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版历史课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4:19:02
手头有本民国三年版的中学历史课本,近世史,讲的是元明清三朝。内容很小儿科,但是呢也很有意思。
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仅是汉人政权取代满人政权,共和替代君主,也是民族国家替代王朝国家,条约体系替代封贡体系。
就本书而言,对于满人的问题并不是清算,也肯定他的“五族沟通”,但又没有对56支花的忌讳。虽然已经承认条约体系,但是还是将藩属国列入本国史。
由于,当时中国之前途未卜,所以编者旨在厘清过往,简略叙述,留下未来给学生思考。全无路线、主义之论,倒是难得。
我呢!没有扫描仪这种高科技武器,先用手机上个封面。过些日子,借个数码,看看是否可以贴出分享。
之所以,要过些日子。一方面,供版主们讨论一下,这个可否贴出;另一方面,也等一下诸位网络达人,看看是否已经有人贴过。如有,盼复给个链接,既可以免去我上传之苦,又可以叫俺看到元朝以前的部分。在此先行谢过!

照片-0205.jpg手头有本民国三年版的中学历史课本,近世史,讲的是元明清三朝。内容很小儿科,但是呢也很有意思。
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仅是汉人政权取代满人政权,共和替代君主,也是民族国家替代王朝国家,条约体系替代封贡体系。
就本书而言,对于满人的问题并不是清算,也肯定他的“五族沟通”,但又没有对56支花的忌讳。虽然已经承认条约体系,但是还是将藩属国列入本国史。
由于,当时中国之前途未卜,所以编者旨在厘清过往,简略叙述,留下未来给学生思考。全无路线、主义之论,倒是难得。
我呢!没有扫描仪这种高科技武器,先用手机上个封面。过些日子,借个数码,看看是否可以贴出分享。
之所以,要过些日子。一方面,供版主们讨论一下,这个可否贴出;另一方面,也等一下诸位网络达人,看看是否已经有人贴过。如有,盼复给个链接,既可以免去我上传之苦,又可以叫俺看到元朝以前的部分。在此先行谢过!

照片-0205.jpg
LZ贴吧,我还没看过呢:D
贴吧贴啊!
关于元朝的部分有没有类似鲁迅所言的《吾国征俄史》一样的激情记录?话说那时候蒙古国和中华民国处在相互不承认的状态,搞不好蒙古人还出版过《吾国征华史》之类的书。
这几点也是TG承认的啊 辛亥革命 本就是民族觉醒的一个过程


好旧哦,求教LZ一般这种书应该去哪里淘?网上淘的到么?

好旧哦,求教LZ一般这种书应该去哪里淘?网上淘的到么?
哈中华书局的。话说中华书局命还真是长啊
那个时候中华书局印教材很多,什么国文教本,物理学等各类学科教材都有,楼主准备发的是钟毓龙版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中华书局1914年版第三册,中华局的教材并不全国可用,军阀有自己的教材,自己的书局,而且据我翻过的那个时候的书,经常有广告,包括教材里也有。
这本书还是很强调革命时政性的,也强调民族同一性,的古代史第一册开篇即强调一源论,即“汉满蒙回藏五族,同为黄种,其先同出于一原,皆由西而适于东。年远地隔遂相睽异。以今考之,皆由帕米尔高原,而蕃衍于黄河流域者,羲农黄帝之一支,汉族也。由卫藏入川陕者,人皇氏之一支,其后为氐为羌,藏族也。由新疆之北入蒙古地者,为荤粥,其后为匈奴、突厥者,回族之祖先也。其在东北之地者,有息慎,迻移当在荤粥前,其后为东胡、契丹,满蒙二族之祖也。五族中,惟汉族得地最优,文化特著,而他族不及焉。”


我翻一下1920年中学版的中华书局的本国史里的“编辑大意”里是这么说的(我自己打了一遍,改简体字,未必全正):
本书之辑以供中学校生之用。中学校学生于历史之研究,应有普通之完全知识。故是书于历代兴亡及内治外交学术宗教实业风俗诸端,皆撮其大要,以为指示。
本书共四编分远古中古控近世四时期。按部章第周授课二小时以第一第二两常年授业。本书分上中下三册。凡教材与时间,均行支配适当,足供两学年之用。
吾国历史向以汉族为主,于他族多有贬词。本书以五族平等为宗旨,不存领域之见。故于满蒙回藏四族之肇兴进化,及其势力分合等皆详述之。而于其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藉联五族之感情得以融洽一气,共图卫国
历史事迹至为繁赜,编年与纪事本末二体,各有所便,亦各有所偏。本书参合二体断代以为年限,记事以穷始末。目张纲兴缕析条分,其与前后有关系者,仍特别提醒以见脉络。庶学者于一事之因果,朗若列眉,而于当时之大势仍不至茫昧。
吾国历史向多叙述闲人琐事及战争之事。邻猫生子,贻识大雅,且徒耗脑力。揆之作史之意,在所宜圆。而战争之事,则别有专史,非本书范围所及也。本书要旨在发挥吾国之文化之特色,而更推究其所以到处近世贫穷之原因。而尤于社会之变迁,风俗之盛衰最为注意。庶学者读之得知现势造成之由来,藉资反省。与空谈往事而徒记姓名者不同。
历代典章文物均为吾国文化所关,而文化盛衰与吾国精神之所系。以中华人讲中华史,舍此不求,未免忘本。此书于制度学术,特别注意,处处探本立论。庶使学者读之可以见吾国精神之所在。
近世以来外交失败,日甚一日。偿款割地,丧师辱国,屈指不能悉数既已亏辱于当时,宜图振起于今日,本书于国耻一点,特别加注重。庶使学者读之有所警惕而增进其爱国雪耻之心。
教科书不能过详,而历代事务繁赜,又非简单说明所能贯彻。故凡遇重要之处,均列详表,综其大纲,表式不一,要使全史纲要,悉纳于其中。读者特途索径,如指诸掌。
读史非图不明,教授历史,尤非图不便。本书力求简便,插入铜版小地图百数十方。制图之法,以现时地势图画为底,而加历代区画线于其上,以便印证。其古今线画纷杂,易致淆混之处,则略去现时各省界线。留一省会之标记,以便认识。读者手此一编,图说具备,不烦另购他图。

