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女生因小矛盾邀人捅同学4刀 称不打架难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4:29:23
http://www.chinanews.com.cn/fz/2010/11-15/2655059.shtml

16岁女生因小矛盾邀人捅同学4刀 称不打架难受
2010年11月15日 08:52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频发中学生群殴事件:扇人耳光、连捅同学4刀、拍摄殴打场景……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现象并非青岛市独有,中学生暴力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有参与暴力事件的中学生事后说,“不打架就感到特别难受,每次打完架浑身就轻松起来”。

  专家认为,青少年受青春期心态、法制教育缺失、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极易走上犯罪道路。大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特征表明,单纯依靠法制宣传教育无法改变现状,必须建立良好的法律素养主观环境,从根本上改变未成年人的思想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案件发生

  本报记者张庆申

  本报通讯员时满鑫

  近来,山东省青岛市连续发生了数起中小学生群殴事件:有的人被同学打得不敢上学、有的人被狂扇耳光、有的人被连捅4刀、有的人甚至被强制拍摄自己被打的情景……

  不少公众发出疑问,这些原本发生在成人世界的恶性斗殴事件,为何频频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是什么让这些中小学生屡屡向同伴挥起拳头甚至持刀相向?《法制日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中学生暴力事件频频上演

  据了解,今年以来,青岛市连续发生学生群殴事件: 

  3月,青岛市李沧区夏庄路某中学校园门口,初三学生欣欣被几名女同学拳打脚踢、扇耳光、雨伞打头,欣欣吓得3天没敢去上学;

  4月,青岛市四方区16岁的男生小黄,因为上课时与女同桌扔纸条起了矛盾,放学后被女同桌约来的几名男生拖到学校外暴打一顿,并被连捅4刀;

  7月,即墨市七八名女孩对一名同校女生狂扇耳光3分钟;

  10月,青岛市一所学校内,几名女生在卫生间里对一名女生边咒骂边扇耳光,更有甚者,旁边还有拍摄者,打人女孩在接受拍摄者“采访”时称,“感觉很好”。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此类中学生群殴事件并非青岛市所独有。

  今年7月6日下午,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田马初级中学几十名初中学生,在距离学校仅200米远的一家书店前,手持铁棍、刀具群殴。此次群殴事件中,初三学生韩强(化名)被另一名初二学生用刀捅至靠近心脏的要害部位,经抢救无效死亡;

  9月12日下午,山东省济南市东方双语学校的两名初二女学生欣欣和青青,在某KTV包厢内被十几名男女学生扇耳光、扯头发、泼啤酒;

  9月25日晚,江苏省南京市南湖路上,两名中学生为争夺女友,共纠集27名中学生火拼。他们手持棍棒,“个个都很凶猛”,从一小巷中辗转打到南湖路大街上,幸有路人及时报警,双方在110赶到后各自领人逃散,混战中至少有一人受伤。

  相似的学生暴力事件不胜枚举,接二连三地见诸新闻媒体。记者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少年打架 持刀”字样进行搜索,共搜到896000条相关文章,如果只搜索“少年 打架”字样,搜索结果更加骇人听闻。

  法律素养淡薄是重要原因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青少年打架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以海南省海口市法制教育中心的几名学员为例,16岁的女孩王英称自己“不打架就感到特别难受,每次打完架浑身就轻松起来”;16岁的王松称“心情不好的时候,我觉得对方不顺眼,便会挑衅与他打架”。

  如此说法颇有些让人无奈,但在叹息之后不得不让人认真思考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专家告诉记者,对于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考量。

  山东科技大学的有关专家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正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由于他们的情感正处在“断乳”期,因而内心迷惘、不知所从,他们有深刻的不安、有孤独的苦闷,既渴望被人接近与理解,又相对封闭,不愿与家长交流。他们喜欢扎堆在自已的朋友圈内,但在这样的圈内,若有个别伙伴出现诸如“喜欢进舞厅、游戏机房;沉迷于烟酒、麻将;经常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在一起,打架闹事”等现象,孩子们就极易整体下水,走上犯罪道路。

