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宙斯盾系统雷达也使用由中国稀土所制磁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44:49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2/14/c_121075598.htm




资料图:美国海军伊利湖号宙斯盾级巡洋舰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稀土资源的话题日益尖锐。

自我国开始限制稀土出口后,日本和欧美国家的抗议就从未歇止,随着近来我国加大稀土出口限制力度,种种叫嚣声和施压行为也愈演愈烈。

资料显示,中国稀土储量曾占全球储量的90%。经过数十年的开采,如今仅能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而许多国家坐拥丰富的稀土资源,却拒绝开采和生产;与此同时,虽然我国稀土年产量达12万吨,占全世界的97%,却始终无法掌握稀土的定价权,长期以来,珍贵的资源只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口。

资源流失严重,又得不到经济效益,如此现状,令人担忧。

“稀土大国”怎样才能“强”起来?

混乱开采导致丧失定价话语权

“我国稀土的工业储量全世界第一,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出口价格却越来越低,我们完全没有价格话语权。”在2010年院士大会期间,从事了50多年稀土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痛心地说。

记者了解到,我国于1972年开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及新工艺的研究,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已遥遥领先,许多国家如果想要进行稀土分离,都必须购买我国的技术。然而,走私、外国囤货、国内开采权的混乱等,都导致我国部分丧失了稀土定价权。

我国“稀土之父”、中科院院士徐光宪曾在报告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单一高纯稀土产量占世界90%以上份额,但由于稀土用量不大,被认为是小产业,因此全国稀土领导小组被取消,放弃了宏观调控。又由于当时我国科学界、企业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薄弱,本来只在包头稀土三厂等3个国营稀土大厂推广的分离技术,迅速扩散到地方和私营企业,建厂达几十个之多,生产能力达12—15万吨,大于全世界稀土需求量,造成供过于求,人为压低稀土价格。

徐光宪是最早呼吁限制稀土产量、控制稀土价格的专家之一。2005年,以他为首的15位院士,以“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钍和稀土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到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为题,共同上书国务院。2006年6月26日,国土资源部决定从2007年起限制全国各稀土矿生产,稀土生产总量不得超过7.4万吨。这一决定公布后,稀土价格立即上升,并在2007年一直维持高位。但在1995年至2005年这十年中,我国稀土出口损失外汇达数十亿美元,凭空让日、韩等国廉价收购储备了可供20年使用的高质量单一稀土。

“2008年起,稀土价格大幅回落。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等国有了大量储备,因此看见稀土价格高了就不买,这让他们反而有了国际稀土的定价权。这个教训十分惨痛。”徐光宪说。

缺乏高技术是有资源无利益的关键因素

2009年底,美国波音787梦幻客机试飞成功,其采用的新型材料与稀土、有色金属等原材料有关。让人深思的是,美国是以低廉的价格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这些原材料,制成新型材料,组装成高性能的飞机,再以很高价格卖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

“我们没有使我国稀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徐光宪曾惋惜地说。

对此倪嘉缵认为:“缺乏高技术是我国有资源无利益的关键因素。”

他表示,我国虽然是稀土资源大国,却不是稀土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大国,稀土许多高技术产品和专利都掌握在国外少数公司手中,他们将这些技术视为高度机密,而我国高技术稀土产品少,长期以来只能依赖低价出口稀土矿物、混合稀土及许多初级产品,然后再高价进口深加工稀土产品。

徐光宪曾向媒体表达过一个“1∶10∶100”的观点。他说,假如稀土原矿的价值是1,那么分离产品的价值是10,而下游应用产品的价值将超过100。“现在‘1∶10’我们已经做到了,而后面的‘10∶100’,目前还没有做到。”

建立稀土储备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2010年10月8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2010年省级稀土等矿产资源开发整合重点挂牌督办矿区名单,徐光宪随即建议我国建立稀土储备体系,以防将来受制于人。

据报道,美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产量为零,所需稀土资源主要从中国进口;日本没有稀土资源,却是储备稀土资源最多的国家,其90%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

“伴随着中国稀土的大量流失,中国稀土大国的地位将受到威胁。”徐光宪表示。他举例说,包头的白云鄂博主东矿稀土利用率不到10%,浪费了10%至15%,保留在尾矿中的仍有75%至80%,同时对钍的利用率为零。而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该矿将在30年内耗尽。“我国每年对于稀土的需求量大约为5至6万吨,占全国开采总量的一半以上,如果按照目前的开发速度,几十年后,中国将由‘稀土大国’变成‘稀土紧缺国’,这对于我国高端技术的发展极为不利。”他说。

同时他指出,目前稀土价格只有1985年的一半,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发达国家将本国的稀土资源封存起来,享用中国的高质量廉价稀土。几十年后如果我国的稀土资源紧缺,将可能面对成百上千倍的稀土价格。

