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是什么?(编辑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0:08:14
[img][/img]航母是什么?

航母是一种兵器,其有一切兵器的特点。那就是必须有一定数量才能有作用。原子弹属于政治家,不属于军人。

航母的大规模应用是在二战期间。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类:一、护航反潜,为运输船队提供保卫;二、为登陆作战提供火力支援,确保战场制空权;三、舰队作战,以舰载机攻击陆上机场、敌舰,夺取制空权、制海权。此两种作战经常出现在一场战役中。从中途岛到瓜岛再到马里亚纳。

从夺取机场到舰队决战,相辅相成,穿插不断。围绕着最终夺取整场战争的胜利,在飞机时代战争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是从空中赢得战争,于是海洋上的战争也就不断围绕着飞机、机场展开。对航母舰队和所有海战的最关键一步是发现航母和敌舰队。几次关键的海战都证明远程陆基飞机是良好的侦查平台。

起初夺占机场进驻的是战术飞机,但很快夺取机场就是为了给战略轰炸机夺取前进基地,战略轰炸机的轰炸彻底摧毁了敌人的战争潜力。

战后局部战争,也经常出现航母。但只要陆机飞机能打,就一定会有陆机飞机承担主要作战任务。从滚雷到马岛、到草原烈火、到沙漠军刀。
草原烈火中三艘航母能够完全掌握制空权,舰载机中有大量的攻击机,包括袖珍B52,但仍由本土出发的机群完成了最终的轰炸任务。马岛之战,英国使用“火神”远程轰炸,虽然他有轻航母在战区。军人必须考虑实际作战。
舰载机和舰载机飞行员为了能在舰上飞行都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同样的重量和训练时间,陆基飞机和飞行员能获得更好的性能和技能。在欧洲战场,陆基飞机航程直达柏林上空,诺曼底登录也不用航母助阵,几万架飞机将英伦变成大机场。

航母是脆弱的,航母之间的作战具有典型的消耗战特点。飞机性能、技能训练势均力敌条件下的航母战斗开始后,舰载机飞行员的寿命平均不超过4次出击,经常是3次出击以内,劣势条件下寿命2次以内。舰载机的寿命会更短一些。离开舰载机和飞行员航母没有战斗力。所以航母作战必须依靠数量——航母编队的数量、舰载机、飞行员的数量。所以必须要有海岛基地,必须要有岸基航空兵确保战区制空权、制海权的持续不断。

航母适合MD,它拥有大量的岛屿基地作为依托,航母作为一种高机动的海上机场很适合作先锋形成威慑、稳定热点局势。航母的威慑体现在强大的常规威慑上,它在一定条件下能远离本土提供飞机时代的威慑,它是属于军人的。不能想象没有太平洋上的各岛屿基地而在西太保持航母战斗群就能形成持续的军政威慑。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中国航母的大量建造之时似乎应该是下决心夺取第一岛链之日——夺取第一岛链打破封锁。先夺下一个岛屿建立机场,进驻飞机,再夺取其他岛屿。
但是一定要夺取第一岛链吗?夺了第一岛链再夺第二岛链吗?然后夺取中途岛一路奔珍珠港吗?那恐怕不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被入侵与干涉吗?21世纪的世界除了传统的军事威慑以外还应该有更多的威慑方法。21世纪的大国角逐还要不断依靠武斗吗?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冷战思路:跟你耗,耗死你!你要想保持前沿威慑,那你就保持广阔的控制区域吧,背上沉重的基地群包袱吧,你要撤退的话,威慑就减轻了、我就有机会了。所以从本土出发的前沿常规威慑对MD来说就是一种相对低成本易操作的办法了。空天飞机加卫星是其为保证全球优势的新一番努力。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强大的航空、航天工业的基础上,特别是强大的基础材料工业上。那时其航母的常规威慑任务就会减轻,航母战斗群的数量会进一步减少,遍布全球的海外基地群将可以减少数量或降低等级、减少用途,换句话就是省钱了。
MD并不是主动采取行动来当上老大的,在一战前就已经具有相当的实力了,无畏舰上来就是炮塔全中线布置,飞机也是美国人发明。二战前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只是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抓战备,陆海军、空中力量都很薄弱。但机会来了,二战爆发了,强大的工业、科研力量短时间转换成战场上的兵力、兵器和更为重要的战场、后勤管理,造飞机、军舰、大炮就像造罐头,造罐头更是造罐头。所以,老大不是想争就能争来的,争来老大前就已经是老大了。在那之前可以是很收缩、很低调的样子,但软硬实力已经增长、膨胀到一定程度了。在此期间技术革命、技术爆炸都可能经历了不只一次。兵器说穿了是随工业、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的。
“当老大”这个问题展开了就太长了,中国当年也不是自己去争当“老大”的。“老大”的标准有很多,但有一条是普适的:“老大”的文化和流行元素甚至使用什么武器在世界范围内引领时尚,成为时髦和大家效仿的对象。这就不只是航母的事了,航母只是个海战工具而已。

