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末敏弹的话题 就去搜了一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0:29:13












PDF下载点这里











PDF下载点这里
百度百科有说个大概。
仔细看视频 还是有些疑问的 首先第一步子母弹分离 大概12个子弹,然后子弹上四个杀伤的小圆盒露出来 火箭喷射减速(?或者加速?) 最后寻的似乎靠小圆盒自己完成 它没有任何外力如何改变轨道呢。。最后的最后有喷出一个钉子一样的东西和一圈不知什么 然后坦克就被OVER了。。。
这货是泥鸽
看了一下PDF...似乎每个SKEET WARHEAD 也就是小圆盒都有一定的覆盖范围 他是靠一开始子弹上面的火箭发动机提供的环形自旋轨道 可能小圆盒上面的芯片和传感器只决定什么时候爆炸 如果最后时间用完或者距离地面过近就启动自毁程序
详细介绍看我文章
这些图的说明都有
bigblu 发表于 2011-4-9 21:54

求文章地址。。。
搜了一下 是这个么?
http://lt.cjdby.net/viewthread.php?tid=699394&highlight=
大布鲁V5啊 原来09年就写过这么好的文章 没看见真是可惜了。。。。
lightingmouse 发表于 2011-4-9 21:48


那个钉子一样的东西叫金属射流,破甲原理
据可靠消息,5月初央视10套《大家》栏目将播出一期总师揭秘末敏弹的节目喔:)
不是金属射流,也不是破甲原理。个人水平不足,以下引用炮霸大布鲁的《决战机甲之巅
——反装甲末敏弹技术通览》

