赶紧冲我大喊:你怎么回事?前轮都起来了!当时包括设计师和空军机关的领导也都在跑道旁边,包括许多将军还在思考如何拉起前轮,这时我都已经再次着陆后滑回来了!
    难题这就算是解决了。回来有人说:雷子,你这是违反规定!我说,都怪我没控制好。结果这句话现在都成经典了——雷强这小子一下子没控制好,把困扰大家很久的问题解决了!当时总部有位领导在现场,他说:“我有瓶三十年的茅台,赶快叫人从北京给我带过来!我要把它喝了!”大家都很振奋。
    记者:看来空军有关“雷大胆”这个称号不是白来的!
    雷大校:事后想起来,的确有风险,但这风险是可以控制的。试飞员是一个随时准备和危险掰手腕的职业,不能怕危险就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是要基于高超的技艺、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去控制并战胜风险,这是一个试飞员的本分!有一次做表演,为了向尊贵的客人展示歼-10飞机的绝妙性能,我在垂直向上转弯后没有按照常规直接开加力向上加速,而是让飞机略向下落之后再开加力爬升。这时飞机的发动机在轰鸣,但飞机还是会略向下落一截再重新加速飞走。在主席台看起来,感觉很震撼。我飞下来之后,空军部门负责人说:太精彩了,但以后其他的动作你可以随便做,这个动作,没有我们的命令,你不可以做!这就说明,大多数人可能不如试飞员了解飞机,所以他们觉得很危险,风险无法控制,但其实我们自己心中有数。
    这次抬前轮一下子解决了许多问题!飞机的气动参数计算结果得到验证,也根据这次的结果对首飞时的飞机受力情况进行了估算——因为首飞时飞机飞行中不收起落架,这时飞机的气动外形和在地面滑跑时的气动力外形是一样的,因此其气动力参数大致相当。此外,还有关于首飞时飞机静安定度的争议。首飞前,技术人员说要用配重块把飞机调成静安定的,然后去首飞。包括国外的F-16 等飞机,都是这样首飞的,按静安定状态去飞,首飞完成了以后,再慢慢减少配重,把安定度逐渐降低!因为歼-10 采用了放宽静安定度的设计,在主动控制系统失效时,飞机是静不安定的,首飞中一旦出现故障,靠飞行员难以操纵!
    当时技术人员来问我意见,我不同意这么改,原因有三点:第一,周期不够。逐渐减少配重的试飞方案需要很长周期才能调整到实际状态,歼-10 的研制周期不允许这样做!第二,费用较高。此前在地面进行的实验都是按照正常重心位置的状态进行的,如果首飞按重心前移的状态进行,则和在地面做实验的状态不一致,导致许多地面实验结果失去意义,必须重新补做;第三,风险较大。这样做其实是让我冒两次险,先对前重心的飞机进行首飞,完了我还要回到静不安定的状态上来再次进行首飞,这还不如让我冒一次险!宋总曾就这个问题反复问过我,我都是这样回答的!所以,咱们首飞采用的就是静不安定构型,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首飞的详细过程
    记者:您给我们讲讲,首飞是什么时候?首飞前,您是怎样的心情?
    雷大校:首飞是1998年的 3月23号。当时从我个人来讲,所有能做的准备,都已经做到最好了!只要飞机不在空中爆炸,我就有能力把首飞任务完成好,把飞机飞回来!因为我和技术人员已经磨合了十几年了,和设计人员一起培训,做实验,应该有这个自信!首飞前,我们一共5个首席,全部集中在成飞宾馆,三个月,就不许出去,每个飞行员的房间(单间)里满墙贴着全是数据,因为当时这个飞机没人飞过,一旦空中出现险情,你要知道正确数据是什么,哪里出现的问题,然后才能在电光石火的瞬间采取应急措施予以解决。再一个,我要准备一套无比细致的方案。比如说,当我坐到座舱里面,穿伞怎么穿,先开那个电门?检查什么?再开那个键门,哪个灯亮?这全需要我们来总结,因为从来没有人飞过。准备到最后,感觉飞机里每个地方都跟自己的手一样熟悉,每个细节都无数遍地在心里反复出现,真的是谙熟于胸。试飞当天早上一起来,发现天气很好,心情就不错!吃完早饭再一问,又说不行了。首飞要求云底高度大于3千米,能见度大于5千米!天气不好,大家就回房间去等!于是我们就交流怎么飞啊!出现问题怎么应对等。
    记者:当时设想有几种情况?
