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虎妈"登《时代》封面 刺中美国人神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50:00
华裔"虎妈"登《时代》封面 刺中美国人神经2011-01-25  来源: 重庆晚报(重庆) 

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这一次,《虎妈战歌》再一次刺中了美国人的神经。美国《洛杉矶时报》把蔡美儿的书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


最新《时代》封面《虎妈的真实故事》

蔡美儿(中)与大女儿蔡思慧(左)和二女儿蔡思珊(右)


新闻回顾:
"华人虎妈"9条严厉家规 引中美教育争议

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的文章引起轰动,文章作者蔡美儿(Amy Chua)迅速成为英美媒体追逐报道的焦点人物,其在英美媒体和网络掀起的一场中美家长育儿方法差异的大讨论十分热烈。【全文


重庆晚报报道 她是虎妈,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
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如今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英媒评价
中国教育“强度”震惊世界
1月8日,《华尔街日报》刊发了一篇对《虎妈战歌》的书评,题目就有意无意地把东西方教育方式拉到了比武场内《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不过,这并非美媒第一次为了中国教育而紧张。2010年底,中国学生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个学生评估项目,上海学生取得了所有34个参试国家中最好的成绩,这让美国坐不住了。当时美国在线杂志《石板书》认为,中美青少年成绩的对比让美国暗淡无光,而英国《金融时报》则一语双关地表示,中国的教育“强度”震惊世界。《纽约时报》援引里根政府时代教育部官员切斯特费恩的话说,这使他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
这一次,《虎妈战歌》再一次刺中了美国人的神经。美国《洛杉矶时报》把蔡美儿的书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
讨论升级
教育上升到经济
《时代》周刊内文《虎妈的真实故事》写道:用她剃刀般锋利的笔,蔡美儿让整个美国的父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是她所说的“失败者”?
文章指出,美国经济糟糕得出奇,经济增长2.6%,失业率却能高到9%;而中国却有10%的经济增长,每年还有2500多亿的对美贸易顺差;经济是这样,教育也如此。
英国媒体分析称,美国人如此激烈的反应,其实跟中美表现迥异的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当美国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颓势时,中国却稳步前进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与其向中国领导人寻求答案,还不如去问问虎妈。
德国媒体也指出,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奇迹日益受到关注,不是美国害怕中国崛起,这场争论可能很快就偃旗息鼓。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总结称,现在美国流行着关于中国崛起的种种“恐慌故事”,文章奉劝美国人:把这种教育方式的比较上升到国与国的高度并不合适。
虎妈澄清
书评断章取义
随着论战日渐激烈,风口浪尖上的蔡美儿日前澄清,引发论战的书摘是断章取义。蔡美儿强调,东方式的家庭教育如能配合母爱、理解和家长参与,肯定能帮助孩子长大后过幸福生活。她的书不是父母教育儿女指南,而是她为人母十余年的回忆录。《纽约时报》认为,这其实是她已经招架不住批评,从最初的立场上被迫后退。综合
反应
中国妈妈
担心“被代表”
不过虎妈的言论并没有得到中国妈妈的认可,著名海归洪晃就直斥蔡美儿的行为简直就像“地狱老母”,她表示:“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诸位母亲中,没人会像她那样对待孩子,身为法学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赏了。”的确,在中国大陆这个本应是“虎妈”聚居的“野蛮王国”里,很多妈妈却根本不买蔡美儿的账。
反思
教育子女
应中西合璧
针对美国媒体一窝蜂似的指责,《新闻周刊》则着力安抚着美国母亲们,报道称,即便虎妈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分数高,也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经济更强大、国民更有创造性、社会更胜一筹。中国出不了比尔盖茨,而且,如果有条件,虎妈们还是会把孩子送到美国读哈佛。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凯认为,由于在中国“赢者通吃”,所以父母把太多的压力放在了子女身上。而美国教育却更关注孩子的品质、创新和独立,小孩可以很自由,而这也因此造成了小孩学习太放松,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中美教育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教育,一个是“批评太多”,一个是“表扬太多”,而陈凯认为真正正确的应该是两者的综合体。





http://edu.163.com/11/0125/07/6R7REU5700294IIT.html华裔"虎妈"登《时代》封面 刺中美国人神经2011-01-25  来源: 重庆晚报(重庆) 

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这一次,《虎妈战歌》再一次刺中了美国人的神经。美国《洛杉矶时报》把蔡美儿的书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


最新《时代》封面《虎妈的真实故事》

蔡美儿(中)与大女儿蔡思慧(左)和二女儿蔡思珊(右)


新闻回顾:
"华人虎妈"9条严厉家规 引中美教育争议

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的文章引起轰动,文章作者蔡美儿(Amy Chua)迅速成为英美媒体追逐报道的焦点人物,其在英美媒体和网络掀起的一场中美家长育儿方法差异的大讨论十分热烈。【全文