我翻一下1920年中学版的中华书局的本国史里的“编辑大意”里是这么说的(我自己打了一遍,改简体字,未必全正):
本书之辑以供中学校生之用。中学校学生于历史之研究,应有普通之完全知识。故是书于历代兴亡及内治外交学术宗教实业风俗诸端,皆撮其大要,以为指示。
本书共四编分远古中古控近世四时期。按部章第周授课二小时以第一第二两常年授业。本书分上中下三册。凡教材与时间,均行支配适当,足供两学年之用。
吾国历史向以汉族为主,于他族多有贬词。本书以五族平等为宗旨,不存领域之见。故于满蒙回藏四族之肇兴进化,及其势力分合等皆详述之。而于其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藉联五族之感情得以融洽一气,共图卫国
历史事迹至为繁赜,编年与纪事本末二体,各有所便,亦各有所偏。本书参合二体断代以为年限,记事以穷始末。目张纲兴缕析条分,其与前后有关系者,仍特别提醒以见脉络。庶学者于一事之因果,朗若列眉,而于当时之大势仍不至茫昧。
吾国历史向多叙述闲人琐事及战争之事。邻猫生子,贻识大雅,且徒耗脑力。揆之作史之意,在所宜圆。而战争之事,则别有专史,非本书范围所及也。本书要旨在发挥吾国之文化之特色,而更推究其所以到处近世贫穷之原因。而尤于社会之变迁,风俗之盛衰最为注意。庶学者读之得知现势造成之由来,藉资反省。与空谈往事而徒记姓名者不同。
历代典章文物均为吾国文化所关,而文化盛衰与吾国精神之所系。以中华人讲中华史,舍此不求,未免忘本。此书于制度学术,特别注意,处处探本立论。庶使学者读之可以见吾国精神之所在。
近世以来外交失败,日甚一日。偿款割地,丧师辱国,屈指不能悉数既已亏辱于当时,宜图振起于今日,本书于国耻一点,特别加注重。庶使学者读之有所警惕而增进其爱国雪耻之心。
教科书不能过详,而历代事务繁赜,又非简单说明所能贯彻。故凡遇重要之处,均列详表,综其大纲,表式不一,要使全史纲要,悉纳于其中。读者特途索径,如指诸掌。
读史非图不明,教授历史,尤非图不便。本书力求简便,插入铜版小地图百数十方。制图之法,以现时地势图画为底,而加历代区画线于其上,以便印证。其古今线画纷杂,易致淆混之处,则略去现时各省界线。留一省会之标记,以便认识。读者手此一编,图说具备,不烦另购他图。
至于皇家一姓之事,凡与大势无关者,概从删汰。
历代事体繁赜,非简单说明所能贯彻,帮遇重要之处,列表以综其大纲。而地理之沿革,则插入铜版小地图百数十方。制图之法,以现时地势区画为底,而加历代区画线于其上,以便印证。其古今线画纷杂,易致淆混之处,则略去现时各省界线。留一省会之标记以便认识。
上面红粗体是很带革命性的表态,这个表态在20初中版里没有
本书很明显的与时俱进,民族主义上强调五族平等,一致对外,强调爱国雪耻,强调革新革命精神,全然不可能无路线主义之说。但凡所谓的客观,尽是比较而言。


