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60周年:挺起大国崛起脊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1:49:02
林左鸣

2011年4月17日,我们将迎来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60周年。六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新中国航空工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奋进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新世纪新阶段,新中国快速崛起于世界的东方,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航空工业必须肩负航空报国的使命,有力支撑大国崛起、民族复兴。

一、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创业,航空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951年4月17日,国家颁布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六十年来,航空工业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为国家工业化进程做出了贡献。上世纪50年代,国家百业待举、经济困难,航空工业矢志报国、艰苦创业,在国家的重点扶持下,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和13个重点骨干企业,实现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跨越:1954年我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1959年,我国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歼6试制成功,使我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批量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行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航空工业进入了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克服“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严重干扰和冲击中继续发展,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完善了航空工业布局,提高了航空科研能力;1965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强5强击机设计定型;1966年,2倍音速的歼击机试制成功;1968年,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首飞成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航空工业抓住机遇,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近百项重大科研成果,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和发动机、涡扇支线客机、先进直升机研发技术,使我国跻身于能够系列化、信息化、体系化发展航空装备的国家行列。以歼10飞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发动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以预警机等特种飞机装备为代表,实现了我国航空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民用航空科技进步也加快突破。航空科研基础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中航工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

六十年来,航空工业研制生产了一大批军民用产品,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以飞机、直升机为龙头,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和航空武器配套齐全,技术基础较完备,军民结合、相对完整、具有较强实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研制的航空武器装备批量生产列装,使我国跻身于能够多型谱研制生产航空武器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歼7系列、K8系列、国际合作研制的“枭龙”飞机及生产线批量出口,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民机MA系列、运8系列、运12系列、直11系列和直9系列等广泛应用,并批量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MA系列飞机累计获得近200架订单,批量交付54架,出口14个国家,上百条航线运营,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中航工业作为主供应商,承担了ARJ21—700约90%的研制生产任务,并全面参与C919国产大型客机研发。正在运营的波音、空客干线飞机一半以上有我们配套的零部件。发展了锂电池、TFT液晶面板等重点非航空民品产业。支撑主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六十年来,航空工业培养锻炼了一支优秀队伍,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坚持党管人才和党管干部原则,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培养人、塑造人、提升人,大力加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通过高水平、高强度的科研生产,培养了一支素质精良、德才兼备、勇于奉献、善于攻关的优秀队伍。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使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创新团队脱颖而出。通过国际科研、研发项目合作和送国外学习培训等形式,大力培养和凝聚具有全球视野与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目前,集团公司拥有院士1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41人,中华技能大奖6人、全国技术能手110多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近3000人。品德高尚、报国有成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同志,感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激励着航空人前赴后继,为建设航空工业强国而拼搏奉献。
二、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赋予航空工业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推进,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航空工业肩负着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强大的航空工业。从历史的纵深看,世界性大国强国之所以崛起,掌握先进生产力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空天时代,大国强国围绕空天领域的争夺日益激烈,国家安全来自空天,国家利益来自空天,空天胜则全胜,空天败则完败。航空工业作为高科技战略性产业,作为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特殊行业,成为了大国博弈的高端平台。当前,中华民族正加快伟大复兴,但是来自外部的各种阻挠、遏制、压力也纷至沓来。作为我国航空工业的骨干企业,中航工业必须肩负使命,加快改革发展,加快做强做优做大,跻身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加快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公司,在全球范围组织产业、发展经济、创新科技、传播文化,更加有力地服务于大国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呼唤强大的航空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具有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宽、乘数效应大、带动性强等特点,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对航空工业寄予厚望,高度重视航空产业发展。中航工业将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协调发展军品和民品、航空与非航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快把航空产业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勇挑重担。

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强大的航空工业。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近代世界工业化的历史,就是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科学技术及高科技产业的坚强支撑。航空工业作为各种高新技术集大成者,涉及广泛的专业学科和专业领域,航空高科技的发展无一不来自于相关领域科技进步的支撑,航空高科技发展的每一项重大突破,也无不带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抢占航空科技的制高点。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航空核心技术用金钱买不来、用市场换不来,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中航工业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不断增强航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三、加快做强做优做大,切实肩负起航空报国的神圣使命

面对新时期新使命,中航工业将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加快改革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切实肩负起“航空报国”的使命,努力用十年时间,实现建设航空工业强国的目标,更好地支撑国家和平发展。

(一)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抢占航空科技制高点。一是大力加强科技攻关。针对国家大飞机专项、ARJ21等重大项目研制,组织精兵强将,凝聚全国资源,开展集智攻关,突破技术瓶颈,确保项目成功。二是大力加强预先研究。认真梳理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基础技术,积极开展与未来装备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先期技术研究,实施技术成熟度管理,增加技术储备。三是大力加强探索研究,积极推进航空科技原始创新,抢占航空科技发展前沿阵地。四是建设好支撑创新的基础条件。加强重大关键试验设施、系统综合试验平台建设,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支持型号研制和航空技术发展。五是创新科技投入机制,通过争取国家支持、企业自行投入、吸引国内外投资、资本市场融资等形式,形成支撑航空科技进步的多元投入机制。