  这位专家认为,青春期少年喜欢寻求刺激,往往冲动性大,手段残忍,不计后果,尤其经不住挑逗和刺激, 一旦受到嘲笑,被忽视、被轻蔑、被压制、被不恰当对待,都极易出现突发性犯罪。“据一项对全国10个省市未成年人罪犯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不少孩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不知道这是违法犯罪,也不知道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可见,法律意识的缺失、法律素养的淡薄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中国海洋大学的一位生物学教授从生物学的角度阐释打架少年的心态:个体主要通过观察进行模仿,受家庭、伙伴等的影响较大。

  这位教授分析说,这类攻击性性格从儿童时代开始产生,其诱因包括网络媒体影响;不良或好斗行为影响;受人唆使;参加不良帮派;长期积压的委屈借某一诱因爆发出来;借故发泄情绪;被父母或教师等成人压制过度,不能自制;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等。

  “未成年人出问题,就是家长、学校、社会的责任不到位。”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法制教育指导团有关人士坦言。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专家认为,目前主要以学校为载体的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有缺陷”,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仅仅流于形式和表面。 

  此外,有教育专家提出,社会环境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近年来,各种被大众传播媒介渲染的暴力手法对未成年人行为模式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未成年人对其中包含的暴力情节单纯地模仿或认同;另一方面,许多暴力情节浓烈的音像制品向未成年人展示 “正义”或“侠气”的行为,为暴力行为涂上了一层保护色。在一些实施暴力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看来,采用暴力手法去“行侠仗义”完全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在阻击暴力色情文化方面,很多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未能很好地履行法定职责,一些学校附近的桌球室、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场所全天候对中小学生营业,色情、凶杀书刊在街头巷尾时有出现,常常吸引未成年人沉溺其中。 

  须构建法律素养主观环境

  如何降低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有关人士认为,大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特征表明,单纯依靠法制宣传教育无法改变现状,必须通过法律意识、法律心理和法律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法律素养主观环境,从根本上改变未成年人的思想状态, 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案件发生。

  有关人士建议,学校应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将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采取积极的帮教措施,不能把他们推向社会犯罪的边缘。同时,鼓励各地教育管理机构、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身作则,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此外,有法律专家建议,根据近几年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经验,尽快出台社区矫正法,对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矫正内容、矫正程序、各部门的权力与义务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为“犯过事”的青少年的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http://www.chinanews.com.cn/fz/2010/11-15/2655059.shtml

16岁女生因小矛盾邀人捅同学4刀 称不打架难受
2010年11月15日 08:52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以来,山东省青岛市频发中学生群殴事件:扇人耳光、连捅同学4刀、拍摄殴打场景……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现象并非青岛市独有,中学生暴力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有参与暴力事件的中学生事后说,“不打架就感到特别难受,每次打完架浑身就轻松起来”。

  专家认为,青少年受青春期心态、法制教育缺失、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极易走上犯罪道路。大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特征表明,单纯依靠法制宣传教育无法改变现状,必须建立良好的法律素养主观环境,从根本上改变未成年人的思想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案件发生

  本报记者张庆申

  本报通讯员时满鑫

  近来,山东省青岛市连续发生了数起中小学生群殴事件:有的人被同学打得不敢上学、有的人被狂扇耳光、有的人被连捅4刀、有的人甚至被强制拍摄自己被打的情景……

  不少公众发出疑问,这些原本发生在成人世界的恶性斗殴事件,为何频频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是什么让这些中小学生屡屡向同伴挥起拳头甚至持刀相向?《法制日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中学生暴力事件频频上演

  据了解,今年以来,青岛市连续发生学生群殴事件: 

  3月,青岛市李沧区夏庄路某中学校园门口,初三学生欣欣被几名女同学拳打脚踢、扇耳光、雨伞打头,欣欣吓得3天没敢去上学;

  4月,青岛市四方区16岁的男生小黄,因为上课时与女同桌扔纸条起了矛盾,放学后被女同桌约来的几名男生拖到学校外暴打一顿,并被连捅4刀;

  7月,即墨市七八名女孩对一名同校女生狂扇耳光3分钟;

  10月,青岛市一所学校内,几名女生在卫生间里对一名女生边咒骂边扇耳光,更有甚者,旁边还有拍摄者,打人女孩在接受拍摄者“采访”时称,“感觉很好”。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此类中学生群殴事件并非青岛市所独有。

  今年7月6日下午,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田马初级中学几十名初中学生,在距离学校仅200米远的一家书店前,手持铁棍、刀具群殴。此次群殴事件中,初三学生韩强(化名)被另一名初二学生用刀捅至靠近心脏的要害部位,经抢救无效死亡;

