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国两弹一星工程元勋中唯一的烈士--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6:13:21


央视最近在播一部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主要展示了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整个过程,拍摄水平暂且不提,俺只想说说郭永怀!
     
     郭永怀是一位世界级的力学大师,自从1956年回国后便投身于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中去,郭永怀也是钱学森的好友,其学术水平与钱学森不相上下。不过可惜的是,郭永怀在1968年因飞机失事而牺牲,人们在寻找飞机残骸的时候,发现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抱在一起,他们身体之间保护的就是一个藏有关于氢弹的机密文件夹。网上有关郭永怀的资料和图片非常少,因此很难对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俺尽力搜集一些图片和资料,希望能让大家对这位唯一的两弹元勋烈士多一些了解。
     
     我相信今明两天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就会再现当年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失事的一幕,也许就在今晚,大家留意!
   
8.jpg
      
      看这张图片,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图片中的大多数两弹元勋不是西装革职就是一身风衣,他们大多都已白发苍苍,而只有那一位双手怀抱文件包,一身60年代着装的人与众不同。他就是郭永怀(左二),郭永怀就是带着这一身普通着装和一个文件包离世的。

    由于网上资料不多,小弟水平又很次,所以俺就借用西西河几年前的一篇文章,写的很好:
               
                                            郭永怀:唯一的两弹元勋烈士(西西河)   
     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两弹呢?

     两弹指的是核弹、导弹,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原子弹、氢弹。换句话说,对于咱们,护国宝刀指的是装在导弹上的核弹,更精确的说,是指装在导弹上的氢弹。对于咱们来说,就是DF-31和传说中的DF-41或者巨浪和传说中的巨浪-2.

        原子弹是唯一在实战中使用过的核武器,名气很大,威力比名气差得多。我以前对原子弹的威力有个比较形象的描述:

     张爱萍在的位置,距离核爆中心大约50公里(一说60公里)。这个距离呢,大致相当于2.2万吨的596在燕郊爆炸,张上将在回龙观坐镇指挥。考虑到北京的地形地貌还是比较复杂的,而罗布泊地面要平整得多,大致可以类比原子弹是在卢沟桥爆炸,而张上将坐镇奥林匹克公园指挥。

     说白了,装在导弹上的氢弹是护国宝刀,只能在家里爆炸的原子弹是防身匕首。前者是国之重器,后者是关键时刻宁可爆了自己的头也要废掉别人一只手的东西。前者是大国的命根子,只有四大流氓掌握,美俄中法,英国的命根子在美国表弟手里抓着;后者是小国的命根子,赌的是自己的脑袋没有大流氓的一只手值钱。

     郭永怀是钱学森的师弟,也是钱学森的左右手。钱老是世家子弟,郭永怀不是,郭永怀是山东农民家庭出身,老家山东荣成。荣成是恢复授衔之后的第一将军县,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能知道,以前的荣成市很穷的,要不然不太可能有这么多人加入共军。

     关于郭永怀的回国,其实简单的说一句就够了,郭永怀从事的是和军事研究联系极为密切的工作,美国人连他去英国讲课都要拦阻,但是郭永怀一直保留中国国籍。另外,梅贻琦曾亲自到美国去请郭永怀去台湾,就算不去台湾也不要去北京,但是郭永怀告诉他船票已经买好了。郭永怀回国前,钱学森给他写过信,希望他回国,还希望他能带几个人一块回来。再八卦一个,郭永怀一回国,就被科学院的两个年轻人接走了,这两个年轻人中的一个,到了上个世纪结束的时候,大大的出了一把名,此人是何祚庥。

     郭永怀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回国后钱三强就核武器所需要的力学专家曾经有一次找钱学森要人,钱学森想自己去,被钱三强拦住了。这也是,钱学森那时候比钱三强自己还忙呢。于是,钱学森就派出了自己的师弟郭永怀。当时的郭永怀有这些职务: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 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了力学专业副组长。

     那时候的郭永怀,一辆汽车是他的重要的代步工具,夜航飞机也是他喜爱的交通方式,他实在没太多的时间浪费。当时聂帅曾经和他说,飞机还不安全,最好坐火车。郭永怀回答说自己是研究航空工程的,自己不坐飞机,那中国的飞机怎么发展?另外那时候飞机跑一趟只要几个小时,火车要两天。