翻回来说就是未来不一定要夺取第一岛链、航母也可能不是主要对手了。

大飞机,高性能大飞机才是中国海军的急需,他的威慑是实实在在的。近20年内远程战术飞机和大型轰炸机是中国效费比更佳的控制沿海远程制海权的解决方案。没有这两样,达到这个目的,有航母舰载机也没多大意思。中国是一个尚且需要巩固海岸和专属经济区的第三世界国家,GDP不说明一切,当年大清国、大明国都是GDP世界第一。为了集中资源,人力的、物力的、管理的资源为下一轮技术革命、军事变革作准备,对于目前的成熟技术甚至可以采取买的方法应付。系统集成是中国的强项,但创新还不是。未来的20年是关键的,其实“当老大” 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中国的文化、英国的文化、美国的文化都是他们不主动就“当上了老大”的源动力所在,在“当老大”之前也不是组织起来“争老大”的。美国“当老大”可以说是“攻势防御”的结果,始终以确保本土安全为核心和理由,结果是边疆越来越远、也越来越高;前苏联争“当老大”也一样,是从确保本土安全出发,方法是让敌人知道他随时可以将战火引向敌人。不一样的是他组织起来争老大的结果和两个德意志 、一个日本的结果一样失败——“老大”不是想争就能争到的。

又要扯远了,讨论为什么人类只有握起枪才有安全感、要是不时能放上两枪就更有安全感的问题就会扯得更远了,还是回到主题吧。
20年内,航母仍然是海战第一兵器,制海权的争夺仍然是制空权争夺的结果。20年内的真正意义的海战战场(若发生的话)仍主要在第一岛链内,对于反MD航母作战还有一种思路:打它的母港、前进基地等固定目标、潜艇封锁战区、拦截补给舰船。这是发挥我有限的常规远程打击能力和较强水下作战能力的战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岛链内的争夺需要有同时击败6个左右的航母战斗群、三千架左右战机的能力,这必需要大飞机。反航母必须依靠大飞机。大飞机不仅指大轰,包括由她带动的包括发动机技术、基础材料技术、电子技术在内的航空技术的整体进步。包括远程战斗机、攻击机、预警机、电子战机、运输机等的全面进步。最终它应该指向远程无人攻击/侦查飞机。大飞机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技术有效期是很长的。10年时间解决是比较靠谱的。

10年内中国的自造航母还需要等待,等待技术创新和突破。这有两个方向,一是弹射器,一是无人舰载机。[img][/img]航母是什么?