隔空击物盖世神功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末敏弹特殊扫描-攻击模式要求其战斗部至少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必需定向起爆,将所有能量集中在扫描线指向方位;二是必须能在百米以上大范围距离内保持稳定杀伤作用。
    我们知道使用最普遍的定向化学能反装甲战斗部就是聚能破甲战斗部,也就是在凹槽形高爆炸药上贴附一个深锥形或喇叭(双曲线)形薄金属外壳,这层通常由紫铜等密度大、塑性好的金属做成金属壳体被称作药型罩。炸药从底部引爆后,爆轰波不断向前传播,巨大的爆轰压力冲量使药型罩金属从后面顶端处开始,以1000~3000m/s(称为压垮速度)的超高速近似地沿其法线方向依次向轴线塑性流动,药型罩随之依次在轴线上闭合。通过高速X 光摄影可以看到,闭合后的金属速度高达8000~ 10000m/s,成细长杆状,称为金属流或射流。射流直径一般只有几毫米,因为温度保持在900ºC~1000ºC 左右,尚未达到铜的熔点(1083ºC),所以,射流并不是熔化状态的流体。药型罩凹槽具有非常强烈的能量汇聚作用,使金属射流的速度能达到杆式穿甲弹飞行速度的5~6倍,可以在装甲表面侵彻出非常深的孔洞,平均破甲深度可以达到药型罩直径的6~8倍。
    但是,金属射流形成过程中堆积金属的质量不断增加,而剩余炸药的能量却在减小,所以最终形成的射流也是前端速度高,尾部速度低,飞行过程中射流始终处在不断拉长的状态中。这一趋势在开始对提高穿深有利,但是很快射流就会拉断破碎,并最终变成没有穿甲能力的铜颗粒。这个特点决定了聚能破甲战斗部对起爆高度极为敏感的特性,只有在2~10倍炸高范围内才能保持应有威力,在3~5倍炸高范围能达到理论最大破甲深度的80%~90%,超过10倍炸高后射流的威力将向坐滑梯一样迅速陡降至零。显然,直接利用聚能破甲战斗部是不能满足末敏弹起爆要求的,那么将其作为末敏弹中一个更小的子弹丸对着目标抛射出去可以吗?答案也是否定。这样做一来增加了末敏弹结构复杂程度,降低了威力有效部分质量,而来射出弹丸至多只能达到秒速几百米水平,加上抛射机构动作延迟,很可能等弹丸从百米高空射到地面时,原本瞄准的运动目标已经开出1米以上距离。对于打击目标面积小且定位精度本就不如精确制导武器的末敏弹来说,这个误差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看来末敏弹不管直接还是间接使用聚能破甲战斗部都是此路不通,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对其尝试改进,大幅度提升有效炸高范围。这个解决办法其实本来就埋藏在金属射流成形机理中。聚能战斗部药型罩锥角如果设计不好,爆炸后会在射流末尾形成一块直径较大,秒速不足千米的金属团块,这个叫做杵体的家伙会和射流迅速分离并带走部分动能。单纯从破甲弹的角度看,杵体形成是有害的,应该尽量加以避免,但是试验还表明,随着药型罩锥角加大,杵体部分比例不断增加,当药型罩的锥角大于90º时,在爆轰载荷作用下药型罩便不再产生正常的射流,而是全部形成一个短粗的高速侵彻体。试验表明,锥角范围为120º~160º 的药型罩形成形成高速杵体弹丸的形状较理想,因此把采用大锥角罩(120º~160º)、球缺罩及回转双曲线罩等的聚能装药,在装药爆炸后药型罩被爆炸载荷压垮、闭合形成的一个高速杵体弹丸,称之为爆炸成型弹丸(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 简称EFP)。EFP的飞行速度远比破甲射流后的杵体要高,质心速度能达到1500~3000m/s,虽然EFP外形短粗其貌不扬,但是所有药罩金属闭合抱团后上下一心,飞行中速度速度衰减和形变量极小,在800~1000倍大炸高范围内EFP都能保持应有的杀伤威力,这个特性简直就是为末敏弹量身定做的啊!除了炸高范围大以外,EFP战斗部还产生了两个附带有点,一是对爆炸反应装甲作用不敏感,二是破甲后杀伤后效极大(聚能破甲弹的射流几乎全消耗于侵彻过程中,如果装甲厚度较大或是遇到复合装甲,最后穿入车体内的残存射流很可能只剩下在乘员身上留下块淤青的威力了),这都是EFP弹丸“傻大黑粗”造成的。
    为了保证远距离攻击能力,必须保证EFP在射出到命中目标这段空气弹道飞行稳定性和尽可能小的弹道速度降,而决定上述两性能的关键因素是EFP的结构形状。早期情况下采用的都是带截锥状尾裙结构的EFP,这种EFP通常是轴对称回转体、弹尾中空有底凹,靠截锥状尾裙(也就是翻转成行后剩余的药型罩外沿)提供飞行稳定所需的稳定力矩。但是EFP要想提高侵彻威力必需拥有足够大的断面密度(这一点跟穿甲弹一样),也就是说EFP应该拥有尽可能大的长细比。实际上,裙尾的存在虽然解决了飞行稳定性问题,却为EFP带来一段中空且密度小的无用段,使EFP有效部分长细比只能达到2左右,在1000倍炸高距离上侵彻威力很难超过0.6倍药罩直径深度。另外,裙尾向外扩散的外形在EFP高超音速飞行过程中还产生很大的激波阻力,弹道速降达到6~8m/s,从而进一步限制破甲威力提升。
    面对稳定性和威力的矛盾,最佳解决途径还是优化EFP外形。90年代以后成熟的末敏弹EFP战斗部大部分都星形尾翼取代截锥状尾裙来解决后者诸多问题。具体做法就是在药型罩外沿均匀加工出一圈刻槽,这样杵体弹丸形成后外沿不再维持喇叭张开状,而是沿着刻槽向内折叠收缩成类似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芯末端的星形尾翼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精心选取战斗部高能炸药组分,药型罩金属材料和外形,战斗部壳体外形以及尾部环形起爆(采用环形起爆和普通战斗部单点起爆相比,爆轰波形更加均匀,非常有益于EFP增长和获取高能量,形成弹丸长度更长且所需炸药厚度减小1/4,这对于弹体空间有限的末敏弹来说绝对是利好消息)等措施优化协调,目前成熟的末敏弹EFP战斗部已经能在1000倍药罩直径以上炸高实现侵彻0.7倍药罩直径装甲的威力指标。
    可以说,是EFP战斗部的发明,最终成就了末敏弹技术的成功。
赫劳瑞 发表于 2011-4-9 23:17


那不是金属射流,而是自锻破片,一个长的跟男人那个东东神似的玩意儿,靠动能破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