欢迎LZ将第三册贴全,我打听我有同学有此书的电子版 ,贴齐可做校对。我拿到后会以附件发至本坛。

欢迎LZ将第三册贴全,我打听我有同学有此书的电子版 ,贴齐可做校对。我拿到后会以附件发至本坛。


绪论部分的翻打:(自翻自加标点,绪论皆无标点!FXXK,如果有误请指出,如有不明的,我晚上贴资料顺便翻译)
历史者,已往之陈迹而已。然观乎已往之陈迹,则今日时势之所由造成,可推而知也。故研究历史之学科尚焉。中国今日之时势,贫甚矣!其至于此,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数千年历史之变迁所造成者也。中国今日之历史,其最大之原因,惟二端:一曰尚文,一曰崇虚。而崇虚又由尚文而来,惟其尚文,故于武备则不讲,于实业则贱视。羣(注:同“群”)天下才俊之士,反致力于词章文字之中,以为难能可贵。至农工兵事,诸大端,则但听中下驷之材为之,既有卓然杰出者,亦以社会弗尚之故终至泯焉。澌减无有嗣音,此其原因一也。惟其崇虚,故人情不求实际,不务实行,而惟浮谈之,是侈平居不乏爱国忧世之论至临大事、当大难,则束手矣平居不乏忠义廉节之言,至临大害、见大利,则易操矣。此其原因二也。由前之说,兵之所以疲械,之所以拙农,之所以愚工,之所以穷贫弱,之所以成也;由后之说,宦之所以巧吏,之所以猾士,之所以诞民,之所以浮贫弱,之所以不可救也!夫贫则致内乱,弱则致外侮。上下数千年间乱与侮之祸,几于无代无之。汉族蹈之于前,满蒙回藏诸族之同化,于汉族者继之,于后延至于今,遂有不可终日之势。清祚告终,外侮日亟。所望全国民意之一致,以安内攘外为心则。一切国是,进行自易。兹编特注重以上二点,至于其进化之机,特详为指明,以供研究之考察。而五族人民,其宗教言语、风俗容各殊异。若溯厥本,原实出一派,辄备述分合战争与衰强弱之迹,亦以见今日中国之时势,所由造成非偶然也,诗有之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勿操同室之戈而与渔人以利!固尤吾国民之所以共农场兢兢者矣!兹分为四编述之如下:

绪论部分的翻打:(自翻自加标点,绪论皆无标点!FXXK,如果有误请指出,如有不明的,我晚上贴资料顺便翻译)
历史者,已往之陈迹而已。然观乎已往之陈迹,则今日时势之所由造成,可推而知也。故研究历史之学科尚焉。中国今日之时势,贫甚矣!其至于此,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数千年历史之变迁所造成者也。中国今日之历史,其最大之原因,惟二端:一曰尚文,一曰崇虚。而崇虚又由尚文而来,惟其尚文,故于武备则不讲,于实业则贱视。羣(注:同“群”)天下才俊之士,反致力于词章文字之中,以为难能可贵。至农工兵事,诸大端,则但听中下驷之材为之,既有卓然杰出者,亦以社会弗尚之故终至泯焉。澌减无有嗣音,此其原因一也。惟其崇虚,故人情不求实际,不务实行,而惟浮谈之,是侈平居不乏爱国忧世之论至临大事、当大难,则束手矣平居不乏忠义廉节之言,至临大害、见大利,则易操矣。此其原因二也。由前之说,兵之所以疲械,之所以拙农,之所以愚工,之所以穷贫弱,之所以成也;由后之说,宦之所以巧吏,之所以猾士,之所以诞民,之所以浮贫弱,之所以不可救也!夫贫则致内乱,弱则致外侮。上下数千年间乱与侮之祸,几于无代无之。汉族蹈之于前,满蒙回藏诸族之同化,于汉族者继之,于后延至于今,遂有不可终日之势。清祚告终,外侮日亟。所望全国民意之一致,以安内攘外为心则。一切国是,进行自易。兹编特注重以上二点,至于其进化之机,特详为指明,以供研究之考察。而五族人民,其宗教言语、风俗容各殊异。若溯厥本,原实出一派,辄备述分合战争与衰强弱之迹,亦以见今日中国之时势,所由造成非偶然也,诗有之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勿操同室之戈而与渔人以利!固尤吾国民之所以共农场兢兢者矣!兹分为四编述之如下:
翩翩冠玉 发表于 2011-2-27 11:19

    天津大雪,我借到数码一定贴
    等你电子版
我曾经贴出来一个国民政府的少民政策的帖子,可惜被版主删掉了。
国民政府的少民政策主要是只承认满、蒙、回、藏四族有政治地位,但是绝对不给其自治权。
其它的少民,统统不给政治地位
另外就是公开宣扬“同化”,并且拒绝承认各族有不同的起源。
也就是说,国民政府拒绝承认各族在人种上有何不同。
“中国五个民族的不同是由于地区、宗教原因,而不是人种或血液的缘故。”
国民政府的少民政策主要是只承认满、蒙、回、藏四族有政治地位,但是绝对不给其自治权。

----------------------------------------------
民国时期XZ就是半独立,还要啥自治权?
回复 17# 围观三哥和棒哥


    XZ的现实状态和我说的民国政府的政策没有关系。民国政府的政策不是针对XZ的,所有的少民,都没有自治权和自决权。
    稍微能控制的少民区,尽量分省,最明显的例子是内蒙,分成了三个汉族省。
    至于西藏么,民国对西康的控制比TG对西藏的控制弱得多,照样分了个西康省出来,民国的西藏,没现在那么大。