    雷大校:设想的情况非常多,比如离陆以后不可控,这是最危险的!假如一离陆,我想转弯,但飞机不能操纵了,这就比较危险。虽然这在地面练过很多次,但在空中是完全不一样的!实际上我当时最担心的问题是如何着陆,怕起落架有问题!因为咱们是外八字起落架,轮距只有2米多一点,这个轮距在我飞过的所有飞机里面是最小的,很靠中间。但翼展却是9米多,所以我最担心的是落地时起落架出现问题导致飞机侧倾!
    到10点左右,我们再去询问天气情况,工作人员说1点钟天气能好!当时王昂副部长就说:“赶快去吃饭”!那时我很激动,哪里吃得下去?所以吃自助餐时,虽然端着一个大盘子,却只盛了一点点。王部长看了,说这怎么可以?赶快多盛!吃完饭,就去了机场,提前进场,所以11点过了一点就吃了饭!12 点30分,首长们就陆陆续续进入主席台就座。但天气好转很慢,没达到起飞的要求!所以大家就在那里等,我们按规定待在房间里(怕出来分心),然后一会儿出来看看,一会儿又出来看看!
    不久,气象部门说天气好转,有负责人询问现在敢不敢起飞?我看了一下,当时能见度大概也就是3千米多一点,就问气象保障人员:“这天气还能不能再好转一点儿?”回答说,就这样了!当时已经2点30分了,我们五个就穿着红色的飞行服,围成一圈,很严肃的站在机场边上。现在还有当时的纪念照片,我们都背着手,很严肃。当时指挥员汤连刚问我:飞不飞?怎么样?我说这种天气,我们经常飞!但是这次可是歼-10 首飞,一定要慎重。于是大家都说,再等一等!所以我们5个又站到了一起,大概一小时后开始穿抗荷服了。
    我正穿抗荷服,拿头盔时,首长们就过来了,包括宋文骢总设计师,试飞局局长,我们大队政委,132 厂的领导,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所长等。其他的首席试飞员已经各就各位,去遥测室、塔台。歼教-5的飞行员作为伴飞,因为要先起飞(起飞以后,歼教-5要追随歼-10 进行观察),也已经先去机场了!我走到距离塔台大概十几米时,政委看见我血压高得脖子都红了,就问我是不是有些紧张,要不要检查一下,量一下血压?我说:“这时候全身沸腾,热血都能从天灵盖冲出去,血压怎么可能不高?量一下脉搏还可以。”结果就边走边量,测量数据是一分钟150多次,政委很惊讶。我解释说这很正常,这种事情谁碰到都会紧张,毕竟是第一次。这可是许多人十几年的成果,就看接下来那十几分钟的效果了。此时宋总过来了,沉静的跟我说:“就看你的了”!我边走边说:“宋总您放心,就是我雷强断胳膊断腿,我都会把飞机给你飞回来!就是摔,我也要摔在跑道上!我要让您知道,我们这十几年的心血努力,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宋总当时眼圈就湿了!
    当时我也问各个分系统的负责人,我说你们到底有多大的把握?他们回答,从地面的许多次测试看是没有问题的,等你飞回来我们心里就更有底了!我一听没说什么(实际上心里都没有底)!然后我就开始检查飞机,检查完飞机,带好飞行帽,签了字,就准备上飞机!
    记者:有哪些检查?
    雷大校:从前轮仓开始,包括轮胎的气压,前轮的支柱有没有漏液压油,轮仓里面的导线有没有磨坏、渗油的!然后看进气道是否正常,检查空速管的几个径向孔有没有堵住,摸一摸加温是否加上了。接着转到侧面检查机翼是否正常,有没有擦痕,再检查襟翼的固定楔子有没有取出。绕到机尾看腹鳍,尾喷口,减速伞,方向舵。然后从另一侧开始是重复上述检查。最后再检查座舱。在打开座舱之前,就开始和下面送行的人握手,等我进入座舱回头看时,下面有人已经开始抹眼泪了!我心说,坏了,飞了30多年,还没有上飞机就有人哭的,搞不好我回不来了!我很难受,但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性命难受,而是觉得一旦有什么问题,我们国家这么多年的投入、几十万航空人的心血,就都毁在我手里了。
    因此我感到非常焦虑!当时我把伞穿好,完成起飞前的检查,往底下一看,他们想伸手(招手送别)又不敢,接着我向指挥台报告,说一切正常!指挥台说“再检查一遍”。我按照要求检查好了,报告指挥台。指挥台就传来命令:“准备好,开车!”。这时我一下子就冷静了下来!一说“开车”,脑子里面其他的杂念完全没有了,只剩下飞行动作。我当时感觉就像飞练习器一样,很熟悉,因为滑行我已经练了90多次。开车之后,又开始检查,飞控系统检查了两遍。当时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9室的主任,也就是现在双座歼-10 的总设计师——杨伟,他是管飞控的,在地面配合我检查各操纵面是否正常响应,一切完毕后他举起双手,向上竖起大拇指,我一看就放心了。因为当时我最担心的,就是飞控系统,飞控好了,就没什么好担心了!