(二)全力发展航空发动机技术,摘取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人类工程技术水平的最高峰,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四国能够全型谱自主研发先进航空发动机,航空动力技术成为了大国强国对其盟友也要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航工业下决心在“十二五”期间,革故鼎新,改变传统思维,加大自主投入,争取各方支持,积极开展原始创新和科技攻关,推进航空发动机型谱化、系列化发展,先于飞机形成货架产品,并以此培养和锻炼出一代航空发动机研发人才,让航空发动机为航空工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跨代发展航空武器装备,形成技术先进、系统完备的航空武器装备谱系。二是跨越发展民机产业。推进MA系列支线飞机、AC系列直升机、高端公务机、通用飞机等的系列化发展,努力培养知名品牌;成为C919、ARJ21主要供应商和世界著名民机企业一级供应商;全价值链发展通用航空产业;转包生产向一级供应商和风险承包商转变。三是放量发展非航空民品产业。突出抓好集成度高、产业链长、附加值大、带动效应广的重点项目,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四是大力发展支撑主业发展和提升企业价值的现代服务业,包括航空运输业、金融产业、地产业等业务,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培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企业和品牌。

(四)加快推进改革调整,建立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推进航空工业改革调整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权责分明、流程畅通、运作高效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用人、分配和风险决策机制为重点,加快建立市场接轨的体制机制,尽快解决长期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推进专业化整合,建立由内部科研单位和外部战略合作伙伴的研究机构组成的、涵盖航空各专业领域和基础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高效的设计、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组织。推进航空应用型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让先进生产力更好地走进市场。

(五)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支撑跨越发展的卓越队伍。一是通过型号锻炼、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渠道,加大人才培训特别是跨国学习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面向全球大量吸引、大胆使用市场化、国际化的人才。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四个尊重”,激发科技人才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激情;制定特殊的激励政策,对从事基础科技工作和预先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给予有效激励。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培养并大胆启用年轻有为的科技领军人才,持续推进“长、家、匠”分离和“长、家”分设,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四是弘扬技术民主,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形成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营造科技人员放飞思想、自由创造的良好环境。

中航工业将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创新航空高科技,发展战略性产业,建设航空工业强国,为民族复兴、大国崛起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功绩。

(作者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

2011年4月17日,我们将迎来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60周年。六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新中国航空工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奋进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新世纪新阶段,新中国快速崛起于世界的东方,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航空工业必须肩负航空报国的使命,有力支撑大国崛起、民族复兴。

一、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创业,航空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951年4月17日,国家颁布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六十年来,航空工业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为国家工业化进程做出了贡献。上世纪50年代,国家百业待举、经济困难,航空工业矢志报国、艰苦创业,在国家的重点扶持下,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和13个重点骨干企业,实现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跨越:1954年我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1959年,我国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歼6试制成功,使我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批量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行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航空工业进入了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克服“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严重干扰和冲击中继续发展,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完善了航空工业布局,提高了航空科研能力;1965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强5强击机设计定型;1966年,2倍音速的歼击机试制成功;1968年,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首飞成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航空工业抓住机遇,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近百项重大科研成果,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和发动机、涡扇支线客机、先进直升机研发技术,使我国跻身于能够系列化、信息化、体系化发展航空装备的国家行列。以歼10飞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发动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以预警机等特种飞机装备为代表,实现了我国航空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民用航空科技进步也加快突破。航空科研基础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中航工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

六十年来,航空工业研制生产了一大批军民用产品,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以飞机、直升机为龙头,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和航空武器配套齐全,技术基础较完备,军民结合、相对完整、具有较强实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研制的航空武器装备批量生产列装,使我国跻身于能够多型谱研制生产航空武器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歼7系列、K8系列、国际合作研制的“枭龙”飞机及生产线批量出口,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民机MA系列、运8系列、运12系列、直11系列和直9系列等广泛应用,并批量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MA系列飞机累计获得近200架订单,批量交付54架,出口14个国家,上百条航线运营,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中航工业作为主供应商,承担了ARJ21—700约90%的研制生产任务,并全面参与C919国产大型客机研发。正在运营的波音、空客干线飞机一半以上有我们配套的零部件。发展了锂电池、TFT液晶面板等重点非航空民品产业。支撑主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六十年来,航空工业培养锻炼了一支优秀队伍,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坚持党管人才和党管干部原则,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培养人、塑造人、提升人,大力加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通过高水平、高强度的科研生产,培养了一支素质精良、德才兼备、勇于奉献、善于攻关的优秀队伍。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使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创新团队脱颖而出。通过国际科研、研发项目合作和送国外学习培训等形式,大力培养和凝聚具有全球视野与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目前,集团公司拥有院士1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41人,中华技能大奖6人、全国技术能手110多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近3000人。品德高尚、报国有成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同志,感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激励着航空人前赴后继,为建设航空工业强国而拼搏奉献。
二、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赋予航空工业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推进,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航空工业肩负着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强大的航空工业。从历史的纵深看,世界性大国强国之所以崛起,掌握先进生产力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空天时代,大国强国围绕空天领域的争夺日益激烈,国家安全来自空天,国家利益来自空天,空天胜则全胜,空天败则完败。航空工业作为高科技战略性产业,作为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特殊行业,成为了大国博弈的高端平台。当前,中华民族正加快伟大复兴,但是来自外部的各种阻挠、遏制、压力也纷至沓来。作为我国航空工业的骨干企业,中航工业必须肩负使命,加快改革发展,加快做强做优做大,跻身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加快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公司,在全球范围组织产业、发展经济、创新科技、传播文化,更加有力地服务于大国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呼唤强大的航空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具有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辐射面宽、乘数效应大、带动性强等特点,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对航空工业寄予厚望,高度重视航空产业发展。中航工业将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式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协调发展军品和民品、航空与非航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快把航空产业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勇挑重担。