不错不错,手动顶起,感谢楼主分享资料

收藏一个慢慢看

另外建议楼主用数码相机照下来用winrar压缩一个包包上传到网盘上,就不用一张一张发照片,我们看起来也容易。大家都方便~~

不错不错,手动顶起,感谢楼主分享资料

收藏一个慢慢看

另外建议楼主用数码相机照下来用winrar压缩一个包包上传到网盘上,就不用一张一张发照片,我们看起来也容易。大家都方便~~


均为自翻
第一编:远古史
自邃古至秦为远古,此时代中惟汉族已开化发达,而他族尚无闻者。其时,神州万国并峙,纷争欲谋统一,必先集权,集权既久,内重外轻,君主制度遂以确定而不可变更,唯其极盛之世,若虞廷之干羽两阶成周之礼乐,百度焕乎,郁乎,万代宗仰尚文之萌芽,殆自斯时所培植也,兹分为六章述之。
第一章 邃古
邃古事迹多无可稽,可稽者唯汉族开创及其文化发达之事。其他诸族之创始,则由汉族书籍所载而推见者也,分三节述如下。

第一节 五族之缘起
汉满蒙回藏五族,同为黄种,其先同出于一原,皆由西而移于东。年远地隔遂相睽异。以今考之,皆由帕米尔高原(新疆省西南疆外),而繁衍于黄河流域者,羲农黄帝之一支,汉族也。由卫藏入川陕者,人皇氏之一支,其后为氐为羌,藏族也。由新疆之北入蒙古地者,为荤粥,其后为匈奴、突厥等,回族之祖也。其在东北之地者,有息慎,移徒当在荤粥前。其后为东胡、契丹,满蒙二族之祖也。五族中,惟汉族得地最优,文化特著,而他族不及焉。

均为自翻
第一编:远古史
自邃古至秦为远古,此时代中惟汉族已开化发达,而他族尚无闻者。其时,神州万国并峙,纷争欲谋统一,必先集权,集权既久,内重外轻,君主制度遂以确定而不可变更,唯其极盛之世,若虞廷之干羽两阶成周之礼乐,百度焕乎,郁乎,万代宗仰尚文之萌芽,殆自斯时所培植也,兹分为六章述之。
第一章 邃古
邃古事迹多无可稽,可稽者唯汉族开创及其文化发达之事。其他诸族之创始,则由汉族书籍所载而推见者也,分三节述如下。

第一节 五族之缘起
汉满蒙回藏五族,同为黄种,其先同出于一原,皆由西而移于东。年远地隔遂相睽异。以今考之,皆由帕米尔高原(新疆省西南疆外),而繁衍于黄河流域者,羲农黄帝之一支,汉族也。由卫藏入川陕者,人皇氏之一支,其后为氐为羌,藏族也。由新疆之北入蒙古地者,为荤粥,其后为匈奴、突厥等,回族之祖也。其在东北之地者,有息慎,移徒当在荤粥前。其后为东胡、契丹,满蒙二族之祖也。五族中,惟汉族得地最优,文化特著,而他族不及焉。
均为自翻:
13.jpg

14.jpg

第二节 汉族之勃兴
先汉族而东据中原者为苗,苗与汉语言文字相类,实为同种,九黎三苗盖其著者。汉族自伏羲氏后,游牧东方渐与接触,而起冲突,帮伏羲女弟女娲氏有共工之诛。神农之世,夙沙氏自攻其君而来归,皆苗族也。其后最要者凡三事。
(一)炎黄之战争
汉族游牧东来部落不一,后各据地为诸侯。神农氏子孙最强,七世相继,均称炎帝,是为家庭主义盛行时代。黄帝与炎帝同族,继迹而至。其时汉族已奄有河南地,以融化种见,抚纳异族为宗旨。帮九黎之君有蚩尤者,当为少昊之官,受汉族之文化,后见炎帝政衰,诸侯携二。率其众攻榆罔。黄帝征诸侯兵共破戮之,诸侯咸尊帝为天子,帝以师兵为营卫,迁徒往来无接触,古来以兵定天下者,帝其首也。
(二)颛顼之重兴
少昊之季,九黎乱德,颛顼征服之,共工氏起而争帝,又征服之。北至幽陵(热河、承德县),西至流沙(甘肃敦煌县),东至蟠木(东海中山),南至交趾(安南国境地),版图益扩。
15.jpg

(三)帝喾之武功
帝喾时共工又乱,帝使重黎诛之,苗势始蹙。
伏羲至黄帝帝系表:
太昊伏羲氏(在位一百十五年)——女娲氏——析皇氏——中央氏——大庭氏——栗陆氏——骊边氏——混沌氏——赫胥氏——尊卢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
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四十年)——临魁(八十年)——承(六十年)——明(四十九年)——宜(四十五年)——来(四十八年)——裹(四十三年)——榆罔(五十五年)
黄帝轩辕氏(在位百年)
一支分为:某——颛顼高阳氏(七十八年)
一支分为:少昊金天氏(八十四年)——某——帝喾高辛氏(七十年),高辛氏分为挚(九年)和唐尧(一百有载)
16.jpg


