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一条老新闻,跟极地有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3:28:26
“雪龙”号改造工程开工之时,正是2007—2008第四次国际极地年全面开展之际。

    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是迄今为
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极地考察合作行动,也是我国首次参加国际极地年。各极地考察大国都以此为契机,组织大型的极地考察行动,抢占极地科学制高点。“雪龙”号的改造选在这一重要时刻,显得别有深意。

    “雪龙”号今年完成改造,将最终确保执行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考察任务和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科学考察活动,包括推动我国第一个内陆科学考察站的建设等,都在期待着新“雪龙”的精彩亮相。

    新“雪龙”驶上极地科考主战场,将意味着我国极地、大洋科考力量新一轮的大发展。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艘能够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一直是我国极地考察主力船舶。

    3月27日,是中国科考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国唯一一艘能够完成极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龙”号,正式在上海进厂大修。按计划,10月20日,旧貌换新颜的“雪龙”号,将重新担负起支持我国极地科考的重任,在茫茫极地,破冰前行。

    这次改造是“雪龙”号自1993年服役以来规模最大、最为综合、标准要求最高的改造。据介绍,改造将投入两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不堪重任

    “雪龙”号设备老化,滞后快速发展的极地科学考察的保障需求

    3月27日下午,“雪龙”号改造工程在上海杨树浦船厂开工。

    静静停靠着的“雪龙”,还是人们熟悉的外貌,在7个月的大修结束后,这条重达11400吨、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冰层的“雪龙”,“雪龙”号将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海表示,“雪龙”号改造是当前极地事业的“重中之重”。

    老船长袁绍宏对“雪龙”号各个细节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雪龙’号改造的必要性,我可以说出百余条,但从根本上来说,是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深入发展对‘雪龙’号不断提高科考现场支持能力的必然要求。”袁绍宏介绍,目前,“雪龙”号的船体和主机系统状况良好,但船舶通信、导航、自动化控制设备除部分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产品外,大多数为前苏联上世纪80年代产品。由于频繁往来于南北极,有些设备不堪重任,落后于许多世界发达国家的南极考察船,滞后于我国快速发展的极地科学考察的保障需求。

    事实上,与国际极地考察船相比较,“雪龙”号处于整体落后水平。详细体检后,“雪龙”暴露了不少陈疾:通信、导航、自动化控制设备陈旧;某些系统、设备不能满足现行国际规范、公约要求;科考作业设备不齐全;未配备极地科考作业与救助用直升机;直升机起降保障系统有待恢复……

    脱胎换骨

    科考实验室扩展2.5倍,保证淡水供应,“千里眼”指明方向,安全运行系数和信息传输能力大幅提升,更好保护极地环境

    大修,将集中在“雪龙”号关键设备及生活设施的更新改造,包括通讯、船舶导航设备,主机、副机、网络通讯设备及房间硬件等。

    “雪龙”号船舱上层建筑部分改造,将是使“雪龙”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块改造内容。

    船体将变得更牢固。为了让船员感到更加安全和舒适,船舱、救生和消防的设备将被更换。“雪龙”号也将告别其一直固有的黑白色外衣,代之以更加鲜艳的颜色亮相。

    随着我国对极地考察的面越来越宽,加入的学科越来越多,“雪龙”号原有的空间显得狭窄,不能满足需求。通过科学规划布局,改造后的“雪龙”号,将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科考实验室空间,足足是原来的2.5倍,可容纳更多的学科加入到极地考察队伍中来。

    科考队员的生活条件,将大幅提高。如饮水系统,过去航行时间长,“雪龙”号的淡水供应一直非常紧张,有时得限量供水,到航程后期淡水质量没法保证,难免有点怪味。而目前使用蒸馏法的海水淡化装置,水里的重金属元素达不到饮用标准,也无法满足用水要求。改造后,“雪龙”号将使用反渗透装置的全新水处理系统,还将增加淡水舱,彻底改造提升饮水系统。

    袁绍宏介绍,改造后,“雪龙”号在生活条件上将基本赶上国际极地考察船的一般水平。

    对“雪龙”号航行而言意义更重大的一块改造,集中在船体自动化控制系统,目标是让“雪龙”船航行更安全、稳定、可靠。如改造将更新全部航行设备及驾控台,增设“千里眼”电子海图,还将增设F站、铱星电话系统等,为“雪龙”号指明前进方向。而新的CCTV视频监视系统则能时时看清船体所在海水里发生的状况。

    此外,因为在更新了船体轮机动力系统后,新的电子技术将满足周期性无人值班机舱的要求,部分机舱将实现自动控制。“这标志着‘雪龙’号安全运行系数的极大提高和对外信息传输能力的大幅提升。”袁绍宏说。

    根据改造计划,“雪龙”号还将新增直升机并完备主要起降技术保障系统;船上的海洋科学考察设备也将换代升级,例如,船上的水样采集装置,原先最多可以采集水下3000米处的水样,改造后研究人员将可以采集到水下6000米甚至更深处的水样。这也意味着在同样的科研周期内,科学家们将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数据。