     郭永怀在康奈尔的时候,有一个八卦。当时他和另外一个中国人有半年时间住同一条街,同一个时间赶同一辆车上班,而且这个站就他们两个中国人上车。可是这半年他们就没说过话。那人后来对郭夫人李佩说,好像郭永怀总是在想事情。

     郭永怀很忙,但是郭永怀的身体很弱,他的工作又要求他经常往返于3800米高原的青海基地和平原地区的北京,这对他身体的伤害很大。596爆炸的时候,那么多人欢呼雀跃,郭永怀没有,他累瘫了,也许是幸福的。

     郭永怀保密意识很强,出差收拾东西都不让夫人动手。关于在西北的情况,只是和夫人提过西北太艰苦,想喝点热茶。直到原子弹爆炸后,王淦昌等几个人在郭永怀家里聚会,郭夫人才猜到,他们在从事核武器方面的工作。郭夫人不知道的是,郭永怀这时候还在主持中国的卫星和风洞的工作。郭永怀的功劳,看看这两样东西就可以了。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在北京降落时失事,他和自己的警卫员牟东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两个人的身体保护了重要的文件资料。几十年后,我们可以知道,这份资料是中国的第一颗导弹运载氢弹的资料。郭永怀牺牲不到一个月内,这颗导弹发射成功,中国人掌握了护国宝刀。

     这颗弹弹的孙子,就是前两天在天安门前开过去DF-31和一直羞羞答答不愿意出来见人的巨浪。

     郭永怀的骨灰安放在力学所他的塑像下面。

     如果按规模相比而言的话,两弹一星工程大致相当于一个小国家,而1964年之后郭永怀就是这个小国家的总理,他是抓落实的,而且一抓就是好多方面的落实,还条理清楚,没有足够的天分是不可能的。其实两弹元勋这些人,都不仅仅是科学家,如果管理不需要勾心斗角的话,他们都可成为一方大员。比较典型的几位: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

      郭永怀在原子弹期间负责的是三大部门之一,而在氢弹研制工作中他的重要性在逐渐上升,到了风洞和卫星这边已经都是主要负责人了。他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仅有的参与了所有这三项工作的人,虽然他1968年就不在了。

      郭永怀是极聪明的人,而且极能适应环境。他在美国带学生,学生干得不好了会挨骂;回国后从未骂过学生。从文革开始到牺牲,在力学所他从未被贴过大字报。

      在某些方面看来,郭永怀有些像先总理。一样的俭朴、一样的日理万机却又井井有条,一样的和时间赛跑了一生。
6.jpg
第一排左四为郭永怀

力学大师,郭永怀


怀瑾佩瑜 郭永怀


央视最近在播一部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主要展示了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整个过程,拍摄水平暂且不提,俺只想说说郭永怀!
     
     郭永怀是一位世界级的力学大师,自从1956年回国后便投身于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中去,郭永怀也是钱学森的好友,其学术水平与钱学森不相上下。不过可惜的是,郭永怀在1968年因飞机失事而牺牲,人们在寻找飞机残骸的时候,发现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抱在一起,他们身体之间保护的就是一个藏有关于氢弹的机密文件夹。网上有关郭永怀的资料和图片非常少,因此很难对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俺尽力搜集一些图片和资料,希望能让大家对这位唯一的两弹元勋烈士多一些了解。
     
     我相信今明两天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就会再现当年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失事的一幕,也许就在今晚,大家留意!
   
8.jpg
      
      看这张图片,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图片中的大多数两弹元勋不是西装革职就是一身风衣,他们大多都已白发苍苍,而只有那一位双手怀抱文件包,一身60年代着装的人与众不同。他就是郭永怀(左二),郭永怀就是带着这一身普通着装和一个文件包离世的。

    由于网上资料不多,小弟水平又很次,所以俺就借用西西河几年前的一篇文章,写的很好:
               
                                            郭永怀:唯一的两弹元勋烈士(西西河)   
     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两弹呢?

     两弹指的是核弹、导弹,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原子弹、氢弹。换句话说,对于咱们,护国宝刀指的是装在导弹上的核弹,更精确的说,是指装在导弹上的氢弹。对于咱们来说,就是DF-31和传说中的DF-41或者巨浪和传说中的巨浪-2.