均为自翻:
太古榛狉,进而文明,可分为六大端
(一)日用器物
(1)饮食:燧人氏以火化易茹毛饮血之风,庖牺氏兴渔猎畜牧,神农氏兴稼穑,夙沙氏为盐。
(2)居处:前有巢氏棲木为巢,后有有巢氏编芦辑扉,以变穴居野处之风,以除鸟兽风雨之害。神农氏作明堂,黄帝作合宫,始有楼阁。
(3)衣服:辰放氏以皮衣易卉服,黄帝作冕旒,垂衣裳。其臣余则作扉屦,其妃嫘祖育蚕治丝茧。帝又旁观翬翟草木之华,染五彩以为文章。
(4)器用:燧人氏范金合土为釜,而上古燔黍捭豚之风革,黄帝命宁封为陶正,而污尊抔饮之风革,又命赤将为木正。蚩尤为主金,器用大务,至于指南车之制,则磁铁之理,已发明矣。
17.jpg

(二)家庭礼制
(1)婚姻:生民之初,知母不知父。伏羲氏女娲始制嫁娶之礼,民始不渎。然帝喾四妃,已有多妻之制矣。
(2)丧葬:太古人死,则委之壑,后乃衣薪以葬,然无封树。黄帝始教 民为棺椁。
(三)社会交际
(1)贸易:燧人氏创交易之道,神农氏为日中之市,商贾以兴。其初以物,后代以贝,黄帝范金为货,制金刀而币制以兴。
(2)交通:黄帝披山通道,作舟车,服牛乘马,无远弗届。
(四)国家制度
(1)城邑:太昊作土城,神农作石城,为有城邑之始。
(2)君臣:神农始称帝,燧人氏有四佐,太昊以龙纪官,神农以火,黄帝以云,少昊以鸟,皆有春夏秋冬之中五官。颛顼妈纪,以民事改为金木水火土,又有治神人之官。黄帝立六相,又有史官,及占天官。后世皆因之。
(3)封建制:黄帝既服诸侯,画野分州,以营国邑,置左右监监之。之此为封建之权兴。
18.jpg

均为自翻:
太古榛狉,进而文明,可分为六大端
(一)日用器物
(1)饮食:燧人氏以火化易茹毛饮血之风,庖牺氏兴渔猎畜牧,神农氏兴稼穑,夙沙氏为盐。
(2)居处:前有巢氏棲木为巢,后有有巢氏编芦辑扉,以变穴居野处之风,以除鸟兽风雨之害。神农氏作明堂,黄帝作合宫,始有楼阁。
(3)衣服:辰放氏以皮衣易卉服,黄帝作冕旒,垂衣裳。其臣余则作扉屦,其妃嫘祖育蚕治丝茧。帝又旁观翬翟草木之华,染五彩以为文章。
(4)器用:燧人氏范金合土为釜,而上古燔黍捭豚之风革,黄帝命宁封为陶正,而污尊抔饮之风革,又命赤将为木正。蚩尤为主金,器用大务,至于指南车之制,则磁铁之理,已发明矣。
17.jpg

(二)家庭礼制
(1)婚姻:生民之初,知母不知父。伏羲氏女娲始制嫁娶之礼,民始不渎。然帝喾四妃,已有多妻之制矣。
(2)丧葬:太古人死,则委之壑,后乃衣薪以葬,然无封树。黄帝始教 民为棺椁。
(三)社会交际
(1)贸易:燧人氏创交易之道,神农氏为日中之市,商贾以兴。其初以物,后代以贝,黄帝范金为货,制金刀而币制以兴。
(2)交通:黄帝披山通道,作舟车,服牛乘马,无远弗届。
(四)国家制度
(1)城邑:太昊作土城,神农作石城,为有城邑之始。
(2)君臣:神农始称帝,燧人氏有四佐,太昊以龙纪官,神农以火,黄帝以云,少昊以鸟,皆有春夏秋冬之中五官。颛顼妈纪,以民事改为金木水火土,又有治神人之官。黄帝立六相,又有史官,及占天官。后世皆因之。
(3)封建制:黄帝既服诸侯,画野分州,以营国邑,置左右监监之。之此为封建之权兴。
18.jpg
皆自翻:

(4)州制:颛顼建兖、冀、青、徐、豫、荆、梁、扬、雍九州。后世至南北朝尚尚其称。
(5)田里制:黄帝经土设井,立步制亩,使八家为井,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
(6)刑制:劓、刵、椓、黥等刑,蚩尤作之,即用以治苗民。
(7)兵制:蚩尤作刀、戟、大弩,黄帝征之,衍握奇之法,制旗纛(注:大旗或饰品)以为陈,作弓矢以利用,作钲鼓以扬威。
(五)学术萌芽
(1)文字:上古刻木结绳以纪事,伏羲八卦为文,字之滥觞,苍颉仰俯察,始创文字。指事象形之单纯者曰文。