航母是一种兵器,其有一切兵器的特点。那就是必须有一定数量才能有作用。原子弹属于政治家,不属于军人。

航母的大规模应用是在二战期间。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类:一、护航反潜,为运输船队提供保卫;二、为登陆作战提供火力支援,确保战场制空权;三、舰队作战,以舰载机攻击陆上机场、敌舰,夺取制空权、制海权。此两种作战经常出现在一场战役中。从中途岛到瓜岛再到马里亚纳。

从夺取机场到舰队决战,相辅相成,穿插不断。围绕着最终夺取整场战争的胜利,在飞机时代战争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是从空中赢得战争,于是海洋上的战争也就不断围绕着飞机、机场展开。对航母舰队和所有海战的最关键一步是发现航母和敌舰队。几次关键的海战都证明远程陆基飞机是良好的侦查平台。

起初夺占机场进驻的是战术飞机,但很快夺取机场就是为了给战略轰炸机夺取前进基地,战略轰炸机的轰炸彻底摧毁了敌人的战争潜力。

战后局部战争,也经常出现航母。但只要陆机飞机能打,就一定会有陆机飞机承担主要作战任务。从滚雷到马岛、到草原烈火、到沙漠军刀。
草原烈火中三艘航母能够完全掌握制空权,舰载机中有大量的攻击机,包括袖珍B52,但仍由本土出发的机群完成了最终的轰炸任务。马岛之战,英国使用“火神”远程轰炸,虽然他有轻航母在战区。军人必须考虑实际作战。
舰载机和舰载机飞行员为了能在舰上飞行都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同样的重量和训练时间,陆基飞机和飞行员能获得更好的性能和技能。在欧洲战场,陆基飞机航程直达柏林上空,诺曼底登录也不用航母助阵,几万架飞机将英伦变成大机场。

航母是脆弱的,航母之间的作战具有典型的消耗战特点。飞机性能、技能训练势均力敌条件下的航母战斗开始后,舰载机飞行员的寿命平均不超过4次出击,经常是3次出击以内,劣势条件下寿命2次以内。舰载机的寿命会更短一些。离开舰载机和飞行员航母没有战斗力。所以航母作战必须依靠数量——航母编队的数量、舰载机、飞行员的数量。所以必须要有海岛基地,必须要有岸基航空兵确保战区制空权、制海权的持续不断。

航母适合MD,它拥有大量的岛屿基地作为依托,航母作为一种高机动的海上机场很适合作先锋形成威慑、稳定热点局势。航母的威慑体现在强大的常规威慑上,它在一定条件下能远离本土提供飞机时代的威慑,它是属于军人的。不能想象没有太平洋上的各岛屿基地而在西太保持航母战斗群就能形成持续的军政威慑。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中国航母的大量建造之时似乎应该是下决心夺取第一岛链之日——夺取第一岛链打破封锁。先夺下一个岛屿建立机场,进驻飞机,再夺取其他岛屿。
但是一定要夺取第一岛链吗?夺了第一岛链再夺第二岛链吗?然后夺取中途岛一路奔珍珠港吗?那恐怕不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被入侵与干涉吗?21世纪的世界除了传统的军事威慑以外还应该有更多的威慑方法。21世纪的大国角逐还要不断依靠武斗吗?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冷战思路:跟你耗,耗死你!你要想保持前沿威慑,那你就保持广阔的控制区域吧,背上沉重的基地群包袱吧,你要撤退的话,威慑就减轻了、我就有机会了。所以从本土出发的前沿常规威慑对MD来说就是一种相对低成本易操作的办法了。空天飞机加卫星是其为保证全球优势的新一番努力。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强大的航空、航天工业的基础上,特别是强大的基础材料工业上。那时其航母的常规威慑任务就会减轻,航母战斗群的数量会进一步减少,遍布全球的海外基地群将可以减少数量或降低等级、减少用途,换句话就是省钱了。
MD并不是主动采取行动来当上老大的,在一战前就已经具有相当的实力了,无畏舰上来就是炮塔全中线布置,飞机也是美国人发明。二战前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只是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抓战备,陆海军、空中力量都很薄弱。但机会来了,二战爆发了,强大的工业、科研力量短时间转换成战场上的兵力、兵器和更为重要的战场、后勤管理,造飞机、军舰、大炮就像造罐头,造罐头更是造罐头。所以,老大不是想争就能争来的,争来老大前就已经是老大了。在那之前可以是很收缩、很低调的样子,但软硬实力已经增长、膨胀到一定程度了。在此期间技术革命、技术爆炸都可能经历了不只一次。兵器说穿了是随工业、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的。
“当老大”这个问题展开了就太长了,中国当年也不是自己去争当“老大”的。“老大”的标准有很多,但有一条是普适的:“老大”的文化和流行元素甚至使用什么武器在世界范围内引领时尚,成为时髦和大家效仿的对象。这就不只是航母的事了,航母只是个海战工具而已。