        原子弹是唯一在实战中使用过的核武器,名气很大,威力比名气差得多。我以前对原子弹的威力有个比较形象的描述:

     张爱萍在的位置,距离核爆中心大约50公里(一说60公里)。这个距离呢,大致相当于2.2万吨的596在燕郊爆炸,张上将在回龙观坐镇指挥。考虑到北京的地形地貌还是比较复杂的,而罗布泊地面要平整得多,大致可以类比原子弹是在卢沟桥爆炸,而张上将坐镇奥林匹克公园指挥。

     说白了,装在导弹上的氢弹是护国宝刀,只能在家里爆炸的原子弹是防身匕首。前者是国之重器,后者是关键时刻宁可爆了自己的头也要废掉别人一只手的东西。前者是大国的命根子,只有四大流氓掌握,美俄中法,英国的命根子在美国表弟手里抓着;后者是小国的命根子,赌的是自己的脑袋没有大流氓的一只手值钱。

     郭永怀是钱学森的师弟,也是钱学森的左右手。钱老是世家子弟,郭永怀不是,郭永怀是山东农民家庭出身,老家山东荣成。荣成是恢复授衔之后的第一将军县,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能知道,以前的荣成市很穷的,要不然不太可能有这么多人加入共军。

     关于郭永怀的回国,其实简单的说一句就够了,郭永怀从事的是和军事研究联系极为密切的工作,美国人连他去英国讲课都要拦阻,但是郭永怀一直保留中国国籍。另外,梅贻琦曾亲自到美国去请郭永怀去台湾,就算不去台湾也不要去北京,但是郭永怀告诉他船票已经买好了。郭永怀回国前,钱学森给他写过信,希望他回国,还希望他能带几个人一块回来。再八卦一个,郭永怀一回国,就被科学院的两个年轻人接走了,这两个年轻人中的一个,到了上个世纪结束的时候,大大的出了一把名,此人是何祚庥。

     郭永怀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回国后钱三强就核武器所需要的力学专家曾经有一次找钱学森要人,钱学森想自己去,被钱三强拦住了。这也是,钱学森那时候比钱三强自己还忙呢。于是,钱学森就派出了自己的师弟郭永怀。当时的郭永怀有这些职务: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 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了力学专业副组长。

     那时候的郭永怀,一辆汽车是他的重要的代步工具,夜航飞机也是他喜爱的交通方式,他实在没太多的时间浪费。当时聂帅曾经和他说,飞机还不安全,最好坐火车。郭永怀回答说自己是研究航空工程的,自己不坐飞机,那中国的飞机怎么发展?另外那时候飞机跑一趟只要几个小时,火车要两天。

     郭永怀在康奈尔的时候,有一个八卦。当时他和另外一个中国人有半年时间住同一条街,同一个时间赶同一辆车上班,而且这个站就他们两个中国人上车。可是这半年他们就没说过话。那人后来对郭夫人李佩说,好像郭永怀总是在想事情。

     郭永怀很忙,但是郭永怀的身体很弱,他的工作又要求他经常往返于3800米高原的青海基地和平原地区的北京,这对他身体的伤害很大。596爆炸的时候,那么多人欢呼雀跃,郭永怀没有,他累瘫了,也许是幸福的。

     郭永怀保密意识很强,出差收拾东西都不让夫人动手。关于在西北的情况,只是和夫人提过西北太艰苦,想喝点热茶。直到原子弹爆炸后,王淦昌等几个人在郭永怀家里聚会,郭夫人才猜到,他们在从事核武器方面的工作。郭夫人不知道的是,郭永怀这时候还在主持中国的卫星和风洞的工作。郭永怀的功劳,看看这两样东西就可以了。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在北京降落时失事,他和自己的警卫员牟东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两个人的身体保护了重要的文件资料。几十年后,我们可以知道,这份资料是中国的第一颗导弹运载氢弹的资料。郭永怀牺牲不到一个月内,这颗导弹发射成功,中国人掌握了护国宝刀。

     这颗弹弹的孙子,就是前两天在天安门前开过去DF-31和一直羞羞答答不愿意出来见人的巨浪。

     郭永怀的骨灰安放在力学所他的塑像下面。

     如果按规模相比而言的话,两弹一星工程大致相当于一个小国家,而1964年之后郭永怀就是这个小国家的总理,他是抓落实的,而且一抓就是好多方面的落实,还条理清楚,没有足够的天分是不可能的。其实两弹元勋这些人,都不仅仅是科学家,如果管理不需要勾心斗角的话,他们都可成为一方大员。比较典型的几位: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