由此,徐光宪强烈呼吁国家严格控制稀土开采量,建立稀土储备制度,并拨出一定经费用于在价格低迷时收购稀土作为战略储备,借以收回稀土的国际定价权。

提高稀土开采的环保门槛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将从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

“中国稀土行业的关键是污染问题。”稀土行业专家、中国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王国珍对媒体说。他表示,《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将提高稀土的“环保门槛”,使稀土行业快速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稀土产量占全球90%以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开采国。但与此同时,该行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目前稀土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稀土开采后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没有得到有效补救,滥采滥伐现象比较严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袁忠信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撰文指出:“池浸工艺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立方米的水土流失。”

据介绍,以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为例,这是我国特有的新型稀土矿物,其矿床具有规模大、分布广、中重稀土配分高、易采选等特点,其开采先后经历了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三种不同的工艺。

池浸法俗称“搬山运动”,先砍树后除草,用推土机把整座含有稀土的山挖到池子里用硫铵水浸泡。浸成母液后,再用碳铵或草酸进行沉淀。“搬山运动”所到之处,对山体植被会造成极大破坏,被开采的山头都成为秃山,仅靠自然恢复植被非常困难。同时,池浸后的尾砂通常呈非固结或半固结状态,每遇雨季山洪,大量尾砂随雨水下泄,会造成压占农田、淤塞河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如今这种方式已逐渐被政府禁用,但因操作简单、成本低,仍有人非法使用。

堆浸法的生产过程与池浸法类似,但堆浸法普遍使用大型机械采挖、装运,生产规模比池浸法大,同样会对地表植被造成很大破坏。

原地浸矿法抛弃了堆浸工艺直接破坏水土的做法,能够降低对植被的破坏程度。表面看是减少了水土流失,但随着时间推移,容易造成山体滑坡,甚至崩塌。而且原地浸矿法中使用的硫酸铵溶液不可能完全有效回收,残余的硫酸铵溶液渗入土壤和水源也会造成污染。

此外,稀土矿萃取分离过程中需使用大量的酸碱、萃取剂等化工原料,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污染也很严重。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明确禁止或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发展,稀土冶炼项目也被列在其中。因此,稀土产业必须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污染,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王国珍表示,过去稀土价格没有计入环保成本,随着“环保门槛”的设立,有利于稀土行业优胜劣汰,加速该行业的整合。

(记者付毅飞整理)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2/14/c_121075598.htm




资料图:美国海军伊利湖号宙斯盾级巡洋舰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稀土资源的话题日益尖锐。

自我国开始限制稀土出口后,日本和欧美国家的抗议就从未歇止,随着近来我国加大稀土出口限制力度,种种叫嚣声和施压行为也愈演愈烈。

资料显示,中国稀土储量曾占全球储量的90%。经过数十年的开采,如今仅能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而许多国家坐拥丰富的稀土资源,却拒绝开采和生产;与此同时,虽然我国稀土年产量达12万吨,占全世界的97%,却始终无法掌握稀土的定价权,长期以来,珍贵的资源只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口。

资源流失严重,又得不到经济效益,如此现状,令人担忧。

“稀土大国”怎样才能“强”起来?

混乱开采导致丧失定价话语权

“我国稀土的工业储量全世界第一,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出口价格却越来越低,我们完全没有价格话语权。”在2010年院士大会期间,从事了50多年稀土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痛心地说。

记者了解到,我国于1972年开始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及新工艺的研究,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已遥遥领先,许多国家如果想要进行稀土分离,都必须购买我国的技术。然而,走私、外国囤货、国内开采权的混乱等,都导致我国部分丧失了稀土定价权。

我国“稀土之父”、中科院院士徐光宪曾在报告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单一高纯稀土产量占世界90%以上份额,但由于稀土用量不大,被认为是小产业,因此全国稀土领导小组被取消,放弃了宏观调控。又由于当时我国科学界、企业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薄弱,本来只在包头稀土三厂等3个国营稀土大厂推广的分离技术,迅速扩散到地方和私营企业,建厂达几十个之多,生产能力达12—15万吨,大于全世界稀土需求量,造成供过于求,人为压低稀土价格。

徐光宪是最早呼吁限制稀土产量、控制稀土价格的专家之一。2005年,以他为首的15位院士,以“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钍和稀土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到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为题,共同上书国务院。2006年6月26日,国土资源部决定从2007年起限制全国各稀土矿生产,稀土生产总量不得超过7.4万吨。这一决定公布后,稀土价格立即上升,并在2007年一直维持高位。但在1995年至2005年这十年中,我国稀土出口损失外汇达数十亿美元,凭空让日、韩等国廉价收购储备了可供20年使用的高质量单一稀土。