19.jpg
皆自翻:
(五)学术萌芽
(1)文字:上古刻木结绳以纪事,伏羲八卦为文,字之滥觞,苍颉仰俯察,始创文字。指事象形之单纯者曰文,会意谐声假借转注之复杂者曰字。文字备于六书,而文明始启。
(2)音乐:葛天氏有歌,阴康氏作舞,朱襄氏作瑟,太昊作琴,女娲作笙簧,黄帝命伶伦取竹为十二律。乐制大备,而一代之兴,必作乐矣。
(3)数学:上古以结绳记记数,黄帝命隶首作九章法,于是律度量衡等器用以成。
(4)天文:黄帝使人占日月星气,造律吕,作甲子,又作算法,容成综此六术,而作历,又作盖天,以象周天之形。颛顼改历象,以建寅月为历,后世号为历宗。
(5)医药:太昊知鍼、砭;神农尝百草,制方药;黄帝作内经,医理渐精。
(6)宗教发生:宗教发生有三原因:上古民智未开,多所疑畏,圣人利用之,以神道设教,一也。古者君民阶级不甚悬殊,魁桀者恒讬之感生帝降以威众,二也。苗族尚鬼,汉族代有其地,非创神权,不能变革而制服之,三也。综计其类,盖有四。


20.jpg
各位讨论时注意分寸不得联系民族问题,不得发散思维,sorry,否则警告。
我的移动宽带看图就是杯具。{:lei:}
感觉吹得很过啊,很多东西今天都很难找得到证据呀?


以下皆自翻:
(1)天神:日星风雨等是也,总称曰上帝。于郊外作宫祀之。
(2)地帝:山川河海等是也。黄帝作五祀亦其一类,颛顼句龙为社,祀柱为稷,则人鬼亦可为地帝也。
(3)人鬼:祖先是也,黄帝之臣左彻,以衣冠儿顶多廟祀黄帝,为宗庙之始。圣人教人不忘本,帮祭享之礼特重。
(4)神仙:黄帝常游名山与神会,得壬禽之术,且战且学仙。后铸鼎成,乘龙仙去。后世方士修炼多祖之,或出附会之词。然说文真字注,仙人化形登天也,则真人之称苍颉前有之矣。
以上四端神帝鬼皆以祈福而穰祸,其仪式贵贱不同,神仙之说,则迷信之深,所推而至焉者也。又有为难逐疫之事,黄帝创之,颛顼氏三子皆为恶鬼,则后世怪鬽等事之祖也。


第二章 唐虞
唐虞之治为上古极盛之时,其事迹重要者,凡四端。分述如下:
21.jpg

以下皆自翻:
(1)天神:日星风雨等是也,总称曰上帝。于郊外作宫祀之。
(2)地帝:山川河海等是也。黄帝作五祀亦其一类,颛顼句龙为社,祀柱为稷,则人鬼亦可为地帝也。
(3)人鬼:祖先是也,黄帝之臣左彻,以衣冠儿顶多廟祀黄帝,为宗庙之始。圣人教人不忘本,帮祭享之礼特重。
(4)神仙:黄帝常游名山与神会,得壬禽之术,且战且学仙。后铸鼎成,乘龙仙去。后世方士修炼多祖之,或出附会之词。然说文真字注,仙人化形登天也,则真人之称苍颉前有之矣。
以上四端神帝鬼皆以祈福而穰祸,其仪式贵贱不同,神仙之说,则迷信之深,所推而至焉者也。又有为难逐疫之事,黄帝创之,颛顼氏三子皆为恶鬼,则后世怪鬽等事之祖也。


第二章 唐虞
唐虞之治为上古极盛之时,其事迹重要者,凡四端。分述如下:
21.jpg


皆自翻
第一节 君位之禅让
自炎帝后,君统皆传一家。挚废尧立,仍一家也。尧既即位,以四方多难,崇伯鲧治洪水九载又无功,三苗复为患,乃咨四岳而举舜,舜为虞(山西平陆县)幕之后。少以孝闻,至诚感神,其德至懋,尧妻以二女,使摄政。舜殛鲧于羽山(江苏赣榆县)。使其子禹继父职,颛顼裔孙伯益,及尧兄弃,佐之。禹乘四载,先疏河,次济,次淮,次江。北条之水使入河济,南条之水使入江汉。八载而灌水平。拯民乃粒,其功甚大,故尧禅让舜,舜禅禹,让德让功,不私其子。真至。
22.jpg

皆自翻
第一节 君位之禅让
自炎帝后,君统皆传一家。挚废尧立,仍一家也。尧既即位,以四方多难,崇伯鲧治洪水九载又无功,三苗复为患,乃咨四岳而举舜,舜为虞(山西平陆县)幕之后。少以孝闻,至诚感神,其德至懋,尧妻以二女,使摄政。舜殛鲧于羽山(江苏赣榆县)。使其子禹继父职,颛顼裔孙伯益,及尧兄弃,佐之。禹乘四载,先疏河,次济,次淮,次江。北条之水使入河济,南条之水使入江汉。八载而灌水平。拯民乃粒,其功甚大,故尧禅让舜,舜禅禹,让德让功,不私其子。真至。
22.jpg