    这时候送行的人一一离开,试飞要正式开始了!我开始滑出停机坪,到了跑道上。刹车、推油门,然后松开刹车,一切都和此前的高速滑行没什么区别。直到抬前轮的速度点,以前到了这里我是收油门,现在终于可以继续加油了。我就顶着油门杆,飞机迅速加速到离地速度然后呼的一下,飞机就起来了!我就觉得:性能这么好,想让它起来,它就起来了!紧接着,飞机离陆,感觉非常好。因为首飞不用收起落架,我就带着起落架向一侧压了压杆,谁知道飞机响应特别快,完全超出我的意料。指挥台上听见我大叫了一声“我X,这怎么回事儿?”慌忙联系我,问我“怎么了?怎么了?出什么问题了?”这时候我已经明白了,这家伙就是这么一架机敏的飞机,200 多度每秒的极限瞬时滚转角速度可真是够刺激的!我就说,没事没事。当时虽然在模拟器上飞过,但模拟器毕竟不如真飞机这么狂放而强悍!因为当时云底高度不够,我就爬到了1000多米,然后就开始改平。改平以后,加速,减速,调整了一下油门响应。接着在机场上空,我就模拟减速下滑,到500米,一切正常。接着就是通场,减油门。通场结束后,我就左右压了压杆,看看坡度和滚转响应,又试了试方向舵——回来好说清楚感受啊!原来预计飞三圈就下来,这时按照原定计划该落地了,我一看油量尚多就请示说油量足,能不能再飞一圈?指挥员说稍等,因为他们要商量一下。过了一会儿,回答说可以,我就再做了一次通场!指挥员问:现在油量多少?我说准备落地了,于是落地。
    我上面已经讲过,歼-10的起落架是外八字的,缓冲性能好,而咱们原来的飞机都是垂直装在机翼上的,一接地,飞行员就感觉哐的一下重重的砸在地上一样。歼-10 轮子一接地,感觉非常轻,轻得让我老是觉得这飞机没接地,因为它着陆时抬头很高,鸭翼又挡着向下看的视线。结果就一直往前滑,这时候指挥员说:落得很好,放伞。我这才知道,轮子肯定接地了。因为指挥员肯定看见冒烟了,才会提醒我放伞。伞一放,我这悬着的心一下子就收回到肚子了里去了!然后就边滑边想:真快呀,怎么这么快啊……十几年了,就为了这十几分钟,谁知这么快就飞完了——实际空中就17分钟!然后就滑到了机场的另一头,有车过来拖飞机,我就打开机舱下去了。紧接着,就是献花等活动!许多领导都过来了!
记者:有一个镜头,就是宋总和您拥抱,当时什么感受?
    雷大校:都拥抱了!每一个人都拥抱了!先和宋总、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前任总工程师薛炽寿,然后是我们政委。当时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我上飞机前他那种生离死别的表情,毕竟,我回来了,这不是挺好嘛,于是我就哭了!回到主席台,向领导报告成功完成首飞任务。这些完了以后,人才真的静了下来,换掉衣服以后,我就往回走,结果迎面看见我妻子!又哭了!因为她心脏不好,当时不让她去看首飞。但是她坚持要看,于是带着氧气袋进去。试飞时,我在飞机上,无法看见地下的场景。后来,我看了当时的首飞纪实录像才发现,轮子一抬起来,大家就站起来了;飞机一离地,人们就把手头的帽子、本子等一切能扔的东西都扔向天空了;等飞机第一次通场的时候,许多人,包括朱育理,曹刚川等首长,都开始抹眼泪了!