重庆晚报报道 她是虎妈,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
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如今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英媒评价
中国教育“强度”震惊世界
1月8日,《华尔街日报》刊发了一篇对《虎妈战歌》的书评,题目就有意无意地把东西方教育方式拉到了比武场内《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不过,这并非美媒第一次为了中国教育而紧张。2010年底,中国学生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个学生评估项目,上海学生取得了所有34个参试国家中最好的成绩,这让美国坐不住了。当时美国在线杂志《石板书》认为,中美青少年成绩的对比让美国暗淡无光,而英国《金融时报》则一语双关地表示,中国的教育“强度”震惊世界。《纽约时报》援引里根政府时代教育部官员切斯特费恩的话说,这使他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
这一次,《虎妈战歌》再一次刺中了美国人的神经。美国《洛杉矶时报》把蔡美儿的书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
讨论升级
教育上升到经济
《时代》周刊内文《虎妈的真实故事》写道:用她剃刀般锋利的笔,蔡美儿让整个美国的父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是她所说的“失败者”?
文章指出,美国经济糟糕得出奇,经济增长2.6%,失业率却能高到9%;而中国却有10%的经济增长,每年还有2500多亿的对美贸易顺差;经济是这样,教育也如此。
英国媒体分析称,美国人如此激烈的反应,其实跟中美表现迥异的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当美国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颓势时,中国却稳步前进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与其向中国领导人寻求答案,还不如去问问虎妈。
德国媒体也指出,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奇迹日益受到关注,不是美国害怕中国崛起,这场争论可能很快就偃旗息鼓。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总结称,现在美国流行着关于中国崛起的种种“恐慌故事”,文章奉劝美国人:把这种教育方式的比较上升到国与国的高度并不合适。
虎妈澄清
书评断章取义
随着论战日渐激烈,风口浪尖上的蔡美儿日前澄清,引发论战的书摘是断章取义。蔡美儿强调,东方式的家庭教育如能配合母爱、理解和家长参与,肯定能帮助孩子长大后过幸福生活。她的书不是父母教育儿女指南,而是她为人母十余年的回忆录。《纽约时报》认为,这其实是她已经招架不住批评,从最初的立场上被迫后退。综合
反应
中国妈妈
担心“被代表”
不过虎妈的言论并没有得到中国妈妈的认可,著名海归洪晃就直斥蔡美儿的行为简直就像“地狱老母”,她表示:“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诸位母亲中,没人会像她那样对待孩子,身为法学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赏了。”的确,在中国大陆这个本应是“虎妈”聚居的“野蛮王国”里,很多妈妈却根本不买蔡美儿的账。
反思
教育子女
应中西合璧
针对美国媒体一窝蜂似的指责,《新闻周刊》则着力安抚着美国母亲们,报道称,即便虎妈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分数高,也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经济更强大、国民更有创造性、社会更胜一筹。中国出不了比尔盖茨,而且,如果有条件,虎妈们还是会把孩子送到美国读哈佛。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凯认为,由于在中国“赢者通吃”,所以父母把太多的压力放在了子女身上。而美国教育却更关注孩子的品质、创新和独立,小孩可以很自由,而这也因此造成了小孩学习太放松,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中美教育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教育,一个是“批评太多”,一个是“表扬太多”,而陈凯认为真正正确的应该是两者的综合体。





http://edu.163.com/11/0125/07/6R7REU5700294IIT.html
这个脸型是不是叫鞋拔子脸?
母老虎?
泼妇而已。。。。
我觉得悲哀,极其悲哀.
文化教育传统不一样,凭啥美国的教育就先进了,咱们不是也不出很多人才?
阿姨压抑哟
CD的女王控,你们有福了。。。
傻X,中国传统的教育向来是严父慈母。

父亲唱黑脸,逼着子女学习

母亲唱红脸,排解压力,关心照顾。

配合好了效果不错滴
虎妈更像是单亲家庭的办法。。。。。
几个女儿真丑啊.........
这种教育太极端
不过这个妈长得感觉还挺年轻?哈哈
适应了中式教育了,让我用西式的思维教育下一代我还改不过来
别以为外国那点都好 外国母亲手里有两颗糖 会和女儿一人一半 绝不会多给女儿一点 中国的母亲可能吗?
中国有钱了
炒作中国概念不用什么大裤裆棉裤 搓衣板女星了
米国人民在娱乐
曾经参观过马里兰州的一所犹太人办的学校,从小学直到高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2:1,每年学费三万余美刀。不要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人才重视教育,犹太人,印度人、韩国人、日本人等等都是如此。
瘦点叫鞋拔子,如章子怡
胖点叫猪腰子脸,如赵本山