“2008年起,稀土价格大幅回落。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等国有了大量储备,因此看见稀土价格高了就不买,这让他们反而有了国际稀土的定价权。这个教训十分惨痛。”徐光宪说。

缺乏高技术是有资源无利益的关键因素

2009年底,美国波音787梦幻客机试飞成功,其采用的新型材料与稀土、有色金属等原材料有关。让人深思的是,美国是以低廉的价格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这些原材料,制成新型材料,组装成高性能的飞机,再以很高价格卖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

“我们没有使我国稀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徐光宪曾惋惜地说。

对此倪嘉缵认为:“缺乏高技术是我国有资源无利益的关键因素。”

他表示,我国虽然是稀土资源大国,却不是稀土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大国,稀土许多高技术产品和专利都掌握在国外少数公司手中,他们将这些技术视为高度机密,而我国高技术稀土产品少,长期以来只能依赖低价出口稀土矿物、混合稀土及许多初级产品,然后再高价进口深加工稀土产品。

徐光宪曾向媒体表达过一个“1∶10∶100”的观点。他说,假如稀土原矿的价值是1,那么分离产品的价值是10,而下游应用产品的价值将超过100。“现在‘1∶10’我们已经做到了,而后面的‘10∶100’,目前还没有做到。”

建立稀土储备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2010年10月8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2010年省级稀土等矿产资源开发整合重点挂牌督办矿区名单,徐光宪随即建议我国建立稀土储备体系,以防将来受制于人。

据报道,美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产量为零,所需稀土资源主要从中国进口;日本没有稀土资源,却是储备稀土资源最多的国家,其90%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

“伴随着中国稀土的大量流失,中国稀土大国的地位将受到威胁。”徐光宪表示。他举例说,包头的白云鄂博主东矿稀土利用率不到10%,浪费了10%至15%,保留在尾矿中的仍有75%至80%,同时对钍的利用率为零。而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该矿将在30年内耗尽。“我国每年对于稀土的需求量大约为5至6万吨,占全国开采总量的一半以上,如果按照目前的开发速度,几十年后,中国将由‘稀土大国’变成‘稀土紧缺国’,这对于我国高端技术的发展极为不利。”他说。

同时他指出,目前稀土价格只有1985年的一半,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发达国家将本国的稀土资源封存起来,享用中国的高质量廉价稀土。几十年后如果我国的稀土资源紧缺,将可能面对成百上千倍的稀土价格。

由此,徐光宪强烈呼吁国家严格控制稀土开采量,建立稀土储备制度,并拨出一定经费用于在价格低迷时收购稀土作为战略储备,借以收回稀土的国际定价权。

提高稀土开采的环保门槛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将从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

“中国稀土行业的关键是污染问题。”稀土行业专家、中国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王国珍对媒体说。他表示,《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将提高稀土的“环保门槛”,使稀土行业快速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稀土产量占全球90%以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开采国。但与此同时,该行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目前稀土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稀土开采后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没有得到有效补救,滥采滥伐现象比较严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袁忠信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撰文指出:“池浸工艺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立方米的水土流失。”

据介绍,以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为例,这是我国特有的新型稀土矿物,其矿床具有规模大、分布广、中重稀土配分高、易采选等特点,其开采先后经历了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三种不同的工艺。

池浸法俗称“搬山运动”,先砍树后除草,用推土机把整座含有稀土的山挖到池子里用硫铵水浸泡。浸成母液后,再用碳铵或草酸进行沉淀。“搬山运动”所到之处,对山体植被会造成极大破坏,被开采的山头都成为秃山,仅靠自然恢复植被非常困难。同时,池浸后的尾砂通常呈非固结或半固结状态,每遇雨季山洪,大量尾砂随雨水下泄,会造成压占农田、淤塞河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如今这种方式已逐渐被政府禁用,但因操作简单、成本低,仍有人非法使用。

堆浸法的生产过程与池浸法类似,但堆浸法普遍使用大型机械采挖、装运,生产规模比池浸法大,同样会对地表植被造成很大破坏。

原地浸矿法抛弃了堆浸工艺直接破坏水土的做法,能够降低对植被的破坏程度。表面看是减少了水土流失,但随着时间推移,容易造成山体滑坡,甚至崩塌。而且原地浸矿法中使用的硫酸铵溶液不可能完全有效回收,残余的硫酸铵溶液渗入土壤和水源也会造成污染。

此外,稀土矿萃取分离过程中需使用大量的酸碱、萃取剂等化工原料,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污染也很严重。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明确禁止或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发展,稀土冶炼项目也被列在其中。因此,稀土产业必须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污染,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王国珍表示,过去稀土价格没有计入环保成本,随着“环保门槛”的设立,有利于稀土行业优胜劣汰,加速该行业的整合。

(记者付毅飞整理)

(记者付毅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