    南极属于特殊区域,要求零排放,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还将全面提升“雪龙”号污水处理、油水分离处理能力等,更好地保护极地环境。

    张占海表示,“雪龙”号改造后,将能够满足现阶段我国极地考察对雪龙船科考支持能力的需求。

    力量升级

    新“雪龙”将展开我国第二十四次南极科考

    10月20日,“雪龙”号改造将全部完成。

    10月27日,新“雪龙”将驶离上海,展开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

    按照计划,新“雪龙”号将前往中国设在南极的两个科学考察站,为科考站升级改造运去所需的各种科学试验和后勤保障装备,最终完成中国极地力量新一轮大升级。目前,大量科考计划和后勤补给计划,正在焦急等待着“雪龙”号的改造完工。

    正如张占海表示,“雪龙”船的改造完成,将标志着我国南极后勤物资补给和科考支撑能力跃上新台阶。届时,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能力将在世界上进入一个新的层次。(记者 曹玲娟)

    专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大修助推极地科考扬帆

    我国暂不会建造第二艘极地科考船

    记者:改造以后,“雪龙”号将会在哪些方面帮助提升我国极地科考能力?

  陈连增:改造“雪龙”号会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和安全性,也将会改善随船科考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将使我国极地甚至大洋科学考察的能力获得很大提升,增强极地科学考察的保障能力,并使其成为宣传、普及极地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之一。作为极地科考的大型平台,“雪龙”号和3个极地科学考察站一起发挥着我国“三站一船”的极地科考体系的不可替代作用。极地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相信经过改造后的“雪龙”船能为和平利用极地、造福人类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记者:我国有可能会建造第二艘极地科学考察船吗?

    陈连增:“雪龙”号将继续承担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南北极科考的主力船舶重任。从长远眼光来看,建造第二艘类似“雪龙”号的极地科考船的可能性存在。但“十一五”期间不大可能。目前在国家海洋局的规划中,暂没有在南极最高点建立极地天文台的计划。

    极地事业需要增强实质性存在

    记者:极地事业虽然专业性较强,但颇为公众关注。请问今后我国极地事业发展的大方向是什么?

    陈连增:需要增强我国在极地的实质性存在。什么是实质性存在?就比如我们目前在南极建造了两个站,今后打算要建第三个站也就是内陆站。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南北极科考水平和科研水平,特别是科研水平,对南北极,我们应该有独家的成果。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极地做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我国极地事业起步较晚,极地科研方兴未艾,大有可为!(记者 余建斌)

现在再来看看有什么不同?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3/28/content_5904806.htm“雪龙”号改造工程开工之时,正是2007—2008第四次国际极地年全面开展之际。

    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是迄今为
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极地考察合作行动,也是我国首次参加国际极地年。各极地考察大国都以此为契机,组织大型的极地考察行动,抢占极地科学制高点。“雪龙”号的改造选在这一重要时刻,显得别有深意。

    “雪龙”号今年完成改造,将最终确保执行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考察任务和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科学考察活动,包括推动我国第一个内陆科学考察站的建设等,都在期待着新“雪龙”的精彩亮相。

    新“雪龙”驶上极地科考主战场,将意味着我国极地、大洋科考力量新一轮的大发展。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艘能够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一直是我国极地考察主力船舶。

    3月27日,是中国科考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国唯一一艘能够完成极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龙”号,正式在上海进厂大修。按计划,10月20日,旧貌换新颜的“雪龙”号,将重新担负起支持我国极地科考的重任,在茫茫极地,破冰前行。

    这次改造是“雪龙”号自1993年服役以来规模最大、最为综合、标准要求最高的改造。据介绍,改造将投入两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不堪重任

    “雪龙”号设备老化,滞后快速发展的极地科学考察的保障需求

    3月27日下午,“雪龙”号改造工程在上海杨树浦船厂开工。

    静静停靠着的“雪龙”,还是人们熟悉的外貌,在7个月的大修结束后,这条重达11400吨、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冰层的“雪龙”,“雪龙”号将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海表示,“雪龙”号改造是当前极地事业的“重中之重”。

    老船长袁绍宏对“雪龙”号各个细节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雪龙’号改造的必要性,我可以说出百余条,但从根本上来说,是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深入发展对‘雪龙’号不断提高科考现场支持能力的必然要求。”袁绍宏介绍,目前,“雪龙”号的船体和主机系统状况良好,但船舶通信、导航、自动化控制设备除部分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产品外,大多数为前苏联上世纪80年代产品。由于频繁往来于南北极,有些设备不堪重任,落后于许多世界发达国家的南极考察船,滞后于我国快速发展的极地科学考察的保障需求。

    事实上,与国际极地考察船相比较,“雪龙”号处于整体落后水平。详细体检后,“雪龙”暴露了不少陈疾:通信、导航、自动化控制设备陈旧;某些系统、设备不能满足现行国际规范、公约要求;科考作业设备不齐全;未配备极地科考作业与救助用直升机;直升机起降保障系统有待恢复……

