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受命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逐步强化利率工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42:59
随着国际收支渐趋平衡,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将逐渐得到强化。

3月2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该意见强调,“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进入2011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三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上调基准利率。3月23日,央行副行长易纲在香港表示,与全球利率水平相比,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很舒服”,太高了会吸引热钱。实际利率要在中长期的时间段来观察。

易纲的表态缓解了近期关于加息的预期。但长远来看,随着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利率、汇率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将从偏重数量型调控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

再次强调稳健货币政策

进入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即定调转向: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截至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0%的历史高位,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提高到3%,负利率情况也得到了部分缓解。

在3月23日下发的上述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意见要求此项工作,由人民银行牵头,金融监管机构、发展改革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当前宏观经济外部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日本地震灾害;北非中东局势;南欧主权债务危机。他认为,应该采取“先紧后松”的策略。

“如果开始放得比较松,宽松预期形成之后,即便以后收紧也难以立即扭转这种预期。”刘元春表示,实体经济比市场预想的要好,“先紧后松”的策略为今后货币政策预留了空间。

昨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发表署名文章称,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基础货币供应过剩的特殊情况下,人民银行把存款准备金率发展为常规的、与公开市场操作相互搭配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张晓慧认为,存款 准备金率工具对冲作用甚至超过了公开市场操作。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表示,3至5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分别为6870亿元、6160亿元及2390亿元,如此大的到期资金量只能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为主、公开市场操作为辅来吸纳。

而相对于存准率而言,央行对价格型工具动用更为小心。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表示,当前,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政策,国外流动性十分充裕,加息将导致热钱进入,利差工具因此受到限制。

转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

“国际收支顺差使中央银行不断被动购入外汇、吐出过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并直接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张晓慧表示,尽管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条件下利率工具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但利率杠杆引导预期、调节供求的作用仍然得到了发挥。

23日下发的上述意见同时也要求,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张晓慧认为,由于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未来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状态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随着市场自身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应该是大的趋势。

她认为,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利率、汇率等改革将继续推进,中国货币政策也将更有条件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从偏重数量型调控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

在“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曾表示,在国民经济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成功复苏后,通货膨胀也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政策肯定会是一个需要运用的重要工具。

但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并不意味着央行将立即动用利率工具。

3月23日,易纲在香港表示,目前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贷款利率也有6%以上,相对其他国家的低利率或者零利率,这个利率水平“很舒服”,太高了会吸引热钱。

上周央票发行利率意外上调之后,易纲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刘元春认为,3月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公布以后,是判断是否应该加息的好时点。“3月份数据公布之后,形势判断就比较成熟。”
http://finance.qq.com/a/20110325/000152.htm随着国际收支渐趋平衡,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将逐渐得到强化。

3月2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该意见强调,“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进入2011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三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上调基准利率。3月23日,央行副行长易纲在香港表示,与全球利率水平相比,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很舒服”,太高了会吸引热钱。实际利率要在中长期的时间段来观察。

易纲的表态缓解了近期关于加息的预期。但长远来看,随着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利率、汇率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将从偏重数量型调控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

再次强调稳健货币政策

进入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即定调转向: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截至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0%的历史高位,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提高到3%,负利率情况也得到了部分缓解。

在3月23日下发的上述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意见要求此项工作,由人民银行牵头,金融监管机构、发展改革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当前宏观经济外部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日本地震灾害;北非中东局势;南欧主权债务危机。他认为,应该采取“先紧后松”的策略。

“如果开始放得比较松,宽松预期形成之后,即便以后收紧也难以立即扭转这种预期。”刘元春表示,实体经济比市场预想的要好,“先紧后松”的策略为今后货币政策预留了空间。

昨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发表署名文章称,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基础货币供应过剩的特殊情况下,人民银行把存款准备金率发展为常规的、与公开市场操作相互搭配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张晓慧认为,存款 准备金率工具对冲作用甚至超过了公开市场操作。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表示,3至5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分别为6870亿元、6160亿元及2390亿元,如此大的到期资金量只能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为主、公开市场操作为辅来吸纳。

而相对于存准率而言,央行对价格型工具动用更为小心。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表示,当前,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政策,国外流动性十分充裕,加息将导致热钱进入,利差工具因此受到限制。

转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

“国际收支顺差使中央银行不断被动购入外汇、吐出过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并直接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张晓慧表示,尽管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条件下利率工具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但利率杠杆引导预期、调节供求的作用仍然得到了发挥。

23日下发的上述意见同时也要求,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张晓慧认为,由于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未来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状态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随着市场自身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应该是大的趋势。

她认为,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利率、汇率等改革将继续推进,中国货币政策也将更有条件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从偏重数量型调控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

在“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曾表示,在国民经济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成功复苏后,通货膨胀也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政策肯定会是一个需要运用的重要工具。

但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并不意味着央行将立即动用利率工具。

3月23日,易纲在香港表示,目前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贷款利率也有6%以上,相对其他国家的低利率或者零利率,这个利率水平“很舒服”,太高了会吸引热钱。

上周央票发行利率意外上调之后,易纲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刘元春认为,3月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公布以后,是判断是否应该加息的好时点。“3月份数据公布之后,形势判断就比较成熟。”
http://finance.qq.com/a/20110325/000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