    多少年来,这段历史让我回味的地方非常多!到今年的3月23号,刚好是歼-10战斗机首飞10周年。十年了,当年能够亲历首飞的这帮人,只要聚在一起,不论是开会还是吃饭,最后大家聊天的的话题肯定会拐回到首飞的记忆中。大家互相回忆,你在哪儿,他又在哪儿,你干什么了,他干什么,雷强又怎么怎么了……这么多年了,就没离开过这个话题!
    因为这件事,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非凡:首先,跨度很大。之前我们研制的飞机都是在 1959 年首飞的米格-21 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来的,技术还停留在 1960 年代初的水平。而歼-10 是当时世界上数得上的先进战斗机之一。这种跨度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所以许多外国同行看完我的飞行表演,都不相信这是一架仅仅生产了5架原型机,总共飞了几十个架次的新飞机!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歼-10 首飞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只有我一个人在飞!当时不管上报说继续培养谁去飞歼-10,空军都会说,先别着急,先让雷强飞!因为除了我,他们都不放心!所以我一个人飞了5架,飞了 2年。01,03,04,05,全是我首飞的。所以国外同行很惊奇,说这型飞机才飞了这么几架,你就能飞出这么优秀的动作来,凭借今天飞的这些动作,无论你去巴黎航展,还是范保罗航展,都是非常震撼的。
    记者:请问这是谁说的?
    雷大校: 以色列的首席试飞员,拉莫尔(LAVI的首席试飞员)。 他飞的飞机非常多,包括F-15、F-16和 F-18。为了 LAVI首飞,在美国培训了3年!他对我的评价是:第一,我很勇敢。他说,无论从经历还是从资历方面来说,我都比他差远了——他有长时间的三代机飞行经验,但为了首飞LAVI还在美国培训了3年。我的基础是米格-21,也没有任何系统的三代机飞行经验——所以他说我很勇敢。第二,我很幸运,像我跨度这样大的试飞员,在国外没有。因为当时我才40岁。他说在国外,像这种气动力外形差异巨大的试飞,试飞员没有50岁,是不会考虑的。因为试飞员对经验要求很高,这些经验是逐步积累的。就我这种米格-21的基础,才40岁,就能把飞机飞得很好,的确很幸运。第三,我很敬业!我当时都没理解是什么意思。拉莫尔后来解释说:他在 LAVI 上完成第一个架次飞行之后,就再也没有试飞过——对个人而言不需要再冒险了,什么待遇都有了!(不久他就成了该飞机公司的副总经理,还得到奖励的别墅!)而我呢,第一架原型机我飞了,03 架我飞了,04架发动机的改进(那是要测试发动机的),我也飞了!05 架,国产化,我飞了!我一个人首飞了4 次,所以说我很敬业!他很佩服我!听了这些,我对他说:一个国家一种情况——在你们国家,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中国,我是国家专门培训出来进行试飞的,我必须要飞!
    记者:一般而言,战斗机在工厂首飞之后,很快就会转场到试飞院去进行专业试飞,在首飞到转场至试飞院期间,还要飞那些科目?
    雷大校:按道理来讲,这期间主要是调整试飞,就是把飞机首飞后发现的一些基本故障调整好,使飞机的飞行包线扩展到满足长途飞行转场的程度。但歼-10太新了,怎么办呢?就把很多原定在试飞院进行的科目,全在成飞了。比如做过不对称构型的飞行试验(飞机两侧挂载的副油箱和导弹等外挂物数量不一致),就在厂里面试。还试飞了加油探杆的飞行噪音——歼—8 加油时,探杆在气流中震动,噪音特别大,让人受不了,因此歼—10 试飞时就是先考虑了这个问题,采取了降噪措施。我们把这些都给飞了!还飞了备份系统,基本上能飞的都给飞了,比如说马赫数飞到了2.0,高度飞到了1.8万米,小速度飞到了200千米/小时,基本上包线的都给飞遍了。
    记者:著名试飞英雄徐勇凌曾讲过您飞歼-10 最大盘旋过载科目时的惊险场景,当时什么感受?
    雷大校:怎么说呢,当时给我设计这套动作时,我有些不想飞,因为当时我已经48岁了,但是又一想,作为试飞员,应该给什么飞什么,当时高度1000米,马赫数1.2,全加力,压最大坡度,双手拉杆到底,带着加力开始进入盘旋。完全是靠机翼升力才能硬生生把飞机速度从 1.2 飞到 0.6 马赫,当时稳定盘旋过载达到了8.9G 左右。我坚持了一段时间,感觉实在顶不住了,整个人一下子就瘫在里面,赶紧松杆,才算是完成了动作。当时过载实在太大了,相当于9倍体重压到我的身上,松杆之后过载马上卸掉,这才觉得后背好痛。那次飞行之后我就感觉颈椎出了问题,疼了三个月。当时创造了飞这么大过载的最长时间和最高年龄。幸好返航后经过检查,试验数据合格,否则再飞的话我就只能让李中华去做了。
    记者:歼-10空中加油试飞的时候,您是否也参与其中了?