      郭永怀在原子弹期间负责的是三大部门之一,而在氢弹研制工作中他的重要性在逐渐上升,到了风洞和卫星这边已经都是主要负责人了。他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仅有的参与了所有这三项工作的人,虽然他1968年就不在了。

      郭永怀是极聪明的人,而且极能适应环境。他在美国带学生,学生干得不好了会挨骂;回国后从未骂过学生。从文革开始到牺牲,在力学所他从未被贴过大字报。

      在某些方面看来,郭永怀有些像先总理。一样的俭朴、一样的日理万机却又井井有条,一样的和时间赛跑了一生。
6.jpg
第一排左四为郭永怀

力学大师,郭永怀


怀瑾佩瑜 郭永怀
还有个烈士姚桐斌,也是两弹元勋,文革一开始就被造反派打死了,周总理为此事那真是悲痛欲绝,专门请示毛主席保护这些科学家。
10.jpg

钱学森夫妇和郭永怀夫妇在北京游玩,话说钱夫人真的好漂亮啊,钱老真是捡了个大便宜;P

3.jpg

郭永怀和钱学森一起在开会,左边中间者为郭永怀。

郭永怀和钱学森是好朋友,钱学森回国后便立即写信催郭永怀回国,因此在钱回国后年,郭永怀便急急赶回来了。

钱学森写给郭永怀的两封信:

1956年2月2日致郭永怀


永怀兄:

         接到你的信,每次都说归期在即,听了令人高兴。
         我们现在为力学忙,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
计算机可以带来,如果要纳税,力学所可以代办。电冰箱也可带。北京夏天还是要冰箱,而现在冰块有不够的情形。
         老兄回来,还是可以做气动力学工作,我们的需要绝不比您那面差,带书的时候可以估计在内。多带书!这里俄文书多、好,而又廉价,只不过我看不懂,苦极!
         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这里的工作,不论在目标、内容和条件方面都是世界先进水平。这里才是真正科学工作者的乐园!另纸书名,请兄转大理石托他买,我改日再和他通信。

此致

敬礼!嫂夫人均此!

我们有人出席世界力学会议(比国九月)。

注文:
1.        此信是钱学森回国后,写给还在美国的好友郭永怀(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的信。
2.        信中所说托“大理石”买书一事,是请他们的好友Frank Marble办。“marble”一词意思是“大理石”。钱学森在信中不说英文“Marble”,而说中文“大理石”,有不给Marble引起意外麻烦的意思。


1956年9月11日致郭永怀


永怀兄:

         这封信是请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办事处面交,算是我们欢迎您一家三众的一点心意!我们本想到深圳去迎接您们过桥,但看来办不到了,失迎了!我们一年来是生活在最愉快的生活中,每一天都被美好的前景所鼓舞,我们想您们也必定会有一样的经验。今天是足踏祖国土地的头一天,也就是快乐生活的头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国吧!
          我个人还更要表示欢迎你,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了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希望你能满意。你的住房也已经准备了,离办公室只五分钟的的步行,离我们也很近,算是近邻。
          自然我们现在是“统一分配”,老兄必定要填写志愿书,请您只写力学所。原因是:中国科学院有研究力学的最好环境,而且现在力学所的任务重大,非您来帮助不可。——我们这里也有好几位青年大学毕业生等您来教导。此外力学所也负责讲授在清华大学中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是一百多人的班,由全国工科高等学校中的五年级优秀生组成,两年毕业,为力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人才来源)。由于上述原因,我们拼命欢迎的,请你不要使我们失望。
          嫂夫人寄来的书,早已收到,请不必念念!
        不多写了,见面详谈。即此再致
欢迎!

附:力学所现有兄旧识如下:
钱伟长、郑哲敏、潘良儒

注文:
这是郭永怀回国时,钱学森在北京写的欢迎信。
去年曾于图书馆借阅《郭永怀讲义》确实是大师啊
80年代《郭永怀文集》出版时,钱学森又亲自动笔,写下了他与这位老朋友的过往交情,也算是对郭永怀的一种怀念吧。

