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坚守"农根" 18亿亩土地"红线"未被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11:50
权威访谈:坚守"农根" 18亿亩土地"红线"未被突破  2011年03月09日   来源: 新华网  



(两会权威访谈)坚守“农根”
——专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委员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熊争艳)“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社会富,农村稳则社会稳。”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国内自然灾害多发、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农田水利建设亟待加强等挑战,农业的基础地位能否得到巩固?强农惠农的政策怎样落实?农村经济形势会如何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围绕粮食、土地、水利、农民工等问题,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听取他深入分析这些难点热点问题。

    粮食:面临气候异常、成本上升、囤积炒作三大挑战

    记者:今年我国稳定粮食生产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陈锡文:主要是气候变化异常、生产成本上升和流通环节出现囤积炒作现象等三大问题。

    首先是气候变化异常。这段时间小麦主产区的干旱已发出了严厉警告。第二是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不仅化肥、农药、薄膜、柴油等物资成本加大,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果粮价不合理,农民种粮就不会有积极性。第三是流通环节中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最突出的是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的联系发生变化。比如,大蒜过去从地里挖出来就上市,但近几年集贸市场新蒜大量减少。因为大批经销商在产区建库,新蒜进库而不直接上市。这样,价格掌握在中间商手里。另外,国际炒家把一些农产品作为金融产品来炒作已有相当长时间。现在大笔资金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引起了农产品的金融化趋向。此外,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影响增大。去年我国四分之三的大豆靠进口,大豆的下游产品如植物油和饲料等价格也受到国际市场牵制。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 ... 3/09/c_13769291.htm权威访谈:坚守"农根" 18亿亩土地"红线"未被突破  2011年03月09日   来源: 新华网  



(两会权威访谈)坚守“农根”
——专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委员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熊争艳)“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社会富,农村稳则社会稳。”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国内自然灾害多发、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农田水利建设亟待加强等挑战,农业的基础地位能否得到巩固?强农惠农的政策怎样落实?农村经济形势会如何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围绕粮食、土地、水利、农民工等问题,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听取他深入分析这些难点热点问题。

    粮食:面临气候异常、成本上升、囤积炒作三大挑战

    记者:今年我国稳定粮食生产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陈锡文:主要是气候变化异常、生产成本上升和流通环节出现囤积炒作现象等三大问题。

    首先是气候变化异常。这段时间小麦主产区的干旱已发出了严厉警告。第二是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不仅化肥、农药、薄膜、柴油等物资成本加大,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果粮价不合理,农民种粮就不会有积极性。第三是流通环节中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最突出的是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的联系发生变化。比如,大蒜过去从地里挖出来就上市,但近几年集贸市场新蒜大量减少。因为大批经销商在产区建库,新蒜进库而不直接上市。这样,价格掌握在中间商手里。另外,国际炒家把一些农产品作为金融产品来炒作已有相当长时间。现在大笔资金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引起了农产品的金融化趋向。此外,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影响增大。去年我国四分之三的大豆靠进口,大豆的下游产品如植物油和饲料等价格也受到国际市场牵制。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 ... 3/09/c_13769291.htm
土地:18亿亩“红线”未被突破

    记者:国家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密不可分。对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你乐观吗?

    陈锡文:这几年是中国历史上土地耕地减少比较多的一个时期。从1996年国家第一次土地详查时的19.51亿亩到2008年的18.26亿亩,12年共减少1.25亿亩耕地,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多亩。其中,建设占地减少耕地3100多万亩。

    根据国务院安排,我国刚刚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详查,数据还没有公布。不过,有一条大家可以放心,18亿亩耕地的“红线”没有被突破。但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耕地人均只有1.4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耕地对于中国长期发展的珍贵意义不言而喻,今后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推进城镇化不能以损害农民土地权益为代价

    记者:目前一些城市推动户籍改革要求农民在一定时期内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对此您怎么看?

    陈锡文:推动城镇化,让农民落户城镇是好事,但不能借这个机会低价甚至白拿农民的土地。依靠农业、农村、农民的积累搞城镇化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阶段应该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否则就谈不上“城乡统筹”。

    城镇要打开城门,让愿意进城、有条件落户的农民进城。只要农民工在城市有稳定就业、住房,社保缴纳一定年限,城镇政府就应该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给予其市民化待遇。各个城市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现有资源的承载能力规范开展户籍制度改革。
水利:把“小”问题放在“重”位置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您觉得在水利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陈锡文:1998年大洪灾后,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水利,但主要还是放在大江大河的整治上,对中小河流、小型病险水库、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还不够。现在,就是要把水利建设的重点转到“三小”水利建设上。农田水利建设欠债很多,过去主要靠农民肩挑背驮、人海战术,但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这些设施年久失修。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虽从改革开放前的0.37提高到去年的0.49,但距离发达国家0.7还有差距。

    记者:你说过打通农田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不只是地里面那一段。这句话怎么理解,具体涉及什么?

    陈锡文:实际上涉及三个方面。首先要解决中小河流问题。现在发洪水的地方基本不是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而是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的支流。其次是解决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问题。现在全国8万多个水库里有3万多个是“带病”运行,其中还有危库、险库。第三是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只有把这些“小”的问题放在“重”的位置,才能解决“来水”问题。

    资金落实要到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取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要比2010年高出一倍,达到4000亿元。在落实上,中央的钱不可能直通到地方的“毛细血管”,所以各级地方政府的投入要跟上,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

    从金融方面看,我国过去的农业信贷很少被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国家给予相应政策引导,支持农业信贷更多投入水利建设。有些水利设施是有收益的,可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谁投资,谁收益。水利不能完全靠别人,必须探索建立新的机制,把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用工荒”不是绝对的“荒” 人口红利还在

    记者:今年春节后,全国各地出现又一轮民工争夺战,你觉得这次“用工荒”有什么新特点?原因是什么?

    陈锡文:从农村实际调查统计来看,现在每年外出的农民工数量都在增长,所以“用工荒”不是绝对量减少,不是绝对的“荒”。

    “用工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的表现之一,有几个原因:首先是生产力布局正发生迅速变化。以前需要农民工的企业大都在东南沿海、大中城市,现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和企业也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是劳动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要的工人找不着,来的工人不想要”,这是个结构性原因。第三是工资待遇和生活成本问题。农民工的劳动力价值进一步得到体现,如果工资水平不能得到合理上涨,农民工就业的积极性自然下降。农民工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所以他们要去生活费用更低一点的地方。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虽然工资低一点,但生活成本也要低得多。第四是农民工越来越希望自己被尊重和认同。

    事实上,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社会应创造一种灵活的就业机制,把农民的剩余劳动时间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用起来。我国不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现阶段,人口红利还在。
又来一个说谎大王。{:jian:}
基本农田都划到山头和河滩里了

哈哈 全国都在搞神马低丘缓坡利用 你以为这是在干什么 不就是把农田指标往山头上挪吗
,姑且认为国家其他的地方的耕地保护更给力吧,不过以俺家乡的情况看,不容乐观啊
好好的地都盖了楼了,土地局就知道罚款
缺啥吆喝啥  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