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强大的航空工业。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近代世界工业化的历史,就是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科学技术及高科技产业的坚强支撑。航空工业作为各种高新技术集大成者,涉及广泛的专业学科和专业领域,航空高科技的发展无一不来自于相关领域科技进步的支撑,航空高科技发展的每一项重大突破,也无不带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抢占航空科技的制高点。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航空核心技术用金钱买不来、用市场换不来,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中航工业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不断增强航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三、加快做强做优做大,切实肩负起航空报国的神圣使命

面对新时期新使命,中航工业将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加快改革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切实肩负起“航空报国”的使命,努力用十年时间,实现建设航空工业强国的目标,更好地支撑国家和平发展。

(一)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抢占航空科技制高点。一是大力加强科技攻关。针对国家大飞机专项、ARJ21等重大项目研制,组织精兵强将,凝聚全国资源,开展集智攻关,突破技术瓶颈,确保项目成功。二是大力加强预先研究。认真梳理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基础技术,积极开展与未来装备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先期技术研究,实施技术成熟度管理,增加技术储备。三是大力加强探索研究,积极推进航空科技原始创新,抢占航空科技发展前沿阵地。四是建设好支撑创新的基础条件。加强重大关键试验设施、系统综合试验平台建设,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支持型号研制和航空技术发展。五是创新科技投入机制,通过争取国家支持、企业自行投入、吸引国内外投资、资本市场融资等形式,形成支撑航空科技进步的多元投入机制。

(二)全力发展航空发动机技术,摘取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人类工程技术水平的最高峰,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法四国能够全型谱自主研发先进航空发动机,航空动力技术成为了大国强国对其盟友也要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航工业下决心在“十二五”期间,革故鼎新,改变传统思维,加大自主投入,争取各方支持,积极开展原始创新和科技攻关,推进航空发动机型谱化、系列化发展,先于飞机形成货架产品,并以此培养和锻炼出一代航空发动机研发人才,让航空发动机为航空工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跨代发展航空武器装备,形成技术先进、系统完备的航空武器装备谱系。二是跨越发展民机产业。推进MA系列支线飞机、AC系列直升机、高端公务机、通用飞机等的系列化发展,努力培养知名品牌;成为C919、ARJ21主要供应商和世界著名民机企业一级供应商;全价值链发展通用航空产业;转包生产向一级供应商和风险承包商转变。三是放量发展非航空民品产业。突出抓好集成度高、产业链长、附加值大、带动效应广的重点项目,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四是大力发展支撑主业发展和提升企业价值的现代服务业,包括航空运输业、金融产业、地产业等业务,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培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企业和品牌。

(四)加快推进改革调整,建立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推进航空工业改革调整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权责分明、流程畅通、运作高效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用人、分配和风险决策机制为重点,加快建立市场接轨的体制机制,尽快解决长期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推进专业化整合,建立由内部科研单位和外部战略合作伙伴的研究机构组成的、涵盖航空各专业领域和基础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高效的设计、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组织。推进航空应用型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让先进生产力更好地走进市场。

(五)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支撑跨越发展的卓越队伍。一是通过型号锻炼、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渠道,加大人才培训特别是跨国学习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面向全球大量吸引、大胆使用市场化、国际化的人才。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四个尊重”,激发科技人才的工作热情与创造激情;制定特殊的激励政策,对从事基础科技工作和预先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给予有效激励。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培养并大胆启用年轻有为的科技领军人才,持续推进“长、家、匠”分离和“长、家”分设,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四是弘扬技术民主,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形成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营造科技人员放飞思想、自由创造的良好环境。

中航工业将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创新航空高科技,发展战略性产业,建设航空工业强国,为民族复兴、大国崛起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功绩。

(作者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