13.jpg

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
钱 学 森

          现在已是八十年代的第一春。还要倒数到第十一个冬天,郭永怀同志因公乘飞机,在着陆事故中牺牲了。是的,就那么十秒钟吧,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那么十秒钟!
          十秒钟是短暂的,但回顾往事,郭永怀同志和我相知却跨越了近三十个年头,而这是世界风云多变的三十个年头呵。我第一次与他相识是在1941年底,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当时在航空系的有林家翘先生、有钱伟长同志,还有郭永怀同志和我。在地球物理系的有傅承义同志。林先生是一位应用数学家。傅承义同志专的是另外一行。钱伟长同志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所以,虽然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但和我最相知的只有郭永怀一人。他具备应用力学工作所要求的严谨和胆识。当时航空技术的大问题是突破“声障”进入超声速飞行,所以研究跨声速流场是个重要课题,但描述运动的偏微分方程是非线性的,数学问题难度很大。永怀同志因问题对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故知难而进,下决心攻关。终于发现对某一给定外形,在均匀的可压缩理想气体来流中,当来流马赫数达到一定值,物体附近的最大流速达到局部声速,即来流马赫数为下临界马赫数;来流马赫数再高,物体附近出现超声速流场,但数学解仍然存在;来流马赫数再增加,数学解会突然不可能,即没有连续解,这就是上临界马赫数。所以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是上临界马赫数而不是以前大家所注意的下临界马赫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

        1946年秋,郭永怀同志任教于由W. R. Sears主持的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学院,我也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两校都在美国东部,而加州理工学院在西部,相隔近三千里,他和我就驾车旅行。有这样知己的同游,是难得的,所以当他到了康奈尔而留下来,而我还要一个人驾车继续东行到麻省理工学院时,我感到有点孤单。
         1949年我再次搬家,又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所以再一次开车西去,中途到康奈尔。这次我们都结了婚,是家人团聚了,蒋英也再次见到我常称道的郭永怀和李佩同志。这次聚会还有Sears夫妇,都是我们在加州理工学院的熟朋友。我们都是我们的老师Theodore von Karman的学生,学术见解很一致,谈起来逸趣横生。这时郭永怀同志已对跨声速气动力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既然超出上临界马赫数不可能有连续解,在流场的超声速区就要出现激波,而激波的位置和形状是受附面层影响的,因此必须研究激波与附面层的相互作用。这个问题比上临界马赫数问题更难,连数学方法都得另辟新途径。这就是PLK方法中Kuo(郭)的来源,现在我们称奇异摄动法。这项工作是郭永怀同志的又一重大贡献。
          郭永怀同志之所以能取得这两项重大成果,是因为他治学严谨而遇事看得准,有见识;而一旦看准,有胆量去攻关,当然这是我们从旁见到的,我们也许见不到的是他刻苦的功夫。呕心沥血的劳动。
         我以后再见到永怀同志是1953年冬,他和李佩同志到加州理工学院。他讲学;我也有机会向他学习奇异摄动法。我当时的心情是很坏的,美国政府不许我归回祖国而限制我的人身自由,我满腔怒火,向我多年的知己倾诉。他的心情其实也是一样的,但他克制地劝我说,不能性急,也许要到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后,形势才能转化,我们才能回国。所幸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有亿万人民的团结,迅速强大起来了,我们都比这个日程早得多回到祖国,我在1955年。他在1956年。
        郭永怀同志归国后,奋力工作,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他做的比我要多得多。但这还不是他的全部工作,1957年初,有关方面问我谁是承担核武器爆炸力学工作最合适的人,我毫无迟疑地推荐了郭永怀同志。郭永怀同志对发展我国核武器是有很大的贡献的。
         所以我认为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其实这也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一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同志的这些贡献,我想人民是感谢他的。周总理代表党和全国人民对郭永怀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证据。大家辛勤工作,为翻译、编辑和出版这本文集付出了劳动,也是个证据。是的,人民感谢郭永怀同志!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一生最好的评价!
         我们忘不了郭永怀同志,这本文集是一件很好的纪念品,一本很好的学习材料。


9.jpg

郭永怀在指导年轻学生

2.jpg

郭永怀和钱学森在一起开会,话说那个年代科技人员的断代现象也很严重啊,呵呵,除了钱老和郭老周围全是一帮年轻人,想一想跟我们现在的一些窘迫倒颇有些相似,希望随着以后80后的担当大任,我们的科研能够一代更比一代强。