皆自翻:
第二节 苗族之征服
三苗右彭蟸,左洞庭,已被屏于江湖之外,尧时又为患,故与之战于丹水之浦(河南淅川县)。舜又使禹征之,三旬不服,退修文德,七旬来格,舜竄其渠于三危山(甘肃敦煌县)。于是苗民丕,敍不复为变。唯其时,息慎氏来朝贡,汉族与满蒙二族接触始于此。
第三节 威权之统一
自游牧部落据地称诸侯,其后分封益繁,势力极大,一辈子废立,以其朝觐讼狱为主,尧舜以治平洪水之大功,又乘征服苗民之威力,欲杜其弊。故流共工于幽州(即幽陵),放驩兜于崇山(湖南慈利县),为集权中央之计,以求统一,其政策之可见者四。
(一)定赋作贡
洪水既平,尧乃任土作贡,则壤成赋。贡以方物,赋分九等,而诸侯始听命。
(二)分州立牧
尧初承颛顼九州之旧,洪水平后,分冀之东为并州,东北为幽州,青之东北为营州,共十二州。每州立牧一人,以总其权。
(三)封建屏藩
尧封禹于夏(河南禹县),赐姓姒氏,统领州伯,以巡十二牧;兄弃于邰(陕西武功县),赐姓姬氏;兄契于商(陕西商县),赐姓子氏;共工从孙四岳于吕(河南蔡县),赐姓姜氏;舜封尧子朱于丹(山东临朐县);弟象于有庳(湖南道县);后世封建勳戚始于此。
23.jpg

皆自翻:
第二节 苗族之征服
三苗右彭蟸,左洞庭,已被屏于江湖之外,尧时又为患,故与之战于丹水之浦(河南淅川县)。舜又使禹征之,三旬不服,退修文德,七旬来格,舜竄其渠于三危山(甘肃敦煌县)。于是苗民丕,敍不复为变。唯其时,息慎氏来朝贡,汉族与满蒙二族接触始于此。
第三节 威权之统一
自游牧部落据地称诸侯,其后分封益繁,势力极大,一辈子废立,以其朝觐讼狱为主,尧舜以治平洪水之大功,又乘征服苗民之威力,欲杜其弊。故流共工于幽州(即幽陵),放驩兜于崇山(湖南慈利县),为集权中央之计,以求统一,其政策之可见者四。
(一)定赋作贡
洪水既平,尧乃任土作贡,则壤成赋。贡以方物,赋分九等,而诸侯始听命。
(二)分州立牧
尧初承颛顼九州之旧,洪水平后,分冀之东为并州,东北为幽州,青之东北为营州,共十二州。每州立牧一人,以总其权。
(三)封建屏藩
尧封禹于夏(河南禹县),赐姓姒氏,统领州伯,以巡十二牧;兄弃于邰(陕西武功县),赐姓姬氏;兄契于商(陕西商县),赐姓子氏;共工从孙四岳于吕(河南蔡县),赐姓姜氏;舜封尧子朱于丹(山东临朐县);弟象于有庳(湖南道县);后世封建勳戚始于此。
23.jpg


以上以下皆自翻
(四)分爵定制
定诸侯以公、侯、伯、子、男五爵,班以醒信躬榖蒲五瑞,分以甸侯绥要荒五服,甸服千里,皆为王畿,内重外轻之法也。诸侯每岁一朝,尧十二载一巡守,舜五载一巡守,皆以笼驭而震叠之。
第四节 民政之注重
尧舜命官,除纳言一职外,皆以民事为重,分述之:
(一)实利
禹为司空以平水土;弃为后稷,以播百榖;垂作共工,以赖器用;益作虞,以兴利源;羲和治历象,以授民时;伯夷作秩宗,以治神人而和上下。皆利民之事。
24.jpg

以上以下皆自翻
(四)分爵定制
定诸侯以公、侯、伯、子、男五爵,班以醒信躬榖蒲五瑞,分以甸侯绥要荒五服,甸服千里,皆为王畿,内重外轻之法也。诸侯每岁一朝,尧十二载一巡守,舜五载一巡守,皆以笼驭而震叠之。
第四节 民政之注重
尧舜命官,除纳言一职外,皆以民事为重,分述之:
(一)实利
禹为司空以平水土;弃为后稷,以播百榖;垂作共工,以赖器用;益作虞,以兴利源;羲和治历象,以授民时;伯夷作秩宗,以治神人而和上下。皆利民之事。
24.jpg
我快崩溃了,照不出来 S6306284.JPG
回复 25# 土鳖不是屎壳郎