  9月12日下午,山东省济南市东方双语学校的两名初二女学生欣欣和青青,在某KTV包厢内被十几名男女学生扇耳光、扯头发、泼啤酒;

  9月25日晚,江苏省南京市南湖路上,两名中学生为争夺女友,共纠集27名中学生火拼。他们手持棍棒,“个个都很凶猛”,从一小巷中辗转打到南湖路大街上,幸有路人及时报警,双方在110赶到后各自领人逃散,混战中至少有一人受伤。

  相似的学生暴力事件不胜枚举,接二连三地见诸新闻媒体。记者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少年打架 持刀”字样进行搜索,共搜到896000条相关文章,如果只搜索“少年 打架”字样,搜索结果更加骇人听闻。

  法律素养淡薄是重要原因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青少年打架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以海南省海口市法制教育中心的几名学员为例,16岁的女孩王英称自己“不打架就感到特别难受,每次打完架浑身就轻松起来”;16岁的王松称“心情不好的时候,我觉得对方不顺眼,便会挑衅与他打架”。

  如此说法颇有些让人无奈,但在叹息之后不得不让人认真思考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专家告诉记者,对于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考量。

  山东科技大学的有关专家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正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由于他们的情感正处在“断乳”期,因而内心迷惘、不知所从,他们有深刻的不安、有孤独的苦闷,既渴望被人接近与理解,又相对封闭,不愿与家长交流。他们喜欢扎堆在自已的朋友圈内,但在这样的圈内,若有个别伙伴出现诸如“喜欢进舞厅、游戏机房;沉迷于烟酒、麻将;经常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在一起,打架闹事”等现象,孩子们就极易整体下水,走上犯罪道路。

  这位专家认为,青春期少年喜欢寻求刺激,往往冲动性大,手段残忍,不计后果,尤其经不住挑逗和刺激, 一旦受到嘲笑,被忽视、被轻蔑、被压制、被不恰当对待,都极易出现突发性犯罪。“据一项对全国10个省市未成年人罪犯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不少孩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不知道这是违法犯罪,也不知道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可见,法律意识的缺失、法律素养的淡薄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中国海洋大学的一位生物学教授从生物学的角度阐释打架少年的心态:个体主要通过观察进行模仿,受家庭、伙伴等的影响较大。

  这位教授分析说,这类攻击性性格从儿童时代开始产生,其诱因包括网络媒体影响;不良或好斗行为影响;受人唆使;参加不良帮派;长期积压的委屈借某一诱因爆发出来;借故发泄情绪;被父母或教师等成人压制过度,不能自制;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等。

  “未成年人出问题,就是家长、学校、社会的责任不到位。”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法制教育指导团有关人士坦言。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专家认为,目前主要以学校为载体的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有缺陷”,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仅仅流于形式和表面。 

  此外,有教育专家提出,社会环境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近年来,各种被大众传播媒介渲染的暴力手法对未成年人行为模式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未成年人对其中包含的暴力情节单纯地模仿或认同;另一方面,许多暴力情节浓烈的音像制品向未成年人展示 “正义”或“侠气”的行为,为暴力行为涂上了一层保护色。在一些实施暴力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看来,采用暴力手法去“行侠仗义”完全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在阻击暴力色情文化方面,很多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未能很好地履行法定职责,一些学校附近的桌球室、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场所全天候对中小学生营业,色情、凶杀书刊在街头巷尾时有出现,常常吸引未成年人沉溺其中。 

  须构建法律素养主观环境

  如何降低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有关人士认为,大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特征表明,单纯依靠法制宣传教育无法改变现状,必须通过法律意识、法律心理和法律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法律素养主观环境,从根本上改变未成年人的思想状态, 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案件发生。

  有关人士建议,学校应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将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采取积极的帮教措施,不能把他们推向社会犯罪的边缘。同时,鼓励各地教育管理机构、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身作则,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此外,有法律专家建议,根据近几年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经验,尽快出台社区矫正法,对社区矫正的机构设置、矫正内容、矫正程序、各部门的权力与义务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为“犯过事”的青少年的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那啥,青岛小哥不好惹,青岛大嫚也不好惹……
青岛小哥不好惹是出了名的………… 青岛人的脾气不好也是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