翻回来说就是未来不一定要夺取第一岛链、航母也可能不是主要对手了。

大飞机,高性能大飞机才是中国海军的急需,他的威慑是实实在在的。近20年内远程战术飞机和大型轰炸机是中国效费比更佳的控制沿海远程制海权的解决方案。没有这两样,达到这个目的,有航母舰载机也没多大意思。中国是一个尚且需要巩固海岸和专属经济区的第三世界国家,GDP不说明一切,当年大清国、大明国都是GDP世界第一。为了集中资源,人力的、物力的、管理的资源为下一轮技术革命、军事变革作准备,对于目前的成熟技术甚至可以采取买的方法应付。系统集成是中国的强项,但创新还不是。未来的20年是关键的,其实“当老大” 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中国的文化、英国的文化、美国的文化都是他们不主动就“当上了老大”的源动力所在,在“当老大”之前也不是组织起来“争老大”的。美国“当老大”可以说是“攻势防御”的结果,始终以确保本土安全为核心和理由,结果是边疆越来越远、也越来越高;前苏联争“当老大”也一样,是从确保本土安全出发,方法是让敌人知道他随时可以将战火引向敌人。不一样的是他组织起来争老大的结果和两个德意志 、一个日本的结果一样失败——“老大”不是想争就能争到的。

又要扯远了,讨论为什么人类只有握起枪才有安全感、要是不时能放上两枪就更有安全感的问题就会扯得更远了,还是回到主题吧。
20年内,航母仍然是海战第一兵器,制海权的争夺仍然是制空权争夺的结果。20年内的真正意义的海战战场(若发生的话)仍主要在第一岛链内,对于反MD航母作战还有一种思路:打它的母港、前进基地等固定目标、潜艇封锁战区、拦截补给舰船。这是发挥我有限的常规远程打击能力和较强水下作战能力的战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岛链内的争夺需要有同时击败6个左右的航母战斗群、三千架左右战机的能力,这必需要大飞机。反航母必须依靠大飞机。大飞机不仅指大轰,包括由她带动的包括发动机技术、基础材料技术、电子技术在内的航空技术的整体进步。包括远程战斗机、攻击机、预警机、电子战机、运输机等的全面进步。最终它应该指向远程无人攻击/侦查飞机。大飞机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技术有效期是很长的。10年时间解决是比较靠谱的。

10年内中国的自造航母还需要等待,等待技术创新和突破。这有两个方向,一是弹射器,一是无人舰载机。
027625.jpg0311808.jpg04010914.gif027610.jpg
航母说到底就是一个移动的军事平台,那是进攻性武器,设想,MD开着航母到处跑,想攻打那个国家,飞机一起飞就能打了,这比飞机在他们家开到别的国家可近多了,这也是强国必须的手段,总不能你航母飞机在我家门口老转悠,威胁着我,我却没有手段威胁你吧,发展航母我们也能到MD门口溜达溜达!


STEVEN_MOORE_MAJESTIC_WING_d.jpgyRqk_4.jpgTu-26_07.jpg4_149538.jpg

STEVEN_MOORE_MAJESTIC_WING_d.jpgyRqk_4.jpgTu-26_07.jpg4_149538.jpg
还行,靠谱
回复 3# styocky


    没有一连串的海上基地支持只能去友好访问。
海外的美军基地让美军占了大便宜了
开始舆论预热了吗?
[img][/img]4_1384570.jpg
好资料  中国HM要横空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