    脱胎换骨

    科考实验室扩展2.5倍,保证淡水供应,“千里眼”指明方向,安全运行系数和信息传输能力大幅提升,更好保护极地环境

    大修,将集中在“雪龙”号关键设备及生活设施的更新改造,包括通讯、船舶导航设备,主机、副机、网络通讯设备及房间硬件等。

    “雪龙”号船舱上层建筑部分改造,将是使“雪龙”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块改造内容。

    船体将变得更牢固。为了让船员感到更加安全和舒适,船舱、救生和消防的设备将被更换。“雪龙”号也将告别其一直固有的黑白色外衣,代之以更加鲜艳的颜色亮相。

    随着我国对极地考察的面越来越宽,加入的学科越来越多,“雪龙”号原有的空间显得狭窄,不能满足需求。通过科学规划布局,改造后的“雪龙”号,将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科考实验室空间,足足是原来的2.5倍,可容纳更多的学科加入到极地考察队伍中来。

    科考队员的生活条件,将大幅提高。如饮水系统,过去航行时间长,“雪龙”号的淡水供应一直非常紧张,有时得限量供水,到航程后期淡水质量没法保证,难免有点怪味。而目前使用蒸馏法的海水淡化装置,水里的重金属元素达不到饮用标准,也无法满足用水要求。改造后,“雪龙”号将使用反渗透装置的全新水处理系统,还将增加淡水舱,彻底改造提升饮水系统。

    袁绍宏介绍,改造后,“雪龙”号在生活条件上将基本赶上国际极地考察船的一般水平。

    对“雪龙”号航行而言意义更重大的一块改造,集中在船体自动化控制系统,目标是让“雪龙”船航行更安全、稳定、可靠。如改造将更新全部航行设备及驾控台,增设“千里眼”电子海图,还将增设F站、铱星电话系统等,为“雪龙”号指明前进方向。而新的CCTV视频监视系统则能时时看清船体所在海水里发生的状况。

    此外,因为在更新了船体轮机动力系统后,新的电子技术将满足周期性无人值班机舱的要求,部分机舱将实现自动控制。“这标志着‘雪龙’号安全运行系数的极大提高和对外信息传输能力的大幅提升。”袁绍宏说。

    根据改造计划,“雪龙”号还将新增直升机并完备主要起降技术保障系统;船上的海洋科学考察设备也将换代升级,例如,船上的水样采集装置,原先最多可以采集水下3000米处的水样,改造后研究人员将可以采集到水下6000米甚至更深处的水样。这也意味着在同样的科研周期内,科学家们将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数据。

    南极属于特殊区域,要求零排放,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还将全面提升“雪龙”号污水处理、油水分离处理能力等,更好地保护极地环境。

    张占海表示,“雪龙”号改造后,将能够满足现阶段我国极地考察对雪龙船科考支持能力的需求。

    力量升级

    新“雪龙”将展开我国第二十四次南极科考

    10月20日,“雪龙”号改造将全部完成。

    10月27日,新“雪龙”将驶离上海,展开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

    按照计划,新“雪龙”号将前往中国设在南极的两个科学考察站,为科考站升级改造运去所需的各种科学试验和后勤保障装备,最终完成中国极地力量新一轮大升级。目前,大量科考计划和后勤补给计划,正在焦急等待着“雪龙”号的改造完工。

    正如张占海表示,“雪龙”船的改造完成,将标志着我国南极后勤物资补给和科考支撑能力跃上新台阶。届时,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能力将在世界上进入一个新的层次。(记者 曹玲娟)

    专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大修助推极地科考扬帆

    我国暂不会建造第二艘极地科考船

    记者:改造以后,“雪龙”号将会在哪些方面帮助提升我国极地科考能力?

  陈连增:改造“雪龙”号会提高其自身的能力和安全性,也将会改善随船科考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将使我国极地甚至大洋科学考察的能力获得很大提升,增强极地科学考察的保障能力,并使其成为宣传、普及极地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之一。作为极地科考的大型平台,“雪龙”号和3个极地科学考察站一起发挥着我国“三站一船”的极地科考体系的不可替代作用。极地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相信经过改造后的“雪龙”船能为和平利用极地、造福人类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记者:我国有可能会建造第二艘极地科学考察船吗?

    陈连增:“雪龙”号将继续承担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南北极科考的主力船舶重任。从长远眼光来看,建造第二艘类似“雪龙”号的极地科考船的可能性存在。但“十一五”期间不大可能。目前在国家海洋局的规划中,暂没有在南极最高点建立极地天文台的计划。

    极地事业需要增强实质性存在

    记者:极地事业虽然专业性较强,但颇为公众关注。请问今后我国极地事业发展的大方向是什么?

    陈连增:需要增强我国在极地的实质性存在。什么是实质性存在?就比如我们目前在南极建造了两个站,今后打算要建第三个站也就是内陆站。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南北极科考水平和科研水平,特别是科研水平,对南北极,我们应该有独家的成果。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极地做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我国极地事业起步较晚,极地科研方兴未艾,大有可为!(记者 余建斌)

现在再来看看有什么不同?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3/28/content_5904806.htm
想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