    雷大校:气流经过歼-10鸭翼时会产生涡流,这个涡流导致加油机的软管在空中晃得很厉害,飞行员用加油探杆套不进去。当时试飞了几次,都加不上油。于是我们都去了西线,在地面指挥台上监控加油试飞。我们看空中录像时,就跟当时的试飞员说你这样不行,再往前凑一点,管子就不晃了。他说这怎么能行?我说肯定能行,你再往前十米。结果再往前,一下子就套住了,加油成功。
    在试飞院的试飞
    记者:歼-10是什么时候转去试飞院的?
    雷大校:05架飞完了,就转场过去。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让试飞院的人都对歼-10刮目相看。在01架转场到试飞院时,为确保油料充足以应对长距离转场时可能发生的诸多问题,从成都起飞的时候就带了很多油,还挂了副油箱。飞到西安一看,还剩了很多油,飞机重量超出正常着陆的要求。当时01架的技术状态暂时还不能放油,只能通过继续飞行一段来耗油——耗油最快的方法,就是开加力——所以我就在试飞院机场上空开加力作了一些表演动作,这下子把他们全给震了,许多人跑出来看。
    因为这种飞机比以前的歼-7系列机动性高的多,比方说歼-7通场后要转一个很大半径的圈才能回到观众视线,观众看到飞机飞过去,然后就望着蓝天翘首以待,等再次看到歼-7可能是30秒以后了。但歼-10回转很快,做表演时基本上一直在目视范围内飞行。我记得当时有一位首长第一次看歼-10 的飞行表演,见飞机过去了就低头开始点烟,结果正点着歼-10又从视线中飞掠而过。他很吃惊,把烟都给扔掉了——以为有其他飞机违反净空要求,在歼-10飞行表演时擅自闯入空域,就问这是什么飞机,有人回答,就是刚才那架飞机啊。试飞院初次亮相,当时就有人说了,你看人家的雷强多牛啊,初次露面就做飞行表演!其实不是我牛,当时底下有那么多的首长拿着鲜花在等我,要是不开加力,剩下的油能飞一个多小时,这行吗?
       记者:您现在还在进行歼击机试飞吗?
    雷大校:现在还在飞,但不飞战斗机了!中国空军有规定,50岁就不能飞歼击机了!我去年满50岁,空军党委觉得,我是从1983年以后唯一飞了所有机型的飞行员,有经验,很宝贵,停飞了很可惜,因为很多经验会流失,所以开会时决定不能让我停飞!所以改让我飞大飞机,比如运-7、运-12。所以此次珠海航展,许多人打电话询问,你去飞吗?我说很遗憾,已经不飞歼-10了!
    记者:您曾经用歼-10做过许多战术动作,能给我们讲一下吗?
    雷大校:比如说“眼镜蛇”,歼-10飞“眼镜蛇”要比苏-27好的多,苏-27能达到110度,歼-10能飞到160度,什么意思呢?这时飞机的姿态几乎是发动机喷口朝前飞!这时候速度基本为0!“钩子”目前还不行,苏-35能做“钩子”机动是因为它有推力矢量发动机,因此做出的“钩子”机动几乎是零半径的,咱们歼-10做的话半径太大!其他的尾冲,侧转等飞行包线左边界的常规机动一点问题都没有!
    以后的空战,是早发现,早打击,早脱离,这种小速度的大角度机动在脱离时最好用,近距离格斗时也很实用!我觉得在常规飞机(不使用推力矢量发动机的飞机)中,歼-10的性能是非常好的!为什么歼-10 的机动行这么好呢?因为它的舵面非常大,前缘襟翼、升降副翼,两块鸭翼,纵横向一共6块操纵面,再加上方向舵,一共是 7块大舵面!为什么能做那么多的动作,就是因为舵面多,苏-27 为什么机动性好,也是因为水平尾翼面积大!再加上数字电传,舵面可以提前转动一个预置角,就更灵活了。
    记者:谢谢雷大校接受我们的采访!
很好的科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