    没有历史的民族不是民族,没有民族的历史不是历史。
既然不让谈,那就没什么好聊的,撤
ls说的对。撤


好看,楼主继续,我感觉民国政策和中国历史一脉相承的!TG不是!民国非常强调同源这是为拉进毕此距离和我们现在强调独特不同

好看,楼主继续,我感觉民国政策和中国历史一脉相承的!TG不是!民国非常强调同源这是为拉进毕此距离和我们现在强调独特不同
历史里的历史书

此贴不留名不是历史迷。
(二)刑法
士师之官,以颛顼裔皋陶为之。刑制有五:墨、劓、剕、宫、大辟是也(或曰皆象刑);又有鞭、扑、流放、窜等刑;又有赎刑,以治疑罪;省灾者赦,怙终者刑;大旨如此。
(三)教育
司徒之官以契为之。教旨以五伦为主,播教之地在学校,成均之制,上古已有之。舜建大学于西郊,曰上庠,以养国老;小学与国中,曰下庠,以养庶老;又命夔典乐,以教胄子;皆学制也。


第三章 夏
夏禹为颛顼之后,以功受禅,传至桀癸,凡十七主,四百三十九岁而亡。期间治乱其与诸侯关系之事分述之。
夏代帝系表
(一)神禹(在位八岁)——(二)启(在位九岁)——(三)太康(在位十九岁,失国又十岁)——(四)仲康(十三岁)——(五)相(二十八岁)——(六)少康(失位三十九岁中兴,后在位二十二岁)——(七)杼(十七岁)——(八)槐(二十六岁)——(九)芒(十八岁)——(十)泄(十六岁)分支一(十一)不降(五十九岁)——(十四)孔甲(三十一岁)——(十五)皋(十一岁)——(十六)发(十九岁)——(十七)癸(五十三岁)
另一分支(十二)局(二十一岁)——(十三)厪(二十一岁)


27.jpg
第一节 夏禹之内治
禹承洪水之后,务以节俭为治,下车泣罪,天下归心。其内政之关心于后世者,凡二:
(一)称号
禹以前的君皆称帝,禹始改称王,三代因之。
(二)传统
禹以前君统授受,或传同族,或传异姓,不必定传子。至禹乃确定传子之法,数千年因之。
第二节 夏初之外御
禹承尧舜之后,仍以集权中央为政策,一会塗山(安徽怀远县),诸侯至者万国,再会会稽(浙江绍兴县),防风氏(浙江武康县)后至,则戮之。子启继立,大享诸侯于钧台(河南禹县),有扈氏(陕西鄂县)不服,则灭之,此为夏代极盛之时。
第三节 夏统之绝续
太康无道,有穷(安徽寿县)之君羿拒之,太康避居阳夏(河南太康县)。羿立仲康而专政,仲康命胤(四川广元县山)侯掌六师,征义和,以收兵权,而翦羿党,羿亦灭王党天官伯封(夔之后),以为报复。王崩,子相避居商丘(河南商丘县),依其同族斟灌(山东寿光县),及斟寻氏(山东潍县),羿而代立。来斟灌、斟寻,井弑王相。相后缗方娠,逃归其母家有仍氏(山东济宁县),遗臣靡亦奔有鬲氏(山东德县),后缗生少康于仍,长逃于虞(河南虞城县禹封舜子商均于此),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与靡合二国之炉,共灭寒浞。复禹旧绩,后世以天下复一姓,称中兴者祖焉。
第四节 夏祚之衰亡
28.jpg
第四节 夏祚之衰亡
孔甲而后,德政日衰,桀癸尤暴,其臣赵梁,又教为无道,百姓苦之。桀宠蒙山有施氏(山东滕县东北)昆吾氏(直隶濮阳县),助桀为虐,民生愈困。龙逄谏,杀之,后世杀谏臣之始。汤率诸侯来讨,战于鸣条(山西安邑县),不利,奔南巢(安徽巢湖中)夏亡。

第四章 商
商汤为尧兄契之后,后以武力得天下,传至纣辛,凡二十八主,六十四十四纪而亡。其间治乱盛衰之事,分述之。


29.jpg
商代帝系表
(一)成汤履(在位十三纪)——太丁——(二)太甲(三十三纪)——(三)沃丁(二十九纪——(四)太庚(五纪),太康分三,(五)小甲(十七纪)(六)雍己(十二纪)(七)太戌(七十五纪)——太戌有三,(八)仲丁(十三纪)(九)外壬(十五纪)(十)河亶甲(九纪)——(十一)祖乙(十九纪)——祖乙有二(十三)沃甲(二十五纪)——(十五)南庚(五纪),(十二)祖辛(十六纪)——(十四)祖丁
(三十二纪)——祖丁有四(十六)阳甲(七纪),(十七)盤庚(二十八纪),(十八)小辛(二十一纪),(十九)小乙(二十八纪)——(二十)武丁(五十九纪)——武丁有二,(二十一)祖庚(七纪),(二十二)祖甲(三十三纪)——祖甲有二(二十三)廩辛(六纪),(二十四)庚丁(二十一纪)——(二十五)武乙(四纪)——(二十六纪)太丁(三纪)——(二十七)帝乙(三十七纪)——(二十八)受辛(三十三纪)
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