9.jpg

郭永怀在指导年轻学生

2.jpg

郭永怀和钱学森在一起开会,话说那个年代科技人员的断代现象也很严重啊,呵呵,除了钱老和郭老周围全是一帮年轻人,想一想跟我们现在的一些窘迫倒颇有些相似,希望随着以后80后的担当大任,我们的科研能够一代更比一代强。
赶紧去看  从1级开始。。
4.jpg
郭永怀夫妇

14.jpg
郭永怀夫妇在美国时拍摄的照片,此时的郭永怀一身风衣,风度翩翩,与在国内的那一身着装形成鲜明对比。
每天晚上追看。看到1-2点。每晚都快12点才更新
cnqc 发表于 2011-2-16 15:51
这部电视剧其实主要是突出了钱学森和邓稼先两个人,算是起代表作用吧,对其他两弹元勋并没有下太多的力气,有几个俺觉得演的不太好,cctv挺让人失望的。
学者,国家柱梁。
向大师致敬。他们没有走,他们活在后人的心中。
国家欠这些大师太多了
16.jpg
郭老的头像,这张图片俺收藏很久了,是俺最喜欢的一张,think and focus !

01300000166746121404674734443.jpg

郭永怀在中科院力学所的雕塑,他的骨灰就埋在下面。

另外一张
20090724180252942.jpg
郭老。。。俺们学校创始人啊,他的两弹元勋功勋奖章都捐给我们校史馆了。。。
他夫人李佩也是很伟大的,家里一点储蓄都给捐了
天高任鸿飞 发表于 2011-2-16 15:55


    大大莫失望,这部剧也就是讲讲那段历史的,算是年表而非列传吧!
太可惜了,天嫉英才啊。
超大的审核制度,俺编辑了一下帖子就审这么久啊
cavaral 发表于 2011-2-16 16:04
俺不是大大,俺只是很崇拜郭老而已。
俺只是觉得这部电视剧演员演的太生硬了,水平欠缺啊
天高任鸿飞 发表于 2011-2-16 16:42


    吓俺一跳,刚才想再看一遍时畅谈里就找不到了……原来如此!我在河里看到过这篇文章,也是非常敬佩郭老那一代的脊梁。可以转载吗?
热血神猪 发表于 2011-2-16 16:03
李佩,江苏镇江人,1918年出生在北京。中学就读于美国教会学校贝满(Bridgeman)女中,193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38年至1941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学习,曾任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李佩在重庆中国劳动协会工作,参与诸多进步活动,创办工人夜校和工人托儿所。李佩受到中共地下党员影响,曾帮助把美国劳动协会的捐款送到延安解放区。李佩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参加了包括校场口事件等多个中共领导的进步群众运动。   1947年李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工商管理。次年,李佩与相识在西南联大的学长郭永怀结婚。   1951年李佩受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系主任Shadack教授的邀请,给准备派作外交官的美国学生上中文课。   1956年10月,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带着妻子李佩和女儿历经周折从美国回到了祖国。李佩曾在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任副主任。西郊办公室负责粮店、菜市场、餐馆、医院和中小学校的后勤建设工作,这为今后的中关村科学城打下基础。中关村道路两侧白杨树就是她组织科技人员栽种的,这些白杨树曾是中关村人的骄傲。   1961年,李佩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英文。郭永怀日理万机忙于科研,经常出差,习惯了他说走就走的工作方式,只知道他是在做重要工作。   1966年“文革”开始,郭永怀因承担重要工作而受到特别保护,但李佩未能幸免。留学美国的经历让她成为“美国特务”,在单位接受审查。1968年12月5日,从核导弹试验基地乘飞机返京的郭永怀,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处理完郭永怀的后事,李佩仍然在单位接受审查,初中毕业的女儿郭芹自愿回到吉林白城插队的地方。李佩1970年初随中国科大迁到了合肥,留下因生病在家休养的郭芹一人在京。   从1970年到1973年底,她在科大接受隔离审查,监督劳动,不能工作,来往的信件也要被检查,只是没有人贴她的大字报。1974年,中国科学院各所外派留学人员集中到科大培训英语,李佩在饱受造反派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最早两期出国人员培训班教授英文。   在老领导郁文的过问和关照下,1976年暑假李佩奉调回北京。1978年,李佩白手起家组织创办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教学部。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她还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并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天高任鸿飞 发表于 2011-2-16 16:43


    对于咱们这些人来说自然一眼下去就只能挑错了,但对于多数小白来说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他们毕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知识,这部片子给他们发蒙还是够用了。期待以后能拍出更好的来!
致敬[:a15:]