中国人社会资源太少 个个都打破头抢那么点东西

还真以为洋人买账~

一个社会 假如人人都非常努力  那十有八九不是什么好事

中国人社会资源太少 个个都打破头抢那么点东西

还真以为洋人买账~

一个社会 假如人人都非常努力  那十有八九不是什么好事
这怎么能代表中国式教育呢?别忘了他的丈夫可是犹太人,还是美国社会的精英阶层!
她们家老爹是犹太人,老妈是菲律宾华裔,出生在菲律宾后移民到美国,和中国大陆就没有交集。我就不明白怎么就和中国教育挂上关系了
blwu 发表于 2011-1-25 16:02


  吃洋食灌洋精容貌真的是会改变的~
傻子才会以为美国人傻
碧云包租公 发表于 2011-1-25 23:52
那人人都不努力,就是好事了?还是有人努力有人不努力是好事?
什么东西,就是在中国一般的家庭母亲也不会喊自己的儿女是垃圾
真TM扯,中国学艺术的孩子多,但是家长骂孩子垃圾,不让吃饭的有几个?
我看这个教授是去美国受了什么摧残,还TM中式教育
collider 发表于 2011-1-26 09:39
我要忏悔一下,我也这么骂过。
小家伙不听话到处捣乱,搞得脏得像从垃圾堆里面捡出来一样。
“七岁八岁狗也嫌”,那是实话,何况小男孩开窍晚。
屁股决定脑袋 发表于 2011-1-26 09:07
人人都想着往上爬、压倒别人,结果就是一个团体乃至一个社会的相当部分能量浪费在内耗上,而不是整体的进步。
所谓最河蟹的枣核社会,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富即安的中产。
碧云包租公 发表于 2011-1-25 23:52
总得有人比自己烂是吧
血花刀剪 发表于 2011-1-26 10:16
原来努力等于内耗?
七岁八岁狗也嫌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美国那种中产阶级占主体的橄榄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怪胎,出现不过几十年,估计不会再生存几十年。

金字塔型社会才是人类社会的正道。
大秦猛士 发表于 2011-1-26 13:00

不错,自然状态下,如食物链,就是金字塔构型的。其实美国的橄榄是建立在第三世界国家垫底的基础上的,整个还是金字塔。
大秦猛士 发表于 2011-1-26 13:00
敢问您老身处食物链第几层?
美国的凤妈,少和中国扯上关系
我不太赞成 父母骂自己子女 垃圾, 这种话太伤孩子自尊了。。。
就算是中国, 也没多少父母 这样管教自己女儿的吧。。。大多数的女孩子还是在蜜糖中长大的 hehe ~~
飘缈神龙 发表于 2011-1-25 17:48


    现在嘛,严母慈父的多
大秦猛士 发表于 2011-1-26 13:00


    美国那有啥橄榄形社会,收入都差6倍了,还好意思划在一起,统计下这些收入的分布的人数,保证是金字塔形的。

  而且如果把收入和年龄挂钩起来看就可以得出一个吧90%以上的社会主力阶层30~50这一波都划进去了。

  所以美国所谓橄榄形社会,是一个出于政治目的的统计学花样。出于稳定社会,要把大部分人概括进去的目的,设计的统计口径。
这娘仨越看不像中国人,真的。
血花刀剪 发表于 2011-1-26 14:17

对于社会形态的描述,和描述者的位置无关……所以对这种无聊的问题我是不回答的。


想当人上人,光会吃苦的话那机会远比不了会钻营,会踩人或者有关系的,哪怕本事一样。这算不算内耗就各位自己定了。
不是说竞争就不好,这里面不是简单肯定或者否定的问题,而是度的问题。本朝不要说竞争失败者,不那么成功的也过得相当辛苦,而竞争中的不公正现象,也稍微多了些。

PS:本朝现在甚至可预见的将来,恐怕都不是金字塔型社会,而有些类似《猫和老鼠》里被杰瑞啃过的苹果,中间特空,只是下面比上面大。

想当人上人,光会吃苦的话那机会远比不了会钻营,会踩人或者有关系的,哪怕本事一样。这算不算内耗就各位自己定了。
不是说竞争就不好,这里面不是简单肯定或者否定的问题,而是度的问题。本朝不要说竞争失败者,不那么成功的也过得相当辛苦,而竞争中的不公正现象,也稍微多了些。

PS:本朝现在甚至可预见的将来,恐怕都不是金字塔型社会,而有些类似《猫和老鼠》里被杰瑞啃过的苹果,中间特空,只是下面比上面大。
嘿嘿~~本朝是典型的图钉型~~  其实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是这个形态 关键在于底线的高低
当然所谓的人人都努力的社会根本不存在  一个社会 大部分人都疯了似的努力  那只能说明 要么朝不保夕  要么人人过度消费  或者两者兼有

一个理想的社会里头 为了避免过度竞争 总会有不少人提早放弃 毕竟人一辈子一就这么几十年  这不是什么坏事
挤破了头竞争也只有少数人能成功很正常 问题是假如不成功便成仁  那就说明社会出问题了,,这种社会  再富裕也是扯淡~~  其实大部分国人的要求真不高  问题是资源实在是太稀缺