吓俺一跳,刚才想再看一遍时畅谈里就找不到了……原来如此!我在河里看到过这篇文章,也是非常敬 ...
cavaral 发表于 2011-2-16 16:47

是啊,我也是在河里看到的,幸好保存了先来,现在在河里怎么也找不到了,怨念啊!
你随便转吧,俺觉得这几张图片还是不错的。
吓俺一跳,刚才想再看一遍时畅谈里就找不到了……原来如此!我在河里看到过这篇文章,也是非常敬 ...
cavaral 发表于 2011-2-16 16:47

是啊,我也是在河里看到的,幸好保存了先来,现在在河里怎么也找不到了,怨念啊!
你随便转吧,俺觉得这几张图片还是不错的。
cavaral 发表于 2011-2-16 16:49
我是用优酷看的,一大帮人在那儿争着抢沙发,还很多90后,哈哈,笑死了
看了这帖子才注意到荣成还有这么一位大科学家,谢谢楼主!
1.jpg

郭永怀与战友在交谈,笑的很甜,很喜欢那个年代的人的淳朴。
俺看到这幅图片的时候也想到了另一个人:邓稼先

586875326441791452.jpg

郭永怀牺牲的时候是59岁,如果活到今天已经过百岁了,而那个时候邓稼先被称为娃娃博士,想一想如果不是因为核辐射,今天的邓老应该还是硬朗朗的吧!如果他还活着,身边一定每天都是鲜花与掌声,受国人爱戴,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a5:]
回复 26# 天高任鸿飞


    邓老很可爱的,大家好像都管他叫胖子。。。
   可惜了,国人对他的敬仰,他是感觉不到了
   不过他这样的伟人应该不会在乎这个吧?都是做好了一辈子隐姓埋名的准备的
热血神猪 发表于 2011-2-16 17:06
现在的两弹元勋都公开了,他们理应接受全国人民的爱戴,可惜老人们一个一个都去了
2008611234940164.jpg
郭夫人李佩,前两年看过一个央视的访谈片,老人家孤零零一人几十年,好可怜!

res07_attpic_brief.jpg
被邓稼先亲切的称为“希希”的邓夫人

chgfh.jpg
zlx003.jpg
郭永怀乘船去美国求学时的照片,后排右三是郭永怀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今山东省荣成市。郭家世代务农,父亲郭文吉粗通文墨。1918年,9岁的郭永怀在三叔郭文秀开办的学堂里读书识字。1922年,在石岛镇(今石岛管理区)明德小学就读高小。1926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青岛大学附中。1929年夏,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由于他勤奋好学,所以名列前茅。他还同胡世华、陈振汉等组织了一个新颖的读书会——微社,切磋砥砺,钻研学问。1931年,郭永怀转入本科,攻读物理。由于他对光学感兴趣,于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曾和吴大猷等一起研究过喇曼效应。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永怀曾回家乡威海任教。1938年威海沦陷,郭永怀又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研究过湍流理论。在青少年时期,他先后得到过顾静薇、饶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导,所以不仅具备了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而且也确立了“科学救国”的思想。   1939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经过一些波折,于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指导下从事研究。他仅以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并获得了硕士学位。他的出色工作受到导师辛格的赞赏。1941年5月,他又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他主动提出要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在留学期间,由于有名师指导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加之他本人的刻苦努力,为他在以后10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之职。实际上,郭永怀在这10年间是当时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即西尔斯、郭永怀、康脱洛维茨)之一。这10年也是郭永怀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怀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离超声速流动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和离解效应。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与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人,牛人,中国的牛人!
真是景仰啊
国家的宝贵财富
天高任鸿飞 发表于 2011-2-16 17:02
还是没有杨某人性福,人家每天享受的是熟女和少妇..........
sbdjs 发表于 2011-2-16 19:11
俺准备明天再说他的
杨某人。。。我呸,诺贝尔以后就吃老本了,老不修。。
像先辈们鞠躬,敬礼!!!
向前辈们敬礼!
天高任鸿飞 发表于 2011-2-16 17:18
我也看到了。
钱学森在病床上,几个好友去探望。
李佩进去抱拳,并称钱学森为钱兄。

钱问孩子情况(估计也是很老了,一些事情不太清晰了),他说没有孩子。旁白说她的孩子很早就去世了。很是凄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